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共49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共47页PPT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WORD第五讲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与格局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与实践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与类型战略一词,来源于军事学。
指把握战争的规律性而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二战后,战略一词被引用到经济领域,与“经济发展”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使用率极高的新名词——经济发展战略。
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
何为发展战略?通常可以理解为发展目标、发展途径与发展措施的概括。
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根据对制约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针和步骤的总体决策。
它是一个国家在该时期内制定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和实施经济管理的基本指导原则。
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对较长时期内经济及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发展的目标、途径和步骤的总体部署。
是超越日常事务而对国家发展进行的全局性、综合性、长期性谋划,是带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东西。
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范围上的全局性。
2、时间上的长期性。
3、实施上的阶段性。
4、内容上的概括性。
5、政策上的稳定性。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1、国情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
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等。
2、要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
经济规律、社会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等。
3、要考虑国际环境条件。
国际政治、经济及其发展趋势。
(二)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1、按照战略目标的选择来划分,可分为传统发展战略和新型发展战略。
传统发展战略,亦称“赶超战略”或“工业化战略”,是战后至60 年代中晚期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旨在通过快速发展工业以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同工业国家的差距、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战略之总称。
它的实施,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人民生活水平低、贫富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演变50页PPT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 (%)
1952—1978年增减变动 (个百分点)
1952
1978
+
-
沿海地区(11省市区) 61.7
60.1
1.6
内地地区(18省区) 31.0
39.9
8.9
注:1952年统计数据中缺少广东、江西、西藏三省区的数据资料
均衡发展阶段:1949-1978
1978年沿海与内地区域发展水平差异
❖ 2019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 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贯 彻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是从一个更 为突出的高度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现 实问题提供战略构想,可以看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 构建和谐的区域经济关系,仍然是中央经济发展战 略的重点。
非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1
❖“七五”时期,中国的区域经济大格局由长期占主导 地位的沿海与内地两大板块调整为“东、中、西”三 大经济地带的“三带推进”格局。这样一种格局,成 为此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 格局,三大地带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而不断分异, 区域间的差别、差异日益显著。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 引导着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再次发生巨变。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2019至今
❖四轮驱动 ▪ 推进西部大开发
•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 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 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 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 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 安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 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 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 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 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 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 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 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七大区划分及71经济区的演变思路
中国七大区及经济区的划分及演变思路华北地区北京北京天津天津河北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北戴河保定承德邯郸邢台张家口沧州廊坊衡水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海拉尔乌兰浩特通辽锡林浩特集宁鄂尔多斯临河巴彦浩特山西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忻州离石榆次临汾运城山东济南青岛威海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华东地区上海上海江苏南京无锡徐州苏州扬州泰州常州南通连云港淮阴盐城镇江宿迁安徽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市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宣城巢湖池州浙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华南地区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百色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贺州玉林河池广东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湛江惠州东莞中山潮州顺德江门茂名肇庆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揭阳云浮福建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宁德龙岩海南海南海口三亚西沙群岛华中地区河南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湖北武汉黄石十堰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随州咸宁恩施湖南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韶山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娄底怀化吉首江西南昌景德镇萍乡九江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东北地区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延边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西北地区新疆乌鲁木齐库尔勒克州昌吉伊犁克拉玛依石河子喀什阿克苏塔城哈密吐鲁番博乐阿勒泰和田青海西宁果洛玉树海西格尔木海东海北黄南甘肃兰州酒泉金昌白银天水嘉峪关张掖武威定西陇南平凉庆阳临夏甘南宁夏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陕西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榆林西南地区西藏拉萨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四川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眉山峨嵋山南充资阳宜宾达州雅安阿坝甘孜凉山广安巴中云南昆明昭通曲靖楚雄玉溪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大理保山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贵州贵阳六盘水遵义铜仁凯里毕节安顺兴义都匀重庆重庆万州涪陵黔江港澳台地区香港澳门台北中国七大区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华东(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华中(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华南(广东、福建、广西、海南):西北(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南(四川、重庆、昆明、贵州):中国经济区域重划:划分“7+1”经济区浮出水面中国经济区域重划:划分“7+1”经济区浮出水面“十一五”时期(2006年到2010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程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2023-经济史演示文稿
在西方列强叩开中国大门之 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 业社会,鸦片战争之后,中国 的近代工业开始了开展,但由 于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制 度严重桎梏了生产力开展,因 此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 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与区域 之间开展极不平衡。
新中国诞生后,虽然历经挫折, 但是中国经济还是得到了长足 开展,中国区域开到现在,我 国的区域开展战略经历了三次 大的转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依据各区域经济开 展水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 内地两大经济地带,开始实施重点开展内地,推 进区域平衡开展战略。这是中国区域开展战略的 第一次大转向。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前我 国的区域经济开展战略特点是:强调各个区域的 平衡开展,区域经济开展战略的重心是内地。通 过这一时期的开展,内地经济开展速度迅速提高, 与沿海的差距逐渐缩小:各个地区逐渐形成自给 自足独立完整的经济结果和体系。
〔3〕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局部
率先开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
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开展的根
底上,着力加快遥远山区、落后农
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 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西部大开发的实例:
1.重庆两江新区 2021年2月5日,在国家战略层面正式研究 设立“两江新区〞,是中国的第三个副省级 新区,前两个分别是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 新区。
海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开展龙头。沿海地区率 先迈向第二步战略目标。
上海浦东新区 深圳特区
第三次转向:从东部优先到全面区域协 调开展战略的转向〔2000以来〕
“十一五规划纲要〞 里有着明确的表述, 简单来说就是
“东部率先〞
“西部开发〞
“东北振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政策因素
政策导向
国家政策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 、东北振兴等政策,为相关地区提供 了发展机遇。
税收优惠
不同地区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会影 响其经济发展,如经济特区、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等享受的税收优惠,有 利于吸引投资和企业入驻。
