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教案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平衡调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体温平衡调节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身体如何通过各种机制维持体温平衡,并学习如何保持身体正常的体温。
二、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0分钟)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体温和体温调节的知识,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以及体温升高或降低时会出现哪些症状等。
询问学生如何感受体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两种反应:体温升高时的散热和体温降低时的产热。
①体温升高时的散热机制:人体可以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的方式将多余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降低体温。
详细讲解出汗和扩张血管的原理和作用。
②体温降低时的产热机制:当体温过低时,人体会通过代谢率的提高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从而提高体温。
解释代谢率和肌肉收缩产生热量的机制。
3. 实验演示(30分钟)进行一次关于体温调节的实验演示。
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温度计、一些冷水和一些热水。
教师首先测量学生体温,记录下来。
然后,让学生将一只手浸入冷水中,另一只手浸入热水中,并注意体温的变化。
最后再次测量学生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体温如何调节的。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问题,如高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然后向全班分享。
5.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回顾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1. PPT2. 温度计3. 冷水和热水四、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2.讨论参与情况: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反馈调查:通过问卷或口头反馈向学生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
五、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资料了解其他和体温调节相关的内容,如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等。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

《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体温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体温调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说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3.理解体温调节的中枢及各种调节方式;4.讨论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相应的治疗。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生病发烧时,身体是如何通过自身机制来降低体温的呢?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总结并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身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
(二)教学内容:1.体温调节的中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提问: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引导学生了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2.体温调节方式及其作用(1)教师介绍:我们的身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来调节体温。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神经调节是如何起作用的。
(2)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散热反应和产热反应的机理。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并提问:这些激素是如何升高或降低体温的?引导学生从激素对代谢的影响角度去理解。
3.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1)教师介绍:当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出现故障时,就会出现一些疾病。
比如,发热和低温症。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发热和低温症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3)教师简要介绍治疗方法和原则,如退烧药、升温措施等。
(三)课堂活动与讨论:1.分组讨论:请小组内成员讨论并总结体温调节的过程及各种调节方式的作用。
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
2.分享与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可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体温调节的中枢、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方式及作用、体温调节失衡的疾病及治疗等。
2.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并提问,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解答。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2. 讲解:介绍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示例:展示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冬泳运动员如何维持体温;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并解答实际问题,如感冒发热时的体温调节;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原理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以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其他生物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如鸟类和哺乳动物;2. 探讨体温调节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体温调节;3. 讨论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如体温调节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的图像和动画;2. 教学素材:提供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章,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定义和意义2.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a. 温度感受器的作用b.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c.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3. 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a. 实验设计b. 数据采集和处理c. 结果分析4. 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2. 难点: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实验结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温调节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结合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感冒发热时的体温调节。
7.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体温调节原理和机制的理解程度,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实验方法是否清晰易懂。
2. 反思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体温调节(第周第课时)
课型:新授课编写人:审核人:生物组成员
②种类:______感受器和______感受器。
⑵调节中枢:______。
合作探究
2、体温调节的调节过程(生理性体温调节):
⑴寒冷皮肤的______感受器兴奋下丘脑
______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
①增加产热:______和______收缩,______和______
