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播学概论教案——九成通过率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 传播效果的探索

1.1从迷思到科学1、传播效果:一般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对受者的思想(包括认知、态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2、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3、大众社会的特征1)多元分散、彼此疏离2)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3)人们的行为更多地依靠情感冲动而非理性4、对“魔弹论”的认识1)传媒把信息传送给大众社会的成员,每一个成员感知的信息几乎是一样的2)这样的信息刺激,会强烈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情绪3)每一个个体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反应都是一样的4)每一个个体不受强有力的社会控制,诸如共同的习俗和传统的约束,因而大众传播的效果是强有力的、一致的、直接的5、佩恩基金会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主要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6、构成“有限效果论”的代表性成果由佩恩基金会有关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霍夫兰等人的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信息流程研究、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研究等7、“两级传播”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全体公众,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模式/理论8、罗杰斯等人开展的“创新扩散”理论的五个阶段1)获知阶段2)关心阶段3)评价阶段4)试用阶段5)采用阶段9、“可信性效果”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对于这一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11、“两面提示”包含了相反的观点,犹如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使人们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
新媒体特点
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变革
传播方式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传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
传播内容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 接收相应的信息。
04
审核与发布
对编辑好的新闻稿件进行审核 ,确保内容真实可靠、符合法 律法规和道德标准,然后发布 到相应的媒体平台上。
05
新闻摄影与摄像
新闻摄影基本原则与技巧
真实性原则
新闻摄影必须真实反 映新闻事件和人物, 不能篡改或虚构。
时效性原则
新闻摄影要追求第一
新闻摄影要选取具有 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 瞬间进行拍摄。
结尾要有力
结尾是新闻稿件的收束部分,要简洁明了、有力 度,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新闻稿件编辑与排版
01
文字编辑
对新闻稿件进行文字校对、修 改病句、调整段落等处理,确 保文字准确、流畅。
02
图片编辑
选择与新闻主题相关的图片, 进行裁剪、调整色彩等处理, 增强视觉效果。
03
排版设计
根据新闻稿件的长度和内容进 行排版设计,包括字体、字号 、行距、对齐方式等要素的选 择和调整。
培养学生对新闻传播事业的热爱 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 观。
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受众、新闻传播效果、新闻传播调 控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若干章节,共计36学时。
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课堂表现、作 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第九章 传播媒介 传播学概论课件

第九章 传播媒介 传播学概论课件
返回
“容器人〞的概念
• 日本学者中野收认为,在群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 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 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 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 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 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 了人际关系的最正确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 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 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群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 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 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 会的开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 “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 这个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指导意义,但它不是严 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根底 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返回
“热媒介〞与“冷媒介〞
〔一〕相关理论 1、“电视人〞概念 2、“容器人〞概念 3、“充欲主义〞 佐藤毅 他律性欲望主义 〔二〕新媒介的开展趋势及其冲击 新媒介的特点和性质 “电子乌托邦〞思想
麦克卢汉
•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2)是加拿大的著名文 学批评家,也是群众传播理论的一代宗师。麦克卢 汉的事业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40年代是成长期,热 衷于文学批评,其重要成果是?机械的新娘?(1951); 50年代是转化期,他接受了英尼斯的学说,沉浸于 文化人类学之中,并编辑了?探索?杂志;60年代是 他的成熟期,致力于传播研究,相继出版了?谷登堡 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1962)、 ?人的延伸:媒 介通论?(1964)、?媒介即是讯息?(1967,与昆 廷·菲奥尔合著)和图画书籍?媒介是按摩、是逆 风?(1967)等书。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上)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上)

