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合集下载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摘要】由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皖南地区传统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临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

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

研究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有利于村落的保护更新建设。

【关键词】村落布局空间层次构成要素1 村落布局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1)线型布局。

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

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如歙县渔梁。

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

(2)散点型布局。

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呈散点状。

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如婺源晓起。

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各户联系不够紧密。

(3)集聚型布局。

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

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黯县屏山。

集聚型布局如果处理不好,内部形态易紊乱,卫生条件差。

2 村落空间层次村落空间层次关系围绕皖南民居形成特点,将宗族聚落关系以空间递进的方式联系起来。

例如宏村村落空间关系就是一个例子。

宏村位于黯县是皖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个聚居村落,村落整体布局井然有条。

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将村中天然泉水挖掘成为半月形池塘,并从西河中引水入村,明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挖掘成南湖,形成完整的水系。

在宏村村落空间规划方面以纵向发展的形式层层叠加,视传统道德观念为规划要点,以宗祠为聚落中心。

因此空间环境的构成需要迎合居住者的活动方式与意向,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同时利用依水而居的特点,使村落发达的水系为其横向连通线,渐深渐主。

使民居围绕宗祠形成一个空间中心点,体现出整体环境在一个有序的层次空间中体现传统聚居文化的独特空间魅力。

居住组团平行于水系展开布局,有利于建筑空间层次的形成。

皖南民居调研报告

皖南民居调研报告

皖南民居调研报告皖南民居调研报告一、引言皖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重要农村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业和文化资源。

民居是农村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居民的生活和乡土文化。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皖南地区民居的调研,了解其特点和变迁,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田野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

我们选择了皖南地区的几个代表性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获取数据和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思维方式。

三、民居特点皖南地区的民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首先是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皖南地区的民居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传统的中式建筑,也有受到南方水乡文化影响的水上民居。

其次是建筑材料的特点。

由于地区资源的限制,人们使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木、石头和砖块,这给民居增添了一种纯朴和古老的气息。

此外,民居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采用多种技术和设计手法,使得民居与自然融为一体。

四、民居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乡发展的差异,皖南地区的民居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首先是居住方式的改变。

过去,皖南地区的民居多为传统的四合院结构,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家族和亲情的联系。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民居的设计和功能,人们更倾向于追求舒适和便利。

因此,现代的民居通常是独立的住宅,注重个体的隐私和自由。

其次是材料的改变。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土木和石头,使得民居的建造速度更快,质量也更高。

此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的民居风格逐渐消失。

五、民居保护与发展皖南地区的民居保护与发展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保护传统民居的文化遗产价值,对于维护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民居的改建和更新也是必要的,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鼓励民众参与民居保护和发展,同时加强文化传承的教育和宣传。

世界文化遗产_皖南古村落特色探讨_吴晓勤

世界文化遗产_皖南古村落特色探讨_吴晓勤

)" 村头水口布局
皖南古村落比较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前的村郊结合部,利用 不同的山势、岗恋、溪流、湖塘,配置以牌坊、桥梁及亭、阁、塔 等建筑,加上茂密的树林,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为一村风景最 美、最具特色的地方,甚至成为一村的重要标志。如宏村的南湖 ,湖南侧古树浓阴,湖北粉墙横列,湖中荷花 出 水 , 鹅 鸭 浮 ( 图 #)
#’ 村落选址布局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 !""" 多年历 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 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 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 很高的审美观念。古村落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多沿 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
游,被 人 称 为 “ 中国画的乡村” 。再如徽州区的唐模村,村头由古 树、古桥、古亭组成绝妙景致,渐进则有宏伟的石牌坊,穿过石 坊,则有俗称为 “ 小西湖”的檀干园,园中亭、榭及曲桥引人入 胜,形成 “ 水口”的最佳组合。还有歙县棠樾村,虽然村口大道上 纵列的七座牌坊和亭,足以显其壮观,但因地势较为开阔,为迎合 “ 水口”聚气理论,仍然在牌坊群的东南方人工堆砌了 * 个土堆, 称为 “ 七星墩” ,这是人造水口的杰作。
柱。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斜撑等大多数进行雕刻加 工,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结合和装修使技术与 艺术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这些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 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脚、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 青石、 红 砂 石 、 花 岗 岩 裁 割 成 石 条 , 石 板 筑 就 , 讲 究 的 雕 刻 花 纹 , 有的就石料本身自然纹理,寻其规律而砌成,墙体基本上是使用小 青砖砌至马头墙。皖南古民居建筑中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 。 出了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 图 !) 五、皖南古村落价值综述 皖南古村落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其建筑及环 境也是整个皖南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价值体现在:

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宏村的空间解析

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宏村的空间解析

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宏村的空间解析【摘要】宏村位于皖南,为中国古村落的代表之一。

宏村聚落形态独特,居民建筑精妙,空间意境悠远,勾画出一幅迷人的宏村画卷。

本文从宏村的历史文化出发,通过对宏村建筑形态构成、街巷空间模式及独特的水系构成模式的研究,给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宏村;村落;建筑;街巷;水系;新农村建设一、前言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中国古村落由于受到东方哲学关于“物我为一”(道家)、“天人合一”(儒家)等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表现出独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聚居空间特点。

村落的形象就是它的街道(或街道拓展)形象,从外部很难看到其结构特征。

这一描述同样适合宏村,宏村的空间形象具有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整体感:那古树、街巷、水系、院宅都产生较强的透视体面,多向的,层层叠叠,有机和随机并置,每一部分都缺一不可。

当人置身其中,通过自身体验可以切实的感受到它的空间构成和震颤力量,二、宏村建筑的形态构成(一)建筑单元构成宏村民居属于合院式民居,这里多山地,布局紧凑的天井式合院有利于节约耕地,适宜于在山地建造。

建筑的特点是“四水归堂”,占地小、结合山地、布局灵活。

南方气候炎热,雨季长,建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遮阳、隔热和通风;又因气候炎热,在夏季小天井有利于遮阳,防止阳光直接照射。

平面布局典型模式是:以天井为核心,外围封闭,内部开敞,正房多敞向天井的三合院模式。

与四合院相比,原四合院左右两侧的厢房在这里变成了厢廊,原四合院中的正房则变成了厅堂。

南向的是主要房间,东西向只是很次要的、开间较小的辅助房间,一般为楼梯间、储藏等性质。

(二)建筑的单元组合宏村的居民住宅内部合院单元的组合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方式:1.单个合院单元,一般出现在面积较小的宅基地;2.有两个以上基本合院单元串连成纵列;3.有两个基本合院单元并联成横列。

