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颓废意识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颓废意识摘要:张爱玲擅长于描写两性之间的情爱故事,尤其是刻画在情爱的纠缠中女性的心理变化与扭曲,极其真实而残酷地揭示出女性在爱情与亲情面前所表现的精神与心理上的扭曲与颓废。
她们做不得自己的主人,同样不能成为爱情的主人和家庭的主人。
这些女性都无一例外的走向自甘堕落与自我放逐的深渊。
关键词:张爱玲;颓废;女性形象;爱情;张爱玲的小说人物总是远离时代与文学的主潮,在平凡的情爱故事中展现各自的人生。
其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尤其对她们心里的阴暗、颓废的一面的刻画极为真实。
这些女性几乎没有什么追求,除了衣食无忧的生存下去,为此她们不惜以亲情、爱情作为筹码,换取精神的颓废、身体的安逸。
一. 颓废的亲情观念以曹七巧为例,她无疑是张爱玲塑造的最成功的女性形象,也是最残忍的母亲形象之一。
在她失去了唯一的爱情寄托的一刻,这个女人就再没有什么可以慰藉和依靠的了,多年来积聚的内心的愤恨和欲望的被压抑之苦,使她彻底地丧失了理智,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位令人无法想象的残忍绝情的母亲形象,和她于家庭的温暖和婚姻的幸福近乎变态的仇视与报复。
自己得不到满足的欲望,她也不愿见到儿女们如愿。
曹七巧这种对人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信任,已不仅表现在她生活观念和心理上的极度颓废,更发展到了变态报复的程度。
她千方百计地挑拨离间儿子长白与儿媳的感情,又用尖酸刻薄的话语一再的打压这个同她一样命运的可怜女人,终于成功地逼死了儿媳芝寿,使得长白游荡于妓院烟馆之间,害怕回到自己的新房。
对女儿长安她同样不留余地的迫害和阻挠,长安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可以谈婚论嫁的男友,却不料母亲暗地里设计了一个骗局,毫不费力地就扼杀了女儿的婚事。
曹七巧就是这样的以一个疯子的审慎与精明,精心算计着身边至亲至近的人。
如此疯狂残忍的举动正是因为曹七巧在精神与心灵上极度的颓废和缺乏安全感所致。
生存与金钱的双重枷锁,加之她所遭遇的迫害,使她的心灵严重扭曲,不再具有一个正常人对于亲情和家庭的向往。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张爱玲文学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上海,长期以来,如同她诞生的那段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一样,它存在于中国的政治话语体制以外,在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中延续着生命。
8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文学像不死鸟一样飞回故乡上海。
在中国本土再生,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和喜爱。
1995年中秋,张爱玲在海外逝世,大陆“张爱玲热”再度掀起,理论界对张爱玲研究更成为一个热点,变成了“显学”,许多研究专著和传记陆续出版。
女人写女人的女性文学始自“五四”,与丁玲、庐隐等第一代女作家笔下有着一种觉醒了的女性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不同,张爱玲的《传奇》更注重于女性内审趋向。
她既忠实于她生存的那个时代,几笔便勾勒出由于时局的动荡给予女性的不安和危险感,她又不只限于那个时代,“几千年的历史所造成的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世相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传奇》中更多地是对女性自身从古老历史代代留传下来的传统意识的根本扬弃和批判。
文学史上美好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冰心曾吟诵过:“女人是爱的化身”,“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
然而,甜美的牧歌、圣洁的女性,在张爱玲的笔下却难觅踪迹。
张爱玲的小说中,既没有缠绵的柔肠,也没有摄人心魄的炽情,更不见魂牵梦萦的纯情和赤诚挚爱的真情。
无论是豪门闺秀、望族小姐,还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大多数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她们时刻盘算着、算计着得失,这些世俗化的女性与传统标准的女性格格不入。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应该是温顺、善良、驯服、妩媚、聪明、美丽的。
然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乏姣美的容貌,但绝非神圣、纯洁,而是或糊涂、或自私、或卑琐、或病态、或兼而有之的有着丑恶灵魂的女性。
对于这些人物,作家没有简单地按传统标准来否定,她在《张爱玲散文全编》中说:“我写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些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变态女性【摘要】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传奇》中的变态女性心理的分析,希望揭示促使这些变态女性走向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
同时分析作者选取和挖掘变态女性题材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变态女性近年来,全国对张爱玲的研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深化,有的侧重分析女性形象的社会内涵,有的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内涵及形成的内外因……其中有一些涉及到其笔下的变态女性或变态心理。
本文试图剖析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变态心理、行为及其社会生活环境等原因,从而来体会其《传奇》描写变态女性的视角、态度和主体性渗透。
一、女性人物变态的多种类型的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作为一位才女型作家,以擅长描写心理尤其是女性心理而著称,她在小说《传奇》中较集中深入地反映了中国现代十里洋场的不同形色的女性,通过审视她们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社交生活及其社会日常生活,折射出女性视角中的社会生活环境,更表现出在这种背景中女性的生存状态。
