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村落、院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ea21b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b.png)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其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的聚落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1.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高原地区的藏族聚落中,人们倾向于选址在山脚下或山谷中,避风挡雪,利用地形地势构建房屋,形成独特的居住布局。
而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聚落中,则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聚落常常是以帐篷为单位,随着牧草的生长周期而转移。
2.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经常会建有寺庙、经堂等宗教建筑,形成寺庙、僧舍、居民房等相互交错的布局。
在水乡地区的水族聚落中,人们建有水上长廊、水上房屋等特有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聚落形态。
3.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到其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
在满族聚落中,常常会出现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以“小四合大天地”的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父权制度。
而在哈尼族聚落中,村落建有螺旋状梯田、民居依山而建等特征,反映了其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
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倾向于沿山脊布置房屋,形成较为坚固的石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风格,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
在壮族聚落中,常见的便是具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以水泥石灰等材料勾缝,同时四周有明显的飞檐。
这些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传统民居结构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民居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龙胜小寨村聚落与民居研究精品PPT课件
![龙胜小寨村聚落与民居研究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15f96502020740be1e9b99.png)
作为人口众多的本土民族,壮族传统聚落并不突出防御性,其格局较为开放, 村落边界并不明确,而是根据用地条件与资源容量自由延伸扩展。
街道系统
聚落沿溪流带状分布
当小寨基地确定伊始,基地原始的水貌 便决定了小寨村的带状形态。起先的民居都 沿溪而建,于是这些民居的内侧,便退让出 一条街道来,便于交往,自然的,这条平行 于溪流的街道便形成了村寨的主干道。后来 的民居便沿着这条主要脉络向外扩散开来。 于是在房屋与房屋之间、房屋与小寨节点之 间,房屋与原始山体之间都逐渐自发形成了 相互连接的街道。
山地民居 谷地民居 平原民居
自然环境
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多样,夏长冬短
南部温暖冬 干气候区
雨、热资源丰富,且两热同季
三大气候区
北部温暖常 湿气候区
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西部温凉冬 干气候区
不同民居及 聚落形态
历史文化背景
语言文化 艺术文化 信仰文化 稻作文化
铜鼓 花山壁画
历史文化背景
信仰多元化
龙胜小寨村聚落与民居研究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广西位于全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 部,南临北部湾海面。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 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有“广西盆 地”之称。
山区面积广大 喀斯特地形广布 河流众多 平原零星分布 海岸线曲折
汉壮族聚落比较
汉族聚落格局
壮族聚落格局
特点总结
1、依托地形,布局自由紧凑。
壮族传统聚落多位于山区,为了最大程度的节约耕地,其布局利用地形平缓处 集中布置,屋宇紧密相连,沿等高线平行延伸。
2、无明确中心性,但同姓同宗相连成片。
浅谈传统聚落保护中的山西方山县张家塔村
![浅谈传统聚落保护中的山西方山县张家塔村](https://img.taocdn.com/s3/m/8c8ae63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b.png)
浅谈传统聚落保护中的山西方山县张家塔村王伟嘉;王金平【摘要】方山县隶属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夏季气候温热,干旱、雨涝相间,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
当地聚落为了适应地理自然环境,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修缮。
其中张家塔古村落在因地适宜、因材适应的基础上,住宅形式大都选用窑洞,并且采用不同的院落结构形式组成,合理分配功能分区,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山地窑居村落。
这是人类文明不可多得宝贵财富,通过对其进行建筑学的剖析,提取其景观要素及特质和生态基因,归纳总结了古村的价值特色和保护分析。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59-161)【关键词】张家塔村;山地建筑;价值特色【作者】王伟嘉;王金平【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9中国山地居民众多,分布地域广阔,固其建筑形式也形态万千,各具特色,它不仅仅是出自劳动人民之手,也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极具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
山西就是一个多山地的省份,当地的民居建筑不仅有我国大多数民居的特点,也有很浓厚的地域特色。
通过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环境﹑政治﹑文化﹑历史的影响下,这类民居巧妙的运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在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态下构成别具一格的风格。
山西地形复杂,山地面积较广,除去南部的几个盆地以外,海拔高度均在1000米以上。
总体地貌为两侧高山叠起,中部多字形断陷盆地。
方山县张家塔民居位于方山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峪口镇张家塔村。
境内多黄土沟壑荒山,气候干旱﹑地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独特。
当地的地表富含丰厚的“离石黄土”。
整个地区沟壑纵横,其中黄土层又尤为坚硬,应为地壳的不断变化和流水重刷,地形不断断裂,便形成了现在塬﹑梁﹑峁﹑川相互并存的独特地貌。
[1]由于张家塔地处中纬度地区,所以当地气候属于温度大陆性气候,一年内受到季风的作用,四季比较分明。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d1c844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2.png)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消亡或严重破坏的危险。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既包括建筑物的布局、形状和结构,也包括村落的整体布局和相关的地理环境。
