中国教育史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有辟雍,大池等。
西周的“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乡学”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子弟,优异者可升入国之大学,至于一般庶民子弟只能受到一些管教性的教化。
西周的“小学”,设于王宫的东南,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西周的“大学”,接受教育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贵族子弟,一类是平民中的优秀分子,选拔要进行考核。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大学的分科教育。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六艺教育”: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锑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夏、商、西周教育的基本特点
1、以“学在
官府”的特具形式体现出夏、商、西周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学校设在宫廷官府之中,官师合一,礼器、乐器、图书都收藏在宫廷、官府之中,教育对象限于贵族子弟和极少数经过选拔的平民子弟。
2、学制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有相应的入学年龄的规定,以后封建社会时期的学制即奉为准绳
3、实施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早期的辉煌。
4、西周在科学技术方面,如天文、历法、医药、建筑、冶炼、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但贵族们认为学习这类东西是同高等贵族的身份不相称的,所以学校中并不重视科技教育。这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