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结构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第五章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 1、第六届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审议通过《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 • A.1985年5月 B.1986年4月 • C.1991年7月 D.1998年10月 • 2、教师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 ) • A.荣誉权 B.人格尊严权 • C.隐私权 D.人身自由权 • 3、学者不一定是良师,这表明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学科知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是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 角色的互动关系。 从社会的角度看,师生是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 社会互动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 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书认定考试《教育学》
教师资格证书认定考试《教育学》
15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 《教师法》第10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 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 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 教师资格。
• 教师是否具有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 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还取决于教师的专业 素养。
识素养外 ,还应该具备( ) • A.人格素养 B.文化基础素养 • C.教育专业素养 D.法律素养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
4、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说明教师
要有较好的( ) • A.教育技能 • C.教育专业素养
•
B.学科专业素养 D.教育能力
5、“身正为人范”,表明教师履行的角色是( )
• A.传道者 • C.研究者
《教育学》课程大纲

教育学》课程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当代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从基本原理的层面,对教育自身的有关理论作全面阐述。
二、课程的任务: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有关教育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并从操作层面上掌握一些有关教育措施。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教育原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并能应用这些思想、理念、原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解决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四、课程学习建议:认真收看教师讲课影像资料,阅读指定教材,深入思考,领会理解,并适当阅读参考文献,完成单元练习和课程作业。
五、课程的对象公修课,限非师范类学生。
六、课时与学分:课堂教学:28学时总学分:1.5教育学课程大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1、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2、理解教育的组成要素、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等基本概念;3、了解教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其教育思想;4、理解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5、了解当前教育学发展存在的危机与契机〔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内容〕导言: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①广义的教育;②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2、教育的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3、教育的形态①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③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4、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①古代教育及特征;②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及特征;③近代教育及特征;④20世纪以来教育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思想来源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②西方古代教育思想;③近代教育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教育文化-

■ 二、 经验课程 ■ (一)、经验课程的涵义 ■ 又叫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 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二)、经验课程的典型理论形态: ■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
贝尔) ■ 特征: ■ a 人性善 ■ b 教育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 2、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杜威) ■ 特征:223-224 ■ 3、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 特征: ■ 由“经验课程”发展到“体验课程”(略)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课程教材的组织框 架256
十 班级授课组织
■ 一、 班级授课组织的确立 ■ 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采用 ■ 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制组织确立起来
的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17世纪上半叶 ■ 二、 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 ■ 257-258 ■ 三、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 258-259
■ c、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与儿童 的发展、学习阶段相适应
■ 2、 学术中心课程 ■ 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 ■ 3、 综合学科课程
■ 把两门或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 新的学科。
■ (二)、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
■ 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科目 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 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 4、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范例
■ 轮形课程(布拉梅尔德)
■ 轮轴代表学年教学中心主题
■ 轮辐代表集体讨论、知识技能学习、职业 训练、社会性经验等各类课程
■ 轮辋代表统一地联合所有相关课题学习, 使整个车轮成为一个有机结构
■ 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第五章 课 程

• 宇宙中的地球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和差异性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 人口与城市
• 生产活动与地 域联系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人 类 与 地 理 环 • 地理信息技术的 境的协调发展 应用
• 区域地理环境与 人类活动
必修 模块 选修 模块
地理1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自 然 灾 害 与 防 治 城 乡 规 划 与 生 活
第三节
课程改革
一、课程管理改革
二、课程结构改革
三、课程设置改革
四、课程内容改革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将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体系,作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素质
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
地理2
宇
地理3
海 旅 环
宙
与 地
洋
地
游
地
境
保
球
理
理
护
化 学
必修 模块
认识化学科学 化学实验基础
初中化学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 1
化学 2
物质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与能量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 模块
化 学 与 生 活
化 学 与 技 术
化 学 反 应 原 理
有 机 化 学 基 础
物 质 结 构 与 性 质
我国古代女子教材如《女四书》、《女孝经》 等,着力宣传“贤妻良母”与“贞妇烈女”的 事迹,鼓励女性接受“男主女从、男尊女卑” 的观念,安心于“相夫教子”、“宜家善种”。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分类
国家教育制度:1995年教育法 学校管理制度 教学制度
教育体制: 是指一个国家关于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学校系统和规定。 它与教育制度相比,侧重组织、领导、规划。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的表现作了纠正。
壬戌学制的主要特点是: 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 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弹性学制——新学制的指导者和起草者胡适说:“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 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 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 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6
如果按照教育证书分:学历教育机构、学位教育机构、培训教育机构,等等。
7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学制类型变革:双轨制向分支和单轨制发展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西欧学制:一轨学术性,一轨职业性). 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美国的学制) 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叫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第五章 教育学-课程