分泌增加。
②减少散热:______收缩。
⑵炎热皮肤的______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皮肤血管______,__ ____分泌加强。
所以,体温调节的方式为____ __,神经中
枢为____ ,参与的激素为____ 、____ __。
3、发烧是否就是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__ __
4、为什么人在寒冷的时候排尿比较多?___ _
课
堂
检
测
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是皮肤对环境反应的示意图,判断的
主要依据是: 。
(2)左图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称为
中枢,通过该中枢的调节,使皮肤②结构发生的变化
是。
(3)若人处于剧烈运动状态,③结构的变化
是 ,与②结构一起使机体增加散热。
(4)若人并没有剧烈运动,但③结构的活动却很强烈,原因
是,③的活动结果,维持了机体的
的平衡。
③的活动中的液体有臭味,说明其中有 ___ 产生。
总结反思【知识方法】【生物学素养】【疑惑】。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教案一、教案背景在生物学的学习中,了解生物体的生理机能是十分重要的部分之一。
高中生物教学中,体温调节是必须涉及的重要概念之一。
通过学习体温调节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人体及其他生物是如何调节体温的,以及体温调节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2. 了解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3. 掌握人体内体温调节的机制;4. 能够列举常见的体温调节异常和相关疾病。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的概念;- 体温调节的作用和意义。
2. 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 人体对寒冷和热浪的反应;- 体温变化与血管的关系;- 高热和低体温症状对生理机能的影响。
3. 人体内体温调节的机制- 体温感受器的分布和功能;-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体温调节的效应器:汗腺和肌肉。
4. 体温调节异常和相关疾病- 体温过高:发热原理、病理性发热和发热相关疾病;- 体温过低:低体温症状、冻伤和低体温相关疾病。
四、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关体温调节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 讲解:通过简化的语言和动画图示,向学生介绍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以及人体内体温调节的机制;3. 讨论:组织学生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寒冷的天气中人会打喷嚏、咳嗽以及为什么会流汗等问题;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体温调节相关的实验,如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体温变化等;5. 总结:通过复习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
五、教学评估1. 完成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2. 辩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就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展开辩论。
六、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介绍体温调节的概念、人体对温度变化的反应以及人体内体温调节的机制;2. 实验器材:温度计、冷热水和实验报告表格等。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确保学生对于体温调节的机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避免过度简化或者过度复杂的解释。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与途径;3.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以及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2.体温调节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内容1.体温的概念和意义a.体温的定义与测量方法;b.体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
2.体温调节的机制a.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与作用;b.体温调节中的热产生和散热机制;c.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体温调节的途径a.皮肤散热;b.呼吸散热;c.汗腺分泌和蒸发;d.血管调节。
4.体温异常的影响a.高温、低温和持续性体温升高对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影响;b.如何预防和处理体温异常。
5.实验设计与探究a.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反应;b.观察并记录不同活动强度下人体体温的变化;c.使用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强调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培养其实验和观察能力;3.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促进交流和学习;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温异常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3.多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2.小组讨论记录: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记录和评价;3.提问与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个人表现评价:结合平时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
体温调节的教案

体温调节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体温的调节机制和调节原理;2.学习某些疾病的体温调节异常;3.引导学生要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和发现异常迹象。
教学内容:1.体温的概念和意义;2.体温的控制机制;3.体温调节的意义;4.病态体温异常。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课堂讨论3.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可以通过谈论日常生活中的体温变化引起学生注意。
身体发热或感到寒冷。
二、讲授体温的概念和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温的概念,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科学图片。
讲解体温对身体正常运作的重要性。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当摆脱对理论的冗长描述。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听懂体温的概念和意义。
三、解释体温调节的机制老师将解释体温调节机制的作用。
教师应该先讲解体温调节中兴奋系统和抑制系统之间的角色,再介绍体温调节中其他的相关因素。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要给学生一个逻辑的模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温调节。
四、学习体温调节的意义老师应该告诫学生,保持正确的体温是很重要的,身体在短时间内适应剧烈的温度波动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减少受寒或过度加热的情况,因为这些情况可能对身体造成不适和伤害。
五、病态体温异常老师可以探讨一些常见的疾病导致的体温调节异常,例如流感,酷热中暑,身体震颤等。
老师应该告诫学生,当身体情况发生不寻常时,应该去看医生。
教师应该提醒学生,特别是在季节变化时,要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温变化。
六、总结教师应该让学生做一份简短的总结,确定体温调节的关键点和关键要素。
七、课后练习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主题,教师可以安排一份简短的测验,以检验学生对体温调节方面的理解和能力。
参考教材:1.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1th edition, Saunders/Elsevier, Philadelphia PA, 2011.2. Blatteis CM. Thermoregulatory action of pyrogens.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2; 856:33–48.3. Jochum JJ, Kockerling F, Staib F. Laparoscopic vs open approach to gastric cancer: 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2003; 48:1943–1948.。
体温调节教案

体温调节教案
