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作家谈张爱玲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0c3982f5f90f76c661371af7.png)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
她从女性的立场和体悟出发,以女性的眼光观察女性,并通过隐喻式的批判讽刺手段来表现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荒凉感,她不宣扬女性的主题意识,只是把女性从属于男性这一事实,敏锐而冷静地述说出来,没有希冀也没有指责,只是“苍凉”地展示女性的真相。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经历,为我们广大的读者、评论家展现出一个让人神往而有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苍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和特别魅力的女作家。
她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用其概括张爱玲的一生最恰当不过。
她出生于上海租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
父母给予她的不是温暖的亲情,而是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这些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厌恶甚至敌对情绪,成年以后又遭受了情感和事业上的打击,这些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创作态度。
家世变迁,人情冷暖,给张爱玲的刺激很深,形成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审美观。
她以犀利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撕开女性世界温情的面纱,塑造了一组扭曲而残缺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她的性格中既有东方温柔、保守的一面,又有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一面。
这种身份背景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阶级性。
她不在于批判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只在于刻画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她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简介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520177d59eef8c75fbfb3a1.png)
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简介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简介寄语:民国才女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张爱玲,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简介,希望正对读者胃口,欢迎阅读。
“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胡兰成原名:张瑛(父母取名)英文名:Eileen Chang曾用笔名:梁京流派:海派作家原籍:河北丰润出生时间:1920年9月30日(一说为1921年)出生地点: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住宅逝世时间:1995年9月8日逝世地点:美国洛杉矶寓所(恰逢中秋节,但当时她身边没有一个人。
)祖父:张佩纶(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父亲:张廷重(典型的遗少)母亲:黄素琼(留过洋的新女性)丈夫:胡兰成、赖雅(美国)主要作品: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内中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诗歌《雨》学术著作《红楼梦魇》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像拐卖人口一样硬把她送去了,因为已经有相当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基础,所以进黄氏小学四年级插班就读,在填写入学证的时候,因为“张煐”这两个字嗡嗡地不响亮,她想给重取一个名字,一时踌躇着不知填什么名字好,支着头想了一会,说“暂且把英文名字胡乱译两个字罢”,这个词描述她当时的心情:ailing,意为烦恼。
张爱玲这个普通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情的随意表达,后来却响彻了整个文坛。
母亲一直打算替她改而没有改,再后来,爱玲不愿意改,也没必要改了。
张爱玲的译名现在比较多的是Eileen,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上用的就是这个名字。
夏志清先生是张爱玲的一个发现者。
在这部用英文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用多于鲁迅的笔墨介绍了张爱玲。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谈论作家张爱玲英文作文
![谈论作家张爱玲英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45f14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a.png)
谈论作家张爱玲英文作文Zhang Ailing, also known as Eileen Chang, was a prominent Chinese writer known for her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Her works often explore the complexities of love, relationships, and the human psyche.Her writing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elegant and lyrical prose, as well as its keen observations of human emotions and social dynamics. Zhang Ailing's stories often depict the struggles and desires of her characters,offering a poignant and insightful look into the human experience.One of Zhang Ailing's most famous works is the novella "Love in a Fallen City,"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woman navigating the challenges of love and independence in 1940s Shanghai. The novella is praised for its vivid portrayal of the city's social milieu and its nuanced exploration of gender roles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s.In addition to her literary achievements, ZhangAiling's personal life also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Her tumultuous relationships and experiences as a woman in mid-20th century China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much fascination and analysis.Zhang Ailing's impact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s profound, and her legacy 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readers around the world. Her ability to capture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emotions and relationships has solidified her status as a literary icon.。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14822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1.png)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张爱玲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
