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史
![先秦史](https://img.taocdn.com/s3/m/03a067210722192e4536f6bb.png)
先秦史(BC2070—BC221)阶段特征: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发展②经济上:农耕经济基本成型③思想文化上:华夏文化蓬勃兴起夏、商、西周时期(BC2070———BC771)(一)政治1.夏(BC2070——BC1600)中央: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商(BC1600——BC1046)内服:王畿,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控制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3.西周(BC1046——BC771)(1)分封制——是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国的制度①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②内容:土地和人民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④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⑤结果: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⑥作用:A、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⑦破坏: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遭到破坏(2)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①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内容、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作用:A、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的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作用:周礼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制度的稳定。
(二)经济1、原始农业:距今一万年左右,作物:水稻和粟(世界最早);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夏商周时期(1)土地制度:井田制①性质: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名义上归周王所有,由其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中外建筑史夏商周春秋战国
![中外建筑史夏商周春秋战国](https://img.taocdn.com/s3/m/203186ccbd64783e08122b7d.png)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 3、春秋战国时期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商城
•
前堂后室
殷商宫廷建筑的营造成就
•
四阿重屋的创造和发展。(《考工记》:“殷人重屋。”)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前面的庭
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治朝 外朝
路门 应门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中外建筑史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夏商周时期的建筑活动
(一)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
背景及特点: 1、新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 2、新的建筑技术——夯筑技术 3、新的构筑方式——茅茨土阶 4、新的空间布局——前堂后室
中外建筑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
![中外建筑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https://img.taocdn.com/s3/m/9487381476c66137ee06198a.png)
路门
治朝 应门
外朝
雉门 库门 皋门
• 3、周朝的民宅
一堂二内 寝室 堂 寝室
春秋战国时期
1、建筑材料的出现
青瓦、砖、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
2、建筑结构和风格
台榭式高层建筑 “九层之台,始于累土”
高台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高台美榭 以土木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四面依靠夯土墩 台建屋,台顶上再建主体殿堂。 摆脱茅茨土阶进入一个新时期。
周朝的建筑设计特点 • 1、建筑材料与技术有了提高
板瓦、筒瓦 斗、拱
• 2、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建筑制度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治朝(日朝、常朝) 燕朝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 • 五门: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燕朝
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
– 特征: 封闭庭院(廊院) 夯土台基 – 轴线:大门轴线在主殿轴线偏东
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茅茨土阶 四阿重屋
故宫:四阿重檐
殷商都城的宫城——偃师商城Ⅰ号址 • • • “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王宫建筑群。 “四阿重屋”宫殿新型制。 “四阿重屋”——四面坡两重檐,以保护夯土 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
3、工程图——绘图设计
兆域图-中山陵
4、建筑装饰设计
5、宫城平面布置
• 春秋时期宫室遗址 示意图
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 小节
• 1、原始时期 • 2、夏商周时期
萌芽时期 建筑构筑方式的改变 建筑空间布局的改变 艺术特征的初步形成
• 3、春秋战国时期
• 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宫殿的继续发展——偃师 商城
中国历史(叁: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叁:先秦时期——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https://img.taocdn.com/s3/m/5a063f0dba1aa8114431d9d1.png)
夏商周三代甲骨文最早的世袭朝代夏朝约在前2070年到前1600年,由于这段历史目前没有发现文字性文物做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中国学者一般认为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首都遗址,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
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约前1600年到约前1046年。
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
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
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封建王朝的规模。
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
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
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
周王朝依然是封建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
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
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
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
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春秋战国先师孔子行教像(吴道子作)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和战国前770年,由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始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和附属国),史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郑、齐及楚等。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先后有五个国家称霸,即齐、宋、晋、楚、秦(又有一说是齐、晋、楚、吴、越),合称春秋五霸。