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使用互动营销技术 来让客户真正体验产品和服务 的营销策略。这可以帮助提高 客户与品牌之间的粘度。
装有记忆卡的情感传递
很多品牌使用卡片或情感传递 体验来与客户建立联系。如果 可以真正触动客户的感情,就 可能会让客户一生都无法忘记 你的品牌。
实现转化
企业可以使用亲身经历以加快 客户的认知和对品牌的信任度。 如果客户有机会亲身体验然后 购买产品,则他们可以更快地 转化。
在本节,我们将探讨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不同媒体类型以及它们的广告效果。
电视媒介
电视广告还是最大的广告媒 介之一。广告可以定位到特 定的受众,并因视觉和声音 效果而产生更高的情感效应。
互联网媒介
如今,营销人员正在积极利 用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号 和网站来吸引客户,并传播 品牌的信息。
移动媒介
移动广告可以使用地理定位 来精确定位受众。此外,随 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设 备访问网站,移动广告也变 得更加重要。
综合案例分析:《生死时速》的传播效果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一部电视节目《生死时速》的传播效果及其如何产生影响的详细情况。
节目介绍
《生死时速》是一部真人秀节目,以中国军人作为 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在保家卫国的特殊岗位上的故 事。
传播效果
观看者可以从节目中感受到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等 方面会产生情感共鸣。此外,观众可能会提高对中 国军队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情感定位
品牌情感定位的目标是客户与品牌之间建立亲 密关系,让客户有归属感。
差异化品牌
差异化品牌是指品牌区别于其它品牌,建立起 品牌知名度,创造品牌忠诚度,增加品牌影响 力。
媒介影响的理论框架
本节将介绍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广泛使用的媒介理论。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2021-0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大纲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年¥22.00《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类型、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学流派、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期末复习以阅读教材(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为主,同时关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传播现象及历史发展一、什么是传播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的历史发展(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一)社会信息系统(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第一章复习题1、简述传播的含义。

P5-6 第一,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迄今为止,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8-34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6-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4、简述社会系统及其特点。

P9-11所谓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指社会中信息的产生、传递、接受和反馈的系统。

实际上,传播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和严密的信息系统。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 教案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新闻传播学概论教案第一章是新闻传播的本体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从新闻学到传播学研究的历史理论转型,掌握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逻辑起点,构建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框架,掌握第二门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第一节新闻学与传播学(一)从新闻到传播的历史转型与学科超越的基本动因1新闻传播媒介不断更新并迅速发展,使社会信息传播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2重要原因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促使人类重新认识信息的功能和作用。

3.理论参考借鉴现代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数理统计科学等全新的研究方法的结果4时代原因现代科学发展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大趋势促使研究对象相对狭窄的新闻学走出困境,以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2)转型与超越的外部环境分析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生存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应当在遵守宪法和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法律和市场经济规则进行。

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新闻媒体结构和布局变化的标志。

我国新闻媒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报刊数量增加,广播电视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也显著提高,客观上为新闻传播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

3.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变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部门,而且是经济建设中具有强大潜力的产业部门。

它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发挥着多种功能和作用。

4.中国受众群体需求的变化在21世纪,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将出现不断的角色互换,全方位介入传播领域(三)结论无论是从新闻传播实践的考察,还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从新闻到传播的超越与转化,都反映了当今新闻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节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范围与逻辑起点(一)新闻与传播研究的范围1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三分法理论,新闻传播学可以从宏观角度分为三方面内容(1)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一般特征和新闻传播产业运行规律的基本原理。

《传播学概论》学习辅导(二)5

《传播学概论》学习辅导(二)5

《传播学概论》辅导材料(二)第四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建议:本章的内容是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专门论述,论述了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具体介绍了四种传播学研究的方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起来难度不大。

关键仍然是找出知识内容的内在规律。

传播学研究的特点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传播学研究的程序本章知识脉络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具体介绍四种研究方法内容调查法控制实验法第一节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重点问题1,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1)科学性;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描述:对研究对象做符合实际的描述,回答“是甚么”“怎么样”的问题(2)操作性解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及特点作出解释。

上升到理性层次。

预测与控制:预测在采取措施和创设一定条件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者根据现有的测量指标预测一段时间侯对象的发展,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综合化:在传播学研究中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3)综合化与定量化:定量化:传播学研究中对传播活动,现象采用数量化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传播学研究要以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为出发点。

(1)历史观点要把传播现象放到历史的全部变化中进行研究。

用传播现象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说明传播现象的复杂性(2)几率观点实质:在于分析传播现象发生过程中的随机因素的作用。

要求把特定的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来看待,部分是整体的成分(3)系统观点系统方法要求考察对象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3,传播学理论的四种建构类型。

