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二部分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基于《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的群文阅读教学设想:当下的高中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局部轻视整体、重视感性想象轻视理性分析、重视直观经验轻视逻辑推理等问题。

已有的诗歌教学多拘泥于意象、韵律等内容,而对于诗歌整体章法、情境结构的把握,对于作者情感脉络、心路历程的寻绎,对于诗歌意境、旨趣更为深入的感受理解缺乏关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策略,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设计凸显主体的“学的活动”,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者、路径提供者和活动设计者,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体系、探寻科学的思想方法。

如何让诗歌教学之路更为清晰和坚定,如何真正关注学生诗歌学习的现状,是我设计本课的初衷。

教学目标:1.由形悟神,理清词人情感脉络。

2.披文人情,理解曲笔直写胸臆的笔法。

知人论世,群文阅读,体悟苏子生命智慧。

教学重点:体会苏子生命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了解作者题目:的苏轼。

要求:自选一个角度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1分钟左右。

一、朗读一感受词韵之美师:900多年前,黄州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却引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定风波》。

今天,我们一起陪着苏轼走完那沙湖小道,体验东坡先生的情感历程,领悟他的生命智慧。

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朗诵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读出情感则要注意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

老师知道,你们都有预习的好习惯,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这首词作。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看看他朗读中哪些地方处理得比较好,或者哪些词句和你的朗读还存在出入。

学生及老师点评。

同学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也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由。

这很好!我们先将这个问题放一放,因为我们或许对于词作的内容还未完全读懂,对词人的情感历程还未完全理解。

等我们深人解读之后再看这个问题。

我相信,那时候大家或许又会有新的认识。

全班朗读二、释读—体悟情脉之妙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有感而作。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广昌一中高一年级董玲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美读、品读、悟读三个环节,揣摩诗意,学习作者以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通过讨论和写作,分别从字、词、句三方面层层深入,把握词的情感和词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播放多媒体,欣赏歌曲《醉拳》二、导语:同学们,听完这首曲子,你们听出了什么?洒脱从容。

凭着这份洒脱从容,诸葛孔明舌战群儒谈笑自若;凭着这份洒脱从容,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冲天;凭着这份洒脱从容,苏东坡笑对人生宠辱不惊。

这位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被余秋雨先生称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兄弟情深的苏轼;我们学过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从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我们刚学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们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壮志未酬的苏轼。

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代全才的魅力吧!板书:《定风波》苏轼三、知人论世,走近苏轼(多媒体展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生宦海浮沉,苏轼曾用这么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最高曾官至杭州太守,吏部尚书,而他却把自己平生的功业归于三个被贬的地方,这三个地方可谓苏轼在政治上最为失败最为惨烈的地方,但它们却给了苏轼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也正是这三个地方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人格的魅力,超然的态度,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就能充分体现他的超然与豪迈。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导入:《自题金山画像》【幻灯片】这四六二十四个字的绝命诗,沉痛地总结了诗人的一生: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东坡的贬谪流放之地,九死一生之地。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困顿之中,在贬谪流放之中,在苦难之中度过的。

所以要真正的了解苏东坡,必须了解他的被贬谪的生活。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幻灯片】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特别是最后一句:“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定风波》,了解他被贬谪而生活在最底层最苦难之中,又怎样保持并且修炼他那光彩迷人的优秀的精神特质,而最终成为一个纯净的伟大的人。

齐读学习目标【幻灯片】学习目标:1、品其人。

分析评价,探讨把握苏轼的形象。

2、悟其思。

研读文本,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诵读本词积累感悟(齐读之后,出示下列内容)【幻灯片】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幻灯片】铜琵琶,即铜制琵琶,言其声调铿锵有力;铁绰板与红牙板都是古人演奏音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乐器,前者为男歌手所用,音调响亮有力,后者一般为女歌手所执,音调细腻清脆。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5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教学设计岷县第一中学魏小丽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一、激趣导入让学生分享自己遇雨时的感受导入新课(在多媒体上用下雨的图片导入,让学生能身临其境)。

二、了解写作背景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解答疑难1、赏析小序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2、朗读(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2)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不是。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教学设计洞口县第九中学刘自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品读赏析,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学情分析因为初中学过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高中学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

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篇简单的课文时,学到知识、感觉不枯燥,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问题设置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当然,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为他所用。

词中的有些情感就比较复杂,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的偶像是谁?学生回答后明确:在宋代曾有一个人是很多人的偶像,他就是苏轼,神宗皇帝一旦举箸不食,周围的人知道他又在在读苏轼的诗文了,一个叫章元弼的读书人过分迷恋苏轼的诗文冷落了妻子,受到妻子的责怪后,他为了捍卫自己对苏东坡顽固的热爱,竟然休掉了娇妻。

