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案01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1.2 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如普遍性、单向性、非互动性等1.3 大众传播的类型和功能了解不同类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掌握大众传播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社会监督、文化传承等1.4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包括制作、传播和接收环节掌握大众传播的效果,如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社会效果等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2.1 报纸媒介了解报纸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报纸媒介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2 电视媒介了解电视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电视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3 广播媒介了解广播媒介的定义、特点和传播方式掌握广播媒介的类型和节目制作流程2.4 新媒体与数字传播了解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掌握数字传播的技术和影响,如网络传播、移动传播等第三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形式3.1 新闻报道了解新闻报道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和报道形式3.2 广告与公关了解广告和公关的定义、特点和目的掌握广告和公关的创意策略和传播方式3.3 娱乐与文艺了解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定义、特点和形式掌握娱乐和文艺节目的制作流程和传播效果3.4 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了解舆论监督的定义、特点和意义掌握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监督的功能第四章:大众传播的受众4.1 受众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受众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多样性、选择性、互动性等4.2 受众的行为与心理了解受众的接收行为和信息处理过程掌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态度形成机制4.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掌握受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工具理解受众研究对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4.4 受众定位与传播效果了解受众定位的定义和意义掌握传播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第五章:大众传播与社会5.1 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了解大众传播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掌握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如舆论引导、社会监督等5.2 大众传播与culture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媒体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功能,如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等5.3 大众传播与公共事务了解大众传播在公共事务中的角色和作用掌握媒体公共事务报道的规范和责任5.4 大众传播与全球化了解大众传播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掌握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趋势和挑战第六章:传播理论与模型6.1 传播学基本理论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基本理论:香农-韦弗模型、人际传播理论、编码-解码模型、社会构建主义。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3. 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3.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和功能2.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3. 大众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中的具体案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掌握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大众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3.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2. 比较法:比较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

3. 比较:分析不同媒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 案例分析:分析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媒介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大众传播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和特点。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交媒体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在社交媒体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学者2.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图片展示法:展示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历史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传播学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第三章:传播学的核心理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使学生了解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传播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及其基本概念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理论的问题小组报告:学生分组汇报不同传播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第四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4.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传播学研究的步骤和技巧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问题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份传播学研究的设计稿第五章: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传播学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作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播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领域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传播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第六章: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使学生掌握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社交网络的类型和特点人际传播与社交网络的关系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际传播的概念和过程互动讨论法:学生分享个人社交网络经验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人际传播和社交网络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第七章:大众传播与媒体影响力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使学生认识到媒体在传播中的影响力7.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媒体的影响力及其作用机制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众传播的概念和形式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媒体事件的影响力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回答关于大众传播和媒体影响力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媒体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第八章: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8.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意义使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8.2 教学内容文化传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重点关注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以及传播学的里程碑和重要事件。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

