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下无锡市城乡地域结构响应研究共24页文档

合集下载

无锡城市化历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 (4)

无锡城市化历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 (4)

一、无锡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无锡城市的当代发展,既受到国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调控,更多的是在继承和发扬工商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工业化为动力,通过“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壮大经济开发区促进外向型经济,推进区域城市化、城镇组团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实现城市化。

从人口增长、建成区面积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结构和在区域中地位的变化来看,可将无锡当代的城市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无锡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期第一阶段(1949—1978),无锡城市化发展处于基础期。

这一时期城区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不大,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城市专业功能区发展缓慢,在长三角区域中地位有所回落。

1、这一时期,从人口增长来看,有统计数据的市区人口由1952年的48.79万人增加到了1978年的66.51万人,i平均年增长率为1.02%,人口增长缓慢;从建成区面积来看,由1949年的11平方公里增加到1978年的35平方公里,平均年增长率为8.4%,增长速度较慢;从城市功能的提升来看,由比较单一的经济功能和行政功能向多功能提升,城市功能从1953年提出的轻工业的风景都市转向1959年提出的以纺织、轻化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和风景游览城市以及交通运输中心;从城市结构来看,由于无锡地区所辖县市的行政隶属关系不断变动,建制镇一度缩小,城市内的居住、工业和商业等功能基本上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明确有序的专门功能区,城市形态结构上也基本保持纺锤形;从区域中的地位来看,由1949年的长三角地区GDP总量第3名(仅次于上海和南京)到1978年位居第6(次于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

这一时期,无锡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自1949年开始不断上升,至1957年到达高峰,随后急剧下降,1970年到达最低点并开始缓慢上升,这个时期城市化年平均增长百分点为—0.12,ii但总体上看,无锡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为今后城市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DOC]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