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如能源、矿产、水资源 等,这些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西部地区
资源环境优势
特色产业发展迅速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能 源、矿产、农业等,同时生态环境优 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西部地区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 业、民族文化产业等,推动经济结构 调整和转型升级。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加快基 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等领域 的水平。
自贸区
中国设立的自贸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 供了新的平台。自贸区可以促进贸易 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吸引外资和企 业入驻,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0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建议
发展趋势预测
区域协调发展
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注 重协调,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城 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
之间的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
东北地区
重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 产业基础。
农业资源丰富
东北地区农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随着国家对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东北地区积极推进产业 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04
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探讨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区域 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和环保技术的创新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整理
专题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古代的封建经济(一)、中国封建经济的总体特征及各阶段经济特征1、中国封建经济的总体特征(1)、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重农(“本”)抑商(“末”)是基本的经济国策,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
(4)、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后来居上。
(5)、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2、封建社会各阶段经济特征(1)、战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2)、秦汉: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3)、三国两晋南北朝: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4)、隋唐:封建经济的繁荣时期。
(5)、五代辽宋夏金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6)、明清: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明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二)、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1)、环境的保证: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a、统一(相对)稳定的政局;b、水利的兴修;c、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d、中外交往频繁。
(2)、科技的推动:科技对生产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a、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b、外国先进物种(棉花、玉米、甘薯等)、技术(熬糖法、欧洲水利技术)的引入;c、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科技著作。
(3)、政策(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a、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b、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如减轻赋税、奖励农耕、兴修水利、改善农民土地状况等);c、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曾经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4)、人民群众的主力作用。
a、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这是各代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b、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代新王朝调整政策。
(5)、良好的基础。
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朝经济发展为基础。
例如:(1)、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因。
a、统一稳定的政局,水利的兴修,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及中外交往的加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和趋势共45页文档47页PPT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和趋势共45 页文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 百度百科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百科名片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根据新的发展观的要求,国家重新调整了区域发展的布局,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体要求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目录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5个核心经济圈带中国“八大经济圈”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国其他6大城市群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13个)各区域经济•其他旧版参考资料展开编辑本段中国经济“四大板块”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
编辑本段十六个国家重点建设地区1、辽宁中南地区。
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业等。
2、京津唐地区。
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
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三角洲地区。
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洲地区。
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 、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
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和一定的资源优势。
8 、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
本区域可建成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9 、哈尔滨—长春地区。
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 0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
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也是东部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 1 、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
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关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东部地区得益于资源禀赋优势和政策差异,实现了优先发展,但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仍然较为落后。
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新时期,更需要关注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问题。
本文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分类方法,将全国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区,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和地区财政收入为主要指标,分析一九九四年以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情况,同时通过计算泰尔指数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量化。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总体趋势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总体呈现出“微小—扩张—激增—调整”的过程。
最初三地间经济差距并不明显,随着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后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二〇〇六年区域差距逐渐缩小,虽然中间出现过再度扩大的趋势,但总体上看,区域差距在不断缩小。
(一)三大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变化在地区生产总值方面,一九九四年,东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虽然略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差距极小,且三大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都处于较低水平。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呈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出现明显分化,差距逐渐扩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同步发展后,差距也逐渐显现。
通过计算泰尔指数可以发现,一九九四—二〇〇五年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到二〇〇五年达到了峰值,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开始缩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二〇一四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再度出现扩大趋势,但总体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
(二)三大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差距变化三大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和地区生产总值相似。
三大地区在经历短期的同步变动后,在二〇〇〇年左右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东部地区财政收入迅速增长,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增长较为缓慢,两地区间的差距不明显,而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精品文档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精品文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走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许多国家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
我国由于自然、历史和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尤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积极探索,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