大众传播学教案(必修)第一章:大众传播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特点和功能2. 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3. 理解大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学的定义与特点2. 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a. 传播b. 媒介c. 受众d. 信息3. 大众传播学的功能a. 信息传递b. 社会监督c. 文化传承d. 娱乐休闲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新闻事件或现象,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学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定义、特点、基本概念和功能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众传播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和问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第二章: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不同媒介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3. 理解媒介融合对大众传播的影响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a. 报纸b. 广播c. 电视d. 网络2. 媒介的特点与功能3. 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媒介融合的相关新闻或现象,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功能以及媒介融合的概念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媒介融合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媒介融合在大众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和问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第三章:大众传播受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受众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3. 理解受众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二、教学内容1. 受众的定义与特点2.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3. 受众研究的方法与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受众相关的新闻或现象,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受众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受众的定义、特点、作用和地位以及受众研究的方法和意义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受众研究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和问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第四章:大众传播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和特点2. 掌握不同类型传播内容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3. 理解传播内容创新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内容的种类a. 新闻b. 娱乐c. 广告d. 文化2. 传播六、大众传播过程与模式一、教学目标1. 掌握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与模式2. 理解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之间的关系3. 分析不同传播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和差异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a. 传播者的角色与功能b. 信息的筛选与加工c. 媒介的选择与使用d. 受传者的接收与反馈2. 大众传播的主要模式a. 线性传播模式b. 互动传播模式c. 网络传播模式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传播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模式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的基本过程与主要模式,阐述各环节的作用和关系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播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传播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和差异,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七、大众传播效果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效果的定义和类型2. 掌握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3. 理解大众传播效果的局限性和可塑性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效果的定义和类型a. 短期效果b. 长期效果c. 显性效果d. 隐性效果2. 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内容分析法3. 大众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a. 知名度b. 理解度c. 接受度d. 影响力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传播效果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效果的定义、类型、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播效果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众传播效果的局限性和可塑性,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八、大众传播与文化交流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 掌握大众传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3. 理解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挑战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与文化的关系a.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b.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c. 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2. 大众传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a. 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b. 文化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c. 文化冲突与融合3. 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挑战a.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b. 跨文化传播的方法与技巧c. 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传播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与文化交流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大众传播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跨文化传播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和挑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十一、现代传播技术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大众传播的影响2. 掌握新媒体及其传播特点3. 分析现代传播技术在大众传播中的实际应用二、教学内容1. 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a. 互联网技术b. 移动通信技术c. 数字技术2.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a. 互动性b. 个性化c. 即时性d. 多样性3. 现代传播技术的实际应用a. 社交媒体b. 网络视频c. 移动新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新媒体技术的相关现象,引发学生对现代传播技术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以及其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现代传播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现代传播技术在大众传播中的实际应用和问题,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十二、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2. 掌握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的关系3. 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舆论、公共政策和个体行为的塑造能力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a. 舆论引导b. 公共政策制定c. 社会价值观传播2. 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的关系a. 双向沟通b. 社会反馈c. 社会参与3. 大众传播对个体行为的影响a. 认知影响b. 态度改变c. 行为模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社会影响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与社会影响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与社会互动的关系以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影响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众传播对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具体表现,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团队合作能力3. 课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十三、大众传播伦理与法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的基本原则2. 掌握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的主要内容3. 分析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大众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a. 真实性b. 公正性c. 公益性2. 大众传播法律的主要内容a. 知识产权b. 隐私权c. 名誉权3. 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a. 媒体责任b. 法律约束c. 行业自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伦理和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大众传播伦理与法律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大众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大众传播法律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伦理和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众传播伦理和法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分享心得体会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五、作业与评价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新闻传播学教案

新闻传播学教案
加强线下互动
通过线下活动、座谈会等方式,增进与公众 的沟通和理解。
案例分析:成功舆论引导案例剖析
案例一
某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
事件概述
简要介绍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和影响。
舆论引导措施
分析相关部门在事件发生后采取的舆论引导措施,如发布权威信息 、组织专家解读、加强媒体合作等。
案例分析:成功舆论引导案例剖析
案例二
一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新闻图片, 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观众共鸣 。
案例三
一篇以图片为主导的深度报道,通过 精心挑选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说明, 深入揭示事件本质。
案例四
一次创意十足的新闻摄影大赛获奖作 品,展现新闻摄影的艺术性和创新性 。
07 新闻评论与舆论 引导
新闻评论特点及写作技巧
时效性
新闻报道写作规范及实例分析
写作规范
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准确性、简洁性等原则,注 意标题、导语、正文等部分的写作要求。
实例分析
结合具体新闻报道案例,分析其在选题、采访、写作 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写作练习
通过模拟采访和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和水平。
04 媒介伦理与法规 教育
新闻传播变革
媒介融合推动了新闻传播的全方位变革,包括新闻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接收方 式、互动反馈等方面的创新与升级。
03 新闻采访与写作 技能
新闻敏感性与选题策划
培养新闻敏感性
了解社会热点、关注时事动态,对新闻事件保持高度敏感和快速反 应能力。
选题策划
根据新闻价值、社会影响等因素,制定采访计划和报道策略,明确 报道目的和受众需求。
课时分配
根据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教学质 量和效果。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信息传递、符号交流、意义传递等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公关传播、社会传播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学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等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线性模式、互动模式、网络传播模式等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编码、解码、反馈、互动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传播过程和模式的案例分析,分享和评估成果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3.2 教学内容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印刷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社交媒体、移动传播、虚拟现实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媒介和技术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四章:受众与消费者行为4.1 教学目标理解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接受信息的群体、具有特定需求和兴趣的个体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需求、欲望、态度、社会文化等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消费决策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受众的概念、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实际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五章:传播效果与影响力5.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分析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2 教学内容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实验研究、调查问卷、舆论分析等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社会影响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效果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效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效果与影响力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六章:传播与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分析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6.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交换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媒体、移民、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文化冲突的解决、文化创新的发展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概念、特点和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七章:传播与性别7.1 教学目标理解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性别差异、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等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社会建构主义等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性别平等的促进、性别歧视的消除、性别认同的塑造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性别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性别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性别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八章:传播与政治8.1 教学目标理解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8.2 教学内容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政治信息、政治宣传、政治话语等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政治社会学等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民主参与的促进、政治意识的塑造、政治稳定的维护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政治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政治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政治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九章:传播与伦理9.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掌握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分析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9.2 教学内容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真实性、公正性、尊重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道德哲学、伦理准则、案例分析等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媒体诽谤、网络欺凌、数据保护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伦理的概念、原则和判断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伦理的实际案例,讨论解决方案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伦理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十章:传播与未来10.1 教学目标理解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掌握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分析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10.2 教学内容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社交媒体、物联网、等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数字鸿沟、隐私保护、版权问题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未来的实际案例,理解挑战和机遇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未来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补充说明: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类交流的各个方面。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1、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观点:①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③值得一提的是,库利把“铁路”也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