《传奇》中有15篇小说,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张爱玲笔下几类变态女性:(1)曹七巧:作为“兄长之命,媒妁之言”的牺牲品,长期的性压抑和社会压迫,使曹七巧的性情愈加恶毒和丑陋,产生了极端的虐待心理,其行为具有典型的攻击性和报复性,最终演变成为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其变态经历使人感到震惊: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一步步演变成一个近乎骷髅的疯狂老太。
三十年前她由兄嫂安排嫁给了姜家二少爷做了二少奶奶,然而二少爷是个骨痨病人,姜家才降低了择偶标准选择了麻油店出生的曹七巧。
过了门的七巧被姜家上下看不起。
在这闭塞的不容之地、不同情她的姜家大院里,没有正常性生活的七巧渴望正常的性爱,将爱的希望倾注在三少爷身上。
无奈花花公子的三少爷与七巧只限于场面上应付。
终于一晃十年,老太太和二爷都过世了,七巧得到了二爷家产,自立了门户。
为了“捍卫”用青春换来的血汗钱,她神经质地怀疑所以人,害怕别人来用自己的钱。
论张爱玲小说
欲望的枷锁论张爱玲《金锁记》中变态心理的描写及意义摘要: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过程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变态心理;变态心理,泛指那些超乎正常思维支配下的行为。
可分为神经性障碍、性变态、人格障碍、生理心理障碍、智力落后等十余种类型。
而文学创作是现实世界和作家的自身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经过分化到重新组合,就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作家的感情愈激烈也就越有创造力,作家潜意识与社会文化相抵触的冲动造成了貌似精神障碍和变态的行为,这种矛盾惟有通过文学作品才能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如记忆中的情感缺失很容易导致对父亲或母亲的依恋,作家就塑造出了具有俄狄浦斯情结或厄莱克特拉情结的人物;又如受到家庭虐待的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往往是富含死亡意识的受虐和自虐等扭曲的人格。
文艺作品通过表达常人不能理解的丑陋、扭曲的人性和行为,在审美主体的感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人格障碍、性变态、各种情结等变态心理的行为动机进行揭示。
可见,变态心理是一个能够引起人们审美兴奋的艺术符号,文艺创作与变态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个人经历、创作实践及身后的知名度,张爱玲都不能不算一个“传奇”。
她的小说以苍凉的意境、独特的审美视角再现了都市生活和世态。
她作品中人物的内心都是冷森森的自私和算计,她善于在小说中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尽管在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陆翎、李建吾、肖乾等作家的创作中还偶尔可见精神分析影响的痕迹,但这种痕迹,除张爱玲的创作比较引人注目外,大多往往冷漠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1]纵观张爱玲在创作中运用的大量的变态心理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在创作中切入变态心理有其独到的内在动因:她目睹了家族的繁盛但也经历了衰败,所以作品中很多都是以败落的大家族为创作蓝本。
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
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张爱玲一个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出彩的女性,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她的笔法细腻而又尖锐,在她笔下的人物形象,通常都是变态、扭曲的。
还原了人物的本性,为了世俗、金钱、权利、地位等,忍辱偷生抑或是病态的找取心理的平衡点,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通常都是没有自我的,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过着艰辛的生活,但同时,她也阐述了自己对生存意识的见解。
她文章总让你看过之后有种厌世的情感,我想这跟她经历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爱玲生于1920年,有着一个殷实的家庭,她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李鸿章之女,但随着封建社会逐渐瓦解,到了她父母这辈时便开始衰败。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少爷,母亲则是一位时髦的新女性。
在小的时候,张爱玲受着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从小就会熟背唐诗,父亲也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嗜好,同时也受着母亲新女性对西方文化向往的影响,生活里充满了西方文化的情趣和艺术品位。
张爱玲也算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和父母在天津这样幸福的生活了3年,然而,这样快乐的生活,很快便戛然而止,就在父亲娶了后房之后,母亲毅然选择了新女性的突破口,出洋留学,而这也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年幼的张爱玲,没有母爱,失去一个完整的家,留在这个只剩下风雅文化的家庭中,当然也就受着封建思想的污浊。
父亲后娶过后,因长期和后母在家中吸食鸦片,弄的满屋子乌烟瘴气,在1931年秋,母亲回国,将11岁的张爱玲送入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后,再次出洋,此后,张爱玲也愿意住在学校,很少回家,更多的时候把精力放在书本和写作中,同时也在很多报纸、刊物上发表过文章,1937年夏,张爱玲毕业,母亲回国希望将张爱玲带出洋留学,可在跟父亲谈判中,父亲的态度强硬,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将张爱玲关在家中禁闭,因多日无人照应,差点命丧于家中。
1938年,在困境中成人的张爱玲,接受了人生中一个巨大的考验,就在她考上英国伦敦大学时,却因战事激烈而无法前往,好事多磨,在1939年秋,张爱玲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得到香港大学的认可,进入文学系学习,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散文《天才梦》,但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进攻香港,导致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只能被迫回到上海,可是,在上海的运气更不佳,报考的上海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被拒之门外,没被录取,但又迫于生活的压迫,张爱玲只能去报社撰稿。
