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和平与战争的战略思考

关于中国和平与战争的战略思考
关于中国和平与战争的战略思考

关于中国和平与战争的战略思考

66分

? 1.以下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环境理解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国家安全环境是国家战略决策与谋划的基础和背景

o B.国内安全环境是我国要面临的最严峻的最紧迫的问题

o C.针对目前的国际安全环境,我国的对外方针是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

o D.国家安全环境包括国内安全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

? 2.()的签订标志着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体系时代。(单选题3分)得分:0分o 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o B.《凡尔赛和约》

o C.《旧金山和约》

o D.《巴黎和约》

? 3.近代国际体系形成以来, 以下对于国际社会的战争与和平状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自近代国际体系形成以来战争不断,和平只不过是战争的“中场休息”

o B.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死伤在万人以上)几乎每2年一次

o C.世界各地几乎年年都有战争或冲突

o D.工业革命以后,随着战争武器的日益现代化,战争的后果更加惨烈? 4.以下国家中,海洋地缘环境最好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美国

o B.俄罗斯

o C.澳大利亚

o D.中国

? 5.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三

o B.四

o C.一

o D.二

? 6.随着1982年()的生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海洋问题摆上国家战略议程。(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o B.《公海公约》

o C.《公海生物资源与渔业公约》

o D.《领海与临接海域公约》

?7.以下对于战争理解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战争的利大于弊

o B.战争可以防止民族国家退化,可使国家保持健康和警惕

o C.战争是国际政治的集中体现

o D.战争是国际社会冲突的最高体现

?8.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的演变。(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北美大陆地缘政治格局

o B.非洲大陆地缘政治格局

o C.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

o D.南美大陆地缘政治格局

?9.以下对于中国与大国关系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中欧关系:边界问题复杂

o B.中美关系: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突出

o C.中俄关系:现实战略互需,历史阴影犹存

o D.中印关系:经济互动热络,意识形态之争

?10.以下对于目前中美之间面临的战略困局说法不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西方文化的入侵,使得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水火不容

o B.受制于美方冷战思维,中美之间应有的经济互补性未能充分体现,经贸摩擦不断

o C.新兴崛起大国与老牌霸主大国不可避免的结构性矛盾

o D.中国谋求的“东亚安全弧”与美国构筑的“岛链包围圈”之对抗不可避免

?11.对于危险的“2436地带”表述正确的是()。(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3个核门槛国家和地区(日本、朝鲜、中国台湾)

o B.2个反恐战场(阿富汗、伊拉克)

o C.4个有核国家(俄、中、印、巴)

o D.6个争议热点地区(克、马、南、钓、朝、北)

?12.以下对于中日关系紧张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两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产生了强化的倾向,使两国关系变得情绪化,关系更加复杂

o B.历史问题: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战争赔偿

o C.地缘政治结构性矛盾

o D.现实问题:钓鱼岛主权、海洋权益之争

?13.近现代以来,中国海洋环境陷于某种战略困境与尴尬境地的外部客观因素是()。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历史遗留问题众多,矛盾涉及面广

o B.我国的海洋地缘环境恶劣

o C.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国际体系的压力

o D.我国整体海洋意识比较薄弱,海权观念淡薄

?14.当前中国国际安全环境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时期,具体体现在()。(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第三世界国家矛盾激化

o B.周边地缘安全问题突出

o C.大国关系错综复杂

o D.海洋战略环境恶劣

?15.以下对于近现代以来我国海洋战略环境理解正确的是()。(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o B.中国对海洋问题的发言权很小

o C.中国是一个海权大国

o D.海洋权益争端频发

?16.中美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导致中美关系出现波动,以下选项中影响中美战略地位变化的事件是()。(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国际治理机制发生微妙变化,G8式微,G20作大,G2初显

o B.二战中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o C.“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之争暗现

o D.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

?17.关于和平与战争,以下观点正确的是()。(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和平只留给有准备的国家