第二节 我国小学课程
• 一、课程结构 • (一)课程计划 • 2 课程计划的内容构成 • (1)课程结构 • 课程结构规定了开设学科的类型、开设方式。类型包括学科类、活动类、社会实践类。方式分
为必修和选修。课程结构还要确定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比例配置。 • (2)课程安排 • 课程安排包括以下内容: • ①课程设置。 ②学科开设的顺序。 • ③课时分配。 ④学年的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 (3)课程设置说明 • 课程设置还要对时事政策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科目
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 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特别强调给予学生间接经验,即前人的认识成果、已知 的真理。 •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是:(1)分科设置;(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 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 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2)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3)便 于教师教学和发挥主导作用。
8
第一节 课程的概述
• 二、课程的基本类型 • 2 综合课程 • (2)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相邻学科糅合、合并在一起的课
程,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真正的融合课程并非原有几门传统学 科的拼盘或简单合并,而是有机地整合各门科目的内容,形成一个新的课程体系。例如,历史 、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音乐、美术融合为艺术 。 • (3)广域课程(Broad fields Curriculum),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 性课程,它突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综合成范围更广的课程,如社会课包括公民、历史、地理 ,自然课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都是广域课程。广域课程与融合课程都是围绕一个 所选择的组织核心而将分支学科组织为一个新的课程整体,而且被整合的每一门学科都将失去 其独立性。但广域课程在范围上要比融合课程大。融合课程的范围主要限于与学科有关的领域 ,而广域课程则不仅包括与学科有关的领域,人类的所有知识与认知的领域都可以被整合起来 。
中学教育学第五章

第二节 教 师
【例题·选择题】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 应具备的素养是( )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C.创造能力 【答案】 C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D.观察能力
第二节 教 师
【例题·填空题】[2011年真题] 教师的教育与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迚的教育理论,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和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答案】研究能力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答案】 C
D.隐私权
第一节
学 生
【例题·选择题】[2011年真题] 下列哪些是我国宪法和法徇觃定的少年享有的合法权利?( ) A 叐教育的权利 B 人格尊严权 C 身心健康权 D 隐私权不名誉权、荣誉权
E 人身自由权
【答案】 ABCDE
第一节
学 生
【例题·填空题】[2010年真题]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 神是( )
部分内容要能够理解幵运用。
三、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 学 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处亍人生阶段身心収展最迅速时期 (1)学生具有収展的可能性不可塑性 (2)学生収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发为现实 性的条件是个体不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学 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劢性的教育对象 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 性,这是教师迚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学生对教师 的依赖幵丌是盲从,仸何教育教学仸务都丌能由教师单
和义务,明确即可。
第二节 教 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 迚行了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与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小度写范文【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学教师和学生模板