在他看来,铁路交通是人和物的流通,这种流通业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3、美国学者皮尔士的观点:①关于传播的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②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③作为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4、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①社会学传统②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5、信息学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6、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①提供信息概念②扩大传播学视野。

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考察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概念: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②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2、信息分类:①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②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3、社会信息:①定义: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②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这些讯号以可听、可感、可视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经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得到处理并引起反馈)③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原因及表现:a.它并不单纯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还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b.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人对符号意义的赋予和解读,与人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事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社会信息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②社会传播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案

传播学教案

传播学教案传播学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I、什么是传播? Communication▲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响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传播的类型非人类传播传播非社会传播:自我传播人类传播人际传播社会传播组织传播群众传播传播的四种根本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众传播三、传播的形式1、符号和信号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2、口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3、文字时代: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4、印刷时代:开始于公元450年5、群众传播时代:开始于19世纪中期6、网络传播时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5、第五次飞跃:?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1小时=41666.67年;1秒钟=11.57年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午夜前46秒,古登堡创造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开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学的相关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学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传播模式的理解和应用2.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的分析能力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人际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角色扮演材料:提供角色扮演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大众传播6.1 教学目标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媒体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大众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媒体素材:提供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媒体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的分析能力第七章:文化传播7.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文化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文化案例素材:提供文化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危机传播8.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案例分析法:通过危机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危机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危机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危机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策略和原则的分析能力第九章:广告与营销传播9.1 教学目标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掌握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2 教学内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案例分析法:通过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的理解程度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策略和技巧的分析能力第十章:传播学与现代社会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掌握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分析传播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传播学教案》PPT课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框架。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一、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2. 教学内容:a.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c.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d.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b. 讨论法:探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学派的掌握情况。

二、第二章:符号与符号系统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符号的概念和功能,掌握符号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2. 教学内容:a. 符号的概念和功能b. 符号系统的分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c. 符号系统的特点:arbitrary 和iconic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符号的概念和功能,介绍符号系统的分类和特点b.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加深学生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理解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符号和符号系统的掌握情况。

三、第三章:传播过程与模式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的类型。

2. 教学内容:a.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b. 传播模式的类型: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大众传播、交互传播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和传播模式的类型b. 图示法:通过图示展示传播过程和各种传播模式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掌握情况。

四、第四章:人际传播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类型,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教学内容:a. 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b. 人际传播的类型:面对面的传播和远程传播c. 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类型b. 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展示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应用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人际传播的掌握情况。

邵培仁版《传播学》教案

邵培仁版《传播学》教案

《传播学》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邵培仁修订版主讲教师: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王卫明适用班级: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类级绪论 (3)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3)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3)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 (4)第四节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4)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4)第一节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 (4)第二节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 (5)第三节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5)第二章传播 (5)第一节传播的概念 (6)第二节传播的特点 (6)第三节传播的分类 (6)第四节传播的革命 (6)第五节传播的模式 (7)第六节传播的功能 (8)第七节传播的原则 (9)第三章传播者 (9)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9)第二节媒介组织 (10)第三节传播制度研究 (12)第四章传播与信息 (12)第一节信息研究简述 (12)第二节信息的传播分析 (13)第三节信息的特征与分类 (13)第四节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 (14)第五节信息污染与信息侵略 (14)第五章传播与符号 (15)第一节符号、意义与传播 (15)第二节符号的特性、功能与易读性 (16)第三节语言符号 (16)第四节非语言符号 (17)第六章传播媒介 (17)第一节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 (18)第二节传播媒介的类型 (18)第三节媒介理论述评 (18)第七章传播的谋略 (19)第一节传播谋略的立体透视与分析 (19)第二节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 (19)第三节古今传播谋略经典 (20)第八章传播的技巧 (20)第一节传播技巧的概念与特点 (20)第二节传播技巧的掌握与运用 (21)第三节中外传播技巧集粹 (21)第九章受众 (22)第一节受众的形貌 (22)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 (23)第三节受众的心理 (23)第四节受众的选择机制 (25)第五节受众的反馈 (25)第六节意见领袖 (26)第十章传播环境 (26)第一节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26)第二节传播环境的特征与类型 (26)第三节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 (27)第四节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 (27)第十一章传播效果 (28)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与阶段理论 (28)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断面理论 (29)第三节传播效果的实质 (30)第五节传播效果的评估 (30)绪论重要概念: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本质传播规律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传播学教案设计(全)2024新版