o B.人们对战争的认识有个历史的过程

o C.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的两种状态

o D.一部国际关系史就是一部世界战争史

?18.日本通过战争获得的利益包括()。(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七七事变”,全面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

o B.日俄战争打败俄国,攫取了沙俄在中国东北的诸多特权,跻身西方强国之列

o C.甲午战争打败中国,获得天价的赔偿,造就了工业化的日本

o D.对德国宣战,攫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势力范围,进一步壮大了日本实力

?19.以下对于中国的战争与和平观说法正确的是()。(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反战但绝不惧战

o B.正义战争必胜

o C.崇尚和平

o D.求和但绝不苟和

?20.以下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理解正确的是()。(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富国必须强兵

o B.外患与内忧并存

o C.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互补互动不可或缺

o D.挑战与机遇同在

?21.从政治安全的层面上来讲,当前我国敌对势力活跃,天灾人祸不断,政治安全稳定形势严峻。(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2.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海洋大战略,加上陆权思想严重,致使我国在海洋权益的获取和维护方面,失去了某些战略良机,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目前的海洋困境。(判断题

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3.当前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大国关系是中印关系。(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5.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在宏观上表现为中国周边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判断题3分)得分:3分o正确

o错误

?26.从社会安全层面来讲,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剧烈转型,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7.战争不能被看成绝对的恶,战争具有某种建设性甚至进步性的作用。(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8.卢梭认为,“统治者的贪婪和民众的异化是相辅相成的。”(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9.中美之间的战略误判是中美关系战略困局之根源。(判断题3分)得分:3分o正确

o错误

30.我国海洋意识的薄弱,导致我们对海权的忽视,从而使得我们对海洋管控能力建设

(比如海军建设、海洋监管机构建设等)重视不够。(判断题3分)得分:3分o正确

o错误

中国外交战略

中国外交战略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差不多原则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进展观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断,爱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19 49年春夏之际,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另起炉灶”,“打扫洁净房子再请客”,是指:往常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外国使节只当作侨民对待,而不作为外交代表;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都要进行重新审查处理,把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努力和特权逐步进行肃清,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因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际上显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斗争的局面。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而苏联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联合的必要性。因此,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布宣布新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方针,我们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要向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不仅同进展中国家,也要同发达国家进展友好合作关系。如何处理意识形状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党在对外交往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咨询题。邓小平同志从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拓展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大局动身,明确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紧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动身”,“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的差别”,“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咨询题和处理咨询题”。(12)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国家关系和党际关系中的意识形状咨询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所谓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状差异

