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源单克隆抗体
《鼠单抗的改造》课件
基因转录技术
基因转录技术是通过特定的转录调控手段,改变目的基因 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在鼠单抗的改造中,基因转录技 术可用于提高鼠单抗的表达水平和产量,以及调控其表达 模式和组织特异性等。
VS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研究鼠单抗与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有助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04 鼠单抗改造的未来展望
改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01
02
03
基因编辑技术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未来可能会实现更加精 准、高效的鼠单抗改造。
细胞工程技术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可以 实现鼠单抗的高效表达和 生产。
鼠单抗的来源和应用
来源
通过免疫小鼠制备得到。
应用
在生物医学研究、诊断试剂开发、治疗药物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鼠单抗的优缺点
优点
制备方法成熟、成本相对较低、特异 性高。
缺点
免疫原性较强,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鼠源性单抗与人体免疫系统存在一定 的交叉反应。
02 鼠单抗的改造技术
基因敲除技术
基因敲除技术是通过特定的基因编辑工具,将目的基因从基因组中删除或破坏,以达到改造或消除特定性状的目的。在鼠单 抗的改造中,基因敲除技术可用于删除或降低鼠单抗中与免疫原性、毒性和其他不良性质相关的基因,提高其安全性和有效 性。
《鼠单抗的改造》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鼠单抗的介绍 • 鼠单抗的改造技术 • 改造后的鼠单抗的应用 • 鼠单抗改造的未来展望
01 鼠单抗的介绍
鼠单抗的定义
GAPDH内参抗体,抗GAPDH单抗,GAPDH小鼠源单克隆抗体
GAPDH内参抗体,抗GAPDH单抗,GAPDH小鼠源单克隆抗体Anti-GAPDH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y ( 2B5)在Western Bloting实验中,可能存在总蛋白浓度测定不准确,或者蛋白质样品在电泳前上样时产生的样品间的操作误差;这些误差可以通过测定每个样品中实际转到膜上的内参,比如内参GAPDH的含量来进行校正。
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是参与糖酵解的一种关键酶,由4个30-40kDa的亚基组成,分子量146kDa,检测条带大约在36kDa。
GAPDH基因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高水平表达,广泛用作Western blot蛋白质标准化的内参。
应用类型:WB(1:1000-1:10,000)、IHC(1:100-1:800)Fig.Western blot analysis (1:10,000) of GAPDH expression in Rat brain (lane A), HeLa cell lysate (lane B), Mouse brain (lane C), Rabbit muscle (lane D), Chicken muscle (lane E) and Pig heart (lane F) with Anti-GAPDH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y (2B5). 免疫原:KLH偶联的GAPDH部分多肽序列来源宿主:小鼠反应性:该GAPDH内参抗体可识别人、小鼠、兔、大鼠、猴、狗、鸡、猪和绵羊等种属的GAPDH蛋白。
保存建议:能在-20℃保存1年。
为最大限度的避免损失,请在打开管盖之前融化抗体并离心。
建议使用前分装以避免反复冻融,分装后可在4℃保存1个月。
GAPDH(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是参与糖酵解的一种关键酶,由4个30-40kDa的亚基组成,分子量146kDa,检测条带大约在36kDa。
GAPDH基因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高水平表达,广泛用作Western blot蛋白质标准化的内参。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姓名: 学号:专业:摘要: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效应分子,从第一代多克隆抗体到第二代单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人们投入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研究,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临床,B 淋巴细胞,诊断疾病,局限性,展望1.引言:抗体是由B 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McAb),简称单抗。
30 年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利用人免疫系统产生人源性单抗来制备特异性强的人源抗体药物,从而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出现是免疫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利用单克隆抗体靶向病变组织或细胞表面抗原,已成为理想的治疗方法2 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2. 1 用于疾病诊断方面利用单抗进行疾病的诊断现已被广泛应用。
( 1)可用以检测淋巴细胞表面分子, 以区分不同分化阶段的淋巴细胞, 用于鉴别淋巴细胞。
( 2)可用于鉴定病原体, 准确诊断感染性疾病。
将病原体的抗原分离, 再同骨髓瘤细胞杂交建立相应的杂交瘤细胞株, 分泌单克隆抗体, 可以同病原体发生特异性的抗原- 抗体反应, 通过免疫荧光试验或ELISA试验对疾病进行诊断。
( 3)可以用于肿瘤的诊断和分型。
某些单抗具有在肿瘤部位蓄积的特性, 可用于肿瘤的诊断。
目前已批准使用的诊断剂有: 用于结肠癌的votomab和arc ilumonab, 用于探测感染部位的sulemab, 用于卵巢癌的igovomab,用于黑色素瘤的tecnemab K- 1。
( 4)激素类单抗可用于测定体内激素含量, 判断内分泌的功能状态(崔银珠,2001)。
2. 2 用于疾病的治疗目前利用单抗对疾病进行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主要是将单抗同药物耦联,再与病原体或肿瘤的特异抗原结合后发挥作用。
2. 2. 1 抗细胞表面分子单抗, 可抑制同种免疫反应,主要用于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简介鼠源单克隆抗体
张明刚3090101659简介鼠源单克隆抗体众所周知,抗体是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在世界上通用的词,本质是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能与抗体特异结合的物质叫做抗原!一、鼠源单克隆抗体的产生历史1、需要证明每种B细胞只能产生单一的抗体2、提取并体外培养骨髓瘤细胞3、解决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问题4、如何筛选融合成功的骨髓杂交瘤细胞5、骨髓杂交瘤细胞的体外或体内培养早在1847年,Bence Jones在骨髓瘤患者尿中发现了本周氏蛋白,后被证明是均一的抗体轻链,而生物体产生抗体的基本特点是多样性及不均质性,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对这一现象一直没有很合理的解释。