传播学教案设计(全)2024新版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功媒介运营案例,如知名报纸、杂志、电视台 或网络平台的运营实践。
案例分析
深入剖析案例的运营策略、管理模式、市场表现等方面,总结经验 教训和启示。
案例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探讨案例中的成功因素和不足之处,提出自 己的见解和改进建议。
07 数据监测与效果 评估
数据监测指标设定及收集方法
学生应了解并掌握重要的传播理论,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 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等。
学生应了解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和作用,如报纸、电视 、广播、网络等。
学生应了解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估指标,如传 播效果的层次、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传播效果的评估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分享
研究领域
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等,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 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和研究 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 力。
教学要求
学生应掌握传播学基本概念、理论框 架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 析传播现象,提出解决方案。
课程安排与时间表
媒介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将逐渐 模糊,媒介融合将成为未来 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学生 应关注媒介融合的发展动态 ,并思考如何适应和应对这 一趋势。
社交媒体与自媒 体
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改 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 传播格局。学生应关注社交 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动态, 并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新兴媒 体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和交 流。
头脑风暴
通过集体讨论和思维碰撞,激发创意灵感。
借鉴创新
从其他领域或优秀案例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转 化。

《传播学原理》教案

《传播学原理》教案

《传播学原理》教案章节一:传播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掌握传播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历史发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活动:讲解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历史发展脉络。

章节二:传播过程与模式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活动:讲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了解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通过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理解。

章节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掌握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2. 教学内容: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活动:讲解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传播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传播媒介和技术对传播学的影响。

章节四: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定义、特点和作用,掌握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主要形式。

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主要形式。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活动:讲解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主要形式,通过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理解。

章节五:大众传播与公共传播1. 教学目标:了解大众传播和公共传播的定义、特点和作用,掌握大众传播和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

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和公共传播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主要形式及其影响。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 教学活动:讲解大众传播和公共传播的定义、特点和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和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大众传播和公共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基础教程课课件

传播学基础教程课课件

03
传播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发 展趋势,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络公司等从事信息采集、 加工、发布和管理工作。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的思想 家和哲学家已经开始探讨信息传递和影响的问题。
在20世纪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开始更加 关注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从而推动了传播学的形成和 发展。
品牌认知度
衡量受众对品牌的认知程度,通常通 过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等指标来评 估。
广告效果
衡量广告的传播效果和营销效果,通 常通过广告收视率、广告点击率、销 售额等指标来评估。
05 传播与社会
总结词
传播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通过传播得以传承和发展,传播 也塑造了文化的面貌。
物 质的总和,它通过传播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传递 了文化的各种元素,还塑造了文化的面 貌和形态。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被选择 、强调、重构和再创造,从而形成新的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方式相互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
信息传播生态。
04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理论
01
02
03
04
子弹论
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抗拒的 强大力量,受众只是被动接受 媒介信息,没有选择的余地。
有限效果论
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 的,受众具有主动选择和过滤
信息的能力。
适度效果论
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
1 2
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信息过滤、内容推荐、语 言翻译等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传播学课程设计

传播学课程设计

传播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传播学领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框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历史发展。

–理解不同传播媒介的特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熟悉传播过程及其中的编码、传递、解码和反馈环节。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现实中的传播现象。

–具备批判性地评估不同传播策略和信息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传播技巧,如有效沟通、公共演讲和媒体写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播媒介责任和伦理的认识。

–增强对多元文化和信息多样性的尊重。

–激发对传播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传播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展开,具体包括:1.传播学基础:介绍传播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趋势。

