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内容】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赏析】: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

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倪其心)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鉴赏 【复习要点】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 一、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山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有两类风格: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孟浩然清淡。王维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此类诗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二是“雄”,以李杜为代表。李白雄奇豪迈,杜甫早年英气豪迈。表现在描写对象上则通常是一些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 二、思想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因美景而产生的愉悦心情。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春晓》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

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本文转自:溧水.杨孝林的博客 [内容摘要]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不惑之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孟浩然是盛唐田园诗派的先导,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寄情山水,寄情田园,关注田园生活,并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境界,他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淡平和之心,写清新自然之物,应该说,他的创作奠定了盛唐山水诗派的基础。他在诗中创造了“清”“淡”的意象群,形成了其独特的“清”“淡”之风。本文试从其的“清”“淡”意象群的创造和“清”美风格等方面简单作了一点论述。 [关键诗]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意象群“清”美 作为盛唐著名的诗人,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表现他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孟独爱清淡之美。他的诗很注重清美的意境的创造。他在诗中创造出了一系列“清”的意象群和“淡”的意象群,善于以清淡平和之心,写清新自然之物,从而形成了他的山水田园诗“清”美的风格。 一、具有鲜明个性的“清”和“淡”的意象群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古代诗论中一个常用概念,其内涵或指意和象,或指意中之象,或指一种境界,或指某种艺术形象。构成意象的要素是物象。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

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带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载《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出版)。因此,诗歌中的意象最具有鲜明的个性,最能表现出诗人诗歌的风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高手,统观他的诗,不难发现,诗人在作品中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群,这意象群的特征可用两个字概括,即“清”和“淡”。 对“清”的特点,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有他独特的见解: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若格不清则凡,调不清则冗,思不清则俗。 他认为“清”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清”是格调思才的浑融,是超凡脱俗的清远,是由“清”字而生繁出来的各种清澈明净、清幽淡远的艺术境界。 (一)“清”的意象 孟浩然诗中有许多“清”字的句子,如: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雨。(《西山寻辛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其诗中多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二)文意赏析 注释: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辞: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所以说是“西辞”; 烟花:阳历三月是春天最好的时节。春天百花盛开,田野上常有迷蒙 蒙的雾气,古人称为“烟花”,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下:顺流直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碧空:湛蓝的天空; 尽:消失; 天际:天边; 译文: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到扬州去了。孟浩然的船出发了,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着老朋友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他的心似乎也跟着孤帆,随着江水追着朋友向远方去了。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不同于其它的送别诗,诗中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两人的关系——两人是好朋友,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导读:《春晓》原文 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诗意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

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 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 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 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逐步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 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 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所以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 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 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 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 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 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 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 这个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 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实行的。李白心里 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 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个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 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所以一提到黄鹤楼,

春晓·孟浩然诗歌鉴赏

春晓·孟浩然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晓》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 《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解】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韵译】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评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

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赏析】 清晨一觉醒来,窗外,鸟儿们清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跌宕婉转,像是在演奏动人的协奏曲。春天里,生命的气息是那样美好。突然,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经历了夜的风雨,那些春天里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那么孟浩然的代表作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孟浩然的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与王维在唐朝并称“王孟”,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诗歌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还有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从很早的时候便被世人传诵、学习。那么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呢,别急,听慢慢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短小而好记,最耳熟能详的要数《春晓》,虽然已过去很多年,现在还是能一字不落的背出来。诗歌描写了春天草长莺飞、春寒料峭、花开花落的美好图景,一场春的聚会如期而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特别的艺术手法,就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打动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引人深思。草木一长一败,花开花落的转瞬,人生亦不过如此,语言简洁含义深远。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路过友人生活的村庄,友人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一边喝酒一边闲聊,酒过三巡后,看着窗外村庄里各自做着手头上的事,田园生活闲适安逸,典型的农家生活情景,以及与友人再聚的真挚情谊都在字里行间中流转,语言朴实无华,表达最真的感情。孟浩然的诗总是会伴随着各自景色,或田园、或山水、或草木、或建筑,无论是什么,孟浩然总是能以这些最简单的事物,

传达出最自然最真的情谊。 孟浩然的诗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和另一位代表王维被称为“王孟”。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没什么官职,但是孟浩然的诗却永远的被人们传诵、学习。那么他都创作了哪些令人称绝的诗歌,听一一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多是描写山水田园和隐居于田园的闲适安逸,以及旅途时投住的一些不羁的心情,当然也有一些未能入仕的愤世嫉俗的词句,但是还是在田园诗的成就最好,虽然不及王维的田园诗的意境广阔,但在艺术上有非常独特的造诣,单这点也足以和王维媲美,受后人敬仰。 孟浩然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诗,最有名的当属《春晓》,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唐诗三百首里的名篇,还被收录进语文课本,很小的时候变朗诵、学习。还有《过故人庄》便是上面提到的旅途投住时的心情,也是一首有名的田园诗,朴实的田园生活,诚挚真切的友情,在孟浩然的诗句下栩栩如生。再有《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首赠友人的著名山水诗,山水和表意相结合,借盛唐的繁华,抒发自己想入仕却不得,闲居的无聊,以及对友人的羡慕和不甘的心情。还有很多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就不一一例举了,不过通过这几首都能发现,孟浩然的诗,无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总是和田园风景离不开,也是他独有的特色。 孟浩然生平简介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又叫孟襄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主题、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主题:这首诗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的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拼音、注释、译文)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拼音、注释、译文) 《黄huáng 鹤hè 楼lóu 送sòng 孟mèng 浩hào 然rán 之zhī 广gu ǎng 陵l íng 》 作zuò 者zhě:李l ǐ 白bái 故gù 人rén 西xī 辞cí 黄huáng 鹤hè 楼lóu , 烟yān 花huā 三sān 月yuè 下xià 扬yáng 州zhōu 。 孤gū 帆fān 远yuǎn 影yǐng 碧bì 空kōng 尽jìn , 唯wéi 见jiàn 长cháng 江jiāng 天tiān 际j ì 流liú 。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与我在黄鹤楼辞别,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能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奔流。