中国外交的哲学思考

中国外交的哲学思考 作者:王屏 来源:中国网(“中国声音”) 时间:2011年06月28日 外交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外交是一个国家智慧的集中体现。一国的综合国力决定其外交活动空间半径的长短,一国的文化底蕴决定其能否为世界范围内外交格局的形成提供一种范式和道德水准。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在建立未来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向世界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诉求,也是世界人民的期盼。 近代百年受尽屈辱的中华民族,现在似乎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不管这种关注是出于好奇还是“未雨绸缪”,也不管这种关注是出于友善还是嫉妒,中国都必须认真应对。我们要集五千年的外交智慧来应对未来五十年来自激变着的世界对中国外交的挑战。战争与外交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两个重要手段,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外交手段使用的空间将逐渐扩大。因此,中国人外交艺术要争取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中国外交理念的哲学基础 当今世界林林种种的国际关系理论,似乎都来自西方。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不乏外交思想,更有各种各样的国际关系理论。只不过这些思想与理论产生的年代已经久远,而且,春秋战国时代的小国也非今天意义的国家,他们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但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关于外交思想的理论贡献影响至今。这些思想与理论早已积淀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历史深层,甚至凝聚到我们的民族语言之中,融化到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中华民族的外交实践色彩斑斓。“炎黄之盟”为华夏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涂山会盟”为夏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商汤灭夏桀前的谍报工作成为情报学的经典案例;周灭商时,战略家、外交家同时也是大间谍的姜太公吕望功不可没。“华夷”观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宗藩制度”在春秋时代便已存续二百余年。“和亲外交”、“人质外交”、分化瓦解、间谍活动是春秋争霸时的惯用手段。战国时代的纵横家们更是极力施展“捭阖术”,并在战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大显身手 。 中华民族的外交思想博大精深。我们随便拿出一个词、一句话,其中就饱含浓缩的外交思想与理念,如“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城下之盟”、“柔远怀德”、“厚往薄来”、“以德报怨”、“以夷制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等。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已形成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国际政治思想与哲学理念。墨子、老子以及孔子都是理想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墨子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平等互利”。老子是位地道的“和平主义者”,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地位一律平等。孔子反对大国称霸,主张“势力均衡”,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厚往薄来”的外交思想对具有特色的中国外交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与理想主义相对的是现实主义思想与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管子、晏子、子产等。现实主义倡导者主张发展自身实力,追求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他们认为,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中国外交现状与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战略日益成为牵动整个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外界对中国外交的关注也日益强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外交也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果断地把国家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2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的新战略被定义为四大块: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相比,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 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面对一度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外交实践有力地予以回应。“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 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构建和谐世界,就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准则,在国际事务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的精神,倡导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在全球公共问题上相互帮助、协力解决。 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战略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全新的大国形象。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和国际关系格局,各国的实力对比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表现备受世界各国瞩目,外界对中国抱有极高期待。然而,这些期待和评价的到来比我们预想的要早,一些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被较早地提上了议程,中国外交不得不提前面对这些困难并加以解决。 当前中国外交在同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三对矛盾已经显现。 首先,在主观上,中国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存在内部冲突。目前,中国自我定义为发展中国家,但很多具体的利益又和发达国家趋同。中国在现有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但在现有国际制度结构中却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以何种身份继续融入现行国际体系,以何种身份要求改造现行的国际秩序,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成为中国外交主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中外对中国的认知差异问题已经凸显。外国人习惯从集体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是中国GDP总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中国人习惯从个人角度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中国外交战略观念的转变 王帆 【专题名称】中国外交 【专题号】D6 【复印期号】2014年04期 【原文出处】《当代世界》(京)2014年2期第17~21页 【英文标题】Changes of China's Diplomatic Strategy 【作者简介】王帆,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继续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制,围绕着一系列改革的设想,中国外交战略的变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而观念的变革也将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观念属于文化,战略观念转变是战略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反应。为了解决中国存在的挑战,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谋求观念变革与创新,观念也是生产力,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 观念变革的必要性 世界在很大程度上由观念支配,既有正确的观念,也有错误的观念。英国的一位智者断言,观念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支配力量,与其中的错误程度恰好成正比。① 从根本上说,中国的发展是要跟别国比思想、比未来设想、比对于未来的构想与创意。这是最为根本的因素。 观念的创造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中国要实现大发展必须从古代文明中取其精华,从西方文明中吸收养分,同时超越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建立起一个新的未来文明才可能真正实现。一个过去两百年贫弱的中国需要面对已经强大五百年的发达群体,过去五千年的文明也不足以让中国骄傲和放松。我们必须集人类之长,扬自身优势,形成新的观念创新,才能最终实现赶超目标。 20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以西方理念为主导,以权力政治为基础,形成了强权政治和霸权逻辑,虽然也有新自由主义以制度合作为核心的流派和建构主义以价值认同为基本的理论思想,但这些理论均是西方世界观的产物,无论是哲学基础还是思想方法都没有摆脱西方思想的束缚。西方理论中有其先进合理的观念,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逻辑,权力至上的暴力思想,强调西方价值的主导性、垄断性和排他性,缺少整体性、宏观性和包容性,遵循简单思维等。美国等国继承和发展了权力政治,解决冲突的方法是优势强势,或局部均势;部分至上,集团式的权力政治逻辑,崇尚武力与竞争;实力至上,实力决定一切,虽然近些年又强调软实力、巧实力,但都与权力因素密不可分。 美国已故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说:“西方赢得世界靠的不是高人一等的思想、价值观或宗教,而是在应用有组织的暴力手段方面的技高一筹。西方人通常忘记了这一事实,但是非西方人从来就没有忘记。”②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西方提出了制度、规范。从制约冲突的角度来看,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假定是均势,自由主义理论假定是合作与相互依存,而建构主义的理论假定是促进相互认同。此外还探索了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霸权稳定的理论。这些方案的总体特点是承认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国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局限性,但

