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评价指标体系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1]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1]](https://img.taocdn.com/s3/m/b7d6141da8114431b90dd8e7.png)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系统全面的基础建设,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我院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特制订本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和评审学院各项课程建设的质量达标工作。
一、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和原则1.本评审指标体系依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精神制订而成。
2.院级课程建设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以教材、教学文件、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为内容进行,力求达到“七个一”的标准要求。
即:一个符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标的课程体系;一个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课程教学大纲;一套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一套灵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科学适用的考核形式;一套科学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一系列满足实践教学需求,体现应用为目的的硬件设施条件、实训项目。
3.院级精品课程是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
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
4.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评审两部分,分别用百分制记分。
总分为综合评审得分折算70%与特色评审得分折算30%后之和。
本评价指标体系涵盖院级精品课程和院级课程标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按A等级指标进行评审,院级课程建设按B等级指标进行评审。
5.评审为合格、不合格两类,不合格的项目给予院内黄牌警告,一般可给予1年时间的整改期,整改期内院里不再拨给建设经费,所需经费由系二级管理经费中列支,并重新进行评审。
中学学科评价指标与标准

中学学科评价指标与标准在中学教学中,学科评价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之一。
学科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定,也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重要衡量。
为了更加科学地进行中学学科评价,学科评价指标与标准的制定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学科评价指标的分类与构成学科评价指标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如评价对象的角度、评价要素的角度等。
基于评价对象的角度,学科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学生评价指标和教师评价指标两类。
学生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技能评价、学科能力评价和学科素质评价等,而教师评价指标则主要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等。
从评价要素的角度,学科评价指标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评价指标、思维与能力评价指标、学习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指标等。
知识与技能评价指标是学科评价的基础,它主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具备的学科技能。
思维与能力评价指标则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指标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等。
二、学科评价指标的制定原则学科评价指标的制定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有助于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首先,评价指标应符合学科特点,考虑到学科知识结构和体系的内在特点。
其次,评价指标应具备可操作性,能够在评价实践中具体应用,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再次,评价指标应遵循量化评价的原则,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客观性。
最后,评价指标的制定应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个别差异,保证评价结果的多样性。
三、学科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学科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细化和拓展。
以语文学科为例,学科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
其中,识字能力可以包括字形识记、音节识别和词义理解等;阅读能力可以包括阅读理解、阅读策略和阅读兴趣等;写作能力可以包括写作结构、用词准确和语言流畅等。
通过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更加准确地评判学生的学科水平和发展程度。
学校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方案

学校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方案一、引言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是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之一。
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对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提出一套学校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方案,旨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需求的提高,学校教育课程也需要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为此,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时代需求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三、构建课程标准1. 高效教学目标定位: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科学而明确的设定,体现学科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 教学内容的合理结构:通过梳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确定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使之能够适应学生知识获取的需求,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3. 注重跨学科融合: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设计出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能力。
四、实施教学评价体系1. 多元评价方式:建立起综合评价的体系,包括考试、作业、实践、调查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注重过程评价:不仅评价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3. 增加评价指标的多样性:除了笔试成绩外,还可以加入口语表达、写作能力、实践操作等综合评价指标,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 设立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制定一套系统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包括学术能力、科技创新、文体艺术、社会实践等方面,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2. 培养学科交叉能力: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纳入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支持1. 提供教师培训与指导:为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培训与指导,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提高其授课能力和评价学生的能力。
课程标准=知识内容标准+教学活动标准+学业质量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制定和实施教育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它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课程标准由知识内容标准、教学活动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三个方面组成,它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知识内容标准、教学活动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三个方面分别探讨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知识内容标准知识内容标准是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的要求和规定。
它包括了学科知识和能力素养两个方面。
