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宗族思想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形成的影响——以中港村周家大屋为例
宗族思想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形成的影响——以中港村周家大屋为例The Influence of Clan Thinking on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 aking the Zhoujia Big House in Zhongg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郭谌达 GUO Shenda 周 俭 ZHOU Jian【摘 要】 传统村落的空间是我国历史文化记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发掘其空间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
文章首先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空间锚着性的概念;然后以宗族思想为切入点,以幕阜山脉的中港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分析宗族思想在空间布局、空间扩展、空间分配三个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形成具有控制性影响。
在此基础上,从空间锚着性的视角进一步分析,表明宗族思想是一类影响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形成的关键文化因素,传统村落的空间对宗族思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锚着性。
【关键词】空间锚着性;传统村落;空间特征;文化因素;宗族思想【Abstract】 The spa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cord and inheritance in China,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features. First,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patial anchor; then, taking the clan thinking as the entry point, taking the Zhonggang Village in the Mufu Mountain as an example,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review, it analyzes the three aspects that have a controlling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patial features, namely spatial layout, spatial expansion and spatial allocation.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anchor,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zes and shows that the clan thinking is a key cultural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he spa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shows obvious spatial anchor to clan ideas.【Keywords】 spatial anchor,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factor, clan thinking0 引言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空间特征是特定历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宗族聚居下的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特征研究》范文
《宗族聚居下的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特征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宗族聚居的屯城古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和历史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了其防御聚落形态特征。
本文首先介绍了屯城古村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然后详细分析了其防御聚落的形态特征,包括空间布局、建筑风格、防御设施等方面,最后总结了其对于现代聚落规划的启示和意义。
一、引言屯城古村作为宗族聚居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防御聚落形态特征,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现代聚落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因此,对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屯城古村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屯城古村位于山区,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便是军事要地。
这里宗族观念浓厚,村民以宗族为单位聚居,形成了独特的防御聚落形态。
历史上,屯城古村曾是军事防御的重要据点,其聚落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
三、屯城古村防御聚落的形态特征(一)空间布局屯城古村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防御性特征。
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同时,村落内部的空间布局也充分考虑了防御需求,形成了内外有别的空间结构。
外围设有围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内部则是宗族居住区,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二)建筑风格屯城古村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宗族特色和防御需求。
建筑多采用石木结构,墙体厚实,具有较好的防御性能。
同时,建筑布局紧凑,有利于形成相互支援的防御态势。
此外,建筑装饰也体现了宗族文化特色,如屋顶的脊兽、窗花的雕刻等。
(三)防御设施屯城古村的防御设施包括围墙、壕沟、瞭望塔、射击孔等。
围墙环绕村落四周,形成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壕沟则加深了防御的难度,使得敌人难以翻越围墙。
瞭望塔和射击孔则有利于村民观察敌情和进行防御射击。
这些防御设施相互配合,形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四、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的意义与启示屯城古村防御聚落形态的研究对于现代聚落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其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防御设施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现代聚落规划提供借鉴。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急需进行保护和传承。
本研究选取空间生产理论作为视角,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问题。