中国美术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美术
![中国美术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2bdf6b876137ee06eef91814.png)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6种不同含锡量的青铜器物的合金 配方,称为“六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青铜合金成分 的文字记录。
· 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依照其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 工具和车马器几类。
青铜器中的精品,也就是说可以作为美术史考察对象的青铜器几乎都 是礼器。用途主要在于祭祀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在祭 祀中用做人神“沟通”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 权势和地位。
三 壁画、帛画和漆画
• 对先秦壁画的研究是以相关文献和遗存为依据进行的谨 慎推论,论证的范围也主要涉及壁画的内容,但是两幅 著名的战国帛画《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却能 使我们获得关于当时绘画的更多信息。
• 已知先秦时期的漆画作品全是漆器上的装饰图像,有的 绘制在丧葬用具如漆棺上,有的绘制在各种日用器物上。 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一件战国漆奁上绘制的《车马 人物出行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风俗画作品。
·玉石雕刻 玉器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曾作为原始部落的图腾标志,
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和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到奴 隶社会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使得玉石器的象征性 功能进一步增强。具有美丽色泽和晶莹温润的质感, 产量稀少而又难于加工的玉石成为象征性器物的最 佳选材。玉器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有含义也正是在这 时开始确立。
•
人 虎 相 抱 卣 湖 南 安 化 出 土 商
•
象 尊 湖 南 醴 陵 出 土 商
• 四羊方尊 湖南宁乡出土 商
• 盠驹尊 陕西郿县出土 西周
• 编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
• 青铜面具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
鹿 角 立 鹤 湖 北 随 县 曾 侯 乙 墓 出 土 战 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https://img.taocdn.com/s3/m/4413525f910ef12d2bf9e736.png)
先秦古代历史知识(夏商周春秋战国)(一)夏朝夏朝(约前2070年一约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
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即历史上所谓的“大禹传子”,宣告了部落联盟“禅让制”的结束和封建世袭制的开始。
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夏桀,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
他在位期间,大量驱使百姓为其建造了无数的宫室台榭,又大肆兴兵对外征伐,使得诸侯纷纷离之而去。
而这时,黄河下游的一个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兴盛起来。
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故而,我们今日了解夏朝只能从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传说中略知一二。
夏作为上古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二)商朝商朝(约前1600年一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
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剪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域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
成汤回师亳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是帝辛(商纣王),此时的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
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各诸侯国也与商王朝离心离德。
公元前1046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五百多年的统治。
先秦史
![先秦史](https://img.taocdn.com/s3/m/6c213564b84ae45c3b358c47.png)
文艺: 文字、绘画、戏曲、诗歌等古代文艺起步。
教育: 由贵族教育到私学的出现。 春秋战国正逢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同时 中外联系: 期两种不同文明使中西走上不同道路。
三、中外比较 春秋战国 自然地理 经济 平原,大河文明 古希腊古罗马 多山多岛,海洋文明
小农经济,重农抑商 商品经济,对外要史实
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2.经济
生产模式
小农经济(农+手,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前期积极,后期阻碍社会进步)
精耕细作(农具、水利、耕作方法、农时 等一切人力物力财力)
一、主要史实
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2.经济
生产模式
商周:井田制(国有)
战国: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租 佃关系(租佃制的发展有利于农民人身 依附关系的减弱)
(血缘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一、主要史实
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夏:第一个国家;商:内外服制度 周: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春秋战国: 诸侯混战,宗法分封逐步瓦解,礼崩乐坏 各国变法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设县) 传统世官制遭破坏 (举例:“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总结: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纷纷变法,由分裂走向统一。 贵族政治逐步过渡为官僚政治。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商
业
总结:生产力提高,生产关系变革,新兴地主阶级、 自耕农群体、私营手工业、私商兴起。
一、主要史实
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2.经济 3.思想 百家争鸣(战国),思想解放。