这些组合后的规整合院单元成为住宅中的主体部分,前院、厨房、杂物房等附属用房则因地制宜于宅基地的“边角地”,然后以围墙与外部街巷分隔。

探究皖南古民居的整体保护

探究皖南古民居的整体保护

探究皖南古民居的整体保护作者:汪启航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08期摘要:棠樾古民居是皖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规模宏大且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对研究该地区历史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基于棠樾古民居的实地调研,结合现有保护技术,对棠樾古民居的整体保护进行探讨。

关键词:棠樾;古民居;规划;整体保护古民居保护是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民居凭借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特有的古韵氛围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耀眼的“明星”。

其中,西递、宏村更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但随着我国“新农村”“美丽乡村”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古村落中的基建项目增加,乡村建设与文化延续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如何在不损坏不可移动文物的情况下对古民居进行整体保护,是目前古民居保护中备受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皖南棠樾村中的古民居为例,为处于探索阶段的古民居保护提供一些建议。

1 棠樾村概况棠樾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西南约8千米的郑村镇内,北靠灵山支脉—龙山,南临徽州盆地,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向东穿流而过,远处以富亭山为屏,乃“枕山、环水、面屏”选址的理想位置。

①棠樾村是徽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村落之一,2007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棠樾村在布局上具有徽州古村落的共性,是以血缘联系为主要纽带的集居,建设中非常重视里坊形制。

以前、后街二横道为主轴,连接南北向的数条巷弄,形成网格状街巷格局。

空间形态为集居型块状聚落,村落的整体性较强,且与环境自然和谐。

②棠樾村依山傍水,空间变化丰富,村内街道狭长幽静,建筑色彩淡雅朴素,砖、木、石三雕装饰精致,民居内的室内陈设皆古朴雅致。

但同时也有其鲜明的独特性,如村口罕见的牌坊群、独特的祠堂建筑、形态特殊的民居建筑和村落空间形态。

2 棠樾古民居保护现状目前棠樾村内现存较完整的典型徽派古民居共有12处:鲍氏始祖墓园、社屋坦明宅、天灯巷民居(江忠来宅、程遂林宅、毕顺生宅)、前街明宅、存爱堂、从心堂、慎德堂、静修堂、保艾堂、承启堂、欣所遇斋及存养山房、鲍信斋中药店。

085.皖南古村落街巷空间活力提升途径探究——基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视角

085.皖南古村落街巷空间活力提升途径探究——基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视角

皖南古村落街巷空间活力提升途径探究——基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视角王培露,何仲禹摘要:《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部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它对于当时乃至现今的城市建设与构想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创新地将该书中对美国城市街巷空间功能的思考应用于颇具特色的皖南古村落的相关探究中,从而引发国外城市更新视角下对于中国乡村规划的深入思考,提出传统街巷空间的逐渐舍弃可能存在一种尚未引起充分关注的原因——即空间使用体验不佳的猜想,并提出古村落的街巷空间规划思路与策略,从而为当代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居环境建设,皖南古村落,街巷空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Abstract:"The Death and Life of a Big City in America"is a classical work that has a transcendental significance.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ception of the city at that time and even nowadays.This article innovatively applies the thinking of the spatial functions of urban streets and lan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relevant explorations of the ancient southern village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thereby triggering in-depth reflections on China's rura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newal of foreign cities,and proposing the traditional street space Gradually abandoning there may be a cause that has not ye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that is,the conjecture of the poor experience of space use,and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strategies of the spatial planning of streets and lanes in ancient villag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contemporary villages.Keywords:Liv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 Anhui,Street and Lane Space,Death and Health in Big American Cities1引言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城镇人口快速增长、乡村人口流失呈现“空心村”状态、旅游业过量开发等问题频频出现,人居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皖南古村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皖南古村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皖南古村落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皖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区,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古村落。

本文将对皖南古村落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皖南古村落的发展现状是多样且丰富的。

这些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它们通过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传承传统手工艺和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

其次,皖南古村落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休闲旅游和文化体验,皖南古村落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也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古村落发展的未来趋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望。

首先,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保护古村落的传统建筑以及传承传统手工艺、文化活动等,是保持古村落独特魅力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古村落保护的支持力度,并严格控制开发与建设的规模和节奏,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需要注重古村落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传统文化是古村落的核心竞争力,但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通过设计有特色的活动和推出特色产品,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古村落的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

对于古村落来说,品牌建设是吸引游客和推动发展的关键。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和传统技艺大赛等活动来打造古村落的品牌形象。

此外,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运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方式,可以将古村落的特色和魅力传播给更多的人。

最后,加强古村落的管理和协调。

古村落的发展需要多方合作和资源整合。

政府部门、旅游机构、专业机构以及当地居民应形成合力,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以芜湖县西河古镇为例