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双重熏陶,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意识。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张爱玲的创作生涯虽然不算长,但她的作品却影响深远。
她的小说多以旧上海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男女的爱情与生活,展现了他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她的文字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张爱玲的笔下,无论是繁华的都市风景,还是琐碎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她的作品不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她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能更好地领略她的文学魅力。
2、简述《金锁记》的创作背景及作品概况。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深刻问题。
创作背景上,张爱玲身处乱世,亲历了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这些经历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基础。
张爱玲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家族观念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金锁记》的创作土壤。
作品概况方面,《金锁记》以曹七巧为中心人物,通过她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种种弊端。
曹七巧原是一个麻油店的女儿,却嫁给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残疾二少爷,从此被金钱和家族锁链所束缚。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ef54706ba0d4a7303763a0e.png)
浅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说起张爱玲,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总是那孤傲的神态,双手叉腰,下颌上扬,目光斜视,一身火红的旗袍如同如同一只狂舞的火凤凰呼之欲出。
她始终是个“异数”,她的作品绝不迎合任何人,任何人也休想迎合她,她始终会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让人无法靠近。
但是,纵使看她再不顺眼,每次当我读到她的作品时,总会为她的文字所折服。
那种文字精致到只有汉字才能表达出来,迷惘到只有上海才能产生,冷静到只有张爱玲才能写出。
张爱玲,就如她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始终是个传奇。
有人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而我认为是命运决定性格,最起码在张爱玲这里是对的。
张爱玲出身名门望族,但祖上的煊赫抵挡不住家族的衰落。
她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潜意识里还保存着大家族的高雅与气派.其父是个典型的遗少,其母亲却是新派女性,父母之间旧习气与新文化额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离婚。
后母的出现更是让她咀嚼了人世沧桑与世态炎凉,父母婚姻的不幸又引发了她对婚姻的消极态度。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她的爱情小说中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到处充满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她七岁时写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个家庭悲剧的故事。
小时候家庭生活的不幸和失败的婚姻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也形成了她孤傲乖僻的性格.在她的的文字中不知不觉中有“零点”写作风格的存在,她用深刻而冷峻的笔刻画出一个个具有悲剧命运的女性,她用几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描写,在无形之中用事实传达出一种悲剧的意味,为作品打下厚重的苍凉的底色.《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她为追求黄金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金锁记》中的婚姻是枷锁,锁住的是爱情,刺激的是对金钱的欲望.作为一个下层出身的女子,她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哥嫂为了金钱,葬送了她的爱情,最后造成了她的心理变态: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亲手破坏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与婚姻,将她的悲剧亲手传送给下一代。
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课件
![张爱玲的生平与创作历程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5634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6.png)
3.1.1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张爱玲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张爱玲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也 在电影、电视剧、戏剧等领域产 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被多 次改编为影视作品,并受到了观 众的热烈欢迎。例如,《红玫瑰 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作 品被改编成电影后,成为了经典 的电影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1.2.1 早期作品及其风格
张爱玲
早期作品
独特风格
早期作品风 格独特
诗意和悲剧 色彩
女性内心 世界
相互影响 协同发展
张爱玲
早期作品
早期作品反映时 代背景
社会背景
时代特征
战争影响
