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是中国货币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货币以贝壳、铜器、银锭、金银锭、纸币等形式存在过,其产生、发展和演变,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发展紧密相关。
一、古代货币的产生和演变最早的古代货币是贝壳,商周时期已经有了以贝壳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
贝壳货币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铜器货币。
铜瓦、铜鼓、铜锅、铜刀等作为货币的铜器经过了漫长的、逐步的发展,实现了财富的储存和价值的流通。
铜器货币盛行了500多年,到了公元前3世纪左右,金银货币开始逐步代替铜器货币。
其中,银布为基础的银锭货币发展最为迅速,成为历史时期货币制度中的主要货币,流通范围几乎遍及国内外。
二、古代货币的特点和作用古代货币的特点是它实现了财富储存和价值流通的功能,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的发展。
货币的出现,既消除了直接交换中的限制、不便和低效,又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和交换的效率。
货币使生产资料和产品的交换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大,加速了物质财富创造和积累的速度。
此外,货币还具有存储价值、支付手段、表征权利等多重功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古代货币制度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货币制度是一种国家经济制度,它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古代货币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市场交易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繁荣。
货币制度对物价水平、通货膨胀、收入分配、社会流动性等经济和社会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货币制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关乎整个国家经济和贸易的平稳运转,同时也影响到社会整体的政治、文化与道德。
四、古代货币制度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商周时期的贝壳货币,到金银锭和纸币货币,中国货币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承载了丰富而较浓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代货币学与財寶研究,成为古代社会和文化、历史、经济等诸多学科领域的重要分支,被广泛地应用到文物考古、博物馆、藏品鉴定、文化交流等众多方面。
古代中国的货币与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货币与经济制度在古代中国,货币与经济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货币和经济制度,从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的种类、货币的流通方式以及经济制度的特点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作为一个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工具,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贝壳、石器等物品作为交换的媒介,并且以不同物品的稀缺性和珍贵性来评估其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直接交换的局限性,开始重视货币的发展。
最早的实质货币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开始使用铜钱作为货币媒介,并逐渐发展出“贝币”、“布币”等不同形式的货币。
到了战国时期,货币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各国纷纷发行自己的货币,货币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二、货币的种类古代中国的货币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铜钱、布币、纸币等形式。
其中,铜钱是最为常见的货币形式,它以铜为材料,制成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用以穿线以便携带。
布币则是以布织成的,上面印有当时的政权标志和价值。
另外,纸币的出现是在宋代,它是以质地较轻的纸张作为主要材料,逐渐在交易中取代了金银。
三、货币的流通方式在古代中国,货币的流通方式主要有两种: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
实物货币即以有形的物品作为货币媒介进行交换,如铜钱、布币等形式的货币。
信用货币则是以信用为基础进行交换,比如纸币。
这两种货币形式不仅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而且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家庭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经济。
在这个制度下,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组织。
其次,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还存在着农耕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并存的特点。
农民主要从事农耕生产,而手工业则以手工作坊为基本单位,人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力进行生产。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货
币是贝壳、铜制品和布帛等实物货币。
2. 金银货币: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至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开始使用金银货币。
这些货币的使用主要源于对金属的认可和接受。
3. 铸币制度的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铸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铸造了大量铜钱。
4. 纸币的出现: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使用纸币的朝代。
唐朝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方便了交易和贸易。
5. 表记货币:从宋朝(960年至1279年)开始,中国开始使
用银锭和铜锭等表记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以一定重量的银和铜为基准,用于计算和结算交易。
6. 元朝(1271年至1368年)发行的大额铜钱:元朝以大额铜
钱的发行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些大额铜钱通常有较高的含铜量。
7. 近代纸币的发行: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取代了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8.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发行了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货币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等。