[大国战略]预言:中国未来的版图

[大国战略]预言:中国未来的版图 [图片] 『国际观察』 作者:00zhengjun提交日期:2009-5-16 2:17:00 访问:31995 回复:164 版图,在我看来应该分为狭义上的版图和广义上的版图,有现实地理空间上的实际版图,也有文化意识上的虚幻的版图。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版图指我们的陆地,海域,空间上的实际版图。历史上我们的地理版图不断变换,我们的祖先

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一带,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的版图根据地在这一带,我们的祖先们以这里为生命的摇篮,通过不断的努力,开疆扩土。使我们的疆域逐渐扩大,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疆域演变,更改。但是我们的疆域,总的来说是不断扩大的,特别到了元朝,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不断征战,使我们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的广大,但是由于蒙古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思想文化,没有一种统一的意识观念,更重要的是没有象现代的高科技管理模式,仅仅靠在马背上的征战,还有一个不能让各民族一体化的价值观念,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很快,使我们中华民族一度骄傲的蒙古帝国元朝很快的就土崩瓦解,直到明朝以至清王朝前期,也就是鸦片战争前期我们的疆域与现在相比仍然很广阔。但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对中国的领土瓜分,我们领土不断丧失,特别是沙皇俄国占领了我们大片的领土,以至与我们原先并不接壤的俄国,经过不断的领土扩张,最终形成了和我们共同拥有的最长边境国界线。清朝末期,由于少数蒙古贵族,王公大臣和沙皇勾结,沙皇为扩大在蒙古的影响,不断怂恿蒙古少数分裂势力闹独立,在抗日战争前期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为了以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为条件,与美国背着中国私下签定了承认外蒙古独立的协议,当日的南京政府没有承认蒙古独立,直到解放战争前夕,国民政府才迫于当时形式,承认了外蒙独立,解放后,由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式,中央政府也承认了外蒙独立,这样,外蒙最终脱离中国,这样,中国的版图进一步变小,也就是现在的版图。虽然,台湾还有少数岛屿还没有完全解放,但在国际上公认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陆地面积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有接近400万海里海域。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主权范围! 那么,我们未来的实际版图会不会变动,将如何变动,我们很难预料到,但是我个人认为,预言我们未来的版图,是很乐观的,应该是鼓舞人心的,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虽然不停的开疆扩土,但是我们汉人政权基本上没有通过武力入侵外邦历史记录,虽然,有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侵略史,但是那是少数民族当时没有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进行的,虽然,我们历史上不断有和周边民族的战争史,但那些基本上是由于少数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中央只是为了社稷稳定,为了保护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被迫进行的自卫反击战,以至建立了赫赫有名的万里长城这样庞大工程,成为至今不解之迷的世界奇观,为的就是抵御外族入侵。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与兼容并包,由于不断的吸收外部优秀的文明因素,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文明对各族的熏陶,教化,使这些民族不断容入到中华文明来,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形成今天的以汉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为点缀的中华文明! 那么,我们的未来实际版图前景如何,我想我们的版图会逐渐回归以前的辉煌历史时刻,可能恢复到清朝前期的版图,可能恢复到元朝最辉煌时历史版图,甚至更大,当然,我们未来版图的扩张,不是象以前那样以武力扩张为主,更不会象成吉思汗那样通过大规模的入侵达到目的,主要是通过我们的文化,文明,以及中国式意识形态,我前面说中国的文明,文化精髓在于兼容并包,我们吸收优秀民族的文明因素,使它自然的容入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中,自然的同化外族,使周边民族主动对中华文明有种最终归属和归宿的观念,接受中华文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到那时,我们就象前苏联那样建立一个以现在大陆为主体,周边民族为加盟共和国的大中华共和国!到时我们的国家可能超过前苏联的疆域,在吸收前苏联的亚洲部分国家为加盟成分以外,我们以前的附属国象越南,日本,朝鲜半岛也将是我们的领土一部分,也可能,这些国家继续象以前一样成为我们附属国,中国重新成为这些国家的尊主国!我们的领海领域将最终收回所有主权!进一步向远洋和平扩张势力范围,我的空间领域技术将达到高度程度,我们有自己的空间站,自己的太空航道,在外星上留下足迹,进军遥远的太空领域,甚至向如果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外太空移民!这,就是我对未来我们国家是未来实际版图的预想! 当然,还有就是虚幻的版图,这同样需要通过我们的文化,文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等来实现,在前面,我说了我们文明精髓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与中华文明相比的功能,那就是中华文明,生来就有对外不断自行辐射的功能,比如,英国人把自己的语言——英语对外扩张,先前通过建立殖民地,在殖民地进行人为的强行推广,历经几百年才逐渐的把英语推广到世界各地,使英语成为今天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广阔的语言!号称:“日不落帝国”当然,这个特有名词指的是它以前在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但我认为他们语言使用的面积范围,是它成为:“日不落帝国”。当之无愧!虽然英语目前仍然是世界最强势语言,但是他最初是人为强行推广的,而汉语的海外推广,主要是别人主动接受,虽然最近中国政府在海外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向外传授汉语和中华文化,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主动的要求在自己的国家建立这样的学习汉语机构,同时,海外许多国家也自己建立一系列学习汉语的机构,场所!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汉语和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这是任何一种外来语言,外来文化无法相比的!