[DOC]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

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201’年第6期总第122期文章编号:1003—2398(2011)06—0077—06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周蕾,杨山,陈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 RESEARCHONTHECOUPLINGT江EASURETNTOFURBANAND RURALSYSTEMANDTHEVARIA TIONoFCOUPLINGDEGREEINⅥⅨIZHOULei,YANGShan,CHENSheng (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s,NanjingNormalUniversi{v,Nanjing210 046,China)Abstract:Thecouplingdegreeofmetropolitanurbanandruralsystemindevel opedareaschangesalongwith nationaleconomicandsocialtransformation.Itaimsatrevealingtheinteracti onandimpactbetweenurban andruralareaofdifferentperiodtotestthecouplingofurbanandruralsystemw hichisexpressedbyCOU—piingdegree.Thecouplingdegreecanalso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thefurtherregulationofinteraction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Basedonthetheoryofsystematicscience,thisp apertookWuxiasanexam—pietoconstructacouplingmeasurementmodelofurbanandruralsystem.Itme asuredthecouplingdegreeofurbanandruralsysteminWuxiof8periodswhichisfrom1979to2008ontheba seofcouplingdegreemea-suresystem,anddescribedthetrackof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systema ccordingtothecouplingde—greeofWuxi.Themeasureresultsshowsthat:from1979to2008,thechanging progressofthecouplingde- greeinWuxiurbanandruralsystem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whichpres entedasashapeofflattening“S”.Beforetheearly1990s,thecoupling degreekeepsalowincreasetrendwhi chreflectsamoreindepen—dent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systems;aRertheearly1990s.thecouplin gdegreeincreasesrapidly whichreflectsthattheinteraction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iss~engthene d;inthe21stcentury,theCOU—plingdegreetendstokeepaslowrising.Asthedevelopmentoftheurbansyste misacceleratedcontinuously, thedevelopmentoftheruralsystemisdecliningandevenslowingdown.Alongwiththeslowingdownofthedevelopmentofruralsystem,thereisacrisisofincompatibilitybetweentheur banandruralsystem.Aiming a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system,thegovernmentnee dstostrengthenthesupportand guidanceinpublicpoliciestoruraldevelopmenttopromotethepositiveintera ctionbetweentheurbanandru—ralsystem.Keywords:urbanandruralsystem;couplingmeasurementmodel;degreeofc oupling;Wuxi提要: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城乡系统耦合程度随着国家经济社会转型而不断变化,测度城乡系统耦合(以耦合度表示)旨在揭示不同时期城乡相互作用和影响程度,从而为进一步调控城乡互动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无锡市为案例,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城乡系统耦合测度模型,对无锡市1979至2008年8个时期的城乡系统耦合程度进行测度,并分析耦合度变化原因和规律.结果表明: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度变化过程明显分为三个阶段,呈现拉平”S”型.在1990s初期以前耦合度较低,反映城乡系统较为独立发展;1990s初期以后耦合度快速提高,城乡互动关系加强;进入21世纪耦合度缓慢上升趋于停滞,城市系统在持续加速发展的同时,乡村系统发展趋缓并呈下降趋势.伴随乡村系统发展速度的下降,城乡系统潜伏着二者不协调的危机,为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政策需要加强对乡村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以促进城乡系统良性互动.关键词:城乡系统;耦合测度模型;耦合度;无锡市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62);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作者简介:周蕾(1989一),女,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E—mail:******************.通讯作者:杨山(1963一),男,江苏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E-mail:***************.收稿日期:2010—12—31;修订日期:2011-05—20HUMAN~.璺曼旦塑曼…v堡N二.曼…20~t三囫r…………-H……………………一……一一一’一2011年第6期总第122期1引言城乡互动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城市地理学与乡村地理学共同关注的热点.自1975年PrestonD首次对城乡互动关系进行定义Ⅲ开始,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继在城乡互动关系的影响因素l~-5],城乡互动的内在机理睁,城乡互动模式研究o1-1,城乡互动关系评价o6-z21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均表明,城乡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既能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又可以保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但绝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定性论述或城乡关系统计层面的定量研究,这难以为城乡统筹和协调关系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系统科学的发展为城乡互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近年来许多学者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存在互动关系的系统进行耦合测度,如王继军等对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态势研究,张洁等对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嘲,梁红梅等对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关系的研究伫司等,研究表明耦合测度结果不仅可以阐明系统问的互动关系,而且可以刻画系统的演进态势或趋向,对于调控系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耦合(Coupling)作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连接,感知和依赖的量度;城乡系统是区域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存在着交互胁迫,相互反馈以至相互依存的动态关联的耦合现象[271.在经济发达地区,自1990s以来大城市快速发展致使城市空间向乡村地域迅速蔓延,这种蔓延实质上是城乡系统之间相互交融和交互叠加,二者发生耦合促使区域不断发展变化.在区域发展变化过程中,城乡系统是否保持平衡和协调主要取决于二者演化速度是否同步,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的演化速度既是系统自身演化状态的行为特征,也是相对其他系统演化状态的比较特征.因此需要从系统耦合视角,借助系统论的系统演化思想研究城乡子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根据子系统的行为特征对城乡系统进行耦合测度,才能深入认识城乡系统关系的本质和协调状态.本文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无锡市为例,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城乡系统耦合测度模型,在选取耦合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城乡系统进行耦合测度.选择无锡市1979至2008年8个时期的城乡系统耦合测度结果——耦合度,刻画无锡市城乡系统的演化轨迹,并分析耦合度变化原因和规律,丰富和拓展城乡互动关系的研究.2城乡系统耦合测度方法2.1城乡系统耦合测度模型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的演化过程是非线性的,其动力学系统由一系列与时间有关的变量组成(相空间),设为N 维,系统演化的运动方程为:x(t)=(X.(t),(t),…,(t))(1)对于时间连续的情况,系统演化可由一系列常微分方程描述为:困旦塑堡!:f(x;y)dt.(2)其中f(x,y)是~系列非线性函数,y为控制参量集,y=(,…,ym).在某一时刻to与给定的y,系统的状态由x(to)决定;对于给定的y,x(t)的演化构成N维相空间中的一条轨迹.本研究时间变量t是离散的,因此形式上系统演化的映像为:x(1)=f(X(t);Y)(3)为便于解析研究,对微分方程做多项式展开,考虑系统稳定性由一次近似系统特征根决定以及解释因素的量化描述,采用泰勒级数展开,并略去高次项可近似表示为:=∑(4)因此城市系统(U)与乡村系统(R)的演化可表示为:f(u)=PlX,;仁1,2,…,n(5)f(R)=qi;1’--1,2,…,/1(6)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耦合形成一个复合的城乡系统,按照一般系统理论,该复合系统的演化方程可以表示为:A(f(u);f(R))LB=!