梳理与反思这些区域经济政策及其实践的成败得失,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以及区域经济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及政策效应(一)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提出并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时代背景。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极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旧中国留下的工业70%以上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狭长地带,而占国土面积88%的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真正的现代工业。
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国际上处于比较孤立的地位。
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我国发展经济必须更多依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三是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但自然资源禀赋丰厚,具有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天然优势,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布局的重点优势区域。
(二)政策与措施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均衡布局,重点发展中西部”的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的思想。
其核心是重点发展内地工业,同时利用沿海工业的发展来支援内地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在全国均衡布局和发展。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国制订并实施了“一五”和“二五”计划,从1965年开始到1970年末,经济布局按三线、二线、一线的“三分法”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部署。
(三)政策效应近30年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中国的工业空间分布及其结构实现了相对平衡的发展,在西部内陆地区建立了一批各种门类的现代工业区和工业区配套的新兴城市,初步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为西部地区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
高中历史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讲义
高中历史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讲义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形式、经济体制)的演变1、古代中国(1)春秋时期,小农经济产生,自然经济开始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明代中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发展缓慢。
(2)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2、近代中国(1)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最早的外资企业,便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经济兴起,洋务运动迈开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产生并曲折发展。
(5)1927年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3、现代中国(1)1949年后,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2)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单一的公有制,同时确立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由人民公社的集体统一经营变为分户自主经营;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变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转变。
二、现代中国工农业的发展历程1、农业的发展(1)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次调整。
(2)从经营方式上看,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3)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经历了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4)从生产力角度看,逐渐采用机械化化大生产2、工业进程(1)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一五计划(1953—1957年):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工业化受挫,1960年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工业化停滞。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摘要:经济区域划分是研究区域经济关系的基础,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章在分析中国经济区划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区划给予简要评价。
每一种区划都具有时代性,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程。
关键词:经济区域,区域划分,中国经济经济区域是以劳动地域分工和产业各具特色为基础的地理区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组织结构。
经济区域划分是结合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对要素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的战略性划分,经济区划是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对我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历程从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过程可以从20个方面加以概括。
1.沿海与内陆的划分。
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沿海和内陆区域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在“一五”到“五五”计划时期国家处理区域经济关系时基本上被采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也沿用这种划分方法。
目前我国有些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关系时,仍采用这种称谓。
2.六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陆工业布局严重不均,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缩小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中央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经济区域。
3.三线地区的划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加之西方国家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国家为了备战和加强国防建设,按照各省、市、区的战略位置,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一线地区包括新、蒙、黑、辽、吉、津、鲁、苏、沪、浙、闽、粤等省区;三线地区包括川、黔、陕、甘、青、宁、桂、鄂、晋等省;其余地区为二线地区。
4.十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
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将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华南、闽赣、山东和新疆十大经济协作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带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精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7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发布。
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
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北地区现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地分布区域之一。
人均耕地面积0.309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
2009年9月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ppt课件
百分点,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ppt课件
青衣2011.08.29
20
经济增长情况
由于体制性约束被逐渐打破,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得
经 济
到长足发展,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充裕的资本,民间资本与 转
外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轨
时
期
ppt课件
青衣2011.08.29
21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农业和轻工业。
青衣2011.08.29
15
存在问题
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
配置效率的下降,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
计
置,资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
划
经
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竞争,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产 品质量差,整个经济没有了创造力。
济 时 期
ppt课件
青衣2011.08.29
16
2 经济转轨时期(1978--1992)
济 时 期
1958~1976 多次"体制下放"无一例外地以造成混乱。
ppt课件
青衣2011.08.29
14
主要成就
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可以集中社会重要资源搞经济建设
计
划
比如“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的
经
实现,既是计划经济体制完成的标志,也是计划经济体
济
制的重大建设成就。
时 期
ppt课件
(中国统计年鉴1990.6)
青衣2011.08.29
10
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核心: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
按照多 劳多得,少劳少得
计
划
有劳动能力却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
历史上中国经济区域的变迁
❖ 在城市经济方面,重要城市的的分布重心 东移南迁,汴京、临安、广州、泉州、福 州、成都成为重要的经济都会
❖ 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繁荣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 区
❖ 新石器时代:文明最发达地区是在黄河流域, 因其气候湿润,土质疏松柔和,土壤自我加 肥能力较强,便于耕作。
黄河流域早期的农业生产状况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
❖ 北方地区在“明清宇宙期”的背景下,经济 更加残破,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 长江中游的的江汉平原经济也发展起来 ❖ 长江下游经济继续发展,上游经济地位相对
下降 ❖ 商业城市大量出现,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
萌芽 ❖ 东南沿海的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 经济重心彻底南移
❖ 秦地关中平原自周人经营以来,水利大兴, 先后有战国开郑国渠,梁开鸿沟,李冰父 子开凿都江堰,使关中、成都平原的农业 一度发达。
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和都江堰
工商业的发展
❖ 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 展
❖ 据统计,当时全国设有铁管49处,主要分布 在黄河流域
❖ 西汉时设有盐官36处,也主要分布在黄河流 域
(荆蛮)、西北(西戎)、北方(北狄) ❖ 主要活动:采集、游牧、狩猎 ❖ 农业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还很低下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 黄河流域的农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 当时最主要的的经济区域划分:一是关中平
原地区(三国以前,人们所指的“天府”)、 二是关东地区(即函谷关以东的汾水、涑水 平原和华北平原,在今山西南部、河南、河 北南部、山东部分地区)、三是成都平原地 区 ❖ 农业经济是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例如: 汉代的长安、洛阳、宛、成都、江陵、临淄、 邯郸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