谈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

摘要:对中国外交而言,国际关系正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转变,中国自身及其与外部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开创中国模式,日益与世界融合,并被视为变化着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变量。身处这一历史转折期的中国外交战略,需要在自我角色定位、战略姿态和中长期目标等方面实现重大转进和提升。中国未来国际战略要把握世界发展变化大势,找准自身定位,以新观念、大思路谋篇布局、应对挑战,以宏大战略视野、超越性思维,实现具有创立中国和平发展范式意义的战略转进。 未来十年中国的国际战略可以说就是实现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不久前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和政策。从国际战略角度讲,未来十年中国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大体可以概括为:把握世界发展变化大趋势,找准自身定位,以新观念、大思路谋篇布局、应对挑战,以我为主,扬长避短,用开创性思维破解难题。 一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拐点:国际关系正在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转变。一是世界力量格局演变进入多极时代。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经济体,美欧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主导地位大大削弱,世界上出现了更多的力量中心、决策中心和行动中心;世界经济、政治重心东移,权力重新分配。二是主要国家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日益深化的相互依赖,它们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竞争与合作交织,形成一种竞合(co-opetition)关系。三是世界发展严重失衡,这在全球、地区和国家等三个层面皆有表现,而从经济、政治和安全等方面看,则表现为新旧矛盾叠加、交织、加剧,局部动荡此起彼伏,热点问题频出。恐怖主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这种失衡的一种反动。四是安全问题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化、复杂化。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界限日益模糊,而且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织。五是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全球治理成为国际政治中日益重要而紧迫的议题。六是国际政治呈现越来越多的社会性特点。非国家行为体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社会信息化加快推进,明显改变着传统国家政治生态和国家间政治的特性。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建立的国际体系受到根本性冲击,改革和重组国际体系的进程已经开始。 “复杂性”是认识全球化时代和多极化世界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最重要概念,它比以往具有更深刻的含义,不仅是对国际关系状态的描述,更是现代国际关系本质特征的表现。认识这种本质特征的重要性如同我们认识“人的复杂性”,它包含前所未有的多元性、多样性、相互关联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未知因素。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根据意识形态来划分同质或异质国家、决定国家关系的政治属性和亲疏,已经是完全不合时宜的冷战思维。 对中国外交而言,与以往处境最大的不同还不是外部世界的变化,而是中国自身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中国与外部关系的变化。中国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主动与世界融合,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开创中国模式,已成为新兴经济体的领头羊,日益被视为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中最重要的变量。我们观察、讨论世界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的发展变化时,再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冷眼向洋看世界”,而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局中人,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主角之一。处在重要历史转换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需要在自我角色定位、战略姿态和中长期目标等方面实现重大转变和提升。 长期以来,中国的自我国际定位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国,并以此规定自己所扮演的国际角色和外交作为。今天,尽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利益和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个地区。有关地区和全球事务的重大决定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益成为国际上认定的中国身份标签。身份的多重性是中国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国际角色的特点,而“日益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身份是中国外交的主要角色定位;应当继续不当头,不扛旗,但必要的领导性或引导性作用不应回避,而且这也是创立一种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范式所需要的。在这两年的外交事务中,中国的角色转换事实上已经发生,而更明确地以此作为顶层战略设计定位并增强其宏观指导性的自觉意识,对提升中国外交战略的主动性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 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上述大变局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展开的历史时期。对这一大变局,我们可以做两个大判断:一是中国与主要国家之间直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进一步下降;二是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挑战。在此期间,一方面是全球范围的政治经济大调整、大变革,另一方面是包括所有大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都面临政治经济变革的重大挑战,或经历转型的困难过渡期。重建平衡、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以及动荡和不确定性,交叉构成国际形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国际地位提升不可避免地带来外部关系的某种紧张和矛盾冲突的加剧,中国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会有意无意地被国际社会渲染、放大,甚至更容易被作为争端的“主要矛盾方面”。“中国威胁论”难免会被以各种方式不断炒作,进而会影响一些国家的对华政策。中国的国际战略,必须对这一形势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必须紧紧扣住“转变”这个关键词,必须以新的视角和站位来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展开创造性的思考、运筹并以之处置实际问题。