为中华传统 儒—政治理想和道德伦理(不受重视); 文明奠基: 道—哲学基础;法—变革精神(受重视,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举例,“认为贵族的存在是不合时宜的,把商人和学 着看成可有可无的人”,哪派观点? 法家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知识点总结复习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知识点总结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26626b67fd5360cbb1adb8a.png)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解读:①商周文明成就:甲骨文、青铜器②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兼并战争、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1、夏商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建立者、亡国之君答: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21世纪前期)都城:阳城建立者:禹亡国之君:桀(夏朝的暴君)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都城:亳,后面迁都到殷建立者:汤亡国之君:商纣王西周: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京建立者:周武王亡国志君: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都城:洛邑建立者:周平王2、夏朝的地位答: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3、我们要了解夏朝和商朝的遗迹,应去访问哪一遗址?答:夏朝遗址:二里头遗址商朝遗址:安阳殷墟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哪种制度?答:天下为公——禅让制天下为家——世袭制5、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是什么?答:启继承了禹的位置6、商朝前期频繁迁都的原因是什么?到哪位王把都城迁到哪里才稳定下来?答:原因:战乱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盘庚把都城迁到殷才稳定下来7、牧野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结果?答:交战双方:周武王和商纣王时间:公元前1046年结果: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
8、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实施的目的、分封的对象、分封依据、诸侯的权利与义务、作用、消极影响?答:制度:分封制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的对象:亲属、功臣分封的依据: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诸侯的权利:(1)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2)在自己的封地内在分封诸侯的义务:(1)向周王进献供物,(2)并服从周王调兵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开发了边远地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出现诸侯纷争。
9、根据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哪些?答:天子、诸侯、卿大夫、士10、“国人暴动”发生在什么时候哪位王时期?答:公元前841年,周厉王11、西周被哪个少数民族所灭?答:犬戎族12、总结一下,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答: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第1讲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讲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349805afe009581b6ad9eb20.png)
b.废除:秦朝建立后废 分封,在全国推行
郡。县制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c.遗存:汉初 郡国并,七行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 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 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①含义:宗法制是利用 父系血缘的关亲系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二)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定都于镐。 2.政治变迁: (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 ①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 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②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③概况: 分封对象 诸侯义务 诸侯权利
主要诸侯国 等级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本族人到达 封地,先建立一个军事据点,由点到面再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 点当时称“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是地方的政治中心,贵族及 其同族成员居住其中,称为“国人”。居住在“野”的人叫“野人”,亦称庶 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原住民,包括殷商等部族的后裔和其他地方迁徙来的 居民。在平面上,西周国家管理形成了一系列的行政单元。国人的主要义务 是当兵作战,缴纳少量的产品作为军费。野人的主要义务是从事农业生产,以 耕种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劳役。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效忠周、王定期朝贡述职、随王征伐 受封土地、人民;拥有和世袭诸侯国内军政大权 鲁、齐、燕、卫、宋、晋、楚等 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④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a.分封对象:分封对象 多元化,以
同为姓主亲体族。
b.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 黄河中下地游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的顺口溜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的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f953f9b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2.png)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的顺口溜
【最新版】
目录
一、夏商周
二、春秋战国
三、秦朝
四、两汉
正文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和两汉时期是其中重要的阶段。
下面,我将为您概括介绍这几个时期的顺口溜。
一、夏商周
夏商周,三代承,尧舜禹,汤文武。
夏商周,分封制,礼乐兴,诸侯服。
二、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五霸争,齐楚秦,燕赵魏。
十二国,各有长,变法图强,论战不休。
三、秦朝
秦朝一统,六国灭,始皇帝,中央集。
书同文,车同轨,长城筑,秦皇陵。
四、两汉
两汉兴衰,四百年,光武中兴,汉武盛。
丝绸路,开通远,佛教传,儒家兴。
以上就是关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和两汉时期的顺口溜,简要概括了这几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中国朝代顺序完整表
![中国朝代顺序完整表](https://img.taocdn.com/s3/m/d080c45f58fb770bf68a554c.png)
中国朝代顺序表简易口诀一则:“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谋。
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华。
”
另外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有很多种版本,举例如下:
1、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2、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
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3、黄夏商周春战秦,汉后三国接两晋。
南北二朝隋唐五,宋元明清依次轮。
4、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6、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
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
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民。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1版高考历史通史A版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https://img.taocdn.com/s3/m/c4944ffb960590c69fc37605.png)
