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Microbiologyincl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物,造成机体严重损伤和全身中毒症状者。
u 脓毒血症(pyemia)
F 化脓性细菌入血,在其中繁殖,又播散至其他 许多组织或器官,引起转移性化脓病灶
u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biologyincl
u 毒血症(toxemia)
F 细菌在局部繁殖,不入血,仅外毒素入血引起 全身中毒症状
u 菌血症(bacteremia)

F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大量

繁殖,到达其它部位,再繁殖致病。
u 败血症(septicemia)

F 细菌侵入血流后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毒性
细菌
外毒素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毒素
疾病
白喉
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质合成
症状和体征
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 周神经麻痹
肠毒素 细菌 外毒素
霍乱弧菌
产毒型大肠 埃希菌
金葡菌
肠毒素 肠毒素 肠毒素
疾病
霍乱 腹泻 食物中毒
作用机制
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 增高细胞内cAMP水平
症状和体征
腹泻、呕吐
呕吐、腹泻
刺激呕吐中枢
n 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与损伤 n 免疫病理损伤
u 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u 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n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u 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抑制 u 病毒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 u 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真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u 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内毒素 endotoxin
脂多糖 LPS
寡糖重复 单位
核心多糖
脂质A
O抗原 决定簇
外膜
主要 毒性 成份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内毒素 endotoxin
n 脂多糖 LPS
lipopolysacharide u 菌体裂解释放 u 化学稳定性 u 不能成为类毒素 u 免疫原性弱
问题
n 什么是正常菌群?有何意义? n 什么是条件感染? n 细菌的侵袭力包括哪些因素? n 什么是外毒素?有何特点? n 什么是内毒素?它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n 内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n 病毒感染有哪些类型? n 真菌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正常菌群/

