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 函数与公式》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xcel函数与公式》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节课是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的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强,主要是围绕着Excel函数与公式来展开教学的,其主要内容是Excel的计算。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涉函数进行数据运算,公式可以解决函数计算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教学重点:①强调对单元格地址参与计算的正确理解;② Excel公式的用法。

教学难点:①Excel公式的表达;② Excel公式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拓展。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任务的解决,进一步掌握函数计算及公式的功能与用法,进一步理解单元格的引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们体会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带来正迁移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增强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Excel中如能掌握函数及用公式计算的方法,将给日常的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本案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活实践活动中去,让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在学习方式上,我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体性,倡导主动探究学习。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对Excel数据处理、单元格地址等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初涉函数计算,为公式讲解打下了基础。在本节课中,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2003、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

素材准备:课件、图片等素材。

引入:欣赏照片

教师:我们刚结束了文理分科,大家组成了一个新集体。在分科前,你是如何决定学文科或是理科的?

学生:进入激动地讨论状态

引导学生:分科前是否理智地对以前的成绩做了分析,用数据决定文理分科。任务一:本次分科考试成绩分析。

教师以分科考试的学生(部分)成绩表发至学生机桌面:用函数得出每人总分;做各科平均分及最高分与最低分。

学生们利用已有的数学、Excel知识与平常的处理经验,讨论得出处理方法是用函数求和与求平均值法以及取最大值、最小值。大家统一意见后,开始着手工作。学生独自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也可以互相交流,协作讨论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几个常用函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复习巩固并深化上一节课的内容:单元格引用、函数计算等内容的应用。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增长了处理问题的信心,培养了发散思维,并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是,这跟分科有关系吗?本次分科的策略并不是这样。是根据事先选报文科(或理科)后按文科(或理科)科目90%+理科(或文科)科目10%求总分。

[设计意图:整合数学知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引出新的任务,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师:怎么办?大家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培养大家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任务二:依据分科策略,对选报理科同学成绩进行分析。

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想一试高低。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自己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呢?原以为用一下函数就可以解决,但遇到这个问题却做不下去。因为用了很长时间都找不到一个函数能按任务要求进行运算的。学生处于无奈和焦噪状态,这时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按文理分科策略,可以用公式计算理科的成绩。如何用公式?即选定输出结果单元格,在编辑栏输入“=”后输入代数式,即为公式。

1.定义:由函数、引用地址、运算符、常数等组成的表达式。

2.格式:=公式表达式举例:运算符

单元格引用函数

=(A2+3)* Max(B3:F3)

常数单元格区域引用大家可以试着做一下。

点拨之后,学生有了头绪。有学生在编辑栏输入公式;有学生激活单元格后输入公式并尝试它的用法与功能。不多一会儿,就有学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慢慢地其他学生也陆续解决。

在此过程中,有交流、有协作、有个别指导,体现在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用公式计算,更学到如何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信心。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再次搜集、演示学生们的各种处理方法,总结评价各种方法的特点,判断它们的优劣及适用情形,开阔大家的视野。

教师:同学们,经过这次计算,明白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了吗?

学生:明白

教师:本学期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成绩分析你们试着做一下吧。

学生们表情轻松愉悦,有成就感。

教师:最后,来给我们这节课做个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Excel函数与公式计算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来做下对比,完成表格。

以小组为单位指出使用函数与公式计算两者的优缺点,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回答,并对小组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函数与公式有各自的计算方法,实际没有分别:公式中可以有函数,函数本身也是一个公式。明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布置作业

教师:面对数据表,我们学会了分析数据,面对数据表时,我们还可以更直观、形象地表达数据,如何做到呢?课下同学们可以上网了解一下如何根据数据表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讲的少了,需要在课前准备的更多了,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做好探究,知识点环环相扣,内容的引出不突兀、不过于复杂,始终使学生保持对学习有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整堂课在一个一个任务破解中展开,学习气氛既紧张又热烈。学生们既有碰到难题时的困惑,又有体验到解决之后成功的喜悦,最后留下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做好课前准备。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自主学习的愿望,让他们不会感觉为了学习而学习。

九、教学评价设计

1.在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时,采用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时,学生一般不是客观地评价。

2.对抽查学生练习时进行教师评价。

3.两个任务完成后,做总结评价。

十、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