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以芜湖县西河古镇为例

第30卷第2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30 No.2 2021年3月 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Mar. 2021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以芜湖县西河古镇为例张浩,王惠,付晓惠(安徽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以芜湖县西河古镇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对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了分类,并建立了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体系与模型,评价模型显示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体系权重从高到低依次为: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本体价值和经济价值﹒对西河古镇的10类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了价值评定,评定结果表明,其聚落格局文化景观的价值综合评分最高;节庆风俗与生活习惯文化景观的价值综合评分偏低﹒最后,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建议与对策﹒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层次分析法;西河古镇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21.02.0008文章编号:1672–7304(2021)02–0037–06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valu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a case study of Xihe Ancient Town of Wuhu CountyZHANG Hao, WANG Hui, FU Xiaohui(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Xihe Ancient Town of Wuhu County as an example,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of villages are classifi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model of cultural landscapes are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model shows that the weights of cultural landscap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Xihe Ancient Town is from high to low, which are cultural value, historical value, social value, noumenon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The value of ten kinds of cultural landscapes in Xihe Ancient Town is evaluated,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score of settlement pattern cultural landscape is the highest, while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score of festival customs and living habits cultural landscape is low. In the end,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landscape.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cultural landscape; value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Xihe Ancient Town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截止2019年,安徽有5批次共计400个村落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大部分传统村落位于皖南山区﹒文化景观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作品,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所依存的聚居环境的有机演化过程,体现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在人类演进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1]﹒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一种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传统村落为中心的有机进化的文化景观类型,包含村落的自然与人工要素,具有较高的地域性与民族差异性特征[2]﹒随着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文化、历史价值较高村落的文化景观逐渐被保护开发,而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大小是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基础,也是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前提﹒因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将影响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的各类因素进行分解量化,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收稿日期:2020-09-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G10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9A0124,SK2017A0494);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01910363294)第一作者简介:张浩(1989—),男,湖北黄冈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E-mail:*****************.cn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2期38析,较为客观地呈现最终的评价结果﹒雷锦锦等[3]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与模糊评价方法构建了云南地区的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评价体系及其评估模型,对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庞二莎[4]对运用AHP和模糊数学方法对大连城市文化景观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大连城市旅游开发需要注重政府谋划、多企业参与等相关建议﹒沈俊翔等[5]对漳州历史街区建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古街区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孙思晗等[6]对比分析了海峡两岸传统聚落的文化景观评价法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彭宝瑶[7]对传统村落资源等进行评价并就后期村落景观改造提出相应的建议﹒王南希等[8]从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3个维度探讨了乡村景观的价值内涵﹒李伯华等[9]从风景价值、文化价值等4个方面分析了张谷英村的景观价值﹒以上研究表明,当前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主要集中在自然文化景观、历史街区、城市景观等方面,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的成果并不多,皖南地区的研究更少;价值评价维度上,多集中在文化景观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等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价值的重要性;在部分定量研究中,调研对象中对游客、参观者的调研数据获取较少,样本数据不全面﹒本研究以皖南地区代表性传统村落——芜湖县西河古镇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本体、历史、文化、社会及经济5个价值维度,对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各类文化景观进行价值评价研究﹒1 研究区域概述西河古镇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南部,处于宣城市宣州区、芜湖市南陵县、芜湖县三地交界处[10]﹒东濒弋江之水,西北与高兴、沈公行政村接壤,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0.33 km2(见图1)﹒西河1931年设立为建制镇,2003年西河镇编制撤销,整体划归于红杨镇,成立幸福社区﹒目前,共有居民800余户,1 868人﹒古镇老街巷坐落于圩堤之上,呈“一”字形布局,南北向长约1 200 m,在其两侧分布着传统商业建筑﹒古镇是天然水运码头,明清时期沿青弋江水运的商家络绎不绝﹒2014年,西河古镇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镇老街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保留着传统民居、商业建筑、寺庙殿堂等[11],部分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文化也流传至今,且作为西河古镇重要的文化景观,体现了西河历史演变的过程﹒图1 西河古镇鸟瞰图2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类型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记录并映射着该地区的农耕生产、商业贸易、民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综合考虑文化景观分类的一致性、差异性及全面性原则,参考世界遗产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景观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将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物质与非物质2种类型,并结张浩,等: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以芜湖县西河古镇为例第30卷39合实际,将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分为2大类,10中类,32小类,具体如表1所示﹒表1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类型分类大类中类小类物质文化景观聚落格局地理选址、空间形态、街巷格局、历史环境、生态环境等圩田水系青弋江水系、田园景观、陶塘水域等商业建筑沿街商铺、仓库等民居建筑天井合院、庭院园林等公共空间寺庙建筑、墓碑、码头、古井、圩堤、凉亭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徽商文化艰苦创业、重义轻利、扶贫助弱等精神信仰宗教文化、风水思想、红色文化等生活习俗饮食习俗、美食小吃,农事安排等节庆风俗婚嫁丧娶、传统节日、文化展演等传统技艺编织技艺、打铁技艺、生产技艺等3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体系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定量评价思路主要采用德尔菲法﹒首先,通过多轮问卷征询确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然后,通过AHP法来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对各类文化景观进行综合价值评定﹒3.1 确定评价目标层结合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历史与现状,为了能较好地完成对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各类文化景观的全面认知和合理评价,将其文化景观分为聚落格局、圩田水系、商业建筑、民居建筑、公共空间、徽商文化、精神信仰、生活习俗、节庆风俗和传统技艺10个种类﹒3.2 确定评价准则层参考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特点,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及针对性原则,确定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评价准则层,包含5大价值层面﹒1)本体价值﹒文化景观的实体空间、物质材料、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等都反映其自身的本体价值,本体价值是其他价值存在的载体及前提﹒2)历史价值﹒文化景观是在一定生产生活方式下积淀出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见证了村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进程,其时间跨度、历史影响力与地位、原真性对于文化景观价值判断具有重要参考意义﹒3)文化价值﹒文化景观的形成融合了宗教、乡约或族规、文化等人文思想,其文化内涵的延续性、多元文化融合程度、文化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地域特色文化丰富性等方面反映了其文化价值的厚重程度﹒4)社会价值﹒文化景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空间﹒例如,聚落环境和建筑营造的生态策略,民俗活动具备教育功能及社会吸引力,这些均能体现出社会服务、引导及宣传作用,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5)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文化景观产生的重要价值形态,文化景观作为经济资源可以直接获得经济收益,同时也可以形成产业间接带动劳动力收益﹒合理开发与活化利用文化景观,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3.3 