小考写景作文: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_7450字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_7450字摘要:张爱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成名,是当时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她为女性书写了重重的一笔。
她对那种新旧时代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对女性的心理挖掘极为深刻,对女性的心理痼疾进行拷问,冷静地剖析黄金枷锁和情欲压抑下扭曲变形的人性,展示了“家”中异态的亲情专题作文亲情关系。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心理的畸变与时代变迁、观念混杂、金钱欲膨胀和情欲被压抑有着直接的关系,阐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无奈。
关键词:女性心理畸变时代变迁观念混杂金钱欲情欲张爱玲于4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沦陷区上海,愁云惨淡的市民生活中,她的名字却风靡大街小巷。
张爱玲是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我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她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张爱玲系出封建贵族世家,祖父张佩伦乃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之女婿,由于父母早期离异,张爱玲在家里并没有得到多少的亲情。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不幸的早年生活,使她过早成熟,使她对男权统治下的大家庭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透彻的了解,使她能够用一种超然、冷漠的态度展示着封建大家庭内部摆不脱男性的奴役支配女性的血泪史。
她以犀利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捅开沪港两地半新半旧的家庭的天窗,让人们看清生活在这里的男女组成的两性世界的虚伪真相。
张爱玲在作品中突出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形象,她笔下的女性骨子里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具扭曲的灵魂。
*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畸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时代更迭、观念混杂,造成女性畸变心理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时代背景大多是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正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和新旧交替的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正式形成,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等在人们生活的环境里还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些制度所附丽的封建思想早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柢固,所以,它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各个角落,封建性的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
浅析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心理及成因
浅析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心理及成因姓名:张峰学好:200821010451 指导老师:张小东摘要:张爱玲是现代文坛一位注重塑造女性人物形象的女作家,她在作品中描写了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着力刻画了一个个带有浓重民国色彩的女性人物。
这些女性人物用她们各自荒诞、滑稽的行为话语表现了一种病态畸形的心理。
本文将从分析典型的女性人物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探寻其病态的心理,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病态心理的原因,探寻张爱玲在文中所要表现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病态心理成因The Modern Women's Morbid Psychology andCauses in Eileen Chang’s WorksName: Zhang Feng Number: 200821010451Advisor: Zhang XiaodongAbstract: Eileen Chang is a modern literary circles pay attention to shaping the image of the female figure of the female writer, her works depict the unique female image, exert oneself depict one with a strong female characters in color.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with their fantastic, antic: behavior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of a morbid abnorm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ical female characters as a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the demeanor of the morbid psychology,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morbid psychological reasons, readers may find Eileen Chang in the show 's female consciousness.Key words: Eileen Chang, morbid psychology, causes, female image.