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尿肌不稳定症状起因1

合集下载

内科学_各论_症状:逼尿肌不稳定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症状:逼尿肌不稳定_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逼尿肌不稳定>>>
病因:
同作用所致,最终形成前列腺增生。此病 变在50岁以下年龄的人很少见,而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增加,直至70~80岁,前列腺 内的结节状增生即开始在前列腺移行区和 尿道周围组织中发生,尿道周围组织中的 结节与胚胎期的间质成分相似,为基质成 分,而移行区结节则为腺体成分,前列腺 增生症生长有3个独立的
内科学症状部分:逼尿肌不稳定>>>
病因:
在尿道周围腺管发生的腺泡侵入其中后, 才缓慢增生,多向尿道近端发展,突入膀 胱形成所谓中叶增生式尿道内增生,即使 腺体增大不足10g时,也可以引起严重的 梗阻情况。
显微镜下观察:增生的结节包括前列 腺本身的原有成分,腺体纤维组织及平滑 肌,但增生是不均匀的,最早的前列腺增 生结节是间质增
1.病理 人类的
内科学症状部分:逼尿肌不稳定>>>
病因:
前列腺主要由腺体组织和非腺体组织2部 分组成,与前列腺功能及疾病有关的主要 是腺体组织部分,Mcneal(1988~1990)将 前列腺的形态功能和病理学结合起来进行 研究,对前列腺各部分命名,腺体部分可 分为4个区,周边区占腺体的70%~75%, 中央区,占腺体的25%(二者为前列腺的外 周
内科学症状部分:逼尿肌不稳定>>>
病因:
尿道膜部融合,止于尿生殖膈。底部与尖 部之间为体部,体部的前面较隆凸,后面 较平坦,正中央有一行浅沟,称为前列腺 中央沟,此沟将前列腺后面分为左右2叶, 可经直肠指诊隔着直肠前壁触及前列腺左 右叶的后面及前列腺中央沟,以了解前列 腺的情况,成年人前列腺的重量20g左右。
内科学症状部分:逼尿肌不稳定>>>

膀胱逼尿肌肌源性改变与逼尿肌不稳定关系的研究进展

膀胱逼尿肌肌源性改变与逼尿肌不稳定关系的研究进展

膀胱逼尿肌肌源性改变与逼尿肌不稳定关系的研究进展摘要】DI是临床常见的膀胱尿道障碍之一,现研究证明DI不仅与神经因素有关,而且与逼尿肌结构与功能改变有关。

本文就逼尿肌受体、离子通道、ICCs样细胞、细胞缝隙连接及其通讯进行综述。

【关键词】逼尿肌不稳定肌源性改变兴奋性【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063-02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是指膀胱逼尿肌在储尿期自发或诱发出现的某种不能被人为抑制的自主性收缩,这种自主性收缩能使膀胱内压增加≥15cmH2O(1cmH2O =0.098kPa),可引起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导致肾、输尿管积水和肾功能损害[1]。

目前神经超敏学说不能完全诠释DI产生机制,多种神经因素干预并不能阻断DI逼尿肌自发兴奋性,说明发生不稳定膀胱的最终环节是肌细胞兴奋性的增高,是一种肌源性的兴奋性改变,并不依赖于神经因素[2],故对目前膀胱肌源性改变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逼尿肌既有复式平滑肌的植物神经依赖性,又有单式平滑肌的自律性。

它无慢波存在,其自发收缩是由造成逼尿肌细胞膜去极化的刺激引起[3]。

相关实验研究表明DI中的无抑制性收缩是逼尿肌自发兴奋产生,其发生与逼尿肌自身兴奋性增强密切相关[4]。

另外,膀胱逼尿肌舒缩功能调节由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非肾上腺素能神经等共同参与,并通过相应神经递质作用于受体而发挥作用[5]。

1.调节收缩功能的胆碱受体(M受体)M受体在逼尿肌中含量丰富,在膀胱体部最高,其兴奋可引起相应部位平滑肌收缩,为逼尿肌收缩主要驱动原因,其表达数量及功能异常会导致逼尿肌功能异常[6],现已证明DI的发生与M受体中亚型M2和M3相关[7]。

M受体兴奋剂可明显增加逼尿肌自发的兴奋性及收缩频率[8],M受体拮抗剂对逼尿肌的自发兴奋没有明显作用,但对逼尿肌收缩力却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M受体拮抗剂治疗DI有效是因为它可抑制逼尿肌收缩而获得缓解,但要消除DI可能还需要通过其他机制[7]。

尿急憋不住尿是什么原因

尿急憋不住尿是什么原因

尿急憋不住尿是什么原因尿急、憋不住尿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要了解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泌尿系统感染是导致尿急憋不住尿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如尿道炎、膀胱炎等,会引起尿路黏膜的炎症反应。

炎症刺激会使膀胱的敏感性增加,导致膀胱的容量减小,从而出现尿急、尿频、憋不住尿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还会伴有尿痛、尿液浑浊等症状。

其次,膀胱过度活动症也是引起尿急憋不住尿的重要因素。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神经源性因素、肌源性因素等有关。

比如,神经调节异常,使得膀胱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即使膀胱内尿量不多,也会产生强烈的尿意。