这些空间形态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还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和特色,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独特之处,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和理解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历史演变过程,拓展文化视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所取代,传统空间形态面临消失和破坏的威胁。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保护和传承的依据和参考,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继承。
《考古学》第六章 古代社会研究
![《考古学》第六章 古代社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31aada08a1284ac9504306.png)
G.R.威利:《维鲁河谷聚落形态之研究》
视野不仅触及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与聚落形态之间的关系,也注意到
区域内聚落功能类型的界定问题
维鲁河谷:前殖民时期聚落分布图
聚落考古或聚落形态研究的核心,是社会以及决定或制约社会发展的 技术和环境。这一方法最早产生于北美 20世纪60年代,北美出现的新考古学或过程考古学,聚落考古是新考 古学的基础之一 G.R.威利所开创的聚落形态研究和新考古学对“过程”的强调,对此 后半个世纪的北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在区域 聚落形态研究方面成绩卓著 近东地区 爱琴海地区
在聚落遗址分级和分区研究的基础上,再结合墓葬及其随葬品进行综
合分析,进而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就会更
加可靠,更具说服力
陕西华县元君庙遗址仰韶文化墓地平面图
西方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房屋的布局和器物特征布局两个方面 前者以张光直的研究为代表,他认为一个村落式遗址内出现的房屋或 灶塘遗迹可以分为四类:有计划的、无计划的、分组的和独立家屋式 的。鉴于聚落布局是研究古代社会组织关系的一条重要线索,所以他 曾建议把聚落布局称为“社区形态” 后者是从器物的细部特征及其在聚落单位内的空间分布关系,来研究 古代的社会关系问题,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遗存之间的联系,复原古代人们的经济、社会和仪式等行为
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主,临时营地、石器加工场、狩猎场和屠 宰场等便构成了聚落的主要内容 新石器时代定居与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定居村落、手 工作坊、市场、墓地和仪式场所等成为常见的遗存 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聚落在内部布局、尤其在聚落分布形态上往往 有明显差异,但特定区域内不同时代的聚落布局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大体同时,苏联考古学界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一批年轻学者提出
喀什聚落的形态研究之启示
![喀什聚落的形态研究之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3da565d2b160b4e767fcf93.png)
喀什聚落的形态研究之启示摘要:喀什聚落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聚落不同,它是古代商业化城市居民高密度居住样式的表现。
在它形成的过程中,既遵循着普遍的“天人合一”“适者生存”的聚落建造规律,同时它还探索着解决人口快速增长与居住空间之间矛盾的方法,处理生活空间与交通之间、居住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建设有品质、有历史深度、有文化竞争力城市的方法。
关键词:聚落形态启示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聚落是一种社会形态。
世界上有着丰富的聚落形态资源,这些形态各异的聚落是人类通过在自然环境中求生存、与自然环境气候磨合而形成的,也是民族选择的结果。
在聚落中蕴藏着传统的空间观念、建筑语言、人的行为习惯等文脉内容,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精神特征的物质表现。
喀什聚落中有丰富多变的民居建筑群,曲折迷离的街巷,货物流通的巴扎,还有公共集散空间清真寺和广场,这些私密空间、半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构成了诗意的喀什聚落。
一、喀什聚落的形态研究1.聚落中的民居形态基于外界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对安全性的考虑,喀什聚落中的民居墙体具有庄重厚实(50-70mm),窗户小而少,边缘较明确等特点。
而民居整体造型以直线为主,简洁硬朗,体块感强,没有多余的装饰。
上述特点使得喀什聚落外观具有粗犷、古朴、坚毅、沧桑、封闭性强等特色。
聚落中家家都有院落,其内部空间是开放的,一旦进入院中便进入了维吾尔人的生活空间。
从实用功能上说,喀什的院落具有自然客厅、餐厅、卧室等功能,喀什维吾尔人一天里的大多数时间和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院落中度过,院落是一个重要的活动、交流场所。
喀什的维吾尔人家族观念是分家不分院,随着喀什聚落中的人口增长,以及居住用地面积的局限,人们只能把房子叠摞起来,爸爸的房子上落儿子的,儿子又有了儿子就在二层的基础上加盖三层,这样几代人共同活动的院落空间就成了一条立体的伦理轴线,老人在院落中晒太阳、关照着小孩;女人在院落中忙家务、关照着老人和孩子,院落成为联系几代人的空间纽带,是一个大家庭几代人的伦理轴线。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地调研分析报告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地调研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e96ce29767f5acfa1c7cded.png)
宏村传统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报告完成人:彭佳璇、卢晓玮、段苏丽、喻淼鑫、张岳婷、王嘉琳、龚颖、李海涛、谭丽云实习时间:2015年4月10日实习地点:黄山市宏村指导老师:熊平生、邱文彬、钟顺清一、实习目的1、根据地图以及实地考察绘制出黄山宏村的结构分布图,包括其建筑的朝向和路网结构。
2、调查其村落的基本信息、村落传统建筑、村落选址和格局、村落承载的非物质遗产以及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二、实习方法(1)实地调研法:以小组为单位对黄山市宏村进行实地调查。
(2)文献资料搜集法:通过文献检索、网上资源搜集以及google 地图等途径进行充足的前期准备。
(3)绘图法:结合地图与小组成员实地考察的结果,用手绘法绘出宏村的布局图。
三、实习区域概况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约19.17公顷,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
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
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图1)图1: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卫星图宏村的建筑(图版Ⅰ;a)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
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砖雕(图版Ⅰ;b)、木雕(图版Ⅰ;c)和石雕(图版Ⅰ;d)等雕刻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村内街巷大部分傍水而建(图版Ⅰ;e),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图版Ⅰ;f)布局。