教案标题:体温调节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难点:理解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
教学内容:
1. 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
3. 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变化图表,引发学生对体温调节的思考和讨论。
2. 理论讲解:介绍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包括皮肤、出汗、血管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3. 实验观察:安排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自己的体温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法,并讨论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5.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体温调节,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体温调节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学生实验记录表
4. 讨论和互动环节
教学评估:
1. 实验报告的评定
2. 课堂讨论的表现
3. 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温调节的知识。
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一)、引言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
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
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
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
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二)、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37.2 ℃ 36.7 ℃ 37.4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井得出结论: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体温会有个体差异。
4.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体温调节的定义强调体温恒定对人体的生理重要性2.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讲解温度感受器、传导神经、调节中枢和效应器的作用3. 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阐述体温调节的感应阶段、传导阶段、中枢处理阶段和效应阶段举例说明各阶段在体温调节中的具体作用4. 体温调节的生活实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举例说明运动、环境温度变化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原理、机制和生理过程分析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3. 案例分析法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体温调节的过程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对体温调节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必修《生物学》2. 多媒体课件: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生理过程、生活实例等3. 案例材料: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4.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挂图等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稳态概念,引出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2. 讲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体温调节的定义,强调体温恒定对人体的生理重要性。
3. 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讲解温度感受器、传导神经、调节中枢和效应器的作用。
4.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阐述体温调节的感应阶段、传导阶段、中枢处理阶段和效应阶段,举例说明各阶段在体温调节中的具体作用。
5. 体温调节的生活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举例说明运动、环境温度变化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体温调试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体温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体温对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很多人出现了体温异常的情况。
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我们特设计了一门体温调试课程。
二、课程目标1. 使学员了解体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2. 掌握体温异常的原因及表现;3. 学会调整体温的方法,提高自身健康水平;4. 培养学员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课程内容1. 体温概述- 体温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影响因素- 体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2. 体温异常的原因及表现- 体温过低的原因及表现- 体温过高的原因及表现- 体温异常对人体的危害3. 调整体温的方法- 睡眠调节:改善睡眠质量,调整体温- 饮食调节:合理膳食,平衡营养,调整体温- 运动调节:合理运动,增强体质,调整体温-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调整体温4. 健康习惯的培养-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注意个人卫生- 避免过度劳累-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相关知识,使学员了解体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体温异常的案例,使学员掌握体温异常的原因及表现。
3. 实践操作法:教授调整体温的方法,让学员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4.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共同提高。
五、课程安排1. 课程总时长:共10课时,每周2课时,连续5周完成。
2. 课程时间:每周六下午14:00-16:00。
3. 课程地点:学校多功能教室。
六、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20%。
2. 课后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50%。
七、预期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了解体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掌握调整体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某一体温调节现象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如“运动时如何保持体温稳定”、“寒冷环境下如何防止体温过低”等。
3.互动交流: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教学中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体温调节相关激素的功能。
2.难点:体温调节机制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过程;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在实验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5.教学拓展设想:
-结合生物学科的前沿动态,引入体温调节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医院、采访医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体温调节在临床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学竞赛、科普讲座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体温异常的情况,如发烧、中暑等,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
人体的体温调节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体温调节的主要机制,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 理解体温调节在维持人体稳态中的重要性。
4.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机制。
2. 体温调节的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体温调节的复杂性和协调性。
