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滨江区城市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城市设计研究报告
一、课题概述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浙江省省会,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杭州市政府于世纪之交作出了城市发展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城市将实现由“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跨越,构筑一个最有利于杭州未来发展的空间平台。

作为跨江南拓战略的前沿阵地,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滨江区的区位优势日趋明显,滨江区政府非常重视此地区的前期规划建设工作,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设计研究室提交的项目建议书,特此委托同济大学主持滨江区域城市设计的课题研究工作。

双方就设计原则及主导思想达成共识,即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以钱塘江为特色,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地研究基地范围内的地形地貌、道路交通、房产开发、行为活动、水文特性、旅游观光、历史文化等情况的基础上,综合组织城市各要素,如步行交通、车行交通、开放空间、土地使用、建筑、绿化、水体、历史文化等之间的形态关系,使之成为完整的统一体,为滨江区创造一个环境宜人、富有活力和展现滨江特色的市民文化娱乐休闲中心。

(一)设计范围
研究区域位于杭州市滨江区沿钱塘江南岸的核心部位,主要设计范围包括闻涛路及路北4.2公里的滨江带(东、西分别以西兴和复兴大桥为界),以及闻涛路南侧与相邻规划支路之间的十二个地块(东到府西路,西至北塘河),用地面积共约有114公顷。

同时为了使设计范围很好地与整体城市整合,研究范围向四周延伸。

(二)研究程序
第一阶段(2001年11月17日——2001年11月19日):对该区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三天自下而上的调查踏勘,收集相关资料,并与多个部门与行业人士进行专题研讨,范围涉及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房地产开发、钱塘江管理局、土地利用、历史文化、市政交通和周围各镇状况等。

第二阶段(2001年11月20日——2001年12月21日):综合各方面的调研成果和相关资料,展开系统研究,确定设计目标和概念,并提交两套以地景组织、活动组织、以及开放空间组织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初步方案进行比较研究,供区政府领导、杭州市专家以及相关各主管部门研讨,听取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2001年12月22日——2002年1月下旬):在上阶段综合有关领导、专家及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调整、深化构思和设计。

完成综合方案,提交方案文本及模型,供政府领导、专家和主管部门评审、论证。

第四阶段(2002年2月——2002年4月):依据上阶段评审结果进行方案修改,编制设计准则,以对下一层次的建筑、景观及市政、交通等工程设计提供指导,最后提交城市设计的正式文本和模型。

(三)设计依据
1.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2.杭州市滨江城分区规划(1998——2010年)
3.杭州市滨江区公共停车场规划
4.杭州市滨江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
5.杭州市滨江城中心区启动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
6.杭州市滨江区南沙支堤(四号路口——七甲闸)处置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7.杭州市滨江区南沙支堤(四号路口——七甲闸)处置工程初步设计图集
8.杭州市滨江区南沙支堤(四号路口——七甲闸)处置工程初步设计补充报告图集
9.杭州市滨江区南沙支堤(四号路口——七甲闸)处置工程初步设计咨询报告
10.杭州市滨江区滨江大道居住地块、府西路区块、滨江大道区块
城市设计
11.相关的地方志文献资料:如钱塘江志、西兴镇志、长河镇志、浦沿镇志、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杭州城池暨西湖历史图说等
12.杭州市滨江区政府提供的区域现状图
13.国家及当地有关的规范和法规
14.杭州市滨江区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城市设计研究室共同制定的项目建议书
二、现状分析
(一)环境资源
1.滨江的地理优势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许多著名城市都孕育在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处,而滨水区往往是它们的生活发源地。

到了工业社会时期,城市滨水区因便利的交通条件而成为大量人流物流的集散和转换场所,水质污染、环境低下。

而在后工业社会的今天,由于人们对生态的重视,城市滨水区又因其具有自然、开放、方向性强的空间特点以及水对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具有的特殊吸引力而再次成为全球性的新一轮城市再开发的重要内容,以保护人类的聚居环境和生物的栖息环境,为蜗居于城市中的人提供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进入新世纪,钱塘江这个杭州城市最初兴起的主导因子将再次复兴,成为整个杭州未来发展的生态轴和城市生活中心。