宏村居民住宅多为二进院落,有些居民还将圳水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
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南湖书院(图版Ⅰ;g)、乐叙堂、承志堂等。
(图版Ⅰ)图版Ⅰa bc de fga:村庄傍水而建 b:砖雕 c:木雕d:石雕 e:水渠 f:月沼g:南湖书院四、实习内容定义(1)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9e0ee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0.png)
聚落的形态知识点总结一、聚落的形态类型1. 圆形聚落这是一种古老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圈圈循环排列的房屋构成,中心通常是集市、寺庙或其他公共场所。
这种形态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使居民之间的距离更加均匀,也便于集市和其他活动的开展。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种形态的聚落,比如云南的哈尼梯田。
2. 直线聚落这是一种沿着河流或道路线性排列的聚落形态,通常由一条主干道和两旁的房屋组成。
这种形态有利于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容易被外界所发现。
在古代,许多中国的古镇和古村落就采用这种形态,比如江南的水乡地区。
3. 方形聚落这是一种城市化的聚落形态,通常由规整的方块区域和街道网格构成,建筑物多为砖瓦结构,规模较大,有城墙或围墙作为防御设施。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城市中较为常见,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和南京的瓦市街区。
4. 融合聚落这是一种融合了多种形态的聚落,通常由不同的城市元素、农村元素和自然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景观和风貌。
这种形态在现代城市和乡村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比如丽江古城和桂林山水。
5. 独立聚落这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聚落形态,通常由山区、荒漠或孤岛上的房屋组成,与外界隔绝,具有较强的自治和封闭性。
这种形态在古代的中国西部地区和南海诸岛中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二、聚落的形态特点1. 地理环境聚落的形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会影响聚落的位置、布局和建筑风格。
比如山区的聚落往往依山而建,水乡的聚落往往依水而建,沙漠的聚落往往以遮风挡沙为主要考虑。
2. 人口规模聚落的形态也会受到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规模较大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大,通常由多个社区和街道组成,而人口规模较小的聚落往往规模较小,通常由若干家庭和房屋组成。
3. 经济结构聚落的形态还受到经济结构的影响,不同的聚落由于经济结构不同,其建筑风格、功能布局和社会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农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工业地区的聚落往往以工业和商业为主要产业。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c24f55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a.png)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研究广西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作为广西壮族重要的民居形式,传统聚落既是壮族人民的居住地,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研究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及民居,可以深入了解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建筑特点和文化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的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传统聚落分布广泛,形式多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大传统聚落:阳朔聚落、苗寨-打玛聚落、龙脊梯田豪宅聚落、提鞋楼聚落、花山岩洞聚落、龙胜柒僮村、宜州杀马坡。
阳朔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是广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聚落之一。
阳朔聚落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传统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阳朔聚落中,壮族人民的民居多为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石板或茅草,建筑结构简洁、实用。
同时,阳朔聚落还保留了传统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如手工艺品制作、壮族歌舞表演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壮族文化的窗口。
苗寨-打玛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从江县。
这个聚落以苗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而闻名。
在苗寨-打玛聚落中,苗族人民以木质、土坯和石块等天然材料建筑其民居,建筑形式独特、造型精美,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梯田景观和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而闻名。
在龙脊梯田豪宅聚落中,民居多为木质和土坯砌筑,屋顶多采用茅草覆盖,建筑形式与梯田景观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壮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提鞋楼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摩崖石”建筑风格而闻名。
在提鞋楼聚落中,民居多为石质建筑,建筑形式简约、大气,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花山岩洞聚落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这个聚落以其独特的岩洞建筑而闻名。
在花山岩洞聚落中,民居多为采用自然山洞石室和石质建筑结合的形式,建筑形态奇特、富有变化,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也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吐鲁番麻扎村绿洲聚落形态研究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吐鲁番麻扎村绿洲聚落形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78a0601ed9ad51f01df250.png)
1人地关系视角下聚落形态与麻扎村概述聚落形态(settlement pattern )最初乃地理学的重要概念,随后多运用于民族学、考古学科领域,1980年代末期被引入建筑学科的民居研究领域。
不同学科对聚落形态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聚落形态“指聚落的平面形态及组织结构形式。
可反映聚落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即不同的环境条件有不同的聚落形态”[1]。