学科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能力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和提升的各种能力和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1. 学科知识方面学科知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学科知识的内容要求全面,涵盖面广,目的是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学科知识的内容应该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要求,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与学科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2. 能力素养方面能力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能力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包括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力素养的内容要求全面,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活动标准教学活动标准是指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的要求和规定。
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
教学活动标准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的保证,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过程的指导和动力。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要符合学科知识和能力素养的培养要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相适应。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1.教育机构指标:
-学校规模:学生人数、教职员工数量等。
-学校管理:管理层次、管理制度、管理效果等。
-教育资源:教学设施、教材、教学设备等。
-师资力量:教师数量、教师资质、教师培训等。
2.教学指标:
-教学目标:教育目标的设定与实施。
-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
-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
-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果、考试成绩等。
3.学生指标:
-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
-学业水平:学科成绩、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等。
-学生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
-学生发展: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
4.教师指标:
-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等。
-评价能力: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
-师德师风: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师德师风等。
-自我发展:教师培训、教师专业成长等。
5.教育成果指标:
-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率、就业质量等。
-毕业生继续教育情况:升学率、升学质量等。
-教育质量:教育满意度、受教育者满意度等。
-社会反馈:社会评价、社会认可等。
以上仅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实际设计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同时,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不断改进和更新,以适应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课程建设与评估指标

特色
及政
策支
持
专家依据《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5-1中所报特色及创新点打分
80分
课程特色是在教学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长期积淀形成的,体现本课程的优质风貌,可体现在课程建设思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等不同层面,对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
4分
1、教学团队结构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情况及实验教师比例)。
2、高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具有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比例≥70%。还要考察双师结构(即专业教师和职业界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
3、A级高级职称教师授课率应达100%,高级职称比例30-50%。
5-2
学生
评教
学生评价
意见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结果优良(新增课程根据申报表4-5中所列材料,评估课程根据自评报告第7项材料)。
6分
评价材料包括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5-3
录像
资料
评价
课堂实录
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6分
整体素质
教师敬业爱岗、责任感强、团队协作精神好;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
教师培养
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1-3
教学
改革
与教
学研
究
教研和教改活动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了;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8分
全体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并能提供教学团队开展教研和教改活动的佐证材料。
吉林省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优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1.3
课程组教师研究成果与奖励
教研成果(不含带头人)
0.4
近3年:人均参加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包括已结项和在研项目)0.5项;获近两届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人均发表教研论文0.5篇(以上三项均为前3名)
标准A中三项至少有一项
科研成果(不含带头人)
0.2
近5年:至少有1人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包括已结项和在研项目)和发表科研论文
2.2
实践教学
实验、实训教学
0.3
体系优化、突出基本技能、职业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实施工学结合,组织严密、规范,实验、实训报告质量高,教学效果优良
内容符合要求,组织安排较好,实验、验训报告质量中等,教学效果较好
职业能力训练
0.2
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能引进职业证书考试的内容
能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效果一般
学生测评优良率≥90%,在全校属中上等水平。(由教务处提供)
校教学督导组和同行反映
0.5
学校教学督导组和同行测评结果均为优良(由学校教务处提供近3年测评统计结果原始材料)
教学督导组和同行测评优良率≥90%(由教务处提供)
5.
课程特色与学校支持
5.1特色与推广
0.6
在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包括双语教学和网络教学)、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某些方面有一定特色和创新,有经验总结,对同类课程有推广意义
3.2教学环节管理
备课、辅导答疑和批改作业
0.5
备课教案规范齐全,备课认真充分;作业批改认真,有记载;辅导答疑有安排,对学生因教材施
较教案较早或质量不高,备课有时不很充分;答疑作业布置不多;辅导少
一级指标
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39卷,2020年9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Vol.39,Sep.2020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王焕霞(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济南250014;2.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曲阜273165)㊀㊀摘㊀要:㊀深入探讨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㊂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㊁德尔菲法㊁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构建了适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本土化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㊂该体系包含 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等5项一级指标㊁ 评价内容深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等12项二级指标㊂实证调查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专家及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各项指标非常重要㊂为在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有效推广应用该体系,未来研究可从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㊁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等方面着力进行㊂㊀㊀关键词:㊀学业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一致性指标体系一㊁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场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在国际教育界轰轰烈烈地展开㊂①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问题掀起了研究热潮㊂国内外研究者深入开展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推动世界范围内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㊂目前影响力较大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实施课程调查一致性指标体系(SurveysofEnactedCurriculumAlignmentIndicatorsSystem)㊁韦伯一致性指标体系(WebbAlignmentIndicatorsSystem)㊁成就公司一致性指标体系(AchieveInc.AlignmentIndicatorsSystem)等㊂总体来看,一方面,一致性指标体系共涉及 