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全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全版
第一章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是传统科学心理学的一部分来源。

本书前两章,将专门对近代哲学心理学思想作一概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英、法两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也包括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心理学在内).第二章则主要介绍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背景
17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是推翻封建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统治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经济上,首先是英国,后来是法国,封建生产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确立,资产阶级逐渐掌握了国内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命脉。

政治上,英国通过17世纪的革命,法国通过18世纪的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先后从封建主手中夺取了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随之,两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由封建主同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矛盾,开始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

科学上,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反对宗教神学斗争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

开始形成为独立的科学部门的一些分支,如生理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特别是力学、数学和天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科学成果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为近代唯物主义批判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哲学上,由于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产阶级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弱不等,所以资产阶级哲学产生了不同的派别。

在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进入革命高潮的时候,由于资产阶级是一个上升的进步阶级,加上自然科学中只有力学、数学比较发达,尚处于分门别类的研究、大量搜集材料的阶段,因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均采取机械唯物主义的形式,如英国的霍布斯、洛克和法国的孔狄亚克和拉·美特利等。

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逐渐走向保守、反动的时候,资产阶级又抛弃了唯物论,拣起宗教神学的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如英国的贝克莱和休谟。

不仅如此,在反对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资产阶级采用的哲学武器,各国也有不同的传统。

英国是经验论的故乡,这除了阶级力量对比的原因而外,还因为英国从13世纪出现唯名论以来,就比较注重经验的研究,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初发展也偏重在经验科学方面,所以英国一直保持了经验论的传统。

而欧洲大陆几个主要国家(包括法国)的资产阶级哲学,这时则常常是唯理论。

其所以是唯理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法国等国家中世纪以来一直是天主教会和正统经院哲学势力的老巢,受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理论的较大影响,而以后发展起来的又主要是理论的科学。

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

因为此时,除了力学和数学而外,其他科学不是没有产生,
就是处于襁褓之中。

同时,心理学尚缺乏科学的实验根据,还没有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所以仍属于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

例如,英国的贝克莱和休谟就是利用洛克给唯心论以可乘之机,在心理学中攻击唯物论,宣扬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

相反,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家则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儿二元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特别是洛克的经验论。

马克思指出:“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儿,一派起源于洛克。

……这两个派别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交错的。


①加上牛顿力学不仅支配了当时和后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哲学心理学,许多人就企图把心理现象一律归结为机械运动,一概用力学规律加以解释,而把机械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推向前进。

其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此时,哲学心理学多半是探讨感觉、观念和联想的种类、形成和作用的问题。

经验论的心理学思想发源于英国,主要发展于法国,井形成感觉主义心理学。

而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则是在英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诚然,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的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各有不同,有的是唯物论,有的是二元论·有的甚至是唯心论,但是它们都成了近代不同心理学思想发展的起点和方法论基础。

第二节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
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专科学校毕业后,曾去欧洲各国游历多年,增长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1629年定居于荷兰,从事了整整20年的哲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晚年因受荷兰教会攻击,被迫迁居瑞典,不久就在那里去世。

笛卡儿的主要著作有:《指导理智的规则)(1628-1629)、《形而上学的沉思》(16 41)、《哲学原理》(1644)、‘论心灵的各种感情》(1649)以及后来发表的专著《论人》。

笛卡儿主要生活在17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当时封建王权十分强大,资产阶级力量比较薄弱,因而在政治上笛卡儿一方面对封建反动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现状极为不满,企图为科学的发展向宗教争夺地盘,但另一方面又十分保守,不敢公开反对现存制度。

笛卡儿的二元论哲学正是资产阶级这一进步性和软弱性、妥协性的反映。

他在物理学中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是存在和认识的唯一根据”,“把机械运动看做是物质生命的表现”,①奠定了近代机械唯物论的基础。

但在《形而上学》中他又承认思想独立于物质,所谓“我思故我在”,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尺度,并把物质和精神都归结为上帝的产物。

这样就使笛卡儿的二元论最终倒向T唯心主义。

笛卡儿在心理学史上是有贡献的,对后来的心理学是很有影响的。

首先,反射和反射弧是笛卡儿的一个重大发现。

虽然笛
卡儿并没有提出“反射”这个术语,但他却相当明确地勾画了反射和反射弧的轮廓。

笛卡儿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以及受哈维关于血液循环的机械解释的启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假设,揭示了反射和反
射弧的本质。