以上是中国货币的主要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货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制度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货币与经济制度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的货币和经济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贸易发展以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制度。
一、货币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当时的货币形式主要是贝壳、石器和布帛等实物,这些实物货币在商业交换和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代出现了铜铸币,这标志着金属货币的出现,为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汉代的金属货币主要分为方孔圆铜钱和刀币,这两种货币形式在商品交换和税收征收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后,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铁制货币开始流通。
唐代的铁钱通行于全国范围,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宋代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纸币,即交子,这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纸币的发行解决了难以携带大量铜钱的问题,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便利。
明清时期,随着对铜和银的需求增加,铜币和银元成为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
同时,随着欧洲文化的传入,西方的金本位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经济制度的演变与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变迁。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中国实行了封建经济制度,以土地作为生产资料的主要形式,农业经济是当时经济的基础。
农民以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方式,同时进行手工业生产,形成了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封建经济。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明清时期,手工业工场经济兴起,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明清时期,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一特点。
四民制度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商人在社会地位上的较低,受到很大限制。
三、货币与经济制度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古代的货币与经济制度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贸易往来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变迁,从古代至今发生了多次改革。
以下是中国货币制度的主要演化过程:1.古代货币:-古代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金、银、铜,以及丝绸、布帛等实物形式。
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商代的贝壳、布帛,后来发展为青铜器等。
2.铜钱时代:-公元前4世纪,铜钱作为主要货币形式开始流通。
这些铜钱多为方孔圆形,上面铸有各种文字和图案。
这一货币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3.纸币的引入:-元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纸币。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元代的“交子”和“会子”。
纸币的引入使得货币交易更加便利,但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等问题。
4.清朝货币改革:-清朝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推行“宝贝”、“银元”等新的货币形式,以应对通货膨胀和外汇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5.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在此期间,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包括实行过地方性货币、私人银行券等。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货币改革。
最著名的是1955年进行的“三尺神像”货币改革,推出了新的货币单位人民币。
7.人民币的改革与开放:-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逐步开放经济。
人民币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升值,推行了分阶段的汇率改革,并于1994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8.数字货币:-近年来,中国逐渐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和试点工作。
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的电子支付手段,逐渐进入试点阶段,这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迈向数字化时代。
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迁。
从古代的实物交换到现代的电子货币,货币制度的不断变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春秋时期,中国最先拥有的货币形态是流通硬币,最初的流通硬币主
要由青铜和铁制成。
史书记载称,春秋时期的硬币“大家小量,各有所制”。
这意味着硬币在形式上有单独的特征,而不是由中央集权制定的统
一标准。
除了硬币,还有一种叫做钱币的货币,一直流传到汉朝。
这种货
币使用的是毛织物,由当地官方统一发放,通常用于购买贵重物品。
汉朝时,人们也开始使用一种金币,它是由一个叫做“金元宝”的金块铸造的,用来支付比较昂贵的交易。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货币的进一步演变。
汉朝时,人们更多地使用流通硬币,硬币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有了圆形的硬币和
方形的硬币,除此之外,还是出现了一种称为“研磨硬币”的新型货币。
此后,随着铸币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汉朝硬币变得更加准确,有了更加精
美的装饰图案,并有各地统一使用的标准。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可以追溯到非常早期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货币制度也不断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包括其起源、发展和特点。
一、货币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贝币时期。
贝币是最早在中国使用的货币形式,它们是由一种贝壳制成的,被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