1957年Burnet 提出了抗体产生的细胞系选择学说,认为每个B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且它以独特的受体形式在细胞表面,只与特定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后被证明是对的。
后来1965年Sachs等人成功的诱导出骨髓瘤细胞,并且在体外培养成功。
1957年冈田等人用高浓度的仙台病毒是小鼠细胞发生融合。
1975年Kao和Chayluk 提出用聚乙二醇作为融合剂,80年代发现啦电融合技术,解决啦细胞融合问题。
因为细胞融合存在存在A-A、B-B、A-B三中融合方式。
因而如何筛选A-B方式便极为重要。
1964年Littlefiled 创建了融合细胞的筛选方法。
利用两种不同生化缺陷的双亲进行杂交,借助于含有次黄嘌呤、甲氨蝶呤、胸腺嘧啶核苷的HAT选择性培养基选择出了所需杂交细胞。
在这些理论基础上Kohler和Milstein 发表了《分泌特异性抗体融合细胞的持续培养》这篇文章,提出用仙台病毒使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产生的杂交瘤细胞,既具有骨髓瘤细胞永生的特性和脾细胞产生抗羊红细胞抗体的能力。
这一工作为后来制备单抗提供了依据,也标志着单克隆抗体的产生!二、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融合前的准备工作2、融合3、融合后的管理(一)融合前的准备工作(1)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培养材料的制备、组织培养用水(去离子水)、培养基(高糖DEME、RPMI-1640两种培养基)、血清(常用胎牛血清)、抗生素(2)小鼠免疫用特定的抗原来刺激小鼠,第一次免疫往往产生多价的低亲和力的IgM,随着多次免疫产生了主要为二价的IgG.。
单克隆抗体在人体内应用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具有:能够得到完全人源性Ab、分离抗体速度快、简单易
行等优点。
单克隆抗体在人体内的应用
转基因小鼠技术
单克隆抗体在人体内的应用
几种已被批准上市的McAb药物
Rituxan ( Rituximab,Mabthera,利妥昔单抗 ),Genentech公司生产,商品 名为美罗华。是1997年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人肿瘤治疗的基因工程 1997年FDA批准Zenapax(daclizumab,PDL公司生产)上市。它是靶向为 抗体,最初被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总有效率达60%,现在正在探 CD25 抗原的人源化单抗,是第 个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免疫抑制剂,能有 1986 年美国 FDA批准抗CD3鼠单抗1 OKT3 上市,改善了许多肾移植病人的存活。 索用于治疗抗体病相关淋巴瘤和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效减缓器官移植所引起的免疫反应
HGPRT-
单克隆抗体在人体内的应用
HAT培养基
单克隆抗体在人体内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在人体内的应用
鼠源性单抗应用于人体时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将诱发产生 人抗鼠抗体( human anti-mouse
antibody, HAMA ) 反应; 鼠源性单抗通常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的免疫反
应,如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CDC)作用 及 抗体依
鼠源单抗人源化 鼠源单抗人源化经历了如下历程:
恒定区人源化 可变区人源化 利用抗体库技术获得完全人源序列
单克隆抗体在人体内的应用
鼠源单抗人源化
1. 恒定区人源化——鼠/人 嵌合抗体 (chimeric antibody)
由于异源性McAb的免疫反应约有90%是针对 恒定区(C区),要降低McAb 的抗原性,必须对它的恒定区进行 人源化 。其原理是从分泌某McAb的杂交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生物技术制药之单克隆抗体【摘要】杂交瘤技术使鼠源单克隆抗体被广泛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建立了治疗性抗体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应用DNA重组技术和抗体库技术对鼠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先后出现了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抗体,它们从不同角度克服了鼠单抗临床应用的不足,使抗体制备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分类、制备、纯化、应用【前言】1975年Koehler和Milstein创立了体外杂交瘤技术(Koehler等,1975),得到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开始了多克隆抗体走向单克隆抗体的新时代。
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特异性高、效价高、纯度高、理化性状均一、重复性强、成本低并可大量生产等优点。
鼠源性单抗应用于人类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但主要缺陷是诱发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反应,其次是鼠单抗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的生物效应功能,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Dhar等,2004)。
减少或避免HAMA反应并提高疗效的主要途径是鼠源性单抗人源化,随着对各类抗体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及其变异的种属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而能够利用抗体工程技术对抗体结构进行改造。
抗体的应用经历了非人源抗体、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最终到制备全人源单抗的转基因小鼠和噬菌体展示文库等不同的阶段。
1、单克隆抗体定义抗体主要是由B淋巴细胞合成,每个B淋巴细胞有合成一种抗体的遗传基因。
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含遗传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
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该细胞的子孙,即克隆由许多个被激活B细胞的分裂增殖形成多克隆,并合成多种抗体。
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制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从鼠源到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改造策略的研究进展