民族学强调聚落形态是“人类居住地的生存空间组织模式。
人是社会化动物,按一定规范组织在一起的人群居住在一定地域即构成聚落。
人们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变迁、生态差异等原因而对环境会产生不同的适应,从而形成不同聚落形态。
聚落包括居处、墓葬、手工业活动场所、道路、贸易点、宗教活动场所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2]。
作为考古学术语的聚落形态,最著名的定义是美国学者戈登·魏利(Gordon R.Willey )在《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一书开头的论述:“‘聚落形态’一词可解释为人类在所居住的地面上安置自己的方式。
它包括房屋的安排,以及与群体生活有关的其他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
这些聚落反映了自然环境、建造者的技术水平,以及该文化所拥有的各种社会互动与控制制度”[3]。
在建筑学领域的民居及乡土建筑研究中,“聚落形态是指聚落的整体空间组织形式,即构成聚落的各实体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布方式所呈现出的总体特征,包括二维的聚落平面布局形式(水平形态),也包括三维的聚落立体布局形式(垂直形态)”[4]。
从人地关系的视野出发,聚落形态反映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及其外显结果,即“人及其群体在土地上所从事的活动”[5]留下的印记,“人类存在的物质迹象在地面上的分布”情况等[6]。
简言之,聚落形态就是人类在所居住的地面上安置自己的方式,其本质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地关系的外显方式。
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考察某一时空聚落形态特征,旨在“探讨建筑物(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并通过对这种特殊空间位置的价值分析,能够建立一种“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耗费人力的理想性生存位置的基本模式”[7]。
济南方峪古村落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济南方峪古村落聚落空间形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b74bde80eb6294dd886cb7.png)
济南方峪古村落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作者:钟成段炼孺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2年第12期摘要:这里是待字闺中、鲜为人知的石头村;这里是褪尽铅华、沉淀文化的石头村;这里是亟需开发、等待新生的石头村,这里就是我们要走进的明清古村落——方峪。
关键词:方峪;石头村;空间形态;建筑;保护与开发一、方峪古村落概况方峪古村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坐落于山东省西部济南市西南方向的长清区孝里镇境内,东经116°36 ' 23"、北纬36° 19' 38.02"。
距济南市主城区63公里,距济广高速3.5公里,毗邻长清大峰山齐长城旅游区,并且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先于秦长城400余年的齐长城的源头。
属于暖温带季风区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
村落依山而建,背依鹁鸪山,东面马山,西南桃山,属于典型的鲁西南丘陵地形。
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材资源甚多,植被覆盖率较高,并且物种丰富,如杨树、槐树、梧桐、松柏、柳树等,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甘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元葱、甘蓝、核桃、柿子等,涵养了方峪这一方水土。
古村落钟灵毓秀、物华天宝,具有典型的北方山区古村落特征,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
二、古村落空间格局方峪古村落位于山坳的狭长地带,沿等高线变化呈内凹的倒置镰刀形,总体顺应地形,布局紧密。
初到方峪,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古朴:饱经沧桑的古村寨、庄严肃穆的古石宅、曲径通幽的石板路、字迹斑驳的龟驼碑、锈迹斑斑的古石井、三人环抱的巨石碾等等,仿佛是这个古老而静谧的村落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又或者是直接把我们带进了500多年前的明清时代。
方峪古村落的房屋依山势、顺地形而建,错落有致,建筑材料均由山上石头堆砌而成,降低房屋造价的同时与山林融为一体,古木葱葱、野花遍野,能让人不自觉得联想到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描写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黄土高原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探析——以山西师家沟古村落为例
![黄土高原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形态探析——以山西师家沟古村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6d03d0db52acfc789ebc920.png)
址、 总体 布局 、 建 筑空 间形 式 及交 通 流 线 组 织 都 是 经过精 心设 计 , 十分 讲 究. 村 内保 存 较 完 好 的 院 落
三十 多座 , 窑洞二 百 五十多孔 , 房 间一百 多 间 , 是 非
直都 十分 关注 , 国际古 迹遗 址理 事会 ( I C ( ) M0S )
摘
要: 近 年 来不 少历 史文化 名村在进 行 经济发展 和 大规模 建设 过程 中, 忽略 了历 史文脉 的
科 学保 护 , 对历 史文化 名村 的传 统风貌 、 建 筑等造 成很 大程 度 的破 坏. 本 文 以 山西历 史文 化 名
村 师家 沟为例 , 探 讨 了古村 落的基 本 结构 与空 间环 境特征 , 提 出古村 落的保护 不仅要 研 究村 落 同 自然环境 的 关 系, 同时也要 研 究村 落的 历 史文化 , 准确的把 握 古村 落的 空间特 色、 文 化 内涵 、
茜( 1 9 7 8 一 ) , 女, 陕西科技大学讲师 , 主要研 究方 向建筑设计. E - ma i l : g a o q i a n 0 6 1 6 @1 2 6 . c o n. r
第 9 期
高
茜, 等: 黄 土高原传统山地聚落空 间形态探析
中. 师家 沟古 村 落空 间营 建 的主要 方式 表现 在 以下
S ma l l e r Hi s t o r i c T o wn s ) 和《 关 于 小 聚 落 再 生 的 Tl a x c a l a 宣言》 ( I C ( ) MO S De c l a r a t i o n o f Tl a x c a l a
o n t h e R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o f S ma l l S e t t l e me n t s ) , 均 对
与环境共融的村落聚居形态探讨——以川西林盘聚落为例
![与环境共融的村落聚居形态探讨——以川西林盘聚落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53151d631126edb6e1a1018.png)
与环境共融的村落聚居形态探讨——以川西林盘聚落为例作者:赵荣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11期文/赵荣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摘要】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使得传统村落聚居的空间格局不能较好地适应城市的变化,从而导致部门村落聚居形式改变,甚至导致部分聚落被破坏消失。
随着林盘的价值在近年来的凸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林盘。
本文通过以川西林盘聚落为例,深入探讨林盘与环境共融的聚居形态。