确定评价指标层首先,根据文献、实际调研和专家的初步征询,选定27个三级指标﹒然后,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在高校从事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和乡村景观研究方面的专家5人、具有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工作者6人、有3年以上传统村落基层工作的管理人员3人、具有旅游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工作者2人,通过问卷咨询各调查对象关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筛选的评价指标是否系统合理;将有分歧的指标比较分析;再将问卷交由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如此循环,直到所有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为止﹒最后,结合第1轮反馈意见,去掉不合理的5个指标;再进行第2轮的意见询问,将有分歧的因子分析比较,重新排序,去掉3个指标;最终确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2期40表2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目标层指标及代码评价指标准则层指标及代码因子层指标及代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A 本体价值B1保存整体性C1丰富度C2艺术观赏性C3景观协调性C4历史价值B2历史悠久度C5历史地位C6历史影响力C7历史真实性C8文化价值B3文化延续性C9文化多样性C10文化稀缺性C11特色文化程度C12社会价值B4社会认同感C13教育科研功能C14生态作用C15参与性与吸引力C16经济价值B5直接商品化效益C17间接转化经济效益C18开发潜能C193.4 计算指标权重根据AHP方法的基本操作原理与流程,结合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述调查对象对评价体系中各层因子进行成对比较;采用1~9标度法,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判定值,构建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值(见表3),并进行一致性检验﹒3.5 分析评价指标权重表3中C层权重总排序反映了各个评价因子在整个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评价体系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从A~Bi层的权重来看,文化价值的评价因子的权重最高,因子重要值排序为文化价值 历史价值 社会价值 本体价值 经济价值﹒可见,文化性始终是文化景观重要的内涵与特征,而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则作为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体价值评价因子B1~C i层中,保存整体性评价因子得分最高﹒可见,村落文化景观组成元素与形式的完整性是本体价值体现的前提,文化景观风貌的协调性、规模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程度是本体价值的保证﹒在历史价值评价因子B2~C i层中,历史影响表3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权重准则层权重因子层权重C层权重总排序(W Ci) B1 0.0866C10.415 7 0.036 0C20.120 1 0.010 4C30.251 7 0.021 8C40.212 5 0.018 4 B2 0.2109C50.107 6 0.022 7C60.266 0 0.056 1C70.405 4 0.085 5C80.221 4 0.046 7 B3 0.4684C90.291 8 0.136 7C100.107 4 0.050 3C110.372 5 0.174 5C120.228 2 0.106 9 B4 0.1483C130.353 3 0.052 4C140.242 1 0.035 9C150.263 0 0.039 0C160.140 9 0.020 9 B5 0.0858C170.287 9 0.024 7C180.128 2 0.011 0C190.583 9 0.050 1力评价因子得分最高﹒可见,文化景观形成过程中相关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影响力是历史价值的重要体现,“假古董”形式的文化景观不被接受﹒在文化价值评价因子B3~C i层中,文化稀缺性更被众人所关注,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与内涵稀有性受关注较多,具有地域特色且独有的文化景观更受到重视,这也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的参考依据﹒在社会价值评价因子B4~C i层中,社会认同感评价位居首位﹒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合作的产物,深深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社会认同是其存在的基础;另外,教育科研功能指标说明文化景观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价值评价因子B5~C i层中,文化景观的开发潜能是普遍关注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景观能否直接或间接带来一些经济效益,对于地方政府、居民而言是十分关注且重要的,这也符合文化景观有机进化的基本理论﹒4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分析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是涉及多个影响要素的综合性评价,且各因素之间有层级之分﹒因此,需张浩,等: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研究:以芜湖县西河古镇为例第30卷41采用多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才能较全面、客观地对各类文化景观价值进行评定﹒结合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10类文化景观内容,进行文化景观价值的模糊综合评价﹒邀请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和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传统村落研究者、乡村基层部门管理人员及西河古镇当地居民、游客观光者等90位调查对象对指标层中的指标按照要求进行评价,获取调研问卷82份,有效率91.11%,其中文化景观价值评价等级分为“非常高”“高”“比较高”“一般”和“不高”5个等级,分别用5分、4分、3分、2分和1分来表示﹒文化景观价值评价方程为1ni Ci i E C W ==∑,其中,W Ci 是第i 个评价因子的C 层权重;C i 是第i 个评价因子获得的价值评价分数;n 是评价因子综述;E 为单个受访评价对象对某文化景观价值评分之和,即E 综合=(E 1+E 2+E 3+⋯+E m )/m ,其中,m 为受访评价对象数量;E综合为全体受访评价对象对某文化景观价值评分的综合平均值﹒ 4.2 评价结果根据表4可以看出,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得分排序前3名的是聚落格局、徽商文化和公共空间;分数排序后3名的是商业建筑、生活习俗和节庆习俗﹒本体价值最高的是聚落格局;历史价值最高的商业建筑;文化价值最高的是徽商文化;社会价值最高的是圩田水系;经济价值最高的是聚落格局﹒表4 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因子实际得分、综合得分与排序类型 本体价值 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 综合得分 排序 聚落格局 0.331 950 0.740 775 1.567 175 0.531 825 0.328 275 3.500 000 1 徽商文化 0.234 800 0.700 750 1.715 250 0.444 600 0.266 500 3.361 900 2 公共空间 0.240 500 0.777 900 1.480 675 0.520 500 0.263 750 3.283 325 3 圩田水系 0.288 750 0.723 100 1.437 825 0.583 625 0.263 750 3.297 050 4 民居建筑 0.324 550 0.689 025 1.507 400 0.457 325 0.267 350 3.245 650 5 精神信仰 0.243 250 0.799 600 1.308 950 0.409 750 0.273 525 3.035 075 6 传统技艺 0.220 150 0.593 875 1.471 225 0.415 650 0.312 525 3.013 425 7 商业建筑 0.204 750 0.758 875 1.327 400 0.392 500 0.263 750 2.947 275 8 节庆风俗 0.240 050 0.591 225 1.172 925 0.425 000 0.306 825 2.736 025 9 生活习俗0.236 4000.551 5001.133 6250.446 7750.257 2252.625 525104.3 评价分析1)西河古镇传统村落的聚落格局文化景观价值综合评价分最高,反映出西河古镇的核心地理位置、独特的聚落营建格局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西河古镇作为明清时期青弋江沿岸重要的商贸重镇,是皖南山区与芜湖长江口岸联通的中间枢纽;老街巷坐落于圩堤上,充分利用圩堤堤坝宽度营建聚落,呈“一”字型布局展开﹒明清时期徽商在西河艰苦创业、扶贫助弱,彰显徽州商人的儒商精神,其文化内涵熏陶历代西河居民﹒村落中的土地庙、八面佛、洋船码头、五显殿堂等公共空间和建筑物是西河的文化地标,是西河居民独特的记忆与感情,也是游客观光的必去之处﹒2)商业建筑文化景观价值综合评价分值偏低,其原因在于当前商业建筑的保存状态较差﹒虽然西河明清时期是商业聚集之地,但如今大量商业建筑破败不堪,老街上基本无商业氛围,只留下几户老人留守老街,因此其文化景观现状凋敝不堪﹒西河居民的生活习俗和节庆风俗文化景观价值综合评分最低,主要由于在当前城乡演进中大量西河居民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在不断改变,更加迎合都市生活方式;本地人口不断外迁,地域特色习俗无传承人继承;传统节日活动举办次数减少﹒因而对这2方面文化景观的认知与体验感较低﹒3)从单个因子的单一价值来看,商业建筑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评价较高,但其总评价偏低﹒这主要在于其本体价值分数偏低,也主要因为其保存完整性较差﹒圩田水系文化景观的社会价值较高,尤其是青弋江游船、渡口及圩田的生态与科普教育功能等方面吸引了更多人关注﹒4)经济价值权重虽靠后,但在C 层权重总排序中,文化景观的开发潜能指标相对排序靠前﹒这表明调研对象在认定文化景观经济价值的同时,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2期42对其开发和活化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的潜能比较关注﹒5 结论综上,对于西河古镇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发展需要尽快落实以下几方面:1)尽快修复传统商业建筑和营造公共景观﹒老街巷的商业建筑、公共空间需要进行价值评估,并选取保存完整度较好且文化景观价值高的建筑进行修缮,赋予其业态功能,加以活化利用﹒2)梳理贯通圩田水系﹒西河古镇四周的圩田水域沟渠被隔断导致水系联通受阻,因此需要贯通水系,发挥自然生态效益﹒3)丰富社区日常生活﹒可以结合现代材料、技术和不同展示方式积极改变传统生活习俗、节庆活动方式等,使其更加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4)打造西河地域文化展示综合中心﹒西河古镇现有的红色文化、徽商文化展示馆空间场所小,且内容相对单一,各展示场所之间单独分开并未联系,建议建设地域文化综合展示中心,将西河主要的特色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同时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盘活旅游经济﹒参考文献:[1]李晓黎, 韩锋. 文化景观之理论与价值转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风景园林, 2015(8): 44-49.[2]石鼎, 赵殿红. 基于文化景观理论的贵州石阡楼上村人地关系及景观变迁研究[J]. 中国文化遗产, 2018(2): 31-44. [3]雷锦锦, 罗盛锋, 黄燕玲. A VC视域下的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评价研究——以中国南方三大梯田为例[J].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2016, 17(12): 2842-2846, 2858.[4]庞二莎. 大连城市文化景观价值评价与旅游开发[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4.[5]沈俊翔, 甘永洪, 魏林超. 漳州市芗城区古街文化景观评价与保护[J]. 闽台文化研究, 2014(3): 86-97.[6]孙思晗, 孙梦琪, 邓石帆. 文化视角下的两岸传统聚落景观价值评价比对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10):111-117.[7]彭宝瑶. 闽西南传统村落景观评价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7.[8]王南希, 陆琦. 乡村景观价值评价要素及可持续发展方法研究[J]. 风景园林, 2015(12): 74-79.[9]李伯华, 杨家蕊, 刘沛林, 等.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居民感知与评价研究——以张谷英村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2(2): 248-255.[10]芜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芜湖县志资料选编-第二辑[Z]. 芜湖: 芜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9. [11]泾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泾县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1996.(责任编校:陈健琼)。