张爱玲,一个1943年崛起于上海被誉为“天才”的女作家,一个让夏志清视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一、本文概述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使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其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更是以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透视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原因,揭示其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矛盾,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曹七巧作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她的命运注定充满了悲剧色彩。
她不仅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要应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这些冲突和挣扎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在她的变态心理方面。
她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反映出她内心的扭曲和失衡。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内在的本能、欲望和冲突所驱动的。
曹七巧的变态心理正是这些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曹七巧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她的变态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心理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现代社会中类似的问题和困境,寻找解决之道。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逐一分析曹七巧的心理冲突、成长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以期全面揭示她的变态心理原因。
二、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无疑是塑造其变态心理的重要因素。
她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这种家庭环境往往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和对地位的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
从小,曹七巧就可能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炎凉。
作为一个女孩,她可能受到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期望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她产生了一种扭曲的自尊和自卑感。
她可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又害怕自己无法达到这种期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可能为她日后的变态心理埋下了伏笔。
张爱玲小 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 要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是红极一时的才女,她在当时文坛上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作家。
她的作品时至今日仍在两岸三地的文艺界受到广泛的关注。
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剧色彩,“因怨而心理变态”的曹七巧、“因怨而自私矫情”的白流苏、“因怨而精神扭曲”的顾曼璐、“因怨而自甘屈从”的葛薇龙和“因怨而自甘妥协”的顾曼桢,这些怨妇形象“怨”的表现形态各异,但其悲剧结局却是一致的,她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对女性无情的生理戕害和心灵摧残,同时也是对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和鞭挞。
张爱玲对这些女性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悲凉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她小说中女性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追求和对深度人性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怨妇AbstractIn the1940s, Zhang Ailing was a talented and outspoken .She was a famous writer with a legendary life in the literary world. Her works own widespread concerns .Her works today are still gaining world spread concerns in the wor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oth in the Mainland, Taiwan and Hong Kong. The women in her works filled with tragedies, "Tragedy because of hatred and psychopaths "Cao Qiqiao" because of hatred and selfish sentimental" Bai Liusu" because of hatred and spirit distortion "Gu Manlu" because of hatred and since Kennedy selves" Ge Weilong and "because of hatred and Kennedy compromise" Gu Manzhen. These scorned women express the "blame" forms in different ways; otherwise, their tragic outcomes are consistent. All their miseries reveal the ruthless of China's feudal family