空间生产理论认为,城市空间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村落的形成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时,不仅要关注村落内的宗族文化、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对村落的影响。
只有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属性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
需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进行研究。
传统村落的空间组织一般呈现出“四合院”式的建筑布局,以及彼此相连的小巷和街道。
这种布局有利于村落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是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护传统村落时,应该保护和修复这种传统的空间组织形式,使其不仅能够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还能够保留传统村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需要考虑传统村落的空间边界。
空间边界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通过建筑形式、道路布局等方式来体现。
传统村落的空间边界不仅有利于村落内部的管理和秩序,还能够保护传统村落内的文化遗产。
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时,应该重视传统村落的空间边界,通过限制城市扩张、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管控等方式来保护传统村落。
需要研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可持续性。
传统村落的空间可持续性是指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能够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并保持生态平衡。
传统村落的建筑形式和村落布局通常具有自然、环保的特点,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时,应该注重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传统村落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问题,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属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
宗族结构影响下晋东南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发展演变——以西社村为例
5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1族结构变化是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明清时期,晋东南地区民间商贸较为发达,催生了许多“聚族而居、聚族而商”的聚落。
西社村位于长治市平顺县,其空间结构深受传统潞商宗族结构影响,是一个典型的宗族血缘型村落。
研究通过剖析西社村空间格局演变与宗族结构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晋东南地区宗族型村落空间演变研究提供新视角。
1 宗族结构与传统聚落1.1 宗族结构“宗族”是指由一定数量且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的一个或多个较稳定的社会单位,是传统社会中最大的血缘组织。
一般来说,宗族是一定区域内拥有共同男性祖先的“族群”,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及文化认同。
宗族的基本结构通常由宗祠、族长、族田等组成,林耀华[3]依据宗族系统的内部复杂性将其组织结构划分为“族—房—户”及“族—房—支—户—家”。
郑振满[4]以福建地区传统宗族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将血缘、地缘及利益关系作为划分依据,把宗族结构划分为三类,分别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继承式宗族,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依附式宗族,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合同式宗族。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社曹氏,属于继承式宗族。
1.2 传统聚落传统聚落又称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所建、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古村落。
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四部下发的《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指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时间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摘要 平顺县西社村作为晋东南地区典型的宗族血缘型村落,其形态受宗族结构影响,格局独特。
文章从宗族结构的视角出发,借助族谱、碑刻等文字史料信息,结合田野调查与类型比较等方法,对宗族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与聚落空间形态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历时性分析,归纳宗族发展对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结合宗族结构影响下聚落的两个空间特征,探究其空间形态及发展演变规律。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形态分析及保护研究》范文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形态分析及保护研究》篇一一、引言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宗族文化与历史记忆。
这些村落的形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发展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宗族文化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并探讨有效的保护措施,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宗族文化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1. 宗族组织结构的影响传统村落的形态往往受到宗族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宗族社会中,家族长辈的权威地位使得村落呈现出明显的等级结构。
这种等级结构在村落空间布局、房屋建筑风格、道路交通等方面均有体现。
例如,宗族长辈的住宅往往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具有较高的地位象征。
2. 宗族价值观的影响宗族价值观对传统村落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宗族文化强调家族团结、尊老爱幼、重义轻利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村落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例如,在村落规划中,往往注重公共空间的设置,以满足宗族成员的社交需求;在建筑风格上,追求和谐统一,体现宗族和谐共处的理念。