【关键词】住宅设计;环境共融;生态环境;村落聚居1.引言成都平原至今还保留着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融的林盘式的耕作聚居,承载着古蜀农耕文化的精髓。
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聚居模式在世界农耕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景观及生态双重价值。
2.林盘聚落概况从对林盘聚落概述来说,其主要由院落以及林业所组成的聚居环境,其通过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使其从而形成独特的园林聚居模式。
该聚居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生活、生产以及景观的共融形态模式,如图1所示。
在这种生产方式和川西地区的山形水系条件之下所形成的“竹林茅舍、小桥流水”的林盘景观,在世界上稀有、在全国独树一帜。
3.与环境共融的林盘聚落3.1单个林盘聚落的空间结构单个林盘聚落与其周围环境形成了宅——林——田的结构,即中心是住宅,周围由树林包裹,外围是耕地。
按照类似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单个林盘单元以围合环抱的农田作为弹性边界,形成理想的居住环境,其中,由三五户独院组成的宅地构成了“图”,周围耕地则成为“底”,两者之间以竹林为篱,生出一种稳固和谐的美感。
同时,对于躲避地震等灾难来说,这种宅——林——田的结构模式,也为居民提供了天然的紧急避难疏散场地。
林盘聚落的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其与环境共融,这体现在住宅与周围环境共融性上。
在垂直角度出发,高大乔木为住宅遮挡阳光,同时其可以充分发挥光合作用。
对于乔木和住宅的间隙之间则主要由底层植物所填补。
从而形成了从上而下具有丰富层次感的植物搭配,这和住宅又是相互共存。
贵州乡村聚落形态调研报告
![贵州乡村聚落形态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ab8c5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21.png)
贵州乡村聚落形态调研报告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乡村聚落形态而闻名。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贵州乡村聚落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贵州乡村聚落形态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贵州拥有240多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村聚落形态。
例如,布依族聚居在山地地区,其村庄通常建在山坡上,以适应陡峭的地形。
而苗族则聚居在山区或山脚下,他们的村庄常常由若干独立的建筑组成,形成一个独特的群落。
其次,贵州乡村聚落形态的独特性受到了地形和气候的影响。
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山多、地形复杂,这对乡村聚落的布局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部分乡村聚落建在了山腰或山谷之中,利用山地的护城保护,形成了清新宜人的生活环境。
另一部分乡村聚落则建在山顶,高高矗立,给人以俯瞰山水的视觉享受。
此外,贵州多山丘之地,气候潮湿多雨,这也影响了乡村聚落形态的设计和建设。
许多村庄采用了特殊的木构建筑和竹楼,以适应湿润的气候。
再者,贵州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还要考虑到人文因素。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在乡村聚落形态上也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建筑风格。
例如,侗族村落的建筑常常采用木材和羊毛作为主要材料,外立面绘有精美的图案和雕刻。
彝族村落则以石头建筑为主,房屋之间的巷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一种迷宫般的布局。
此外,贵州乡村聚落形态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现代化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平衡。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乡村聚落形态正在逐渐消失,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聚落的文化遗产,贵州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鼓励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保护。
综上所述,贵州乡村聚落形态多样,受到地形、气候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研究和保护贵州乡村聚落的形态对于了解贵州的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旅游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密切关注乡村聚落的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为贵州乡村聚落的独特魅力带来更多的曝光度。
吐鲁番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
![吐鲁番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https://img.taocdn.com/s3/m/b7086915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e8.png)
吐鲁番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分析An Analysis into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t Subeixi Village, Turpan ■冶建明 YE Jianming 刘滨谊 LIU Binyi 吴秀玲 WU Xiuling摘 要:以新疆吐鲁番苏贝希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苏贝希村呈现水域与植被包围居住组团的水平空间形态,以及东北高、西南低,各类用地依次延伸的垂直形态布局;以X065县道为南北主道,村道向东西方向延伸;村内的民居空间可分为一字型、L型与T型,民居结构具有多样性,有半地下室、通风墙等特色空间类型。
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特点体现出当地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可为传统聚落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其他传统聚落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苏贝希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人居环境Abstract: With Subeixi Village, Turpan of Xinj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takes an analysis into relevant spatial morphology and the result shows: Subeixi Village presents a horizontal spatial morphology with the residential settlement being surrounded by water areas and vegetations, and it also has a vertical layout pattern featuring high northeast and low southwest, and various types of lands extending at layers. With the county road X065 cutting through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village has a road extending east and west.The residential models of the village can