非致病菌
条件致病菌
机体方面 免疫功能下降
细菌方面
寄生部位改变 菌群失调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细菌的致病机制
n 致病性
u 细菌引起疾病的性质
(质)
n 毒力
(量)
u 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u 半数致死量(L D50)
u 半数感染量(I D50)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u HSV导致的唇部单纯疱疹
n 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u AIDS、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致病作用表现在细胞和机体两个水平
急性病毒感染时细胞和宿主的微反生物应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病原 菌
毒力
侵袭力 产毒性
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
细菌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侵袭力
n 荚膜 n 粘附素
u 菌毛
F 粘附于组织细胞 F 有组织特异性
u 细胞壁成分
F 膜磷壁酸(LTA)
n 侵袭性物质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殖道
游泳池、性接触
HPV、腺病毒及肠道病毒70型等
破损皮肤 吸血昆虫、狂犬
脑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等
血液
输血、注射、器官移植 HIV、HBV、HCV、CMV
经胎盘或产 道
宫内、分娩产道、 哺乳
风疹病毒、HIV、HBV、CMV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病毒的传播途径
n 局部感染 local infection
160℃,2~4小时
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 活性物质 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弱,抗体作用弱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感染途径
途径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泌尿生殖道感染 创伤性感染 经血感染 媒介昆虫感染 多途径感染
方式
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 粪-口方式,食入 性接触,血液或粘膜损伤 皮肤、粘膜创伤、破损 输血、注射、针刺 密切接触、叮咬 经消化、呼吸、创伤等
(疾病)
正常胎儿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感染途径
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
传播方式与媒介
病毒种类
呼吸道
空气、飞沫、痰、唾液 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
或皮屑
鼻病毒、水痘病毒和腺病毒
消化道
污染的水或食物
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他肠道病毒、 轮状病毒、HAV及HEV
眼及泌尿生 接触(直接或间接)、 HIV、HSV-1、HSV-2、CMV、
真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n 真菌感染的来源
u 内源性感染
F 平时寄居在机体上的真菌
u 外源性感染
F 多为生存于自然界而正常机体内不存在的真菌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G-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内毒素 endotoxin
n 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u 发热反应 u 白细胞反应 u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性休克 u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败血症的皮肤表现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u 病毒侵入机体后,只在入侵部位感染细胞
n 全身感染 systemic infection
u 从入侵部位经血流或神经系统向全身到达 远离入侵部位播散
u 进入机体血液系->病毒血症(viremia)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病毒感染类型
n 隐性感染 n 显性感染
u 急性病毒感染
呕吐、腹泻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破伤风梭菌引起的肌肉痉挛
霍乱
白喉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毒素
n 外毒素特征:
u 蛋白质 u 毒性作用强 u 选择性强
u 理化稳定性差 u 抗原性强
合成代谢产物 G+菌和部分G-菌产生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 解释放
病毒的致病机制
n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n 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致病
n 溶细胞型感染
u 病毒的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 u 致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
n 稳定状态感染 n 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 n 病毒基因组的整合 n 细胞转化 n 包涵体(inclusion body)的形成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细胞病变效应(CPE)
正常细胞
病毒感染细胞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包涵体(inclusion body)
n 细胞浆或细胞核内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 状结构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教学大纲
n 掌握内容
u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
F 细菌的毒力;外毒素与内毒素
u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
F 病毒侵入机体的方式与传播途径;病毒感染类型
u 真菌的感染与致病
n 熟悉内容
u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细菌引起的感染类型
n 了解内容
u 医院内感染及预防;决定细菌侵袭力的因素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u 蛋白质
u 毒性作用强 u 选择性强 u 理化稳定性差 u 抗原性强
合成代谢产物 G+菌和部分G-菌产生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 解释放
外毒素
exotoxin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外毒素
n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u 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 u 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
细胞表面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Microbiologyincl
2020/11/15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第一篇 微生物学基础
第6章 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al Infection and Pathogenesis
微生物学教研室 魏兰兰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对比
区别
来源
存在 部位 化学 成分 稳定性
作用 方式 毒性 作用
抗原性
外毒素
G+菌与部分G分泌到菌外,少数是崩解释出
蛋白质 60~80℃,30分钟 与受体结合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 起特殊临床表现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脱 毒形成类毒素
内毒素
G-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脂多糖
一、病毒的传播途径
n 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u 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传播
n 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u 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传播给子代
F HBV、CMV、HIV和风疹病毒
畸形胎儿
(死亡+)
胎儿病毒感染后果
死胎
受感染胎儿
(流产、死产)
结合单位
活性单位
AB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外毒素 例如:霍乱毒素分子结构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毒素
n 外毒素特征:
u 蛋白质
u 毒性作用强 u 选择性强
u 理化稳定性差 u 抗原性强
F 潜伏期短、发病急,数日或数周恢复 F 病原消灭型感染
u 持续性病毒感染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持续性病毒感染
n 慢性病毒感染(chronic viral infection)
u HBV、CMV、EBV
n 潜伏性病毒感染(latent viral infection)
正常菌群
n 生理作用
u 生物拮抗——作屏障 u 营养作用——产营养 u 免疫作用—— 有免疫 u 抗衰老作用——除废物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占位性生物屏障作用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条件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外毒素
exotoxin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外毒素抗原性
外毒素
脱毒
类毒素 免疫动物 抗毒素
(极毒抗原) 0.3-0.4%甲醛 (无毒抗原)
(抗毒抗体)
n 类毒素(toxoid):
u 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接 合蛋白的抗原性
n 抗毒素(antitoxin):
疾病举例
肺结核、白喉、百日咳 伤寒、痢疾、食物中毒 淋病、梅毒等 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 细菌败血症 鼠疫,沙门菌病 结核及炭疸杆菌感染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细菌的感染类型
n 不感染 n 隐性感染 n 潜伏感染 n 显性感染 n 带菌状态
急性感染 慢性感染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侵袭力
G-
细菌
菌毛
G+
膜磷壁酸
受体(糖类)
粘连蛋白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侵袭力
n 荚膜 n 粘附素
u 菌毛 u 细胞壁成分
F 膜磷壁酸(LTA)
n 侵袭性物质
透明质酸酶
胶原酶
链激酶
卵磷脂酶
凝固酶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毒素
n 外毒素特征:
合成代谢产物 G+菌和部分G-菌产生 释放到菌体外,或溶 解释放
外毒素
exotoxin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神经毒素
细菌 外毒素
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
肉毒梭菌
肉毒毒素
疾病
破伤风
肉毒中毒
作用机制
封闭抑制性神经元
阻止乙酰胆碱释放
症状和体征
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肌肉松驰性麻痹
细胞毒素
少数细菌总有致病 性
许多细菌具有潜在致病 性
大多细菌不具有致病性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n 正常菌群
u 在人体各部位正 常寄居而对人无 害的细菌
人体各部位微正生物常感染细与致菌病机数制 量 Microbiologyincl
微生物感染与致病机制 Microbiologyin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