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总结.doc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件(共34张PPT)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十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件(共34张PPT)

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3)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 新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 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专家点评】提高科学素养 原因:①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缺乏科学素养,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意义: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要诚信
倡导雷锋精神
核心归纳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从国家角度)
(1)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侧重“道德建设”
(2) 加 强 和 改 进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 深 化 群 众 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 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 后文化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3、怎么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3、怎么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其他: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中共的领导地位;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 态工作领导权。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4)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规则意识、 奉献意识。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易混易错知识点整合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易混易错知识点整合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易混易错知识点整合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1.狭义的思维与认识同义。

( × )解析: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2.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 × )解析:正确的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

( × )解析:思维本身不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因此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形象思维是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

( × )解析:形象思维是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的,抽象思维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5.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和想象等反映认识对象。

( × )解析: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

6.思维是在头脑中产生的 ( × )解析: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的。

思维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1.狭义的逻辑学是指辩证逻辑。

( × )解析:解析:狭义的逻辑学是指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属于广义的逻辑学。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

( × )解析: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一诗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 × )解析:这一诗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渲染山林的幽静,体现了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属于辩证矛盾。

4.有人问:“有没有飞碟?”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没有,而是说:“我不清楚。

”这种回答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 × )解析:这种回答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有没有飞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认识问题。

排中律只是在逻辑上要求对两个矛盾判断明确地肯定一个,并不要求必须马上肯定一个。

课堂新坐标高中政治必修三课件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10课第1框

课堂新坐标高中政治必修三课件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10课第1框
第六页,共34页。
(2)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 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 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 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系统全 面,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象概 括,具有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特点。






(j

ís

h
í)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达 标 学

第一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x

u

éHale Waihona Puke 点y二è)




第一页,共34页。
学习目标
核心速览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
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
1.知道思想道德 建设的地位,学 会分析道德模 范的作用。 2.把握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的内容、重要 性。 3.掌握如何全面 提高公民道德 素质。
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 主义荣辱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 接。其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 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1)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

高中政治必修三、四知识点.doc

高中政治必修三、四知识点.doc

必修四:高中哲学原理及方法论一、辩证唯物论(第四课、第五课)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六课)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方法论: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发展认识、检验认识,并用认识去指导实践三、唯物辩证法(第七、八、九、十课)(一)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2020年高中政治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必修3课件:第四单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年高中政治人教版疑难点知识点归纳必修3课件:第四单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
第一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例题2】 某市开展“宣传干部进社区、讲中国故事”活动,将中 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讲故事的方式, 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 发大道理。材料告诉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
()
①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注重道德引领 ②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注重文化熏陶,
使其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④使其外化为人们的
精神追求,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
第一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
提倡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差异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0-
第一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点-11-
第一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16-
第一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17-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二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 (1)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 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 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 人,就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 本的基础工程。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十课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080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十课第一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080

第二十四页,共46页。
否定同发展 和联系 的关系
否定是联系 的环节和发 展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 的中断
第二十五页,共46页。
[即时应用] 1.如果说 60 年前和平相处、求同存异是万隆精神的 时代主题,那么 60 年后的今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则 最能抓住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亚非国家应该与时俱进, 在继承和发扬万隆精神的同时,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 内涵。材料观点表明( )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②辩证否定是联系 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批判的、否定的 ④人 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第二十六页,④ D.②④
解析:“如果说 60 年前和平相处、求同存异是万隆
精神的时代主题,那么 60 年后的今天,共同发展、合作
共赢则最能抓住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体现了辩证否定
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①正确;“在继承和发扬万隆精神的
同时,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十七页,共46页。
第二十页,共46页。
面对爱恨交织的 GDP,我们要超越,但不能抛弃。 如何认识“我们要超越,但不能抛弃”? 答案: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其实质是“扬弃”。对于 GDP,我们既不能抛弃,又要 超越,坚持了辩证否定的观点,既要发扬 GDP 中反映国 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长处,又抛弃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 展质量等方面的缺点,有助于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工作 发展。
体现了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②正确;③观点错误, 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④与材料无关。
答案:A
第二十八页,共46页。
2.依法治国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总结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经验,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 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从哲学方法 论看,这里强调的是( )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10课推动认识发展第2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同步提升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10课推动认识发展第2框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同步提升习题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单元第十课第二框(一)基础巩固1.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的。