be divided into One-line, L-shaped and T-shaped, and the residential structures have diversity including the types of semi-basement, ventilation wall and othe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spatial morphology of Subeixi Village’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reflects local villagers’ rational us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it hints a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spaces, with an enlightening eff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traditional settlements.Keywords: Subexi Villag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spatial morpholog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0 引言传统聚落是居民结合当地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建造的更加适宜自身生活的空间,是人们对生活环境感知的结果[1],凝结了不同时期各个地区人们的智慧。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0a8e676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5.png)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深刻变革,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的微观单元,其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路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国家的城乡发展策略、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国内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展望,对于理解乡村社会的变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乡村聚落的类型划分、空间分布、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功能转型等方面。
然后,本文重点分析了近年来乡村聚落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基于大数据和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乡村聚落动态监测、基于社会网络的乡村聚落联系研究、以及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深入探讨了乡村聚落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和处理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
本文展望了未来乡村聚落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包括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深化对乡村聚落演变机制的理解、以及关注乡村聚落的多元化和异质性等。
本文旨在为国内乡村聚落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研究视角和参考框架,以推动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国内乡村聚落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空间分布、乡村聚落的演变机制、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空间分布研究,主要探讨乡村聚落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特征、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规模结构、形态类型等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和发展趋势。
西藏林芝地区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西藏林芝地区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858d0e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3.png)
本研究对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针 对性的开发利用建议和措施。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林芝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了参考。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例如未能全面考虑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动态变 化和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研究结果表明,西藏林芝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 生态环境三大类。其中,自然景观资源包括森林、湖泊、河流、雪山等;人文景 观资源包括寺庙、民居、古迹等;生态环境资源包括大气、土壤、水资源等。通 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发现林芝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整体价值 较高,但在开发过程中需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当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养老观念逐渐转变
1、加强政策引导,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政府应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社会化养老的发展。
2、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
3、加强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鼓励家庭成员加强对老年人的照顾和关爱, 同时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互助意识。
二、西藏林芝地区农文旅融合发 展的现状
1、资源丰富:林芝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农耕文化。农业 资源包括青稞、牦牛等特色农产品,文化资源包括藏族民俗文化、古村落等。
2、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例如,提供 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投资农文旅项目。
3、产业融合:林芝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农业、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一些企业将农业资源与文化资源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以琼中什寒村为例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以琼中什寒村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17c526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6d.png)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7-0133-05 收稿日期 2022-09-06摘 要 民族聚落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生态复合体,只有对聚落景观特征、文化内涵形成准确认知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