那么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坎坷多磨难。

苏轼自己曾写一首诗自嘲,精炼地概括了他坎坷多磨难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高中语文唐宋词5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

高中语文唐宋词5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二月二日①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赏析】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前两联先写欢乐的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婉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思考】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靖.(jìnɡ)康 朝天阙.(què) 遥岑.(cén) 鲈.(lú)鱼 堪脍.(kuài) 吟啸.(xiào) 螺髻.(jì) 寒蛩.(qiónɡ) 2.多音字藉⎩⎪⎨⎪⎧狼藉.(jí)蕴藉.(jiè) 载⎩⎪⎨⎪⎧刊载.(zǎi)载.歌载舞(zài) 乘⎩⎪⎨⎪⎧下乘.(chénɡ)千乘.之国(shènɡ) 潦⎩⎪⎨⎪⎧潦.倒(liáo)积潦.(lǎo) 二、字形辨认⎩⎪⎨⎪⎧料qiào(峭)qiǎo(悄)然 ⎩⎪⎨⎪⎧lán(阑)干jiàn(谏)言⎩⎪⎨⎪⎧lú(鲈)鱼lú(泸)州 ⎩⎪⎨⎪⎧kuài(脍)炙人口huì(荟)萃三、词语释义①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②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③怒发冲冠:愤怒时头发直竖,把帽子顶起来。

④潇潇:急骤的雨声。

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之举。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烟雨任平生——读《定风波》赏苏轼人生美学一、教材分析《定风波》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所选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鲜明地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气质、文化心理、审美观照、人生美学等。

《苏轼词两首》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代“贬谪文学”中的一股清流,更体现了苏轼淡然、旷达、豪放的人生美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并培养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

二、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学生在初中及高中必修2学过苏轼部分诗文作品,对苏轼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艺术成就、人生态度有一定了解;对古典诗词的形象、意境、表现手法等鉴赏常识也有一定掌握。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追求乐观的人生态度也有一定积极意义。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词人的人生态度及文化心理,从而引导他们将认识上升为一种人生美学追求。

三、教学设想1、指导思想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合作探究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

基于此,我将本课设计定位为主题探究式教学,以已学篇目引导主题的确立,以课堂主题带动解读文本,以解读文本驱动群文阅读,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深入解读文本的意识,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相互合作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的具体实践中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教学设计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词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分析形象,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预习设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更加有效,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需背诵该词,2并对本词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教案设计新疆库尔勒巴州第一中学于丛姐一、写作背景:《定风波》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

被贬官在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

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

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中去了。

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司马光等人是有区别的。

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为此,他遭到了旧党的排斥。

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

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

这首《定风波》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二、温故而知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诵读感悟:1、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诵读感悟:3、这是一首即事抒怀的作品,词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五、解读小序,了解背景,1、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高考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词第11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高考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唐宋词第11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三、词语释义 形容春天的微寒。 ①料峭:_______________ 云雾弥漫,雨势很大。 ②烟雨:__________________ 落日的余晖。 ③斜照:____________ 风吹雨落的声音。 ④萧瑟:________________ ⑤怒发冲冠:愤怒时头发直竖,把帽子顶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急骤的雨声。 ⑥潇潇:___________ 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 ⑦长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之举。 轻易,随随便便。 ⑧等闲:________________ ⑨天阙:_________________ 天子宫殿前的楼观。 ⑩断鸿:___________ 失群的孤雁。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诗海探珠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 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片,以纾 客怀。 空城晓角 ,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 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徐徐前行。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那 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困境中,在心灵上 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 玩赏。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定力和操守。 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 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操守去 面对。“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 “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 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 想情感。
2.资料链接 如果说写景诗词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词的 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发而 成诗词,即为抒怀。这类作品如果扩而大之的话, 诗言志” 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抒情诗词。由于“______ 的关系,咏怀的作品相当多,内容包括思亲、送 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 等。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满江红写怀》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满江红写怀》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满江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的意境,理解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岳飞的生平事迹引出《满江红》二、走进作者1、请学生讲述对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板书:精忠报国还我河山2、教师总结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

19岁时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

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板书),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

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

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

绍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烩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

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诠释了他的爱国主义的真谛。

三.朗读·体悟1、教师范读,并解决生字词。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4、课堂练习问题:21、这首词的开头就刻画出一个“怒发冲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整首词的内容,分析词人为何如此愤怒?又是怎样表现的?分析:①个人原因:这是一种化悲痛为愤怒的情感体现。

“三十功名尘与土”表现了壮志未酬的伤感,原因在于未能驰骋沙场、杀敌报国,从而激发了愤怒情绪;②时代原因:在于南宋政权未能消灭金人、收复河山的社会现实。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银川高级中学王越【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1课时一、导入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东坡,说他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