墨:£(f(u);f(R))(7)dt其中A,B分别为受自身与外界影响下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的演化状态,其演化速度为:厂L VB=(8)这样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就可以表示为:V=f(V.A,VB)(9)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可以看作是和的函数,以和VB为控制变量,通过分析V的变化来研究城乡系统之间的耦合.常用的耦合度计算方法就是根据静态子系统间距离的大小来判断系统耦合程度[3ol,基于城乡平等的思想,把城乡系统作为两个对等的系统,受形相似度量方法启发,定义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演化轨迹的距为:手V∈[o,,/】(10)2.2系统耦合度概念性解译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传输过程,一个系统演化状态的改变会对另一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导致另~个系统演化状态的改变,进而引起整个城乡系统的耦合发生改变.系统的演化速度是系统演化状态的行为特征,一个子系统演化速度变化会导致另一个子系统演化速度的变化,根据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演化速度的变化可以分析城乡系统耦合程度的变化.V的变化是由城市系统演化速度与乡村系统演化速度VB及其相互关系确定的,即v的变化体现一个系统变化以另一个系统变化为量度的敏感程度,值体现了城市系统周蕾,杨山,陈升: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与乡村系统间耦合程度的大小,故城乡系统耦合测度结果耦合度以y表示.耦合度V的大小反映了城乡系统在不同时期的演化态势,它不仅表征了城乡系统互动关系中的相互作用,还表征了系统间的相互反馈过程,当城乡系统中某一子系统的发展背离了其原本演化趋势影响到系统整体发展时,另一子系统会自发调节对其进行反馈,约束其过度发展.耦合度最大表示城乡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反馈强度大,耦合度最小表示城乡系统之间处于独立状态.通过对城乡系统演化速度,和城乡系统耦合度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可以对城乡系统关系的发展进行评价和调控.3城乡系统耦合测度过程3.1研究区概况无锡市历史悠久,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经济发达,城乡聚落密布.无锡市总面积1622.6km(不包含太湖水面的面积为1294.6kmz),下辖7个行政区,包括崇安,南长,北塘,锡山,惠山滨湖和新区,其中锡山区,惠山区,新区以及滨湖区的大部分地域由原来的无锡县(1995年改为锡山市)经过行政区划调整而来,现无锡市共下辖33个街道, 11个镇.无锡市国内总产值由1979年的14.1亿元增长到2008年2421.9亿元,增长约170倍.以人口为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无锡市1979年城市化水平仅为22.5%,至2008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5%.无锡市作为我国城乡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前沿阵地,城乡间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经济体制改革30年来城乡互动关系不断发展变化,选择无锡市作为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的案例地区极具代表性.3-2数据来源及处理本研究的空间数据包括:无锡市1970年1:10万地形图,遥感影像(1979年MSS遥感影像,1984,1992,1995,1998,2002,2005,2008年TM遥感影像,采用仿归一化法13]进行处理),对应年份行政区划图.经济社会数据包括:对应年份统计年鉴,各街道,镇的统计调查数据.图像和数据处理采用Erdas8.7,ArcViewGIS9_3,SPSS17.0, Matlab7.0等软件实现.各街道统计调查经济1:10万地形图,校正I解译镇行政边界两者相匹配两者相匹配各镇统计调查经济社会数据I城乡系统I《图1数据处理流程图Fig.1FlowChartofDataProcessing3_3城乡系统耦合测度指标体系城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灰色系统鲫,存在着众多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反馈过程.耦合测度模型涉及到的要素无法覆盖全部城乡内容,必须探寻城乡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反映城乡系统耦合过程的指标体系. RondinelliDA认为区域系统中的城乡联系最重要的是人口移动联系和经济联系,城乡系统以城乡空间格局为载体通过人口移动联系和经济联系发生耦合,同时耦合的结果最终又直观的反映在城乡空间格局上.为此在遵循系统性,全面性,主导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参照已有相关指标变量体系研究[16,3,从人口表征,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三个方面出发对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内各要素进行提取表1城乡系统耦合测度指标体系Tab.1IndexSystemofUrbanandRuralSystemCouplingMeasurement }h』G里璺竺塑团IJ●………r●…●r……-……~….————一2011年第6期总第122期分析,并应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对提取的变量进行独立性筛选C35J,最终确定城乡系统耦合测度的指标体系(表1o3.4城乡系统耦合测度过程将城市系统数据进行Z标准化处理并做主成分分析,实现数据的降维,根据对城市系统各因子解释方差分析,结合本文具体研究,选取前两个主成分,得到城市系统成分矩阵(表2)e表2城市系统各因子解释方差与成分矩阵Tab.2ExplainedV arianceofEachFactorand ComponentMatrixofUrbanSystem成初始特征值变成份份合计方差的%累积%量1218.7287.1887.18U110.990.12O.727.2494.43U120.98-0.1930.393.9l98.34U210.990.1140.10.9799.31U220.91—0.3650.O50.5499.85U230.920.3760.O1o.1299.98U24-0.840.5470.002o.O3100.O0U250.98—0.183_39E.163.39E15100.00U260.820.119.1.45E.16.1.45E-15100.00U310.970.2310.3.21E-16.3.21E一15100.O0Us20.93018主成分表达如下:=o-34L’l+O.33Un+0.341+0.31U+0.31L?0.28+0.285+0-33L_33l+0_312(11)卿.12UlI+O.22U~2+0.12I+O.43U+O.44【一0.63【+0.12U25+0.13L6_.28U31+0.212(12)以主成分方差贡献为权重的综合表达如下:FL产O.87E+0.07F2(13)把标准化后的初始数据带入式(13),对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依据复合系统演化模型得到城市系统演化方程为:A=:0.029t3.0.348~+2.117t-5.397aRZ=0.989(14)相应的城市系统演化速度为:V a=—dA=0.087t~.0.696t+2.117(15)同样将乡村系统数据进行z标准化处理并做主成分分析,实现数据的降维,乡村系统各个因子解释方差如表3所示,根据研究需要选取的乡村系统成分矩阵.主成分表达如下:E:0.28Rlr0.27Rl0.29R21+0.28R∞+0.29R3r0.29J(16)=O.51R11-0.70R1z+O.11R2l+0.28R0.33R31—0.22R32(17) 以主成分方差贡献为权重的综合表达如下:FR=0.87+0.07F2(18)把标准化后的初始数据带入式(18),对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依据复合系统演化模型得到乡村系统演化方程为:/3==0.013P+0.232~-1_766t+4.068RZ=-0.989(19)Ⅲ璺坠…GE…OG…RAPH…Y坚相应的乡村系统演化速度为:_dB—o.039ta+0.464t-1.766(20)将城市系统演化速度,乡村系统演化速度VB代入式(10)中,得到城乡系统耦合度为:/%2:Q::Q:垫:!,豇而(21)其中t的取值为1—8,代表文章研究的8个离散时间点,分别对应1979,1984,1992,1995,1998,2002,2005,2008年,城乡系统演化速度及城乡系统耦合度变化如图2 所示.表3乡村系统各因子解释方差与成分矩阵Tab_3ExplainedV arianceofEachFactorand ComponentMatrixofRuralSystem成初始特征值变成份份合计方差的%累积%量1215.4991.3291.32RI10.940.262O.254.1695.48R12.0.920.3530.12l_9997.47R210.96—0.0540.O91.4998.96R220.96—0.145o.06o.9999.95R310.980.1660.002o.05100R32-0.97—0.11一VB(乡村系统演化速度)2.117J1.508--~-V(城乡系统耦合度)l_50,V/”::050nR0.40.079:2j二19791984199219951 —9—982—.022*******.534....’ (55)图2城乡系统演化速度及城乡系统耦合度变化Fig.2EvolutionSpeedandtheV ariationof CouplingDegreeofUrbanandRuralSystem4城乡系统耦合测度结果1979--2008年间无锡市城市系统的演化速度V A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转变节点处于1990s中期:乡村系统的演化速度在1990s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不断提高状态,但速度增幅不断减小,1990s中期后速度开始下降.城乡系统耦合度变化过程明显分为三个阶段,并呈现拉平”s”型. 1990s初期以前,此阶段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城市改革尚未开始口q,1979--1992年乡村系统中农民纯收入R:,农业产值比值R2-及人均农产品产量迅速提高反映出乡村系统率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得到快速发展.但城乡系统整体因城市系统中的城镇建成区人1:3密度Ul-,非农产业人均GDPU~,城镇建成区面积比和建设20周蕾,杨山,陈升: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测度与耦合度变化规律研究用地扩散指数U32增长缓慢而导致城乡耦合度变化较慢.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城乡系统演化速度互相制约关系很弱,二者独立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明显.1990s初期开始至21世纪初,此阶段城市体制开始向市场化方向改革∞,城市系统进入快速发展状态,而乡村系统依然保持较快的发展状态,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两者发展速度比较接近,城乡系统协调发展,耦合度快速提高.