该文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琼中县什寒村为例,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GIS识别聚落景观特征,同时剖析文化基因内涵,尝试构建聚落景观特征与文化基因嵌合关系谱,讨论什寒村聚落景观形成机制,为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与利用保护提供理论借鉴参考。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民族聚落 文化基因 海南岛 什寒村Abstract The ethnic settlement is a cultural ecological complex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nly by forming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ettlement landscape can it be effectively protected. Taking Shihan Village, Qiongzhong County, Hainan Province, a village with Chines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we use G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and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genes, then we try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spectrum between settlemen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genes, and discus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in Shihan Villag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ethnic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Keywords Cultural ecology, Ethnic settlements, Cultural gene, Hainan Island, Shihan Village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以琼中什寒村为例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aking Shihan Village in Qiongzhong as an Example1 背景介绍海南岛中南部地区分布着以黎苗为主的诸多少数民族聚落;这些聚落是少数民族在文化基因影响下,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并伴随着文化的变迁发生着有机演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人居环境资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
堡门 建筑群四面由堡墙包围,东面和南面 留堡门出入。 南北主干路 三条东西支路
堡门
构成
顶甲
东西向支路将大院分成南北四排,分 别被称为:底甲,二甲,三甲,顶甲 。
三甲
二甲
底甲
堡内共27个院落,除顶甲有六个之外 ,其余三甲均有七个,均由东西支路 进入。 入口
墙堡
南北干道
院落
轴线:多轴线
一正两厢二进院
浙江某水乡村镇,位于河道的交汇点,被河道分割成若干小块, 景观变化很丰富
在多山地区.平地十分宝贵,为把平坦的土地 留作耕地,许多村镇都坐落在地形起伏的山 坡之上。这种村镇的布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 种情况:一种是走向与等高线平行。另一种是 与等高线保持互相垂直的关系。
与等高线平行布局其主要街通多呈弯曲的带状 空间,曲率大致与等高线一致.高程无明显变 化,巷道则与等高线垂直,高程变化较显著。
安徽宏村
• 地理条件与风水—由依山 到傍水 • 宗族祠堂与商业发展
地理条件与风水—由依山到傍水
• 西溪改道后,雷岗山下一片平坦, 形成了一块“北枕雷岗,三面环水, 南屏吉阳山的风水宝地”。 • 至七十六世之前的一百余年间,因 社会动乱,经济衰落,故村落汪氏 人口增长缓慢;而发展至七十七世 时已成为九房大族,雷岗山上的 “十三间楼”已无法容纳这么多子 孙居住、繁衍。因此宏村宗族开始 在雷岗山下营建村落。
典型案例对比
• 江西婺源汪口村 • 安徽宏村 • 山西阳明堡镇
江西婺源汪口村
• 地理因素的影响 • 宗法制度的观念 • 微观经济活动
汪口村落总平面
地理条件
• 汪口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部江湾镇, 占地约11hm2,江湾水与段莘水在村 东汇合。 • 古代的汪口,既是古代徽州府通往饶 州府的陆路必经之地,又是婺源水路 货运至乐平、鄱阳湖、九江等地的起 止码头。因处于婺源水路交通“通舟 止此”的端点与终点,汪口成为徽州 一个主要的出入口。 • 汪口村沿水布局,以水为界,以垂直 河流方向为轴线向内陆延伸。
还有一些村镇所采取的是散点布局式。 例如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人民 的村镇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这里地处亚 热带.不仅气温高, 而且经常处于静风状 态。为通风满足要求。傣族人民采用干阑 式民居建筑均采用独立形式且四面临空。 这种形式的单体建筑不适合互相拼接、反 映在群体组合上便成为散点式布局。
贵州某苗寨,沿着等高线布置,视线开阔,通风良好
与等高线相垂直布局的村镇,这种村镇其主要街 道必然会有明显的高程变化这就意味着每隔一段 距离必须设若干步台阶,这样就使街道空间有起 伏和变化。沿街两侧建筑则呈跌落形式,并与地 面起伏呼应。
重庆西沱镇,采用和等高线垂直的布局形式,为 适应布局变化,主要街道既曲折又有很大的起伏 变化。
聚落研究
中国传统古村、镇肌理形态
什么是聚落?
•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 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 的总称。 • 它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形式,城市聚落一般 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近代泛指一 切居民点。
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
据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记述,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 时候,根据中原的《八十种五行算观察法》发现, 整个雪域高原的地形,犹如一个罗刹魔女仰卧,在 风水上叫“魔女晒尸”,是非常不吉利的。 为了镇压魔女的煞气,文成公主在罗刹魔女的心 脏处建立庙宇并安放释迦牟尼等身像来镇压,这就 是今天的大昭寺;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恰好镇压住 她的心骨。文成公主又在魔女的肩、足、肘、膝、 掌等地方修建寺庙,形成了西藏历史上著名的“镇 魔十二寺”。另又在其他风水恶劣的地方,修建佛 塔、石狮、佛像、大鹏、白螺等来改造风水。
街巷分布图
中国传统建筑群落布局 --民居
北方民居建筑群--王家大院
地理位置: 山西省灵石县 建造时间: 清代 面积:4.5万平方米
荣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
西堡子
高家崖
红门堡
东南堡
下南堡
堡墙
• 红门堡是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平面 呈规则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 • 南北主干路长133m,宽3.6m.