三、传统村落形态的特点1. 空间布局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往往呈现出紧凑、有序的特点。
房屋建筑围绕中心广场或祠堂布置,形成明显的空间分区。
这种布局有利于增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同时方便宗族成员进行日常交流。
2. 建筑风格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材料选择、建筑结构、装饰风格等方面,均体现了地域文化和宗族文化的特点。
例如,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屋顶坡度较大;而北方地区的建筑则多采用石材和土坯,具有厚重的质感。
四、传统村落的保护措施1. 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
例如,制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用于支持传统村落的维修与改造;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违法责任等。
2. 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加强宗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普及工作,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六部分实例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解读.
4.1维护村落景观的完整性——对策
新农村规划建设应首先从整体环境入手,对构成乡村 景观的要素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保护内容和目标。
自然要素——包括水体,山体、风水林、名木古树 人工要素——包括古建筑、古井、古村落等。
在乡村总体规划阶段,划定出景观维育区,实行空间 管制,对重要因素进行保留和维护,避免在新农村开 发建设中受到冲击。
• 在规划师的“丁字尺”与“三角板”下,传统村落中 的乡土文化能否逃过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所经历的劫难, 是规划师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实用文档
1.2 村庄建设现象
﹖ 实用文档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昨 天
今 天
实用文档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典范
明天
实用文档
新农村建设——榜样的力量
•要保持和延续一个地区原有的村落特色和面貌,必须要对 村落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等进行控制,对农民的需求 进行引导。
实用文档
6 村落建筑的引导与控制
民居
实用文档
结语
•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建立有序的人与 环境、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文 化的积淀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不能以乡土文化和村落 精神的丧失为代价。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是保护我国 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中国人乡土情结的载体, 是人们精神寄托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 会的基本内容。
实用文档
2、 组群
核心公共中心组群 外围住宅组群
实用文档
3、 院落
前院式
后院式
内院式
侧巷与院落空间关系
院落水平组合形式 院落垂直组合形式
实用文档
3 、院落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中国古代农村社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所差异。
尽管如此,总体而言,古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宗族和家族组织:宗族和家族是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
宗族是以共同祖先为纽带的大家庭群体,家族则是宗族的一个分支。
宗族和家族组织通常由一位族长或家长管理,维护着成员间的亲属关系、财产和名誉。
重要的决策和事务由族长或家长负责决定,其他成员服从其领导。
2. 农村社区:在农村社会中,社区是基于地域划分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
社区的范围通常是一个乡村或一个较小的行政区域,由有地主权的村落和农户组成。
社区的头领通常是村落里的地主或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物,负责管理和维护社区的利益。
社区成员的关系密切,相互之间有着互助和合作的需求。
3. 农田互助组织:在古代农村社会,农田互助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农田互助组织是农民自愿组成的工作单位,旨在互相帮助完成耕种、种植和收获等农事活动。
这些组织通常由一位负责人或头领管理,协调工作任务,解决农田争议和纠纷。
4. 同业组织: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中的同业组织是由同一行业的人组成的。
这些组织通常由一位精通该行业的人物担任头领,负责管理学徒制度、保护行业利益和传授技艺。
同业组织在维护行业秩序、规范工作行为和促进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宗教组织:宗教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宗教组织也是农村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些组织由信仰某种宗教的人们组成,主要负责宗教仪式、祭祀和精神指导。
在当时的社会中,宗教组织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精神慰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古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但以上几个方面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这些组织形式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为农村社会提供了基本的组织结构和秩序。
这些形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个人、家庭和社会,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社会历史。
尽管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古代农村社会的一些组织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基于“人-地”关系的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以闽南盆地型宗族聚落为例
—以闽南盆地型宗族聚落为例I陈小辉邹雪妹邓奕基于"人一地"关系的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文章编号:1009-6000(2020)12-0029-07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0.12.0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设计智慧图解与当代应用研究(51778145)□作者简介:陈小挥(1976-),男,工学博士,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学院院长,教授;邹雪妹(1993-),¼硕士研究生,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邓奕(1968-),男,工学博士,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
