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7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考部分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宏观概览
春秋、战国
汉代 宋、明 明末清初
内容
主旨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
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
“百家争鸣”的局面 文化的代表,随着社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会的不断发展,儒家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上的一场浩劫,儒学也因此进 入低潮。
2.罢黜百家——儒学开始确立为正统思想
①汉武帝时,国力增强,但仍有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 需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 ②董仲舒顺应这一潮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并向汉武帝提出了 (1)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董仲舒关于文化“一统”是政治“一统” 根基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汉代儒学 1.“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
①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背景②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
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部分儒生攻击郡县制。
[拨云见日 1.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 试答
模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主干知识 理一理]
春社秋会战面国临时重代大,变中革国新封21兴建政经地土治济主地上上阶私::级有分井开制封田始开制制掌始崩瓦握确溃解政立,权。周。王室衰微 3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一批学识渊博的文士。
2.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1)提出“ 仁 ”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 (2)兴办私学,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公平
儒家
孟子
提倡“ 仁政 ”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提出君子“四 德”
道家
荀子 老子 庄子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认为学 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 哲学上:认为“ 道 ”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 消极悲观,向往“ 小国寡民 ”的社会 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 齐物 ”的思想
3.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 试答
提示:否。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 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吗? 试 答 提示: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
的主流地位 内容,兼容并蓄,不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 断演变,并呈现出明
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显的时代特色
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
新焕发生机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明示:(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 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①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3)影响②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太学的出现 (1)概况: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 ,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还令 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Fra Baidu bibliotek方教育系统。 (2)影响: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 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
①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3)影响②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术”“势”结合,加强 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 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主旨是“ 兼相爱,交相利 ”;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墨家 墨子 主张;认识论上提出著名的三表法;逻辑学上提出“类”“故”等术语,并建立了由
5.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试答
提示: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 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 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概况
①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 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 并严禁私下讨论《诗》《书》和私藏禁书。 ②焚书后不久,秦始皇又将违犯禁令的460多名儒生坑杀,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想一想]
提示:(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 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试 答 提示:否。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 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2.罢黜百家——儒学开始确立为正统思想
①汉武帝时,国力增强,但仍有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 需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 ②董仲舒顺应这一潮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并向汉武帝提出了 (1)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董仲舒关于文化“一统”是政治“一统” 根基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2)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 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宏观概览
春秋、战国
汉代 宋、明 明末清初
内容
主旨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
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
“百家争鸣”的局面 文化的代表,随着社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会的不断发展,儒家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上的一场浩劫,儒学也因此进 入低潮。
2.罢黜百家——儒学开始确立为正统思想
①汉武帝时,国力增强,但仍有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 需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 ②董仲舒顺应这一潮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并向汉武帝提出了 (1)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董仲舒关于文化“一统”是政治“一统” 根基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二、汉代儒学 1.“焚书坑儒”——儒学的重大挫折
①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背景②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
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部分儒生攻击郡县制。
[拨云见日 1.孔子“仁”的学说在当时不被重视的原因? 试答
模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主干知识 理一理]
春社秋会战面国临时重代大,变中革国新封21兴建政经地土治济主地上上阶私::级有分井开制封田始开制制掌始崩瓦握确溃解政立,权。周。王室衰微 3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一批学识渊博的文士。
2.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1)提出“ 仁 ”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 (2)兴办私学,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公平
儒家
孟子
提倡“ 仁政 ”学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提出君子“四 德”
道家
荀子 老子 庄子
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 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认为学 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 哲学上:认为“ 道 ”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 消极悲观,向往“ 小国寡民 ”的社会 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 齐物 ”的思想
3.孟子提倡的“仁政”与孔子提倡的“仁”相同吗? 试答
提示:否。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的“仁 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它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吗? 试 答 提示:否。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
的主流地位 内容,兼容并蓄,不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更加理 断演变,并呈现出明
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显的时代特色
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
新焕发生机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明示:(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 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①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3)影响②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太学的出现 (1)概况: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 ,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还令 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Fra Baidu bibliotek方教育系统。 (2)影响: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 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
①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3)影响②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术”“势”结合,加强 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 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主旨是“ 兼相爱,交相利 ”;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墨家 墨子 主张;认识论上提出著名的三表法;逻辑学上提出“类”“故”等术语,并建立了由
5.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试答
提示: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 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 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概况
①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 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 并严禁私下讨论《诗》《书》和私藏禁书。 ②焚书后不久,秦始皇又将违犯禁令的460多名儒生坑杀,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想一想]
提示:(1)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 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2)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试 答 提示:否。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 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2.罢黜百家——儒学开始确立为正统思想
①汉武帝时,国力增强,但仍有匈奴威胁和王国问题 需以思想统一加强政治统一。 ②董仲舒顺应这一潮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并向汉武帝提出了 (1)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董仲舒关于文化“一统”是政治“一统” 根基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2)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 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