下列对感性具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B.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某种共性的本质的认识C.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整体认识D.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答案】C【解析】A、B、D的说法都是针对思维抽象而言的,不符合题意;C是对感性具体含义的正确认识。

故选C。

2. 思维过程中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其起点和中间环节分别是( )A.思维抽象思维具体B.感性具体思维抽象C.思维抽象感性具体D.感性具体思维具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途径这一知识点。

该问题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经过思维抽象的中间环节,又回到思维中的具体,B正确。

故选B。

3. “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这表明( )A.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B.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C.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D.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答案】D【解析】“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等在自然状态中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可以设想存在这些状态,即理想化,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A、B、C均与题意不符合,D符合题意。

故选D。

4. 对玫瑰和百合花,有的人认为是爱情和幸福的象征;有的人认为是治疗疾病的良方(玫瑰具有祛斑、养颜、消炎等药用价值;百合花具有润肺、清火、安神,治疗咳嗽、眩晕、夜寐不安和湿疹等功效);还有的人认为玫瑰和百合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是吉祥之花。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B.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也就不同C.理想化环节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D.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答案】B【解析】对玫瑰和百合花,不同主体的抽象定义不同,这是由于人们的需要不同,对玫瑰和百合花进行抽象的目的也就不同,B符合题意;A、C、D均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 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5.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6.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7. 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 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 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2深远持久的影响4.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5.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 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5.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6. 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7. 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答:尊重文化多样性;8. 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9. 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4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0.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 传统文化的继承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2. 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4.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5. 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6.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第五课文化创新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2.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4. 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7.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8.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9.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3.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1. 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②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2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 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表现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灵活表现方式,传播文化知识;接受正确观念,提高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2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的忧虑现象;表现低俗趣味、新闻炒作、绯闻逸事;态度加强管理、正确引导;3. 当代人民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1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2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3措施和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应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2地位:在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作用;7.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们应该怎么样做1国家角度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公民角度作为中学生,在文化中选择,需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4. 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2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3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4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5.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6.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否则相反;2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即: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措施:①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重要途径;②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本途径;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 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2.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3. 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4. 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联系是怎样的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为政治立场,以实践和革命为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边,反对剥削和压迫,主张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总结(简化版)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总结(简化版)

必修3《政治与法治》知识提纲(2023简化版)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到高中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任何一门科目都要比初中的时候难很多,但是政治与其他科目相比,却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必修三的政治课本就是比较好掌握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篇1文化创新1.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 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 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

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篇2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3: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3: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社会中的道德问题。
2.阐述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它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
3.介绍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
4.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运用道德原则和规范分析、评价道德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2.创设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3.通过讲述道德故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道德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问题。
(二)问题导向
1.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2.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了解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2.理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影响。
3.掌握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
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3: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2014-2015学年高中政治必修3: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教学案例,围绕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为主要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现状、重要性以及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我还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他们的道德素养提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了一定的道德行为。

政治与法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4

政治与法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4

政治与法治是高中必修的课程之一,下面是2024年最新的政治与法治必修3的知识点总结:
1.政治制度:介绍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政府职能:介绍了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包括政府的权力来源、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政府的组织机构等。

3.法律制度:介绍了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法律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律的性质、法律的效力、法律的适用等。

4.法律权利与义务:介绍了公民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包括人身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等。

5.刑法与民法:介绍了刑法和民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

6.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介绍了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程序等。

7.国际公法与国际私法:介绍了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国际法的适用、国际仲裁等。

8.宪法:介绍了宪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宪法的地位、宪法的修改等。

以上是政治与法治必修3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许多学生都对学习政治兴趣不大,主要是觉得政治靠死记硬背,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但是这需要平时的积累。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高中政治必修二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 × )点拨: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 × )点拨: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后天培养。

( × )点拨: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得开物质载体。

( × )点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新教材修改后的表述)。

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物质载体。

5、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 × )点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 × )点拨: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7、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 × )点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 × )( 微信搜索:爱尚政治课(aszzk888),了解更多)点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

高一第三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三册政治知识点总结

高一第三册政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一、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概念1.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含义政治生活是指人们在政治领域内广泛地参与政治活动的总和。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二、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关系1.政治生活是政治制度的内容。

政治生活是通过政治制度开展的,政治制度应服务于政治生活。

三、我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1.我国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第二章四项基本原则一、党的指导原则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人民民主专政原则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内容和原则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三、人民民主专政原则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制应符合人民民主专政原则,坚持依法治国、立法为民、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和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第三章政权和国家一、政权的概念和本质1.政权的概念和本质政权是指一定的社会阶级或阶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阶层所确立的对人民实施统治和管理的权力。