system on female of that day, both in their physic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Also, their miseries shows the reveal and scourging of "original sin consciousness" of women, Zhang Ailing shows her great sy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for the deeply loneliness and sadness of those women's inner space, The value of the women in her novels exists in the pursuit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pth of human values.Key words : Zhang Ailing; female; scores womenThe Analysis on Image of Women in the Novel of Zhang Ailing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题目(中英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一、出身于下层社会的女人们 (1)(一)因怨而心理变态的曹七巧 (1)(二)因怨而自甘妥协的顾曼桢 (3)(三)因怨而精神扭曲的顾曼璐 (4)二、跻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女人们 (5)(一)因怨而自甘屈从的葛薇龙 (5)(二)因怨而自私矫情的白流苏 (7)三、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价值意义 (8)(一)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追求 (8)(二)对人性深度的探索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2)谢辞...........................................................................................................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但是却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的,因为他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最终走向一段悲剧。
在她的作品中,主要刻画的是旧上海的都市女人,她们都是古老与繁华不太协调的糅合,她们的命运一般以悲剧收场。
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她自己作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香港”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社会的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
综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这一类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曹七巧就是一个典型的心里变态型的女性。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类一切成就的源泉,也是成功的源动力,艺术是性欲的升华,人类从事某个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得不到满足的欲望。
这虽然带有一种泛性主义倾向,但也不乏它的深刻性。
可以说曹七巧许多举动都是她性欲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折射。
“当着姑娘们,一点忌讳也没有”大讳姜家的“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的家规。
虽说这与她从小生活在麻油店里没有受到良好的教养有关,其实也更是七巧借助言语对她性苦闷的一种宣泄,她也只能从言语的放荡中来获得快感。
搬到上海后,兰仙嫌人多房挤,七巧瞟了兰仙一眼,笑道:“三妹妹原来也嫌人多了,连我们都嫌人太多,像你们没满月的自然更嫌人多了!”这几句话中就明显的有性暗示。
听得玳珍都红了脸,而她却一点都不害臊,反而越说越来劲。
可见七巧的内心里是渴望有正常人一样的私生活的,可是现实偏偏不让她如愿,因此她的言语就有意无意受了性压抑的支配。
有一次兰仙在场妨碍了七巧向季泽撒娇,七巧便“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她挤走了样才好。
”特殊环境中的几个动作,曲折传递出七巧下意识里对兰仙的妒忌,渴望季泽的感情赋予。
嫉妒者是奴隶,他在虚构的幻觉世界里生活,人的嫉妒的暴虐也蛰伏在令人恐惧的形式中。
8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pdf
摘要 (I)关键词 (I)一、封建传统制度下的变态女性 (1)(一)《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1)1. 婚姻畸形性爱压抑 (1)2. 追逐权力折磨儿女 (2)3. 苦心守钱变态多疑 (3)(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 (4)1. 出卖感情灵魂扭曲 (4)二、男权社会压榨下的女性 (5)(一)《心经》中的许母 (5)1. 逆来顺受妥协退让 (5)2. 宽容慈爱回归母性 (6)(二)《半生缘》中的顾曼璐 (7)1. 迫于生计沦为舞女 (7)2. 婚姻不幸借腹生子 (8)三、敢于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 (8)(一)《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8)1. 打破传统敢爱敢恨 (9)2. 意识觉醒挑战命运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2)谢辞 (14)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描写了在自身思想的影响下和时代制约下,旧时代女性对爱情、对生活、对命运的不同的态度和反抗,充分表现了女性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和男权社会的黑暗。
同时揭示了女性想要冲破男权思想的禁锢和束缚,道路漫长艰险。
本文分析了她小说中不同的女性特点,以及对当今社会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反抗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对生命、袍、蚤子三者的论述,不仅仅是她对生命的理解,更是她对当时社会女性处境确切的描绘。