这些贝币在商代社会经济活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在后来的时期对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货币制度的发展1. 以铜币为主的时期自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起,铜币开始逐渐取代贝币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和支付方式。
在这个时期,铜币的形状和重量很不规则,多为圆形或方形,并且带有一定的铭文和纹饰。
这些铜币的价值是由其重量和纯度来决定的。
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些诸侯国开始发行自己的铜币,这些铜币上常常刻有国家的名称和君主的名字。
这标志着货币制度逐渐与政权和国家联系在一起。
2. 以纸币为主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纸币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铜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交子”,它们是由政府颁发的,可以在特定商业中心进行兑换和使用。
到了南宋时期,纸币的使用更加广泛。
南宋政府发行了大量的纸币以支付军费和财政开支,这些纸币被广泛接受并广泛流通。
然而,由于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
三、货币制度的特点1. 货币的多样性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货币的多样性。
在古代,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使用的货币形式各不相同,包括贝币、铜币、纸币等。
这种货币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多样性。
2. 货币与政权的联系在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中,货币与政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政权通过发行货币来控制经济和实施财政政策。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是一个相对较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功能不仅仅是作为交换媒介,还包括了税收、镇压通货膨胀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的贝、布、印钱等最早的货币形式开始,介绍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
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晚期,这时的货币主要是以贝壳、布帛和铜器等实物作为交换媒介。
贝壳被视为一种珍贵的货币形式,它的使用主要是基于其珍贵性和稀缺性。
布帛则是一种可以用于交换和存储价值的细布,它的使用逐渐在商代末期普及起来。
铜器作为货币的最早形态,最早是以印模的形式出现,称为“印钱”。
这种印钱的基本形态是在铜模上刻有符号、图案和文字,通过印模的方式制造。
周代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周代的货币形式主要是青铜器,主要是以刀、矛、戈等实际使用价值较高的铜器作为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由国家统一铸造,上面刻有国家的名称、年号和铭文等。
这一时期的货币主要是用于政府的征收和支付军队的工资等方面。
隋唐时期是中国货币制度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了以铜为主要材料的大面值货币,例如千钱、百钱等。
这些大面值货币的出现标志着货币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到了宋代,货币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此时的货币主要是以铜为主要材料,有很多种不同的铜钱,例如铜元、十文钱等。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交子”的纸币形式,这种纸币通常由政府发行,用以减轻支付和运输大量铜钱的负担。
明代是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又一个关键时期。
明代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诞生和发展。
明朝政府设立了一个金库,负责铸造货币和管理财政。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称为“宝钞”,这是一种以黄金为主要材料的纸币。
宝钞的使用在当时具有很高的信誉和价值。
清代是中国货币制度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清朝时期,货币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清朝政府继续发行铜钱,并开始使用银元作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古代货币的管理制度
古代货币的管理制度在古代社会,货币管理制度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机构,其作用是管理国家的货币流通、保持货币的稳定价值、维护金融秩序、推动经济发展。
古代的货币管理制度可以追溯至早期的贝币和金器时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货币管理制度也不断演变和完善。
一、早期货币管理制度早期的货币管理制度主要是在贸易活动中使用的贝币和金器,这些物品被当做货币来使用,而且是无法大规模制造的,因此管理制度也相对简单。
在古代中国,商代时期的青铜器也被当做货币来使用,但由于铸造技术不发达,其流通范围有限,而且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
在古老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贝壳、金器和铜器等也被当做货币来使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导致了货币的不稳定和流通不便。
二、古代货币管理制度的发展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古代国家开始制定一系列的货币管理法规和制度来规范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如齐国的“半两法”、“黍法”等,都是对货币发行和管理的具体规定。
古代印度的货币管理制度也开始有所发展,如孔雀王朝和斯里兰卡王国都建立了自己的货币管理机构和法规,用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流通。
古代罗马帝国的货币管理制度尤为完善,其货币系统严格规定各种硬币的面值、重量和纯度,同时建立了专门的货币制造和维护机构,确保了货币的稳定和通行。
三、古代货币管理制度的特点1. 货币的统一性:古代货币管理制度强调货币的统一,规定了货币的面值、重量、纯度等标准,确保了货币的通行和稳定。
2. 货币的流通:古代货币管理制度规定了货币的流通范围和方式,如在市场上的交易、在官方机构的使用等,保证了货币的有效流通。
3. 货币的保值:古代货币管理制度注重货币的稳定价值,通过控制货币的发行量、维护货币的纯度等方式来保持货币的价值。
4. 货币的制造:古代货币管理制度规定了硬币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保证了货币的质量和外观,便于辨认和使用。
四、古代货币管理制度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古代货币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基本特点:
一、货币制度稳定:
1、货币种类单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采用的货币仅有“铜”,金银几乎不存在,而且形制也都差不多。
2、货币数量有序:中国古代货币是以有序的数量分布而成的,而且在同一系列中,货币的大小也相对规则。