本研究区域有长达4.2公里的滨江岸线,舒展开阔、气势恢宏的钱塘江为本地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2.新区的先天优势
本研究区域作为新建城区,是在原有的农业用地基础上规划建设的,除了沿钱塘江的护堤外,城市道路网络和其它城市基础设施虽部分已有规划,但尚未进行大规模实施,因此先天制约较少。

这为我们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和开放的创作空间,可充分考虑城市各要素的不同组合模式,建立起绿化、交通、建筑、水体和堤岸等相互渗透的地形体系,从而凸显本区域山水特色的生态性格和公众活动的社会职能。

3.区位的资源优势
滨江区西侧是已具规模的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侧为生态上佳环境优美的山林地,附近又有高级技术人才集中的高教园区,这为滨江区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科技园提供了优越的区位资源。

从宏观政策面上看,新的总体规划已明确此地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区政府也有明确的发展意向。

从具体操作面上看,近期已有多家国外、国内以及本地的软件开发商来实地考察,一致认为靠山面江的滨江地带是软件园区建设研发中心的最佳场所,并积极地为本区域的整体开发献计献策。

(二)存在问题
1.由于钱塘江特定的地理形势和气象水文等因素的影响,钱塘潮闻名于世,再加洪水的威胁(每年都有人员伤亡记载),因此沿江堤岸的建设尤为重要。

本研究区域的堤岸高度为11.5米,相对于附近道路的基面有4米的高差,它在作为安全的屏障的同时也成为了空间的屏障,把江水与整个城市生活隔离开来,亲水场所也很难塑造。

如何在本地区充分利用钱塘江资源,使人顺利地导向钱塘江,面向钱塘江,是本城市设计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2.钱塘江在本区域为1200米宽,江面开阔,波涛汹涌,这使沿江两岸之间的引力减弱,这不完全相同于其它跨河城市的形态,两岸之间的行为活动和景观对话都较难组织。

3.本研究区域紧靠钱塘江南侧,在修堤造田之前,一直是潮水冲蚀的沙漫滩。

据调查,这片“江海故地”没有历史遗迹和文物保护单位,迥然不同于拥有丰富史迹佳话的西湖景区。

如何挖掘与钱塘江有关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本城市设计的一个难点。

三、设计目标
结合杭州市跨江发展战略,根据滨江城分区规划,确定本区域的城市设计目标如下:
1.建立市民文化、休闲、娱乐等活动中心,成为滨江城的后花园。

将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中心与城市商贸中心的步行商业街、市政广场等联成一体,形成体系,构成滨江区中心的公共空间活动区,集中布置
形成规模,提升城市活力。

2.促进成为杭州市的旅游观光点。

(1)创造高质量有特色的滨江环境,通过建筑、堤坝、水体、绿化和交通融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空间,吸引杭州市民乃至外来游客来共享滨水的乐趣和魅力。

(2)建设钱塘观潮、弄潮和咏潮活动点,通过各项庆典、民俗活动,形成特色区。

3.促进科技城的繁荣。

(1)创造引进软件园的外部环境;(2)充分考虑软件园的发展用地;(3)建设软件园的宾馆型的会议、培训中心;(4)建设科技广场;(5)以高科技特征组织公园、广场和建筑形式。

四、设计构思
(一)合理组织功能布局
一项成功的水滨开发项目,在赋予水滨优美环境的同时,也必须完善它的功能布局,促成多种城市活动的混合。

根据分区规划和用地的实际状况,以府东路和北塘河为界,将整个区域分为三部分:东部沿江休闲区,中部核心活动区,西部沿江休闲区。

其中,东、西部沿江休闲区主要面向附近的居住区,以大片的自然生态绿化为特征,布置沿江步行道和蜿蜒的公园小道,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散步的滨江场所。

