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谈论法:通过师生问答、生生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

练习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诗歌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与天门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面带微笑,手持遥控器)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踏上一场奇妙的旅行,去探访一位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壮丽景观。

首先,请大家看大屏幕。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教师:你们知道吗?这幅画面正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望天门山》。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这首诗,感受那份豪情与美景。

2.介绍李白及其诗歌风格,为学习《望天门山》做好铺垫。

(展示李白的生平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想象丰富,语言豪放,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李白到底望到了了怎样的景物呢翻开课本,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现在开始(教师自读诗句,教师巡视)2.指名同学朗读诗歌,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断句。

强调“断”“帆"是前鼻音,“楚”“至"是翘舌音。

谁来把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课文分析1. 作者简介•杨炯杨炯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任过宰相、国子监祭酒等要职,有“杨五郎”之称。

在文学方面,杨炯主要以诗、散文和随笔为主要创作形式,代表作品有《阳关三迭》、《游仙窟》、《吾亦知止》等。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借景抒情,意境深邃,语言简练干净。

2. 课文介绍•《望天门山》(杨炯),节选自《正月十五夜望京师北山王城南轩士兴》。

本篇诗歌以“天门山”为主要景点,描述了作者夜晚望山的感受。

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山呼”、“露华”、“势拔五峰”等,凸显出作者对山峰的情感表达。

通过表现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优美、恬静、自然的诗意境界。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增强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理解本诗的主旨意义,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

•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诗的主旨思想,理解诗句中的形象表达和情感意义。

•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运用丰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4.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教师可通过图片、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天门山”,在学生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描述一下这座山的风光和自然景观。

(2)朗读课文教师先朗读整篇课文,让学生聆听诗歌的声音和语调,通过模仿和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学习诗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并结合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思想、韵律表达、意象描绘等方面。

(4)鉴赏诗文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象征、比喻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3.学习《望天门山》的朗诵技巧,提高朗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难点
1.为学生带来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比喻《望天门山》的诗意。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

2.了解《望天门山》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步骤二:欣赏
1.老师诵读《望天门山》。

2.让学生跟读。

3.请学生分析诗句内涵和诗意。

步骤三:分析
1.让学生分组,自选一句诗句,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望天门山》的诗意。

步骤四:练习
1.讲解朗诵技巧。

2.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练习朗诵。

步骤五:巩固
1.学生自选一张图片,写一篇与《望天门山》相关的小作文,配合图片展示。

2.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小作文。

步骤六:作业
1.复习《望天门山》的内涵和意义。

2.背诵《望天门山》。

五、教学资料
《望天门山》原文
《望天门山》注释
图片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唐代历史背景和李白的诗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歌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讲解朗诵技巧和练习朗诵,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创造的作品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更加活跃和丰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技能目标:学生能识别并书写“洞庭"翠”“白银盘"等生字,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 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 理解并运用比喻手法,如“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教学难点1. 感受“遥望”二字所蕴含的诗人的广阔胸怀。

2. 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洞庭湖的静态美。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①展示洞庭湖的高清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

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感觉如何?"鼓励学生用形容词描述画面。

(2)启发思考①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简要总结图片中的主要元素,如湖水、山色、月光等。

②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幅画面,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尝试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3)引入课题①教师分享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如“湖光秋月两相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②宣布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望洞庭》,并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和《望洞庭》的创作背景。

(4)初读感知①学生自由朗读诗句,教师注意纠正字音,如“和”、“磨"等易读错的字。

②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让学生模仿朗读。

(二)初读感知与理解(1)朗读感知①学生跟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如“和”(hé)的发音。

②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读音。

(2)情境背诵①分组背诵: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能最快背诵整首诗。

②互动背诵:教师随机点名,学生接龙背诵,增加课堂趣味性。

(3)初步理解①词语解析:解释“秋月"和”“镜未磨"等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望天门山》的诗歌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诗中的天门山给你什么样的印象?”“诗人为什么用‘天门山’来开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在线平台或微信群,发布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交预习成果,如对诗句的解读、个人的感受等,以此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望天门山》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门山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图片,引出《望天门山》的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望天门山》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创作方法:介绍诗歌的创作方法,如立意、构思、表达等,引导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开展诗歌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的能力。
4.针对学生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设置写作环节,让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欲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方便学生朗读、理解和背诵。
4.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5.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学习的环境。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还可以布置一些与诗歌相关的装饰,如诗句挂饰、图片等,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等7个生字,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天门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壮观。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李白笔下的天门山,去领略那里的独特风光。

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重点理解“中断”“开”,感受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断开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理解“至此回”,想象长江水在天门山处回旋激荡的景象。

“两岸青山相对出”:体会“相对出”的动态感,仿佛青山在向自己走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学生想象孤帆从太阳旁边驶来的画面。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山水的雄伟壮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体会诗人通过描写天门山所表达的情感。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动词的运用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6.拓展延伸介绍李白的其他山水诗,如《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赏析。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天门山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和长江水的浩荡气势。