二、货币流通稳定:
1、货币有发行管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里,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是由中央古代政府直接统一管理,这就为货币流通提供了便利和稳定性。
2、货币使用规矩:中国古代货币政策里,采取明确的货币流通规矩,实行当地官票发行登记制度,以保障货币的正确运用。
三、货币供应有规律:
1、货币发行有计划:中国古代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妥当制定货币发行计划,保证货币发行量处于正常范围内。
2、货币运用有规矩:中国古代货币政策里,政府会注重把握货币变现与商品流通的节奏,保证货币的合理分布。
总结:中国古代货币政策的基本特点在于:货币制度稳定,采用单一
货币且有序发行;货币流通稳定,由中央政府管理发行,国家规定货币使用规矩;货币供应有规律,采取有计划的发行方式,注重货币变现与商品流通的节奏。
关于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
关于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一、古代币制1、原始币制:据《史记•天宝新书》记载,早在公元前840年左右,周武王就发行了国家货币——“彝钱”。
“彝钱”及其他古代货币,是以金、银、铜、铁、象牙等相结合的铸副货币。
2、秦汉时代:211年,刘邦下令秦始皇正式颁布币制,在秦、汉时期,中国币制登上历史高峰,汇集了金、木、玉、炭、布、绢多种材料的通用货币“钱”。
3、汉中国:曹操创始汉中郡府制,实行以铜做单位的统一“令钱”制度,但令钱内地和汉中郡府发行的可以兑换,但其幅度不定,有时相差较大。
二、近代币制1、宋元时代:宋朝前期对当地历史上的不同种类的货币实行统一,元朝实行了新的币制,以“紫徽通宝”为主。
2、明清时代:明代制定《全国铜钱制度》,实施全国统一的货币“铜钱”,并以铜钱锻钱做为统一的价值衡量单位。
清代又实行新的币制,全国推行大清银币和大清铜币,成为当时主要的货币形式。
3、近代以来:近代以来,中国采用以宋代为代表的历史上几个朝代比较成熟的“铜钱”制度,使各地货币更统一,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币制体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币1、1948年:自1948年起,中国采用新民币,并分别以元、角、分、厘四构成,有八个面值,除去1分代表的社会主义货币。
2、1955年:1955年以后,改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币银行票发行管理条例》,开始发行1角银币,实行五种票币制,可兑换百分之一社会主义货币,但流通额度有限。
3、1978年: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物价急剧上涨的背景下,中国决定发行新版人民币,建立多种面额新币,取消旧币面值老票币,全面推行新民币。
4、2000年:2000年,中国推出了新的人民币计价方式,以金融市场来决定汇率,发行特殊版及中新版券,形成多种面额以及实用性更强的新币。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与货币制度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货币制度是财政政策落地的重要手段,而财政政策则直接影响着货币的流通与使用。
本文将从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的相互作用、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和财政政策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1. 货币形式的起源在远古时期,原始社会并没有货币的概念,人们主要用实物进行交换,如粮食、布匹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交流的增加,货币逐渐出现。
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玉石、铜器等,这些实物货币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交易。
2. 金银货币的应用在商周时期,金银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铜贝的使用在西周逐渐减少,而以金银饰品为主的金银货币开始流通。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铜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其铸造与流通逐渐规范化。
3. 区域性货币的兴起秦朝时期,中国首次实行统一货币制度,统一货币“刀币”开始流通。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和政策限制,各地铸币的情况多种多样,出现了大量区域性货币。
4. 纸币的发展纸币在中国古代并非首创,但中国古代纸币的使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影响力。
北宋时期,官府开始铸造纸币,使交易更加便捷。
而元朝时,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大钞”,成为古代纸币的典范。
三、中国古代财政政策的特点1. 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中国古代财政政策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对商业的限制。
以唐代为例,政府通过减轻农业税负、鼓励农业生产等措施来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和财政收入。
同时,政府也限制商人的权益,通过封闭贸易等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
2. 活络市场的货币政策古代中国政府也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
以明代为例,政府采取发布新钞、兑换法定货币等方式,稳定货币价值,促进商品的流通与交易。
此外,政府还通过补贴、减税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
3. 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关系中国古代财政政策中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权责关系。
一方面,中央政府通过统一货币制度来加强财政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享有一定的财政自主权,通过税收、土地出让等方式筹措资金。
中国货币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中国货币发展史的五个阶段近代中国的货币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古典时期、改革时期、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时期及新型市场时期。
下面将围绕这五个阶段,剖析货币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古典时期:中国古代从古至今,货币经历了由货币纸上、金属货币到现代纸币形式的漫长历史。
从春秋至汉末,货币制度沿用以银为依托,并有度、钱、砝等多种货币形式的更替。
宋朝施行大元制,设立“大元钱”,统一了当时的钱币制度。
明朝发行了三百余种钱币,集中了明朝期间大量的货币制度改革的特点。
清实行朱砂铜钱制,铜钱铸行流通颇为活跃,也曾被认为是货币发展的巅峰时期。
二、改革时期:保守的政府不礼让货币变革,直到1840年实行英国货币改革开始,货币发展转入改革时期。
1850年,洋务运动兴起,引来大量外国投机家,给商品的流通带来了弊端,促使政府废除流通的洋钱,以及实行英西币兑换制度。
洋钱的逐渐退出,使得清政府发行的朱砂铜钱变得无力,更使得外国货币侵入中国,银行开办,令中国经济发展衰退,也使得中国政府实行以元为主要货币的“新民间钱制”。
三、开放时期:清朝末期,中国货币发展进入开放时期。
1911年,银行业被开放,外国银行介入中国银行业;1919年,中国经济以货币改革宣告开放,国外货币的流入使得中国的洋钱贸易扩大,中国经济进一步向国际市场融入。