基于“人一地”关系的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以闽南盆地型宗族聚落为例Analysis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the Relati o n s hip betwee n Human and Land:A Case Study of the Clan Settlement of Minnan Basin Type陈小辉邹雪妹邓奕CHEN Xiaohui ZOU Xuemei DENG Yi摘要: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建设热潮不断加剧的同时也暴露出村镇本底资源不清、乡村建设盲目照搬城市做法等问题。
人和地是乡村聚落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地关系影响下乡村聚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文章以“人一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落脚点,探讨土地权属变更下闽南盆地型聚落鸽社会与空间演变规律。
通过研究发现,土地制度变迁后的聚落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生活空间由线性拓展向多点放射性拓展再到填充式拓展演变;居住单元由大型集合住宅向小型集合住宅再到独户住宅演变;生产空间由扩张到收缩再到转移演变。
文章认为政策是闽南盆地型聚落衍变的外驱,村民的社会需求是内核,在衍变的过程中聚落始终保持着"山一水一田一宅”的传统格局。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范文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篇一一、引言晋中地区,位于中国山西省中部的腹地,自古以来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宗族文化深厚且影响深远,其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更是体现了这一文化的精髓。
本文旨在研究宗族文化对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通过对晋中地区堡寨聚落的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的梳理,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空间布局规律。
二、晋中堡寨聚落的地理与历史背景晋中地区地势险要,山水相依,历史上一直是军事防御和族群聚居的重要区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
这些堡寨聚落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承载了宗族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宗族文化对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一)宗族观念与空间布局在晋中地区,宗族观念深入人心,家族间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紧密相连。
这种宗族观念在聚落空间布局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形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聚居模式。
在堡寨聚落中,家族的房屋往往围绕祠堂或祖屋布局,形成一种向心性的空间结构。
(二)防御功能与空间形态晋中堡寨聚落具有强烈的防御功能,其空间形态的构成也与防御密切相关。
堡寨四周设有多重防御设施,如城墙、护城河、瞭望塔等,这些设施不仅增强了聚落的防御能力,也影响了聚落的空间形态。
同时,聚落内部的房屋布局紧凑,有利于形成一种集体防御的力量。
(三)文化传承与空间传承宗族文化在晋中堡寨聚落的空间形态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传统的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在聚落空间中得到了体现。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聚落的空间形态,也使得晋中堡寨聚落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一)整体布局规整有序晋中堡寨聚落的整体布局规整有序,以中心广场或祠堂为核心,向外延伸形成一种有序的空间结构。
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增强聚落的凝聚力,也方便了族人的生活和管理。
(二)建筑风格独特晋中地区的建筑风格独特,以传统四合院为主,体现了宗族文化的特点。
单姓宗族结构对聚落空间的影响——以山西省晋中市北贾村为例
1宗族结构与家堡聚落1.1宗族结构宗族,又称家族,是指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虽然已经分居、异财、各爨,变成许多个体家庭,但是还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1]。
基于血缘关系的分衍与分化形成关系主体的宗族结构,其制度层面表现为“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的结构体系,带有明显伦理本位、尊卑有序的等级性,是家族内人际关系的直观体现。
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宗族结构略有差异,名称亦有所不同,一般分为族、房、户、家庭。
其中,族是所有结构的宏观集合,房是家族大结构下的亚结构,户是家族中最小的组织单位,家庭是组成家族最基本的单元[2](见图1)。
1.2家堡聚落明清时期晋中地区商贸繁盛,带动了土木营建的繁荣,在汾河流域催生出大批家堡聚落——家族性堡寨,按照社会学中对宗族聚落的定义[3]及分类[4],这类堡寨属于典型的单姓宗族聚落,形态特征表现为在堡墙限定下的多重院落的空间组织:家庭形成一个基本堡院,数个家庭的堡院组合成一个家堡,数个家堡相互联系组合为一个堡寨村落[5]。
根据林志森先生对福建地区单姓宗族聚落形态的分类 [6],晋中家堡聚落兼具集合防卫型和整饬规划型的主要特点,即受“自上而下”的宗族权利的控制,同宗同族聚居于由一处或多处堡寨组成的聚落内,形成血缘共同体,堡寨内部以宗祠为中心,布局规整,呈里坊形态。
2北贾村堡的宗族烙印2.1北贾聚落北贾村,又称“侯家村”,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市的介休市,明清时期是票号世家侯氏家族的居住地,是侯氏家族一姓主大的单姓村。
北贾村主要由旧堡、旧新堡、新摘要 单姓村作为宗族聚落的原型模式,是探究宗族聚落演化规律的基础。
文章以山西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北贾村为例,总结侯氏家族的宗族文化特征,分析宗族发展与聚落空间演变的历时性关联,探讨宗族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横向对应关系,归纳家堡聚落内聚族而居、支派杂居、同房分序的多层级空间结构,从宗族角度提出聚落空间的保护方法。
浅议村镇的空间组织布局形式
摘 要: 从组 织类型、 区域划分 、 道路、 广场 、 居住 区等几个方面浅要分析 了中国传统村镇布局 的基 本形式, 并对各要素之
间的相互关系进行 了探讨 , 以体 现独特的建筑风格。
关键词 : 镇 , 局 , 村 布 区域 , 道 , 场 , 住 区 街 广 居
中图分类号 : J 8 .9 9 2 2
的大空间 。老建筑 的室 内空 间完全被 重新 塑造 了。在拆 除 了所 5 3 传 统 经营特 色的继承 . 有室 内分割后 , 一种带有一定 传统空 间氛 围 , 完整 、 开敞 的大空 间 “ 老字 号” 是传统商业街上 的宝 贵财 富 , 其在人们 的心 中得到 被创造 出来 。但这种空 间重构 又是 在尊 重原空 间布 局 的基 础上 了广泛的认同 , 品牌有 着很好 的 口碑 和知名度 , 们对它 们的 其 人 进行 的 , 而且极 富创新性 。 感情 比洋快餐还深厚得多 。 3 在老肌体 中穿插 了大量 极富创 意 的新 肌体 。一些新 肌体 ) “ 老字 号” 的存在是 由传 统商 业街 经营 活动 的多样性 和其休 采用 了实体形式 , 至模 仿 了传 统形 式 ; 甚 但素 混凝 土与水 泥砂浆 闲娱乐功能决定 的, 保护和维持“ 字号 ” 老 是改造更新 传统商业街 的表面使之 明显与 旧肌体 区分 开来 。它们 与通透 的玻璃橱 窗 和 的题 中应有之意 , 也是传统商业街保持生机 和活力 的源泉之一 。