从鼠源到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改造策略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是生物制药领域研究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单克隆抗体具有地耐药性、高效性、专一性等多种优越特性而受到各界关注,随着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不断出现,对其稳定性和亲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项目从全人源单克隆技术出发,探讨其改造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关键字:鼠源,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由人类通过采用各种化学技术或者人工方式制备,由单一b 受体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细胞产生的一种抗体。
其高度均一,且仅针对某一特定受体抗原上的表位。
单克隆免疫抗体的制备方法主要具有产物纯度高、交叉免疫反应少、制备时间和成本低、结构均一、特异性强等特点,其主要生物学机理功能主要特点是与抗原分子结合后不能产生间接免疫受体分子或直接阻断配体。
当前已有40多种单抗体克隆免疫抗体被广泛用于自身自体免疫功能性疾病、肿瘤和器官移植等各个方面,效果显著。
1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自从1975年,KOHLER等人通过杂交瘤技术成功获得了具有抗原特异性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从而开启了单克隆抗体开发的新纪元。
随着多年发展,单克隆抗体已经成为人们疾病诊治的重要工具。
而鼠源性抗体来源于小鼠,在对人体使用时,存在着诸多缺陷,为解决此类问题,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被提出,是未来单克隆抗体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有以下几种:1.1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至1990年成功实施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该领域应用最广的制备技术之一。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应用原理是使用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将人体抗体编码的基因序列通过技术进行扩增,然后将抗体的基因序列插入到噬菌体中的适当位置,并通过建立一个噬菌体抗体库,让人体抗体和另一个噬菌体外壳上的蛋白进行相融,将两者互相融合的蛋白质形式展示在噬菌体的表面。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将通过构建好的抗体库与抗原进行结合,并通过抗原与抗体的差异性相互结合的基因组原理,通过筛选,挑出一种能与目的抗原进行结合的噬菌体,在通过噬菌体基因测序,得到一种新的基因序列,并将其通过基因组技术应用于全人源抗体中。
鼠源单克隆抗体人源化进展
自1975年单克隆抗体杂交技术问世以来,鼠源单克隆抗体(mAb)被誉为神奇的子弹,广泛用于肿瘤检测与治疗。
然而,鼠源单抗作为异源性蛋白在人体内可诱鼠单抗人源化成为最早出现的基因工程抗体。
发抗鼠抗体的生成(HAMA),可产生毒性反应,并使mAb在体内消除加快,这严重影响了鼠单抗的治疗效果。
为解决这一难题,从80年代初期发展到现在,鼠单抗人源化经历了如下历程:恒定区人源化→可变区人源化→利用抗体库技术获得完全人源序列(如图)。
1.恒定区人源化--鼠/人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y)由于异源性Ab的免疫反应约有90%是针对恒定区(C区),要降低mAb的抗原性,必须对Ab的恒定区进行人源化[1]。
其原理使从分泌某mAb的杂交瘤细胞基因组中分离和鉴别出重排的功能性可变区(V区)基因,经基因重组与Ig恒定区基因相拼接,插入到适宜的表达载体中,构成鼠/人嵌合的轻重链基因表达质粒,经转染骨髓瘤细胞,通过筛选即可制备出鼠/人嵌合抗体。
这种嵌合抗体同鼠源抗体比较至少有以下两个优点:首先,它可以按需要对抗体的效应基因进行选择或剪切。
例如人Ig的同种型IgG1和IgG3对介导补体依赖及细胞介导的溶解作用具备优势,因而利用该技术可以拼接不同亚类的人C区基因,来改变抗体的效应功能,使原细胞毒性较低的IgG2a和IgG2b变成细胞毒性较高的IgG1和IgG3,增强抗体的免疫治疗功能,可用来杀死肿瘤细胞。
其次,在治疗中使用人而不是鼠mAb的同种型,大大减小了鼠源mAb作为异种蛋白对人体的免疫原性,它通过避免抗同种型抗体的产生,减少了HAMA的生成。
例如,当鼠对鼠Ig互补决定区(CDR)产生免疫耐受时,用鼠抗-淋巴细胞Ab可以激发抗独特型反应,但相对那些对可变区不耐受的动物来说,该鼠的抗独特型反应被推迟并很微弱[2]。
Lobulio 对鼠/人嵌合抗体在人体内的动力学和免疫反应的研究表明,鼠/人嵌合抗体在人体内的半衰期比mAb长6倍以上。
注射用抗人T细胞CD3鼠单抗
注射用抗人T细胞CD3鼠单抗【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注射用抗人T细胞CD3鼠单抗英文名称:Mouse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CD3 Antigen of T Lymphocyte for Injection【成份】主要组成成分:鼠抗人T淋巴细胞CD3抗原单克隆抗体。
【适应症】肾脏移植、器官移植病人之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和预防。
【用法用量】1 用1毫升生理盐水溶解本品,溶液应清亮、无颗粒、沉淀及异物,再稀释于100毫升生理盐水中,立即静脉滴注,30~60分钟注毕,注射速度由医生根据情况掌握,本制剂勿与其他药物混合注射。
2 在第一、二针注射时应密切监视48小时,为减少第一针注射反应,在本品使用前可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琥珀酸钠1.0毫克/kg或地塞米松5~10毫克。
3 在本品使用期间,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应遵医嘱。
4 本品用量一般5~10毫克/日,连续5~14天,具体用法用量由医生酌情掌握。
【不良反应】在本品的74例临床研究期间,少数病人出现以下不良反应:发热(9.46%),皮疹(1.35%),肺部感染(5.41%),白细胞下降(8.11%),单纯疱疹(1.35%),恶心呕吐(2.7%),胃部痉挛(1.35%),腹泻(1.35%),鼻塞四肢发酸(1.35%),其中有的不良反应可能与联合使用的其他免疫抑制剂有关.据文献报道,在抗CD3单抗治疗的头两天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较常规治疗为多,大部分病人有发烧(73%,其中2%体温升至40℃或更高),寒颤(57%),另外至少有8%病人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呼吸困难(21%),胸痛(14%),呕吐(13%),哮喘(11%),恶心(11%),腹泻(10%)及震颤(10%),低于2%的病人在第一次注射后有致命性严重肺水肿,这种副反应通常与液体超负荷有关。
【禁忌】1 对本品或其他鼠源制品过敏的病人禁用。
2 在单抗治疗前一周内体重增加超过3%的病人禁用。
简介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人源化技术
简介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人源化技术摘要:单克隆抗体从问世到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人源化抗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鼠源性mAb由于可引起免疫反应而削弱其疗效,因而逐渐被人源化mAb所取代,甚至出现全人mAb取代人源化mAb的趋势。