1948年,中国再次重新建立了本国的货币系统,设立人民币,但是外国货币仍然有其地位,但属于其他国家的外币在中国仍然存在,曾盛行于1948年至1958年,形成了“洋钱外国货币”和“国民币”平行发展的期间。
四、经济发展时期:1958年,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货币也随之发生变化。
1981年,中国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外汇管理制度,货币发展进入了经济发展时期。
1994年,中国实行了货币双结算制度,使外国货币更加稳定,以及市场体系的改革,使交易的流通更加便捷,进而促进中国货币的持续发展。
五、新型市场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货币发展继续进入新型市场时期。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使用的货币形式和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涵盖了从最早的贝壳、布帛、铜器到后来的铸币、纸币以及金属币的使用。
贝壳、布帛和铜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式。
贝壳作为交换媒介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布帛的使用则源于商代,而铜器的使用则兴起于战国时期。
这些货币形式通过直接交换或以重量和长度单位进行交换,起到了促进商品交换和贸易的作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铸币的使用逐渐兴起。
首次铸造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楚国的货币铜贝成为公认的流通货币。
铸币的使用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各国铸造了不同的形状和纹饰的货币,如刀币、黄金币和银铸币。
随着秦始皇统一天下,秦朝开始实行统一货币制度。
秦朝创造了比例统一的铸币系统,铸造了以黄金为主的五铢、半两、五百钱等标准货币。
这些货币不仅作为交换媒介,还承载了政治和经济的象征意义。
随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货币制度。
汉朝进一步完善了铸币制度,银币逐渐替代了黄金币的地位,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同时,纸币的使用也开始兴起。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了币纸,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
纸币在东汉时期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便捷的交换媒介。
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分裂和动荡,货币制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
唐朝使用了以铜为主的铸币,成为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重要时期。
唐朝还在公共市场设立了换币所,以方便市民进行货币交换和流通。
宋朝时期,纸币的使用达到了巅峰。
北宋时期,宋真宗发行了史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被广泛流通。
纸币在宋朝的发行量非常大,成为宋朝的主要货币形式。
宋朝还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通商所,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随着元朝的建立,中国的货币制度又发生了变化。
元代引进了来自西亚的纸币制度,并且大规模发行纸币,成为全球历史上最早实行纸币制度的国家之一、元朝的纸币带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性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繁荣。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史变迁。
货币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是经济交流的基础,也是政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体现。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货币形式的演变以及货币制度的功能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货币制度。
二、货币的起源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布帛等实物货币。
这些实物货币在交易中起到了一定的媒介和价值尺度的作用。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贸易的扩大,实物货币逐渐不适应商品交换的需求,人们开始探索更便捷高效的货币形式。
三、货币形式的演变1. 金属货币在商周时期,金属货币逐渐兴起。
最早的金属货币是青铜器,如铜贝、铜璧等,它们具备了便携性和持久性,方便人们进行交易。
随后,铸造铁制钱币的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成为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2. 纸币随着宋代纸张的广泛使用,纸币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
南宋时期,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此后纸币逐渐普及并成为中国古代的重要货币形式。
纸币的出现解决了金属货币运输不便携的问题,推动了经济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四、货币制度的功能1. 交易媒介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方便了商品交易,提高了交易效率。
货币的使用使得交换不再局限于物物交换,同时也便于价格的计量和比较。
2. 价值尺度货币具有明确的价值尺度功能,可以衡量不同商品的价值大小,方便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换。
货币价值的稳定与公信力是维护货币制度稳健运行的关键。
3. 财富储藏货币具有价值储存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积累货币来储存财富,满足未来的消费需求。
4. 政治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建立和管理也与政治权力的象征有关。
统治者通过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来展示自身的政治实力和统治地位。
五、货币制度的变革与演进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变革与演进。
货币制度的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元代,蒙古帝国推行了纸币并实行铸币经营的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
古代的货币制度
古代的货币制度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各种不同的货币制度出现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
远古时期的货币早期的货币多为实物货币,如兽齿、贝壳、金属等。
中国古代商代时期,开始出现铜贝、铜刀等货币。
而在美洲,玛雅文化中流通的货币物品有可可豆、茄皮船等。
古代中世纪的货币中世纪时期,货币形式多为纸币。
在东南亚地区,宋代开元通宝成为了主流的钱币,广泛流通于东南亚、日本等地。
在欧洲,受罗马时期的影响,一度流行银币作为主要货币,但在黑死病时期,银币数量骤减,导致了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各国货币制度的发展中国中国是拥有悠久货币历史的国家。
最早的铸币始于战国时期,然而货币的规格、材质、价值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到了秦汉时期,统一和标准化的货币制度被建立起来,铜钱成为了主要货币。