5 2 传统 商业街 空 间尺度 及 环境 的保 护 .
传统商业街 不是 用来陈列单个 历史建筑 的, 其更重要 的作用
[] 2 周 俭 . 在城 市上建造城 市—— 法 国城 市历 史遗产保 护 实践
[ . M]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 社 ,0 3 1—8 2 0 .71 .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村落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社会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空间形态,其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更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乡村社会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入手,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其特点和价值,旨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提供学术支持。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较强的地域、民族和历史特色,总体呈现出“集中式”、“开敞式”、“有序式”等共同特征。
1. 集中式传统村落多呈现出核心集聚的空间形态,其核心是以庙宇、祠堂、公共广场等为中心,周围环绕着民居、店铺等建筑,形成了明显的中心集聚空间。
这种集中式的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意识,又为居民提供了交流、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对村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开敞式中国传统村落的开敞式空间形态主要体现在村落周围的田园风景,主体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自然和谐的景观。
这种开敞式的空间形态既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又营造了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是中国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所在。
3. 有序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多以规整、对称、通风和利于采光的原则为基础,建筑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有序,形成了独特的有序式空间形态。
这种有序式的空间布局不仅体现了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提高居住舒适度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包括古村落空间布局的分析、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村落空间的发展演变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外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1. 空间布局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了中国古代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规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并从地域特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探讨。
2. 建筑形态的特征通过对传统村落建筑的形态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研究发现传统村落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色,以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等方面的特征。
黎族建筑与村落特色
民俗活动 • • • • 三月三 捕鱼 手工制品 编制、木器、制陶、织锦、酿酒
英州休闲旅游度假小镇
功 能
健康养生区
高 科 技 农 业 新 成 果 展 示 区
会议会展区
休闲度假区
项 目
பைடு நூலகம்
生 态 农 庄
主 题 酒 店
青 年 旅 社
黎 族 教 育 风 院 培 情 士 训 度 村 假 中 心 小 镇
高 端 商 务 酒 店
艺 购 商 术 物 业 中 中 街 心 心
花 卉 主 题 公 园
山 地 运 动 公 园
创 意 小 镇
半 山 度 假 会 所
陵 水 巴 马 养 老 小 镇
特 色 酒 店 群
椰 林 艺 马 术 L 会 主 O 题 F 小 T 镇
• • • • • •
山地公园:登山、露营、烧烤、山地自行车、森林瑜伽、拓展训练、汽车旅馆 花卉公园:婚庆创意、影视拍摄 生态农庄:高科技农产品展示、有机水果采摘、夏令营 艺术中心:小型剧场、电影院、演出中心、展馆等、专为音乐/美术/现代艺术创作群体 而设的工作室 商业街:旅游纪念品、餐饮酒吧、咖啡茶座、购物中心等 特色主题酒店:红酒洞穴酒店、崖洞酒店、树顶木屋、稻田酒店、运动酒店
整体外观:滨海、山地特色建筑
•
道路系统 黎族村落中的道路走向随意、自由、轻松而富于变化。村落中的建筑往往平行等 高线建设,村道多为弯曲的带状空间。“半边街”是黎族村落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道路从多栋建筑下纵穿而过。
黎族传统民居形态
传统的船型屋,平 面呈纵长方形,由两端 山墙入口,其屋盖和檐 墙合而为一,利用树枝、 竹和藤条缚扎成半圆拱 形构架,覆以茅草,用 树干做梁柱,靠树杈接 托而成,其外形像船篷, 内部间隔似船舱。 平面布局一般由庭、 厅堂、卧房、杂用房等 部分组成。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研究》范文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宗族文化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晋中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宗族文化与地理环境、聚落空间形态的相互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宗族文化对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实地考察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晋中地区宗族文化与聚落空间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晋中堡寨聚落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晋中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势较为平坦,河流纵横交错,自然环境优越。
历史上,晋中地区是宗族聚居的重要区域,宗族文化深厚。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晋中地区的宗族聚落逐渐形成了以堡寨为主的聚落形态。
这些堡寨不仅是防御外敌的军事设施,更是宗族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三、宗族文化对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一)宗族组织结构与聚落空间形态晋中地区的宗族组织结构对聚落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族内部等级分明,家族长者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这种等级制度在聚落空间形态上得到了体现。
例如,家族长者的宅院往往位于聚落的核心位置,其他家族成员则按照辈分和地位分布在周围。