这~时期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资源要素流动性增强,城市系统的人口集聚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促使城乡系统耦合度逐年快速提高的主要因素,从1992--2002年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U.,非农产业从业人口比U】:,规模以上企业密度.,货物运输量L四项指标的变化率远远高于城乡系统其它指标的变化率中得到印证,这四项指标主要从城市人口集聚程度,城市人口性质,企业生产规模以及交通运输与建设四个方面反映出城市系统在城乡耦合关系中作用的变化.21世纪以来,我国加入WTO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361,城市系统全面快速扩张,演化速度持续升高,而乡村系统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演化速度V日开始不断降低,城一1992年郊区农业用地乡系统潜伏着二者之间不协调的危机,耦合度缓慢上升趋于停滞.这~时期乡村系统的空间格局演化状态成为城乡系统耦合度上升趋缓的主要原因,受国家对耕地和林地,水体的严格控制政策影响,2002--2008年耕地面积比.,生态用地破碎度R]:两项指标的变化率远远低于城乡系统其它指标的变化率,这两项指标主要从乡村空间对城市发展空间约束的角度反映出乡村系统在城乡耦合关系中作用的变化.从无锡市1979--2008年8个时相遥感影像中的城乡地域用地形态分析发现,无锡市城乡系统耦合度的变化规律在城乡用地形态变化上得到充分反映.1990s初期以前的1979,1984及1992年遥感影像中城乡系统在地域空间上由城市建成区,城乡过渡地域和乡村地域三部分组成,且地域结构分明,城乡过渡地域的用地形态是以蔬菜种植用地为主的郊区农业用地.1995年遥感影像中城乡过渡地域的郊区农业用地在建成区周围零散分布且规模变小.1998年后的遥感影像中郊区农业用地形态已经消失,反映城乡,区域之间农副产品自由流通,不再需要郊区农业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2002,2005,2008年遥感影像中城乡空间出现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交错在一起的复杂用地形态,农业用地破图3城乡系统郊区农业用地变化Fig.3ChangesinAgriculturalLandUseofUrbanandRuralSysteminSuburbs HUMANGEOGRAPHYV o1.26No.62(jlI/l2碎化现象严重.5结论运用物理学中耦合的概念,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城乡系统进行耦合测度研究城乡互动关系.耦合度是一个综合指标,不仅反映城乡系统整体的互动程度,还能揭示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各自变化对整个城乡系统演变所起的作用.从无锡市1979--2008年城乡系统耦合度的变化过程发现,城市系统与乡村系统演化速度的轨迹呈现类似共轭曲线的形态,二者是按一定的规律相配的一对,且呈反向变化.这~结果表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乡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发展必然影响另一系统的发展,城乡系统是互相联接依存,具有共轭关系的一个耦合系统.耦合度大小关键取决于城与乡两个系统是否保持平衡和协调,耦合度值大且增加速度快说明城乡二个系统发展速度比较接近,反之说明二个系统发展速度不协调.因此,调控城乡两个系统的演化速度,对实现城乡间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十二五规划强调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如何在城市系统演化速度快速提高中,有效提升乡村系统的质量,促进城乡系统问良性互动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PrestonD.Rural-urbanandinter-settlementinteraction:theoryand analyticalstructure[J].Area,1975(7):171?174.[2】TimUnwin.AgriculturalRestructuringandIntegratedRuralDevel—opmentinEstonia[J].JournalofRuralStudies,1997,13(1):93—112. [3】GeorgeCSLin.Transportationandmetropolitandevelopmentin China’sPearlRiverDelta:theexperienceofPanyu[J].HabitatIntl,1999,23(2):249-270.[4]TapforK.RuralPoverty,SustainabilityandRuralDevelopmentinthe21stCentury:AFocusonHumanSettlements[Z].Z.f.Kulturtechnik undLandentwicklung,2000,(41):98-105.【5】A yeleGelan.Tradeliberalizationandurban—rurallinkages:aCGE analysisforEthiopia[J].JoumalofPoficyModeling,2002(24):707—738. 【6]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1998(5):470-477.【7】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54(2):106-ll5.[8】段杰,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J】.经济地理.1999(6):79.83.【9]李培祥,李成固.论城乡互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J].地理科学,2003,23(4):408—413.【lO】罗雅丽,李同异.制度因素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J].人文地理,2005,20(4):47—50.【l1】胡必亮,马昂主.城乡联系理论与中国的城乡联系【J】_经济学家,1993(4):98-109.【l2】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5—133.【13]StohrWB,TaylorDRF.Developmentfromaboveorbelow?The dialecticsofregionalplaunningindevelopingcountries[M].Wiley, Chichester,1981:76-81.圈璺垒曼鱼2011年第6期总第122期【l4】周叔莲,金培.国外城乡经济关系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102.107.【15]GinsburgN,KoppelB,McgeeTG.Theextendedmetropolis:settle—menttransitioninAsia【M】.UniversityofHawaiiPress,Honolulu, 1991:42—48.【16】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21(6):763-771.[17】战金艳,邓祥征,岳天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乡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分析一安康地区的实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4): 37.41.[18]鲁奇,曾磊,王国霞,等.重庆城乡关联发展的空间演变分析及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81—87.[19]李志强,雷海章.模糊聚类:中东部地区城乡统筹水平的分类与比较【J】_农业技术经济,2006(1):30-34.『20]朱允卫,黄祖辉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一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5):9-14.『21]罗雅丽,李同舁.城乡关联性测度与协调发展研究一以西安市为例【J】_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5):68—71.【22]修春亮,许大明,祝翔凌.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估【J]_地理科学,2004,24(3):320—325.『231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24]t继军,姜志德,连坡,等.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J】_生态,2009,29(9):5130.5137.[251张洁,李同舁,王武科.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耦合状态分析[J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733-739.[26]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等.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36.641.[271张振杰,杨山,孙敏.城乡耦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建构及应用一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4):90.94.[28]夏安桃,许学强,薛德升.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18(5):56—60.[29]BertalanffyL V.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Development, Applications(Reversionedition)【M].NewY ork:GeorgeBeazitler, 1987:27—36.【301李萍,谭静.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64—367.[31]杨山.发达地区城乡聚落形态的信息提取与分形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6):671—678.【32]RondinelliDA.AppliedMethodsofRegionalAnalysis:TheSpatial DimensionsofDevelopmentPolicy[M].Westview,Boulder,1985. [33]t富喜海燕峰华.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323.328.f34]杨山,陈升,张振杰.基于城乡能量对比的城市空间扩展规律研究一以无锡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9,6:44-49.[35]?~1J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2005,60(2):237—247.[3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课题组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J】.经济研究,2008(9):4-15.[37]杨山,陈升.基于遥感分析的无锡市城乡过渡地域嬗变研究[J].地理,2009,64(10):1221-1230.责任编辑:高万辉。