论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论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摘要: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并称为“王孟”。王、孟二人继承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在学习借鉴中熔铸创新,把山水和田园、写景与抒情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许多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语言精炼优美、风格和情调丰富多彩的诗歌。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气质性格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不同的。对二者的探讨,对于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盛唐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顶点,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也是雄伟奔放、波澜壮阔的,反映在诗歌上,更是诗人辈出、百花争艳,有的高深古朴,有的雄浑飘逸,有的凄婉悲壮。体裁丰富多彩,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而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王维与孟浩然则代表了这个时期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国的山水诗,可以上溯到先秦的《诗经》和《楚辞》。如果说孟浩然是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就是在充分吸取南方山水诗表现一书的基础上,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新境界,以雄浑壮丽和清新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实现了汉魏风骨与齐梁词彩相交融的艺术理想。他们把山水和田园、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许多形象鲜明、意境高远、格调和情调丰富多彩的诗歌,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我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一、不同意境的山水田园诗 (一)孟浩然:单纯明净、冲和闲逸 孟浩然写景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追求一种单纯明净、浑然一体的意境。如《万山潭作》,此诗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冲和闲淡、闲适安逸、潇洒从容的意境。(二)王维:含蓄空灵、富有禅趣 被人称为“诗佛”的王维,偏向于清、幽、空、寂的审美趣味,他的诗歌常常使用宁静、枯寂的物象,以及由淡泊之情和枯寂之景结合而成的一种空寂的诗歌意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禅趣”。如《终南别业》,全诗抒写自己恬然自得的乐趣,不有意去寻找山水美景的刺激,一切全凭自己的兴之所至,自自然然,在专注于云起的一瞬间感到万物已成一体,这种宗教体验,便是诗人诗中所表现的“禅趣”,《渔阳诗话》也称他“辋川绝句,字字入禅”。 二、不同语言的山水田园诗 (一)孟浩然:平淡朴素、多用“兴寄” 孟浩然的诗平淡朴素、不饰铅华,沈德潜说他:“语淡而味终不薄”。如《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绘画出青山绿水中淳真朴素的田园生活场景,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重“兴寄”是孟浩然诗的普遍特点。“兴寄”即比兴寄托,是中国诗歌的古老传统。如《早寒江上有怀》在“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的景色描写中,寄托着仕途五路的失意之感。葛晓音说:“孟浩然在近体诗中的

浅谈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山水田园诗派是在天宝之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一个诗歌流派。从内容上讲,王孟山水田园诗是那个社会安宁、富裕、和平以及士人从容、恬适、优裕心境的真实写照。从形式上讲,和以上几个方面相适应,它们的风格或明快秀丽,或冲和淡远,只有少数诗歌才显气象阔大。不过,他们也自有不同之处。从意境上讲,孟诗单纯明净、冲和闲逸,王诗含蓄空灵、富有禅趣;从语言上讲,孟诗平淡朴素、多用“兴象”,王诗讲求画意、绝冠五言;从风格上讲,孟诗孤怀散朗、高旷幽雅,王诗静穆淡泊、清幽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是六朝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和发展,既注重对山水形象作精工的描绘,也注重陶渊明那样通过山水田园表现主体的品格与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次发展。 关键词:山水田园、意境、语言、风格、单纯明净、平淡朴素、禅趣、静穆淡泊、讲求画意 山水田园诗派是在天宝之际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一个诗歌流派。从内容上讲,王孟山水田园诗是那个社会安宁、富裕、和平以及士人从容、恬适、优裕心境的真实写照。从形式上讲,和以上几个方面相适应,它们的风格或明快秀丽,或冲和淡远,只有少数诗歌才显气象阔大。不过,他们也自有不同之处,以下从意境、语言、风格特色等方面简要谈谈。 一、意境 孟浩然:单纯明净、冲和闲逸 孟浩然写景喜用简淡的笔墨,随意点染的表现手法,追求一种单纯明净、浑然一体的意境。如《万山潭作》:“垂钓作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无论是沐浴在夕阳清辉

