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的角度不同划分的 课程类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指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 强调不同课 程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完整性,其课 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 知识,例如,语文、数学等。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 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 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集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隐性 课程的主导价值则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和开发 效果,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3)关系
1.区别:隐性课程是非计划性的、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显性课程是计划性的、预期性的教育影响。 2.联系: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 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 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 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 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的中小学课程实施具有 重要的导向作用,它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 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 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 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 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例如,将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 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
关系:必修课和选修课是课程体系中两种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的课程。必修课程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 课程突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根据在教学中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以及学科固有的属 性划分,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 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 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 教学的课程,例如,中国古代的“六艺”、西方古代的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 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 想观点、行为规范等,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 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 书的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就是计划性。可以说计划 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显性课程的主 导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第六章 小学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类型 第二节 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类型
一、课程类型概述
(一)分类
1. 根据在教学中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划分的类 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以课程内容编制方式不同划分的课程类型, 可以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以课程设置的要求为标准划分的课程类型, 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 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例如,艺术课(音乐和美术课相结合);把物理、化 学、生物、天文、生理等学科合并为理科。
第二节 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含义 课程结构是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
织起来的,是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各要素、 各部分按一定比例组合的方式,它反映了 各类课程的相互关系和比重。
(1)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 个人选择的课程种类。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 爱好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
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的课程。
(2)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 的科目,它是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 基本素质而设置的,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 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 对学生基本的要求,例如语文、数学等。
“七艺”。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主体 性活动或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第 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第二,以儿 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 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 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二、课程结构的层次及其关系
课程结构
表层结构 (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
课程计划 学科安排 学时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 教材选择 教法要求 学科进度
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 中观课程结构 微观课程结构
关系:宏观的课程结构着重于对各级各类学校
中具体课程类型设置的研究;中观课程结构着重于 研讨所设置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而微观的课程 结构则重在探讨学科课程科目内部各知识的体系化 组织及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关系。
三、我国小学课程结构与 类型改革的现状与趋势
(一)现阶段课程结构与类型的弊端
1、课程类型单一 2、学科门类繁多 3、强调国家对课程的统一性、计划性 4、课程结构偏重内容本位
(二)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1、以学生发展为本。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 3、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3)关系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三类课程不是三个完 全独立的部分,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从不同的方面促进 学生的发展。
国家课程提出了课的基本要求,规定了课的性质、目 的及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是国家管理 与评价教学质量、编写教材、进行教学以及对学生成绩进 行评定的重要依据;地方课程是所实施的区域性课程;校 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其开发的 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 和地方课程计划所实施的具体方案计划。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划分的课程类型, 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程指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 般要求设 计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 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国家教育的主导价值 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 基本素质。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互动互补的,而非主从关系。这 种互动关系,使学校课程由显性到隐性的深层发展,范围也 不断扩大。
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影响可以是反面的, 也可以是 正面的; 既可以妨碍正式课程的发展, 也可以促进正式课程 的发展; 既可以破坏正式课程, 也可以补充、完善正式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划分的课 程类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 程。
(二)几种主要课程类型的关系 1.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1、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以及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 分,课程可以分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