无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预测

无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预测

无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预测无锡位于长三角流域,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无锡地区的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明确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帮助政府更加合理的进行宏观经济决策。

本文采用ELES模型,对无锡地区“十五”期间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预测了“十一五”期间无锡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展趋势。

一﹑ELES模型及估计ELES模型的经济涵义可表述为:在一定时期内,在给定收入和价格的前提下,消费者首先满足其基本需求支出,扣除基本需求支出之后的收入则按比例在各类商品支出及储蓄之间分配。

假设将人们的消费支出具体划分为m类,则各类商品的消费支出用模型表示成:Vi=PiQi=PiQi+bi(Y-V o)其中,Qi,Vi是第i类商品的需求量和消费支出,Pi,Qi分别为第i类商品的价格和基本需求量,bi为边际消费倾向,V o(=ΣPiQi)为总基本需求支出,Y为收入水平。

模型的经济意义十分明确:人们对各类商品的消费需求都是由“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两部分组成,基本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只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如居民对于食品的需要就属基本需求,而非基本需求如娱乐及高档衣着等的需求,就取决于满足所有基本消费需求后的“剩余收入”和消费者偏好。

二、“十五”期间消费结构分析“十五”期间,无锡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显著,生活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五年间恩格尔系数已从2001年的40.4下降到2005年的37.5,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富裕型”消费水平。

同样,无锡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十五”期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构成数据,将消费作为收入的函数,把人均可支配收入Y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对消费支出C,食品C1,衣着C2,家庭用品C3,医疗保健C4,交通通讯C5,文教娱乐C6,居住C7,杂项C8各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收入对各类消费的回归方程:C=2450.191+0.515888Y(t=28.30285,R2=0.996269)C1=1395.698+0.161975Y(t=7.848518,R2=0.953560)C2=-9.154925+0.057765Y(t=7.812104,R2=0.953146)C3=1057.473-0.038597Y(t=-1.482237,R2=0.422747)C4=-157.6798+0.075792Y(t=10.04458,R2=0.971124)C5=-682.3004+0.133974Y(t=8.298465,R2=0.958255)C6=440.6292+0.064654Y(t=7.449731,R2=0.948717)C7=101.3665+0.057910Y(t=2.246835,R2=0.627249)C8=304.2441+0.002408Y(t=0.169423,R2=0.009477)式中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无锡城镇居民将新增收入的51.6%用于消费,并且主要增加食品、交通、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新增消费指出的43.6%)。

新常态下无锡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无锡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无锡物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研究作者:斯燕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1期一、背景研究“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低于8%。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正由高向中高的趋势变化。

新常态下,经济下行会对我国制造业、工业造成一定阻力,但物流业受其影响较小。

由于物流行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之一,而且物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在新常态下伴随着电子商务更加迅速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2008 年次贷危机以来,很多行业都受到次贷危机影响,而物流业逆势而上,充分体现出独立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因此在新常态下,应当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更好的发展无锡物流产业。

二、无锡物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苏锡常都市圈中,是沪宁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区域性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在经济上,无锡经济逐年稳定增长,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几位。

在产业结构上,无锡市第二、三产业比重很大,是其主要经济支柱,这说明无锡物产丰富,货物流转迅速。

尤其是依托上海经济圈辐射,无锡正是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可以大力发展物流业。

根据江苏省出台的《“十三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把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物流节点”和区域性物流中心。