1.2.2 中晚期作品及其风格转 变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情感色彩明显变化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情感色彩发生了明显变化。早期作品以悲情为主,而晚期作品则 更注重表现亲情、友情等情感。如《十八春》中,主人公面对家庭变故,依然坚定 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亲情,情感表现真实而动人。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创作风格多样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的创作风格更加多样化。早期作品多以新文艺腔为主,而晚期作 品则融合了更多的现代主义元素,语言更加独特。如《小团圆》中,运用意识流、 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手法,展现出现代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关注社会现实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早期作品主要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而晚期 作品则更深入地剖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如《倾城之恋》中,通过对香港沦陷这一历 史事件的描绘,展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自我认知增强 张爱玲中晚期作品的自我认知明显增强。早期作品还处于模仿阶段,而晚期作品则 更注重表现自我和个性。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对两位女性命运的对比, 表达出对自我认知和女性地位的思考。
张爱玲介绍
![张爱玲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87563d03186bceb19e8bbb2.png)
“张爱玲热” 1、第一次出现于20世纪40年 2、第二次出现于20世纪80年 3、1995年张爱玲的去世更推动 了热潮的高涨。
《沉香屑 第一炉香》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 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 妇。 “由良而娼”
1984年,《倾城之恋》 导演:许鞍华 主演:周润发 — 饰范柳原 廖赛人 — 饰白流苏
赞范秀美: 端正里出来温柔安详,立着如花枝微微倾 斜,自然有千娇百媚;她的言语国色天香, 她的身世一似那开不尽的春花春柳媚前川, 听不尽杜鹃啼江水潺潺,历不尽人语秋千 深深院。
张 爱 玲 与 赖 雅
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 1922迁居天津 1928由天津搬回上海 1930改名张爱玲 1939考进香港大学 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回到上海投入文学创作 1943上海文坛“张爱玲年” 1944与胡兰成结婚 1945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 1947与胡兰成离婚 1952移居香港 1955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 1956年8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1967赖雅去世 1973定居洛杉矶;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1995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张爱玲的回应——《自己的文章》
他们对于仅仅是启示,似乎不耐烦。但我还 是只能这样写。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 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 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代替他 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 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 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 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 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 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 些。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7346d52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f.png)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答案:请私塾先生进入家庭2.中国第一所自办的女子大学是答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3.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助推女儿们成为女作家的因素答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不开明家庭4.1919年后,女高师的课程设置发生了一些改变,以下哪个选项不在其中答案:家事科地位逐步上升5.下列选项注明了作家与其塑造的女学生形象特点,不相符的是答案:凌叔华——从去情欲化中苏醒的女学生6.在1936 年阿英所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阿英特别评价了六位作家。
以下选项中与其评价不相符的是答案:凌叔华:“现实生活中的闺秀”,“有意识的泄密者”7.冰心是《新文学大系》中被收录作品最多的女作家,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以下哪一选项中?答案:《小说二集》8.凌叔华的第一篇小说是?答案:《女儿身世太凄凉》9.在第二个十年里,作家丁玲与萧红对现代女性文学传统的新贡献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答案:丁玲以女儿身份看到了人的肉体欲望所在10.冰心小说《笑》发表在?答案:《小说月报》11.以下选项中的陈述及评价与凌叔华不相符的是答案:她延续了历来读者印象中的闺秀写作12.关于“生死场”,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答案:“生死场”是一个与人无关的形而上场域13.在《金锁记》中,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的特殊贡献是答案:她道出了作为迫害者的女性,以及一位女性如何从受害者逐渐变成迫害者的过程14.下列选项中,对女儿们走出家,成为女学生没有助益的是?答案:名士文人在家中收女弟子15.在1936年阿英所撰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卷》中,涉及女作家部分被收录不包括哪种类型答案:序言荐语16.“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其为第一人。
”这句话,是茅盾对谁的评价?答案:庐隐17.萧红的哪部作品被葛浩文评价为“当时的女性如何间接地经历战争”?答案:《生死场》18.有关张爱玲小说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精神性19.萧军受人之托看望被关在地下旅馆的萧红是哪一年?答案:193220.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答案:康梁对女性的自由意志予以尊重,号召女性放足,进入学校21.作家作品结集的意义包括?答案:能为批评者提供参考阅读的机会有利于作品自我风格的建构有助于呈现作家的全面创作实绩22.下列选项作家,文本与人物形象一一对应的是答案:冰心——《秋风秋雨愁煞人》——英云庐隐——《或人的悲哀》——亚侠庐隐——《海滨故人》——宗莹冯沅君——《隔绝》——隽华23.“五四”时代的名言――“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意味着?答案:拥有对“自己”的权利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新女性个人意志的萌醒24.下列哪些作品是对“小脚女人”群体予以关注的?答案:石评梅《弃妇》冯沅君《贞妇》袁昌英《孔雀东南飞》25.冰心小说中有着众多的女学生形象,大致可以分成几类?答案:风格委婉受到新式教育、勇于思索的女学生被社会损害者26.下列选项中对冯沅君小说描述正确的是?答案:《旅行》中,“我”的身体其实并没有完全苏醒《旅行》中,冯沅君开始尝试使用自白式表达, 讲述“我”的心灵世界冯沅君勇敢而无畏的描写了女性的毫无掩饰的恋爱心理《隔绝》以自己的情人“士轸”为倾诉对象27.下列选项描述了凌叔华小说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正确的是答案:《绣枕》:大小姐在做绣枕时格外细致和小心,绣枕寄托了她的畅想与憧憬《茶会以后》:阿英与阿珠在谈论到茶会上的男青年时,泄露了待嫁女儿的内心28.有关萧红,下面哪一(或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答案:萧红不因想到自己的书写会导致别人怪异的目光和奇怪的流言便羞怯地停下笔萧红的书写色彩是硬的,是浓烈的而不是素雅的作为书写者,萧红是无畏的,是大勇者29.有关女性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它要深刻认识到在受迫害的过程中女性自身的问题它不是重复女性受迫害的处境30.在《几位当代中国女小说家》一文中作者毅真评述女作家作品的标准不包括?答案:作品能反映作家的女性意识作品对现实社会有所批判31.男性作家书写的女学生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女性形象。
