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姓名:周洁桦
学号:2011010130
专业:美术学
指导老师:唐珂佛教在印度,经过五百年的流传,才通过西北印度,由中国的新疆地区,传遍中国。
而事实上自古佛教的传入是各说其是,莫衷一是的,它的兴起是在东汉明帝时期,在中国经过五百年的传播及发展,由于和中国儒家及道家文化的相互激扬,便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
在这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慢慢走上中国化的道路的同时,中国化的佛教亦给中国文化艺术带来深入骨髓的影响。
在我国的艺术史上,佛教给我们留下了枚不胜举的经典文化遗产,而佛教雕塑更是我国雕塑史的集中体现。
南北朝至唐代中期,我国更热衷于建造石窟寺,这些石窟通常以巨大佛像为中心,由众多石窟摩崖雕像组成石窟群,营造出广阔的佛教环境,而环境又给佛教提供一个好的场所,使其更好发扬,这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佛教诞生在印度,佛教的诞生也带动了佛教艺术特别是佛教雕塑的发展。
就佛教雕塑而言,印度人在这方面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印度人对视觉艺术的探索基本上是三维的。
在印度,雕塑、建筑甚至绘画均能以被触觉感知的三维立体的观念来表现。
他们制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对象,而是创造出经概括的形体,这些雕塑有一种厚实的分量感,从而达到了一种对质感、三维空间,以及纪念碑气势的表现。
佛教与回教,犹太教,基督教等宗教概念不同,无存在神明,佛陀亦是人,亦有生老病死,是在经历长期修行顿悟后达到涅槃状态。
佛教不同于唯神论与唯物论,是平易近人的宗教,更是宽容博大的宗教,它们相信死亡是解脱。
在佛教中,菩萨是指那些本可成佛却不愿成佛的,它们心存悲悯之心,体恤世间还有如此多人正遭受苦难,一心普渡他人。
如地藏王菩萨曾立于地狱门口说地狱一日不空,我便永不成佛。
这便是大成佛学,而同儒家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得中国是重要的也便是大成佛学。
而现代我们在庙里常见的十八罗汉便是属于小乘佛学的,他们讲究用各自自身的方法修炼而达到顿悟。
在中国,佛教与儒道两家最大的矛盾在于佛教主张出世而入到主张入世,这抑制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
直到北魏时期,佛教达到了奇盛时期,对我国产生了最深刻的影响。
据记载由于北魏政权强大,依靠武力驰骋战场,每夺下一片土地遍将百姓屠杀殆尽,在战争的笼罩下,不论民众或是兵将都深深感受到了疾苦与世事无常,逐渐接受了佛教。
在佛教教义中,因果循环,种多少因结多少果,北魏国王通过沙门的感化,生怕死亡后坠入地狱因而停止屠杀百姓并通过开洞窟建佛像,以减弱自己的罪孽。
虽然石窟的开凿最初是为了佛法的宣传,但是我国的三大石窟却给中国雕塑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北魏初期此地名为平城,是北魏的首都,云冈此名亦是于明朝时期更改的,开凿初期这里只有皇帝开凿的昙耀五窟,编号分别为第16窟至第20窟,由此开始开洞窟习惯便延续了下来,此后许多百姓捐钱开洞,以祈求父母平安或其他愿望。
对于中国雕塑史来说它是门艺术,而对于当时的百姓,它是一种许愿与还愿的过程,是一种宗教仪式。
经过千百年洗礼,由于地震,第20洞曾经坍塌过,使得人们现在能够远远看得见它的主佛。
早期的佛像几乎一律的单发髻、宽下巴、大耳、高鼻,偏袒右肩,双手盘坐。
块面清晰,线条的雕刻简洁,眼睛是黑色石头镶进的,外裹麻布,以白粉打底,再进行彩绘,由于砂岩石容易风化的特性,外身的彩绘已经腐蚀,跟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一块变化,能够看见岩石的脉络。
身体同山壁融为一体,我们称其为摩崖造像。
身后的火焰背光中,无数小佛环绕,成为化佛,暗指一人成佛感化众人。
洞窟之中含有千千万万的洞窟,是无数亿万成
佛的象征。
在此之前,中国并没有这样的人像,极有可能是照搬印度的佛像,雕刻技法浑厚简练,给人以庄严厚重的感觉。
在众多石窟中属云冈石窟最为雄伟,衣纹之间线的叠压产生难以言语的美感。
最初佛像是一铺三尊,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演变出一铺五尊,甚至一铺七尊。