(二)宗庙与聚落空间布局宗庙是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聚落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晋中堡寨聚落中,宗庙通常位于聚落的中心位置,成为整个聚落的核心理念。
其布局不仅体现了宗族的信仰和价值观,也影响了聚落的空间形态和功能分区。
(三)防御功能与聚落空间形态晋中堡寨聚落具有强烈的防御功能,这种防御功能在聚落空间形态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堡寨的布局、墙体结构、入口设置等都体现了防御性的设计理念。
同时,聚落内部的街道布局、房屋排列等也考虑了防御性的需求。
四、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对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探讨。
以某典型晋中堡寨为例,分析其宗族组织结构、宗庙布局、防御功能与聚落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
通过实地测绘和数据分析,揭示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特点和规律。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1.8092
3.113
14
7.2
113
58.2
0.4333
0.5589
瞻淇
210
0.8202
1.8636
3.1905
15
7.1
124
59.0
0.1794
0.6791
渔梁
88
0.
52
59.1
0.5242
0.6865
平均
179
0.7759
1.7918
3.0678
表1徽州村落形态相关属性统计
村落
轴线数量
Mean Rn
MeanR3
连接度
核心轴线
%
Rn低于50%轴线
%
可理解度
可理解度
(核心+1)
屏山
234
0.7856
1.8400
3.1795
17
7.3
136
58.1
0.3269
0.4149
南屏
152
0.7332
1.8883
3.1842
12
7.9
87
57.2
0.2004
我们把村落的这些主要空间元素的整体结合度数值提取出来然后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序列。该等级序列可以由一下不等式来表达:
宗祠=店铺>房支祠堂>家祠=杂姓宗族祠堂=学堂=庙宇=联宗祠堂
以上这些空间特点说明徽州的村落中具有某种共性引导着它们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促使村落的祠堂、店铺等建筑向整体结合度的核心部分集中,并似乎由此形成了一个村落的公共中心,涵盖了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这种现象和本文开头介绍的由对应关系而引申的等级空间体系大相径庭。村落形成的似乎不是一个个的空间领域,而是由整体结合度核心所涵盖的一个网络状的连续空间。这种现象也不大可能是事先设计或规划的结果。虽然宗族在村落建设中曾经试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实现某种社会文化意图,但这些村落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迫使我们必须把它们的形态看成是自下而上的结果。一旦从时空角度来探讨村落形态的发展,我们马上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障碍,即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匮乏。然而,村落中的某些空间特征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来了解其形态的演变过程。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第一篇: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
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
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一)功能布局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
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
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
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
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
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
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一、引言晋中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独特的宗族文化和地理环境共同塑造了该地区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
本文旨在探讨宗族文化对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晋中地区的历史文献、实地调研以及案例研究,揭示其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与变迁。
二、晋中地区的宗族文化背景晋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聚居地,其宗族文化源远流长。
宗族在晋中地区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承作用,对当地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族文化强调家族观念、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这些观念在晋中堡寨聚落的规划、建设和维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沿革。
其空间布局通常以宗祠或庙宇为中心,围绕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建筑群和院落,呈现出典型的内向型空间特征。
同时,由于晋中地区地形复杂,山峦起伏,堡寨聚落的选址多在险要地势之上,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四、宗族文化对晋中堡寨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一)宗祠与庙宇的中心地位在晋中堡寨聚落中,宗祠与庙宇通常位于中心位置,成为整个聚落的标志性建筑。
这种布局体现了宗族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神灵崇拜,使整个聚落呈现出明显的向心性。
(二)院落与建筑群的布局院落和建筑群的布局体现了宗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
院落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种紧密的群体关系,同时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满足了宗族成员的生活需求,还体现了宗族文化的集体性和社会性。
(三)防御功能与地形利用晋中堡寨聚落的选址和布局充分考虑了地形因素,利用险要地势增强聚落的防御功能。
同时,聚落内部的建筑和院落布局也具有一定的防御性,使得整个聚落具有较强的抗敌能力。
这种防御性特征是宗族文化在聚落空间形态中的又一重要体现。
五、案例分析以某晋中堡寨聚落为例,分析其空间形态的特征及宗族文化的影响。
通过实地调研和历史文献资料,详细描述该聚落的布局、建筑风格、防御设施等方面,进一步揭示宗族文化在聚落空间形态中的具体表现。
中国农村宗族组织
宗族组织具有强烈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强调家族荣誉和传统价值观念,对成员有较强的约 束力和影响力。
宗族组织的历史演变
起源与发展
宗族组织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随着社会变迁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宗 族组织的形态和功能也不断变化。