庄园宅院是深受当地山 水环境影响较深的乡绅地主阶层的 生活空间,这类宅院一般分布在巴 蜀山地丘陵中,一方面由于山地丘 陵的地形复杂,为适应用地,民居 院落不得不采用灵活的布局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深居于乡野之间 的乡绅地主阶层。一部分是衣锦还 乡的功成名就之士,希望归乡安享 清闲之日。 他们深受中国传统士大 夫的人文情怀的影响,热衷山水意 境,这种天人合一,不拘一格的思 想 反映在他们生活起居空间中。其空 间特点是轴线转折、布局灵动、层 次丰富、装饰质朴,如大邑县刘文 彩庄园
当遇到一些地形变化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这 种类型的聚落形式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 比如主要街道有某些曲折甚至变成弯曲的形式, 街道空间的形状,开合呈现独特的形式。
随着村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要使众多的任户 都沿着一条街道排列。势必会使街进延得过长。 这样不仅不利于交通,而且也会使聚落变得很 不紧凑。因而当中小聚落演变而成大聚落。便 不可避免地要突破鱼骨式的局限,从而形成两 条三条乃至更多街道空间。以这些街道为主干, 再连接更多的街道。便形成一种更为复杂的纵 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影响聚落形态布局的因素
• 地形:1、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2、
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一种山村或山区集镇。山区的村落一般规 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如苗族的吊脚楼,即依山而住,整个楼房的前房的前 半部是用木柱撑在斜坡上,铺以木板,再在上面建造住宅,远远看去好象悬空一样,整个 村寨显得雄伟险峻。
总结
• 南方民居院落以轴线序列为主的基本形制,核心院落空间以及辅助院落空间沿主轴线分布,以天井、 院子为单元向外扩展形成建筑群。 • 建筑中虽然轴线依然存在,但是转换更自由,布置更灵活。
北方公共建筑群—故宫
• 宫殿在中轴线的统治下展开布局。中轴线起自大明门,终至神武门至景山。宫殿的前导空间为承天门,端 门及午门前广场;中心为三大殿区;结尾为寝宫和后花园。景山作为整个建筑群的底景,给了中轴线一个 强有力的收尾。宫殿的布局符合先秦文献《周礼· 考工记》的前朝后侵模式。中轴线将建筑群中的单体、 广场串接起来。其余次要空间在中轴线两侧分开布置,但建筑等级、规模都较中心建筑次之。
汪口村 江湾水 段莘水
宗法制度与经济活动
• 汪口居民以俞氏宗族为主。明清 时期,俞氏先人“亦儒亦商”跻 身于徽商行列,财富迅速积累, 一批官邸、书院、商宅、祠堂、 牌坊逐步兴建。俞氏宗族有多个 分支,每个房派均建有祠堂。 • 规律性现象:祠堂、店铺等与居 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建筑有着 向村落中可达性较高的街区聚集 的趋势,而这部分街区的路网密 度也表现出高于其它街区的强化 特征,因而使得主要公共建筑处 于某种有利的空间位置。
聚落的形成机制
•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 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 显著的地方色彩。 •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条件 的制约。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 往往呈散漫型。
秦皇岛北戴河
甘肃兰州榆中
• 风水观念: 传统聚落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风水观念的影响。在选择聚居地时,
尤其在乡村,对风水的尊崇与敬畏早已成为一种传统与习惯。因而聚落在精心地选址之后 拥有了围合环抱的山与水作为界域,水口则为沟通聚落内外的要道。
• 其他: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如农业
西藏大昭寺“魔女晒尸图”
村镇聚落的布局分类
• 平地村镇 • 水乡聚落 • 山地聚落 • 散点布局的村镇
在平地的村镇既要保证一家一户的 私密性同时又要维系各家各户之间 的必要联系,为公共活动提供必要 场所。所以民居建筑沿街两侧排列 的聚落,是平地村镇最常见的聚落 形式。
随着村镇规模的扩大,住 户人口增多。为不使街道 过长,沿街的建筑只能向 纵深发展,形成一种鱼骨 状的交通骨架。平原地区 的大多数村镇采用的都是 这种聚落形式。
巴蜀地区的民居一般多为大型多进式 宅院。其空间组织一般是由数个天井 院坝为单元,按照主轴线以及次轴线 的组织空间序列。以天井为单元的窄 院空间和以院坝为单元的大院空间互 组合并赋予其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 功能完备的,秩序感极强,有主有次 ,多进组合的宅院空间。
辅助的院落空间通过天井院落的不断 组合,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平面布局, 其相对封闭的空间和由此营造的领域 感使得居住着中感受到私密和安全。 次轴线一般为多路并存的方式,这些 分布于宅院之中看似相同的单元,由 于其围合单元的房间功能与地位不尽 相同,使得各个天井院落呈现出了不 同的个性和特征。正是这些形态各异 、尺度不一的天井院落之间的有机结 合,使得民居内部空间层次丰富。
河南鹤壁淇县
贵州贵阳花溪区
• 水源: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
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 水方便的地区。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 给匮乏,水网稀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
• 阳明堡古镇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其地 势相对平坦。阳明堡镇靠近水源。阳明 堡古镇处在滹沱河支流与干流的交汇点, 水源比较充足。 • 晋商的繁荣发展也为阳明堡的发展提供 了条件
方向性的古镇格局
阳明堡古镇从总体格局和堡门的设置上均 体现出明确的方向性。阳明堡古镇沿着古 代驿道的方向全面展开,从最初的堡内, 再到南关和东关的形成,都是沿着108 国 道一字排开,而堡内、南关和东关的主街 道的方向也和国道相一致。 北方城市位于平坦的地形,阳明堡的城池 规模不大,平面规整,呈长方形,东西 方向长,南北向短,四周建 有厚重的城墙。城池所处位置地势平坦, 紧邻交通要道,滹沱河的支流东茂河从城 池的东侧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