而宋代则是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发展最为显著的时代,出现了开元通宝、真钱等许多通用的钱币。
欧洲欧洲最早的货币是由古罗马时期的银币发展而来的。
中世纪时期,国王开始铸造金币和银币,并建立了国家铸币局,规定硬币的材料、重量、大小等标准。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和贸易迅速发展,货币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花式铜板、扎钞票等钞票形式出现。
日本日本的钱币历史相当丰富,可以追溯到公元3-4世纪左右。
在日本奈良时代,官方销售铜钱,并硬币上面刻上重量、当量,标记其等级,这被视为日本的第一个货币制度。
慢慢地,金、银钱以及其他形式的钱币开始流通。
到了江户时代,日本的铸币技术被大大提升,开始有铜板、银板等多种款式的钱币出现。
小结古代的货币制度对我们现代社会的货币体系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各种不同的货币形式,都是在不断发展中创造出来的。
货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习题
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习题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多种形式的货币。
从最早的贝壳、布帛、金、银,到后来的铜钱、金银钞票等,每一种货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进行论述。
一、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约3000多年前的商代,当时的主要货币形式是贝壳。
贝壳是一种天然的货币,取其形状小巧轻便易于携带的特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使用。
商代后期,布帛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贸易媒介。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成为古代的重要贵重货币。
金饰品和银器逐渐流通并作为一种交换媒介,这标志着金银的货币化。
由于金银的贵重,普通百姓很难使用金银进行交易,于是出现了一种以实物为基础的价值标准,即铜钱。
铜钱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货币形式,它的诞生使中国的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铜钱的发行与年号制度紧密相连,每个朝代都会发行自己的铜钱,用于流通和税收。
铜钱的兴起使得古代交易更加便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二、古代货币的种类和特点中国古代的货币种类繁多,每一种货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除了上文提到的贝壳、布帛、金、银和铜钱之外,还有其他的货币形式,如金银铸造的钱币和纸币。
金银钱币在古代是贵族和富人所使用的货币,其制作精美,材质珍贵。
金银钱币通常由黄金或白银制成,上面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表达了当时政权的权威和稳定。
纸币作为古代货币的一种重要形式,出现较晚,但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由政府发行,用于代替实物货币进行交易。
纸币的发行不仅方便了人们的交易,还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古代货币的种类和使用范围受到时代和地域的影响,但无论何种形式的货币,都起到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交流的作用。
三、古代货币的重要性和影响中国古代的货币制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不仅方便了商品的流通,还推动了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繁荣。
古代中国的货币与贸易制度
古代中国的货币与贸易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货币的使用和贸易制度的发展始终是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代中国的货币和贸易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历史的进程。
一、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制古代中国的货币形式,主要分为金、银和铜币,其中金银币主要用于政府收支、贵族交易以及外交活动。
铜币则是流通于民间的货币形式,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
在古代中国的铜币形制中,最为重要的是“钱”的制作和使用。
钱最早采用的是交子贝币、黎贝和鲤贝等贝壳形状的货币形式,后来因为不方便,便改用铜块制成,称为铜钱。
随着时代的变迁,钱的形制也不断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孟轲刀铜钱,到宋代的宝文钱、元代的宣德通宝,再到清代的大清铜币,每一时期的钱币形制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二、古代中国的贸易制度在古代中国的贸易制度中,主要有货币交换和物物交换两种形式。
在物物交换中,主要以粮食、丝绸、茶叶和铁器等为主。
在货币交换方面,则主要采用金银和铜币作为交易媒介。
在古代中国的贸易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是茶马贸易和丝绸之路。
茶马贸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向西南地区输出茶和银,同时从广西和云南进口马匹。
丝绸之路则是连接东西的重要商业通道,东起古都长安、西至罗马帝国,贸易物品主要以丝绸、茶叶、瓷器和玻璃珠等为主。
除此之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和钱粮交换等贸易形式。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贸易物品以丝绸、瓷器、药品和贵重金属等为主,是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贸易交流。
钱粮交换则是以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金和口粮,以换取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
三、古代中国的货币和贸易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货币和贸易制度对后来的中华文明演进和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货币的使用范围和形制,到贸易的种类和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在经济方面,货币的使用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流动。
在社会方面,贸易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和技术交流,为文化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货币
汉币:汉武帝,改由中央统一铸币,铸五铢钱(汉武 帝起,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一直是法定 货币,对日本、安南、朝鲜等过也有影响)。
六朝五铢: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 越小,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称为“六朝五铢”。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