本文主要介绍了全人mAb的生产方法之一,转基因小鼠技术,并对该项技术的应用作了些展望。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人源化;转基因小鼠;Cre/LoxPAbstract:After its advent, monoclonal antibody has gone an uneven way to its present wide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s, during which the humanized antibody set an important milestone. Murine mAbs are trended to be replaced by humanized mAbs or even human mAbs as murine mAbs’ immuno-side effects may reduce therapeutic effects.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ansgenic mice technology as one of generating human mAbs methods as well as share some prospects.Key Words:Monoclonal Antibody(mAb); Humanization; Transgenic Mice; Cre/LoxP一、单克隆抗体背景介绍从1975年英国学者Milstein和德国学者Kohler利用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1],形成了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
小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小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小鼠单克隆抗体是利用小鼠免疫系统产生的B细胞,经过细胞融合技术获得的单克隆抗体。
这种抗体具有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可用于治疗和诊断多种疾病,是目前最常用的单克隆抗体制备方式之一。
1. 免疫小鼠选择目标抗原,一般为蛋白质或多肽。
将抗原与佐剂混合后注射给小鼠,以激发小鼠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种类、大小和来源等因素进行优化,一般需要进行多次免疫。
2. 制备小鼠脾细胞将小鼠处死,取出脾脏,用PBS洗涤并制备单细胞悬液。
可采用机械打碎法、酶消化法等方法提取脾细胞。
3. 合并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将小鼠脾细胞与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混合,使用聚乙二醇或电融合等方法融合成杂交瘤细胞。
杂交瘤细胞具有小鼠脾细胞的抗原识别能力和骨髓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
4. 限制杂交瘤的生长并筛选细胞可使用一些特定的选择剂或条件限制杂交瘤细胞的生长,如耳蜗毒素(HAT)缺失培养基等。
在特定条件下,只有细胞融合后获得完整染色体的杂交瘤细胞才能存活。
存活的杂交瘤细胞称为单克隆细胞,并通过ELISA等方法筛选出目标抗体的阳性细胞。
5. 扩增单克隆细胞并提取抗体将单克隆细胞进行扩增即可获得大量的目标抗体。
提取抗体可使用乙酸铵等方法,得到纯度较高的抗体液。
小鼠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优点是制备简便、成本低廉,且能够获得高特异性的抗体。
但是,由于小鼠单克隆抗体来源于小鼠免疫系统,因此可能存在的抗原表位的差异、抗体的可溶性和稳定性等问题需要仔细考虑。
此外,还需要注意到小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饲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
因此,在抗体制备过程中需注意合理规划实验设计,遵守伦理规范。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原理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原理一、简介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是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分子。
它由一种特殊的细胞线通过克隆技术生产出来,具有高度的结构稳定性和亲和性。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原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基于其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1.特异性结合: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可以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特异性结合是由抗体的可变区域决定的,可变区域能够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特定表位。
这使得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能够用于特定抗原的检测和分离。
2.亲和力:鼠源性单克隆抗体通常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即与抗原的结合强度。
这种亲和力可以通过克隆和筛选的过程中进行优化,以选择出具有最佳结合能力的抗体。
高亲和力的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能够在低浓度的抗原中快速、稳定地结合,从而提高检测和治疗的灵敏度和效果。
3.多功能性: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不仅可以结合抗原,还可以激活免疫细胞,介导细胞毒性,促进细胞凋亡等。
这使得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抗体治疗、免疫研究和癌症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三、应用领域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以下领域有重要的应用:1.诊断和治疗: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特定抗原的检测和诊断。
例如,通过检测特定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疾病的诊断结果。
此外,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治疗。
它们可以与抗原结合并介导免疫细胞的激活,从而抑制疾病的进展。
2.药物研发: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可以快速筛选和识别潜在的药物靶点,并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作药物的载体,将药物靶向到特定的组织和细胞。
3.生物学研究: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生物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它们可以用于抗原的定位、蛋白质的表达与鉴定、细胞分型和分离等。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和免疫沉淀等实验技术。