再者,前列腺问题在男性中较为常见。

对于中老年男性来说,前列腺增生是导致尿急憋不住尿的常见原因之一。

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使尿液排出受阻。

同时,前列腺增生也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出现尿急、尿不尽、憋不住尿等症状。

而对于年轻男性,前列腺炎可能会引起类似的症状。

炎症刺激前列腺组织,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影响其正常功能。

另外,泌尿系统结石也可能引发尿急憋不住尿。

结石在泌尿系统中移动时,可能会刺激尿路黏膜,引起尿路痉挛,导致尿急和排尿困难。

尤其是当结石卡在输尿管与膀胱交界处时,会引起强烈的尿意和疼痛。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尿急憋不住尿。

例如,心理因素如焦虑、紧张、压力过大等,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膀胱的控制,导致膀胱功能失调。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利尿剂、抗组胺药等,可能会增加尿量或影响膀胱的收缩功能。

此外,神经系统疾病也不能忽视。

像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会影响神经传导,导致膀胱控制能力下降,从而出现尿急憋不住尿的情况。

对于出现尿急憋不住尿的症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研究进展

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研究进展
基础啪 。
Hale Waihona Puke 重 要 作 用 。MOO E 等 [ 发 现 , 特 发性 D 患 者 逼 尿 肌 中缺 R 3 在 I
乏 PX 2 3受 体 亚 型 , 此 推 测 P X 受 体 亚 型 的缺 乏 与 逼 尿 肌 因 23
收 缩 控 制 的 削 弱及 急迫 性 尿 失 禁 的病 理 改 变 有 关 。
受体 ( G受 体 ) 另 外 , a K 细 胞 间 缝 隙 连 接 改 变 等 也 可 ; C2 、 、
能 与 D 的发 生 密 切 相 关 。 I

其 中钙 内 流 增加 和 钾 外 流 减少 是 重 要 的 原 因 , 相 关 调 节 钙
机 制改 变 将 影 响 细 胞 膜 电 位 的 稳 定 性 , 而 导 致 D 从 I的
通 道 主 要 有 钙 激 活 钾 通 道 ( c) 氯 通 道 ( l ) 它 们 分 别 对 K a和 Cc , a
细 胞 膜 电位 产 生 复 极 化 和 去 极 化 作 用 , 过 二 者 的 共 同 作 用 通
而 实 现 平 滑 肌 兴 奋 收 缩 功 能 的 稳 态 调 节 。D 产 生 的 一 个 重 I
逼 尿 肌 中 也 已发 现 十余 种 亚 型 , 目前 尚不 清 楚 哪 种 ( )亚 但 些
型 最 为 重 要 , 此 问题 的研 究 仍 在 进 行 中 。 对 1 6 逼尿 肌 不 稳定 细 胞 间 缝 隙 连 接 细 胞 间 通 信 ( Jc 的 变 . G I)
重 要 原 因之 一 。胆 碱 能 神 经 的作 用 通 过 M 受 体 介 导 , 已证 现
P X 、 2 3) 2 2 P X 的表 达 及 功 能 调 控 的 异 常 在 尿 频 发 生 机 制 中起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逼尿肌不稳定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逼尿肌不稳定

医学科普·临床症状知识文库:逼尿肌不稳定随着医学的进步发展,当今医疗面对的症状越来越多,为便于大家了解掌握,本文收集整理了临床症状逼尿肌不稳定的相关资料以供大家参阅。

由于部分内容人类尚未掌握或其他原因暂缺,敬请谅解。

逼尿肌不稳定简介:逼尿肌不稳定是前列腺增生症的一个症状。

部位:盆腔科室:泌尿外科检查:直肠指检前列腺、精囊腺的r-精浆蛋白测定(尿对羟苯丙酮酸 前列腺增生的大小与出现的症状不成正比,所以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症状十分明显,但体征不明显,直肠指诊前列腺增生不明显,也有体检时前列腺增生明显,但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不典型。

一般在50岁后出现症状。

症状决定于梗阻的程度,病变发展的速度,以及是否合并感染和结石,症状时轻时重,增生未引起梗阻或轻度梗阻时完全无症状,对健康亦无明显影响。

前列腺增生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2组症状,即为膀胱刺激症状和梗阻症状。

1.膀胱刺激症状前列腺刺激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紧迫性尿失禁。

这些前列腺增生症的症状是由前列腺和膀胱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激惹和梗阻症状,前列腺增生是尿道阻力增加,膀胱需要克服其阻力将尿液排出,使逼尿肌压力增高,致膀胱壁平滑肌代偿性肥厚,虽然逼尿肌可维持尿液相对正常排出,但其功能并非完全正常。

膀胱刺激症状可能与膀胱出口梗阻、非梗阻性逼尿肌不稳定有关。

而产生激惹症状:尿频、尿急。

尿频是前列腺增生的病人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

正常男性每3~5h排尿1次,膀胱容量为300~500ml。

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性尿频是由于逼尿肌失代偿,膀胱不能完全排空,残余尿量增加,膀胱有效容量因而减少,使排尿时间缩短,先是夜尿次数增加,每次尿量不多,随之白天也出现尿频,夜尿次数增多,可由于逼尿肌不稳定或肾脏失去产生尿夜正常节律所引起,夜间迷走神经兴奋,膀胱张力减低,致残余尿量增加,亦可能是尿液增多的原因,有50%~80%病人尚有尿急或紧迫性尿失禁。

膀胱逼尿肌无力治疗方案

膀胱逼尿肌无力治疗方案

一、引言膀胱逼尿肌无力(Bladder Detrusor Weakness,BDW)是指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导致尿液不能完全排空,引起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膀胱逼尿肌无力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膀胱逼尿肌无力的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诊断1. 症状:患者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尽、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症状。