2. 分析体温调节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源、冷源、计时器、人体模型等3. 实验指导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人体为什么需要维持恒定的体温?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维持恒定的体温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新课讲授1. 人体体温的调节原理- 讲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通过课件展示人体体温调节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 神经调节- 介绍体温调节的神经机制,包括下丘脑、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神经调节对体温的影响。
3. 体液调节- 讲解体温调节的体液机制,包括激素的作用。
- 通过课件展示体液调节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堂练习1. 分析案例: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维持生命活动?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体温调节有哪些重要意义?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实验演示1. 实验目的:观察体温调节在冷环境下的反应。
2. 实验步骤:- 将人体模型置于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
- 分析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机制在实验中的体现。
三、课堂讨论1. 讨论问题:在高温环境下,人体如何通过调节体温来维持生命活动?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体温调节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1.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教案主题:生物体温调节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式;2. 掌握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3. 分析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
教学重点:1. 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式;2. 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
教学难点:1. 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教材相关章节;2. 备课资料:PPT、实验材料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器材等;4. 实验操作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例,引发学生对体温调节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需要体温调节。
二、讲解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式(10分钟)1. 讲解体温调节的定义和重要性;2. 分析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代谢产热、散热、蒸发散热等;3. 通过PPT展示生物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
三、探究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15分钟)1. 讲解人类体温调节的主要器官:皮肤、血管、皮脂膜等;2. 分析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出汗、散热、血管收缩等;3. 展示实验:测量不同环境温度下人类的体温变化。
四、分析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15分钟)1. 讲解生物在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方式;2. 分析寒冷环境下动物的体温调节策略:冬眠、体温减缓等;3. 展示实验:观察不同动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体温变化。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对生物体温调节的兴趣,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本次课程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和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教学设计

《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体温的概念,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含义。
(2)学生能掌握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和生理变动情况。
(3)学生清楚体温调节的机制,包括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其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体温调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人体体温调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和生理变动。
(2)体温调节的过程和机制。
2、教学难点(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体温调节中的协同作用。
(2)体温调节障碍导致的疾病及预防。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体温的概念、正常范围、生理变动以及体温调节的机制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体温调节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体温调节的示意图、相关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我们的身体感觉不同,但体温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
2、讲授新课(30 分钟)(1)体温的概念(5 分钟)讲解体温的定义,包括表层温度和核心温度。
通过举例,如测量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和直肠温度,让学生了解不同部位的体温差异。
(2)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和生理变动(10 分钟)展示人体体温的正常范围数据,解释体温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如清晨体温较低,午后体温较高。
同时,介绍性别、年龄、运动、情绪等因素对体温的影响。
(3)体温调节的机制(15 分钟)①产热过程讲解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和方式,如安静状态下主要依靠内脏器官产热,运动时主要依靠骨骼肌产热。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温度平衡的维持及调节方式。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温调节的原理、机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体温调节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温调节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体温调节的相关图表、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稳态的概念,引出体温调节的话题。
2. 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阐述各器官、系统在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体温调节在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体温调节在其他动物中的特点和适应性。
2. 分析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体温及其调解的课程设计

体温及其调解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体温的定义,掌握体温的正常范围及其生理意义。
2. 学生能够描述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包括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3. 学生能够认识并列举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如环境温度、运动、饮食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体温变化的原因,如运动后体温升高、寒冷环境下体温下降等。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并分析体温调节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探讨体温调节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认识到人体体温调节的神奇和复杂性。