由于当时印度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因此佛像全是男性,直到唐宋期间,观音菩萨造像才有了巨大的变化,慢慢演化成我们如今所见的慈悲女子造型。
除了佛陀之外,其他雕塑充满佛弟子的雕像,相对于主佛像的严肃,佛弟子的造像相对比较自由面露微笑。
而中晚期的云冈石窟则精雕细琢清像俊美。
而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石窟,汉后它又经过北梁北魏隋唐宋元,时而隶属我国时而隶属西夏时而独立,是宗教集会的中心,是雕塑史中天然的博物馆。
由于敦煌处于丝绸之路上,风沙漫漫盗匪极多战争连连,政权动荡不安,使得过往的客商以及连年征战的军人毫无安全感,于是纷纷许愿,保佑自己旅途顺利或政权稳定,纷纷塑像留字。
据说早期一名僧人看这金光闪闪分外灵气,便开洞于次打坐,之后无数僧侣纷纷效仿。
彩塑是敦煌的主体。
它的形势丰富多样,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彩塑形式丰富多彩,题材丰富手艺高潮,将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真像之一。
而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实“塑绘不分”、“塑容绘质”向来是中国雕塑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人并不注重雕塑和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中国雕塑常常表现出许多与绘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的因素。
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吴装,雕塑之家,亦有吴装。
”这是就风格而言的,所谓吴装指绘画上出现的“吴带当风”的画风,受其影响,雕塑中也出现了这种风格的雕塑,在雕像衣饰上表现出来。
清人余俊明在《画跋》中说:“吴生之画如塑然,隆颊丰鼻,跌目陷脸,非谓引墨浓厚,面目自兴,其势有不得不然者。
正使塑者如画,则分位重叠,便不求其鼻颧额可分也。
”可见画家在描绘人物时也会受到雕塑的影响,表现出在平面中追求立体效果的努力。
敦煌壁画的特点是一层盖着一层,越底下时间越早年代越久远。
现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亦是佛教艺术中的经典,龙门石窟展现出佛教逐渐汉化的过程的特点,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龙门石窟的另一特点是耳熟能详的龙门二十品,人们流行刻字相当于墓碑,捐佛像做公德例如有名的牛橛造像,造像记高100厘米,宽34厘米,是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后改"尉"姓)为亡去的儿子牛橛所造,过去曾有牛橛龛之称。
造像碑座中间雕刻莲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举状,形象生动逼真。
主尊是戴宝冠交脚弥勒坐像,为弥勒上兜率天宫时的菩萨形象。
头光内刻莲花,外刻七身坐佛。
背光外参外层火焰纹由各以坐佛为中心的十七组火焰纹组成,内层十身飞天分两侧相对以璎珞供养。
二狮蹲距弥勒膝下,交脚下刻力士,手托弥勒双足。
碑文字体端庄整肃。
人们希望摆脱流离失所的痛苦,向往得到解脱。
佛教雕塑上经历了气势浑厚,经历了秀骨清象,在唐代达到全盛时期,其后经历了世俗化,直至清朝慢慢衰退。
使我国雕塑题材风格都大大地变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中国雕塑的历史直接影响着雕塑的现在和未来。
清代以后,中国雕塑的传统中断了。
现代以来,艺术院校讲授的是西方的雕塑体系,社会上流行的是西方观念的雕塑。
中国民族雕塑的传统只是在部分民间艺人那里延续。
如果说当代中国画常为沉重的传统包袱所累,那么当代中国雕塑则有一种无根的烦恼。
西方舶来的雕塑形式如何满足中国民众的审美需要,特别是如何在当代雕塑中体现出民族的个性,如何面对中国人的生存现实,表达当代中国文化声音,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一代中国人无法推御的历史责任。
而佛教已然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