4.癌症治疗: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癌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精选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级)-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1、将鼠源单克隆抗体以基因克隆及DNA重组技术改造,其大部分氨基酸序列为人源序列所取代A.人源化抗体B.小分子抗体C.抗体融合蛋白D.双特异性抗体E.抗体库技术2、特异性不同的两个小分子抗体连接在一起可得到A.人源化抗体B.小分子抗体C.抗体融合蛋白D.双特异性抗体E.抗体库技术3、将抗体分子片段与其他蛋白融合得到的是A.人源化抗体B.小分子抗体C.抗体融合蛋白D.双特异性抗体E.抗体库技术4、分子量小,具有抗原结合功能的分子片段是A.人源化抗体B.小分子抗体C.抗体融合蛋白D.双特异性抗体E.抗体库技术5、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是A.次黄嘌呤B.胸腺嘧啶核苷C.HGPRTD.甲氨蝶呤E.叶酸6、叶酸的拮抗剂是A.次黄嘌呤B.胸腺嘧啶核苷C.HGPRTD.甲氨蝶呤E.叶酸7、即有抗体分泌功能又有细胞永生性的是A.淋巴细胞B.小鼠脾细胞C.小鼠骨髓细胞D.小鼠骨髓瘤细胞E.杂交细胞8、可介导标记物与靶抗原结合或效应因子定位于靶细胞的是A.抗体融合蛋白B.双特异性抗体C.人源化抗体D.小分子抗体E.抗体库技术9、可将生物活性物质导向靶细胞特定部位的是A.抗体融合蛋白B.双特异性抗体C.人源化抗体D.小分子抗体E.抗体库技术10、降低异源性,有利于人体应用的是A.抗体融合蛋白B.双特异性抗体C.人源化抗体D.小分子抗体E.抗体库技术11、可在原核细胞中表达,在人体内穿透力强的是A.抗体融合蛋白B.双特异性抗体C.人源化抗体D.小分子抗体E.抗体库技术12、杂交瘤细胞的冻存均采用液氮保存的温度是A.-20℃B.-30℃C.-50℃D.-100℃E.-196℃13、聚乙二醇(PEG1000~2000)是目前最常用的细胞融合剂,使用浓度(W/V)一般为A.20%B.30%C.40%D.50%E.60%14、能在HAT培养基生长繁殖的细胞是A.小鼠脾细胞B.小鼠骨髓瘤细胞C.饲养细胞D.杂交瘤细胞E.免疫活性细胞15、以下有关单克隆抗体特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特异性强B.灵敏度高C.高度的均一性D.对pH、温度及盐类浓度耐受性强E.可重复性16、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以下哪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单克隆抗体A.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B.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C.未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D.未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E.以上均不对17、B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细胞融合的选择培养基是A.HAT培养基B.次黄嘌呤培养基C.甲氨蝶呤培养基D.嘧啶核苷培养基E.胸腺嘧啶核苷培养基18、杂交瘤细胞保存最好在A.室温B.-4℃C.-20℃D.-70℃E.-196℃19、阳性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时,多少细胞数才能进行克隆化培养A.单个B.多个C.双个D.混合E.没有数目限制20、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是B淋巴细胞杂交瘤细胞的理想细胞,其原因不包括以下哪项A.稳定和易培养B.自身无分泌功能C.改变细胞恶性变化D.融合度高E.HGPRT缺陷21、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的骨髓瘤细胞不具有以下哪一特点A.稳定易培养B.自身可分泌免疫球蛋白C.融合率高D.HCPRT缺陷株E.是肿瘤细胞22、单克隆抗体的纯化一般不采用以下哪一种方法A.盐析法B.凝胶过滤法C.离子交换层析法D.辛酸提取法E.放射免疫法23、关于单克隆抗体特点的不正确叙述A.理化性状高度均一B.生物活性单一C.来源容易D.特异性强E.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24、保留抗原结合部位的最小功能片段是A.FabB.FvC.ScFvD.VHE.Fc25、将特异性不同的两个小分子抗体连接在一起则得到是A.嵌合抗体B.小分子抗体C.双特异性抗体D.单克隆抗体E.多克隆抗体26、杂交瘤细胞含有A.两亲本细胞各一半染色体B.两亲本细胞全部染色体C.两个染色体D.融合特有基因信息E.亲代某些特性基因27、以下关于噬菌体抗体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模拟单一的特异性抗体B.可以不使用人工免疫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C.可获得人源化的抗体D.获得的抗体具有高亲和力E.抗体VH和VL基因重组增加了抗体的多样性28、目前,应用单克隆抗体制作的商品化试剂盒广泛应用于A.病原微生物抗原抗体的检测B.肿瘤抗原的检测C.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D.激素及细胞因子的测定E.以上都是29、去除杂抗体的吸附剂应选用A.不含特异性抗原的抗原液B.含特异性抗原的抗原液C.含杂抗原的溶液D.含杂抗体的溶液E.牛血清白蛋白30、关于单克隆抗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活性专一性B.纯度高C.特异性高D.可同时识别多个表位E.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单克隆抗体
生物技术制药之单克隆抗体【摘要】杂交瘤技术使鼠源单克隆抗体被广泛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和研究,建立了治疗性抗体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应用DNA重组技术和抗体库技术对鼠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先后出现了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抗体,它们从不同角度克服了鼠单抗临床应用的不足,使抗体制备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分类、制备、纯化、应用【前言】 1975年Koehler和Milstein创立了体外杂交瘤技术(Koehler等,1975),得到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开始了多克隆抗体走向单克隆抗体的新时代。
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特异性高、效价高、纯度高、理化性状均一、重复性强、成本低并可大量生产等优点。
鼠源性单抗应用于人类有较强的免疫原性,但主要缺陷是诱发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反应,其次是鼠单抗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的生物效应功能,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Dhar等,2004)。