2. 学生能够树立健康意识,关注体温平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高温中暑、低体温症等,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初中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温调节的奥秘。
课程要求教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温及其调节的相关知识,培养其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体温的定义与正常范围:介绍体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正常体温范围,引用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体温的生理基础。
2. 体温调节原理:详细讲解人体如何通过产热和散热保持体温稳定,涉及教材中关于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调节、汗腺分泌等内容。
3. 影响体温调节的因素:分析环境温度、运动、饮食等对体温的影响,结合教材实例,阐述这些因素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4. 体温调节异常与疾病:介绍体温调节紊乱导致的疾病,如中暑、低体温症等,引用教材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体温的定义与正常范围,了解体温的生理基础。
第二课时:体温调节原理,学习产热和散热的机制。
体温的调节方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体温的调节方式教案学科领域:生物学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人体体温的调节方式及其原理。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例子,运用体温调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温的概念、体温的调节方式及原理。
难点: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发学生对体温的兴趣,如冬季感冒发烧时的体温计图像等。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体温?为什么我们需要维持恒定的体温?2. 自主学习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体温的调节方式及其原理,如:(1)神经调节: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血管收缩、出汗等生理反应,使体温维持恒定。
(2)体液调节:通过血液循环,将热量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使体温保持稳定。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冬季发热、运动后出汗等,引导学生运用体温调节的知识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保持体温恒定的方案。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体温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人体如何调节体温以适应外界环境。
2. 引导学生探讨体温调节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意义,思考体温恒定对生物生存的优势。
七、课堂练习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体温调节方式及其原理的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体温调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运动、饮食等方面。
八、课后作业1. 结合课堂学习,编写一个关于体温调节的小故事,描述人物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如何调节体温。
2. 调查身边的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在面对气温变化时,如何调整衣物和生活习惯以保持体温恒定。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体温调节-苏教版必修3 稳定与环境教案

体温调节-苏教版必修3 稳定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3.了解环境对人体体温的影响,掌握适应环境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2.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原理;2.掌握适应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人体体温调节机制;2.制定体温调节实验方案,让学生亲手体验和感受不同环境下,人体体温自动调节的过程;3.可以结合讨论或实验结果,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寻找适应环境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讲解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的一些背景知识;2.引入实验:教师:我们现在要进行一个实验,体验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
现在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关于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的视频。
第二步:观看视频1.观看视频;2.学生分组讨论视频中的问题和想法;3.整理讨论结果,并向全班汇报。
第三步:体验人体自动调节机制1.分组实验;2.将同学放置于不同环境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体温变化;3.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四步:探究适应环境的方法1.教师导入不同环境下如何适应的讨论;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五、课堂作业1.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中,并进行分析和总结;2.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环境;3.阅读相关文献,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总结1.总结此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2.了解学生对此次教学的反馈意见;3.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方法相对灵活,通过实验和讨论积极引导了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和交流。
但也存在着实验流程操作过于简单,没有附加控制变量等一些不足之处。
在下次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细节,完善控制变量的要求,使实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课时计划)知识点二体温调节一、体温(一)表层体温和深部体温1.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人体的外周组织即表层,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
表层温度不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不大。
皮肤表层温度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
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
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相反,在炎热环境中,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2.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处)的温度称为深部温度。
比表层温度高,且比较稳定,各部位之间的差异也较小。
3.体温测量方法: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
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 ℃)<直肠温度(36.9~37.9℃)。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
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circadian rhythm)。
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
在排卵后体温升高,这咱体温升高一直持续至下次月经开始。
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性激素的分泌有关。
实验证明,这种变动性同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相吻合。
体温也与年龄有关。
一般说来,儿童的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所以他们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动。
因此对新生儿应加强护理。
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结果可导致体温升高。
所以,临床上应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以后再测体温。
