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服部硅二郎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诺瑟姆(R.M.Northam)“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博格(L.v.d.Berg)的“城市人口的动态过程分析”。而诺瑟姆的S型曲线理论应用最为广泛。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于1975年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如图所示:

曲线表明,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当人口超过10%,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市化发展呈加速状态,进入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大约超过70%时,城市化又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也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粮食的供应是区域内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粮食不仅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同时是城市的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是有限的,并且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因此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发展缓慢。

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初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入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

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己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119)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

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500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1%。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人口增长了70%,而城市人口增长了34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3%。20世纪前50年,世界总人口增长了52%,城市人口增长了23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9%。20世纪50~9O年代,世界总人口增长了109%,城市人口增长了208%,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2.6%。总的来看,19世纪以来,城市化越来越快。[‘91[451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相继步入城市化后期,城市化速度放缓、基本停滞。发展中国家50年代才进入城市化起步期,有的刚进入城市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世界上数量更多、人口更多并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继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尽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放缓,整个世界还仍然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增长期。

“城市带”的逐渐形成与区域聚集效应

随着城市郊区化,世界城市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美国,原来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高楼林立,大公司、大银行云集。在市中心周围是原来的老工厂区,大都已经废弃,有的城市已经对旧工厂进行了改造、铲除,更新为市中心的扩大部分,改造成为住宅区。西方国家每一个大城市外围的住宅区都比原来的城市中心区面积大上好几倍。因此,同样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西方城市要比我国城市占地大了好几倍。同时,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周围,还在地铁延伸出去的地面铁路线站台外,在城市延伸出来的汽车快车道两旁,形成密集的卫星城市和小城镇,组成了“城市圈”、“城市群”。此外,往往还沿高速公路在各个互通口旁形成了小城市组成的“城市带”。在这些城市圈、群、带中,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迅速。

高速公路网、铁路网、港口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通道网,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速公路的交汇点,形成新兴的工业城市,其经济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高速公路两侧还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发达国家的城镇体系随着快速通道网的建设和发展,逐步由市中心的蛛网系统,向联系各个经济重心间的通道网发展转化,形成全国范围内以大中城市为节点的经济网络,并在城市、城镇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以若干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带”。[‘9]15’l 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50年代就提出,都市圈或都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因为只有足够的人口聚集和足够的人口密度,才能够在一片区域内形成生产力的聚集效应。世界上第一个都市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东北部形成的纽约都市带,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40个大小城市。20世纪世界相继形成的大都市带还有美加五大湖大都市带,即由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为核心的北美制造业密集带;日本以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为核心的占日本全国总人口60%的大东京都市带。欧盟中以法国巴黎、里尔、比利时布鲁塞尔、安特卫普、荷兰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德国科隆、埃森、法兰克福等40多座城市组成的大巴黎都市带;英国以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城市组成的大伦敦都市带。上述这五大都市带人口3亿多,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人口和生产力向都市带集中的趋势日益显著,都市带己成为先进生产力的载体。t’9]

逆城市化现象出现

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普遍出现大城市的郊区化。首先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逐渐搬出城市中心区,居住到市郊或卫星城市、城镇去,然后,一些工业企业也从中心区外迁到郊区,随之,商业、服务业也跟着工厂和居民向郊区扩散,随之产生了“城市郊区化”现象。

“逆城市化”的概念是美国城市规划师贝利首先提出来的。I’91其主要内涵是指中心城市衰退、城市郊区化、大城市分解为众多中小卫星城等。随着人们

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随着小轿车普遍进入家庭,从而使得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大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不断下降,导致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由大城市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扩散。

大城市郊区化和所谓的“逆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城市化水平的下降、从

城市回到原来意义的乡村去,它只是城市化采取了分散扩张形式,导致城市化新格局的出现,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因此并不影响城市化的水平【9Jl。所以,未来世界的城市化将由集中走向分散,由单个城市走向簇群城市,走向城市圈、城市群。如美国的洛杉矶,市中心只有300多万人口,而周边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却有80多个中小城市,构成大洛杉矶,总人口近1000万。城市虽然分散了,但城市作为集中居住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心的作用没有下降。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

美国城市化发展

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1860一1920 年是美国向城市化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历史上的移民高峰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2%,是美国成为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在美国的城市化历史上,外来移民起了重要作用,移民主要来自欧洲,而且大部分的移民选择在2500人口以上的城市中生活。1890年,纽约250.74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81%:芝加哥109.88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7%8。旧金山29.89万人口中,外来移民占7%8。可见,外来移民涌入城市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57]。

美国城市化过程同样是农业人口大量进入城市的过程,1800年农村人口占93.9%,1875年美国人口仍占74.3%,二战后降到10%以下。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生产率提高,为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了条件,工业革命塑造了城市形态;铁路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一批铁路枢纽城市。

实际上,这一时期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中西部和东北部那些城市表现的特别明显。第二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南部的“阳光地带”又有一批城市获得了空前的发展。[581

日本城市化发展

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进入高速发展期。[59]1950一1957年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1956一1973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13.6%,农业劳动力平均转移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转移42.9万,1976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7%6,此后则进入缓慢发展阶段,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比1976年前仅高出2个百分点。日本城市化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城市化模式,199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