2. 体征:膀胱区轻度膨隆,尿道口可有溢尿现象。

3.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

4. 影像学检查:尿动力学检查、膀胱尿道造影等,可明确诊断膀胱逼尿肌无力。

三、治疗方案1. 生活方式调整(1)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改善便秘。

(2)饮水:适量饮水,保持尿液清澈,有助于冲洗尿道。

(3)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2. 药物治疗(1)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可缓解尿频、尿急等症状。

(2)抗胆碱能药物:如托特罗定、索利那新等,可缓解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

(3)M受体拮抗剂:如奥昔布宁、索利那新等,可缓解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

(4)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伐地那非等,可改善勃起功能障碍。

3. 物理治疗(1)电刺激疗法:通过电刺激盆底肌肉,增强肌肉力量。

(2)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生物反馈技术,帮助患者掌握盆底肌肉收缩和放松技巧。

4. 手术治疗(1)膀胱扩大术:适用于膀胱容量过小、逼尿肌收缩力极度减弱的患者。

(2)神经调节术:通过调节盆底神经,改善逼尿肌收缩功能。

(3)膀胱逼尿肌重建术:通过重建逼尿肌,提高膀胱容量和逼尿肌收缩力。

四、预后膀胱逼尿肌无力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大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以维持症状缓解。

五、总结膀胱逼尿肌无力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逼尿肌不稳定的研究进展

逼尿肌不稳定的研究进展

逼尿肌不稳定的研究进展
宋波
【期刊名称】《临床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6(014)011
【摘要】正常成年人在神经系统的协调下,只在排尿期出现逼尿肌收缩而在储尿期不会出现逼尿肌收缩,如果在储尿期出现具有一定强度(大于或等于15cm
H2O)、人为意识不能抑制的逼尿肌收缩即称为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

DI可由多种病变引起,是引起尿频、尿急、紧迫性尿失禁等临床症状的最常见原因,严重者还将引起肾、输尿管积水和肾功能损害。

目前由于DI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效果欠佳。

有关DI发生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总页数】3页(P702-704)
【作者】宋波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泌尿外科,40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5
【相关文献】
1.大鼠逼尿肌肌源性变化与逼尿肌反射亢进及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 [J], 邱功阔;宋波;金锡御;卢根生;方强;张庆华;张水文;唐伟;赵谦
2.不稳定膀胱及逼尿肌反射亢进研究进展 [J], 任吉忠;瞿创予
3.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研究进展 [J], 杨志刚;何汇海
4.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进展 [J], 陈宇东;宋波
5.逼尿肌不稳定与神经受体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李淑雯;吴清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是什么

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是什么
导语:膀胱是人类体内的排出毒素的器官,在现代社会出现过多的糖尿病患者后,这些并发症也逐渐增多,老年人也可能会出现这类问题,伴随的尿频尿急
膀胱是人类体内的排出毒素的器官,在现代社会出现过多的糖尿病患者后,这些并发症也逐渐增多,老年人也可能会出现这类问题,伴随的尿频尿急是常见的症状,是膀胱内一种逼尿肌过度活动,也会由一些不好的如厕习惯而导致,造成这类疾病原因不止一种,下面就是关于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的介绍。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其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糖尿病与神经系统损害性疾病的增长,由此继发的相关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

《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中指出,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动力学上可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一膀胱功能障碍。

不包括由急性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

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

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

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治疗方式也分很多种,一类是调整自己对肌肉。

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

膀胱过度活动综合症

膀胱过度活动症定义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其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疾病。

病因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4种因素可能有关: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

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

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激素代谢失调等。

临床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包括尿急、日间尿频、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

1.尿急突然而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

2.急迫性尿失禁出现尿急后发生不能控制的漏尿。

3.尿频指患者自觉每天排尿次数过于频繁。

排尿次数日间超过8次,夜间不少于2次,每次尿量低于200ml时考虑为尿频。

4.夜尿夜间需要起床去洗手间2次或更多次。

治疗1.行为治疗(1)膀胱训练治疗OAB的疗效是肯定的。

通过膀胱训练,抑制膀胱收缩,增加膀胱容量。

训练要点是白天多饮水,尽量忍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入夜后不再饮水,勿饮刺激性、兴奋性饮料,夜间可适量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以安静入睡。

治疗期间记录排尿日记,增强治愈信心。

(2)生物反馈治疗人们有意识地排尿和控制排尿,是由于体内存在着某些生物信息。

生物反馈治疗就是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将这些体内信息放大,为患者所利用,学会将这些平时未加注意的信息纳入意识控制之下,主动进行排尿或控制排尿。

置入肛门或阴道内的反馈治疗仪以声、光、图像等形式,记录膀胱的活动,当患者出现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或不稳定收缩时,仪器即发出特定的声、光、图像等信息,使患者能直接感知膀胱活动并有意识地逐渐学会自我控制,达到抑制膀胱收缩的目的。