健康中国2020战略

健康中国2020 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健康中国2020的成立: 2007年09月08日中国科协年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公布了“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战略,并透露了相关的行动计划。 陈竺说,一个全民健康,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卫生部“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实施途径分三步走: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他说,实施这个战略,要使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有预期的努力指标;重大传染病和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控制指标;卫生服务可及性与水平指标达到要求;生物药械产业发展水平、规模等有具体的发展目标。 卫生部将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主要危害因素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卫生科技中长期规划的重点领域,进一步研究确定各个领域的关键目标和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主要包括:重大传染性疾病领域、主要慢性病领域、妇幼卫生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环境健康领域、行为健康领域等。 健康中国2020战略工作: “健康中国2020”战略,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 陈竺部长指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必须着手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可干预性和干预的成本效果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优先领域和重点。二是根据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和地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还要特别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因素,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人民健康状况为中心,既反映工作情况,更要反映群众健康素质的变化。为此,必须建立和发展相应的体制机制、投入、人才、科技、文化和国际合作等支撑体系。[1] 陈竺部长在甘肃省陇南视察地震灾情时,明确要求甘肃可以在全国率先制定“健康中国2020”的地方性战略规划并进行深入研究,为将来全国省级层面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几点思考-秦亚青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7日/第B05版 国家社科基金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几点思考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 当前,我国正以新兴大国姿态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认识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的关系,能不能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考验着我们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应时顺势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航程。总结世界历史上大国兴衰的经验,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我将其称为“兴衰陷阱”。 如何避免“保罗?肯尼迪陷阱”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1987年出版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研究了世界500年来大国的兴衰,指出大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战线过长”,亦即在世界全方位发力。战线一旦拉开,就像是启动了一个自我运转的进程,无法停止,致使用力过度过散。即使一国资源再多,也难免最终耗尽。肯尼迪由此预言了苏联的衰亡和美国的衰退。 摆脱“保罗?肯尼迪陷阱”,避免出现重大战略性失误,首先,应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有所必为,有所不为,防止脱离自身实际的战线延长和拓展。二战后,苏联成为全球第二大强国,开启了两极时代,与美国进行了全球性争夺,最为突出的是军备竞赛,最终耗尽国力。冷战结束后,美国因“历史终结”而欢呼膨胀,唯我独尊,四处插手,滥用军力,结果出现重大战略失误,国力相对走弱。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鼓吹中国责任论的声音不绝于耳,其本质是要求中国在全球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从国内来看,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已是实力强盛的超级大国,应以与美国争夺世界领导权为主要战略目标。根本而言,当前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外交战略上需要保持定力,不能不切实际地拉长战线。 其次,应保持国家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16世纪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苏联等强国的兴衰史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与军事实力相互影响和制约,经济与安全不可偏废。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是最大的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只有通过推动共同发展,形成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良性互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安全才能真正得到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信第四次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再次明确了经济与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 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腊学者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指出,新兴大国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守成大国也必然遏制新兴大国,双方终将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当时的斯巴达和雅典展开了激烈的战争,结果雅典失败,斯巴达也伤筋动骨。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将此总结为国强必争、争则求霸的大国历史宿命和国际关系铁律。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尤其是中美战略竞争,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客观而言,中美两个世界性大国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提出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随后,新型大国关系被进一步诠释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2013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庄园会晤和2014年瀛台对话中,新型大国关系都是重点。这表明,中美两国都想避免重蹈大国争霸的历史逻辑。在“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方面,中美双方分歧不大。但在“相互尊重”问题上,美国心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的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结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 3.