女作家张爱玲简介
![女作家张爱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5765a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1.png)
女作家张爱玲简介女作家张爱玲简介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
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女作家张爱玲简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张爱玲简介张爱玲(1921-1995),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异数”作家,曾经用她的《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等作品打动了无数读者。
张爱玲原名张瑛,1921 年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官宦世家。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锋头极劲的清流人物,其祖母则是洋务重臣李鸿章的女儿。
显赫但又日显颓势的家境,让张爱玲自幼就饱尝人间冷暖。
中学毕业后,张爱玲来到香港读大学,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她随之开始了文学创作。
两年后,发表了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一生作品颇丰,小说、散文、评论,乃至文学研究,不同体裁,多有涉猎。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她的几部成名小说尤其呈现出张爱玲所特有的优雅、矜持、执着与敏感。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
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
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
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
傅雷论张爱玲
![傅雷论张爱玲](https://img.taocdn.com/s3/m/41d0219f0722192e4436f685.png)
傅雷论张爱玲程凯华1,邓竞艳2【摘要】摘要:傅雷既是著名的翻译家,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之一。
文章以他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为基础,从论说缘起、得失、影响三个层面考察,分析傅雷论张爱玲的正确性和缺失性,从而给予傅雷的张爱玲论以一个科学的文学批评史地位。
【期刊名称】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0)001【总页数】7【关键词】关键词: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缘起;得失;影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女作家。
从她在1943年在周瘦鹃所办的《紫罗兰》杂志发表第一、第二部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以后,便迅速红遍已沦陷的上海;紧接着又陆续在上海的《杂志》、《万象》、《天地》诸刊发表《心经》、《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琉璃瓦》、《封锁》、《金锁记》、《连环套》(未完)、《花凋》、《年轻的时候》等小说。
1944年作者自选10篇小说结集为《传奇》由上海杂志社出版。
1946年,作者又增收她1944年后写的《留情》、《鸿鸾禧》、《红枚瑰与白枚瑰》、《等》、《桂花蒸阿小悲秋》等五篇为《传奇》增订本由上海山河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张爱玲除写小说外,在短短几年中又挥洒自如地写了大量散文作品,1945年结集为《流言》出版。
可以说1943—1945年,即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寇进入上海租界到抗战胜利期间,是张爱玲创作的高峰期。
此后至1995年她在大洋彼岸悄然告别人世,张爱玲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坛的不朽传奇。
张爱玲的出现,造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立即引起文坛和读者的普遍关注。
正如余彬在《张爱玲传》中所说:在沦陷时期的上海这个特定的时空里,文坛的方方面面,代表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似乎都是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位新人,而且均不吝于褒奖。
我们大致可以说,《紫罗兰》代表了鸳蝴派的趣味,《古今》承袭了周作人、林语堂的“闲适”格调,《万象》坚持着新文学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新文艺腔”大张挞伐的《杂志》则想走纯文艺的路线,而它们竟一致对张爱玲表示推许。
浅谈张爱玲的创作对海内外作家的影响
![浅谈张爱玲的创作对海内外作家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f037e5b1a37f111f0855b54.png)
浅谈张爱玲的创作对海内外作家的影响作者:罗建杰俞琪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1期摘要:张爱玲大家并不陌生,在大多数人的学习生涯中都会学习到张爱玲的文章,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上海出现的一位才女,张爱玲的创作方式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的小说家,具有她独特的的特点,因此这使她的小说在上海迅速走红,张爱玲也顿時名声大噪。
张爱玲以冷静的的笔触,凭借犀利的文字,慢慢的书写了那个新旧文化相互交锋的时代,将那一时代中的人们挣扎的内心以及不安的灵魂尽然的描写了出来,并且将中的文字传播到了海外,引起海外的广泛讨论,对海内外作者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海外作者;影响一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一)主题思想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有着她自己的创作特点,这是他人模仿不来的,张爱玲的小说整体呈现出一种哀婉、苍凉、淡漠的风格,小说中明显的表现出了对婚姻生活的虚无感,这对与中国小说界来说是不常见的,也是较为新奇的一种写法,因此深受社会的欢迎[1]。
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表现为一种浓郁的悲剧意识,这是与社会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在二十世纪的上海,封建制度仍然盛行,对女性的看待仍是不公平的,因此张爱玲在小说中深深的表达了女性的不满,并且对封建的男权社会表达了批判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探寻了人类存在的意义,所以张爱玲的小说是进步的、是与众不同的、也是具有新鲜感的,所以张爱玲的小说为中国小说界的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