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体温也有影响;在测定体温时,就考虑到这些情况。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机体在体温调节机制的调控下,使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维持正常的体温。
如果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就会升高;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则体温就会下降,直到产热量与散热量重新取得平衡时才会使体温稳定在新的水平。
(一)产热过程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器官(肝脏);运动时,肌肉,90%产热形式: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褐色脂肪组织产热)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寒战来增加产热量。
寒战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其节律为9-11次/分。
发生寒战的肌肉在肌电图上表现出一簇一簇的高波幅群放电,这是不同肌纤维的动作电位同步化的结果。
寒战的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所以基本上不做功,但产热量很高,发生寒战时,代谢率可增加4-5倍。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可使产热量迅速增加,但维持时间短;甲状腺激素则使产热缓慢增加,但维持时间长。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度过几周后,甲状腺激素分泌可增加2倍能上能下,代谢率可增加20-30%。
(二)散热过程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当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大部分的体热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
一部分热量通过皮肤汗液蒸发来散发,呼吸、排尿和排粪也可散失一小部分热量。
1.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辐射(radiation)散热:这是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质一种散热形式。
在机体安静状态下,辐射散热约占部散热量的60%左右。
辐射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间的温度差以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因素有关。
气温与皮肤的温差越大,或是机体有效辐射面积越大,辐射的散热量就越多。
(举例)传导(conduction)和对流(convection)散热:传导散热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机体深部的热量以传导方式传到机体表面的皮肤,再由后者直接传给同它相接触的物体,如床或衣服等。
导热性:纯棉衣物(保暖)、人体脂肪的导热度低(夏季不易散热),皮肤涂油脂类物质,也可以起减少散热的作用。
水的导热度较大,根据这个道理可利用冰囊、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
对流散热:是通过同皮肤接触的空气流动将机体热量传给外界。
人体周围总是绕有一薄层同皮肤接触的空气,人体的热量传给这一层空气,由于空气不断流动(对流),便将体20min热发散到空间。
散热多少,受风速影响极大。
辐射、传导和对流散失的热量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皮肤温度为皮肤血流量所控制。
皮肤血液循环的特点是决定了皮肤的血流量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变动。
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着皮肤血管的口径。
增减皮肤血流量以改变皮肤温度。
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皮肤小动脉扩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因而大大增加(据测算,全部皮肤血流量最多可达到心输出量的12%)。
于是较多的体热从机体深部被带到体表层,提高了皮肤温,增强了散热作用。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强,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剧减,散热量也因而大大减少。
此时机体表层宛如一个隔热器,起到了防止体热散失的作用。
此外,四肢深部的静脉是和动脉相伴走行的。
这样的解剖结构相当于一个热量逆流交换系统。
深部静脉呈网状围绕着动脉。
静脉血温较低,而动脉血温度较高。
两者之间由于温度差而进行热量交换。
逆流交换的结果,动脉血带到末稍的热量,有一部分已被静脉血带回机体深部。
这样就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2.蒸发(evaporation)散热:通过体表水份的蒸发来散失体热地过程。
在人的体温条件下,蒸发1g水分可使机体散失2.4kJ热量。
当环境温度为21℃时,大部分的体热(70%)靠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散热,少部分的体热(29%)则由蒸发散热;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变小,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量减小,而蒸发的散热作用则增强;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方式就不起作用,此时蒸发就成为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1)不感蒸发(insesible perspiration):指体液中的水分直接渗透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等表面而蒸发,并不为人们察觉,持续进行的一种散热途径。
每天1000ml,皮肤600 - 800ml,呼吸道200 - 400ml。
不感蒸发是一种很有成效的散热途径,有些动物如狗,虽有汁腺结构,但在高温环境下也不能分泌汗液,此时,它必须通过热喘呼吸(panting)由呼吸道来增强蒸发散热。
(2)可感蒸发(sensible evaporation)或发汗(sweating): 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
是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的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途径。
发汗是可以意识到的有明显的汗液分泌,因此,汁液的蒸发又称为可感蒸发。
人在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
如果空气湿度大,而且着衣较多时,气温达25℃便可引起人体发汗。
人进行劳动或运动时,气温虽在20℃以下,亦可出现发汗,而且汗量往往较多的。
汗液中水分占99%,而固体成分则不到1%,大部分为氯化钠,有少量氯化钾、尿素等。
温,可引起动物出现喘息和出汗等散热反应,而局部冷却则引起产热量增加,说明PO/AH本身就可调节散热和产热这两种相反的过程。
用电生理方法记录PO/AH中存在着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前者的放电频率随局部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后者的放电频率则随着脑组织的降温而增加。
脊髓中也有温度敏感神经元。
冷却轻度麻醉狗的颈、胸髓或胸腰髓,则动物出现皮肤血管收缩和寒战等体温调节反应。
这时,切断被冷却部位的后根或高位切断脊髓,血管反应和寒战也不消失。
加温脊髓,则引起皮肤血管舒张和热喘呼吸,寒战受到抑制。
另外,据谓脊髓中传导温度信息的上行性神经元的纤维前侧侧索中走行,它将信息发送给PO/AH。
延髓中也存在着温度敏感神经元。
皮肤、脊髓及中脑的传入温度信息都会聚于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而延髓也接受来自PO/AH的信息,并且向PO/AH输送信息。
脑干网状结构也有对局部温度变化发生反应的神经元,它接受发生皮肤、脊髓的温度信息,并且向PO/AH输送温度信息。
(二)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根据多种恒温动物脑的分段切除实验看到,切除大脑皮层及部分皮层下结构后,只要保持下丘脑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完整,动物虽然在行为方面可能出现一些欠缺,但仍具有维持恒定体温的能力。
如进一步破坏下丘脑,则动物不再具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能力。
这些事实说明,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下丘脑局部破坏或电刺激等实验观察到,PO/AH破坏,则散热反应消失,体温升高;刺激之,则引起散热反应,而且寒战受到抑制;而破坏下丘脑后部,体温下降,产热反受抑制;刺激之,则引起寒战。
据此得出结论,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但是,这两种实验方法比较粗糙,因此得出来的结论也较精细的实验方法观察到的结果不相符。
(三)体温调定点(set-point)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设定了一个规定的体温值,即37℃。
体温调定点学说(set-point theory)调定点按照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性来调节体温的高低。
举例:发热:细菌感染→致热原→调定点上移(37℃→39℃)→体温低于调定点→体温调节中枢→产热↑皮肤血管收缩、寒战→体温上移至调定点→产热散热达到平衡→体温维持在高水平。
解热镇痛药→阻断致热原→调定点下移(39℃→37℃)→体温高于调定点→热敏神经元兴奋→散热↑产热↓→病人退热(发汗)。
本知识点小结20min20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