通过读图、填图和贴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5.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并能够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及案例了解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从网络新闻了解到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回答。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推荐下载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解读 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2012年8月17日,卫生部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构建了一个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卫生发展综合目标体系,将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测量的10个具体目标和95个分目标。 10个具体目标是: 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0/10万,减少地区间健康状况的差距。 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 控制危险因素,遏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 强化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降低感染性疾病危害。 加强监测与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依靠科技进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重点前移、转化整合战略。 继承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等我国传统医学在保障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发展健康产业,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 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 6.5%~7%,保障“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实现。 在2012年8月17日开幕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卫生部陈竺部长代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发布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 2008年,为积极应对我国主要健康问题和挑战,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卫生改革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启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该研究历时3年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韩启德和桑国卫副委员长领衔,公共政策、药物政策、公共卫生、科技支撑、医学模式转换以及中医学等6个研究组4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系统深入研究了对推动卫生改革发展和改善人民健康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取得了一批富有理论创见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深化医药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当代大学生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摘要:进入新时期,国际格局发生沧海桑田之多重变化。中国和平崛起,革旧寻新,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大战略视角下展开外交 战略的新布局,给世人展现出清新而强有力的外交新貌。当代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理解、如何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什么是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更加全面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大战略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积累,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 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服务贸易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从而为拓展外交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需要研究如 何扮演大国角色,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实现有效的相互转化,构筑稳定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外交既要有延续性,又要开拓新思路。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政府更加强 调外交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等方面进行整体布局,外交工作更加精细, 外交活动所要维护的国家利益更加复杂。[1]因此,在理论层面上强 化对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认知是十分必要的。 1、“大战略”及“中国大战略”的概念定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狭隘的战略观念不能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人们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军队日益机械化,战争的前方和后方联系日 益紧密,战略家对战争的思考在空间和范畴上更加扩大,战略研究开 始进入经济、政治等领域, 大战略的概念应运而生。“大战略”来源 已不可考, 但最早系统阐述的学者是利德尔·哈特,他将大战略定义 为“协调和集中国家的全部资源用于实现由国家政策规定的在战争中

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论新时期中国外交及其战略挑战 外交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历史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腾飞的事实检验了这一次时代观革新的正确性。如今中共中央从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内形势的变化这两个大局出发,在“和平与发展”的表述中加上了“合作”二字,在丰富了时代观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步中国外交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其次,形成了“全方位外交”的外交战略。新的外交战略紧扣时代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真诚地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愿望,指明了未来中国外交的发展方向。再次,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又一创新。中国既要通过维持和平来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最后,构建了“和谐世界”理论。这是中国外交最新的理论创新。它的提出为中国外交特别是多边外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它也为世界各国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全球治理模式。 一个全新的世界级大国的形象开始出现,中国为人类、为这个星球作出更大贡献的梦想开始初现端倪了。不过,在那众多令人鼓舞的现象背后,我们还要有更多的忧患意识,因为山爬得越高,一旦摔倒,