张爱玲能站在凡俗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女性问题,这一独特观察视角的选取,使女性写作文本空间中的文化意蕴得以彰显,为中国女性文学打开了一方新的天地,对中国作家的写作指引了新的方向,并对后来的女性文学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意义。
小说传到海外后,对海外作者来说也重新了解了中国的女性,这对海外作者而言不外乎也提供了一种写作的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2]。
(二)以言情为主要的题材张爱玲小说中极为注重男女之间的爱情,男女之间的爱情一直以来都是张爱玲小说的一条主要的线索,在创作小说时,张爱玲的描述口吻是比较冷静的,似乎是在第三视角的角度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将一段段的男女情爱讲述出来[3]。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修之张爱玲篇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修之张爱玲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c20d8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62.png)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修之张爱玲篇本文为文研青年专题研习、讨论计划,感谢文研青年冲刺群成员夏同学搜集整理并授权发布(内容有删改)。
因系讨论稿,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谅解。
一、真题链接2023年武大试题:张爱玲作品在1980中期前后评价有很大差异,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背景介绍1、张爱玲其人:张爱玲(1920-1995年),原名张瑛,河北丰润人,中国现代作家。
张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宦官之家,祖父张佩纶,外祖父李鸿章,后随家迁居上海。
张爱玲一生经历了优裕而忧郁的童年、立志发奋的少年、成名而求爱的青年、漂泊而执着的中年,孤寂而怪癖的晚年。
关于张的生活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为早年的上海,青年时期的香港(张于中学毕业后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后香港沦陷,未及毕业,归至上海,后于1952年移居香港),晚年的海外(美国)。
2、张爱玲文学成就简述:张爱玲是沦陷区文学的代表作家,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不带偏见的尝试过鸳鸯蝴蝶派、章回体、“文艺新腔”等多种文体。
她是将中国古代文人小说精华与现代小说技巧结合的最好的现代作家之一、既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等西方先进思潮的影响,也受中国传统小说如《红楼梦》的影响。
因此,她可以创造出熔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古今杂错,华洋杂错的小说文体。
这些小说历来被人称为“新鸳蝴体”等,雅俗共赏。
其笔下人物的人性深度和美学意蕴,高于一般现代作家的作品。
同时,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又能以其独到体验和叙事方式体现出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处境。
三、张爱玲小说总体上说:1、张小说的背景:张的小说总体上以沪港为背景2、张小说的人物:①以民间社会的小人物以及都市民间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家族社会中的人物生存状态为创作题材进行创作。
②女性人物:多为旧式家庭的“怨妇”、“怨女”,不同于五四以来的许多女作家,不写冰心式的理想的“淑女”,不同于丁玲的“叛女”,也不同于萧红笔下的“愚女”。
3、张小说的思想内容: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苍凉”,比如她文章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以及她在不止一个地方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个惘惘的威胁。
走向妥协的人与文张爱玲在抗战末期的文学行为分析
![走向妥协的人与文张爱玲在抗战末期的文学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331f9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e.png)
走向妥协的人与文张爱玲在抗战末期的文学行为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张爱玲在抗战末期文学行为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揭示她如何从一个坚持独立文学立场的作家,逐渐走向了与现实妥协的道路。
张爱玲,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杰出女性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一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为人所称道。
然而,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她的文学行为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主题和风格上,更体现在她与当时文学环境的关系上。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张爱玲在抗战末期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活动等方面的行为,来揭示她在这一时期文学行为变化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还将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探讨张爱玲走向妥协的深层次原因,包括社会环境的压力、个人生活的变迁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本文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张爱玲在抗战末期文学行为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她个人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地位的影响。
二、张爱玲在抗战初期的文学表现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抗战初期。
在这一时期,她的文学表现体现出了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
抗战初期,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她的处女作《不幸的她》和代表作《金锁记》。
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多关注女性命运和社会现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在抗战背景下,张爱玲的作品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景,而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女性视角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她在作品中描绘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困境,以及她们在面对战争和社会变革时的无奈和选择。
这种间接的表现方式使得她的作品在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文学风格上,张爱玲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而著称。
