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策略、高分笔记、考研秘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汉语国际教育考研趋于白热化时期,竞争异常激烈。所以,很多非名校的学生总是处于惆怅复杂的心态之下,阻挡了前进的步伐。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心态是考研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同学们在考研路上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想起育明,育明每年培养出众多全国高校汉硕的研究生,其中包括不少初试复试状元。考研选择了育明就选择正确的团队伴你一起备战:一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事业,多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铸造成功。
育明教育倾心为全国汉硕考生打造价值2500元的精品视频课程,包括汉硕考研两门专业课内容深度讲解,涵盖了全部考点。同时育明教育随视频赠送相应考研资料(状元笔记、历年真题及解析)。整套汉硕秘籍适用于全国非名校,本专业成绩一般,跨专业基础薄弱,但都梦想着专业课考出高分的学子们。
2014年汉语国际教育视频课程+近三年真题+状元笔记+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
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一、填空
1.传说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壶山”,为仙人所居之地,有长生不老之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据说齐人徐福在秦始皇时期,曾帅童男童女千人,东渡求药。
2.“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为南北二线。北线经现在的吐鲁番、库车、喀什,南线经现在的若羌、和田、莎车,在今马里(古木鹿城)汇合,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达地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长七千余公里。
3.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时的航线是:以广州为起点,驶出珠江口,转向西南方,绕过海南岛东岸,再西南行,贴近越南沿海,越暹罗湾至马六甲海峡,沿海峡向西北,经印度半岛,过孟加拉湾抵达今斯里兰卡,然后渡阿拉伯海,驶入波斯湾。
4.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及其副手王景弘受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出发,经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到达印度西岸,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郑和船队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航程之远,不但在15世纪的中国航运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航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郑和是回族人,本名马三保,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
5.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他在元代来到中国。意大利人利玛窦是传教士,著有《天主实义》,他的传教活动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野名流先后受洗,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支柱。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
其后,西方传教士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汤若望等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朝廷,并在徐光启的保举下参与修订历法、制造枪炮。清朝建立后,德国人汤若望以一外国人的身份第一次出任
持建造天文仪器,有的传教士还在宫廷充当表匠、药师、画师(朗士宁)、御医等,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利玛窦首先将四书译成拉丁文,随后法国人金尼阁将五经译成拉丁文。法国人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志》是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二、名词解释
1.陆上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
文化。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着大批丝绸和其他物品,出玉门关,抵达乌孙国(在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此后,汉使来往不断。到东汉永平十六年,即公元73年,班超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甘英还远至波斯湾。与此同时,西域的使臣与商人,也远来中土,带来了他们的物产,换回了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丝绸之路”就这样开通了。及至唐代,它仍然是沟通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东起汉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为南北二线:北线经现在的吐鲁番、库车、喀什,南线经现在的若羌、和田、莎车,在今马里(古木鹿城)汇合,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达地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长七千余公里。
这条丝绸之路的开通,在古代东西方之间架起了文化交往的桥梁,中国的丝绸、刺绣、陶瓷和其他绚丽多彩的工艺产品被运往中亚及至欧洲,而异域的核桃、蚕豆、胡萝卜、葡萄酒和多姿多彩的音乐、舞蹈、绘画也在汉唐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印度佛教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大改变了中国原有哲学、文学和艺术的风貌;中国的“四大发明”也通过它传往阿拉伯和欧洲,使整个人类文明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海上丝绸之路
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载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后汉书·西域传》曾提到“大秦”(罗马帝国)有海路通往中国。《三国志·西戎传》更明确提到大秦“常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陆路交通有所阻隔,海上交通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外联系大大加强,大秦诸国的使臣和商人通过海路来华的数目不断增加。货物贸易主要是中国的丝绸、陶瓷和海外诸国的金银制品和玻璃。为了适应海上贸易的发展,唐宋时代开始在广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使”,负责官吏海外贸易。随着海上贸易的扩大,中外人员交往越来越频繁,来华外国人有的就在沿海城市定居,形成所谓的“蕃坊”。伊斯兰教随阿拉伯人的迁居来到中国,印度僧人也渡海来华传教。
据文献记载,唐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航线是:驶出珠江口,转向西南方,绕过海南岛东岸,再西南行,贴近越南沿海,越暹罗湾至马六甲海峡,沿海峡向西北,经印度半岛,过孟加拉湾抵达今斯里兰卡,然后渡阿拉伯海,驶入波斯湾。宋元以后,海上航行技术提高,航行能力增强,中外海上交往空前发展,至郑和下西洋达于高峰。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许多航海人士以其亲身经历撰写著述,描写海外诸岛风貌,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部:元代南昌人汪大渊所著《夷岛志略》,记述其到达东南亚诸国和进入阿拉伯海的经历见闻;元代浙江永嘉人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真实纪录了柬埔寨吴哥时代的灿烂文化。
3.郑和下西洋:
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及其副手王景弘受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出发,经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到达印度西岸,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郑和船队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航程之远,不但在15世纪的中国航运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航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郑和是回族人,本名马三保,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云南昆明人,因其父与祖父都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