会变革Βιβλιοθήκη 时空定位][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可分为两 个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青铜时代; 工商食官。 3.科技文化: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郡。县制
c.遗存:汉初 郡国并,七行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 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 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 ①含义:宗法制是利用 父系血缘的关亲系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
礼仪。 ③影响:周礼成为维护 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
序的稳定。
④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 礼崩乐坏”的局面。
3.经济文化成就: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石器锄耕,主要使用木、石、 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等技术。 (2)手工业: 青铜铸是造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 青铜文化;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4.国人暴动和西周的灭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_讲义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_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d59cd4a8956bec0975e3c6.png)
三、夏商西周: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夏禹是颛顼的后代,姒姓。
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自禹至桀共17君14世。
夏的中心在今晋南豫西地区。
夏代的文献记载不多,我们知道的夏代的历史主要有启代益位,启伐有扈氏,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等几件事。
由于夏的文献记载不足,考古学的夏文化研究就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可以看作夏文化的遗址主要有:郑州洛达庙,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等。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主要对象。
二里头文化中,开始有青铜器,爵、戈等。
发现了大型宫殿的遗址。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禹死后,按照禅让制传位于益,但是启取而代之,益干启位而启杀之。
启即位后,有扈氏反对,结果启讨伐有扈氏。
(知义而不知宜)启死子太康继立,兄弟五人内讧,群众乘机而起,东方夷人后羿有穷氏“因夏民以代夏政”。
但后羿同样残暴,不久被手下伯明氏的寒浞杀死。
寒浞仍不得民心,太康弟仲康之孙少康招纳夏众,灭寒浞及有穷国。
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带来了一段和平发展期。
到帝孔甲时,“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
至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夏桀竟还荒谬地自比太阳,群众诅咒说:“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商汤乘机起兵,夏亡。
商族的兴起贤君汤的故事:统治合法性中德的因素。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史记•殷本纪》商为诸夏中有悠久历史的古老部族,原活动于孟诸一带(今河南商丘北),夏末乘乱翦灭夏的诸多属国,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进而伐夏,鸣条之战夏军败绩,夏桀逃死于巢(今安徽巢湖北岸),夏亡。
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商代多次迁都,原因尚待探讨。
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相对稳定,其后250多年,商代社会发展较稳定。
武丁(公元前1250年-1192年在位59年)时商王朝达于鼎盛。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ecd607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6.png)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代表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还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探讨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演变,以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夏商时期的青铜器设计夏商时期是中国文明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之一,也是青铜器设计的起点。
夏朝的青铜器主要通过铜器制作工艺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崇拜祖先的宗法制度。
在夏朝的青铜器设计中,常见的器物有礼器、兵器和盛器等。
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如鼎、觚、簋等,具有神圣和庄重的形象。
兵器则是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威和武力的象征,如戈、矛、斧等。
盛器则是用于展示宫廷和贵族的富裕和奢华,如爵、觥、敦等。
这些青铜器呈现出简洁、实用的特点,纹饰主要以神兽、人物和器物为主题,线条流畅,造型稳重。
二、周代青铜器设计的发展周代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青铜器在这个时期逐渐成为世代流传的文化象征。
周代青铜器设计更加注重装饰和细节表现,器物的用途也更加多样化。
在周代青铜器的设计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纹饰,如纹饰图案的多样化和放大化。
这些纹饰主要表现了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等级和宗教信仰,如神兽、神人和祭祀活动的图案。
此外,青铜器的造型也开始丰富多样,如三足炉、簋和鼎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各异,结构复杂,展现出周代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革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设计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设计体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剧烈变化。
随着列国割据和分裂,青铜器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地方化的表达。
纹饰图案变得更加精细,有时甚至是故事性的,如战斗场面、神话传说等。
同时,青铜器的造型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鼎、觚、爵等器物,而是出现了诸如虎、羊、人物等的新颖造型。
这些青铜器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彰显了时代的变革和人们对美的独特追求。
总结:夏商周至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设计演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
《夏商周春秋战国》PPT课件
![《夏商周春秋战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471300ee06eff9aef807bd.png)
吴:222——280年
两晋 西晋:265——316年 东晋:317——420年
十六国:304——439年
南朝: 宋:420—479年 齐:479—502年 梁:502—557年 陈:557—589年
北魏:386——534年(孝文帝改革) 东魏:534——550年 北朝: 西魏:535——557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政治特征: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家天下”制度开始
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 关系
保护私有制、剥削阶级的国家 戴冠冕的夏禹 机器产生
三、 商 朝(约BC1600—BC1046年)
王朝兴衰:汤建 600年左右 亡于周武王 政治特征: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决策).