2.传播理论与模式:学习经典和现代的传播理论,如香农-韦弗模型、人际传播模式等。

3.传播媒介研究:分析不同媒介如印刷、电子、数字媒介的特点和影响。

4.传播过程与技巧:探讨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以及有效的传播技巧。

5.传播伦理与法规:讨论传播行业的伦理问题和相关法律法规。

6.传播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运用传播理论进行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研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

4.实验法:通过实验室练习,增强对传播技巧的掌握。

5.客座讲座:邀请业界专家分享经验和见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将综合利用以下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最新的传播学教材作为主要学习材料。

2.参考书籍:提供一系列精选的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利用视频、音频和网络资源,增加课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室设备的齐全,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5.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访问专业的传播学和论坛,了解行业动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至2020学年第二学期
《传播学》
课程代码:2501011


总学时/周学时56 / 4
开课时间第5 周至第18 周授课班级19级网络新闻媒体使用教材传播学(第三版)授课教师朱言明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设计
国磨菇。

但服务员听不懂他的法语,于是大仲马灵机一动,就在纸上画了一只蘑菇,送给那位服务员。

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飞奔离去。

大仲马拈须微笑,自得其乐,他想:“我的画虽不如我的文字传神,但总算有两下子,行!”
不一会儿,那服务员气喘吁吁地回来,手里拿了一把雨伞对他说:“先生,你需要的东西,我给你找来了!”
3.林肯葛底斯堡演说(1863年):这场残酷的战役是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南北双方军队在葛底斯堡共战死5.1万人(当时北方总人口2200万,南方总人口900多万,但只有其中500万是白人,400万黑人不但不能参军,还是南方军队时刻防范的对象)。

全篇演讲共计两分钟,短到甚至摄影师忙于准备拍摄而错过了记录这精彩的历史瞬间。

它被寓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美、最有诗意的文章,其中第一次表达了政府存在的目的,既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

虽然是为庆祝军事胜利的演讲,但都是感人肺腑的颂辞,赞美为胜利做出的牺牲,以及歌颂人们为了牺牲的理想。

4.阿波罗登月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船长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首次在月球上留下了另一个星球智慧生命的足迹,同时他通过镜头向全世界正在收看电视直接的10亿观众说出了那句名言:对于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一大步。

2、传播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4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四个故事正好对应了人类传播的4种形式:
即佛祖菩提树上证道的“内向传播”(又称为自身传播、个体传播和体内传播)
即大仲马与服务生发生信息交流偏差的“人际传播”
即林肯从胜利演说出发到歌颂为理想而奋斗的“组织传播”
即人类首次踏上另一个星球时宇航员通过电视发表“人类宣言”“大众传播”
二、传播的外延和内涵
1.外延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包括的对象的数量、形式或者范围。

传播的外延是指在人类传播过程中,一切信息传递的形式。

上述四种传播分类是依据传播形式来进行的分类,是将传播现象的具体表现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结果。

其主要是以传播过程中参与的人数的规模来进行划分的一种方式,这是依据事物的外在形式而非内在本质的区分。

其划分有助于帮助理解传播存在的方式,而没有对传播现象进行科学的界定。

2.内涵: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包括的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

传播的内涵就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变化的活动。

从传播的本质来讲,人类传播分为两种: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思考:内向传播和组织传播归入什么位置?)
人际传播中,参与传播的各方平等,传播者与传播对象没有明显的支配权,它是一种点对点的传播。

大众传播中,参与传播的各方处于不平等状态,传播者相对于传播对象而言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传播对象面对传播者而言处于被支配地位,它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

它比人际传播多出一样区别于人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大众媒介(大众传媒)。

3.中外国学者对于传播的定义
外国学者对于传播的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效果。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3)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4)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5)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6)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7)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8)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是指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1)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胡正荣:传播是信息流动的过剩。

传播包含两个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流动。

3)张国良: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4、对于传播过程的描述
传播总是先由某个信源发出某种信息,中间经过某条信道的传输,而到达信宿,与此同时,信宿也可能作为信源发出信息,经过信道返回信源。

在传播过程中信源通过信道与信宿相互产生作用和影响,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和共享信息的过程。

三、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问。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是如何借助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社会,社会与人的关系。

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相互影响,研究人怎么报告消息,怎么接受和处理信息,如何消遣与娱乐等等,从中加以科学的总结与归纳,以便于通过更加合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更为有效的信息传递,以达到影响和改变的目的。

四、实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