题量 难度 测试内容 范围 价值取向 教学引导 认知要求 七大维度,不同体系重点关注的维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②另一方面,这些一致性指标体系为评判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学者们基于不同维度对 学业评价 课程标准 一致性 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这彰显出 学业评价 课程标准 一致性 的内涵日益丰富㊂本研究认为,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的课程目标和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并通过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知识㊁能力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标准是国家(或地方)对学生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课程标准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2017M612318)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16YJC880073)的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王焕霞,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㊁科学教育研究㊂在某一领域应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对课程期望的学习目标的描述①,是教学㊁教材编写㊁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致性是指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匹配程度或吻合程度㊂在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中,学业评价应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的相应要求开发与实施㊂我国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均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开发一套科学合理㊁指向明确㊁契合我国教育实践的高质量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㊂鉴于此,本研究运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本土化的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以下简称 一致性指标体系 ),以期有效促进我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改革的深入发展㊂二㊁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学业评价与相应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较高,可有效促进教育朝着预期的方向良性发展②,是保障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㊂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一致性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反思已有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局限性,并结合我国课程标准特征和学业评价特征,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构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本土化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㊂一致性指标体系不仅可为研究者深入开展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提供理论参照,而且可为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及一线教师在基础教育实践中评判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提供理论工具㊂一方面,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国外典型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我国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㊁教育部及各省市颁布的学业评价制度文件等为依据,经理论探索及实证调查等过程与方法,构建了一致性指标体系,这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理论,有助于进一步梳理和澄清一致性研究理论认识的误区,为研究者进行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照㊂另一方面,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充分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特征,兼具创新性及本土化特色,具有适切性和有效性㊂中小学教育管理部门及一线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应用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㊂通过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找出现行中小学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及问题,进而不断改进学业评价并促进其质量提升,使新课程的 发展性评价 等先进理念落到实处③,从而更好地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评价,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圆满成功㊂三㊁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和结果1 一致性指标体系构建过程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㊁德尔菲法㊁问卷调查法㊁访谈法㊁内容分析法等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㊂研究过程主要包括四大步:基于专家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基于德尔菲法,对一致性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完善;基于问卷法,开展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等,得出研究结论㊂(1)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本研究查阅相关中英文书籍㊁期刊论文㊁硕博士学位论文等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并整理㊁分析与归纳㊂深入分析并研究我国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㊁教育部和各省份(或直辖市㊁自治区)有关学业评价制度的相关政策文件和试题等,明确我国课程标准特征和学业评价特征㊂基于专家访谈法㊁文献研究法第39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①②陈淑清:‘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1页㊂ResnickL.B.,ResnickD.P.AssessingtheThinkingCurriculum:NewToolsforEducationalReforminChangingAssessment.In:B.K.王焕霞: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和内容分析法,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㊂(2)修正一致性指标体系从中小学校长㊁特级教师㊁教研员㊁高校教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等人员中选取20位专家学者,进行多轮专家咨询㊂第一轮专家咨询,编制 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专家意见咨询调查问卷(第一次) ,问卷采用5点计分,问卷形式为半结构式,请专家按等级评判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修改建议;第二轮专家咨询,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编制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构化问卷,并附有第一轮专家咨询群体结果(差异量数和集中量数),请专家再次按等级评判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并给出改进建议㊂经过多轮专家咨询,直至专家意见达到高度一致为止,进而确定基于专家咨询的一致性指标体系㊂(3)开展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调查基于专家咨询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编制 中小学教师对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调查问卷 (以下简称 