(1)归纳式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2)演绎式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3)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强调数据,也重视演绎。

(4)模型:针对较为复杂,难细分的客观对象,设计出一种模型,加以描述。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

传播学概论课件文字版整理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受众规模越来越大、控制难度越来越大)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传播学概论(最新精简版)PPT课件

传播学概论(最新精简版)PPT课件

⑤反馈的弱化
强化
28
2.大众传播的功能
⑴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 能》)
①监测环境
②社会协调 ③传承遗产(文化)
⑵传播学者赖特
①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
②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③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29
⑶传播学者施拉姆
①政治功能(环境监视social radar、社会协调、 遗产传承)
34
(一)拟态环境
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观点:
所谓“拟态环境”,也即我们所说的 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 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 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 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5
《纸牌屋》、《绝命毒师》的所颂扬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观念 也都在潜移默化之中为受众所接受。
②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 ③经济功能(开创经济行为)
⑷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③负面的“麻醉作用(沉迷媒介信息,行动能力
取消)
30
3.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
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98%的美国家
24
威尔伯·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1.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创立了传播学。
2.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机构,
创建了第一个被称作“传播学”的学术单位,撰写了第一
部传播学课程的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3.撰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开创了传播学新的研究领域, 诸如国际传播学、发展传播学以及研究电视对于儿童的效 果。

传播学概论课件(新版)

传播学概论课件(新版)

原先赞同此讯息的人
原先反对此讯息的人
教育水平低者
教育水平较高者
返回
5.威尔伯·施拉姆(宣伟伯) (Wilbur L. Schramm)
(1)创建了4个高水平的传播学研究机构。①1934 年建立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②1948年建立伊利 诺斯大学传播研究所。③1955年建立斯坦福大学 出传播研究所。④1973年建立夏威夷东西方中心 传播研究所 。
(1)他首创了“群体 动力论”和“场论”
(2)提出“把关人” 等概念
返回
4.卡尔·霍夫兰 (Carl I. Hovland)
(1)一是对战争期间拍摄的连续影片《我们为何而战》 的放映效果的评价。
(2)另一著名成果是“一面理”和“两面理”理论:
只说一面的讯息
两面都说的讯息
(对于以下受众非常有效)(对于以下受众非常有效)
(2)他编写出版了近30部著作,从而建立了完整
的传播学理论体系。①第一类是传播学教材 。②
第二类是传播理论研究著作。③第三类是专门研
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尽快发展传播事业并通过传媒
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著作。
返回
二、传播学的发展
(一)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军事因素 4.技术因素
二、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经验性方法论有三个基本前提 1.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
些客观性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加以揭示; 2.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
观性的科学方法; 3.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够通
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因此,经 验性方法论与社会科学中的实证立场是联系在 一起的。
三、研究传播学,为社会发展服务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第一篇:传播学概论重点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 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考研《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上)

考研《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上)

胡正荣《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上)一、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1.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1) 枪弹论①枪弹论(Bullet Theory),即子弹论(施拉姆,l971),也叫“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或“刺激——反应”论(德弗勒,l970),是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关于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②枪弹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认识模式,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③代表性研究:宣传研究(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④这个理论框架支撑着大量有关受众与媒介效果的早期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a.潘恩基金会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b.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给美国带来恐慌。

(2) 有限效果论)也可以叫做有限效果论(The Limited-Effecfs Theory“最小效果定律”,约瑟夫·克拉伯对大众传播的效果提出了五个普遍原则:a.通常而言,大众传播并不是对受众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而充分的因素,而是处于一系列中介因素及其影响之中,并通过它们而起作用。

b.在强化现有状况的时候,因为这些中介因素的存在,大众传播往往是一个辅助性力量,而不是唯一的动因。

c.在改变现有状况的时候,如果大众传播能够发挥功能,就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之一:①中介因素不起作用,而媒介的效果是直接的;②中介因素(通常起加强作用)本身就是促进改变的。

d.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大众传播似乎能产生直接的后果,或是其自身直接产生了某种心理生理学的功能。

e.大众传播的效能大小,是并无定论的。

有限效果论中蕴含着个体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多级传播论、中介因素论、意见领袖论等许多理论。