她的文字优美而富有张力,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568c806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5.png)
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另类作家。
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其祖母为晚清名臣李鸿章之女。
1943-1945年发表《茉莉香片》等小说。
代表作有散文集《流言》、中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等。
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论和《红楼梦》研究。
张爱玲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
夏志清教授的《现代中国小说史》甚至以专章讨论张爱玲,上海的通俗女作家首度与鲁迅、茅盾等大师平起平坐。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一代又一代港台作家,有不少人是在与张爱玲的“搏斗”中,一步一步写出自己的路来。
到20世纪90年代,连苏童也叹道,他“怕”张爱玲--怕到不敢多读她的东西。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 李欧梵(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 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 叶兆言(当代著名作家)人人仿佛张爱玲。
-- 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作者:潘飞,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和讯读书)。
论张爱玲(精选5篇)
![论张爱玲(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53783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0.png)
论张爱玲(精选5篇)第一篇:论张爱玲文秘1321 1332304141 张颖论张爱玲《传奇》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张爱玲其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传奇的、独特的、魅力的人物,在家世:张是李鸿章的曾孙女,祖父张佩纶,至于父亲却是个纨绔子弟,但是母亲和姑姑二人则是思想开放的新女性。
大家族的没落破碎,中西文化的交融,对张爱玲有决定性的影响;在经历:她的,是坎坷的,家族没落的悲哀,作为新女性自身的压抑,爱情的最终苦果,最后消失;在个性:张明显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她的出现像烟火,绚烂了所有,整个世界因她沸腾,她的消失亦像烟火,悄无声息……一切的一切都让“张爱玲”三个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张爱玲本人就是一个“传奇”,留下了美丽的文学“传奇”,如她的小说集《传奇》。
创作于1943—1945年间的《传奇》,被视为张爱玲小说的早期创作。
其中收录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年轻的时候》等,共五十万字。
当然,《传奇》本身无所谓传奇,讲述的是小人物的小故事。
作者通过沪港两大都市里中上层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动人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幅色彩斑斓,暗淡凄凉的图画。
同时以男女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揭示了人性受到污染以及“爱的死亡,美的毁灭”的悲剧。
浓重的伤感情调,沉滞的悲凉色彩,构成了这部作品普遍沉郁的审美风格。
对于传奇,张爱玲在扉页上这样讲;“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这样的传奇,也是张爱玲的“传奇”。
作为女性,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张爱玲凭其女性的直觉、能够透过事实看本质的聪颖,传“奇”字,以“奇”为着立点,写出了由男性作导演的女性生存状态,揭露了女性自身的缺乏独立意识以及其的卑弱性格,形象地表现了女性命运无可抑制的不可避免,为生活,为金钱,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自己编织的笼,再在笼里了结,让人们透过“传奇”性的故事情节,觉出其间的苍凉感。
女性名人故事合集六篇
![女性名人故事合集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5e54c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4.png)
女性名人故事合集六篇女性名人故事 1传奇才女张爱玲名动上海滩,不染红尘焦火气的传奇作家张爱玲。
有一种人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部小说来写,__迭起,异彩纷呈。
而张ai铃,这个迷一般的作家,她的一生则是一部传奇,是她告诉历史,20世纪的__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
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而随着这部传奇的悄然落幕,40年代的旧上海也沉入了历史,这是一个人的__是一个城市的陨落,也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凄苦红尘萧红她的一生是反封建的勇士的一生,但在个人生活却是一个弱者。
“我是一个女性。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萧红去了,她的一生留下了无数闪光的文字,也留下了无数个迷,正是“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浪漫女作家庐隐__说:“她那顽强的反抗精神是可贵的,如果用于__多好啊!”在“__”女作家中,庐隐是创作小说最多的一位。
而且她的创作速度非常快,从不打底稿。
所以在她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她以旺盛的热情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小品文、游记和杂文等等。
虽然庐隐主观上是要求前进的,虽然她具有男人的气质,但她毕竟是一个女人,她对现实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她找不到希望,最终带着对人世间的失望而魂归天国,去寻找她理想中的庐山隐。
风流才女石平梅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
石平梅是“__”时期活跃于__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她的诗歌和散文尤其为人称道。
她26年的短暂生涯中,不仅留下了独特的文学作品,也留下了深沉的ai情乐章。
“石平梅的一生,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凄艳的长诗,是一部恸人魂魄的哀怨的`悲剧,是坎坷悲艳的一生。
”近代第一才女林徽因林徽因,被誉为近代第一才女。
林徽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教授、建筑学家,不但风华迷倒众人,学究深厚也令钦佩不已,她的很多思想深入到了文学、艺术、建筑乃至于哲学思考中,自30年代以来,她在诗坛和建筑界便双负盛名。
她所学并非文学,却对语言艺术有着天然的__,使其诗文皆能感人所未感,另辟一番新意。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https://img.taocdn.com/s3/m/f1b7d0c47c1cfad6195fa797.png)
生平
四四 作三三 结二 回二 专十十
十十 家十十 婚十 上十 攻九岁
七岁赖六五,四海二文岁 正
岁 ,雅岁岁三岁;岁学考式
,加结,,年, ,;进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开入婚和赴后和 香 香名
始美;美美离胡 港 港张
独国 国;婚兰 沦 大爱
居籍 剧 ;成 陷 学玲
。;
,
;
名字来历
张爱玲十岁的时候,母亲主张把她送进学校,父 亲一再大闹着不依,最后母亲硬把她送去了,因 为已经有相当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