中部核心活动区是城市多种功能集中布置的综合区域,力求成为“催化剂”,以带动整个滨江区的开发建设。

区域内具体包括:
●闻涛路以南布置5个区(从东向西)
1.射潮广场与步行饮食街
此区块是府西路步行商业街向钱塘江伸展的延续部分,主要以餐饮为主,结合娱乐、商业等设施,北端跨闻涛路临钱塘江处设一大型的市民活动广场——射潮广场,可举办城市的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焰火、观光、娱乐、音乐表演等室外活动。

2.文化娱乐中心和演视中心
此区块位于江晖路以西,是市民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舞台。

沿湖面布置的文化娱乐中心和演视中心,布置剧场、会堂、图书阅览、棋牌、健身等公共设施,供滨江区乃至杭州市的市民服务。

3.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展览中心
中心安排各种青少年活动,展览中心以高科技为主题,组织各种科技活动,布置科技含量大的新型电子设施,开发青少年对高科技的兴趣和潜力,体现科技城的特征,同时还安排展览、图书等内容。

4.软件园区
软件园区主要作为研发场所,此区块与上述的市民公共活动区隔了一个生态公园,既保持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考虑到软件园区的未来发展,需要对用地进行及早的控制和规划。

二期用地可围绕绿地向南拓展4--6个地块,三期用地可继续向南扩展,最后发展成东到江汉路,西沿北塘河,南至滨江大道的软件园区,总用地面积达40公顷。

5.园区会议、培训中心(宾馆型)
此区块原规划为度假疗养用地。

为了配合周围软件园区的良性高速运转,将它调整为园区宾馆型的综合服务中心,主要用来安排软件园区的定期或临时性召开新技术发布会、人才职业培训及休闲疗养等等。

●闻涛路以北布置滨江公园
滨江公园指中部核心活动区绿地内的主题公园,有以下4个部分组成(由东至西):
1.艺术家园
这是艺术家的天地,也是市民艺术欣赏和熏陶的上佳场所,以雕塑、书画、陶艺、花艺、茶艺、音乐等为主题。

2.中心园区
以内湖为中心,环绕内湖和滨江各景点的公众游玩区,如:内湖游船码头、临水茶室、湖边散步道、咏诗园、钱塘江水上活动中心等。

3.儿童活动区
主要供幼小儿童室外玩耍,布置戏沙区、滑梯、秋千等活动器械,同时配备了托儿所和净水循环系统的教育示范基地。

4.青少年活动区
设置羽毛球场、网球场、沙滩排球等室外运动场所,供青少年以及软件园区的工作人员体育休闲活动。

(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每个地段的城市设计项目都应放在比该项目高一层次的空间背景中去审视,这是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如何建立起本地区的开放空间体系,提升滨江地带的公共社会职能是本城市设计关注的主要课题。

经过分析研究,未来此地区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将由已建成的市政广场、已规划的商业广场、商业步行街和本研究区域内的射潮广场、科技广场、文化娱乐休闲步行街和滨江步行道构成。

其中射潮广场是待建商业步行街向钱塘江延伸的终点和高潮点。

横向的滨江步行道和文化娱乐步行街也都是从商业步行街引出,分别成为联系滨江的各个主题公园和临湖的各个文化设施的步行纽带,保证了公共空间的连续性、易达性和共享性。

而位于江虹路和闻涛路交叉口的科技广场,一方面是文化娱乐休闲步行街和滨江步行带的人流交汇处,另一方面也为周围的软件园区及其会议、培训中心的办公人员提供散步、餐饮、眺江的高档次休闲场所,并以高科技为特征,与东侧的射潮广场相映成趣,共同成为滨江步行网络体系的两个重要空间节点。

(三)营造软件园环境
软件园区的设置将为本区域甚至整个滨江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

