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血液科收治的90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V AD 组)和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VD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观测VD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酐(Cr)、M蛋白和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VD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RR)明显高于V AD组,P<0.05;治疗后VD组患者的血清M蛋白、Cr和β2-MG水平均明显低于V AD 组,均P<0.05;治疗期间VD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血液毒性、腹泻和周围神经病变等,程度较轻,患者多可耐受,對症处理后可缓解。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MM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较好。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地塞米松;疗效;不良反应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具有缓解率低、易复发和不可治愈等特点。V AD和MPT等传统化疗方案虽然可提高MM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但是起效慢,完全缓解率低,对生存期的作用有限。硼替佐米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蛋白体酶体抑制剂,是一种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单独应用硼替佐米和联合其它化疗药物可有效治疗新诊、复发难治性MM患者,延长其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1]。作者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VD方案)治疗45例MM患者,并与同期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V AD方案)相比较,旨在探讨VD方案治疗MM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上治疗MM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血液内科收治的MM患者90例,其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于MM 的诊断标准。按治疗方案将入选患者分为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V AD组)和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VD组),各45例。VD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9~74(51.2±13.5)岁;Durie-Salmon分期Ⅱ期8例,Ⅲ期37例;ISS分期I期13例,Ⅱ期23例,Ⅲ期9例;诊断分型中IgG型14例,IgD型9例,IgA型12例,轻链型8例,不分泌型2例;V AD组:男22例,女23例;35~71(51.6±14.8)岁;Durie-Salmon分期Ⅱ期10例,Ⅲ期35例;ISS分期I期15例,Ⅱ期22例,Ⅲ期8例;诊断分型中IgG型12例,IgD型11例,IgA型10例,轻链型9例,不分泌型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Durie-Salmon分期、ISS分期、诊断分型和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VD组患者于第1、4、8、11d给予静脉滴注硼替佐米1.3 mg/m2,于第1、2、4、5、8、9、11、12d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20 mg/d,以21d为1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V AD组患者于第1~4d给予静脉滴注长春新碱0.5 mg、阿霉素10 mg和地塞米松15 mg,以28d为1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①疗效:治疗后采用国际骨髓瘤协作组(IMWG)2006年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疗效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最小缓解(MR)、无变化(NC)和病情进展(PD)等5个等级,总反应率(ORR)=CR率+PR率+MR率;②血清学指标:血清肌酐(Cr)水平采用酶法检测,M 蛋白采用血清蛋白电泳法测定,血清β2-MG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③不良反应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布的常规不良反应标准 3.0版(NCI-CTCAE)评定两组患者服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疗效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性别、Durie-Salmon分期、ISS分期、诊断分型和合并疾病等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血清Cr、M蛋白和β2-MG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或组内自身比较采用t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M蛋白和β2-MG水平的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期间VD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血液毒性、腹泻、周围神经病变和阵发性房颤,程度较轻,患者多可耐受,对症处理后基本缓解。其中乏力28(62.2%)例,粒细胞减少10(22.2%)例,血小板减少15(3

3.3%)例,感染9(20.0%)例,多以1~2度为主;治疗期间V AD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感染、脱发和呕吐,其中粒细胞减少35(77.8%)例,感染27(60.0%)例,多以3~4度为主,脱发18(40.0%)例,呕吐9(20.0%)例。VD组患者的粒细胞减少和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V 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χ2=27.778,15.000)。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MM病理机制研究认不断深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开展和硼替佐米等新的靶向药物的出现,MM患者的生存期有了明显延长。尽管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被公认为是目前MM的最佳治疗方法,但是其发病年龄较高和较高移植相关死亡率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深入研究硼替佐米等新的靶向药物对MM的疗效显得急为迫切,尤其是在不增加毒性的前提下通过联合靶向药物与其它多种化疗药物提高临床疗效一直是探讨的焦点[2]。硼替佐米的主要生物学效应是抑制抑制26S蛋白酶体,减少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因子(I-κB)活性,导致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停止,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其与地塞米松具有协同作用,并可逆转地塞米松、多柔比星等基本化疗药物的耐药[3]。IFM2005-01研究[4]发现,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组患者的CR/nCR和ORR率分别为14.8%和78.5%,显著高于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的6.4%和62.8%,而且长春新碱、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和3年总生存率均明显增高。贾志强[5]等研究表明,与改良V AD方案相比,硼替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