隋唐货币:隋五铢钱,隋文帝“开皇五铢”(最后 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 唐文钱:唐高祖“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 以重量定名的钱币体系,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 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乾元重宝,最早 称“重宝”的钱。 宋代: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纸币—交子 出现(北宋;南宋有会子、关子)。 元代:铸少量铜钱;主要流通是纸币(钞)。
清朝货币:沿明,铸行小平钱;清铜钱以咸丰钱最为复 杂。民间商务大多使用银,前期主要以银锭为主币,后 期银锭向银元转化。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 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条明确“银钱兼使”的法令, 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白银作为合法货币。
这一时期,政府大规模用银的主要表现是推行一条鞭法,即把所有 的地税、贡纳、福役、人头科, 都归入田亩里面,计亩征银。除了在苏 、松、嘉、湖地区征本色米,以供京师漕粮四百万石外,全国各行省所 属各府州县之田赋全部由征粮变为征银。无论是国家税收,军饷官俸, 京库岁需还是民间借贷等都是用白银,白银成为唯一具有充分货币职能 的货币。一条鞭法的实施,表明明朝政府承认白银法币的地位,扩大了 白银的适用范围,使得白银的地位更为巩固,白银货币化过程至此达到 高峰。
中国古代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
中国最早的货币:海贝(上溯至夏代,商和西周流通的主要货币) 商贷晚期和西周:无文字的铜仿贝。 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至战国晚期铸行的以布为形状的流通货币。
“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
最初的布币酷似劳动工具铲,原始而厚重。
后期的布币逐渐减轻亦薄小。
按时期先后分为早期空首布,晚期平首布两大类。
空首布主要为周王室及晋、卫、郑、宋等国的货币。
平首布为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燕、楚等国的货币。
另有一种三孔布为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规定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
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
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各不相同,轻重也相差较大。
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
汉武帝时停铸半两,改铸三铢钱。
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
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公元前113年,武帝将铸钱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铸工精美,以一当一,由于私人仿制费铜费工,无利可图,民间盗铸绝迹。
五铢钱使用至东汉,铸数极大,使用极广,流行时间很长。
西汉初期,沿袭秦制, 仍用半两铜钱,但名称和实重已经脱离。
吕盾二年( 公元前186 年) 锦八镰半两。
六年( 公元前182 年)又减草, 铸五分钱。
文帝五年( 公元前175 年) 铸四镰半两。
武帝建元元年( 公元前140 年) 铸三株钱,五年又行有郭半两, 亦名三分钱而元持五年( 公元前118 年) 改铸五妹。
五镰钱大小轻重适宜, 深受理欠迎,一直、沿用七百余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隋: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建立了封建国家--隋朝。
建国后即整顿货币积弊,实行通货紧缩政策,铸开皇五铢钱(又称置样五铢)。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侈,财政枯竭,恶钱泛滥,私铸成风,至剪铁为币,糊纸为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义军蜂起,隋朝随即灭亡。
通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至此告终。
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货币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以铢两重量命名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通宝、元宝、重宝的“宝”字钱通行于市;白银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大面额的飞钱(类似今天的银行汇票)出现,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宋朝,年号建隆,是为宋太祖。
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绘画、书法、雕塑、书籍雕版印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而作为科学技术和艺术结晶的宋代钱币,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色彩缤纷争奇斗艳之势。
两宋的钱币制度,是以钱为主,绢帛等实物成了普通商品。
白银日渐重要,纸币也已出现和流通,是两宋货币制度的突出特点,但铜钱仍占有重要地位。
元朝是以行钞为主,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有大臣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
”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元朝币制的最大特点是长期、广泛、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
元朝的纸币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至元钞、至正钞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前后超过了36年。
而发行量最多、贬值最严重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时开始流通的至正钞。
元朝的纸币制度即是我国自宋金以来纸币制度的沿续,也是纸币制度的发展,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
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
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到明代,白银成了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历代钱币特徵商代钱币在中国的商代,已经开始以贝壳作为货币使用了,随著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於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
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
先秦钱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贝币则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各地区因社会条件和文化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货币。
主要有:楚国地区的蚁鼻钱、黄河流域的布币、齐燕地区的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