孔子 春秋
孟子
儒家
荀子
战国
老子 周末-春
道家
秋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要思想
“仁”和“礼”;提出“德治”;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提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会的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
(2)私田的出现,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变现为铁犁牛耕的出现。
(3)从公田到私田演变的过程实质是封建 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的 过程。它事实上宣告了井田制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形成新的阶 级对立即地主与农民的对立;同时,奴隶制走 向崩溃。
分封制
1、目的:稳定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封 建亲戚,以藩屏周)
2、对象: 王族(同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
权利:获得土地、人民,封地世袭统治 3、内容
义务:述职、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
![第1讲 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以前编写,可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6b58393e33d4b14e842468b8.png)
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考点预习】领域考纲清单知识要点涉与章节政治商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必修一第1-1课经济农业耕作技术: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根本模式:小农经济〔含义、特点、影响〕必修二第1-1、2课手工业主要行业:冶铸、丝织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必修二第1-4课商业概况:商周、春秋战国政策:工商食官、重农抑商必修二第1-5课思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儒、道、墨、法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必修三第1-1、2课文化科技成就天文、医学战国司南必修三第1-6课汉字起源演变表意文、甲骨文、金文、小篆必修三第2-7课绘画艺术起源岩石画、绢帛画必修三第2-8课文学成就诗经、楚辞必修三第2-9课【考情分析】高考对这一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1〕西周的宗法分封制;〔2〕小农经济与其根本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方面,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某某近三年高考涉与考点主要有:宗法制、小农经济特点、儒家代表与其思想、殷商甲骨文和青铜器等相关内容。
备考应注意:〔1〕联系现实,充分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也要看到它蕴涵的使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2〕某某是儒学的发源地,要结合政治、经济相关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与影响,同时要加强同时期中西方思想的比拟;〔3〕联系其它时期,归纳中国古代在科技、文学、书画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考点导图】【教学探究】阶段特征: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国家政权产生开展;②经济上:农耕经济根本成型;③思想文化上:华夏文化蓬勃兴起。
【问题探究】阅读如下材料: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良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3f5224360912a2161479293b.png)
(1)主要学派 名称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思想 熟读课文21页,完成22页表格
( 2 ) 儒 道 法三家治国思想观点
①儒、教化百姓,以“礼”治国 ②道、提出“无为而治” ③法、强调“刑罚”治国 (3)儒、道、法思想对我国现在发展有何启示借鉴?
春秋战国科技发展 都江堰 修建(课本24页) 1概况: (1)地点: 四川北部岷江流域 (2)原因: 解决玉垒山东(成都平原)旱西涝问题 (3)目的: 变水害为水利 (4)时间:战国时期 (5)人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6)作用: 使成都平原变成 “天府之国” (7)现状: 仍可灌溉土地上千万亩(成都平原)
(课本18页)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活跃
一背景(形成原因) 1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推广,农业发展,商业繁荣; 2政治: 各国竞相改革,破旧立新 3文化(教育): 私学兴起,士人四处游说讲学,学术交流活跃;
二表现
1、孔子 (1)简介: 春秋时期,鲁国,名丘,字仲尼, 其言论 被弟子整理著成《论语》一书。
1.社会发展特点: 社会大变革和大转折时期 2.重要考点知识: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生产力发展(课本19页) ; 教育:私学兴起,学术交流活跃; 思想:春秋(鲁国) 孔子 (课本19页) 战国(各国) 百家争鸣(课本20页) 政治: 战国(秦国) 商鞅变法(课本9页) 科技: 战国(秦国) 都江堰(课本24页)
春秋战国时期(课本8页)商鞅变法(政治) 1背景:
(1)战国时期①政治②经济 (2)秦国状况①政治②经济
2目的: 3实质: 4内容:(1)政治①②
(2)经济①②③ (3)军事
5作用: ①② 6商鞅其人:
(1)简介: (2)文物:①商鞅戟;②商鞅方升 (3)商鞅惨遭车裂说明什么?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90a2be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1.png)
校
李耳
《老子》
墨翟
《墨子》
韩非
《韩非子》
