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村落、院形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
堡门 建筑群四面由堡墙包围,东面和南面 留堡门出入。 南北主干路 三条东西支路
堡门
构成
顶甲
东西向支路将大院分成南北四排,分 别被称为:底甲,二甲,三甲,顶甲 。
三甲
二甲
底甲
堡内共27个院落,除顶甲有六个之外 ,其余三甲均有七个,均由东西支路 进入。 入口
墙堡
南北干道
院落
轴线:多轴线
一正两厢二进院
浙江某水乡村镇,位于河道的交汇点,被河道分割成若干小块, 景观变化很丰富
在多山地区.平地十分宝贵,为把平坦的土地 留作耕地,许多村镇都坐落在地形起伏的山 坡之上。这种村镇的布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 种情况:一种是走向与等高线平行。另一种是 与等高线保持互相垂直的关系。
与等高线平行布局其主要街通多呈弯曲的带状 空间,曲率大致与等高线一致.高程无明显变 化,巷道则与等高线垂直,高程变化较显著。
安徽宏村
• 地理条件与风水—由依山 到傍水 • 宗族祠堂与商业发展
地理条件与风水—由依山到傍水
• 西溪改道后,雷岗山下一片平坦, 形成了一块“北枕雷岗,三面环水, 南屏吉阳山的风水宝地”。 • 至七十六世之前的一百余年间,因 社会动乱,经济衰落,故村落汪氏 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至七十七世 时已成为九房大族,雷岗山上的 “十三间楼”已无法容纳这么多子 孙居住、繁衍。因此宏村宗族开始 在雷岗山下营建村落。
典型案例对比
• 江西婺源汪口村 • 安徽宏村 • 山西阳明堡镇
江西婺源汪口村
• 地理因素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观念 • 微观经济活动
汪口村落总平面
地理条件
• 汪口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部江湾镇, 占地约11hm2,江湾水与段莘水在村 东汇合。 • 古代的汪口,既是古代徽州府通往饶 州府的陆路必经之地,又是婺源水路 货运至乐平、鄱阳湖、九江等地的起 止码头。因处于婺源水路交通“通舟 止此”的端点与终点,汪口成为徽州 一个主要的出入口。 • 汪口村沿水布局,以水为界,以垂直 河流方向为轴线向内陆延伸。
还有一些村镇所采取的是散点布局式。 例如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人民 的村镇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这里地处亚 热带.不仅气温高, 而且经常处于静风状 态。为通风满足要求。傣族人民采用干阑 式民居建筑均采用独立形式且四面临空。 这种形式的单体建筑不适合互相拼接、反 映在群体组合上便成为散点式布局。
贵州某苗寨,沿着等高线布置,视线开阔,通风良好
与等高线相垂直布局的村镇,这种村镇其主要街 道必然会有明显的高程变化这就意味着每隔一段 距离必须设若干步台阶,这样就使街道空间有起 伏和变化。沿街两侧建筑则呈跌落形式,并与地 面起伏呼应。
重庆西沱镇,采用和等高线垂直的布局形式,为 适应布局变化,主要街道既曲折又有很大的起伏 变化。
聚落研究
中国传统古村、镇肌理形态
什么是聚落?
•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 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 的总称。 • 它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形式,城市聚落一般 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近代泛指一 切居民点。
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
据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记述,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 时候,根据中原的《八十种五行算观察法》发现, 整个雪域高原的地形,犹如一个罗刹魔女仰卧,在 风水上叫“魔女晒尸”,是非常不吉利的。 为了镇压魔女的煞气,文成公主在罗刹魔女的心 脏处建立庙宇并安放释迦牟尼等身像来镇压,这就 是今天的大昭寺;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恰好镇压住 她的心骨。文成公主又在魔女的肩、足、肘、膝、 掌等地方修建寺庙,形成了西藏历史上著名的“镇 魔十二寺”。另又在其他风水恶劣的地方,修建佛 塔、石狮、佛像、大鹏、白螺等来改造风水。
街巷分布图
中国传统建筑群落布局 --民居
北方民居建筑群--王家大院
地理位置: 山西省灵石县 建造时间: 清代 面积:4.5万平方米
荣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
西堡子
高家崖
红门堡
东南堡
下南堡
堡墙
• 红门堡是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平面 呈规则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 • 南北主干路长133m,宽3.6m.