由于当时笛卡儿还没有神经生理方面的正确见解和资料,他只好按照古代“动物精气”说和哈维血液循环的模式来设想神经过程运动的方式。

他说,血液的最灵活最迅速的粒子沿着径直通向心脏的动脉流A脑子之后,便形成了一种好像非常稀薄的气或者被称为“动物精气”的风。

这些“动物精气”扩大了脑子,并给脑子创造了条件去接受来自外界对象以及来自心灵的印象。

换句话说,“动物精气”使脑子成为一般感觉(Sens commun)的器官或容器,成为想象和记忆的器官或容器。

他进一步又说,感官一端有细线,细线的另一端与脑内的某些孔道开门相连,外物刺激感官,拉动这些线,从而拉开孔道口的活塞,让灵活精气带动体内其他流质从脑内流入肌肉,达到相当程度时就使肌肉膨胀起来。

这种机械动作,正像水和光的反射波动一样,也是一种“反射的波动”。

可见,反射概念的产生,是笛卡儿把在光学和力学影响下形成的模式运用于生理学的结果,也是他把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应用于有机体与外部世界因果关系上的表现。

在他看来,动物和人的身体这架特殊的钟表和自动机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笛卡儿的推测,动物和人的神经和肌肉
的反应,都由感觉器官的刺激而引起,有着内导和外导的特殊机制。

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发表的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所以巴甫洛夫认为笛卡儿是反射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但是,笛卡儿的反射概念是机械性的,而这一点给他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既然人和动物的运动跟钟表之类的自动机的运动一样,那么人和动物运动的不同变化又如何解释呢?以人为例,相同刺激物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而有时不同的刺激却可以产生相同的反应。

为了解决这一困难,笛卡儿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他认为,动物没有心灵,所以动物是自动机。

人是有心灵的,所以称人为自动机只是就他的身体机制来说的。

如果兼就他的心灵来讲,他就是超机械的了。

显然,这又使笛卡儿回到了二元论的轨道。

其次,心身交感论是笛卡儿在心身关系上二元论的典型表现。

在一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精神实体。

精神实体的本性只是思维,不占任何空间。

而物质的本性则只占空间,不能思维。

动物不能思维,只有人才能思维,因此人兼有两种实体:人的肉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人的心灵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这就是笛卡儿的二元论。

笛卡儿的二元论不是一般的心身平行论,而是一种心身交感论。

他认为,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

他说:“自然又通过这些痛苦、饥饿、口渴等等的感觉告诉我,我不但住在我
的形体里面,就像一个舵手坐在他的船上一样;而且此外我还和这个形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度地搅混在一起,因而我与它组成了一个单一的整体。

”①譬如,身体受伤时我感觉到痛苦,形体需要喝水或吃东西时我便感觉到饥渴。

所以心灵和身体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可以互相作用的。

心身究竟在有机体哪一部分实现其交感呢?根据当时解剖学的发展,发现人体器官都是成对的,唯独松果体是单一的,加上人们对松果体的机能还不太了解,于是笛卡儿便认为松果体是心灵的驻所。

他还同意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认为神经是中空的管,其中有两种东西:一种是动物精气或灵活精气,像风和火那样精微的流质,
它贮藏的中心是脑室;另一种则是上面说过的细线。

人的感官受刺激时,这些线被拉动,因而影响松果体,发生印象,这样心灵就有了感觉。

心灵也可以用松果体控制精气流动的方向,使它由神经管流到某些肌肉,发生某种动作。

笛卡儿还认为松果体位于前后脑室的动物精气交流的管道上,心灵在这里可以方便地控制精气流动的方向。

他说,除了意志、思维、记忆和。

天赋观念”是心灵直接控制的活动而外,其他心理活动,如感觉、想象和本能等都是由于心灵和身体联合作用的结果。

笛卡儿的心身交感论显然是错误的。

这不仅表现在他把一个同脑的机能关系不大的内分泌腺当作了心理的器官,而且还表现在他的看法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既然说心灵是非物质的,但当他谈到心灵的作用时,却谈的是物质的作用。

其实这就是人脑
的机能,不过笛卡儿因受宗教偏见的影响,还认识不到这一点。

应当指出,笛卡儿认为,心物这两种实体都是有限的,它们都是由无限的实体——上帝创造出来的。

基于这一点,他提出了一个唯心主义的意识概念。

依他来看,意识是一个特殊的封闭的内部世界,只有借助自我观察才能洞察这个内部世界。

他所说的内部世界是通向上帝的。

因为上帝是绝对实体,它虽没有形体,但却是心灵和物质的创造者。

这就是笛卡儿由二元论最终导致唯心主义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两面性在理论上的反映。