对有限效果观点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性研究如下: a.二战中对美国士兵的劝服。

b.反对成见的漫画。

人们对讽刺漫画的看法是不同的,是根据他们本身的态度决定的。

传播学概论 教案

传播学概论 教案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无并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总学时:30学时总学分:1.5使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课程介绍:本课程向学生讲授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了解传播学自身的产生、发展与研究现状,了解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术观点。

课程除了讲授有关传播的类型、传播载体、传播模式等基础概念和理论,将主要结合实例对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课程还将介绍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大众媒体研究中的运用。

教学任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因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和适用范围较广,因此在讲述时应力争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举例说明。

学生以课堂听讲为主,辅之以研究型的学习:即写一篇论文,3000字作用。

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传播理论对自己专业的指导作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利用各种学习手段,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丰富自己的资料,并通过同学互相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

注:由于课时有限,适当安排课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5)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5)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5)思考题与练习: (6)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6)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6)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6)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7)思考题与练习: (7)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7)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7)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8)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8)思考题与练习: (8)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8)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9)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 (9)思考题与练习: (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0)第一节人内传播 (10)第二节人际传播 (10)思考题与练习: (10)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1)第一节群体传播 (11)第二节组织传播 (11)思考题与练习: (11)第七章大众传播 (12)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2)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12)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 (13)思考题与练习: (13)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 (13)第一节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 (14)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4)思考题与练习: (14)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4)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5)第二节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5)思考题与练习: (16)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16)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6)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6)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17)思考题与练习: (17)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7)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 (17)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8)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8)思考题与练习: (18)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18)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19)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19)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19)思考题与练习: (19)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20)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20)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20)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20)思考题与练习: (20)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1)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21)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21)思考题与练习: (2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21)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22)第二节抽样调查法 (22)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22)第四节控制实验法 (22)思考题与练习: (22)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教学目的: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

传播学概论09

传播学概论09

受众的基本特点
所谓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受信息的人, 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和VCD等电子媒 介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的网民,即各类传播活动 中信息的接受者,又称之为受传者。
受众是自由的 受众是主动的 受众是各不相同的 受众是众多的 受众是匿名的
受众使用传播媒介的目的—满足自 受众使用传播媒介的目的 满足自 身需要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自我因素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
生理自我:受传者由于生理条件不完全相 同,当受传者对色彩、声音、符号、语义 的识别不全面、欠准确时,会直接影响外 部信息的接收与理解。 心理自我: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和不 同的心理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 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和记忆。
左右认知和制约理解的主观因素
有关态度改变的几种理论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平衡论 认知失调论
受众的心理选择机制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传播学中受众地位的变化 我国的受众研究
受众研究
大众传播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大众传播的整个过 程都以传播者搜集、制作、传递信息开始,而以 受众接触、接受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反馈结束。受 众是大众传播的信宿,即“目的地”。大众传播 的传播者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向受众传递自己的传 播意图,并有意无意地把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作 为传播是否成功的参照。由于受众是大众传播的 对象和目标,对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 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往往都需要根据受 众接受传播的状况和结果来评价。重视受众在传 播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理解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
同向解读或“优先解读”(preferred reading) 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 reading) 反向解读式或“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 read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by social relationships.
对食物习惯的研究、“把关”理论(gate keeping)
– 主要著作
• 《解放社会矛盾》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25

保罗·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 主要成果(教材内容)
• 创建“二级传播理论”
– 《我们为何而战》 一面理(one-sided)信息与两面理(two-sided)信息 恐惧呼吁、信源可信度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27

韦尔伯· 施拉姆(宣韦伯)(1907~1988)
– 主要贡献(教材内容)
•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 在衣阿华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夏威夷东西 方研究中心建立了4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
• 1947 by 施拉姆 @ 伊利诺伊大学
– 两次世界大战间接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9
什么是传播

什么是传播?(P3)
– 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
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
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Communication = 传播?
– 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 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增强
• 传播活动日趋频繁和复杂
• 职业化、商业化传播机构的出现

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 媒介背景:商业经营、政治宣传
– 学科背景:来自欧洲大陆的学者、战争宣传研究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20
交叉学科特色