(3)盆底肌训练通过生物反馈或其他指导方法,患者可学会通过收缩盆底肌来抑制膀胱收缩以及其他抑制尿急的策略。

(4)其他行为治疗2.药物治疗3.外科治疗外科治疗仅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

下尿路症状(LUTS)的处理

下尿路症状(LUTS)的处理

3.2 开放手术
推荐
• 开放前列腺切除是对药物治疗无效、继发 于BPO、前列腺体积>80~100ml的男性 LUTS患者外科治疗的首选。(推荐分级A)
3.3 经尿道微波治疗(TUMT)
推荐
• TUMT改善症状与TURP相似但并发症减少 而尿流改善。(推荐分级A)
• 长期随访支持TURP比TUMT有较低的再治 疗率。(推荐分级A)
• 前列腺腔内注射BTX-A仅用于临床实验组。(推荐
分级A)
手术治疗总结
注意
由于这些药物可能发生膀胱不完全排 空或尿潴留,禁用于前列腺/膀胱出口
梗阻的男性患者。
推荐
• M受体拮抗剂可用于中度~重度以膀胱储尿期症
状为主的男性LUTS患者。(推荐分级B) • 伴有膀胱出口梗阻的男性患者慎用。(推荐分级C)
2.4 植பைடு நூலகம்制剂
植物疗法能减轻男性 LUTS症状,体外研究 表明植物提取物具有: • 抗炎、抗雄或雌激素样作用。 • 降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作用。 • 抑制多种酶和受体如刺激前列腺细胞增殖的生长
推荐
• 1受体阻滞剂可用于中度~重度的男性 LUTS。(推荐分级A)
2.2 5还原酶抑制剂
• 5还原酶抑制剂阻断前列腺基质细胞睾酮 转化为双氢睾酮,通过增加前列腺上皮细 胞凋亡在治疗6-12个月后使前列腺体积缩 小18-28%,PSA水平下降50%。
可用药物:
• 度他雄胺 抑制5还原酶I型、II型。 非那雄胺 抑制5还原酶II型。
• 推荐
• 前列腺腔内酒精注射治疗BPO引起的LUTS尚在 实验阶段。
• 前列腺腔内酒精注射仅用于临床实验组。(推荐分级
C)
2.前列腺腔内肉毒素注射(BTX-A)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表现及诊疗

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表现及诊疗

女性尿频警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其明显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女性高发。

已成为困扰人们的一大疾病。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糖尿病与神经系统损害性疾病的增长,由此继发的相关疾病——膀胱过度活动症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

OAB的典型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1.尿急是指一种突发、强烈的排尿欲望,且很难被主观抑制而延迟排尿。

2.急迫性尿失禁是指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尿失禁现象。

3.尿频为一种主诉,指患者自觉每天排尿次数过于频繁。

在主观感觉的基础上,成人排尿次数达到:日间不少于8次,夜间不少于2次,每次尿量低于200ml时考虑为尿频。

4.夜尿指患者每夜2次以上的、因尿意而排尿的主诉OAB产生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有以下4种因素可能有关:1.逼尿肌不稳定由非神经源性因素所致,储尿期逼尿肌异常收缩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2.膀胱感觉过敏在较小的膀胱容量时即出现排尿欲。

3.尿道及盆底肌功能异常。

4.其他原因如精神行为异常,焦虑、精神紧张,激素代谢失调等。

OAB的治疗较为特别,主要有:1.行为治疗(1)膀胱训练膀胱训练治疗OAB的疗效是肯定的。

通过膀胱训练,抑制膀胱收缩,增加膀胱容量。

训练要点是白天多饮水,尽量忍尿,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入夜后不再饮水,勿饮刺激性、兴奋性饮料,夜间可适量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以安静入睡。

治疗期间记录排尿日记,增强治愈信心。

(2)生物反馈治疗人们有意识地排尿和控制排尿,是由于体内存在着某些生物信息。

生物反馈治疗就是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仪,将这些体内信息放大,为患者所利用,学会将这些平时未加注意的信息纳入意识控制之下,主动进行排尿或控制排尿。

置入肛门或阴道内的反馈治疗仪以声、光、图像等形式,记录膀胱的活动,当患者出现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或不稳定收缩时,仪器即发出特定的声、光、图像等信息,使患者能直接感知膀胱活动并有意识地逐渐学会自我控制,达到抑制膀胱收缩的目的。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一)筛选性检查
2.体检 ①一般体格检查 ②特殊体格检查: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女性生殖系统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PSA(40岁以上男士) 4.泌尿外科特殊检查: 尿流率、泌尿系超声(包括残余尿测定)
三、诊断
三、诊断
(二)选择性检查 1.病原学检查:炎症; 2.细胞学检查:肿瘤; 3.KUB、IVU、CT、MRI检查:怀疑泌尿系其他疾病。 4. 泌尿系内腔镜。
四、OAB诊治原则 ㈠首选治疗
4.外科治疗
⑴手术指征: 仅适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它治疗无效者。 ⑵手术方法: 逼尿肌横断术、自体膀胱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
尿路感染(UTI)与OAB区别
UTI: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 UTI起病急,OAB呈慢性。 UTI可出现尿痛,体温可能升高。 UTI也可发生于OAB患者中。
缩无力等。 ➢ 完全性尿失禁:指尿道持续滴尿,多见于外伤或医源性损伤所致的括约肌丧失功能。
尿失禁持续性因素
➢ 膀胱异常:
• 膀胱多度活动症 逼尿肌收缩无力 低顺应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
➢ 尿道异常
男性:
前列腺良性、恶性增生
前列腺术后
尿道外伤
女性:
尿道过度下移
尿道固有括约肌功排尿功能障碍患者OAB诊治原则
常见病因:脑卒中、脊髓损伤和帕金森病 治疗原则: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能自主排尿并希望维持自主排尿者:无下尿路梗阻者参照以上OAB治疗原则;有梗阻者
按BOO诊治原则; 3.对不能自主排尿者,按OAB治疗,以缓解症状
㈢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OAB诊治原则
确定压力性和紧迫性尿失禁程度。
㈢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OAB诊治原则