再次,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等问题,笛卡儿做了专门的论述。

笛卡儿在《论灵的各种感情》这部主要心理学著作中,研究了心灵的属性问题,并把它们划分为主动状态和被动状态这样两个活动范畴。

他认为,情绪不是心的主动作用。

正如感觉一样,它们都是由于外物(如声、光)和体内变化(如饥、渴)所引起的一
种被动的心理状态。

但人们总是认为情绪和心密切相联,似乎情绪是在心里头而不是直接由外物或体内变化所引起的。

但笛卡儿指出,情绪又同感觉的被动状态不同,尽管情绪是靠身体内部灵活精气和血液的动荡来激发和维持,它比其他被动状态更容易扰乱人的心灵,然而情绪毕竟不具有意志那样的主动作用。

这里,他把感觉和情绪等说成是被动的心理状态是不对的,但区分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指出情与知、意主动程度的不同还是有意义的。

笛卡儿认为,有些情绪主要是心的作用,如看小说或戏剧中可歌可泣的情节而内心感到一种理智的喜悦。

有些情绪则是身体对心的影响,如对某些事物爱憎的情绪。

这类情绪,心灵既不能直接激起,也不能直接抑制,但可以通过心灵的活动间接地激起这种情绪。

如设想可憎恶的东西而引起憎恶的情绪。

诚然,人的主观需要、意
识倾向、知识经验对情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否认情绪的客观来源是错误的。

笛卡儿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六种: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

这些原始情绪均和一定对象相联系,如惊奇是由新异的事物而引起的惊讶情绪,爱悦是由有益的对象联合引起的适意情绪,憎恶是由有害的对象引起的远离情绪,欲望是由所要追求的有益对象而引起的内驱情绪,欢乐是由对现实有益事物的享受而引起的愉快情绪,悲哀是由现实有害事物而引起的不安情绪。

其他情绪都是这六种原始情绪的一些组合或分支。

显然,他在原始情绪问题上坚持的是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原则,但在上述的高级情感的问题上却坚持心灵决定论的唯心主义原则,这样就又使笛卡儿陷入了二元论的窘地。

笛卡儿还认为,人的各种情绪总是伴随着表情动作的。

如眼睛和面部的活动、脸色的改变、发抖、疲倦、叹息等等。

他指出,人在快乐时脸色有光泽,忧伤时则脸色苍白。

这里,他提出心脏、血液循环活动同情绪的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未注意到神经系统在情绪活动中的作用。


情绪的克制和更替,他也作了如同条件反射那样的解释。

如忽然碰到喜欢吃的食物里有臭东西,以后再见到这个食物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总之,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是二元论的。

这个二元论虽然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在当时宗教和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它还是具有进步作用的。

笛卡儿利用了双重真理论,以二元论的形式摆脱了神学对科学的控制,把人们的思想从对灵魂的玄学争论转变到对人体机器功能的理性思维和具体研究上来,从而在生命活动的最复杂的领域中为决定论的新方法论开辟了新的前景。

第三节霍布斯和洛克的心理学思想
一、霍布斯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是培根唯物论的继承者。

他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在牛津大学毕业后,曾做过新贵族的家庭教师,后游历欧洲大陆许多国家,与伽利略、笛卡儿相识,还做过培根的秘书。

革命初期,他逃亡法国,克伦威尔执政时回国。

复辟时期,他因坚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曾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

霍布斯的主要著作有:《利维坦》(1651)和《论物体》。

霍布斯主要活动于17世纪的40至80年代,当时正是壮大起来的英国资产阶级向封建统治者进行夺权的政治革命时期。

他根据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和力学、数学的科研成果,克服了培根的双重真理论和“神学不彻底性”,把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结合起来,建立丁近代第一个完整的机
械唯物论体系。

霍布斯对心理学上是有贡献的。

首先,霍布斯对人的心理本质作了唯物主义的分析。

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根本性质是广延性,整个世界是由机械规律支配的巨大物体。

他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主张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在他看来,作为一切知识开端的感觉,首先是由于外界物体的运动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感官的相应运动,接着神经也运动起来,最后传到脑,脑也随之发生运动,于是就产生了感觉。