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在讲授诗歌背景知识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李白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对诗人及其时代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最后,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课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适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内容包括李白的《望天门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本节课主要聚焦《望天门山》一诗,通过学习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写作背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然之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你认为诗人是如何捕捉到这些自然景色的灵感?”
6.互动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7.背诵:让学生熟读成诵,提高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8.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了解其背景,并背诵下来,下节课分享。
9.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望天门山》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天门山壮丽景色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体现了诗人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这首诗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重要性在于展示了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才华。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

3.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3. 解读: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巩固学习成果。

5. 欣赏:教师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天门山》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杜甫3. 诗歌结构:七言绝句4. 诗歌意境: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 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欣赏文章。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天门山》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望天门山》的诗歌内容,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诗文的兴趣和敏感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掌握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子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情感。

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正确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播放天门山的风景图片或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询问学生:“你们见过这样的山水景色吗?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主动猜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回忆旧知,铺垫新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随后,提到李白这一唐代伟大的诗人,简单介绍李白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望天门山》做好铺垫。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望天门山》,注意语调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邀请学生尝试朗读,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 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在朗读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诗中描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通过以上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讲解1. 导入诗歌情境首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将学生引入《望天门山》所描绘的美丽画卷中。

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船头,远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

这样的情境导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1)天门中断楚江开①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或视频资料,了解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感受其雄伟壮观。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投影仪
-白板
-教学PPT
-纸质教材《望天门山》
-打印机(用于打印相关资料)
课程平台:
-校内外网络教学平台(如学校自建的OLE平台)
-电子教材和阅读软件
信息化资源:
-与《望天门山》相关的视频资料
-古诗朗读音频文件
-字典或在线词典工具
-古诗学习网站或在线课程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望天门山》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掌握了基本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汉字认读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意象。通过对这些已有知识的运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的内容,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深化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这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改进:
1.在导入新课时,虽然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认知仍较为模糊。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提前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望天门山》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望天门山》的重要性和意义。
-拟人:如“碧水东流至此回”,拟人化江水似乎有意识地绕道而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望天门山》的表达方式和意境;2.感受诗意,提高美感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句子成分和词语含义;2.理解诗歌的象征和隐喻。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望天门山的图画、模型和视频;3.关于望天门山的介绍材料;4.有关诗歌欣赏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问候,引入望天门山的话题。

2.通过如下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a.你们听说过望天门山吗?知道它的特点和地理位置吗?b.你们喜欢爬山吗?为什么?c.你们听说过《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吗?喜欢听吗?二、讲授(10分钟)1.介绍《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背景a.望天门山是一座高山,位于中国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城北,地处武陵山脉中段,是张家界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b.唐代,王之涣在这里游览,发表了这首诗歌。

2.理解句子成分和词语的含义a.请学生阅读这首古诗,并初步理解句子成分和词语的含义;b.请学生将句子逐个拆分,分析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讲解诗歌的象征和隐喻a.花儿、流水、云雾、鸟声、山头、空中等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宏伟;b.天门山和山脚下的一切景物,都在诗人的心目中构成了一个宏伟的画面,使人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c.天门山也象征着一个心灵的高峰和远方目标,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

三、欣赏(10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或用图片展示天门山的美景,让学生感受险峻、壮观的景色。

2.请学生先背诵整首古诗,然后轮流朗读、解释。

四、讨论(15分钟)1.师生互动,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诗人为什么要用天门山来表达他对大自然的感受?在这首诗中有哪些象征和隐喻?b.天门山在人们心目中有怎样的地位?为何我们喜欢向往高山、远方?c.这首古诗使你有何感受?想象一下你站在天门山顶上的景象,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2.在讨论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阅读一些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分析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和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七、重点题型整理
---
七、重点题型整理
1. 题型:分析《望天门山》中的意象。
答案:《望天门山》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天门山”、“断”、“开”、“碧”、“出”等。这些意象通过诗人的描绘,展现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和磅礴气势。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望天门山》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望天门山》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望天门山》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望天门山》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并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
1. 讲授法:首先,我将向学生介绍《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背景知识,包括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通过讲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朗读与模仿: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模仿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并尝试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通过朗读和模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古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韵律和意境。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基本的生字词。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对于古诗,学生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为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并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朗读和模仿来学习古诗,他们喜欢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如朗诵和表演。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比较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分析他们在描绘自然景观方面的异同。
- 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深入了解天门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宽知识视野。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天门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创作过程,增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望天门山》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1.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2.理解并运用古诗词描绘自然景观,增强语言表达能力;3.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4.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朗读练习: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4. 创作实践(10分钟)
-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诗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天门山的景象,体验创作过程。
- 课堂展示: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总结: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回顾古诗《望天门山》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还将关注以下几点:
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3.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1. 主题:《望天门山》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能够朗读《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感受其旷远雄浑的意境;3.学会运用古诗句子进行造句和写作练习。