如何做好前期规划,营造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也是本城市设计的一个重点。

首先从建筑布局上,我们采取点式小高层(13--16层)的作法,使每栋塔楼从东、北、西三个方向都可观江,为内部的研发人员创造了全方位的视点景观。

同时,点式的布局又有利于钱塘江的自然景色和清新空气向园区的二期、三期用地充分渗透,使钱塘江成为共享的自然资源。

其次从道路组织上,调整纵向道路的断面,加宽路旁的步行道至10米,种植四排乔木和两排灌木,以保证滨江绿带通过林荫路引入园区内,也为园区的研发人员去滨江公园提供了幽静宜人的步行空间。

另外考虑到大量停车,一期用地的内部车库设在地下层和一层,上面覆土绿化成花园,并与滨江公园连成一体。

最后,从配套设施来看,园区的会议、培训中心将提供一系列完善和便利的后勤服务设施,科技广场则成为整个园区伸向钱塘江的室外休闲大平台,而东侧的生态公园直接将滨江的自然山水绿化融入园区内,加强了钱塘江对园区的辐射渗透作用。

总之,自然滨水的环境塑造、舒适顺捷的交通组织、完善便利的后勤配套都将促进软件园区的繁荣。

(四)建立城市面向滨江体系
开发沿江地带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带动全区经济和城建的发展,故本研究区域的设计力求加强和滨江区的联系,防止将江滨地区孤立地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而和城区分割开来。

为了把城区的活动引向江边,我们对通向江滨地区的5条主干道(西兴路、江陵路、江晖路、江虹路、长河路)进行研究,以敞开的绿化系统(林荫路)和便捷的交通系统(步行和车行)与江滨地区连接起来,并在5个丁字型路端建设以大台阶加灯塔为特征的交通性广场,通过宽大的台阶将人流顺畅地导向钱塘江,通过雕塑型的灯塔加强地段的标志性,使城区内的市民能条条大路通向江滨。

5座烁烁放光的高耸灯塔沿江展开,与千年的镇潮塔——六和塔隔江对峙,遥相呼应,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另外,五个广场结合灯塔的不同组织也各有千秋,分别安排与水有关的水阶、拱桥、喷泉、水幕和观潮等内容,突出地段的可识别性,从而充分发挥滨江优势,建立滨江城的意象。

(五)组织城市绿化体系
总规安排的绿化体系分布为闻涛路以北的滨江条状绿化和中部核心活动区内两个公园的块状绿化。

我们在设计中希望打破滨江条状绿带的单调感,而将建筑、水体、堤岸、道路和绿化的形态统一综合考虑,建立起曲折交混的立体绿化边界。

在东西方向处理上,通过闻涛路的曲折、湖面的自由组织打破原有绿化的平直形态,同时将一个公园的块状绿化划成两半,灵活分置于文化娱乐用地上,总面积保持不变,这样有助于利用公众文化设施来支撑公园的行为活动。

在立体方向设计上,通过底层屋顶的覆土绿化造成不同基面的绿地以及斜坡绿化、垂直绿化,部分地块甚至跨过闻涛路与堤岸绿化联为一体,实现了绿化与建筑以及堤岸的穿插渗透,从而形成立体的多层面、多形态的自然绿化体系。

另外,我们还建立滨江公园向城市深入的绿化体系,加宽主要南北向干道的人行道绿化带,与滨江绿带相连,从而促进滨江绿化向城区的扩大和渗透。

(六)地形塑造体系
1.组织水体,力求减少工程土方量。

由于钱塘江岸线的历史变更和对钱塘江的围垦建设,在本研究区域内造成了很多大小不一的水塘群。

如果将它们填埋,无疑会大量增加本地区原已十分紧张的土方量(据初步估计,本区域水塘填土将用去27.4万方,堤岸提高填土用去36万方,总共63.4万方)。

因此,我们结合中心园区的设计,对水体进行部分保留和梳理,塑造成块状的大型公园湖泊,而在艺术家园则处理成自然流畅的湖泊带,这些生态的亲水湖泊改造大致可减少14.6万方的土方量。