减少或避免HAMA反应并提高疗效的主要途径是鼠源性单抗人源化,随着对各类抗体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及其变异的种属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而能够利用抗体工程技术对抗体结构进行改造。
抗体的应用经历了非人源抗体、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最终到制备全人源单抗的转基因小鼠和噬菌体展示文库等不同的阶段。
1、单克隆抗体定义抗体主要是由B淋巴细胞合成,每个B淋巴细胞有合成一种抗体的遗传基因。
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含遗传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
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该细胞的子孙,即克隆由许多个被激活B细胞的分裂增殖形成多克隆,并合成多种抗体。
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制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
鼠源单克隆抗体52页PPT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鼠源单克隆抗体制备通用技术要求
鼠源单克隆抗体制备通用技术要求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reparation of mouse monoclonal antibody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技术要求 (1)5 人员要求 (4)6 设施设备与生产环境 (5)7 生产和质量控制 (5)8 抗体制品的检验要求 (7)鼠源单克隆抗体制备通用技术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鼠源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鼠单抗”)制备的技术要求、人员要求、设施设备与生产环境、生产和质量控制、抗体制品的检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鼠源单克隆抗体制品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对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925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T 25915.1-2010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等级GB 51110 洁净厂房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骨髓瘤细胞B-淋巴浆细胞系统恶性增殖所致一种肿瘤。
3.2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3.3杂交瘤细胞用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而成的细胞。
3.4饲养细胞帮助其它活的细胞在体外细胞培养中生存与繁殖的细胞。
3.5腹水将稳定分泌单抗的细胞株,通过扩大培养,接种于BALB/C小鼠腹腔内,使其以腹水瘤形式在小鼠腹腔内增殖,从而得到大量含有单抗的腹腔积液。
4 技术要求4.1 制备流程4.1.1 鼠单抗制备流程见图1。
4.1.2 图1中骨髓瘤细胞培养、骨髓瘤细胞筛选、细胞融合、HAT选择性培养的制备过程应在洁净室内完成。
4.1.3 4.1.2条中的洁净室空气洁净度等级应符合GB/T 25915.1-2010中ISO7级的要求。
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医药研发、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前景。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一种特定的免疫细胞,获取它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并使其进行不限制性复制,最终获得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的单克隆抗体。
下面将详细介绍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鼠源性、嵌合型和人源性单克隆抗体技术,以及单克隆抗体生产的流程和应用。
一、鼠源性单克隆抗体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是最早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其制备原理是将鼠类动物免疫一种抗原,收集其脾细胞,将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然后将杂交瘤细胞单克隆化,即从杂交瘤中分离出单个克隆细胞并培养扩大。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制备简单、产量高,但由于小鼠免疫系统与人类的巨大差异,鼠源性抗体往往容易引起免疫原性反应,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
二、嵌合型单克隆抗体为了克服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局限性,研究人员提出了嵌合型单克隆抗体技术。
嵌合型单克隆抗体是由人源性的Fc区和鼠源性的可变区域组成,它可以确保高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的又可以降低免疫原性反应。
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是将人源性的IgG1的Fc片段与包含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域进行基因重组,最终获得嵌合型单克隆抗体。
嵌合型单克隆抗体优点是高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免疫原性反应小。
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且其效价可能比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略低。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逐渐开始研制具有人源性的单克隆抗体,其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在人体内生物学免疫动态,从而降低了潜在的体内免疫原性反应。
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小鼠背景中将人源性单克隆抗体进行筛选和生产,另一种是通过人免疫系统获得人源性单克隆抗体。
人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原理与小鼠类似,但需要额外进行一系列的筛选和优化步骤,以保证细胞系的干净和稳定性。
由于人源性单克隆抗体与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相似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抗诺如病毒GII.3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抗诺如病毒GII.3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黄忠,王晓黎,熊佩,王淑侠,刘庆伟