从适宜现代生活的角度审视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的开题报告

从适宜现代生活的角度审视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的开题报告

从适宜现代生活的角度审视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现代人们提供了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生活的理想场所。

作为传统村落的代表地区之一,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拥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其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受到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影响。

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皖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保护与更新亟待研究。

因此,本研究将从适宜现代生活的角度出发,探讨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问题,旨在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意义(1)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通过深入分析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问题,可以为其他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可以推动相关部门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2)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改善传统村落的环境和更新生活设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3)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传统村落是中国文化和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

通过保护和更新传统村落,可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适宜现代生活的角度出发,探讨皖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传统村落的定义与特点2. 皖南传统村落的现状分析3.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和问题4. 适宜现代生活的皖南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方案5. 皖南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实施策略和建议(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实地考察和调查,深入了解皖南传统村落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结合适宜现代生活的理念,提出保护与更新方案,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验证和论证。

皖中与皖南村落空间结构及其成因的比较分析

皖中与皖南村落空间结构及其成因的比较分析

皖中与皖南村落空间结构及其成因的比较分析周虹宇;李早【摘要】目前对于安徽村落的研究,多停留在徽州村落的研究上,而皖中村落融合南北特点,形成别具一格的聚落形态,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文章从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探讨影响村落形成的因素,并用空间句法对皖中和皖南村落的结构进行分析,对比二者空间结构的不同,进而探讨其历史成因。

%Current studies on villages in Anhui Province mainly focus on Huizhou villages .However , the villages in the middle of Anhui Province integ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form their ow n settlement patterns ,w hich are of high academic value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villages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y ,history and hu‐manities .Then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villages in south Anhui and middle Anhui are compared by using space syntax ,and their historical causes are studied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6页(P75-80)【关键词】聚落;空间句法;空间结构;生长模式;历史成因【作者】周虹宇;李早【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60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59中国古民居的聚落形态普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评述与展望

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评述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150-05 收稿日期 2023-10-18摘 要 村落的空间形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安徽省社会文化和地方习俗的物质载体,徽州传统村落向我们传达出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近年来,虽然徽州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已相对丰富,但有关村落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整理却相对较少。

该文立足于安徽省的传统村落,较全面地回顾了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在村落空间形态方面的发展历史。

重点将目前研究内容分为村落空间形态类型、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村落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并据研究结果提出展望,以期为徽州古村落空间的保护、发展、转型及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徽州 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研究综述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spatial form of village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Anhui Province's social culture and local customs,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s convey to us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nature, history, culture, art,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high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value.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been relatively rich,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form of villages is relatively few.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Anhui Province,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area in terms of village spatial form. The current research content is mainly divided into village spatial form types, influential factors of village spatial form, village spatial form evolution, village spatial structure and other aspects to elaborate, then w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existing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and put forward prospec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village space in Huizhou. Keywords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Spatial form, Research review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评述与展望A Review and Prospect on Spatial For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一个地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它的建筑艺术以及空间组织都包含了当地的时空记忆,是一种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的存在形式。