(Ferdinand Reyher)。 36岁的张 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产 生了忘年之恋,后者的 女儿与前者年龄相当, 也就是说一个可以当另 一个的女儿。
张爱玲和赖雅
个人作品
小说
《倾城之恋》,《杂志》第11卷6—7期,1943 年9—10月,收入《传奇》。
《金锁记》,《杂志》第12卷2期,1943年 11—12月,收入《传奇》。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 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 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 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 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 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 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 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 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 涨如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 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之处 ,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早已烧完 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诉胡兰成她自 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 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 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 文章。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汉奸罪恶史》中, 张爱玲榜上有名,这多多少少拜胡兰成所赐。张 爱玲与胡兰成相识于1944年,分手在1947年, 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 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 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 ,两个人同年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
张爱玲
![张爱玲](https://img.taocdn.com/s3/m/5849eb1552d380eb62946d2e.png)
淡出文坛
抗战胜利,张爱玲已经很少有作品问世。 1947年,开始“触电”,创作了电影剧本 《太太万岁》和《不了情》,但已无“沦陷 时期”的风头。上海解放后,她仍然还在创 作,1951年,以“梁京”的笔名发表了长篇 小说《十八春》,被看作是她创作生涯的 “回光反照”。
离开大陆
1952年7月,赴香港,供职于香港的美国新 闻处。在此期间,先后创作了两部“反共小说” 《秧歌》和《赤地之恋》,分别于1954年7月和 10月出版。此后,张爱玲的名字在大陆文坛消 失。60年代以后,在台湾和其他华人文化圈中, 张爱玲的影响却日益扩大,有华人的地方,就 有张爱玲的读者。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是一个纨绔子弟。带着 没落贵族的遗少气息,依靠父亲遗产,过着放浪 而腐败的生活。摆贵族的架子,游手好闲,吸大 烟,逛妓院,拈花惹草。张爱玲的母亲却是一个 思想开放的新女性。学钢琴,外语,裁服装,她 自然不满丈夫的做派,也不关心家事。所以两个 人矛盾很深。最后终于离婚。去了法国。这种大 家族的生活,特别是那种中西文化的混合,那种 没落、破碎的家庭氛围,对张爱玲具有决定性的 影响。
爱情传奇——张爱玲与胡兰成
在张爱玲成名以后,有一段传奇式的爱情经 历。这就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这种爱情生 活也足以反映张爱玲的性格。 胡兰成是当时汪精卫政府 宣传部副部长,《中华日报》 总主笔。比张爱玲大15岁。胡 风流倜傥,颇有文才。两个人 谈诗论文,情谊绵绵。张爱玲 用“欲仙欲死”四个字来形容她 们之间的爱情。
《年青的时候》,《杂志》12卷6期
《花凋》,《杂志》12卷6期 《红玫瑰与白玫瑰》,《杂志》13卷 2-4期 《殷宝滟送华楼会》,《杂志》14卷2期 《等》,《杂志》14卷3期
《桂花蒸阿小悲秋》,《苦竹》2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作家谈张爱玲作者:杭之1970六作家谈张爱玲评论家对张爱玲的论述,在张爱玲研究及接受中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作家对张爱玲的看法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前者因理论素养、阅读视野和学术锻炼等等原因,鸿篇大论,往往能振聋发聩使人豁然开朗;而后者因渗入更多的人生体验、创作甘苦则往往更能有的放矢一针见血。
这里所抽出的作家,限于本文作者的寡闻和偏好,计有余光中、王安忆、叶兆言、贾平凹、王小波、苏童6位。
一、对张爱玲的接受余光中读张爱玲比读钱钟书大约晚了13年,虽然1957年余光中就应该有机会阅读张爱玲的。
(1957年夏志清乃兄夏济安在自己主办的《文学杂志》上翻译并发表夏志清《现代中国小说史》中的“张爱玲”一章,分两次发表,并题名为《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评<秧歌>》)余光中自言:《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于一九六一年,但早在一九四八年,他还在金陵大学读书时,就已看过《围城》,十分倾倒,视为奇书妙文。
倒是张爱玲的小说当时只道听途说,直到读了夏志清的巨著,方才正视张爱玲。
那是因为,夏志清这样告诉这个世界:“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金锁记》长达五十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叶兆言读张爱玲是在80年代中期。
那时,叶兆言在大学里读研究生,攻读现代文学,和一位老同学常常争论钱钟书和张爱玲谁的小说更好,一定要争出是非。
因为要写论文,所以只能在两者之中挑一个,叶兆言选择了钱钟书,老同学敲定张爱玲。
彼一时期,他们互相提醒对方不要错过张爱玲的文章。
张爱玲早期发表的作品,叶兆言都是在它最初发表的刊物上读到的。
叶兆言认为,能读到张爱玲的文章,是幸运的,张爱玲的文章属于那种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
当时,他们还常常假设,四十年代沦陷区的上海滩,如果没有了张爱玲会怎么样,张爱玲带给他们文学阅读上的喜悦,让他们在寂寞的夜晚,不再感到孤独,让他们知道小说原来还能那样写。
贾平凹读张爱玲,先读的是散文,《流言》和《张看》。
贾平凹认为张爱玲的这两本书书名就劈面惊艳,天下文章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名的,恐怕只有张爱玲。
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怪念头叠出,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不停地漂,贯通了天地,以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一次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书,先看一个长篇(是《怨女》,还是《十八春》?不知道,可惜),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
虽然张的性情和素质,与贾平凹相距甚远,但贾平凹还是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偏是要读。
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长读的,“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二、对张爱玲前后期作品的认识我个人认为,张爱玲的创作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从1940发表《天才梦》开始到1944年《传奇》小说集问世的第一时期,这一时期,张爱玲最重要、最少争议的作品已经问世。