申请号:CN201711424081.8
申请日:20171225
公开号:CN109957014B
公开日:
2022032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抗诺如病毒GII.3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具体地,本发明意外的获得4种抗诺如病毒GII.3鼠源单克隆抗体(3A3、8D1、8C7和9B8),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单克隆抗体具有极高的对诺如病毒GII.3的中和活性,并且本发明的单抗可特异灵敏地检测到诺如病毒GII.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单克隆抗体的用途。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地址:200025 上海市黄浦区合肥路41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克隆抗体McAb
免疫成功的标志是在融合时脾脏能够提 供处于增殖状态的特异性B细胞,此时血 清中抗体效价不一定最高。 可溶性抗原10-15ug/100ul+等量弗氏完 全佐剂注射小鼠腹腔 2-4周后加强免 疫(量减半,改用不完全佐剂,可反复 多次) 冲击免疫(融合前3天进行) 选用6-12周龄Balb/c小鼠
单克隆抗体McAb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
哺乳动物细胞系表达的重组子抗体,暂时或稳定的 决定于所需要的蛋白质量. 为了获得稳定的转染体细胞系,可以广泛的应用中 国仓鼠卵巢细胞(CHO)或鼠骨髓瘤细胞系。利用占 优势的或隐性的扩增标记进行载体扩增后,可以增 加这些细胞的生产力. 骨髓瘤细胞可以被表达载体转染,该载体包含免疫 球蛋白基因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骨髓瘤细胞可 以在游离谷氨酸的介质中培养.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克隆选择学说,即 一种克隆只产生一种抗体 细胞融合技术产生的杂交瘤细胞可以保 持双方亲代细胞的特性 利用代谢缺陷补救机理筛选杂交瘤细胞, 并克隆化,制备McAb
单克隆抗体McAb
当两个细胞紧密接触时,细胞膜可能融 合在一起。融合细胞含有两个不同的细 胞核,称为异核体,产生具有原来两个 细胞基因信息的单个核细胞,称为杂交 细胞(hybrid cell)。
Preparation by size: 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
单克隆抗体McAb
单克隆抗体McAb
Preparation by charge: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小鼠骨髓瘤细胞 (B细胞恶性肿瘤) 1.具永生性 2.8-AG筛选出 HGPRT-株
PEG 融合 HAT筛选
脾-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 (HGPRT+、Ig+)
8-AG8:杂氮鸟嘌呤
单克隆抗体McAb
融合的结果及命运
未融合的骨髓瘤细胞 杂交瘤细胞 脾-脾杂交细胞
未融合的脾细胞
骨髓瘤-骨髓瘤杂交细胞
单克隆抗体McAb
细胞克隆:由一个细胞增殖而成的细胞 集团
单克隆抗体McAb
Polyclonal antibody,PcAb:针对多种抗 原决定簇的混合抗体 Monoclonal antibody,McAb:由单个B细胞 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同源 抗体
单克隆抗体McAb
杂交瘤技术的理论基础
单克隆抗体McAb
鼠和人的单克隆抗体
抗体分泌杂交瘤是由生长是不确定的骨髓瘤细胞得到 的。一些不能分泌的骨髓瘤细胞系缺乏次黄嘌呤-鸟 嘌呤磷酸核糖基转化酶(HGPRT), 被确定作为融合配 偶。
为了选择成功的融合细胞,细胞须在一个含有次黄嘌呤, 氨基喋呤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介质中培养,这样只有 融合细胞可以增生。 噬菌体的发展加强了抗体库的筛选,从而为获得人类单 克隆抗体提供了新的手段.
单克隆抗体McAb
转基因小鼠体内的人抗体
免疫后的转基因小鼠可以产生功能上很重要的高亲 和力的人抗体。通过普通的杂交瘤技术可以实现克 隆和生产。 鼠体内的人抗体和人细胞产生的人抗体可以通过他 们糖基化的状态加以区别 。 预期的结果在最初的实验中达到了,该实验利用含 人抗体的小鼠和由鼠分离的杂交瘤细胞和啮齿类动 物细胞系得到人抗体。
单克隆抗体McAb
有限稀释法
从阳性分泌孔中收集杂交瘤细胞,经过 逐步稀释,使每孔只有一个细胞。
单克隆抗体McAb
单克隆抗体制备具体步骤
单克隆抗体是将抗体产生 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 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 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 的单克隆细胞系而产生的。
单克隆抗体McAb
单克隆抗体McAb
单克隆抗体McAb
颗粒性抗原免疫性较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 好的免疫效果 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一般要加佐剂 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 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 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 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②改变抗 原注入的途径,基础免疫可直接采用脾内注射。 ③使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提高机体的免疫应 答水平,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反应性。
单克隆抗体McAb
一般在杂交瘤细胞布满孔底1/10时,开 始检测特异性抗体,筛选出所需杂交瘤 细胞系。 可靠的筛选方法须在融合前建立,避免 由于方法不当贻误筛选时机。
单克隆抗体McAb
克隆化:指将抗体阳性孔进行克隆化。 目的是将抗体分泌细胞、抗体非分泌细 胞、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和无关抗体分 泌细胞分开。 克隆化的原则:尽早进行,反复4-5次 克隆化方法:有限稀释法、软琼脂平板 法、显微克隆法 阳性杂交瘤细胞应及时冻存,防染色体 丢失、变异及污染
单克隆抗体McAb
细胞DNA合成途经
1.替代途径:次黄嘌呤(H)
HGPRT 2.主要途径: 氨 基 酸 谷氨 酰 胺 尿核苷单磷酸
鸟嘌呤核苷酸
(A-)
胸腺嘧啶核苷酸 TK 3.次要途径:胸腺嘧啶核苷(T)
单克隆抗体McAb
甲氨蝶呤(aminopterin)
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拮抗剂,可阻断 DNA合成的主要途径,这样DNA的合成 需要补救途径来完成。该途径需要次黄 嘌呤(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T)等 前体存在。而且细胞内要有次黄嘌呤-鸟 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胸腺 嘧啶核苷激酶(TK)存在。若缺乏其中 一种酶,该补救途径便不能发挥作用。
单克隆抗体McAb
含抗体的奶
为了使哺乳动物的乳腺产生乳蛋白以外的其它蛋白 质,可以从超排卵供体的输卵管微量注射数百个复 制体到受精卵而引入胚系序列,使外来基因和DNA融 合,这些基因编码乳房特殊调节序列.经过一段时间 的离体培养,可以把胚胎转移到假孕动物的输卵管 或子宫,并发育到产期.