皖南古村落旅游空间规划研究

皖南古村落旅游空间规划研究

作者: 王乃举[1] 黄翔[2]
作者机构: [1]合肥学院旅游系,安徽合肥230601 [2]华中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池州学院学报
页码: 99-10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空间规划 古村落 乡村旅游
摘要:分析皖南古村落旅游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并结合古村落旅游空间规划的人地关系理论、文化生态理论和区域旅游品牌化理论.提出皖南古村落旅游空间规划思路,即点状旅游空间规划以内部生活功能和外部文化识别为重点;线状旅游空间规划解决通路的自然一体性、节点的集约性和视觉廊道的协调性;面状旅游空间规划应处理好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的旅游与服务功能。

古黟村落园林空间特质研究

古黟村落园林空间特质研究

风景园林研究《屏山舒氏宗谱》记载了屏山村始迁祖伯禧公受仙人指引至“洞天福地”屏山卜居,清代舒时亨云“廿里桃源长绕绿,屏风文岭互悠悠”。

徽州置村落于山水之中,深得自然之利,徽人采籍自然山水之美,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为村落园林创造了条件。

1.2 建筑人工的建筑景观,将山水点染得更富有地域特色。

徽州村落不仅有具备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民居建筑,也不乏亭、台、楼、阁等园林性的建筑,且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明清时期,徽商在侨居地致富之后,一方面,回乡购置土地,营造园宅,非主动地侧面参与了村落建设;另一方面,捐修祠堂、书院、桥路等公共建筑,主动参与了村落建设。

如屏山楼是由当地富商舒志道出资修建,位于屏山村三峰矗立之处,左侧为吉阳山,右侧碧山,前有丁峰、巽峰,还有一带溪水流于楼下。

据《屏山舒氏宗谱》记载,“志道公构屏山楼成,远近诸绅宦来游来歌,诗多成帙宝藏”。

胡拱辰于“景泰三年由黟令赴贵阳舟次桐江,补录旧题诗寄呈舒志道”,诗云:“楼外佳山列画屏,楼中榜字袭山名。

泉垂一道流千古,月到重筵夜四更。

中目何须图孔雀,迁乔应好听仓庚。

青云近在阑干曲,玉笋班联曲曲成”。

又如桥,大多为石板桥、石拱桥、亭桥和廊桥,后两者常出现在水口处,在方便行人来往的同时还有锁住村中的财气之意。

如亭,因徽州乡道迢迢,故多在道路上修建路亭、茶亭。

这些点缀在村落间的亭子,成为了乡邻往来的重要场所,又为茫茫商海中的徽州人指引故乡的方向。

再如塔,徽州现存的不少塔是位于水口处的“文峰塔”,在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以求兴文运、发科甲[3]。

还有牌坊,不仅是空间上入口的象征,还是某一家族社会地位的彰显和封建道德观念的凝聚。

1.3 花木黟县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正因唐代桃源洞一带广植桃树,旧时有青石刻联“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过桃源洞,依山而下,可见“壁立数百仞,下瞰溪潭。

凿石为门,门一径仅通人”①,一出石山,就可看到田畴铺展、群山环卫、有如世外桃源的黟县盆地。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构造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构造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构造(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构造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

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

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

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我是XXX,本次开题报告的研究课题为“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研究”。

第一章: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皖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居建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皖南地区的许多民居建筑被拆除或改造,使得传统皖南建筑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的挑战。

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对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第二章: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的研究,探索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保护和传承皖南民居文化做出贡献。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研究皖南民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了解其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特点。

2. 分析皖南民居的空间布局和设计特点,了解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探索其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规律。

3. 探讨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的设计美学理念,分析其实用性、美学效应和文化内涵,为当代空间设计提供启示。

第三章: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皖南地区不同类型民居建筑的调研和分析,全面、系统地了解其空间环境特点。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1. 收集和整理皖南民居相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料,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

2.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皖南地区不同类型民居建筑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和测绘,了解其空间布局和设计特点,并进行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

3. 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的评价和需求,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4.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归纳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的规律和特点,为保护和传承皖南民居文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第四章: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归纳出皖南民居空间环境的规律和特点,系统阐述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保护和传承皖南民居文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047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

047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

院落高度
单坡合院,“四水归堂”
追慕堂

穿斗 单坡 无
20.7 米
15.6 米
6.0 米
小结:通过比较两个村落的点要素可以发现二者:
相同点:两个村落祠堂空间格局大致相同。
不同点:(1)下梅民居院落空间四面均有建筑界面围合;西递则多以三面住宅加一墙围合的 形式出现。(2)两个村落祠堂中庭空间大小有差异,西递院落相对下梅开敞。 线要素:线要素对应在空间上为古镇中的各个街巷空间:
元 熟 始出现拥有巨资的 商业的发展进
化。
上移民最多的
期 徽商。
入稳定阶段。
时期[9]。
手工业、冶铸业、 朱熹生活桑梓 成
商业得到发展。 于此,习尚知 熟 明
儒家思想成为该 书,科举入仕 期
地区的主要文 化 蔚然成风。
观念。
茶业成为推动当 明末清初时期 鼎
地经济发展的支 晋商与闽北茶 盛 清
柱产业。
生活服务
街巷沿水系一侧设 置,有方便居民用水 的亲水平台。
两侧建筑高度 3 米-6.5 米
高宽比(H/D) 功能
1/1-2/1
生活服务
该街巷主要为两侧 居民服务,交通性较 强,开放空间较少。
西递
位置
长度
街巷宽度
两侧建筑高度
高宽比(H/D) 功能
沿街串联了村落主
西递中部 660 米
2.2 米-3.5 米
“近畿大郡” 。 [3]
开垦农田,发展农 唐代北方移民 发 唐
唐 末 北 方 大 族 迁 人口大量增加
耕文明[5]。
的陆续迁入聚 展
入,形成第二次移 促进了商业的
居形成村落[6]。 期
民高峰。

皖南古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皖南古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188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达到一些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创造出的基于自然景观之上的景观。

皖南古村落文化景观是皖南古村落表面文化现象的综合体,不仅反映了皖南古村落的人文地理特征,同时也记录了皖南古村落的人类活动历史,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独特的精神文化。

本课题通过对相关文献在各个方面对皖南古村落进行分析与归纳梳理,对皖南古村落的文化景观的特征、价值、设计、开发和保护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慨括,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综述皖南古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成果,提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与问题,同时对此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究与展望,以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皖南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提出实质性的参考意见,为皖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利用和重点保护提供实践根据。