从1945年(该年张爱玲没有小说发表,也许意味着其小说创作的喷发期已过)到1955年赴美的第二时期,这一时期,她1950年在上海发表了《十八春》,1952年在香港发表《秧歌》《赤地之恋》。
从1955年11月赴美到1993年《对照记》完成是其第三时期,在这长达38年的第三时期,主要是对以前的作品加以改写,从事红楼研究、翻译和编剧等等。
但更多的人以新中国的成立或赴美为界,把张爱玲的创作分为前后期。
余光中说:“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哀艳苍凉,她自己则以迟暮之年客死他乡,不但身边没有一个亲友,甚至殁后数日才经人发现,也够苍凉的了。
这一切,我觉得引人思则有之,却不必遗憾。
因为张爱玲的杰作早在年轻时就已完成,就连后来的《秧歌》,也出版于三十四岁,她在有生之年已经将自己的上海经验从容写出。
时间,对她的后半生并不那么重要,而她的美国经验,正如对不少旅美的华人作家一样,对她也没有多大意义。
”“反之,沈从文不到五十岁就因为政治压力而封笔,徐志摩、梁遇春、陆蠡更因为夭亡而未竟全功,才真是令人遗憾。
”余光中指出张爱玲的杰作年轻时已经完成,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张爱玲的后半期没有杰作,作为作家的张爱玲已经不必遗憾自己未展才能,作为张爱玲的读者也不必遗憾,因为作为创作者的张爱玲其实早已不再。
关于这一点,叶兆言的表述则明确得多,叶充满了惋惜之情。
50年代生人中,叶兆言可能是大陆接触张爱玲最早、阅读张爱玲最为痴迷的一位作家。
虽然喜欢张爱玲到痴迷的地步,叶兆言还是认为:“正是因为喜爱张爱玲的作品,我们才会变得挑剔,感到她的作品为什么后期永远也没办法和前期相媲美。
她早期作品太辉煌了,后期作品相比之下,便有些糟糕。
在《亦报》上连载的《十八春》和《小艾》,还有后来有反共嫌疑的《秧歌》和《赤地之恋》,无疑都是张爱玲的作品,文字和构思仍是张爱玲的风格,但是缺少的是张爱玲的那种独特灵气。
长篇《怨女》是《金锁记》的重写,这完全是一次失败的操作。
早在二十五岁以前,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就用得差不多了。
她最重要的作品《传奇》和《流言》,都是在这之前完成的。
二十五岁以后,她断断续续还在写,我几乎见到过以后的所有作品。
我不至于说她的《红楼梦魇》不妥、那些言情的电影剧本意义不大、从方言改成语体文的《海上花列传》是浪费时间,事实证明这也很了不起,然而她的大多数读者恐怕都和我一样,觉得张爱玲应该一心一意写小说。
天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痴心人在白白地等待她的下一部小说。
”三、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一般认为,张爱玲的小说艺术是圆熟的、圆融的,比如余光中认为:“张爱玲活跃于抗战末期沦为孤岛的上海,既不相信左翼作家的“进步”思想,也不热中现代文学的“前卫”技巧,却能兼采中国旧小说的家庭伦理、市井风味,和西方小说的道德关怀、心理探讨,用富于感性的精确语言娓娓道来,将小说的艺术提高到纯熟而微妙的境地。
”但也有不同认识,比如王小波发表于1996年第3期《博览群书》杂志上的《小说的艺术》一文,说道:“昆德拉说,小说传统是欧洲的传统。
但若说小说的艺术在中国从未受到重视,那也是不对的。
在很多年前,曾有过一个历史的瞬间:年轻的张爱玲初露头角,显示出写小说的才能。
傅雷先生发现了这一点,马上写文章说:小说的技巧值得注意。
那个时候连张春桥都化名写小说,仅就艺术而言,可算是一团糟,张爱玲确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若说有什么遗嘱被背叛了,可不是张爱玲的遗嘱,而是傅雷的遗嘱。
天知道张爱玲后来写的那叫什么东西。
她把自己的病态当作才能了,……人有才能还不叫艺术家,知道珍视自己的才能才叫艺术家呢。
”王小波的这段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张爱玲在上海崭露头角时,是注重小说艺术,甚至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小说艺术造诣的;二是张爱玲《金锁记》等以后,背叛了傅雷的教导,艺术水准下滑,写的不知是什么东西。
以王小波的理想主义和浪漫姿态,不喜欢张爱玲“一步一步走进没有光的所在”的小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
四、天才与局限张爱玲肯定是一个天才,天才也肯定有天才的局限。
贾平凹对张爱玲的天才是很推崇的。
贾平凹说,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得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维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那不能学的,就是真正的天才。
张的天才是发展得最好者之一,洛水上的神女回眸一望,再看则是水波浩淼,鹤在云中就是鹤在云中,沈三白如何在烟雾里看蚊飞,那神气毕竟不同。
读她的一部书,如逛大园子,弄不清从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的。
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
“她明显地有曹霑的才情,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切人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
张爱玲的局限,贾平凹认为有,但未明言局限在何处。
他只是说,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也极短,孔雀开屏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何况张又是个执拗的人。
同时,贾平凹奉劝时人,不要没看原著,听人说好,就来气,就带气读,就横挑鼻子竖挑眼。
那无损于天才,却只能害了自家。
叶兆言认为,张爱玲是文学早熟又一个奇迹般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伟大的托马斯·曼,他在这个年龄完成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人》。
王安忆对张爱玲的评价,有一个深化和具体的过程。
1995年,张爱玲刚去世时,王安忆表达的更多的是对其局限的一般性看法。
王安忆说,她很为张爱玲惋惜。
张爱玲其实是具备很好的条件,可以塑造重大的情感状态;她能够领会深刻的人生哀痛,在文字上,可说是找到了原动力,有可能去创造文字的宫殿。
可是,她的创痛不知在哪一个节骨眼上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很快解脱出来,站在一边,成了一个人生戏剧的鉴赏者。
张爱玲是站在虚无的深渊边上,稍一转眸,便可看见那无底的黑洞,可她不敢看,她得回过头去,她有足够的情感能力去抵达深刻,可她却没有勇敢承受这能力所获得的结果,这结果太沉重,她是很知道这份量的,于是她便自己攫住自己,束缚在一些生活的可爱的细节上,拼命去吸吮它的实在之处,以免自己再滑到虚无的边缘。
张爱玲有一个大虚无的世界观作着无底之底,这喜悦是有着挣扎和痛楚作原由的。
可惜的是张爱玲只是轻描淡写。
读者可以凭借她流露出的某种信息,揣测出张爱玲的痛楚,可她没有为读者留下这痛楚的切实的形态。
要说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张爱玲的聪明就在于她可及时地打捞自己,不使自己沉沦下去,于是感情的强烈与自满便遭到中介和打破,最终没有实现这感情悲剧的存在,张爱玲原本是最有可能示范我们情感的重量和体积,可她没有,相反,还事与愿违地传播了琐碎的空气。
五年之后,也就是2000年,王安忆比较具体地分析了张爱玲的文本,包括散文的和小说的。
王安忆认为,张爱玲的虚无与务实,互为关照、契合、援手,造就了她最好的小说《金锁记》以及另一篇杰作《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世俗气在虚无的照耀之下,变得艺术了”。
但问题是,张爱玲的杰作,是不是小说史上的杰作。
在这一点上,王安忆没有含糊。
王安忆说,张爱玲的人生观是走在两个极端之上,一头是现时现刻中的具体可感,另一头则是人生奈何的虚无。
在此之间,有漫长的过程,就是现实的理想与争取。
而张爱玲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虚无,便回缩到俗世之中,而终于放过了人生的更宽阔和深厚的蕴含。
从俗世的细致描绘,直接跳人一个苍茫的结论,到底是简单了。
于是,很容易地,又回落到了低俗无聊之中。
所以,她更加尊敬现实主义的鲁迅,因他是从现实的步骤上,结结实实地走来,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虚无的立足点,也有了勇敢。
王小波则把张爱玲的小说归类为“幽闭型小说”。
王小波承认张爱玲的小说有不同凡响之处,即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