最初的奶纯化阶段使用普通的操作,也就是移去酪 蛋白和脂肪。澄清的乳清包含高浓度的相关抗体, 它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和亲和层析来纯化。纯化的抗 体和从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得到的抗体没有区别。
单克隆抗体McAb
骨髓瘤细胞系选择要点: 稳定易培养、自身不分泌Ig、融合率高、HGPRT 缺陷株 常用骨髓瘤细胞系有:NS1、SP2/0、X63 等。 保存:防止突变、定期筛选(8-氮鸟嘌呤) 防止支原体污染(胎牛血清) 融合时保证骨髓瘤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良好的 形态,活细胞计数高于95% 融合比例 脾细胞:骨髓瘤细胞=3:1许多环节 需要加饲养细胞,如:在杂交瘤细胞筛选、克隆 化和扩大培养过程中 常用的饲养细胞有: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饲养细胞一般在融合前一天制备
单克隆抗体McAb
单抗生产的方法: 动物体内诱生法:小鼠腹腔注射降植丸 或液体石蜡,1周后腹腔注射杂交瘤细胞, 7-10天后出现腹水,无菌采集。
单克隆抗体McAb
单抗纯化方法:
盐析 凝胶过滤 离子交换层析 亲和层析法 辛酸沉淀法
单克隆抗体McAb
单克隆抗体特性 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专一,只 与一种抗原表位发生反应,特异性强, 纯度高,易于实验标准化和大量制备
单链Fv片段
scFv 在非靶组织中滞留时间较短,在血液中清除速 度较快且更易侵入肿块。它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并 较易和蛋白质及肽结合。
单一抗体片段
它和轻链可变区相互作用的粘连的碎片影响了他们 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它和抗原的亲和力较低而且和 不相干的抗原有交叉反应的趋势。
构建多价体Fv抗体
为了增加单价体scFv的亲和性,可以强制缩合肽段 使它们形成多聚体。
单克隆抗体McAb
抗体片段的重组
由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组成的Fv片段,是包 含抗原结合位点的最小免疫球蛋白片段。然而, Fvs的两条链的结合力比Fab段的要低,Fab段也是 由CH1和CL的不变区组成的。VH和VL之间是由肽段 连接的,二硫键和“节和孔突变”可以加固他们 的连接。
单克隆抗体McAb
单克隆抗体McAb
免疫动物 收集致敏的B淋巴细胞
培养骨髓瘤细胞 收集骨髓瘤细胞
细胞融合
HAT选择培养基筛选杂交瘤细胞
检测筛选阳性细胞
克隆化培养(反复3-5次)
获得稳定分泌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
McAb的制备(杂交瘤培养上清或诱生腹水)
McAb 纯化及鉴定
单克隆抗体McAb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技术
第三章 鼠源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McAb
概述
在过去的二十五年里,利用杂交瘤细胞生产了成千上万 的鼠单克隆抗体.人们用同样的技术从转基因鼠中克隆 人类的抗体,并设计了全长型抗体和重组片段,它们可 以被用于多种诊断和治疗。而且如果他们能在哺乳动 物细胞,牛奶及植物中表达,就可以大量获得. 一个世纪以前,Paul Ehrlich提出了著名的侧链理论来解 释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他不久又铸造了一个虚构的短 语”魔弹”来形容抗体对准及中和抗原.七十五年以后 Georges Kö hler and Cé sar Milstein发明了单克隆抗体技 术,因此为细胞生物学和临床诊断学的巨大进步铺平了 道路.
单克隆抗体McAb
重组子抗体的细菌产物
离体培养重组后的大肠杆菌的细胞质包涵体可以产生抗 体片段。分子内二硫键形成功能性抗体片段可以分泌到 壁膜间隙甚至大肠杆菌的介质,这需要融合细菌信号肽 到抗体N末端。然而,高水平表达常常导致不溶解的抗 体片段转运到周质腔后积累。 大肠杆菌一些折叠部分的过度表达,不能增加可溶性抗 体片段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