不稳定膀胱OAB

不稳定膀胱OAB

BPH梗阻 逼尿肌明显纤维化
OAB的逼尿肌
肌细胞萎缩, 突泡形成,细 胞间隙增宽, 缺正常中间连 接,突起状连 接及桥状连接 增多。
OAB的逼尿肌
细胞被大量胶 原纤维分开, 只见一些突起 状连接
逼尿肌老 年性退变
导致OAB的原因
毒蕈碱能诱发OAB症状,抗毒蕈碱药 物可改善症状。 平滑肌局部收缩牵拉了邻近膀胱壁, 激活一组敏感神经,产生尿急感。 电耦联增加,沿膀胱壁扩散致不稳 定的压力升高。
设备保养质控培训
泌尿外科
定义:充盈期发生无抑制收缩,压力 >15mlH2O,临床表现尿频、尿急、尿失 禁。
非神经因素:OAB(同义词:逼尿肌不 稳定DI)
神经因素:反射性膀胱或逼尿肌反射亢 进。
尿失禁
定义:不自主地经尿道漏尿。 压力性尿失禁SUI :无逼尿收缩情况下, 膀胱压力超过尿道最大压力时,从尿道 漏尿。11%~16%伴OAB。
年龄相关的DI
膀胱老化,老年神经病变。 非膀胱出口梗阻引起。衰老致 下尿路和中枢N控制排尿机制 异常。
盆底或尿道疾病致DI
SI妇女伴OAB,术后2/3消失 盆底、阴部N支配、逼尿肌控制 关系密切。
肌源性DI
逼尿肌处于持续活动状态,为弱的、自 发性、局部收缩,充盈期为主动收缩。 OAB为肌源性运动失调。 梗阻或老化致肌细胞连接不良,突触间 低阻力通路的耦联发生改变,电传递由 慢变快。
过度敏感性DI
膀胱超敏失调中,无髓鞘 C纤维可能起传导作用。
“特发性”DI
需排除所有已知病因,根 据尿动力学类型及对治疗反 应基础上作进一步划分。
非神经源性OAB
排除男性伴下尿路梗阻者,可分为3 组:
青年组:终生伴有症状,多为先天性 中年组:尤以女性,中年期出现症状,

逼尿肌内减弱的健康宣教

逼尿肌内减弱的健康宣教

生活习惯
01 长期久坐:缺乏运动,
导致逼尿肌功能减弱
饮水不足:水分摄入
02 不足,尿液浓度过高,
刺激逼尿肌
憋尿:长时间憋尿,
03 导致逼尿肌疲劳,功
能减弱
饮食不当:摄入过多
04 刺激性食物,如咖啡、
酒精等,刺激逼尿肌
逼尿肌内减弱 的症状
● 尿流变细、无力 ● 尿流中断、尿滴沥 ● 排尿时间延长 ● 尿不尽感 ● 尿频、尿急 ● 夜尿增多 ● 尿失禁 ● 尿潴留 ● 膀胱胀满感 ● 尿路感染 ● 肾功能损害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 长,逼尿肌功能逐渐减 弱
疾病因素
糖尿病:高血 糖导致神经损 伤,影响逼尿 肌功能
脊髓损伤:损 伤神经传导, 导致逼尿肌功 能减弱
帕金森病:神 经退行性疾病, 影响逼尿肌功 能
泌尿系统感染: 炎症反应导致 逼尿肌功能减 弱
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 导致逼尿肌功 能减弱
年龄因素:随 着年龄增长, 逼尿肌功能逐 渐减弱
05
保持良好的卫生 习惯,避免感染
06
避免长时间久坐, 适当进行盆底肌
锻炼
07
保持良好的体重, 避免肥胖
08
避免吸烟、酗酒 等不良生活习惯
09
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10
定期进行健康教 育,提高健康意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进行膀胱训练、电刺 激治疗等物理治疗方法
生活习惯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多喝水、避免憋尿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逼尿肌内减 弱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生活调整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 夜、过度劳累

逼尿肌无反射症状起因

逼尿肌无反射症状起因

逼尿肌无反射症状起因*导读:逼尿肌无反射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逼尿肌无反射症状的疾病有哪些?(一)发病原因1.脑疾患(1)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性颅内出血、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颅内动脉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畸形及基底动脉瘤破裂出血等,以颅内出血最为常见。

研究显示控制逼尿肌和尿道外括约肌的神经传导束与支配躯体感觉和运动的神经行走途径几乎相同,因此常同时受到损害。

大脑中有许多参与排尿控制的神经核团,如基底节、小脑、苍白球、纹状体、丘脑等,当上述神经通路或核团受到损害时患者除有特殊的意识、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及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外,常有排尿功能紊乱。

排尿功能异常的类型因损害部位不同而异。

(2)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功能失常,表现为肢体震颤,身体活动迟缓,步态不稳,检查时肢体有齿轮样强直。

25%~75%的患者有膀胱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排尿起始困难,尿意急迫或急迫性尿失禁。

(3)脑肿瘤:肿瘤累及到额叶、基底节或中脑损害时可出现排尿功能异常,故此症状在一定程度上有提示定位诊断的意义。

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

少数病例发生排尿困难及尿潴留。

(4)多发性硬化症:为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疾病,其特点为脑及脊髓内发生散在的去髓鞘斑块造成多种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早期大约5%的患者可有膀胱功能异常,晚期则可达90%。