孙武 《孙子兵法》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
孔丘 墨 翟
李耳
韩非 孙 武
知识回顾
Q1.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Q2. 商朝时期的文化遗存有? Q3.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有? Q4. 百家争鸣学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感
湖 州
谢
艺您
术 与
的
设 计 学
关 注
《黄帝内经》《扁鹊内经》: 总结医学成就
都江堰:
水利工程处世界领先水平
“高山流水”:
俞伯牙钟子期,音乐
湖北随州全套编钟:
音乐已达很高水平
《诗经》(现实主义)
楚辞 (浪漫主义)
夏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存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时代 春秋 春秋 春秋 战国 春秋
创始人 孔丘
代表著作 《论语》
走 进 历 代 夏王 商朝
周 时 期
课堂任务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夏朝
2
商朝
3
周朝
内容纲要
◆“春秋五霸”:
夏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
商
齐、楚、燕、韩、赵、魏、秦
周
西周
春秋(五霸)
东周
战国(七雄)
夏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存
商:后母戊大方鼎;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
《甘石星经》: 120颗恒星;最早的星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课本8页)商鞅变法(政治) 1背景:
(1)战国时期①政治②经济 (2)秦国状况①政治②经济
2目的: 3实质: 4内容:(1鞅其人:
(1)简介: (2)文物:①商鞅戟;②商鞅方升 (3)商鞅惨遭车裂说明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活跃(课本18页)
(课本18页)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活跃
一背景(形成原因) 1经济: 铁器、牛耕使用推广,农业发展,商业繁荣; 2政治: 各国竞相改革,破旧立新 3文化(教育): 私学兴起,士人四处游说讲学,学术交流活跃;
二表现
1、孔子 (1)简介: 春秋时期,鲁国,名丘,字仲尼, 其言论 被弟子整理著成《论语》一书。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
(远古~三国两晋南北朝)
教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夏商周时期 远 古 到 南 北 朝
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西周分封制的推行(课本1页)
1背景: 2目的: 3内容: ①周天子 ②诸侯 4仪式: 5原则: ①② ③ 6影响:①② ③ ④ ⑤ ⑥
2工程主体及功能: ①分水鱼嘴: 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灌溉,西边分洪; ②飞沙堰:二次泄洪排沙设施; ③宝瓶口:人工通道 灌溉农田; 3评价: ①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 ②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③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 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
课堂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时期)
一背景(形成原因): 1经济: 2政治: 3文化(教育) : 二表现 1、孔子 (1)简介 (2)思想家: ①② (3)教育家: ①② ③ (4)影响: 2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思想大辩论,形成原因见背景) (1)主要学派(名称 人物 作品 主要思想 ) 熟读课文21页,完成22页表格 (2)三家治国思想观点①儒、 ②道、 ③法 (3)儒、道、法思想对我国现在发展有何启示借鉴?
1.社会发展特点: 社会大变革和大转折时期 2.重要考点知识: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生产力发展(课本19页) ; 教育:私学兴起,学术交流活跃; 思想:春秋(鲁国) 孔子 (课本19页) 战国(各国) 百家争鸣(课本20页) 政治: 战国(秦国) 商鞅变法(课本9页) 科技: 战国(秦国) 都江堰(课本24页)
(2)思想家: ①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仁”、“礼”思想; ②治国:为政以德,主张以“德” 教化百姓,以“礼” 治国
(3)教育家: ①创新:开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②教法:因材施教 ③态度: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4)影响:孔子和儒家思想深远的影响了后世思想文化
2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的思想大辩论,形成原因见背景)
(1)主要学派 名称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主要思想 熟读课文21页,完成22页表格
( 2 ) 儒 道 法三家治国思想观点
①儒、教化百姓,以“礼”治国 ②道、提出“无为而治” ③法、强调“刑罚”治国 (3)儒、道、法思想对我国现在发展有何启示借鉴?
春秋战国科技发展 都江堰 修建(课本24页) 1概况: (1)地点: 四川北部岷江流域 (2)原因: 解决玉垒山东(成都平原)旱西涝问题 (3)目的: 变水害为水利 (4)时间:战国时期 (5)人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 (6)作用: 使成都平原变成 “天府之国” (7)现状: 仍可灌溉土地上千万亩(成都平原)
3.历史发展的启示借鉴: a变法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重要方式 b思想的活跃和解放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重要表现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c重要结论: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 引发社会变革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