教师问卷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综合考虑地域等因素,共发放1650份调查问卷,回收1617份,有效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共计1600份)㊂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探讨中小学教师对各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的观点,并进一步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效度和信度㊂①(4)基于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运用Excel2007,对专家咨询结果及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运用SPSS23.0,对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㊁探索性因素分析等;运用Amos23.0,对中小学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等㊂基于实证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㊂2 一致性指标体系构建结果首先,基于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经过多轮专家咨询和对中小学教师实施问卷调查,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最终确定一致性指标体系,并比较专家㊁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的异同㊂(1)一致性指标体系及其内涵学业评价应以课程标准㊁学生发展㊁教学现状等为基本依据,关注评价目标㊁评价原则㊁评价方式㊁评价内容与评价结果的科学性㊂其一,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本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它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的㊂因此,学业评价目标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及科学精神)㊁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及健康生活)㊁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 三个方面进行㊂其二,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进行学业评价时,应把评价的总目标合理地分解到日常教学评价的各个阶段,根据课程阶段性㊁层次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设计有效的评价任务,全方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㊂因此,学业评价原则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 阶段性㊁过程性㊁关注性 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业评价㊂其三,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评价要发挥学校㊁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色的作用,采用多元化的学业评价形式,全面反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评价结果㊂因此,学业评价方式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 评价形式的多元化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两方面获取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㊂其四,课程标准指出,学业评价内容应以学科基本概念和规律为依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㊂因此,学业评价内容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 评价内容广度㊁评价内容深度 两方面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以及学生学习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有效评价㊂其五,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认识不同学业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的优势和不足,采取合理的方式呈现学业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等,全面㊁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特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及改进建议㊂因此,学业评价结果应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保持一致,围绕 学业评价结果的呈现㊁学业评价结果的利用 两方面进行,以帮助学生发现㊁纠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㊂鉴于此,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包括 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5项一级指标,以及 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社会参与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过程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等12项二级指标㊂各一级指标㊁二级指标及其内涵如表1所示:表1㊀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及内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内涵1.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1.1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中要求学生人文底蕴及科学精神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1.2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中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及健康生活的能力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1.3社会参与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中要求学生责任担当及实践创新能力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2.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2.1阶段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分解到日常教学评价各个阶段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2.2过程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发展变化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2.3关注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㊁学习兴趣等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3.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3.1评价主体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㊁学生㊁家长等)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3.2评价形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形式多样化(书面测验㊁课堂观察㊁口头测验㊁实践操作等)的要求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4.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4.1评价内容广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数量㊁知识的范围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4.2评价内容深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中对学生关于每个知识点掌握程度(即认知水平)的考查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5.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5.1结果的呈现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定性描述㊁定量描述等)㊁呈现主体的多元化(社会㊁家长㊁学校及学生等)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5.2结果的利用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结果对教育教学的作用(诊断㊁改进㊁激励等)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2)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对‘教师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㊂1)信度分析为获知问卷的可靠性,本研究运用SPSS23.0对800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Cronbachα系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整体问卷α系数为0.962,各一级指标α系数介于0.853 0.924之间,各二级指标α系数介于0.838 0.912之间㊂以上数据表明,本问卷整体α系数和各项指标的α系数均达到了可接受水平(大于0.700)①,从而证明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信度良好㊂2)效度分析将有效问卷分割为样本数量相同的两组资料,即每组各800个样本数据,其中一组数据运用SPSS23.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组数据则运用SPSS23.0和Amos23.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㊂第39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王焕霞: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①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样本数据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30,大于0.900,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1532.450,Sig.