二、课程重点1.理解诗人的意象和抒情手法,感受其豪迈和奋发向上的精神;2.能够运用古诗句子进行造句,并用古体诗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的作者和背景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有诸多辉煌的诗篇,其中《望天门山》就是其中一部分。

李白自幼聪慧,为人豁达大方,好饮酒作诗。

他的诗歌以壮丽幽远的山水意象和旷达豪迈的情感为主,充满了奔放和激情。

2. 《望天门山》的意义和手法《望天门山》是一篇显而易见的描绘山水的诗篇,诗人以万山环绕的形式,表达出内心情感的汇聚和震动。

其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一段描写,表现出了孤独和寂静的感受,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从描写手法上看,李白通过生动的描写语言,刻画了天门山的宏伟和美丽。

同时,他还借助自然景色,抒发了人的情感,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内心感受。

3. 朗读及写作练习朗读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朗读示范,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作练习请同学们使用下面的古代诗歌写作练习模板,运用古诗句子进行创作。

可以参考《望天门山》这首古诗,也可以使用其它古代诗句。

山泉流九曲,古木耸千丈。

白云如似霜,一路天山长。

……四、课程延伸1. 读诗感悟请同学们简单描述一下对《望天门山》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书法练习请同学们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抄写一遍,并拍照上传。

3. 参观天门山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介绍天门山的游记,并加上课堂所学的古诗句子。

五、课程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意义和手法,朗读并感受其旷远雄浑的意境,还能够进行写作练习和书法练习。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学习古诗的基本阅读方法。

4. 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入课题。

2. 朗读古诗: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指导学生注意诗句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4. 背诵古诗:学生齐声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古典文学的价值。

7. 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并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诗句解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诗意4.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2. 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望天门山)

三上《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望天门山)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诗人1.引入诗题:祖国江山美如画,千言万语夸不完。

我们将学习三首写祖国山河的古诗,分别描写了天门山、洞庭湖、西湖。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写的《望天门山》。

2.教师板书诗题《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景物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圏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景物。

预设:5.引导学生理解所圈画景物的含义。

(1)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就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孤帆”是“孤零零的船”,“日”指“太阳”。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再读诗歌,想象画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1.解诗题。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是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了解“望”字统领全诗,“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借助“中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开”指分开,断开。

课件出示长江水穿过天门山的图片,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4.诗歌鉴赏:感受《望天门山》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5.创作实践:尝试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分析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望天门山》教案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了解李白及其诗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学习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还通过朗读和讨论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如果对今天的课程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天门山》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演练。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自然美并用诗歌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自然景色转化为诗歌语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天门山》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天门山壮丽景色的古诗,体现了李白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它的韵律优美,对仗工整,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境体验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领略大自然的壮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情境体验等方式,深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 情境体验: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天门山的美景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天门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 板书内容:诗句、作者、背景、意境、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2. 写一篇关于《望天门山》的感想,字数不限。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1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能够解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3)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古诗的朗读与背诵。

(2)诗句的理解与诗意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感受诗人通过描绘天门山景色所表达的豪迈情怀和壮志凌云的气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展示天门山美景,引发共鸣①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天门山的壮丽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美丽。

②引导学生分享对天门山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课题①询问学生是否有过亲近大自然的经历,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天门山,你会怎么说?由此引出《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并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3)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①提出问题:“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心情呢?"②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古诗,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4)师生互动,共同探究①教师朗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生字新词,结合图片或视频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意。

(5)小结与过渡①小结导入环节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天门山的初步印象和对古诗的期待。

②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通过以上导入新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和共同探究的方式,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习兴趣(1)生字新词学习与拼音标注①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生字新词,如“中断”、“至此回"等,并进行正确的拼音标注。

教师板书生字新词,学生跟读并标注拼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之《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个别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出《望天门山》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奇幻美妙的童话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一起去感受现实生活中大自然山水风光的别样魅力!(一起阅读单元导读)
进入新课学习: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二首》,第一首就很了不得了,它是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写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描绘天门山美丽风光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意境。

2、出示正确的诗句停顿划分图。

3、说明朗读本诗需要注意的几点,全班一起朗读。

三、作者介绍
1、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及时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建有游侠、隐士、道士等人的思想气质。

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李白留给后世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也反映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报复,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2、出示李白的画像,并做简单说明
四、学习《望天门山》
(一)介绍古诗背景,喂整体感知诗的意境打下基础
1,介绍天门山和楚江,让学生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

2,欣赏长江美景。

(二)找出文中的几个字,并查阅资料解决。

1,望、开、至、此、回、孤帆
(三)赏析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1),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2、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再次感知断、开、回,这几个词)
(4)、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1)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意境的感知,试着画出它。

六、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
2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a—读出节奏感.
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依据前面对古诗的赏析,让学生试着根据诗意来背诵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