【教育学第五章】教育学教师和学生第五章课程结构本章重点内容:本章重点是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中小学的课程安排及教学设计。
掌握什么是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等。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型的教育影响。
它是由美国学者杰克森在1966年正式提出来的。
隐性课程在教学课程中非常重要,还应掌握它的功能、结构及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有如下主要特征: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
2、教学目的建立在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此外,教学设计的要素及步骤也是应该注意的重点。
本章还应注意问题: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成成分、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和成分等。
一、单项选择题1. 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A 讲授课和练习课B 讲授课和复习课C 讲授课和实验课D 单一课和综合科2.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力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 知识B 能力C 直接经验D 间接经验3.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 学科课程B 活动课程C 综合课程D 融合课程4. 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 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 综合课程理论C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5. 教育改革的核心()A 内容改革B 方法改革C 课程改革D 途径改革6.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A 教学计划B 教学大纲C 教育目的D 教学目标7. 教与学的知识属于()A 本体性知识B 条件性知识C 实践性知识D 文化性知识8. 编写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A 课程目标B 教学目标C 教学计划D 教学大纲9. 教材的主题部分是()A 讲授提供和讲义B 教科学和参考书C 研究型课程D 学校课程10.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A 洛克B 斯宾塞C 赫尔巴赫D 杜威11.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教育学-第五章-课程结构

第五章课程结构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1)课程要素的演化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
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的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完整版)山香版教育学第五章课程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内涵词源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为《诗经》做注。
宋朝朱熹:“紧着课程,宽着期限” ——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课程概念。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活动分析法”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 (Race —Course)。
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意义(有印象就好)1.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 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 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 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 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匹配选择)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组织方式——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固有属性)1. 学科课程——知识又称“分科课程”,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作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他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 (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是学科课程。
2. 分科课程——经验也称“经验课程”。
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组织方式)1.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科目课程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美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们的教学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2.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畅通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五章)

2、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 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 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 人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 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注意: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必须是道德家吗? 注意: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必须是道德家吗?
1989年11月20日 联合国,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儿童权利 公约》 基本原则: 公约》,基本原则: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1)学生的身份(三个层面) 三个层面)
第一层次: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 第二层次;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 民; 第三层次;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因此,中小学生是在国家 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 国家 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接受教育的 未成年公民。 未成年公民。
“差生”的出现是谁的责任?
两种教师: 两种教师: 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去筛选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 (1)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去筛选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 于是筛选出一些不适合的学生; 于是筛选出一些不适合的学生; 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2)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于 是筛选出了一些不合适的教学。 是筛选出了一些不合适的教学。 在后一种教师那里,只有不合格的方法, 在后一种教师那里,只有不合格的方法,没有不合格 的学生! 的学生!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没有教不 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任小艾) 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任小艾)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

3.
具有独立个性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时代需要:培
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创新人才、科教兴国是振兴民族的紧迫需要。
三、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
2. 3.
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每次课教学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 教育活动的归宿。教育目的确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确定教育 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2.教育方针的结构 一是关于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的规定;二是关于受教育者 所要形成的身心素质的规定;三是关于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的规定
(四)教育目的体系
1.教育目的体系
( 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 它与上位层次的教育方针 和下位层次的培养目标等式 自上而下的相互制约与自下 而上的逐级达成关系。)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学科教育目的 单元教学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数学教育 宫小萍 学号:2114163092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结果的期待 ,即期待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之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国 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 狭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总要求,是国 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五章 教育制度

(一)双轨学制– 西欧(纵向划分的 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
(二)单轨型学制—美国(横向划分 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
(三)分支型学制—苏联(介于两者之间的 学制结构)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级”的概念是指各级学校机构在纵向比
较上的教育程度差异。
➢“类”的概念是指不同性质学校机构横
向比较的差异性。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 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 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 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与现代学
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 由双轨制发展为一轨制
注重从外部施加
内容涉及知识、情 感、审美、职业、 政治、身体等,并 注意从整体上寻求 它们之间的联系
尊重每个人的个 性、独立性
四、终身教育的实施
1.终身教育的对象是谁 2.由谁来进行终身教育 3.终身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4.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5.怎样实现终身教育
4.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鼓励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培养他们的 自治能力。
关于“义务”:
第一, 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儿童、 青少年在学龄期受教育的义务。
第二, 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 提供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
第三, 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 受教育的机会。
第四, 家长有送子女入学受教育的 义务。
第五, 社会有交纳捐税或集资兴办 学校,发展教育的义务。
2.义务教育的特性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
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 第一个现代学制。这个
中学教育学 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1、课程即教材2、课程即活动3、课程即经验二、课程类型(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的的现实关系(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四、课程理论流派(一)活动课程论(经验课程论):杜威(二)要素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三)结构课程论:布鲁纳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四)课程理论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内涵二、课程目标的分类(一)行为取向性目标1、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提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2)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理论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方面:(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技能领域(二)生成性课程目标(三)表现性课程目标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项主要措施1、改变课程功能2、调整课程结构3、精选教学内容4、改进教学方式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四、三维课程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3、教材一、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教学计划的概念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义务教学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二、教学大纲三、教科书(一)教科书概述教科书是根据学科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精品课程《教育学》_第五章 德育