外物对感官的作用停止时,它在感官及神经上引起的运动仍可持续,但远较微弱了,与这种微弱的运动相应的感觉就构成了记忆和想象的材料。

霍布斯还认为,这种残余运动,会被当前感觉的更强烈的运动所淹没,而当睡眠时,便可能形成梦境。

他说:“梦境通常没有连贯性,假如有连贯性,乃是由于偶然,这必定是由于做梦的脑不是每部分同样地恢复它的运动。

”他对梦境的解释,同巴甫洛夫有类似之处。

这里霍布斯对心理本质解释的进步意义就在于:他摒弃对灵魂实体的神学思辨,把心理同身体和脑视为不可分割的东西,主张用自然法则来说明各种具体心理现象。

应当指出,霍布斯对心理现象的看法,虽然是唯物的,但却是形而上学的。

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他只承认广延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否认物体的颜色、声音和滋味等性质的客观性。

这样不但难于用唯物主义决定论来解释视觉、听觉和味觉等感觉的客观来源,相反和后来的洛克一样都
为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开了方便之门。

二是他只承认机械运动,否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霍布斯认为,人完全是一架按照力学性质运动的机器。

他把心脏比作发条,神经比作油丝,关节比作齿轮。

并且,他又把物质和运动分割开来,认为运动不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没有运动,物体仍然是物体。

这样就使他缺乏“反映”的概念,不能理解反映的过程和实质,不能把外部对象的运动和人的感觉等心理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是他把思维活动看成是对感觉经验材料的机械的加减计算,认为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是标志事物的符号、名称等等。

这说明他不懂得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使他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心理学思想掺杂了某些唯理论和唯名论的观点。

其次,霍布斯对联想的本质和种类也作了论述。

霍布斯虽然没有使用过“联想”这个名词,但他却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他对人的联想有过很好的观察,并用联想来解释人的想象和思维。

在他看来,思想或观念的前后相连,是受过去经验制约的。

所谓联想,就是过去一些观念连续运动的结果。

他说:“那些在感觉中相互密切连续的运动,在感觉之后也会继续保留在一起;以致当前者再次发生并占有优势的时候,后者就接着发生。

”①显然,这里说的是相继性联想。

霍布斯把人的思想的系列分为两种:一种是无计划的、无指导的和变化无常的思想系列,如在梦中那样。

另一种是有某种欲望和计划所节制而较为恒定的思想系列。

这里,他把欲望能否控制视为联想的方向和性质的决定因素,并把它作为划分联想种类的主要标准。

实质上,霍布斯所说的两种思想系列,正是后来人们所谓的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

二、洛克
约翰·洛克(1632-1704)是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学家,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他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曾在牛津大学读书和任教。

早年就读过培根、笛卡儿等人的著作,对自然科学很有兴趣,并与波义耳、牛顿等著名科学家有密切的交往。

他曾做过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政党“辉格党”领袖沙甫慈伯利的家庭教师、医生和顾问,后因受迫害逃往荷兰。

1688年“光荣革命”后回国,并在政府中任职。

洛克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理智论》c1690)。

洛克主要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妥协的历史时期。

在政治上,他反对“君权神授说”和君主专制制度,拥护“光荣革命”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并且提出了一整套社会政治理论。

在哲学上,他继承和发挥了培根、霍布斯的思想,建立了近代第一个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的体系,但同时他又向唯心主义和宗教做了很大的让步,从而使他的唯物主义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洛克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以下三论。

首先,经验论是洛克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基础。

洛克哲学心理学思想是紧紧围绕观念问题展开的。

在《人类理智论》
这本书一开头,他就提出了观念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获得的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洛克首先用大量的篇幅系统地批判了“天赋观念说”,明确指出“心灵中没有天赋的原则”和所谓“人类普遍同意的原则”。

他说,儿童和白痴以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对数学公理、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矛盾律,既不知道,也根本不会想到。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社会习尚和道德原则是各不相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并没有什么普遍的共同的道德原则,这些都足以说明天赋原则是不存在的。

接着,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并详尽地论述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

在他看来,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只是由于后天的经验,才在这白板上留下了印迹。

那么,这块“白板”上是怎样写满文字的呢?或者说,我们的观念是怎样产生的呢?洛克强调说,人们的全部观念都是通过自然途径,凭倍感官得来的,“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这是洛克的经验论属于唯物主义路线的根本标志。

它在当时,从思想上打击了封建反动势力,促进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但是.洛克对“天赋观念说”批判得并不彻底,他的“白板说”仍然是直观的机械的反映论。

这一点,从后面他对经验来源的具体论述上就看得更清楚了。

洛克认为,构成知识的观念来源于两类经验:一类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它是由客观外部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所引起的,如关于颜色、声音、大小、形状、运动等等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