现代宗族组织的演变
在现代中国农村,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和发展,但同时也面临 着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强化家族成员 之间的联系和认同。
促进社会稳定
宗族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 稳定的作用,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
序和和谐。
传承家族文化
通过族谱、族规等载体,传承家族 文化和家族精神。
互助互济
宗族组织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家族 成员支持和帮助,增强了家族成员 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宗族组织的运作机制
03
宗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宗族组织的结构
01
宗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祖先崇拜为纽带,以姓氏为 标识,以族长为核心的宗族群体。
02
宗族组织通常包括族长、族众、祠堂、族产、族谱、族规等要
素。
宗族组织的结构呈现出树状或网状,族长位于宗族组织的顶端
03
,负责统领全族事务。
宗族组织的功能
维系家族血缘关系
中国农村宗族组织
2023-11-05
目录
• 宗族组织概述 • 宗族组织的形成与演变 • 宗族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 宗族组织的社会影响 • 宗族组织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 研究结论与展望
01
宗族组织概述
宗族组织的定义与特点
宗族组织定义
宗族组织是中国农村的一种传统社区组织,通常以姓氏为基础,由同姓家族成员组成,拥有一定的族规、族产 和族谱。
岳楼村岳氏宗族聚落空间探析
2020·04一、岳楼村概况岳楼村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孟姑集镇,是一个典型的单姓血缘型传统村落,村中村民皆为岳姓。
村中族谱记载,这个村落是岳飞三子岳霖后人的聚居地,目前村落中宗族文化保留完整,拥有由一个主祠四个支祠组成的宗祠建筑群。
岳楼村岳氏族人在每年过年期间与清明节期间会组织祭祀活动,即使不在族居地域生活的族内成员也会前来祭拜,还有另外一项重大的祭祀仪式———岳飞祭典,这项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为宗族圣祖———岳飞,由宗族组织在岳氏家祠主祠进行,又称祭岳大典,或称岳忠武王祭典、岳武穆王祭祀大典,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
据族内相关组织者描述,这是目前族内非常重要的一项宗族活动,全国岳氏后人都会前来参加。
二、岳氏宗族聚落环境与选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环境因素对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分别为地形地貌、交通、气候、水文。
岳楼村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西北部,隶属孟姑集镇,地处黄泛平原区,周围皆为平原,北邻赵王河,有少许海拔较低的零星孤山、残丘。
岳楼村建村600余年,全村以岳氏为主,共800余户,3000余人,是孟姑集镇岳氏后人聚居的发源地。
岳楼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5°48′,东经116°23′,距离嘉祥县城区13公里。
村落交通便利,南临046县道与日兰高速,东临顺河路,孟姑集镇的东西交通主动脉申闫路从村中穿过,沿路向西3公里便能到达孟姑集镇政府。
岳楼村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干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13.9℃。
在东亚季风影响和控制下,干湿季节分明,年降水量在季节分配上很不均匀。
春季温度回暖快,气候多变,降雨稀少,多西南风。
3~5月平均降水量99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5%,而蒸发量大,常形成春旱。
夏季炎热多雨,高温高湿,降水集中,常有暴雨。
从现有形态上来看,如今岳楼村村落由水系环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王浩锋叶珉关键词:宗族组织,村落形态,空间构成1.引言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规划”的重要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宗族经常出面调动集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建村落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系、道路、桥梁等,同时大举兴建祠堂等公共建筑并通过其体现宗法制度的意识形态。
这种情况在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商业的兴盛为那里大量祠堂的出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随着宗族房份的形成,大小房支都拥有各自的礼制和生活中心-祠堂。
村落中祠堂前面多有供宗族成员聚会的小型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和街道组织也比较工整,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空间节点(图1)。
住宅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的特点使得许多研究者认为,村落的发展受宗族裂解的推动和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宗族的社会等级结构转化为村落的空间结构。
村落以房支祠堂为中心组织各自的空间领域,最后形成以宗祠为中心、以支祠为次核心的多层次空间等级结构,如图2所示(董卫, 1986;余英, 2002;张十庆, 1986)。
然而在我们对徽州村落的研究中发现,上述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
房份的形成和共有财产以及祠堂的建设并非同步,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房支祠堂的修建通常较晚(高寿仙, 1995)。
荷兰汉学家Zurndorfer(宋汉理)的研究表明,由于非常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十六世纪时徽州宗族的内部很可能已经产生了基于经济占有权而非长幼辈分的等级秩序(1989)。
况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宗族成员的多次迁入迁出以及地产兼并,即使依据房份划分的空间领域相信也早就变得面目全非。
这种质疑在我们进一步对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空间分析中得到了印证。
2.研究方法-空间句法介绍(Space Syntax)空间句法是伦敦大学建筑学院希列尔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Hillier, 1989 & 1996; Hillier & Hanson, 1984)。
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该方法把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描述转述为空间系统中各个空间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相对关系,从而试图揭示表面形式背后的深层空间结构特征。
在其方法背后是一套关于空间形态的理论,该理论假定城市和聚落的空间组织都受到某种“形态法则”(Morphological laws)的影响,人类社会通过这些形态法则在实体环境中再现其种种社会关系的同时,其行为也会受到空间形态的影响。
而空间句法的主要目的是展示空间形态法则如何在各种空间形式中产生不同的空间界面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表述。