可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偶尔发生尿潴留。

(5)老年性痴呆:尿失禁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急迫性尿失禁及失去意识控制性排尿。

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大脑皮质对脊髓逼尿肌中枢失去了控制。

2.脊髓病变(1)创伤:脊髓损伤分直接损伤、间接损伤及高速投射物损伤,其中间接损伤最常见如脊椎骨折、脱位或半脱位。

脊髓损伤的早期为脊髓休克期,该期内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对其支配的所有组织器官失去控制能力。

脊髓休克一般持续2~3周,有的长达2年以上。

损害后期,损伤部位纤维化瘢痕形成,可发生脊膜粘连,损伤部位神经元由星状细胞取代,脊髓胶质化。

逼尿肌反射亢进症状起因

逼尿肌反射亢进症状起因

逼尿肌反射亢进症状起因
*导读:逼尿肌反射亢进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逼尿肌反射亢进症状的疾病有哪些?
OAB的症状是因为膀胱充盈过程中逼尿肌不随意收缩所致,其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它可能是由于中枢抑制性传出通路,外周感觉传入通路或膀胱肌肉本身受到损害造成的,这些原因可以单独或联合存在。

桥脑上中枢神经对排尿反射主要起抑制作用,此处病变常导致抑制不足,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发生率为75%~100%,一般不伴有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而脑桥-骶髓间病变,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加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糖尿病等引起骶髓周围神经病变,也有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报告,这可能与其病变的多灶性有关。

此外膀胱出口梗阻引起不稳定膀胱的发生率高达
50%~80%,它通过膀胱壁的神经、肌肉改变,最终引起逼尿肌兴奋性增加,出现OAB症状。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病因,逼尿肌反射亢进怎么引起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逼尿肌反射亢进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逼尿肌无反射诊断详述

逼尿肌无反射诊断详述

逼尿肌无反射诊断详述*导读:逼尿肌无反射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1.逼尿肌反射亢进的症状是由无抑制性收缩所引起,主要为尿频、尿急及急迫性尿失禁,部分病人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或遗尿。

2.逼尿肌无反射的患者在排尿时膀胱颈部不能张开或张开不充分,常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等症状。

3.除排尿症状外,可伴有便秘、大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减退或丧失、肢体瘫痪等症状。

体格检查:①肛门括约肌张力试验:肛门括约肌松弛,表示脊髓中枢不活动或活动降低。

肛门括约肌收缩过强,表示脊髓中枢反射亢进。

②肛门反射试验: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如肛门收缩表示脊髓活动存在。

③球海绵体肌反射试验:刺激阴茎头或阴蒂,引起肛门括约肌收缩,表示脊髓活动存在。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诊断主要包括3大方面: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如病变的性质、部位、程度、范围等;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诊断,如功能障碍的类型、程度、上尿路状况、泌尿系统并发症等;其他相关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的诊断。

一、排尿功能障碍是否为神经病变所引起1.病史①排尿功能障碍伴排便功能紊乱(如便秘、大便失禁等)者,有神经病变的经原性膀胱的可能。

②注意有无外伤、手术、糖尿病、脊髓灰质炎等病史或药物应用史。

③注意有无尿意、膀胱膨胀等感觉的减退或丧失,如膀胱的感觉有明显减退或增丧失,即可确诊为神经原性膀胱。

2.检查①当有会阴部感觉减退,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或增强时就可确诊为神经原性膀胱,但缺乏这些体征也不能排除神经原性膀胱的可能。

②注意有无脊柱裂、脊膜膨出、骶骨发育不良等畸形。

③有残余尿,但无下尿路机械性梗阻。

④电刺激脊髓反射试验,此法主要试验膀胱和尿道的脊髓反射弧神经是否完整(即下运动神经元有无病变)以及自大脑皮质至阴部神经核(脊髓中枢)的神经元有无病变(上运动神经元有无病变)。

因此,这个试验即可诊断是滞为神经原性膀胱,又可区分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逼尿肌无反射)和上运动神经元病变(逼尿肌反射亢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逼尿肌不稳定症状起因*导读:逼尿肌不稳定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逼尿肌不稳定症状的疾病有哪些?(一)发病原因前列腺增生必备条件是高龄和有功能的睾丸,但真正病因尚未阐明。

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双氢睾酮学说、雄-雌激素协同学说、胚胎再唤醒学说、干细胞学说、间质-上皮相互作用学说。

其中双氢睾酮的作用最受重视,目前各种抗雄激素疗法以此为理论基础。

(二)发病机制前列腺是男性一个管腔状腺体,位于膀胱和泌尿生殖膈之间,成年男性的前列腺形态似倒置的栗子,可分为底部、体部和尖部3部分,前列腺的纵径为3cm,横径为4cm,前后径为2cm,前列腺底部朝上,且粗大,其前部与膀胱颈紧密连接,尿道贯穿其中,后部有精囊附着,前列腺尖部朝向下,尖部细小,且与尿道膜部融合,止于尿生殖膈。

底部与尖部之间为体部,体部的前面较隆凸,后面较平坦,正中央有一行浅沟,称为前列腺中央沟,此沟将前列腺后面分为左右2叶,可经直肠指诊隔着直肠前壁触及前列腺左右叶的后面及前列腺中央沟,以了解前列腺的情况,成年人前列腺的重量20g左右。