庄园宅院是深受当地山 水环境影响较深的乡绅地主阶层的 生活空间,这类宅院一般分布在巴 蜀山地丘陵中,一方面由于山地丘 陵的地形复杂,为适应用地,民居 院落不得不采用灵活的布局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深居于乡野之间 的乡绅地主阶层。一部分是衣锦还 乡的功成名就之士,希望归乡安享 清闲之日。 他们深受中国传统士大 夫的人文情怀的影响,热衷山水意 境,这种天人合一,不拘一格的思 想 反映在他们生活起居空间中。其空 间特点是轴线转折、布局灵动、层 次丰富、装饰质朴,如大邑县刘文 彩庄园
当遇到一些地形变化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这 种类型的聚落形式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 比如主要街道有某些曲折甚至变成弯曲的形式, 街道空间的形状,开合呈现独特的形式。
随着村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要使众多的任户 都沿着一条街道排列。势必会使街进延得过长。 这样不仅不利于交通,而且也会使聚落变得很 不紧凑。因而当中小聚落演变而成大聚落。便 不可避免地要突破鱼骨式的局限,从而形成两 条三条乃至更多街道空间。以这些街道为主干, 再连接更多的街道。便形成一种更为复杂的纵 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影响聚落形态布局的因素
• 地形:1、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2、
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一种山村或山区集镇。山区的村落一般规 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如苗族的吊脚楼,即依山而住,整个楼房的前房的前 半部是用木柱撑在斜坡上,铺以木板,再在上面建造住宅,远远看去好象悬空一样,整个 村寨显得雄伟险峻。
总结
• 南方民居院落以轴线序列为主的基本形制,核心院落空间以及辅助院落空间沿主轴线分布,以天井、 院子为单元向外扩展形成建筑群。 • 建筑中虽然轴线依然存在,但是转换更自由,布置更灵活。
北方公共建筑群—故宫
• 宫殿在中轴线的统治下展开布局。中轴线起自大明门,终至神武门至景山。宫殿的前导空间为承天门,端 门及午门前广场;中心为三大殿区;结尾为寝宫和后花园。景山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底景,给了中轴线一个 强有力的收尾。宫殿的布局符合先秦文献《周礼· 考工记》的前朝后侵模式。中轴线将建筑群中的单体、 广场串接起来。其余次要空间在中轴线两侧分开布置,但建筑等级、规模都较中心建筑次之。
汪口村 江湾水 段莘水
宗法制度与经济活动
• 汪口居民以俞氏宗族为主。明清 时期,俞氏先人“亦儒亦商”跻 身于徽商行列,财富迅速积累, 一批官邸、书院、商宅、祠堂、 牌坊逐步兴建。俞氏宗族有多个 分支,每个房派均建有祠堂。 • 规律性现象:祠堂、店铺等与居 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建筑有着 向村落中可达性较高的街区聚集 的趋势,而这部分街区的路网密 度也表现出高于其它街区的强化 特征,因而使得主要公共建筑处 于某种有利的空间位置。
聚落的形成机制
•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 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 显著的地方色彩。 •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条件 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 往往呈散漫型。
秦皇岛北戴河
甘肃兰州榆中
• 风水观念: 传统聚落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风水观念的影响。在选择聚居地时,
尤其在乡村,对风水的尊崇与敬畏早已成为一种传统与习惯。因而聚落在精心地选址之后 拥有了围合环抱的山与水作为界域,水口则为沟通聚落内外的要道。
• 其他: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
西藏大昭寺“魔女晒尸图”
村镇聚落的布局分类
• 平地村镇 • 水乡聚落 • 山地聚落 • 散点布局的村镇
在平地的村镇既要保证一家一户的 私密性同时又要维系各家各户之间 的必要联系,为公共活动提供必要 场所。所以民居建筑沿街两侧排列 的聚落,是平地村镇最常见的聚落 形式。