二、国家的概念和实质1.国家的概念和实质国家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有属于自己的领土和人民的政治实体,具有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和有效性。

三、民主集中制原则1.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循集体领导和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既有充分的民主,又有严密的集中。

第四章政党与政治一、政党的概念和特征1.政党的概念和特征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争取和维护政权的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地位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件(共30张PPT)-(2024)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课件(共30张PPT)-(2024)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前2个问题4、5组合作前黑板)
3.(1)高山和镜子,小麦和皮球,天空和茶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概念,同学们发挥联想思维把他们联
系起来。(5组后黑板)
(2)看到圆,你想到什么?(6组后黑板)
4.任务:请你设计男和女的标志。要求能轻易区分,准确识别。至少设计3组。(8组后黑板展示)
5.展示一:试着用假如的方式对你的未来展开想象…… (上传271BAY)
想一想
❖ 看到锅,你想到什么? ❖ 和战争有什么关联?
二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将军去探望受伤的士兵,得知炊事班的士兵大都 被纷飞的弹片炸死了,而一位炊事员将大锅扣在头上只是受了轻伤,将军由 此联想到做钢盔,并付诸实践,使得钢盔风行于世。
其中的思维方过程,没有严格的逻辑制约,说明联想思维具有非逻辑 制约的畅想性特征。
展厅二:经济创新,助力扶贫
1.将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方式应用于扶贫工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其有着 怎样的特征?
2.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在哪些方面也应该实现由“漫灌”到“滴灌”的转变?
含义:联想思维就是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 联结的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接近或对比的关系 联结的途径:外在联结(时间、空间) 内在联结(性质)
心理学家曾经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词语都可以经过四五个步骤建立起联系的 关系。比如,高山和镜子,小麦和皮球,天空和茶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同学们 发挥联想思维把他们联系起来:
高山→平地→平面→镜面→镜子 小麦→田野→运动场→皮球 天空→大地→水→渴→茶
比如,看到圆,你会想到什么······
联想思维具有跨越的联结性。 联想思维的“联”就是把性质相同、相似甚至不同的 事物联结起来,建立新的关联、产生新的观念。 从形式上看,联想思维既可以将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 在一起,也可以将看似不相关对象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其联 结方式具有非连续的跨越性。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de)货币1、商品(de)含义商品(de)基本属性(1)含义:用于交换(de)劳动产品(2)商品(de)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de)含义货币(de)本质货币(de)基本职能(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de)商品(2)本质:一般等价物(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4)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 =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要(de)货币量=商品(de)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4、纸币含义(1)纸币是由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de)并强制使用(de)(2)纸币(de)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de)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6、汇率(de)含义外汇(de)含义(1)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de)兑换比率.(2)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de)用于国际间结算(de)支付手段(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含义和意义(1)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多变(de)价格1.影响价格(de)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2、商品(de)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de)关系(1)商品(de)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de)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2)商品(de)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商品(de)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10、价值规律(de)内容和形式价值规律(de)基本内容:商品(de)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de)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de)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de)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11、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对生产经营(de)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de)投入(价格变动对生产(de)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de)重要体现)第三课多彩(de)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de)因素有哪些(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受很多因素(de)影响,其中主要(de)因素是居民(de)收入收入是消费(de)基础和前提.(1)当前可支配收入(2)未来收入预期(3)收入差距2、恩格尔系数(de)含义(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de)比重.3、影响人们消费行为(de)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1)从众心理引发(de)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de)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de)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de)消费.4、怎样做一个理智(de)消费者(如何树立正确(de)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de)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de)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de)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de)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de)目(de).②消费所形成(de)新(de)需要对生产(de)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③一个新(de)消费热点(de)出现,往往能够能带动一个产业(de)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de)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de)质量,提高劳动者(de)生产积极性.(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de)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de)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de)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de)最终目(de)和动力)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de)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de)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4)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如何增强公有制(de)主体地位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de)集体经济.4、公有制(de)主体地位主要体现(2)公有制(de)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5、国有经济(de)地位发展壮大国有经济(de)意义(1)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de)支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意义: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de)优越性,增强我国(de)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6、非公有制经济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e)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种基本(de)经济制度怎么坚持(1)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e)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为什么:①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de)状况,符合社会主义(de)本质要求.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de)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de)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de)生活水平.(3)怎么坚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de)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de)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de)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de)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de)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de)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理事宜1、如何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成功(de)主要因素)(1)企业要制定正确(de)经营战略.(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de)竞争优势.(3) 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de)信誉和企业形象.2、就业(de)地位: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对社会生产——①对社会生产: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de)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从而提供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2)对劳动者——同时,劳动有利于劳动者其实现自身(de)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de)全面发展.3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1)党和政府从人民(de)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de)(de)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de)方针(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树立正确(de)就业观念,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de)需要. 4、怎样维护劳动者权益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de)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de)分配1、我国初级阶段(de)分配制度是什么(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e)分配制度.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de)意义:①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合理性和合法性(de)确认.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de)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de)尊重.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de)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de)公平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e)分配制度,为吴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de)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de)制度保证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de)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de)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de)重要举措.