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美术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占庭美术赏析
简介
由于贸易往来,使之融合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色彩,形成独自的拜占庭艺术。总的说来,拜占庭文明是一种混融性十分明显的文化,。拜占庭文明是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古代亚洲东方文化的一种优秀的汇融。拜占庭文明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拜占庭文明对古典文化进行了成功的改造。拜占庭文明对希腊古典文化有着较好的保存,但并不是一味地保留,虽然拜占庭文明有着较强的尚古倾向,却没有一味拘泥于此。
拜占庭美术首先是宗教美术。拜占庭建筑是基督教教会的建筑,绘画作品多取材于《圣经》,其形式和人物表情处理都须遵循具有神学意义的传统模式。拜占庭美术也是封建帝国的艺术。它炫耀帝国的强大和帝王的威严,把帝王表现为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拜占庭美术还被看作东西方融合的艺术。它注重色彩的灿烂,装饰的华丽,强调人物精神的表现。在拜占庭建筑中,大理石镶嵌画、壁画和其他艺术品的缤纷色彩互相辉映,造成一派壮丽华贵的景象。
发展历程:
君士坦丁堡时期(330~395)的罗马帝国美术和东罗马帝国(395~1453)美术。拜占庭原为希腊的殖民城市,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于此,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美术源自罗马,确立于5~6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繁荣期延续到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
早期
早期拜占庭美术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西方古典传统。这一时期的教堂、会场、公共广场仍然竖立着圆雕装饰。一些雕刻和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完美的结构、自然的动态、准确的透视及和谐的色彩。
第一盛期
6世纪,拜占庭美术发展进入了第一盛期,它的独特风格在建筑、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中建立起来。艺术观念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强调表现他的内在精神体验,并赋予某种超自然的、神秘的象征意义。这一时期绘画中,程式化了的人物形象有着圣者的超然,宫廷的优雅。其衣饰细节处理反映了半东方式的奢华。
第二盛期
8~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对艺术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镶嵌画、牙雕等黯然失色。在禁用圣像的时期,教堂采用了几何与花卉图案。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被纳入一套固定的图像模式,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都向程式化发展。艺术形象原有的美有所丧失,开始表现出一定的人间感情。人们对世俗艺术和古典晚期艺术发生了新的兴趣。
第三盛期
13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中叶,被看作拜占庭美术的第三盛期。影响到意大利及南欧、巴尔干半岛,并对俄国产生很大影响。题材处理更加自由,人物形象有了更多的性格特质。
拜占庭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绘画、雕刻上。(公元5——15世纪)的拜占庭美术特点:①基督教美术和宫廷艺术相结合,追求威严富丽的效果。②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③在镶嵌画,壁画,圣像画中,美术手法:1.采用抽象的形式语言,抑制对空间和深度的表现,2.采用图案化的对称构图,
热衷于运用线条与色彩。
建筑
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教堂建筑风格综合了砖石拱券技术和装饰手法,希腊古典柱式和罗马建筑的宏大气派。以内部装饰得五彩缤纷与外形朴实浑厚的强烈对比为主要艺术特征。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第四个特点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拜占庭教堂的典型代表圣索菲亚教堂,综合了两种设计形制,即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它有着东方教堂最显著的特色穹顶,这是整座建筑的主体。还借助帆拱技术来建构大而高的穹顶,超越了罗马万神殿。巴西利卡是古罗马一种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是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部分或五部分,当中部分宽且高,称为中厅,两侧部分狭且低,称为侧廊,圣索菲亚教堂保留了上述建筑的主要特点,但却做了适合于基督教礼拜活动的改造。人们将长方形会堂的门由长边移到了宽边的中端,将另一端建成神龛以作为供奉圣骨圣迹的秘室。此外,为了在举行礼拜时最大限度地容纳群众,会堂内部不再修筑众多石柱,而是将石柱移到会堂之外,以廊柱支撑宽大的屋顶。其突出纵深感,而穹顶集中式则强调向心性,为了解决其组合在一起的矛盾,采用了希腊十字式,圣马可教堂就是这样的十字形教堂(主穹窿在4个基本方向由4个互成直角的支架拱顶提供支撑,支架拱相交处的4个角上坐落着另外4个穹窿。希腊十字型教堂一般规模较小,它的特点是以清晰的逻辑、合理的比例与均衡悦人心目。)圣索菲亚教堂属砖瓦结构。教堂在构思和技术上受罗马神庙的影响很大,两者主要部分都是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直径32.6 m,穹顶离地54.8 m),东西两头连接着两个半圆穹顶,每个半圆左右两端又接上更小的半圆穹,南北两边则是圆拱形墙体,下面由两层列柱和厚实的墙体支撑,列柱后边有侧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大宽阔气势磅礴而又节奏分明的内部空间。
绘画:镶嵌画,圣像画,壁画,插图
镶嵌画: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拜占庭教堂内大量的玻璃镶嵌画造成了金碧辉煌的视觉感受,如在拉文那圣维塔莱教堂的镶嵌画最为著名。在查士丁尼和皇后西奥多拉各自的献祭图中,采取平面性绘画,人物造型都和以往希腊罗马造型艺术不同了,如:人物比例拉长了,皇帝伟岸挺拔,皇后修长纤美,头小眼睛大,排除了细小的动作和表情,长袍又硬又板,人物重叠出了差错,解放了色彩、构图、点线的运用。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约504)连拱廊两侧的镶嵌画分别描绘了走向基督和走向圣母的男女天使行列。作品的形式处理强调装饰性,不表现背景,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姿势的人物造型很少有三度空间感。圣维塔莱教堂祭坛两侧的镶嵌画是拜占庭美术的著名作品。画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美的理想,他们有着纤长的形体,端正的面孔,专注的大眼睛,庄严的神态和华丽的衣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