1.病理人类的前列腺主要由腺体组织和非腺体组织2部分组成,与前列腺功能及疾病有关的主要是腺体组织部分,Mcneal(1988~1990)将前列腺的形态功能和病理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前列腺各部分命名,腺体部分可分为4个区,周边区占腺体的70%~75%,中央区,占腺体的25%(二者为前列腺的外周部分),移行区占腺体5%~10%,尿道周围区则占不到1%,移行区、尿道周围区是前列腺增生发生的特定部位。

在病理学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又称前列腺结节状增生,是前列腺中最常见的产生症状的瘤样病变,结节开始发生可能是基质细胞自发逆转至胚胎阶段,其生长潜力可能是基质-上皮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所致,最终形成前列腺增生。

此病变在50岁以下年龄的人很少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直至70~80岁,前列腺内的结节状增生即开始在前列腺移行区和尿道周围组织中发生,尿道周围组织中的结节与胚胎期的间质成分相似,为基质成分,而移行区结节则为腺体成分,前列腺增生症生长有3个独立的过程:①结节形成。

②移行区弥漫性增大。

③结节增大。

Mcneal 发现,50~70岁年龄的病人,虽然移行区增大1倍,但结节仅占14%,移行区弥漫性增大的部分人年龄都小于70岁,70岁开始,直到80岁结节显著增大,是这段时间里前列腺增生的主要原因。

大体观察:增生的前列腺一般有核桃或鸡卵大,甚至更大者,似鹅卵大小,表面光滑,呈结节状,质韧,有弹性感,正常前列腺重约20g,增生时可达30~80g,甚至可重达100g以上,在体内,可将周围的正常前列腺组织挤压,而形成纤维性“外科包膜”,外科包膜质韧,有弹性,与结节增生组织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利于手术时剥离出增生组织,但剩下的前列腺中仍可发生前列腺癌。

切面观:有的小结节主要为纤维肌性成分,呈苍白色,质均,切面平滑,质软,可溢出少量乳白色液体,也有的结节呈蜂窝或海绵状,腺泡呈囊性状,前列腺增生的大小与尿流梗阻,即前列腺症状的程度不成正比例,而与增大的部位有直接关系,如:尿道周围腺区基质结节在尿道周围腺管发生的腺泡侵入其中后,才缓慢增生,多向尿道近端发展,突入膀胱形成所谓中叶增生式尿道内增生,即使腺体增大不足10g时,也可以引起严重的梗阻情况。

显微镜下观察:增生的结节包括前列腺本身的原有成分,腺体纤维组织及平滑肌,但增生是不均匀的,最早的前列腺增生结节是间质增生,结节的间质内平滑肌增多而弹力纤维减少,随后为腺体成分增生,腺体内常呈不规则的扩张,甚至呈囊状,有时呈腔内乳头状突起,腺腔内含有红染的蛋白性分泌物,有时形成钙化小体,腺上皮呈扁平或柱状,核规则,核仁不明显,胞质淡染,腺体包绕完整的基底膜,结节的外周并无明显的纤维包膜,与正常的前列腺间无界限,近年来还观察到近25%的增大的腺体的梗死现象,腺管感染引起蜂窝织炎,腺泡扩张,导管梗阻引起分泌物潴留,局灶型非典型增生,上皮化生,均是前列腺增生症的有意义的病理特征。

2.病理分型按增生的腺体的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及平滑组织的比例不同,可将前列腺增生分为几个不同的亚型:(1)硬化性腺病:与乳腺同名病变相似,结节边界清楚,由大小不一、形状多样的腺体及上皮组成,腺体通常受压,常有黏液样间质形成,上皮-外围有基底膜和基底层细胞。

(2)纤维腺瘤样型:腺体、平滑肌和纤维组织均增生。

(3)腺瘤样型:以腺体增生为主,似腺瘤,周围间质较少,无真正表面包膜,故不是真正腺瘤。

(4)纤维增生型: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腺体增生相对较轻,有时平滑肌增生为主而纤维增生较轻,似平滑肌瘤。

这些类型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同一病例经常混杂在一起,不能截然分类。

部分BPH切除的组织内可见梗死灶,范围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愈复的病灶为纤维性瘢痕组织取代。

梗死灶周围常可见鳞状上皮化生灶。

3.病理生理前列腺增生症引起的下尿路梗阻可导致膀胱及上尿路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前列腺增生的大小与是否出现下尿路梗阻症状是很有相关性的,前列腺增生的部位不同所引起的症状轻重也不同,如前列腺两侧叶显著性增大还没有达到使前列腺部尿道受压屈曲、拉长的程度时,临床症状可能是很轻微的,如果增生部位在尿道周围区,即使很轻度的增生也可造成很重的梗阻症状,在临床上常常可有虽然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排尿困难,膀胱出口梗阻症状,但直肠指诊前列腺增生可能不显著,即可称为“非前列腺增生性前列腺疾病”。

当前列腺增生引起了膀胱出口梗阻时,膀胱的潴尿、排尿功能可相应受到影响,膀胱反射性地建立应激-代偿-失代偿的过程,以克服出口的梗阻,同时逼尿肌开始增生,当膀胱出现高度刺激时,患者可出现尿急和紧迫性尿失禁等。

在代偿期,患者的症状开始发展,排尿出现踌躇,就是因为膀胱改变压力以克服膀胱出口梗阻。

排尿出现中断,尿线分叉,尿后淋漓,均因为逼尿肌强力收缩所造成。

当膀胱壁出现变化时,三角区肌肉和输尿管间嵴增生,输尿管间嵴向两侧延伸,输尿管向后外方移位,增加了输尿管腔内的阻力,产生狭窄,从而引起双侧输尿管积水,同样逼尿肌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在膀胱壁上形成梁状突起,为代偿肥厚。