究竟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其难能、可贵在何处?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定风波》。

二、展示学习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2.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

3.背诵全词。

三、初读感知,梳理词意(独学:任务一)找两名同学进行范读。

一名同学进行口译展示。

四、齐读小序:大家发没发现这首词与其他的词有一定的区别,这首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那么小序有什么作用呢?刚刚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诗歌,咱们来做一个头脑风暴啊。

看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诗歌。

1、整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遇雨)2、作者用哪两个动词描述了风雨?(穿、打)3、可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4、那他在雨中是什么样的服饰装扮呢?(竹杖芒鞋、蓑)那么问题来了,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请同学们对学,讨论完成任务二。

四、品读赏析,领略词境(一)上片(对学:任务二)1、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体现。

“高头大马”,是官者的形象,此时此刻的苏轼,虽然担任着黄州团练副使,但却是闲职一个,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相较于被贬以前的生活,自然是无官一身轻。

也自然不难理解在这场狂风骤雨乍来之时,苏轼可以在雨中吟啸徐行了吧。

(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竹杖芒鞋的平常生活和高官厚禄胡华贵生活。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了解背景。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泰戈尔(①复习介宾短语后置或者说状语后置;②世界给了我不幸,可是我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乐观旷达。

这也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人物苏东坡对待不幸的态度。

)学生朗读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PPT演示)我们知道,苏轼被贬黄冈,是因为“乌台诗案”。

以苏轼的才能,本可以官拜宰相。

但他从不违心地阿附于任何一方。

晚年的苏东坡曾自嘲说自己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从政40年,他竟被贬谪流放了33年。

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最低时,他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黄州团练副使)。

一个人身处逆境,往往少不了会有怨气,有的甚至怨气冲天。

苏东坡有吗?有。

这很正常。

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是豪放,也难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奈感伤。

甚至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情怀,也流露出深沉的孤独和悲凉。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PPT演示)但同时他又不断的开解自己。

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更多的看出他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学习目标】天才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喜欢苏东坡》幻灯1她说: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

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

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过渡)那么苏轼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幻灯)生读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任职,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

后因“乌台诗案”获罪贬黄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幻灯片)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惟艰,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过渡)但他的一生却又历经了坎坷。

引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幻灯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就是这么一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却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首词《定风波》,让我们从他的词中去感受东坡所独有的魅力,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1)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文章写作背景: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满江红写怀》4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满江红写怀》4教案教学设计讲

1师: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正在遭受异族的侵略一片完整壮美的山河正在被蚕食鲸吞一段风雨如晦的日子正被赤胆忠诚的他照亮他——岳飞一个怒发冲冠的盖世英雄一位精忠报国的爱国将领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满江红》集体:(激情的,高亢的)《满江红》(低缓的)岳飞杨文滔:(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发-冲-冠--(右手抬起与肩齐),凭-阑-处--(手缓缓向外移动)、(低沉)潇萧雨歇(右手收回)。

(激情)抬望眼,仰天长啸(右手头向上抬看天),壮-怀--激烈(手缓缓收回)。

汪含菁:(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抬右手作展望状)。

(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切。

集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调渐升高,稍顿,低沉)空-悲-切。

师:同学们,谢谢你们的激情,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潇潇细雨中,一位满怀报国赤诚,视功名如尘土,历经苦难艰辛,历经人生风雨却依旧壮心不已的赤子形象已然呈现。

雷罗雨非:(语速缓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抬右手手心向里),何时灭?(右手握拳)集体:臣子恨,何时灭?(右手手心向里并握拳)杨宇翔:(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罗应强:(激情,高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集体: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罗应强:(语速缓慢,感情适中)朝--天--阙。

(右手和头一起向上抬)集体:(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朝天阙,朝天阙。

2音乐起师:一曲《满江红》,气盖山河,激励着中华民族千古爱国之心。

一腔忠愤,碧血丹心,震荡着万里云天碧海。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将军壮怀激烈,千载而下,仍以其慷慨激昂、拳拳赤城,震撼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集体:(激情的,高亢的)《满江红》(低缓的)岳飞杨文滔:(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发-冲-冠--(右手抬起与肩齐),凭-阑-处--(手缓缓向外移动)、(低沉)潇萧雨歇(右手收回)。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定风波》教学设计一、导入怎样衡量人生,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作为老师,人生也许就是上一堂课的功夫。

如果当人生是一场雨的功夫,你是选择疾走躲雨还是漫步淋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简单几句即可)板书:雨躲,意味着雨的偶然,短暂,也可以抽象为不幸;淋,似乎凸显了一种面对、主观能动,更有了生命的意味……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苏轼的选择。