借鉴了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与相关学科的渊源
第三章 传播技术的影响 第四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第五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下)

画一颗媒体树? 未来——媒介融合? 传播实践与媒介理论评介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30
媒介发展的历史

语言(类语言)、肢体动作


壁画、文字
印刷术、无线电


互联网
手机

……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31
媒介发展的历史
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8
古老的现象,年轻的学科
– 对传播现象进行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1920s
– 学科成型并得到系统化整理:1940s
– “大众传播科学”概念的提出
• 拉斯韦尔(1946):《传播、宣传与舆论》
– 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的成立

传播学≠传播研究
– 传播研究: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关注和探索
– 传播学:成熟的传播研究
• 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 早期的传播研究为何未能形成传播学?
• 主观原因:
– 人类的认识能力不足
• 客观原因:
– 传播手段和内容简单 – 传播尚未独立化、专业化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19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 文化与传播、传播与现代化…… • 专题调查、经验性报告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15
无所不包

传播的主要层次
– 自我传播
• 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 通
– 人际传播
• 狭义:亲身传播 • 广义:包含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 群体传播
• 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 人文社科
• 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学……
– 自然科学
• 数学、统计学、……
– 经典的研究及著作(P28~29)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21
5位学科奠基人

哈罗得· 拉斯韦尔(1902~1978)
– 主要贡献(教材内容)
• 提出传播的5W模式 • 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 •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导论
课程简介
课程内容 教学计划 学员需求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2
课程简介

教学目的
– 本课程为导论性质,介绍传播学的学术源流、研究 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理论。 – 尽可能使学员顺利通过相关考试。

教材
– 《传播学概论》,张国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24
•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
– Group dynamics is the study of groups, and also a
general term for group processes. Relevant to the fields of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a group is two or more individuals who are
– 永久性贡献(补充内容)
• 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
• 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美国社会科学 • 帮助创办了政策学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22
– 主要著作
•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
•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 《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
• 《政治学:谁得到了什么,在什么时候,怎么得到的》
– Communis → Communication → Commu – Commute、Community、Communism – (通过沟通)与他人达到共识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10
传播的定义与演变

未统一的定义
– 丹斯、拉森(1976):“传播”的定义有126种
• 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 注意信息交换与商品交换的区别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5
教学计划

3月15日,第一章至第二章


3月22日,第三章至第五章
3月29日,第六章至第八章 每次课前预习,课后练习 课外整理笔记、知识点,温故而知新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6
第一讲
第一章 传播概述 第二章 传播学简史

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传播现象? 传播的含义、类型、结构、功能 传播学的世界沿革和中国演进
电子数字 媒体
文字媒体
非文字 媒体
媒体树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32
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
– 最简单的:
• 肢体动作(手势、表情)、语言……
– 克服时间的:
• 壁画、文字、书籍、石刻……
– 克服距离的:
• 烽烟、信件、电报、电话、传真、电邮……
– 大众传播
•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课堂讨论
– 互动教学 – 多媒体展示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3
课程内容

传播学的学术源流
– – – – 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y)的来源 现代传播研究的确立 现代传播研究的理论根源 现代传播研究的主要流派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 文本(text) – 机构(institution) – 受众(audience)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4
课程内容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 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控制实验
– 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 略(考试大纲都没作要求!)

传播学相关理论
– – – – – “把关人”理论(gate keep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 “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
• 《世界革命宣传:芝加哥大学的研究》 • 《世界历史中的宣传与传播》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23

库尔特· 卢因(勒温)(1890~1947)
– 主要贡献
• 场论(field theory)
– Field theory is a psychological theory which examines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total field, or environment. The concept was developed by Kurt Lewin, a Gestalt psychologist, in the 1940s and 1950s. – 场论不是理论,而是关于理论建构的元理论(metatheory) 卢因的“聊天活动”实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在计算机信 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其他“专家”观点: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 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互动 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36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专家”的定义

从新旧媒体的区别来定义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 —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 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 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 :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 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
传播学概论自学考试教案
33
来,说说你们的数字化生活

回忆一下,第一次接触所谓的“新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