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表层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水循环(水的循环运动) 1、概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能和重力作用下,所发生的 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的往复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水分大循环:海陆间循环 ——水分小循环:陆地小循环、海洋小循环 3、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蒸发、输送、降水(雨、雪、雹)、渗透(入渗 和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西庄联圩内外景观对比情况图件
2010.12.7
西部沙漠化、沙尘暴
鄱阳湖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58.3万亩,其中固定沙丘 10万亩,半固定沙丘20.4万亩,流动沙丘12.7万亩, 沙改田15万亩,沙化面积占湖区面积的2.2%以上
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1、改变大气成分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2、大气污染 3、改变下垫面,形成局部环流和营造人工气 候环境
3、地球内部热能、引力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 地热转化为地壳运动的动能:火山、地震, “沧海桑田” 地热转化为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的动能 引力能:滑坡、泥石流、冰川、河流、瀑 布等运动的动能;海洋潮汐
第四节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1、地球表层是由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整体
2、地球表层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崇明岛滩涂围垦,面积扩展一倍
1976 1762 825 1949 1964 1998 1982 2001 1991
Area Reclaimed in Shanghai (*100km2)
Accumulated 1960 1970 2000
1950s 1960s 1970s 1980-86 1986-89 1990-97 1997-
三、地球表层的时空尺度
(一)地球表层的空间尺度
1、早期部分地理学家的意见 上界:大气圈平流层下部的臭氧层(约在海平面以上 25KM的高度处) 下界:位于一般震源所在的深度处(约在地下70KM左右) 2、现代多数学者的意见 上界在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界为沉积岩石圈底部,厚 度约30——35KM。
3、其它部分学者的意见 近地面活动层(前苏联卡列斯尼克,地理 壳) 直接相关环境(美国ANStrahler) 自然地理面(中国牛文元)
1954年以来鄱阳湖圩堤建设的情况(闵骞,1998)
年份 1954 1957 1961 5004 4720 284 156 310 440 1965 1967 1976 1984 1995 4410 4120 3914 3889 3859 290 750 206 25 30
鄱阳湖面积 5160 (km2) 期间按开垦 156 面积 (km2) 1954年以来 0 的累计开垦 面积 (km2)
5.1 对鄱阳湖低枯水位的影响
模拟的11m低枯控制水位时的湖泊水面
不同情景年型11m控制水位对低枯水期湖泊平均水 位的抬升程度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11.0m的控制水位对不同年型湖泊枯水期的水位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尤其是枯水年型。枯水期的水位抬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湖泊出现的枯水时间提前、水位 偏低、持续时间延长等问题,从而缓解湖泊的旱情。

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 顶部坚硬ຫໍສະໝຸດ Baidu岩石组成。 分三个层圈:沉积岩层——硅铝层——硅镁层 表面起伏不平,呈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 表面有风化壳,其上发育有土壤层
二、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水圈最大厚度约20KM,总水量达138600KM3 海洋占地球总水量的96.5%,陆地水占总水量的 3.5% 江、河、湖、沼的地表水仅占极小部分
5.2 对鄱阳湖流场的影响

枯水期的流速变化较大, 2000年、2004年和2010年 分别由原来的0.46m/s、 0.32m/s和0.45m/s降为 0.24m/s、0.15m/s和 0.25m/s,分别降低了0.22、 0.17、0.20m/s。 降幅比例 达40~50%。 枢纽控水过程对主湖区最大 流速的降低作用,比入江河 道明显,尤其是对2000年和 2004年最大流速的降低最为 明显,这两年的最大流速分 别从1.38m/s和1.19m/s降到 了1.18m/s和0.89m/s。
4、生物—非生物循环过程 生产者从环境中汲取营养物质,然后物质 从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从消费者传递给 分解者,最后回到环境中并重新被植物吸 收利用。 5、生物—非生物循环实现途径 ——合成作用 ——分解作用
二、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1、地球表层的能源 热能、引力能、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的传输、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的不均衡性) 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 (1)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水体运动的动能,岩石风化、土壤形成的 动力 (2)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太阳能通过生态系统转换为化学能 林德曼与十分之一定律
第三节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

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一、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地质大循环 大气循环 水循环 生物-非生物循环

