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案4第四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时间第四周第
教学内容:
第二节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模式
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
1、模式的构成:(1)要素
(2)关系和结构
(3)过程
(4)功能
2、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3)数学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三、传播过程的模式
传播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
(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
(1)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传播形成干扰。
(2)该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点:
缺少反馈环节,把这个传播模式完全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直线模式的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对该模式的评价: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
(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
(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见教材)
对该模式的评价: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但该模式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
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态的传播要素。
控制论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
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总系统
分析和评价:
该模式该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社会上各种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方法来分析大众传播。
他们借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基本群体(Primary group)和参照群体(reference group)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基本群体与参照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认为传播系统处于一个包罗一切的社会系统(即社会)的框架之中,传播参与者,其周围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结构都处于这一社会系统之中。
大众传播过程影响这个更大的社会系统,同时又受到它的影响。
3、马莱茨克模式
1963年,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根据场论思想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场模式,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诸因素,特别注意突出媒介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和其外部形象。
他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
评价和分析:
马莱茨克模式是对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的总结,它说明人类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行为都是许多因素的函数。
它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
他的分析较以往的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且更具社会性。
但这一模式虽然列举了影响传播的各种因素,却失之于没能对各因素的作用强度和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
4、大众传播的系统过程
(1)大众传播是系统的集合
它是使经济、社会日益全球化、信息化的电子媒介系统的一个系统。
它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系统。
大众传播自身又是一个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系统。
(2)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
开放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等
(四)传播过程的模式总结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总传播过程
第四章传播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二、信号与象征符
1、信号的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2、象征符的性质
(1)象征符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学习来继承的。
(2)象征符是可以自由创造的,与其指代的对象之间具有随意性。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
(一)人类使用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
(二)语言符号
语言:能指与所指,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性;语言的产生是循序渐进的
文字:文字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历时性;文字的产生具有突变性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号(类语言)
外表
(二)非语言符号体态符号
时空语言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外,直接达到打动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类符号。
1、类语言指伴随语言而瞬息万变的声学行为,包括音量、音调、音色、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停顿等。
2、外表
外表:可控外表、不可控外表
服饰:个性化的追求,服饰个性有特殊的内涵:
制约服饰语言的因素:人服饰的个性化要与背景条件想吻合,就是国际上通行的TPO原则,既Time、Place、Object
3、体态语:体态语指的是用表情、动作和体姿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
可分为:表情语和姿势语。
(1)表情语
表情语是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语言。
• 在70 万种人体语言中,表情语就多达25 万种。
•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目光交流达交谈总时间的50%~70% 时,就可形成融洽的交谈。
• 公事凝视、社交凝视、亲密凝视、侧扫视
面部表情可分为10种:兴趣、愉快、痛苦、惊奇、愤怒、厌恶、惧怕、悲哀、害羞和自罪感。
(2)姿势语
姿势语包括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
首语是指人体头部动作所传递的信息;
手势语是指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
体姿语是指人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
• 手往哪放?• 手势怎么做?• 如何握手?
4、时空语言:是指人们利用时空来表达某种思想的社会语言。
• 霍尔的“空间传播理论”:距离和方位
• 在社交场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分为四个区:亲密区 <45cm;个人区45cm~120cm;社交区120cm~ 210cm~360cm;公共区>360cm。
5、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独立性和能动性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关系:
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
2、传达功能例:《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3、思考功能
五、职业传播者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原则
1、和谐协调;
2、自然得体;
3、个性魅力;
4、注重效果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分析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
2、请举例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3、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5、简述符号的意义。
6、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7、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8、符号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下次课预习要点
1、了解符号的意义
2、学习象征性互动理论
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理解了人类的传播活动的主要模式、各类模式的意义、人类传播中符号的意义和功能,掌握了运用模式对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方法,加深了学生对传播过程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符号的意义和功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精品
学院审核意见
学院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 .
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