从2007 年起,无锡对现代物流产业进行规划和建设,建成了“三纵、三横”的城市公路网络主框架以及多个对外开放港口码头和覆盖30 余个国内外城市的航线网络布局、形成了水、陆、空为一体的物流综合服务体系。

从而发挥无锡的综合交通、产业及物联网技术高地优势,强化区域集散与物流交易功能,推进航空快递、供应链物流、商贸物流建设,建成全国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通过查阅无锡年鉴发现无锡2017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营业收入为195.19 亿元,相较去年的185.96 亿元增长约5%。

无锡物流产业从纵向比较还是有所提升,但是与上海、深圳、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引言 (2)一、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矛盾 (2)二、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缓慢、反复的原因 (3)1.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 (3)2. 城乡分离的制度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3. 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给制度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3)4. 改革开放后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延续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4)三、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途径 (4)1.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4)2.繁荣农村经济 (4)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加强对城市的劳务渗透 (5)4.致力于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5)注释 (5)参考文献 (5)文献综述 (6)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概述 (6)2、结构转型、人口转换与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 (6)3、结论 (7)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矛盾分析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以增长为导向的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但结构调整缓慢,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了关键问题所在,并提出了相关解决途径。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矛盾引言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农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指城乡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

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长期性问题无不植根于二元经济这一基本特征。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无锡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无锡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探析

无锡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路径探析【摘要】无锡地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

近现代无锡地区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固然有其地富裕的江南,历史发展底蕴浓厚,更是由于其能够抓住历史发展的有力时机,迅速发展发展的结果。

探索无锡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能够为当下的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路径选择无锡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改革开放时期“苏南模式”的重要代表城市,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十年中,无锡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中心,和作为官僚资本中心的天津、买办经济中心的上海,并列中国三大经济中心。

更是由于无锡的民族资本主义相对于官僚资本和买办资本,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有意义,因此,无锡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更具有意义。

研究无锡的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首要的问题是界定无锡的地域范围。

近现代的无锡在地域上相差较多,近代史上的无锡是江苏省常州府下的属县,仅是一县之地。

现代的无锡,是江苏省省辖地级市,除市区外,还代管江阴和宜兴两个县级市。

本文在进行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上,并不采用严格的行政区分,而是更加注意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在近代阶段,采用其县域范围;在现代阶段,采用其城区范围,不包括代管的两个县级市。

一、无锡城镇化发展路径的特点无锡地区不仅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

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的超充分发展,出现了“内卷化”现象,过多的生产要素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而单位生产要素的报酬却没有显著增加。

[1]这种农业的超充分发展是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

而无锡地区能够抓住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难得的机遇期,实现其超常规发展。

近代史能和天津、上海并列中国三大经济中心,在现代也成为城镇化发展“苏南模式”的代表。

(一)无锡的城镇化发展是近代化、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无锡的发展,和江南近代化是密不可分的。

应该说,是近代工业化促进无锡近代化的兴起。

无锡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无锡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第18期2019年6月No.18June ,2019无锡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严志华,张凌亮(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153)基金项目: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2018年度软科学研究重点资助课题;项目名称:无锡城市轨道交通产业SWOT 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X-18-A05。

作者简介:严志华(1975—),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摘要:轨道交通产业是现代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市场地位,既关系到城市自身交通建设能力,更影响着城市综合实力发展水平。

文章采用SWOT 态势分析法,对无锡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推进无锡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和对策建议,以促进无锡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无锡立体交通发展水平。

关键词:无锡区域;轨道交通产业;态势分析;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志码:A引言2016年江苏无锡编制《无锡市综合交通规划(2016—2035)》,明确了未来无锡将构建“8线+1支”的城市轨道骨干网络,线网规模约297千米。

随着无锡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车辆空调产业、地铁建设产业、运营管理等城市轨道产业发展迅速,轨道交通制造行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方向不断迈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和瓶颈,带动轨道交通产业与相关产业链协调发展,促进本土制造业水平全面提升。

1无锡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现状无锡地处苏锡常都市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域,是京沪、沪蓉等高速公路的交汇点,更是非常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能力越来越不能满足出行需求,人口的迁入和增长,中心城区人口集中导致土地资源异常紧张,亟须通过城市轨道交通来缓解土地和交通出行的双重压力。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路径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路径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1 . 2 研 究 意 义 及 研 究 现 状
苏南地 区是 我 国城 乡一体 化模 式 的发 源地 , 而无 锡作 为是“ 苏南模 式” 的核 心 区域 , 研究 “ 苏南模 式 ” 在 经济社会 不断发展 的背景 下 , 无 锡 市城 乡一体 化其 不 断转 型创新 的演 变过 程 , 对 于我 国当代城 市化 路径 的 研究 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 在当前环境 下 , 无 锡市 已进 入“ 城市 提质 、 内涵 发 展; 城 乡统 筹 、 融合发展” 的发展 转型新 阶段 。《 无 锡市 “ 十 三五” 城 乡建设 总体规划 》 的报 告 中提 出 , 推进 形成 . 2 . 2 城 乡发 展 存 在 区域 性 不 协 调 无锡 市“ 一 体两翼 、 一轴两带” 、 市 区“ 一 主双群 、 两 带三 2 无锡市在城 乡一 体化 过程 中 , 在产 业发 展方 面缺 心” 的空间架构 , 加 速 实施 区域 融合 策 略、 城 乡一体 化 策略、 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安全保 障策 略 , 同步开 展七 乏有效 的统 筹规 划 。以锡 澄沿 路产 业带 为例 , 惠 山新 大城 乡空 间布局优化行动 。 城计划发展新兴 产业 园 区, 主要发 展锡 澄联 动 的现代 化战略 中心 , 而江阴将南部六镇发展 为生态农 业 、 观光 2 无锡市城 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农业 , 两地产业无法形成一体化互动 ; 而对于环 太湖产 2 . 1 城 乡 一体 化 在 无 锡 的 历 史 模 式 宜兴计划打 造 以环太 湖为 中心 的低碳 生态 经济 2 O世 纪 8 0年 代 初 , 位 于 长 三 角 地 区 的苏 州 、 无锡、 业带 , 带 。但 由于行 政 区 的阻碍 , 环太湖 产业 带没 有 和市 区 常州地 区( 即苏南地 区) , 通过 发展 乡镇 企业 和集 体 经 形成直接的高速 连接 , 使 得无 锡 与宜兴 环太 湖产业 的 济, 从而形 成了“ 乡镇 企业 发 展带 动” 的城 乡一体 化 的 共 同发展成为空谈 。 方式 和路径 , 即所 谓的“ 苏南模式” 。 . 2 . 3 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 “ 苏南 模式” 的本质是 以乡镇企 业为基 础的城 乡产 2 通过多年的不 懈整 治和 努力 , 无 锡地 区 在环境 基 业协 调互 动和农业农 村现代化发 展模式 , 采取 “ 以工 补 无 锡市域 内太 湖水 农、 以工建农 ” 的方 法 , 以达到协调 工农 关 系 , 稳定农业 础设施 建设方 面 已取得一 定成效 :