一、文献统计和梳理(一)文献获取方法及数量统计以“文化景观”“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及“黟县歙县”等为题名检索词,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进行检索,共检索到可用文献217篇,其中,2006年之前有87篇,2006—2018年有130篇,本文选取2006—2018年的有关于皖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130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二)文献热点变化及增长趋势分析1.研究热点变化趋势2006—2009年,学者们对皖南古村落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古村落的旅游规划、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旅游景观资源的再开发策略研究上,而在2010—2013年间,研究热点则转变成皖南古村落的环境整治、如何进行排水排污设计和良好人居环境的营造。

2014—2015年,大量学者的研究对象纷纷转向皖南古村落的建筑艺术、景观特征研究及各种文化景观的鉴赏。

2016年至今,学者们一直研究和思考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各年份文献增长趋势对130篇有效文献进行年度趋势分析的结果表明(如图1所示),总体趋势是逐年增长,但在2011—2012年略有下降。

图1 2006-2018各年份刊发论文趋势二、皖南古村落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一)文化景观的特征1.建筑景观特征任济东从徽派建筑的结构、雕刻、修建色彩等方面对其有特色的建筑艺术进行探究,通过将皖南古村落与晋东南古村落进行比较,提出皖南古村落特色的建筑艺术体现在村落与民居的布局结构上[1]。

皖南传统村落街巷转角空间特色研究

皖南传统村落街巷转角空间特色研究

皖南传统村落街巷转角空间特色研究作者:刘朵朵李志新来源:《小城镇建设》2019年第07期摘要:街巷转角空间在传统村落中形式十分灵活,是形成丰富多变的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但是相对于传统建筑通常不被设计和管理者所重视。

本文选取西递等皖南传统村落街巷转角空间作为切入点,以村民的各种活动为研究线索,对多种类型的街巷转角空间特色进行分析,以期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做出阐释,对保护规划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传统村落;街巷特色;转角空间;公共环境;皖南地区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7.007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7-0045-08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n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LIU Duoduo, LI Zhixin[Abstract] Street corner space is very flexible in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node to form a rich and varied village public spac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buildings, it is usually not valued by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selects the corner spa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such as Xidi as the entry point, takes various activities of villagers as the research clue, analyz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corner space,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ublic spac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planning.[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treet; corner space; public environment; Southern Anhui引言傳统村落的研究和保护规划,都是基于既有空间上的探索,从人文角度对村落空间特色的研究与文化诠释。

皖南历史文化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句法研究探析

皖南历史文化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句法研究探析

皖南历史文化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句法研究探析摘要:本文选取徽州区许村、呈坎村、南屏村三个历史文化村镇,通过句法理论对其分别进行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计算、村落平面形态对比、空间结构分析,研究其形态的村落的历史发展成因,从而以一种动态手法了解古村落的生长模式。

期望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徽州村落的特征,对古村落空间形态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和保护。

关键词:空间句法;空间形态演变;古镇保护;中图分类号:TU 024 文献标识码:APreliminary Study in Syntactical of Spati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Form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 in south?AnhuiLI Na( Anhui university arts and media college, Hefei 230000, China)Abstrac:Selects the huizhou area Xu Village, chengkan village, village of nanping thre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and villages, respectively by its syntactic theory of global integration and local integration calculations, village plane form,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studi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n the form of its causes, and ina dynam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growth pattern of ancient villages. It is expected to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izhou villages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optimize and protect the spatial forms of ancient villages.Key words:Spatial syntax; Spati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Protection of ancient towns; 引言传统村落是基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在人类活动、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三者长期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特殊的人类聚居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由传统民居集聚而成的皖南地区传统村落,融合于山水之间,或背山临水,或依山跨水,或枕山面水。

村落一般都是座落在缓坡上,随着地形、道路方向逐步延伸。

研究皖南地区村落空间形态,有利于村落的保护更新建设。

【关键词】村落布局空间层次构成要素
1 村落布局
皖南地区传统村落总的来说呈现出对外封闭的形态,其布局主要有三种形式:
(1)线型布局。

这种布局通过沿巷道的建筑群完成,或者通过各建筑群的轴线关系延伸。

线型布局总有一条主要干线,序列感强,民居一般均可得到良好的朝向与景面,如歙县渔梁。

线型布局当主干线过长时,交通、生活稍有不便。

(2)散点型布局。

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地段环境中,民居各处于适宜地带,呈散点状。

散点型布局可使建筑隐于山林,有利于保持自然风貌,很适合于小自然村的形式,如婺源晓起。

但此种方式有时显得凌乱,各户联系不够紧密。

(3)集聚型布局。

它适于规模不等的各种村镇。

这种布局方式占地少、紧凑,而且因为建筑集中,封闭性较强,如黯县屏山。

集聚型布局如果处理不好,内部形态易紊乱,卫生条件差。

2 村落空间层次
村落空间层次关系围绕皖南民居形成特点,将宗族聚落关系以空间递进的方式联系起来。

例如宏村村落空间关系就是一个例子。

宏村位于黯县是皖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个聚居村落,村落整体布局井然有条。

早在明永乐年间就将村中天然泉水挖掘成为半月形池塘,并从西河中引水入村,明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挖掘成南湖,形成完整的水系。

在宏村村落空间规划方面以纵向发展的形式层层叠加,视传统道德观念为规划要点,以宗祠为聚落中心。

因此空间环境的构成需要迎合居住者的活动方式与意向,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同时利用依水而居的特点,使村落发达的水系为其横向连通线,渐深渐主。

使民居围绕宗祠形成一个空间中心点,体现出整体环境在一个有序的层次空间中体现传统聚居文化的独特空间魅力。

居住组团平行于水系展开布局,有利于建筑空间层次的形成。

皖南建筑空间层次是民居形式美的重要表现元素。

民居的房屋与视线的焦点形成交错的视觉关
系,此时的房屋从整体上被称为“实”,远山近水则被称为“虚”。

这种层次关系使皖南民居依附于形式美法则存在。

民居的空间环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并互相影响,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视觉感受,此时的建筑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单元个体,它所具有的是多层的空间结构形式。

在皖南民居建筑空间环境中,较多的考虑了视觉环境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自然景观,并将其作为视觉背景,把其与建筑、街巷承托突显,构成具有视觉层次的空问环境,恰到好处的把握其前景—街巷、中景—建筑、背景—自然景观,将其衍生反映出更多的层次空间,使其建筑空间在各个角度形成不同的层次空间环境,并以一个有序的整体出现在视线中,这是皖南民居建筑空间层次关系的精髓。