二、学习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揣摩词句,结合背景,深入理解苏轼旷达超脱的情怀。

三、初读感知学习诗词,“七分诵读,三分鉴赏”。

那就让我们从读开始。

诵读一首诗词,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学生回答)明确: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3、读出情感看来同学们对于诵读要求很明确。

那咱们就来试试吧。

1、一个同学读——听字音(错了要纠正)2、一个同学来读节奏——展示节奏图,找学生评价,节奏把握怎么样。

3、评价的学生再来读,看字音,看节奏。

初读一首诗歌把握字音和节奏并不难做到,稍微用心即可达到要求。

但是,如何将一首诗歌的轻重、缓急,语调升降读地到位,就需要读懂诗歌的情感。

(时间5分钟)四、品读鉴赏品读诗词的情感就要立足于诗歌。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由诵读。

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一阕。

回答问题时相互补充。

这样进行会快些。

要求:1、结合小序研读,扫除阅读障碍。

22、品味词中字句,找到词中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小组中展示诵读,小组推荐。

3、请按照要求填空回答问题,从读出苏轼的。

时间5分钟展示的过程不仅是读,其实就是分析文本的过程,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

明确:答案可能如下1、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也交代了作词的缘由,因偶遇下雨而感怀,所以这是一首即事感怀的诗词。

尤其要注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苏轼并不麻木迟钝,而是清楚地知道:狂风暴雨不会长久,紧张和狼狈也于事无补。

果然没过多久,天就放晴。

词中内容就可分为“雨中”“雨后”。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第1页共4页《定风波》教学设计李树勇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经典咏流传黄绮珊《定风波》视频、音频二、作者那回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第2页共4页“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三、背景那回事《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四、有感情的进行诵读,感受词人的情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

2018年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资料助读]◎释标题选自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

“定风波”,词牌名,属于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

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词人从黄州去沙湖途中遇小雨,这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词人却写出这一曲佳篇。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我们由此可看出其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精要赏析]◎赏形象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提示:雨的特点抓住“穿”与“打”概括。

词人形象从对待环境的态度概括。

参考答案:雨骤风狂。

闲适、坦然的形象。

◎品语言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有何作用?提示:“风雨”和“晴”需联系时代背景考虑;作用从所写内容和主旨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对待人生的顺逆、成败、荣辱、福祸。

◎悟意旨3.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简朴”在文中指自然景色,“深意”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

参考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释标题五仄韵。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达了岳飞以收复失去的祖国山河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精品】语文版唐宋诗词鉴赏第十一课——抒志咏怀学案

【精品】语文版唐宋诗词鉴赏第十一课——抒志咏怀学案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诗学案一、咏物抒怀诗鉴赏要点(与本单元主题有交叉)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一叶总关情”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一)常见类型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2、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

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 ” 、(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
[对应学生用书P58]
[资料助读]
◎释标题
选自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

“定风波”,词牌名,属于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

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词人从黄州去沙湖途中遇小雨,这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词人却写出这一曲佳篇。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我们由此可看出其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知作者
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
◎明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提示:雨的特点抓住“穿”与“打”概括。

词人形象从对待环境的态度概括。

参考答案:雨骤风狂。

闲适、坦然的形象。

◎品语言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有何作用?
提示:“风雨”和“晴”需联系时代背景考虑;作用从所写内容和主旨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对待人生的顺逆、成败、荣辱、福祸。

◎悟意旨
3.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简朴”在文中指自然景色,“深意”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

参考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资料助读]
◎释标题
满江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此调又名“念良游”“伤春曲”。

格调沉郁激昂,宜于抒发怀抱,故为苏辛派词人所常用。

双调,九十三字。

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达了岳飞以收复失去的祖国山河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知作者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以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

孝宗时恢复名誉,谥武穆。

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有《岳武穆集》。

《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明背景
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

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来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从“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两句看,岳飞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提示:联系背景事件及“雪”“灭”等词考虑。

参考答案:岳飞是一个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析技巧
2.“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提示:修辞手法好判断,关键是挖掘语句背后隐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切齿痛恨,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愤激之语,同时又把收复山河的宏愿、征战的艰苦,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

◎悟意旨
3.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从对待不同对象的态度上思考。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爱国词。

本词的内容充满了对敌寇的痛恨,对国家的热爱。

它表达的是作者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是当时人民奋起杀敌的愤怒的吼声。

[资料助读]
◎释标题
“水龙吟”,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二字。

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

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知作者
辛弃疾(见第九课《青玉案元夕》)
◎明背景
《水龙吟》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精要赏析]
◎赏形象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提示:联系背景、作者经历及动词概括词人形象。

参考答案: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