长江经济带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响应过程

长江经济带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响应过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 年 第34 卷 第1 期CHINA POPULATIO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4 No.12024长江经济带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响应过程林树高1,诸培新1,2,陆汝成3(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3.南宁师范大学自然资源与测绘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1世纪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在城乡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融合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2],但仍面临由城乡地域冲突加剧导致的城镇空间开发低质低效、乡村空间利用粗放衰落等问题,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进程[3-4]。

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和乡村地域功能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有限性而存在空间分异过程,推动其融合发展既是形成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格局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优化和调控可持续地理格局与过程的逻辑基础,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地理单元[5],辖上海、江苏等11个省级行政区,自西向东分布成渝、长江中游和长三角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以及多个区域性城市组团。

当前,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超过64%,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近20年来耕地面积减少29 447 km 2,城镇和其他建设用地则扩张29 436 km 2[6],城乡空间冲突进一步加剧,探析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响应过程成为推进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基本前提。

因此,本研究揭示城乡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长江经济带各市城镇、乡村地域功能的时空格局及其融合发展的交互过程,以期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 文献综述科学认知地域功能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规律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7]。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无锡市城乡地域结构响应研究

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下的无锡市城乡地域结构响应研究

5
结论
城乡地域空间作为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 依存组合成一个区域,区域中每一组成部分都以其他组成的存在 和支持发挥职能。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一级行政管辖区的郊区 以郊区农业用地的形式存在衔接城乡,保证城乡不同职能的有效 发挥,适应体制的计划性,满足体制管理的行政独立性;市场经 济体制下,郊区失去存在的价值,城乡地域空间从由城市建成区、 郊区和乡村三部分组成嬗变为由城市和乡村相互作用形成的城乡 一体化空间,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乡不同职能实现自然过渡, 呈现出不断融合之势。
利用遥感数据分析城乡地域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 对比城乡地域结构发生嬗变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时间节点, 研究两者的关系,以及经济体制对地理科学的核心问题 空间变化的影响。

2
案例地区和城乡地域
研究区
无锡市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图1 研究区 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网密布,为典型的水稻种植区,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
.01
.03
.00 5 10 15 20
-.010
.02 .01
25
30
5
Hale Waihona Puke 101520
25
30
城市建成区面积对OS2冲击的响应.00
-.01 -.02 -.03 5 10 15
城市建成区面积对IS2冲击的响应
20
25
30
城市建成区面积对IS1冲击的响应
4
城乡地域结构对经济体制转轨的响应
城市空间扩展方向
1992—2002年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
2002—2010年 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
4
城乡地域结构对经济体制转轨的响应

新时代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新时代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学研究

新时代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学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下的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指的是城乡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和经济结构的统一化,从而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

目前,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学研究已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有着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城乡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推行的一种发展模式。

我国进入新时代,不仅要推动经济发展,还要加强城乡之间的融合。

城市和农村在地域、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城乡融合发展旨在彻底打破这些差异,通过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推动城乡共同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模式由于城乡差异较大,城乡融合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努力,因此实践模式也较为多样化。

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工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而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对于农村人口来说比较便利。

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的人口红利正在缩减,因此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此外,通过农村与城市的互联网、交通、通讯等融合,可以使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更为便捷,加快城乡融合。

三、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学研究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城乡间的资源、人力、资金、信息等越来越流动,使得城乡的经济关系变得紧密。

因此,城乡融合发展也成为一个经济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如何调整城乡经济结构成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关键。

目前,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这些产业对于城乡融合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城乡人力资源共享城市在高知识、高技术领域的人才较多,而农村人口对于一些基层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因此,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适时组织一些人才培训和交流活动,让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人才流动。