当排尿时,膀胱内压可达50~100cmH2O,这样促使膀胱憩室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因素持续存在使逼尿肌失去代偿功能,结果是残余尿增多,膀胱有效容量减少,呈现无张力性扩张,膀胱壁变薄,膀胱逼尿肌肥厚使输尿管膀胱壁段延长,可导致输尿管梗阻,膀胱失代偿后输尿管壁段可缩短,膀胱残余尿量增加,甚至出现尿潴留,此时伴有严重的症状和可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因膀胱内压不断升高,输尿管口失去括约肌功能而出现尿液反流,继而输尿管及肾盂扩张、肾盂积水,影响肾功能,长期肾积水、肾盂内压力增加,使肾皮质变薄,肾功能受损,以至出现感染、结石和肾功能衰竭。

患者出现明显高血压、水潴留和其他尿毒症的临床表现。

前列腺增生主要表现在膀胱出口梗阻(BOO),也就是说膀胱出口梗阻是前列腺增生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发生膀胱功能异常,输尿管扩张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

前列腺增生首先引起膀胱出口梗阻有机械性因素,也有动力性因素。

机械性因素为前列腺增生造成尿道横切面积缩小和尿道延长所致,动力性因素为前列腺尿道部、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包膜的张力所致,α受体影响这种张力的主要因素,通过生理和药理研究证明,人类前列腺肌细胞可通过α1受体刺激平滑肌收缩,张力增加引起膀胱出口梗阻。

人类前列腺含有较多的α1肾上腺能受体,98%的α1受体均存在于前列腺基质内。

前列腺增生的重要部分是基质(平滑肌与结缔组织)增生,而以平滑肌为主。

有学者对有临床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进行了研究,于药物治疗前进行活检,测定前列腺单位面积中的平滑肌密度,之后采用α受体阻断剂进行治疗,患者用药治疗后症状改善与前列腺内单位面积的平滑肌密度相关,最大尿流率(QMX)的改善也与之一致,这一结果提示膀胱出口梗阻主要是前列腺平滑肌收缩,张力增加引起的,其排尿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前列腺的大小不成正比,交感神经α1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松弛膀胱颈和前列腺平滑肌而不影响逼尿肌功能,因而可迅速解除前列腺增生的梗阻症状。

在前列腺内还发现有血管内皮素,血管内皮素是现知人体内最强的平滑肌收缩剂,可使前列腺平滑肌缓慢而强烈的收缩,这种收缩不能为α受体阻滞剂所消除。

以上说明前列腺部的平滑肌收缩,除α受体外,还存在着其他影响平滑肌收缩与舒张的物质,尚待继续深入研究。

在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基础上,继发膀胱功能的异常,常见的膀胱功能异常类型有:(1)不稳定性膀胱(USB):不稳定膀胱指尿潴留期出现的自发性或诱发性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大约有半数以上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出现不稳定膀胱症状,引起不稳定膀胱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在外科治疗后解除了膀胱出口梗阻后,有65%~70%的患者不稳定膀胱症状消失,这可表明膀胱出口梗阻是引起不稳定膀胱的主要原因,但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如病理性或随年龄而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的逼尿肌功能异常,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特发性不稳定膀胱功能症状等。

不稳定膀胱是引起尿频、尿急、紧迫性尿失禁等尿潴留症状的主要原因,于前列腺切除后持续性尿频,紧迫性尿失禁,以及膀胱痉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逼尿肌收缩受损:逼尿肌是因急慢性尿潴留使逼尿肌受到过度牵拉萎缩变薄或纤维化所致的收缩功能下降,此类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大多较重,手术切除前列腺后排尿功能恢复也较差,依据动物实验,梗阻发生后,膀胱逼尿肌也发生显著变化,逼尿肌的神经末梢减少,称为部分去神经现象,膀胱体积增大,但肌肉的收缩强度相对减少,逼尿肌发生部分去神经现象时,可使支配膀胱输入及输出的神经元细胞及肌细胞增大,甚至腰6~骶1的神经背根细胞亦有明显增大,脊髓反射增强,出现膀胱不自主收缩。

梗阻解除后,膀胱肌肉逐渐恢复正常,而神经元只能部分恢复原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切除前列腺后,部分患者排尿症状未能改善可能与此有关。

近年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肌细胞与肌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增多,细胞间的距离增大,细胞接头的减少,致使细胞间信号传导发生障碍,影响逼尿肌收缩,对前列腺增生症的逼尿肌的改变有了较深入的研究。

(3)低顺应性膀胱:低顺应性膀胱指尿潴留期较小的膀胱容量增加,即产生较高的膀胱压力,较常见的原因为膀胱壁增厚,纤维增生,僵硬,使膀胱扩张受限,因炎症或其他刺激使逼尿肌痉挛性收缩时也可出现低顺应性膀胱。

低顺应性膀胱患者并未因膀胱内压升高而使排尿得以改善,相反,持续的膀胱内高压将阻碍上尿路尿液输送,导致上尿路受损。

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受损和低顺应性膀胱3种膀胱功能异常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任意2种并存或3种异常同时存在。

不稳定膀胱和低顺应性膀胱通常有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收缩受损还掌握有膀胱迟钝和高顺应性膀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