值为0.000,这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㊂利用随机抽取的800份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㊂因素分析共抽取出5个因素,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972%(高等水平);各题项的共同度介于0.867 0.947之间,都超过了0.500;从因子负荷矩阵中可以看出,各题项均分别在某个因素上有较高的负荷量(大于0.400),这表明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㊂表2㊀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旋转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因素一因素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五共同度11.10.7800.8771.20.7780.9251.30.7680.88222.10.5950.9022.20.7260.9322.30.5350.90133.10.6810.8883.20.6840.93444.10.6810.8674.20.7670.93955.10.6510.9265.20.6930.947单个因素的有效程度%74.8996.1793.8953.3942.067累计方差贡献率%74.89981.07784.97288.36590.972㊀㊀注:1-5为指标体系的5项一级指标,1.1-5.2为指标体系的12项二级指标㊂②验证性因素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偏态及峰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㊂检验结果表明,各一级指标㊁二级指标的偏态系数介于-1.121 0.989之间,偏态系数的绝对值未大于3;各一级指标㊁二级指标的峰度系数介于0.454 2.331之间,峰度系数绝对值未大于10㊂偏态系数与峰度系数均在合理范围之内,表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㊂表3㊀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偏态系数与峰度系数摘要表一级指标偏态系数峰度系数二级指标偏态系数峰度系数1-1.0982.3311.1-0.7520.9841.2-0.9361.1651.3-0.6910.9662-1.0441.9762.1-0.9591.3952.2-0.8831.2562.3-0.6480.4543-1.1211.5773.1-1.1201.8143.2-0.9921.072第39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4-1.1002.0924.1-0.9361.2874.2-0.6600.5925-1.0281.9015.10.9891.1795.2-0.8050.929㊀㊀注:1-5为指标体系的5项一级指标,1.1-5.2为指标体系的12项二级指标㊂采用Amos23.0对一致性指标体系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㊀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体系模式适配度检验摘要表X2/dfGFICFINFIIFIPGFITLIRMSEARMR高阶因素模型3.3260.9030.9640.9810.9940.6380.9680.0650.039检验结果表明,卡方自由度比值(X2值比率)为3.326,虽大于临界值3.000,但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GFI指数㊁CFI指数㊁NFI指数㊁IFI指数均大于临界值0.900,在可接受范围值内;PGFI指数大于临界值0.500,RMSEA指数小于临界值0.100,RMR指数小于临界值0.050,均在可接受范围值内㊂上述数据说明指标体系的契合度较好㊂①因此,就整体模式适配度而言,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适配度㊂(3)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的观点教师问卷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的平均分在4.30 4.45之间,均高于3.75(5点量表的75%等级),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即中小学教师认为一致性指标体系各项指标非常重要㊂各项指标的重要性排序详见表5:表5㊀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重要性得分情况一级指标平均分标准差排序二级指标平均分标准差排序14.440.6611.14.450.6411.24.440.6821.34.430.65324.370.7132.14.370.7262.24.370.7062.34.370.70634.320.7843.14.330.7783.24.300.78944.400.6824.14.380.7054.24.410.66454.370.7135.14.360.7375.24.380.685㊀㊀注:1-5为指标体系的5项一级指标,1.1-5.2为指标体系的12项二级指标㊂(4)专家㊁中小学教师对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观点的比较对专家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较高㊂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一级指标㊁二级指标来看,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在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评分上均无显著差异㊂即中小学教师基本认可通过多轮专家咨询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且在重要性评分上与专家意见基本一致㊂图1㊀中小学教师与专家在各项指标重要性观点平均分比较图综上,本研究利用文献研究法㊁德尔菲法㊁问卷调查法㊁访谈法㊁内容分析法等方法,构建了适合我国教育实情的本土化一致性指标体系,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包括 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5项一级指标,以及 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社会参与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过程性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等12项二级指标㊂经内部一致性检验㊁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交互检验,一致性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良好㊂第二, 教师问卷 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各项指标非常重要㊂一级指标重要性排序为:学业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原则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结果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学业评价方式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㊂第三,专家咨询结果和 教师问卷 调查结果表明,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均较高㊂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一级指标㊁二级指标来看,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在一致性指标重要性评分上均无显著差异㊂四、研究建议为促进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基础教育实践领域有效推广和应用本研究构建的本土化一致性指标体系,后续研究者可从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㊁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等方面着力进行㊂1 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为分析一致性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地位及其重要程度,未来研究可对一致性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赋予不同的相对权重系数,并构建一致性指标相对权重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首先,选定咨询专家㊂在专家咨询小组成员的选择上,由于相对权重分析必须考虑小组成员的专业性及对一致性指标体系的熟悉程度,因此相对权重调查问卷的咨询对象,需要与构建一致性指标体系时选取的咨询专家王焕霞: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第39卷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现代基础教育研究“(ResearchonModernBasicEduc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9月进行资料分析与处理㊂分析与整理专家的赋分结果,在Lingo11.0软件中求得专家对各项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再通过权向量直接平均法,运算得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相对权重值㊂最后,分析与讨论㊂按照一致性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相对权重的数值大小,进行相对权重值排序,从而更为直观地了解各项指标的地位及重要程度㊂2 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为进一步检验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未来研究可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及具体学科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特征,对普适的一致性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细化,构建具体学科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并进行应用研究㊂以下篇幅以高中物理学科为例,阐释如何结合具体学科加强一致性指标体系的应用研究㊂第一,以本研究构建的一致性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与学业评价特征,修正为 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指标体系 ㊂例如,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物理观念㊁科学思维㊁科学探究㊁科学态度与责任①,据此可将本研究构建的二级指标 文化基础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自主发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社会参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修正为二级指标 物理观念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科学思维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科学探究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㊁科学态度与责任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㊂各项指标均可结合物理学科特征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以构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一致性指标体系㊂第二,进行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实证调查研究㊂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㊁教育部和各省份(或直辖市㊁自治区)制定的高中物理学业评价实施方案㊁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细则等制度政策文件的分析研究;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进行高中物理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调查研究㊂ConstructionStudyontheAlignmentIndicatorsSystembetweenAcademicEvaluationandCurriculumStandardsWANGHuanxia(1.FacultyofEducation,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2.FacultyofEducation,QufuNormalUniversity,QufuShandong,273165)Abstract: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probeintothealignmentbetweenacademicevaluationandcurriculumstandards.Byusingthemethodsofliteratureresearch,Delphimethod,questionnairesurvey,thealignmentindexsystemoflocalchemicalas⁃sessmentandcurriculumstandardisconstructed.Thesystemincludes5first-classindexessuchasthealignmentofthegoalsofacademicevaluationandcurriculumstandards,and12second-classindexessuchasthealignmentofevaluationcontentandcur⁃riculumstandards.Theresultsshowthatthesystemhasgoodreliabilityandvalidity,andexpertsandteachers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generallybelievethattheindicatorsareveryimportant.Inordertoeffectivelypromotetheapplicationofthesysteminthebasiceducationpracticearea,thefutureresearchcanbefocusedonconstructingtherelativeweightsystemofthealignmentindexandstrengtheningthepracticalapplicationresearchofthealignmentindexsystem.Keywords:academicevaluation,curriculumstandards,alignment,alignmentindicatorssystem。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学校:班级:教师姓名:所授学科:课型:注:请按照评价指标,在相应的评价结果处填写数字,由高至低(“3——2——1”)。
一级指标:1.教学设计评价指标:认真研究教材,教学目标准确,符合课程标准,内容正确,密度、速度适当,条理清楚;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教材,重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
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评价结果:符合率>2/3 符合率=2/3 符合率<2/3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认真研究教材,确保教学目标准确、符合课程标准,并且内容正确,密度、速度适当,条理清楚。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教材,处理好重难点,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
教学过程应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级指标:1.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标高恰当;准确把握大纲要求,吃透教材内容,传授知识正确;评价结果:符合率>1/2 符合率=1/2 符合率<1/22.课堂调控评价指标:研究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形成语感和语言技能,并对课堂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能根据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能发现、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课程资源,创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师生相长。
评价结果:符合率>3/5 符合率=3/5 符合率<3/53.学生参与度评价指标:课堂自由度高,给学生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结果:符合率>2/3 符合率=2/3 符合率<2/34.教学氛围评价指标:尊重学生,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注重学生兴趣、惯、自目标;研究环境和研究条件的创设能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启发有效,问题设计逻辑性强,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既解决教学的预设问题,又关注课堂生活,联系社会,联系科学技术,关注学科渗透。
课程标准测评指标

课程标准测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评估教师是否明确地设定了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教学内容:评估教师是否根据课程标准选择了适当的教学内容,是否将这些内容有效地传达给了学生。
3. 教学方法:评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成课程标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评价:评估教师是否采用了适当的评价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
5. 教师素质:评估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以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实施课程标准。
6. 课程资源:评估学校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课程资源,如教材、教具、图书等,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7. 课程管理:评估学校对课程的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是否能够保障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测评,可以对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标准提供依据。
优质课程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及申报书

附件2A :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优质课程建设评审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指标 二级指标指标 主要观测点 分值 评 估估 标标 准准得 分 A (1.01.0))C (0.60.6))教学队伍队伍 1414分分 *1-1课程负责人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4分 课程负责人师德高尚,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授该课程两轮以上,发表过关于该课程的教改论文,出版了相关教材,主持课程建设的能力强。
程建设的能力强。
课程负责人能为人师表、从严执教,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能力主持课程建设。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与人员配置 4分 全体任课教师师德好、全体任课教师师德好、责任感强、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03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7070%%(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青年教师中硕士及以上比例达到上比例达到353535%。
%。
%。
全体任课教师能够团结协作;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基本合理,高级职称比例达到理,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202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05050%(专%(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青年教师中硕士及以上比例达到1515%。
%。
%。
1-3教学研究与改革教研教改活动活动3分 能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近三年课程组获得省部级以上教改立项数≥1项。
项。