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加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
02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 展
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加大 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投入,推动 城乡协调发展。
0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 城市绿化水平和空气质量,建设 美丽无锡。
防范金融风险与地方债务压力
加强金融监管
05
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新的增长点
提升创新能力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引领, 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 化转型。
加大对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 力度,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 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科技 成果转化率和核心技术竞争力。
开放型经济与发展趋势
开放型经济
无锡市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发展趋势
无锡市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03
无锡社会发展状况
教育与文化
01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高
无锡市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以上 ,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
02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无锡城市发展水平和薪资待遇等因素,部分优秀人才选择离开无锡前往其他城市,导致人才流失 严重。
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短板
01
城市交通发展不足
无锡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较为突出,公共交通设施不足,缺乏立体交通
网络。
02
城市形象缺乏特色
无锡城市规划缺乏统一性和特色,城市景观和建筑风格缺乏个性,难
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城乡统筹发展 实现城乡转型

城乡统筹发展 实现城乡转型

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转型张镇南一、无锡是如何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的无锡在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是以农村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以城镇化来带动农村、以农业产业化即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来提升农业。

并于2005年在江苏省率先全面实现小康,力争于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要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关键在统筹,重点在乡镇,核心是富民。

至2008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1280元/人。

全市59个乡镇已有53个是百亿强镇,其中300亿以上的有7个。

1、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农庄(合作社)集中农民搞传统农业,能解决吃饭问题,但不可能致富。

农民要想富,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去从事二产或三产;二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当农业工人。

现代高效农业的标准是:亩均年纯收入2000元以上。

至2008年底为止,无锡已有97.5万亩土地在搞现代化高效农业,占无锡可耕地总面积的46.2%。

按照规划,至2012年将有60%以上的可耕地用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目前亩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已有5万亩。

在农业向农庄(合作社)集中过程中,必须强调三个突出,即突出科技兴农、突出多元投入、突出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离不开科技。

无锡大量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要搞农庄(合作社)必须有投入。

无锡主要依靠民营资本与外资,截至2008年底,外资与民资对现代高效农业的投入累计已达63亿人民币。

迄今已建成118个有一定规模的农庄,经营面积38万亩。

无锡的现代化农庄是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业主经营、公司化管理这17个字原则组建的。

2、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1)有利于集约用地,产生集聚效应。

按规定,新办企业一律进工业园区,老企业必须于2010年100%进园区。

杜绝乡乡点火,村村冒烟的旧有模式。

(2)有利于逐步形成产业链,提高配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大都是国外跨国公司,进而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

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报告2023-11-06contents •引言•无锡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无锡社会发展现状及特点•无锡经济发展对无锡社会发展的影响•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和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无锡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城市之一,其经济发展状况对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无锡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无锡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010203研究目的通过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深入了解无锡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推动无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数据和信息,对无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目的和方法02无锡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近年来,无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022年,无锡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51.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

无锡经济发展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无锡紧邻上海,受益于上海的辐射带动效应,同时也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无锡经济总体发展情况VS无锡产业结构特点无锡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其中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较为发达。

同时,无锡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无锡市拥有众多知名企业,如海澜集团、红豆集团、远景能源等,这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无锡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需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创新和人才培养。

无锡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此外,无锡市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也面临较大的压力。

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用地模式演变_以无锡市惠山区为例_陈诚

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用地模式演变_以无锡市惠山区为例_陈诚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第34卷第11期2015年11月V ol.34,No.11Novemeber,2015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用地模式演变——以无锡市惠山区为例陈诚1,2,金志丰3(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08;3.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研究院,南京210024)摘要:基于空间形态与功能结构视角,运用空间分析和参与式评估方法,利用聚落用地现状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用地格局与功能演变特征,总结不同类型村域聚落用地演变模式,从制度变迁视角讨论演变机制与调控路径。

结果表明:1980年代以来聚落用地增长近1倍,扩张强度先增后减,呈倒“U ”型变化,但集聚分布的格局并未改变;工业、旅游住宿、商贸服务等非居住用地快速增长,以居住为主的用地模式逐步转向居住—工业—旅游—商服多元复合型的用地模式。

工业和旅游村聚落用地呈“飞地状”拓展,用地功能多元化、形态规则化,农业村聚落延续以居住为主的用地模式和传统形态。

制度变迁引导了乡村功能分异,加速了聚落用地类型及功能多样化,可以因地制宜采用“工业城镇、旅游小镇和柔性集中居住”等模式引导聚落用地布局优化。

关键词:乡村聚落;聚落用地模式;经济发达地区;无锡惠山DOI :10.11821/dlyj201511014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了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空间重组,助推了中国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1]。

作为乡村地域经济社会活动主要空间载体的乡村聚落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工业型、旅游型等新型聚落开始发育,但大量村庄“空心化”趋势严重,传统乡村加速衰落[2],部分乡村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现[3],乡村聚落的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在认知聚落演化机制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引导和科学调控。

另一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趋势,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点建设,保持和传承乡村地域文化特色。

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

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报告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医疗卫生体系完善
无锡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 体系,包括综合性医院、专科医 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类医 疗机构。
医疗技术先进
无锡市的医疗技术较为先进,许 多医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 服务。
医疗卫生改革不断
推进
无锡市不断推进医疗卫生改革,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 疗服务质量,为居民健康提供了 有力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改造情况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无锡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各个领域 ,提高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
更新改造步伐加快
无锡市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对老旧小区、城市棚户区等进行了改造和提 升,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情况
城市管理服务精细化
04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情 况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
空气质量改善
无锡市近年来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实施了一 系列措施,如工业污染治理、交通拥堵治理 等,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水质改善
无锡市加强了水环境治理,实施了水源地保护、污 水处理厂建设等措施,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国 家考核标准。
土壤质量改善
对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 报告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 社会事业发展状况与特点 •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情
况 •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
情况 • 调查结论与建议措施
01
引言
调查背景与目的
调查背景
无锡作为江苏省的重要城市,经济社 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为了深入了解 无锡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们进行 了本次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