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矛盾态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俄罗斯文学史

任课教师:任明丽

题目:浅析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矛盾态度

数学科学学院

大类二班

1510026

何国栋

浅析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矛盾态度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类何国栋学号1510026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世界文坛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其中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更是以其丰富的人物内涵成为永远的经典。在这本小说中,托尔斯泰将安娜塑造成了一个美丽、智慧、勇敢、为爱献身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的极其残酷的悲剧命运引人深思。我认为,她的身上包含了托尔斯泰对安娜女性意识觉醒的复杂态度,这既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个人追求,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所处阶级的矛盾看法。

一、小说的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当时正值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在世界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力冲击下,俄国封建农奴制度迅速崩溃,封建贵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的思想与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变化之中,欧洲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启蒙、人性的自觉不自觉地觉醒,使人们要求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羁绊;另一方面,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仍具强大的阻力。众所周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转变过程,它不像法国大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彻底革命,其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载体不是从平民阶层、小生产者阶层中产生的,而是由一批把持政权的封建官僚、大贵族地主阶层转变而来的。在转变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封建传统、观念在社会、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诚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1】(2)个人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起,俄国乡村遭到资本主义势力的人侵,“到民间”去等活动的开展,使托尔斯泰开始了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自己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此后,他访问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了农民、独立教徒康。修斯塔夫。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这是托尔斯泰复杂的探索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2】

二、托尔斯泰对安娜的矛盾态度

(1)托尔斯泰对她勇于追求爱情的认同

作者在小说中可以说是用尽一切可用之词来表现安娜的光彩夺目。她既有外在的妩媚、聪慧、优雅,又有内在的高贵、独立与勇敢,追求精神生活,把真爱视为人生理想,愿意为真爱抛弃一切,背负骂名,忍受来自上流社会的侮辱。小说中安娜的呐喊,“我要爱情,我要生活”,便是安娜形象的最好概括。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则被塑造成了一个迂腐至极的封建官僚形象。他“一个心思地追求功名”,长期的封建官场生活使他变得麻木不仁,虚伪庸俗,墨守成规。当安娜争取婚姻自主时,他既没有因失去安娜而痛苦,也没有因她与沃伦斯基的外遇而愤怒,他唯一的不满只是他认为这件事会使他名声受损。于是他处于本能要求安娜与他达成默契——她可以与沃伦斯基偷情,但她必须低调行事,并与自己保持表面上的夫妻关系。当安娜要求婚姻自主的意愿与他“维护神圣家庭”、保留“体面”的观念矛盾时,他不惜与狠毒的莉季娅伯爵夫人勾结,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如家庭的羁绊、法律的威胁、心灵的摧残使安娜就范。从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结合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安娜勇于追求爱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赞许的。

这一点从小说中带有自传性的角色列文身上也可看出。“列文走进书房,墙壁上的一副

安娜本人的全身大画像吸引了他的注意,这是一副完美、惊艳的画像,画中的安娜用一双使人心荡神怡的眼睛凝视着客人,呼之欲出,妩媚动人。没过多久,安娜本人走了出来,列文从她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新鲜迷人的风度。”“他感到对她产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心情。”“列文已经在不断地想着安娜了,并且极力猜测安娜的内心生活,生怕其他人不十分了解她,列文曾经那样苛刻地批评过她,现在却替安娜感到难过。”列宁对安娜的态度变化,其实就是作者对安娜的态度变化。从“堕落”到怜惜甚至是认同,作者的思想变化也在文字中体现出来。

(2)托尔斯泰对安娜女性意识觉醒的惩罚

1、家庭的惩罚

安娜在小说中说到,她一生中对她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沃伦斯基,而另一个就是她的儿子谢潦沙。卡列宁正是通过谢潦沙逼迫安娜满足自己的要求,让安娜在痛苦中挣扎。“他(卡列宁)知道我不会舍弃我的孩子,我也不能舍弃我的孩子,即使和我所爱的人一道,没有我的孩子,我还是活不下去;但是他知道如果我舍弃了我的孩子,从他那里跑掉,那我的行径就会和最无耻、最卑劣的女人一样。他知道那个,知道我不能够那样做。”这是作者认为安娜追求真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沃伦斯基对安娜也是忽冷忽热。他曾经愿意为与安娜的爱情牺牲一切,在爱情受阻时甚至试图开枪自杀。但当他与安娜真正在一起后,当他被上流社会逐至门外时,他空虚贫乏的生活与他不甘寂寞的性格发生了冲突。最终他妥协了,开始关心“自治委员会”之类的活动,也开始对安娜越来越冷淡。安娜为之抛弃一切的爱情终究成为若有若无的幻影,最终只能通过自杀来解脱。

2、社会的惩罚

当时的俄国虽名义上有允许妇女离婚的可能,但实际上堵死了妇女离婚的每一条路。这种迂腐的制度允许人们偷情,但绝不给妇女应享受的自由及平等的社会权利。允许妇女抛弃事实上的婚姻,但绝不允许她们抛弃名义上的婚姻。安娜虽然置身于上流社会中,但她与大多数迂腐的贵族不同。她没有选择与情人苟且的偷情,而是选择将其公之于众,蔑视一切阻挠,公开大胆地去爱。这就引来了那些贵族社会的“伪君子”的一致反对甚至是侮辱。安娜曾对沃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正因为它对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了解的。”正是对爱的认真执着使她选择了与虚伪的上流社会决裂。而这种孤注一掷的选择不仅为安娜带来了来自社会的诋毁,还使她将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局限于与沃伦斯基的爱情上。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以悲剧结局,因为沃伦斯基并没有勇气与决心来同上流社会决绝。“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他却愈来愈想疏远我。”这样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安娜的卧轨自杀。

三、总结

在托尔斯泰的最初构想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安娜许多美的与让人同情的因素。作者一方面站在自己所处的贵族立场出发,斥责安娜公然越矩,与上流社会决绝的行为,安排这个不守规矩的女子走向死亡;另一方面又赞赏安娜追求真爱,为爱献身的勇气,体现作者对人性觉醒的尊重,对安娜遭遇的同情。正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俄国社会在激烈的社会变化中构建新秩序的同时,托尔斯泰也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建立新的价值观。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的复杂性,托尔斯泰态度的矛盾性,其实都是俄国在这一特殊时代下的在封建传统与现代思潮间徘徊的真实体现。也正是这种复杂性与矛盾性丰富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的内涵,使其成为永世流传的佳作

参考文献:【1】永恒的冲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试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实质[J] 欧阳琼晖-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7年3期

【2】托尔斯泰的精神探索及思想矛盾——以《安娜·卡列尼娜》看徐卡妮- 《飞天》- 2010年2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