能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近三年课程组获得校区级以上教改立项数≥改立项数≥11项。
项。
教改成果和教学成果3分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成效显著,近三年课程组完成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上教改项目≥11项,或受过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或发表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人均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人均11篇以上。
上。
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近三年课程组完成校区级以上教改项目≥级以上教改项目≥11项,或受过校区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或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人均文人均0.50.50.5篇以上。
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

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教学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估旨在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并为教师提供参考,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改进。
通过合理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教师可以更科学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判断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促进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评估学生的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其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教学区域教学区域是教学活动进行的实际场所。
不同的教学区域对于教学目标的评估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实验室环境可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评估。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不同的教学区域进行适当的评估。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之前,教师需要充分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评估工具。
这包括教学材料、评估题型和评分标准等。
教学准备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教学介绍教学介绍是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对教学目标和评估方法进行详细解释的环节。
教师应该向学生清楚地介绍评估的目的和方法,告知学生什么是期望的学习成果,以及如何评估他们的学习成果。
通过明确的教学介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的标准和要求,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时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确定相应的教学重点。
例如,对于语言类课程,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都是重点;而对于理科课程,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可能是重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后确定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套标准和指标体系。
其目的是通过评价不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园教育的改进和发展。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保障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幼儿园教育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
一、教学质量评价指标1. 教学目标与内容评价幼儿园教学质量就必须从教学目标和内容方面考虑,关注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包括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充分体现幼儿发展特点等。
2. 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包括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方式、幼儿的参与程度等。
同时还需要评价教学资源的利用,如是否充分利用教育器材、图书、音乐等资源。
3. 教学质量与成果评价教学质量与成果,包括幼儿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等。
例如,幼儿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是否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师资力量评价指标1. 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是否掌握幼儿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否了解幼儿园教育方针政策、是否具备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2. 教师教育经历与培训情况评价教师的教育经历并了解其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包括是否参加过幼儿教育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是否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
3. 教师的实际表现与师德师风评价教师的实际表现与师德师风,包括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言行是否负责任、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幼儿等。
三、教育环境评价指标1. 幼儿园硬件设施评价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室的布置、教具的种类与数量、课外活动场所以及安全设施等。
2. 教育资源配备评价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配备情况,包括幼儿图书、玩具、音乐器材等是否丰富多样,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3. 教育环境氛围评价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氛围,包括幼儿园的文化氛围、师生关系、活动氛围以及与家长的互动等。
四、管理与组织评价指标1. 管理制度与政策评价幼儿园的管理制度与政策,包括人员管理、安全管理、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规范与制度。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表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一)评价指标:完全达标(优)基本达到(良)大部分达到(中)大部分未达到(差)1.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思维性,教书育人有机统一。
2.讲授知识正确无误,系统连贯。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释清疑点,抓住关键。
权重得分:1.有知识、智能和教育因素。
2.目的正确、具体、恰当,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15分):3.学生能直接或间接地明确本课时的研究目的。
4.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25分):4.能挖掘思想教育因素,自然、贴切。
5.演示实验(或示范)符合要求,操作合理,结果正确。
6.讲解知识、应用知识能联系学生思想、生产、生活实际。
7.重视基础知识,加强技能训练。
教学方法(25分):1.所用教学方法与课型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
2.教学思路、教学法合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明了规律;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4.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研究动机。
5.课堂教学中整体性、程序性强,中心明确,首尾呼应。
6.反馈及时调控得当,应变能力强,偶发事件处理恰当。
7.恰当运用教学手段。
8.注意对学生的意志、气质、性格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9.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0.贯彻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并注意教学卫生。
教学基本功(10分):1.语言清晰、严谨,音量适中,无语病,富有感染力。
2.板书整洁,布局合理,无错别字和非规范字符。
3.教态端庄自然,亲切大方。
4.教学辅助用具出示恰当,操作自如。
教学效果(25分):1.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的,95%的学生完成研究任务。
2.学生研究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兴趣浓厚。
3.有节奏,教学秩序好。
各指标分:简单评语:评价结论:等级:总分学校。
任课教师。
所任学科。
评价日期。
评价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二)授课教师学科授课时间授课课题授课班级评价项目分值与得分参与度 10分激发学生研究积极性,关注到不同研究基础的学生,做到全员参与。
学校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学校:
评价日期:
校长签名:
教育局领导签名:
×××××××
2020年8月制定
××××学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内容描述
分值
评价标准
自评
他评