(一)地质大循环 1、概念 地质大循环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陆间物质循环变 化过程和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变化 过程。 2、大洋底部物质与地幔物质间的循环过程 ——板块运动 3、海陆间物质循环变化过程 风化、淋溶、搬运、沉积、抬升
(四)生物—非生物循环 1、概念 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反复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 2、生物有机体 分为三大功能类群: ——生产者: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3、非生物环境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物理、化学环境条件:温度、水分、空气、岩石、土 壤等 ——生物物质代谢原料:Co2、H2o、O2、N2、无机盐类、 蛋白质、糖类、脂类、腐殖质等
四、地球表层的结构
(一)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结 构。 1、分层结构 地球表层的基本组成要素特别是自然地理要素按照某些 环境因素而发生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而各自集中于地球表 层的一定部位所形成的空间结构。 2、地域结构 是指地球表层及其非最未级的地域子系统的下一级地域 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地球表层的界限是变化的
(二)地球表层的时间尺度
1、纯粹自然地理的地球表层时间界限 土壤圈和生物圈形成的的时间(喜马拉雅运动结束的时 期);是自然地理历史过程研究的主要起始时间
2、地理环境的地球表层时间界限 人类出现并成为环境一个构成要素或子系统的时间界限 (一万年前);是人文历史过程研究的主要起始时间 3、时间尺度的多样性 对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地理问题的研究,所要 研究的时间界限或尺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江河湖海水污染严重
滇 池
太湖
巢 湖
淮河
Seitzinger et al., GBC,黄浦江 2010
城市化:环境效应——城市化对河网水体的蚕食
A
陆家嘴
B
上海全市河道水体面积在近20年 内减少近25%;中心城区河流水 系1860~2003年140余年来历史记 灰色:城镇覆盖; 载河流消失至少310条段,总长超 黑色线条:河网水系; 520 km,水面积减少约10.46 km2, A图:陆家嘴附近地区放大图; 水面率下降3.61%。 B图:合庆镇附近如织的水网。
Each year
Yun, 2010
围湖造田历史记录



湖区围湖垦田现象在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极为 普遍。围湖造田的县主要有南昌县、新建县、鄱阳县 、余干县、进贤县等5县。 据县志记载,南昌县在明朝时有余家塘、黄泥岭、双 坑圩、万家塘、王甫港等五条圩堤,“田以数十万” 计;在清朝时有下富有圩、下大有圩、富防圩、集义 圩、长乐圩、官溪圩、乐安圩等七条圩堤,有田十二 万四千余亩。 新建在清朝时修大有圩堤,有“田数千万亩”。鄱阳 县在清同治年间修筑圩堤51条,共围田十一万四千二 百余亩。 余干县在清朝时修严溪圩等25条圩堤,围田十九万六 千五百九十亩。
东部城市大气污染:PM2.5污染与雾霾灾害天 气
近年来上海出现霾的日数占全年 — 1— 61%,每年出现重度霾大约四五 天。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1、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案例:南水北调 2、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 对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影响,增加地 表水的来源 3、水体污染 病原菌污染、富营养化、水化学污染
四、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生物圈是进行着生命过程的地球表层外壳,存在 着大量的生命形式 植物的有机质总量占生物圈有机质总量的90%以上 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地面、水面上下100— 200M范围内,所以又称“生物膜”
五、智慧圈


智慧圈是指人类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总和 智慧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人类是生物的一个组成 部分,但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具有新的、自己 所独有的特性;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作为生物的 人的活动范围,也在很多方面超过生物圈的范围 智慧圈是地球表层发展演化的最高阶段 智慧圈是社会系统
(二)地球表层的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指系统按着时间的进程所呈现出来的有规 律、有秩序的流动性、变动性结构。 1、节律性结构(标准周期函数) 昼夜节律、季节节律、经济节律 2、旋回性结构(非标准函数) 地质旋回、气候旋回
第二节 地球表层的构造
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智慧圈

一、岩石圈
1040 1246 1271 1301
圩堤保护面积达 : 5607 km2
鄱阳湖区现有 千亩以上大小 圩堤288座, 其中保护耕地 10万亩以上(含 四座分蓄洪区) 的重点圩堤12 座,保护耕地 面积5万亩以 上及圩内有重 要设施的重点 圩堤31座。43 座重点圩堤堤 线总长1463公 里,保护耕地 面积366万亩, 保护人口350 多万人。
最初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9世纪提出
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明确 指出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表面。 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20世纪80年代明确 提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观点。
二、地球表层的定义
地球表层是由地球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人类 为中心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潘玉君,2001)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表面的沉积岩、土壤、植被、 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白光润,2006)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构造 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转换 与物质循环 第四节 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人类活动的地理效应
第一节 地球表层的概念及涵义
地球表层概念的提出 地球表层的定义 地球表层的时空尺度 地球表层的构造

一、地球表层概念的提出

从图(c)和(d)可以看出,枢纽控水过程对
吴城自然保护区及南矶山自然保护区两个重点 湖区的流速没有明显的影响,即使是枯水期, 有枢纽的流速与无枢纽的流速相差不大。
(二)大气循环(大气的循环运动)
1、大气环流
——垂直环流圈(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呈环流形式
2、赤道地区与极地地区间的大气环流
——三大环流系统:哈德莱环流、费莱尔环流和极地环流 ——行星风系:信风带、西风带 和极地东风带
3、海陆间的大气环流
——季风环流
4、地方性的局部大气环流
山谷风、城乡环流、湖岸风
3、地球表层是在不断变化的
第五节 人类活动的地理效应
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1、人工地貌过程 城市、工程、采掘、战争 案例:荷兰的造陆工程 2、人类沉积物的形成 3、人类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侵蚀;盐渍化、沼泽化、沙化、退化;土壤污 染 4、触发地壳运动 高坝、深井灌水、采矿
三、大气圈




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 气态物质。 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热 成层)、散逸层,地球表层系统的大气圈则专指 广义大气圈的对流层部分。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水 汽以及固体 垂直热力梯度明显,每增高100M约降温0.6℃ 大气水平和垂直运动显著,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 生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