秦汉钱币秦半两铜钱秦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布币、刀币等旧币,将方孔半两钱作为法定货币,中国古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汉承秦制,并允许民间自铸。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但重量与名称渐渐地不符了。
西汉的铜钱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托古改制,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
东汉所铸的钱,都是五铢钱。
三国魏晋南北朝钱币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
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
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
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
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
西晋成立后主要沿用汉魏旧钱,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成立之初则沿用用吴国旧钱,后来出现了五铢小钱,相传是吴兴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
十六国期间的成汉李寿铸行了中国最早的年号钱「汉兴」钱;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十分动荡,币值混乱,私铸现象严重。
北朝从北魏开始,钱文逐渐摆脱纪重局限,逐步向年号钱制过渡。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货币趋向於统一,隋文帝开皇三年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
开元通宝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开元通宝,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一去不复返,代之的是宝文币制(主要是通宝、元宝和重宝)。
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五代十国政治分裂割据,改朝换代像走马灯一样,各国以铸恶钱来增强自身实力,以达到削弱他国力量的目的,故钱币甚多,但质量不高。
宋辽金西夏钱币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是继王莽钱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宋朝货币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
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有多种书体。
同时,白银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此外,对子钱、记监钱、记炉钱、记年钱亦应运而生。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钱堪称一绝。
辽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国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区的货币,后来自铸币,以汉文作为为钱文,所铸的钱币多为不精。
西夏曾铸行过两种文字货币,一种是西夏文,叫「屋驮钱」;一种是汉文钱,形制大小与宋钱相似。
西夏的钱币铸制精整,文字秀丽。
金国由女真族所建,曾统治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其所铸钱币种类繁多,除用铜钱外,亦用纸币,均以汉文为币文。
金国的钱币受南宋的影响较大。
元明清钱币在元代,纸币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货币,铜钱的地位减弱,与此同时白银的流通量占有很大的比例。
元朝的统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铸行一些小型的供养钱、庙宇钱供寺观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钞,明初只用钞不用钱,后来改为钱钞兼用,但明代只发行了一种纸币——大明宝钞。
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我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
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
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
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古代货币列表贝币天然贝币人工贝币金属贝币蚁鼻币铜币刀币布币环钱方孔钱三铢四铢五铢开元通宝(唐代)王莽钱纸币交子(北宋)会子(南宋)关子(南宋)中统元宝交钞(元代)大明宝钞(明代)作为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一个阶段——铜币时期,自春秋时期正式确立,到隋唐五代时期结束,前后共历经了一千七百多年,可说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最为漫长的一个时期。
在铜币时期,铜之所以成为早期的主要货币材料,得宜于它是我国发现较早,使用也比较广泛的金属之一,同时,这也得宜于铜的开采和冶炼都相对地比较容易。
近代以来,大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出土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日渐繁荣,铜制货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在海外贸易和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边境贸易中,铜币又大量外流;加之,该时期铸造铜制品比铸币的利润更大,民间私铸铜器现象日渐严重;而相应的,铜矿的分布不均,储量有限,开采技术较低等等多方面的问题,铜币的补充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社会上用于流通的铜币的数量严重不足,铜币的供需矛盾加剧,出现了钱荒(据史料记载唐朝中叶便已出现了“钱荒”)。
与此同时,北宋政府还要防止铜钱外流,应付沉重的岁币和过大的军费开支给中央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当政府看到宋初蜀中豪商发行交子不仅方便了交易而且获利巨大之后,便于太宗初年把发行交子改为官督商办。
到了仁宗天圣二年,更进一步的设立了益州交子务,由政府正式垄断了交子的发行权,至此,中国最早的纸币正式产生(对此种观点尚存争议)。
北宋政府制定了相应的钞法,这以后纸币遂逐渐取代了铜币地位,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货币形式。
而铜币则相应的退到了辅币的地位上。
之后历朝历代先后发行了钱引,关子,会子,交钞,宝券等各种形式的纸币,纸币正式兴起。
(其实,在唐后期纸币的雏形便已出现, 当时因流通中的货币不足,政府颁行了禁铜出境的法令,各地纷纷效仿,为了继续获利,富商大贾不得已采用汇兑方式进行贸易。
据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⑥)尽管两宋的纸币发行制度日渐完善,但真正把它推向顶峰的却是元朝。
元世祖入主中原之后,统一币制,专用纸币,实行不兑换纸币,禁止金银,铜钱的流通,设平准库,买卖金银以维持钞价,在国库集中大量现银作为纸币发行的准备金。
元代制定的钞法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而由最完备的纸币流通制度。
通过种种努力,元代初步实现了纸币的全面流通。
那么白银呢?货币史方面的专家发表过这样的言论:“白银在宋代比黄金重要。
它不但具备黄金所具备的各种职能,而且在每一种职能方面,比黄金运用得更为广泛。
在作为支付手段方面,帝王的赏赐,常常是金银并提,而用白银的次数更多。
政府的开支,人民的税捐以及其他付款、对官吏的贿赂等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