一、国家课程
(26分)
1.课程设置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设置课程计划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
16
第一要素6分,优秀6分,良好4分,较差2分;第二要素10分,优秀10分,良好8分,较差3分。
12
每要素6分,优秀6分,良好4分,较差1分。
四、课程评价
(10分)
8.形成性评价
课程计划形成前有调查研究、信息收集和论证;并征求教师意见后实施。
6
每要素3分,优秀3分,良好2分,较差1分。
9.终结性评价
针对课程计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4
每要素2分,优秀2分,良好1.5分,较差0.5分。
10
第一要素2分,优秀2分,良好1.5分,较差0.5分;第二、三要素各4分,优秀4分,良好3分,较差1分。
4.开发课程
有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型设计体现创新性和特色;编写好文本或教材;并在教学中实施。
8
每要素2分,优秀2分,良好1.5分,较差0.5分。
5.社团课程
坚持学校发展同当地的人文、地理资源相结合,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按学生“八个一”素质要求,有效开展六种以上社团活动。
合计
100
得分情况表
项目
国家课程得分
校本课程得分
特色课程得分
课程评价得分
加分
合计得分
课程评价与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与考核评价体系一、教学质量评价的含义教学质量有质和量两方面的含义,相应地教学质量评价也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的含义,也就是说,在定性基础上进行定量评价,或者说用定量手段做出定性的评判。
定性评价以系统的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定量评价则以反映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具体指标体系(简称为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
评价指标通常是可操作的、可测量的、数量化的、具体性的,同一教学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反映,同时某一个指标也可能反映几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是用来从质和量两方面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而不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人们常常把测验、考试、考核、测量、评定、评估等几个概念与评价一词混用,这在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上常常造成混乱,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概念是包含测验、测量、评定、评估诸概念在内的更具概括性的概念。
所以,教学质量评价一语包含着教育测验、教育测量以及其它相关的内容,但不可将其与测验、测量等概念等同。
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评价指标体系自身看作是一个由指标项目、权重集合和评价方法等三个要素组成的系统。
在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者或评价对象采集的评价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便获得了人们可以利用的具有价值意向的信息。
可以通过对指标体系的本质及任务的分析,确定比较具体的衡量标准。
指标体系在将教育目标加以具体化行为化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权重与量化方法,使人们的价值认识取得一致,进而有可能获得一致的、可行的、准确的、有用的评价信息。
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1. 系统性与可行性相结合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多因素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学各因素的质量及其各因素相互作用的质量,也就是说,教学质量是通过教学各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创造出来的。
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建立在对教学全过程各环节的评价上,不仅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教学的其他环节,而且还要从教学的主要要素延伸到教学的相关因素;不仅要对各年级进行纵向的教学质量评价,还要抓住各环节进行横向的质量评价。
中职校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丰富性 可读性
内容呈现载体或装帧设计形式新颜;专业课程教材采用新型适页 式、工作手册式等形式;载体多元,配套必要的教学资源,如视 频、练习册、测试题等
语言通顺流畅、简洁易懂,叙述生动,图文并茂;图、文、表编 排科学合理。
总分(标准:90分以上:优秀;80-89:合格;60-79;经过修改后参加下一次评审;60分以下:不合格)
评审建议及修改意见
评审专家(签字): 年月日
申报人 一级指标 政治思想
教学内容
教学适用
权重
中职学校校本教材评审量化指标
教材名称
二级指标 政治方向 价值导向 科学性 匹配性 真实性 职业性 先进性 课程适用 学生适用 教师适用
指标内涵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特别是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
紧密结合生产与工作实际,创设行业企业场景实例,融入典型工 作任务与职业活动。
与时俱进,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反映专业、 行业发展新动态。
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清晰明确,参考现行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确 定教材内容,课时安排合理。
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和 需求;学习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弘 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教材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阐述正确;科技事实和社会现象描述清 楚、准确;引用的数据、图表、材料可靠。
所选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紧扣行业、企业标准,满足职业岗位需 求。载体,体现 项目化、任务式、基于实际生产工作过程的教材内容体系。
有利于引导教师备课,便于教师使用;赋予教师灵活使用的空间; 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工作任务为课堂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课程安排说明。
5
2
课程目标
课程工作任务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5
职业能力目标
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要求,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标准验收指标体系
系部名称: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日期:
项目
评审内容
评审标准
满分100分
得分
1
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课程性质与作用
明确课程与专业的关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到位,明确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5
课程基本理念
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理实一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贴近生产,突出课程的职业性,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5
3
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习领域的描述
介绍学习情境、情景描述、职业能力及课时,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需求,能够以职业活动与工作过程为导向。内容组织与安排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来展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项目。
5
学习情境规划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安排合理,教学思路清楚,时间分配得当,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及多向互动,突出重、难点的有效解决过程。授课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能力提高学能较好体现“做中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10
6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硬件条件
校内实训基地条件,校外实训基地,网络条件建设
5
师资条件
任课教师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
5
教材编写
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5
5
7
其他汇报内容
课程标准修订的发展与过程的介绍
5
核心课程标准验收有专人记录,对专家提出的问题积极整改。
5
总 分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10
项目
评审内容
评审标准
满分100分
得分
4
课程实施
1.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符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2.能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求、建立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0
5
教学评价和考核要求
评价考核方式合理、灵活、恰当,平时评价考核与集中评价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运用评价信息分析教学,并说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进一步改革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