随着村镇规模的扩大,住 户人口增多。为不使街道 过长,沿街的建筑只能向 纵深发展,形成一种鱼骨 状的交通骨架。平原地区 的大多数村镇采用的都是 这种聚落形式。
巴蜀地区的民居一般多为大型多进式 宅院。其空间组织一般是由数个天井 院坝为单元,按照主轴线以及次轴线 的组织空间序列。以天井为单元的窄 院空间和以院坝为单元的大院空间互 组合并赋予其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 功能完备的,秩序感极强,有主有次 ,多进组合的宅院空间。
辅助的院落空间通过天井院落的不断 组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平面布局, 其相对封闭的空间和由此营造的领域 感使得居住着中感受到私密和安全。 次轴线一般为多路并存的方式,这些 分布于宅院之中看似相同的单元,由 于其围合单元的房间功能与地位不尽 相同,使得各个天井院落呈现出了不 同的个性和特征。正是这些形态各异 、尺度不一的天井院落之间的有机结 合,使得民居内部空间层次丰富。
河南鹤壁淇县
贵州贵阳花溪区
• 水源: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
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 水方便的地区。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 给匮乏,水网稀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
• 阳明堡古镇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其地 势相对平坦。阳明堡镇靠近水源。阳明 堡古镇处在滹沱河支流与干流的交汇点, 水源比较充足。 • 晋商的繁荣发展也为阳明堡的发展提供 了条件
方向性的古镇格局
阳明堡古镇从总体格局和堡门的设置上均 体现出明确的方向性。阳明堡古镇沿着古 代驿道的方向全面展开,从最初的堡内, 再到南关和东关的形成,都是沿着108 国 道一字排开,而堡内、南关和东关的主街 道的方向也和国道相一致。 北方城市位于平坦的地形,阳明堡的城池 规模不大,平面规整,呈长方形,东西 方向长,南北向短,四周建 有厚重的城墙。城池所处位置地势平坦, 紧邻交通要道,滹沱河的支流东茂河从城 池的东侧流过。
在河网交织的江南水乡,许多村镇均 沿河而 建,其形态基本上取决干河道的走向.形状和 宽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情趣和景观 效果.沿河道的村镇一般多呈带状的布局形式, 由于河道通常都比较自由曲折,所以这种带 状形式的村落也多随弯就曲地分布在河的一 侧或两侧。
苏南某水乡村镇,河道呈Y形。建筑物夹河而建,另辟商业街与 河道平行。河道交叉处为公共码头与集市点
• 至 1403 年,族中长辈去休宁县聘请来风水 国师何可达先生为村落建设出谋划策,宏村 人在宗族长辈七十六世祖思齐公夫妇带领下 利用村中心的天然泉眼扩大成月沼,同时在 月沼北边建造宏村第一幢汪家总祠堂——乐 叙堂。 • 与江西婺源汪口村不同,宏村内部有不规则 的水系。这就影响了其内部肌理不会像汪口 村一样沿单一河流的垂线方向延伸,而是会 形成形态各异的布局方式。
偏正套院
多轴线
单轴线
总结
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群有明显的轴线,规模较小的为单轴线,规模大 的有多条轴线。次要轴线沿主轴线并联,多进式院落再沿次轴线并联布 置,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效果,同时给居民明显的方向指引。
南方传统民居—大邑刘氏庄园
刘文彩的宅园修建于1928-1942年之间,房屋三百五十余间,分布为南北相望的两大建筑群,南部俗称老公 馆,北部俗称新公馆,南北相距200米。
宗族祠堂和商业发展
• 以月沼和总祠堂为中心、水圳为纽带, 村中的道路系统、宗祠支祠系络
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
山西阳明堡镇
• 地区自然环境 • 晋商的影响 • 方向性的古镇格局
地区自然环境
• 山西省代县阳明堡镇是一个历史悠久,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镇。它既是代 县的西大门,又是雁门关防御体系 39 堡中的一个堡寨,在漫长的历史中形 成了极为独特的景观。阳明堡位于代 县以西,依古代驿道而建特殊的地理 区位与周边环境,军事镇和商业镇的 特征共存,以及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使阳明堡具有其独特的肌理与空间特 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