春晓译文赏析

?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我们的古诗词英译评析当 然少不了唐诗。孟浩然的诗风格明朗,语言清澈,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是唐代诗人中除李白、杜甫外特别值得研究的一位。在各种诗体中,孟浩然尤其工于五言诗,本节我们就来分析他的《春晓》的几例译文。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初读之下似觉平淡无奇,但如果反复读之,便会发现诗中别有天地。它的魅力不在华丽的辞藻或奇绝的手法,而在于它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悠远深厚的韵味。诗人写情,只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来描写,但又不铺陈开去,只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让读者自己去捉摸、去猜想。诗人写景,仅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从听觉角度着笔描写春之声:鸟声婉转悦耳,啁啾起落,远近应和,春风春雨,潇潇洒洒。淡淡几笔,就绘出了融融春意,表现出诗人惜春爱春伤春的内心感受。全诗言浅意浓,景真情切,像是从诗人心底流出的一股清泉,读之令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译文一: ?Spring Mornings ?Tr.徐忠杰 ?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 ?Everywhere, one hears birds warble or sing. ?As the night advances, rain spatters; winds moan. ?How many flowers have dropped? Can that be known? ?首先题目的翻译有问题,该诗描写的是一个春天的早晨,而不是几个或 好几个春天的清晨。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 spring morning。一、二行的 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 Everywhere, one hears ┅似乎 写景的客观性太强了些,让人难以体会诗人融于景中的情和意。但birds warble or sing用得好,表现了前两行诗中春意盎然的景象和诗人爱春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拼音版

黄hu án ɡ鹤h è楼l óu 送s òn ɡ孟m èn ɡ浩h ào 然r án 之zh ī广ɡu ǎn ɡ陵l ín ɡ 【唐t án ɡ】李l ǐ白b ái 故ɡù人r én 西x ī辞c í黄hu án ɡ鹤h è楼l óu ,烟y ān 花hu ā三s ān 月yu è下xi à扬y án ɡ州zh ōu 。 孤ɡū帆f ān 远yu ǎn 影y ǐn ɡ碧b ì空k ōn ɡ尽j ìn ,唯w éi 见ji àn 长ch án ɡ江ji ān ɡ天ti ān 际j ì流li ú 。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 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

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诗意】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

王维与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王维与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导读:本文王维与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与孟浩然之山水田园诗 西藏山南贡嘎县中学单增卓玛 【摘要】山水田园诗是诗人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它源于东晋谢灵运和晋代诗人陶渊明,以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虽然,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静闹异同 山水田园诗其诗境隽永,风格恬淡,语言清丽,常常表达诗人对宁静平和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题材体裁、意境风格方面看上去大体相同,都具有清淡、闲适的风格,但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也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 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诗都不追求辞藻的华美,尽量保持景物的纯净,力求自然地表现山水本身的美。同时他们也都在山水诗中尽力表现自己的个性。孟浩然常在山水描写中融入游子漂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有时诗人自己被作为画面的一部分而写进诗里。孟诗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风格是恬淡孤情。读他的诗,总给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感觉。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

近人。”王维因为向佛的原因,他的山水诗则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也透露出深刻的禅意,诗人努力去追求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故许多山水诗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表现了对的自然的浓厚兴趣。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之乐趣,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王维喜欢用“静”字,但他的“静”并不是一片寂静,而是以动衬静。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有前面提到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也用了山中晚归的洗衣女的声音衬托山中的宁静。此外,《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都是刻意塑造静美的景物形象,出色地表现了大自然普遍存在的难以言状的静美境界,在艺术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动态景物来对比和映衬静态景物,在动态中写静态,又在静态中表现动态,达到静美的目的。孟浩然则喜欢用“清”,孟浩然对于“清”的情韵风度的追求,实乃其主体精神和清高性格的必然所致,也是其人生际遇的暗示。这种以“清”由于失意的惆怅、哀怨的情绪的介入,使其诗显得情韵寒淡。如“坐听闲猿鸣,弦清尘外心。而孟浩然诗歌也有时有“静”,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孟诗只是静其表,其诗歌内涵是热闹的。比如写田家生活的《过故人庄》,简朴可爱,生动热闹,表达出诗人欢快的心情。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大全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大全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途次望乡》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高歌谁为媒。 2、《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3、《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4、《登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5、《北涧泛舟》 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6、《登鹿门山怀古》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初识,浦树遥莫辨。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养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缆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7、《洞庭湖寄阎九》

洞庭秋正阔,余欲泛归船。 莫辨荆吴地,唯馀水共天。 渺弥江树没,合沓海潮连。 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8、《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晓发。 荆云蔽三巴,夕望不见家。 襄王梦行雨,才子谪长沙。 长沙饶瘴疠,胡为苦留滞。 久别思款颜,承欢怀接袂。 接袂杳无由,徒增旅泊愁。 清猿不可听,沿月下湘流。9、《江上别流人》 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10、《梅道士水亭》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 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孟浩然《春晓》译文及鉴赏

孟浩然《春晓》译文及鉴赏 导读:孟浩然《春晓》译文及鉴赏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春晓》注释 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啼鸟:鸟的啼叫声。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春晓》译文及注释二 《春晓》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晓》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