2.局部提高坝内地形,促使滨江区域的亲水性。

为了消除4米高的堤坝对城市的阻隔,我们在生态公园、软件园区及其会议、培训中心部分,都采用底层架空成车库、上面覆土绿化成公园的造景手法,并通过不同的绿化平台跨闻涛路与滨江公园联成一体,这既满足此地区大量的停车需要,又消除闻涛路、堤坝的阻隔,创造了直接观江临水的条件。

同时将府西路西侧的步行商业街抬高一层,下面停车,上部建成餐饮,通过自上而下的踏步与射潮广场联成一体,踏步形的看台是观演的佳好场所。

通过这种起伏的地形塑造,也大大增加了滨江地区的特色和趣味性,增进建筑与道路、绿化、堤坝、水体之间的交融和渗透,体现了山水城市的本色。

(七)组织江滨天际线
水滨是城市中主要的开放空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边缘位置,往往成为综观城市的佳好场所。

滨水城市的天际轮廓线也因而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然而,天际线的形成会涉及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建筑群的建设时间跨度大,并且与城市经济发展和房产开发等诸多复杂因素相关。

因此,对天际线的组织也只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

我们将天际线的制高点控制在射潮广场区域,超高层和高层建筑大量集中布置于府西路周围,形成规模效应,起到对人们观光视线的聚集作用。

而在其他地段以小高层、多层为主,高低起伏,形成一定韵律。

其中软件园区以13--16层为主,居住区以11—12层为主。

靠江的建筑群体都宜采用点式造型,反对板式建筑,布局也不宜密集,充分保证滨水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让钱塘江的生态资源为更多市民共享。

同时,沿滨江堤岸附近应种植高大乔木,既为市民提供避暑纳凉的滨水环境,又防止建筑直接挤压水面,通过绿化的过渡,让建筑融于自然滨水景观中。

另外,滨江天际轮廓线是纵向方向建筑轮廓线多层重合的结果,因此在对天际线的动态控制过程中,不论是临水的还是后面层次的,新建的建筑都要用“加入”的方法进行空间模拟,以分析其对滨水天际线的影响,排除会破坏天际线的方案。

(八)组织钱江活动体系
1.组织水上旅游线。

钱塘江在杭州附近河段,因江流曲折,风涛险恶,素有“之江”、“罗刹江”的称谓,令人敬畏。

但据调研,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钱塘江水浪较为平稳,水质也较清洁,比较适合水上活动。

因此,我们利用现状堤岸的一个转弯节点处,设置了游玩钱塘江的水上活动中心,组织滨江区至对岸市府广场的航运旅游路线,既可摆渡,又观江景,实现市民亲水性娱乐的愿望。

2.组织迎潮泅江活动。

为打破整条堤岸的单调线形,我们还在江中设置了长达40米的泅江观潮平台,为市民提供在江面上观潮的最佳场所,与在江岸上观潮相比,另有一番独特的景致。

泅江观潮平台也是“迎潮泅江”活动的起始平台。

同时,伸出江岸的跨水平台与附近的射潮广场互为对景呼应,丰富了此地区的景观层次和娱乐活动。

(九)继承历史文化传统
1.建咏诗园。

气势雄伟的钱塘江潮自古以来吸引了千百万人前来观赏,历代文人骚客不惜纸墨为它吟调不已。

据统计,唐有李白、刘禹锡、白居易、孟浩然、李绅,宋有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范成大、陆游,明清有高启、徐渭、陶望龄、曹溶,今有毛泽东、柳亚子、茅以升、赵朴初等,他们为钱塘江留下了数十首脍炙人口的隽永诗句。

我们在中心园区内精心设计了一个咏诗园,在卵石和石板的铺地上,错落有致地布置着刻有描绘钱塘潮著名诗词的大型石刻群,并在周围配以咏词吟诗、写诗作画及品茶下棋等文化交
流的休闲茶室,为江滨地区注入更多的人文历史内涵。