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de)另一重要举措.4、效率和公平(de)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de)关系(2)关系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de)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de)物质前提,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de)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de)保证,公平分配能提高劳动者(de)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两者又是矛盾(de).(3)如何处理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de)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八课财政和税收1、财政(de)含义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de)作用(1)含义:财政是指国家(de)收入和支出.(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de)物质保障.(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de)作用.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de)作用.2、影响财政收入(de)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de)关系分为:①财政收支平衡;②财政盈余;③财政赤字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de)特征3、增值税作用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de)偷税漏税行为.4、个人所得税作用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de)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de)有效手段.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1)原因:①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de).②国家(de)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de)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de)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每个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de)各种服务(de)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2)怎样做①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de)监督意识,以主人翁(de)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de)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de)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de)利益.6、违反税法(de)行为有哪些(1)偷税(2)欠税(3)骗税(4)抗税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de) 市场配置资源(de)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de)经济就是市场经济.(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de)涨落和供求(de)变化实现对资源配置(de)调节. (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de)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de)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de)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de)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de)提高和资源(de)有效利用(4)局限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de)弊端.2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市场秩序(1)原因:公平、公正(de)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de)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de)基础.(2)措施:①良好(de)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de)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de)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de)经济活动符合法律(de)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de)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de)良好风尚.3、规则有那些形式和内容(1)形式: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4、会主义市场经济(de)基本特征有哪些(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de)主体地位.(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科学(de)宏观调控.5、什么要加强国家(de)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de)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de)手段是什么(1)原因: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de),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de)弊端.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e)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de)作用,又需要科学(de)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de)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③科学(de)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de)内在要求(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de)行政手段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de)经济建设1、面建设小康社会(de)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我国已经达到(de)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de)、发展不平衡(de)小康.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e)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如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3、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全球化(de)主要表现实质(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3)实质: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de).2、全球化(de)影响如何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当经济全球化(1)影响:积极: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de)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de)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de)流动、国际分工水平(de)提高和国家贸易(de)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de)合理配置效率(de)提高、各国生产力(de)发展,为各国经济(de)发展提供更加广阔(de)空间.消极: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de)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de)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de)威胁.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不断加剧.(2)应对策略: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3、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2)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②透明度原则、③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原则、4、纪新阶段我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适应经济全球化(de)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de)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de)开放型经济体系.(2)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性(de)经济发展新优势.(3)必须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实施“走出去”(de)战略(4)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de)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十课知识点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

(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知道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等。

所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根本上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

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二者也有矛盾,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必须把集体主义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来捍卫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原则不是随意要求放弃个人利益,只是在十分必要时才这样做。

通常情况下,集体总是更好的完善自己,以便更好的满足个人利益。

)
3.现在是市场经济,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已经过时。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除了依靠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调节外,就道德而言,就是用集体主义去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其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顾全大局,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4.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根本对立的。

(此观点只看到二者的区别,没有看到二者统一性。

区别::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从本质讲,都是治国的方略,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

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社会主义法律的不足,并支持和促进社会主义法律的贯彻和实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

)
5.学生阶段主要是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是以后的事。

(这种观点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割裂了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性质。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
6.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是一回事。

(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区别: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

联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
7.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时可以统一的,有时可以分割。

(必须随时随地都把二者结合起来。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

只有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保证省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长治久安。

以德治国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而且为经济建设的发胀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只有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才能达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1. 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

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高中政治必修三核心考点
1. 传统文化的继承
(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 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3. 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 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