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听评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课程标准的听评课
评课是一门艺术,有规律可循,其形式可分为他评和自评,我们着重探讨前者。目前,有关评课的理念不断创新,细化为教师维度、学生维度、教学过程维度等,这种细化对专业研究人员是有指导意义的,但对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往往会造成评课者的无所适从。面面俱到,抓不住重点,当然也就增加了评课的难度。其实这三个维度是相互融合与统一的,从任何一个维度评课,都不能脱离其他维度。综合三个维度,我认为评课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评课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评目标的定向与达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定向与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尺度,是评课的中心。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预期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依据。目标的定向与达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切合学生实际,容量适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即符合大多数学生的一般水平,也照顾较高和较低水平学生的实际。目标容量要适应于学生的智力结构,要容量适中。容量小,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容量大,就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
2、具体得当,符合课标要求。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的。目标的定向与达成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即不高于课程标准,也不低于课程标准的底线,三个维度目标的定向与达成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反映了这三个目标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个目标的达成,一节课显然是不完整的。目标的达成,具体讲应是:知识目标----学会了吗?能力目标----会学了吗?情意目标----学得有情趣吗?
二、评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新课程呼唤教师对原创的提升,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评价一节课,要看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看教师是否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使用,是否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这就要做到两点:
1、评教师是否发挥了教材的资源优势。新教材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整合、活用,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在处理教学内容过程中,充分挖掘出教材的资源优势。
2、评教师是否弥补了教材的“缺陷”。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师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再好的教材也会有局限性和不适性。教材的这些缺陷需要教师去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去弥补。
三、评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和学的双向互动。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象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五种类型。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是师生、生生共同创造与分享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评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看教师在互动中能否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居于核心地位,但并不代表要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在关键处点拨,在困惑处指点迷津,为学生的学习扫除障碍。
2、看师生互动的层次性。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是多向交流,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在
师生互动过程中,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自主思考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在组内讨论,组内互动研讨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要全班学生共同研讨。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
3、看是“身动”还是“心动”。新课程给师生创造了互动的舞台。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也把各种问题暴露了出来,一些教师把互动变成了个人的才华展示,大量的虚假、无效的形式活动充斥了课堂。有些活动是为活动而活动,教师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追逐热闹多,真诚交流少;赏识激励勉强、虚伪,造成课堂失控,预设与生成关系失调;合作讨论热烈,质疑、创新成分少。其实,师生互动应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彼此批判,智慧共享;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是言语与动作的互动,还应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教师要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互动围绕实际内容展开,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应从不同的侧面去评析。1、看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符合学科特点。学科不同,教法也不同。如语文重朗诵、赏析和体悟,情境教学法、赏析教学法用得较多;数学重归纳、论证、推理,讲授法、探究法用得较多;思品重辨析、体验,体验法、辨析法用得较多;理化重实验操作、规律探索,发现法、实验法用得较多,等等。学科特点是选择教法必须注意的。
2、看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法必须为学生所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应按学生认识的普遍规律和学习的特殊规律,因势利导地设计教法,力求其课堂结构、知识结构、板书结构、认识结构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层次由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创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智力和能力既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也可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3、看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无论哪种方法要以启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主,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中心,能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能随教师的引导兴奋投入,互相交融,其方法就可肯定。看教师方法的选择能否让学生不断地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样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无疑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让学生在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大门时,既有知识功底,也有自主发展的功底。
五、评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与效果
评课应从传统的以教评教向以学评教转变,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发挥,更要看学生,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与效果。
1、看学生的参与状态。课堂上学生是否心境宽松、精神饱满、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能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发言,并能时抓住要点。学生的问题意识浓厚,能与他人及时沟通与交流,那么,师生之间肯定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从而达到教学共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全身心的参与投入、手脑并用、情绪兴奋、深入探究,才能获得了智力活动的愉悦。2、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讲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课最有力的一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看学生通过努力是否达到了合格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努力是否形成了能力发展的趋向;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得到充分地展示和内在的发挥,是否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