2.建射潮广场和钱塘江治江功臣碑亭。

古代的海潮经常给杭城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相传公元910年,吴越王钱鏐令部下“采山阴之竹为杆,炼钢火之铁为镞,造箭三千支”,“募强弩五百人,以射潮头”,留下了的佳话,我们以此为主题建立“射潮广场”,并在广场中央设“钱王射潮”的大型雕塑,以纪念这位捍卫海塘的英雄。

另外,我们还在附近的滨江步行道上为其他几位在钱塘江水系治理中立功的地方官吏树碑立传(据《钱塘江志》载)。

3.组织“迎潮泅江”活动。

史载,自南宋建都杭州以来,民间将八月十八作为潮神生日,形成一年一度的祭潮神、观海潮的民间风俗。

大潮来时,有弄潮儿迎潮舞旗。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迎溯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武林旧事》载)。

因此,我们特意安排射潮广场在每年8月18日举办“祭潮节”,开展“迎潮泅江”等大型民俗节庆活动(迎潮儿可从附近的泅江观潮平台下江),使滨江地带真正成为与当地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生活舞台”,从而刺激和带动整个区域的未来发展。

(十)组织交通与公共停车体系
1.调整道路的断面做法。

为了加强江滨地区对城内的辐射和渗透作用,我们对五条通向江滨的城市干道进行调整,断面形式修改为10米(步行道)+3米(非机动车道)+2米(绿化带)+14米(机动车道)+2米(绿化带)+3米(非机动车道)+10米(步行道)。

即加宽两侧人行道的宽度至10米,并取消原机动车道中间的绿化带,改四块板为三块板,种植四排乔木和两排灌木,增强绿荫的覆盖效果,改善步行环境。

同时,对闻涛路进行调整,取消机动车道中间的绿化带,车行道路宽由原来的20米缩窄至14米,并对在核心活动区的路段线型稍作弯曲,争取降低这条道路的车流量和减缓车速,让它成为一条生活景观性道路。

另外,加宽闻涛路南面相邻的秋水路的路面,车行道宽由原来的12米增至14米,相对强化它的交通性,增加其交通通行能力,以保证整个道路系统的通畅。

2.组织公共停车场所。

江滨地区因其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及旅游观光点的定位决定了其较高的静态交通设施需求量,也决定了其静态交通设施的布局要求。

我们在规划设计中采取了固定停车与临时停车结合,地下和地面结合等方式。

●固定停车:
(1)饮食步行街下车库停车位——153个
(2)射潮广场下车库停车位——131个
(3)文化娱乐中心地面停车位——53个
(4)会议、培训中心的车库停车位——350个
(5)科技广场港湾停车位——28个
(6)生态公园下车库停车位——303个
●节日临时停车:
(1)各公园入口广场停车位——90个
(2)文化娱乐中心路边人行道上停车位——112个
五、节点设计概念
(一)滨江射潮广场和步行餐饮街
步行餐饮街延续已规划的商业步行街的中轴线,向钱塘江伸展,以滨江射潮广场作为整个序列的收头和高潮。

1.在餐饮街与商业街之间的过渡地区设一位于二层的入口广场,起到空间转承和形体交接的作用。

同时通过广场西面层层升起的大台阶,可将人流引向文化娱乐休闲步行街。

2.步行餐饮街的入口处设置标志,如方案中的四个小塔楼限定,内部可布置与钱塘江饮食文化有关的专题陈列,也可作为饮食街的配套服务部分。

3.步行餐饮街由两侧2至3层的餐饮建筑、两条半露天的饮食廊和中间的餐饮广场组成,其中布置以丰富多样的绿化、休闲座椅和广场小品等,形成渗透性的多层面的休闲空间。

另外,通过玻璃连廊与东西两侧的商务办公中心的二层相接,为办公人员就餐、接待客户提供便利。

步行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