3 空间构成要素
3.1街巷
街巷是人流往返的交通路线,同时也是村民驻足交往、商贸的行为场所。

绝大多数村落的街巷在实际中牺牲了运动节约原则,不走直线,而是迁回曲折,呈现出类似“叶脉”、“树干”等生物网络状。

通常“街”指村落主干道,“巷”则指宅旁道路。

街巷空间是古村镇的主要公共空间,它构成一个多功能的空间活动网络,容纳了人们的居住生活、商业交往和游憩观赏等多种活动,是反映历史风貌的主要廊道。

街巷空间应包括街、巷、弄、河,以及作为街道空间的延伸和扩大一广场空间等。

街巷空间所包含的建筑信息丰富,包括街巷空间尺度、立面、铺地、小桥、河埠等。

街巷空间的层次变化,从街道到巷、弄是从开敞到封闭的转化,从公众空间到私人空间的转化珍。

街巷的迂回线形牲不仅与风水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当然也带有先民防范外族进入意识的烙印。

很多村落先民因战乱迁徙而来,防范心理比较强,高墙窄巷迂回曲折且路路相通,外族入侵时大同小异的街巷另人方向莫辩,容易迷路,显然对防卫有利。

同时曲折的街巷道路骨架也体现了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柔性因素。

刚直的单一表现力是无论如何也概括不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所以曲折的街巷形态成为文化译码在建筑空间的外在体现。

而街巷内部的转折让原本连续的街巷装门面的在某一视点成为框景背景和视觉归宿。

两侧建筑因街巷轴线的转折而构成鳞比节次状的层层后退,再加上建筑单体自身顺轴线繁衍过程中的错位与细微扭转,使得建筑马头山墙有机会展露其完整的外廓,形成连续的山墙节奏;即使纵深很长,也并不显得落寞。

街巷作为线形空间,除了交通联系之外,更是人们日常交往与交易集会的朴素的舞台。

3.2 水网
在徽州古村落的水网空间组织中,则因水流的宽窄可划分为江/河界面、溪流界面、水圳界面三类。

徽州古村落的街巷、水网空间在组织上是以三种子集构成的,但它同时是按独特规律长期演变的结构,这些规律构成了街巷、水网空间的不断演化。

沿水而居、因水成村,古村落正是由这样逐渐发展而来的。

首先,民居的相地而居选择了交通便利、水利发达的沿河地区,接下来,河道两侧或一侧街道得到发展;然后是垂直于河道的街道出现,民居逐渐朝垂直于河道的纵深方向发展,于是巷道产生,使道路成为回路;当村落渐渐成形,有的地方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引水筑圳,形成村落内的人工水系。

由此可以看出,街巷、水网的空间演化次序结构为:“河流/溪流-沿河街道一垂直于河岸的街道一巷道一弄”。

4徽派民居建筑形式特征
4.1 平面功能
出于对家庭人身安全、以及财产安全等多方面的考虑,徽州传统建筑的外立面,形式上是封闭的。

与传统的中国建筑美学相反,徽派建筑中把梁、柱的结构美内收入天井中,而把不是必要的营造的物质手段、结构逻辑产物的墙,冰冷的暴露在外,严格体现出内外有别,以及强烈的自我保护的内向性文化心理。

其中徽派建筑中的高大的马头墙、白墙、黛瓦、青门楼都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人们提到徽州,无不联想到这些美丽的建筑片段。

4.2 立面元素
立面的主要特征元素有:门楼、马头墙、门、格窗、小青瓦、美人靠等。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

徽州古建应村落防火、防风之需,在居宅的山墙顶部砌筑高出屋面的“封火墙”。

因形似马头,故得名“马头墙”。

马头墙的设计采用抽象手法将其设计昂首长撕的马头,工匠依屋面的坡度做成马头状,配以小青瓦密铺,似天马行空,气势非凡。

建筑群组合起来,马头墙的各种的韵律美也充分得到表现。

如单坡,单栋民居的马头墙表现连续的线;单栋数进民居则表现渐变的线;连续的数进或高低不同的相邻两栋民居,马头墙出现起伏的线;而不同轴向的民居或相邻两栋南低相错的民居组合,则产生马头墙的交错的线等等。

4.3尺度韵律
在徽州民居的体系当中,尺度是非常重要的营造概念,在徽州民居群体自发营造的过程里,人们应用尺度的概念控制建筑的重要程度(等级)、空间的大小,建筑构件的尺寸,形成一个尺度层次分明的建筑群体。

在徽州的古村落里,建筑的尺度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普通的民宅、大型民宅、公共建筑(如祠堂、书院)。

普通的民宅尺度较为相对较为宜人,大型民宅的尺度则较大,无论是门的高
宽,还是门楼石雕的复杂程度都较之普通民居大很多,自然产生一种不同一般的气派。

正如图中的京兆第,从其立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尺度的门,一个正门,一个旁门,其尺寸、形式、以及细部雕刻都清晰说明了它们之间不同的性质,这种大小不同、相同性质的建筑构件放在一起的时候,所形成的尺度对比令人印象更加深刻。

4.4 空间序列
任何优秀的建筑或是建筑群体,它的外观和内景对于一个有观赏兴趣的观者来说,就是一个独特的、连续不断的审美体验。

建筑是一门时空的艺术,这就是图画或照片和建筑本身之间在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

“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建立在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不同体验上的,就象对交响乐的感受一样,是一些变化着的因素,犹如源源不断的溪流。


就一幢徽州民居的建筑平面来看,大门一天井一堂屋一后井一内天井一二门一二进天井一二进堂屋(内堂)一二进后厅一二进内天井……这种序列的开合、明暗、阴阳的交替变化将外界的自然与建筑、建筑实体与空间看作一个整体,将不同功能,不同尺度的空间单元相互关联,从而使人对空间的整体感受建立在一个连续变化的序列上,体现出了一种时间流动美和空间韵律感。

5 结语
根据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皖南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居住形态有紧密的关系,互相影响,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规律和风格。

因此,该地区的传统村落在更新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村落实际情况传承原有村落在空间布局、空间构成元素上的成功之处。

这样做,既是对皖南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可以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千村一面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