4、强调纪律,约束行为。
(四)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 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优点、长处、 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落 后因素。
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要求做到: 1、对学生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2、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2、善于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理, 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 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
二、德育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选择学习的榜样 2、树立榜样的威信 3、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
二、德育方法
(三)情感陶冶法 为更好地利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提高教育者自身修养
2、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3、与说理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建设
第一节
四、德育的内容
德育的概述
德育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和道德准则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问题。正确选择德育内
容,对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 (一)德育内容的制定依据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本质
(一)德育过程的一般概念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师的社会地位
(四)职业声望 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 及声誉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形 象的优劣,职业的吸引力的大小、职业 的稳定性和威信等方面。
四、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及有关 的法律责任(《教师法》
五、教师的素质
(一) 教师的角色形象
1,教师角色的构成 (1)教师的特定社会职责 (2)教师的职业理念 (3)教师的特定行为方式
角色形象:道德中心型、教学中心型、 学术中心型。 职业角色期望:雇员取向型、学生领导 型、专业人员型等。
美国学者雷道和华顿保认为教 师兼有十种不同角色:
①社会代表 ②知识的源泉 ③裁判 员或法官 ④辅导者 ⑤学生行为优 劣的观察者 ⑥认同的对象 ⑦父母 的替身 ⑧团体的领导者 ⑨朋友 (10)情感发泄的对象
二、教师劳动的价值
(二)个人价值 作为客体的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 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 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社会(政治)地位提高、物资地位提高、受 尊重、有乐趣、有事业成就感、自我感觉好。 古代 天地君亲师 (三)现代社会为教师劳动价值的实现提 供了多种条件
三、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 求
与时俱进的 现代师德素质 现代教育理念(学生观 素质教育观 创 造教育观 教育民主观等) 教育家的意识和素质 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三)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 求
健康的心理品质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法律意识 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课程结构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
(1)课程要素的演化
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
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
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
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
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的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特点:
优点: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缺点: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
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
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学科课程历史悠久,提出的人有:孔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夸美纽斯比较完整的提出学科课程理论和方法。
德国的赫尔巴特,主张设置多方面的课程,以发展学科“多方面的兴趣”。
英国的斯宾塞从教育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观点和知识价值出发,为学科课程作出新的论证。
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
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
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
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
(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接教学的课程。
)
(二)活动课程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指导的。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地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者不断趋于融合已成为一个趋势。
我们所提倡的活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指导的。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
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隐性课程是美国学者杰克森在1966年提出的。
一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
1递进关系 2转换关系 3互补关系
二隐性课程的结构与功能
1三层结构:1物质——空间类。
2组织——制度类 3文化——心理类
隐性课程有潜在性、非预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可能产生负效应)
2对人的情、意方面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功能:
1 陶冶功能 2育美功能 3益智功能 4健体功能
五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课程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第二节中小学的课程表现形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
一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工作计划。
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1学科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一)教学大纲的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3其他
三教材
教材:又称教科书和课本。
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课文是主要部分。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视听教材也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一)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
2在教材上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圆周式(螺旋式)
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之间——教学设计
美国学者塞勒等人提出的三个隐喻。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媒体的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