可能摔得更重,爬得越高风景越美,也可能更加孤寂、寒冷。现在中国就恰巧处在高山,风景更加壮美,同时又是高处不胜寒的双重境地。而我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外交战略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经济领域中的发展的危机。 发展的危机是指过去曾经让中国富强和发展起来的要素正在变得枯竭,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正在成为中国新时期前进道路上的麻烦和障碍。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中国的发展就会走向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所以,危机也可以说是一个十字路口,要么开辟新路,要么走进死胡同。我国原有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在逐渐丧失,就是这一表现。第二,在安全领域中的安全难题。传统安全威胁就是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在新时期新的画面中,我们的海外安全问题在日益凸现,包括海上通道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在日益加剧。据悉,现在有关部门一天所接到的海外遇险事件比过去一年都多,而且多数是没法处理的,还有我们的海洋通道安全问题,我们很多能源、物资都需要通过海洋从海外运输回来,而一旦海洋通道被切断,就势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打击。就是说,对外经济依赖越高,经济的脆弱性就越大。第三,国际领域中的国际压力我国虽然在外交政治和经济上取得了大国的地位,但是国际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没有完全的消失。南北发展不平衡,某些国际的武断专横。还有各极势力的划分与制衡。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际暗波涌动。还有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冲突。这些都给中国外交造成很大的压力。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

浅析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与中国国际战略

浅析当今世界格局与中国国际战略 摘要 本文浅析当今世界格局,分析了“超级大国”美国以及俄国、欧盟、日本、中国在世界格局之中的地位与影响,并通过对其关系的分析得出在世界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就是以美国为中心,欧洲、俄罗斯、中国、日本为外围的一种力量结构。 作为众多三角关系之中的支撑者,中国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针对当今国际形势,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下采取的国际战略。中国围绕“和平崛起”这一核心,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国际战略,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构建了全方位的总体外交布局。 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之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这一国际战略的实施定能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并造福于世界! 关键词:国际战略格局三角关系国际战略中华复兴和平崛起 一、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 所谓世界格局,是国际社会中有关国家或力量集团,在一定的时期,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局势利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组成的一种关系和结构,是这些国家或力量集团在斗争中处于相对平衡的发展阶段的关系和结构,这种相对平衡的结构,将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政治军事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当国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旧格局就逐渐变成束缚和阻碍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禁锢。这时,世界经济和生产力就表现为,一种旧格局,向另一种格局的转变。 1.1 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自独立至战后初期,美国仅用一百多年的时间就确立了在世界的霸权地位。冷战结束后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美国政治方面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冷战结束后,通过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等逐渐确立了经济、政治、军事上的霸权地位。 1.1.1美国综合国力最强 从经济方面看,美国工农业高度发达,门类齐全。不仅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方面均属世界一流。自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外依赖性相对较小,经济基础十分雄厚。 从军事方面看,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国防工业基础雄厚,军工技术居世界之首,美国的军事装备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从科技方面看,美国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上均居世界之首。 1.1.2美国的主导作用。 美国自身经济实力雄厚,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世界各类经济组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中,美国的作用无可替代。 在国际政治方面同样居于主导地位,它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在解决许多国际问题时的态度对于问题的能否解决至关重要,如:波黑、中东以及其他地区问题,特别是在目前的国际反恐斗争中,美国都在起着主导作用。 1.2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成了他的“法定继承国”,但实力无法同当年的苏联相比,特别是近10年的经济衰退与混乱,俄国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综合国力大大下降。但,就俄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经济规模、军事力量以及世界政治影响来看,它仍是一个世界级的大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拥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