空间句法对空间的描述有两个基本概念:一维的线性(Linearity)和两维的凸起程度(Convexity)。
一维的线性描述一个空间和其相邻空间可能形成的轴线延伸程度;两维的凸起程度指的是空间的宽度大小和尺度。
一个连续空间系统可以解析成许多个由实体环境边界所限定的“凸状”空间(图3-a)。
这些“凸状”空间相互所形成的线性连接构成轴线,它指的是一组“凸状”空间不受视线和步行遮挡所能形成的最长延伸线。
涵盖一个村落或城市所有“凸状”空间的最长并且数量最少的轴线之间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空间系统的轴线图(图3-b)。
在此基础上,空间句法对系统每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属性加以量化的描述。
本文应用的主要参数有:“深度”(Depth)、“连接度”(Connectivity),“局部结合度”(R3)和“整体结合度”(Rn)。
“深度”表示从系统中的某个轴线空间到其它轴线空间中所必须经过的轴线数量(轴线改变方向的次数)。
“连接度”表示和某个轴线直接相连的轴线数量。
“局部结合度”考察一个轴线到距离其3个深度之内的其它轴线的相对可达性,而“整体结合度”考察一个轴线到系统中所有其它轴线的相对可达性。
空间结构的另外一个重要属性是从局部属性感知系统整体特征的能力,在空间句法中定义为“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由轴线的“局部结合度”和“整体结合度”之间的回归系数(数值介于0~1)来表示。
“整体结合度”最高的轴线(占总数值10%)构成一个空间系统的“结合度核心”(integration core)。
3.村落的空间特征我们这次考察的徽州村落一共有8个,分别是屏山、南屏、呈坎、宏村、唐模、西递、瞻淇和渔梁。
空间句法分析的结果显示,尽管这些村落的轴线数量差别很大(最小的88根轴线,最大的234根),但它们之间的平均空间属性如“连接度”、“局部结合度”和“整体结合度”都相当接近(见表1)。
统计分析显示,村落的平均“整体结合度”和系统的轴线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 -0.0844),而局部的空间属性如连接度、局部结合度和系统大小有一定的相关(Coefficient r分别为0.544和0.578)。
村落的“可理解度”介于0.1794和0.5242之间,显示出它们在整体的空间配置上有一定的不同。
另一方面,村落的“可理解度”和系统轴线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反比关系(Coefficient r = -0.5188),即随着轴线的增多,村落的空间“可理解度”有下降的趋势。
表1徽州村落形态相关属性统计村落轴线数量MeanRnMeanR3连接度核心轴线%Rn低于50%轴线%可理解度可理解度(核心+1)屏山2340.7856 1.8400 3.1795177.313658.10.32690.4149南屏1520.7332 1.8883 3.1842127.98757.20.20040.5239呈坎2070.6709 1.7342 2.9179167.712058.00.26200.4112宏村2080.8199 1.8218 3.1058157.212057.70.40550.5924唐模1370.7288 1.6857 2.9197107.38259.90.45020.5866西递1940.8110 1.8092 3.113147.211358.20.43330.5589瞻淇2100.8202 1.8636 3.1905157.112459.00.17940.6791渔梁880.8373 1.6914 2.93186 6.85259.10.52420.6865平均1790.7759 1.7918 3.0678137.310458.40.34770.5567 Correl-0.08440.57790.5440-0.5188图4显示的是空间句法分析之后的轴线图,其中粗线部分是村落的整体结合度核心,虚线是整体结合度低于平均值的轴线(占总值50%的下半部分)。
整体结合度的分布有个有趣的现象,即数值最高的线段基本分布在村落的中心而数值较低的多分布在村落的周边。
并且这两部分线段都和系统的轴线数量存在着固定的比例关系,分别大致在7.3%和58.4%(见表1)。
这8个案例所形成的整体结合度核心由一系列连续相交的轴线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以屏山、南屏、呈坎、宏村和西递为代表,它们的空间核心大致类似不完整的网格状。
另一类以唐模、瞻淇和渔梁为代表,它们的空间核心呈现比较明显的线性。
虽然所有村落的空间核心的形状都相对比较紧凑,但它们在村落中的相对位置有所不同。
宏村和渔梁的结合度核心最浅,由一根结合度最高并且较长的轴线直接连向村口(渔梁是到河边的码头)。
唐模和瞻淇的相对较浅(距离村口3个轴线深度),而其它五个都比较深(距离村口超过6个轴线转折)。
虽然这些村落的“可理解度”之间有较大落差,但是当选取空间核心以及直接与它相连的轴线来分析时,我们发现R3和Rn之间的相关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很明显,村落空间核心部分的可读性明显高于村落的整体和其它部分。
这种局部和整体的构成关系成为本组所有村落的一个重要空间特点之一。
为了考察这些空间特点和社会功能、文化因素之间的联系,我们把村落“整体结合度”的分布和村落主要功能要素(如主要街道、广场、祠堂、庙宇、学堂、店铺、市场等等)的分布叠加起来。
一个直观有趣的现象是,几乎在所有村落中,大部分的祠堂都位于整体结合度核心之上。
换句话说,大部分的祠堂在拥有最高建筑等级的同时,也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毗邻最高“接合度”的街道而在全局上占据了村落中的有利地位。
比较例外的是联宗祠堂,如唐模的许氏宗祠和西递的胡氏宗祠本始堂,虽然名义上是村中等级最高的建筑并位于显著的村口位置,然而从功能角度而言,它们却并不是最方便和最经常使用的空间,似乎更多表达的是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
与此同时,店铺和市场等商业建筑的分布却大多和村落的整体结合度核心重合,而庙宇和学堂等建筑一般都分布在整体结合度中等或者较低的地方。
最后,村落中杂姓宗族的祠堂通常也都位于整体结合度较低的地方。
我们把村落的这些主要空间元素的整体结合度数值提取出来然后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等级序列。
该等级序列可以由一下不等式来表达:宗祠=店铺>房支祠堂>家祠=杂姓宗族祠堂=学堂=庙宇=联宗祠堂以上这些空间特点说明徽州的村落中具有某种共性引导着它们形态的发展和演变,同时也促使村落的祠堂、店铺等建筑向整体结合度的核心部分集中,并似乎由此形成了一个村落的公共中心,涵盖了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
这种现象和本文开头介绍的由对应关系而引申的等级空间体系大相径庭。
村落形成的似乎不是一个个的空间领域,而是由整体结合度核心所涵盖的一个网络状的连续空间。
这种现象也不大可能是事先设计或规划的结果。
虽然宗族在村落建设中曾经试图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实现某种社会文化意图,但这些村落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迫使我们必须把它们的形态看成是自下而上的结果。
一旦从时空角度来探讨村落形态的发展,我们马上就会面临一个巨大的障碍,即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匮乏。
然而,村落中的某些空间特征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来了解其形态的演变过程。
4.村落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演变如图5所示的轴线图,从中可以看出所有村落的轴线组织有以下一些几何特征。
系统中一般只有少数长轴线,大部分轴线都很短,并且很少有轴线直接贯通交叉。
长轴线一般都位于联系村落内外交通的主要道路上,这些道路主要由一系列呈大钝角相交的轴线组成,并大致保持线性延伸。
村落中祠堂周围的轴线组织也有某些特点。
我们发现,如果从祠堂面前的轴线向外扩展2个深度(能形成道路网络的最低条件)所形成的轴线群涵盖了该局部区域内的大部分轴线,而其它的轴线却没有这样的特征。
这种特点和空间句法分析所显示的结果相当吻合,即村落中有一定数量的祠堂位于局部结合度最高的轴线上。
另外,村落的主要道路和整体结合度的核心有相当程度的重合。
从一些学者对徽州村落历史的研究来看,主要道路的确是当地村落发展的重要方向(单德启,1998; 吴小勤编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