她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人生进行无比细致的拆解,使其露出千疮百孔的真相。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剧性人物。
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种苍凉又苍白,怨命却又安命的女性的命运。
并且总能一针见血地把女性异化的真相展示给世人,给人一种深入骨髓的冷漠感。
她塑造了许多“错位”、“变态”、“疯狂”、甚至“扭曲”的女性人物形象。
她认为女性这种群体的悲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文化长期的控制、压迫、引导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女性自身思想上的奴性意识和其性格上的缺陷。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三部小说中不同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比,力图揭示那个时代女性的蜕变历程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论张爱玲笔下的悲剧扭曲女性形象姓名:陈丽娟学号:1211510217研究课题:论张爱玲笔下的悲剧扭曲女性形象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张爱玲的笔下的形象不是英雄式的,但她用那只苍凉的笔写尽了女性的所有的悲哀和荒凉。
她通过对一些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心理进行细致深刻的刻画来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的黑暗,通过她们艰辛的生存状态,控诉社会的不公。
由此向社会呼吁:“关注女性、解放人性”由此警示所有的女性:走出历史的沼泽,别渴望别人施舍给你一丝爱与温暖,暗示女性只有也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撑起一方属于自己的晴空。
因而如今的现代女性是否应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中萃取出现代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应该是“自信、自尊、自立、自强”。
检索工具: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检索年限:1993年——2014年检索途径:篇名、作者、关键词、中文摘要检索词:张爱玲悲剧扭曲女性形象检索提问式:①篇名=张爱玲and篇名=悲剧扭曲女性形象②篇名=张爱玲and关键词=悲剧扭曲女性形象③篇名=张爱玲and中文摘要=悲剧扭曲女性形象④关键词=张爱玲and关键词=悲剧扭曲女性形象⑤关键词=张爱玲and篇名=悲剧扭曲女性形象⑥关键词=张爱玲and 中文摘要=悲剧扭曲女性形象⑦中文摘要=张爱玲and中文摘要=悲剧扭曲女性形象⑧中文摘要=张爱玲and篇名=悲剧扭曲女性形象⑨中文摘要=张爱玲and关键词=悲剧扭曲女性形象切题文献:[1]洪福建·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女性形象·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5)[2]姚昌美·张爱玲小说中几种女性形象剖析,2005(1)[3]代晓东·试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四川师大学学报, 2007(5)[4]陈琳·“吃”与“被吃”背后的女性生存本—试论张爱玲《金锁记》主题意蕴,2003(6)论张爱玲笔下的悲剧扭曲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的小说的女性形象是一个醒目的存在,虽是平民式的,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背景。
关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21
现当代文学
弹官兵的激情点燃了,他动员的话特别煽情。 意见?莎尔曼 • 邱克营长不懂黄迪菲中校的意见是
什么意思,在他看来向来春风大雅、彬彬有礼,可是此 时黄中校脸变了天,冷若冰霜,仿佛有万丈怒火要喷薄 而出。
( 二 ) 细腻的细节描写 要塑造鲜活灵动的报告形象,自然离不开细节描写 的参与。细节及由此而来的场面和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 品人物性格的聚焦、主题话语的凸显。[3] 细节描写在增 强文章的真实性与形象性方面具有着其它内容无法取代 的特殊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刘白羽同志强调指出: “对于报告文学作者,鲜明的、精彩的、典型的生活细节 显然是绝顶重要的。”[3] 加之,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要 忠于生活,对生活中的细节刻画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和可信度。 《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不仅描写了 重要宏大场面时的人物细节刻画,也展现了普通生活场 景的细节。作品中对李旭阁妻子耿素墨的生活的细腻描 写,表现她经常盼不回丈夫归家,只能独自一人照顾家 庭和孩子,无奈又心酸。但她却无怨无悔,因为她体谅 和支持丈夫的工作。这也从侧面表现了李旭阁对于部队 工作的勤勤恳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我,顾大家, 舍小家。 妻子耿素墨除送两个孩子去托儿所外,她还得给嗷 嗷待哺的小女儿哺乳。从地安门乘 3 路汽车到东单站下 车,将孩子放在哺乳室里,然后,一路小跑去上班,课 间操时,再跑到哺乳室喂奶。大女儿送托儿所不久,便
一、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研究 根据女性形象,我们可将其分为心灵扭曲的变态女 性、意识觉醒的独立女性、恪守妇道的守旧女性、肆意 堕落的消极女性和善良美好的女性形象五个类别,详情 如下。 ( 一 ) 心理扭曲的变态女性 心灵扭曲的变态女性形象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据着一 席之地,这类女性通常是长时间受外界压迫导致心理产 生障碍,但又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心理逐渐被扭曲异化。例如《金锁 记》中的曹七巧便是典型的变态女性。 关于曹七巧心理扭曲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关系 密切,当曹七巧被长兄卖给张家后,她的心理便出现了 异常,曹七巧的婚姻是不幸的,当她嫁给患有急病的丈 夫后,无法获得正常的情感,在这种环境下她的情绪极 度压抑,最终形成扭曲的心理状态,于是她开始复仇。 曹七巧用同样的方式将自己儿女的幸福生活毁于一旦, 将美好的姻缘活活拆散,导致媳妇抑郁而亡。在这种疯 狂的报复行为下,曹七巧的内心更加有趣罪恶使她越陷 越深。 张爱玲在金锁记当中对母爱进行了颠覆,通过曹七 巧这个人物形象对当时的男权社会进行了抨击,表达了 女性强烈主宰命运的心声。 ( 二 ) 意识觉醒的独立女性 除心灵扭曲的变态女性如曹七巧以外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小说中意识觉醒的独立女性也是独树一帜的。这 类女性形象与曹七巧形象恰恰相反,她们有着傲然的生 命 姿 态, 独 立 的 人 格 魅 力, 颠 覆 了 当 时 人 们 对 女 性 的 认识。 例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便是典型,小说倾城 之恋主要对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描述, 白流苏经过一次婚姻后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她 并未就此一蹶不振,尤其是遇到男主范柳原后不惜拿自 己做赌注一心想追随于她。这无一不体现了女主角独立 的意识,小说的最后尽管是灰色的团圆,但在整个婚姻 当中白流苏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因此在张爱玲小说当中,我们认为白流苏是一个十 分成功的独立女性,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她不屈于命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
她以描写女性形象而闻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世界。
本文将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浅析,探讨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方式。
一、张爱玲作品中的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具有独立自主的特点。
她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并且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例如,小说《小团圆》中的女主角林妹妹,她从小家庭困窘中走出,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主选择的人生。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婚姻观张爱玲的作品对婚姻观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她描写了婚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和现实问题。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塑造,展示了传统婚姻观与现代婚姻观的冲突与对立。
她以细腻的文字表达了女性在婚姻中所遭遇的挣扎和无奈,从而引发读者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思考。
三、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心理描写张爱玲擅长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她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女性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对女主角墨小凡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女性在家庭矛盾和婚姻困惑中的内心纠结。
这种女性心理描写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定型,使读者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女性复杂且真实的情感世界。
四、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命运张爱玲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深刻的思考,并将其融入到作品的情节中。
她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探讨了女性在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和苦难。
例如,在短篇小说《围城》中,她通过对女主角的命运的描述,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局限和无奈。
这种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
综上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呈现出独立自主、婚姻观、女性心理和女性命运等多个方面。
她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准确而深入,展示了女性独特而复杂的内在世界。
这一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张爱玲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内容摘要]: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是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也是一群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女性,她们的命运底色永远是深灰色的。
张爱玲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种苍凉的艺术。
那些被男权社会压抑到“异化”的女性是哀怨与悲凉的。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可以说是女性被压迫、被异化的历史,女性在这期间慢慢地丧失了自我,有的被奴化成为异化的女性,有的被物化进而沦为帮凶的可悲的女性。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异化、叛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是一群徘徊在“死世界”边缘的女性,也是一群可怜的、可恨的、可悲的女性,她们的命运底色永远是深灰色的。
张爱玲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这种苍凉的艺术。
那些被男权社会压抑到“异化”的女性是哀怨与悲凉的。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可以说是女性被压迫、被异化的历史,女性在这期间慢慢地丧失了自我,有的被奴化成为异化的女性,有的被物化进而沦为帮凶的可悲的女性,有的因自我意识觉醒而成为叛逆的女性。
一、悲剧的女性张爱玲在她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月亮就象征了女性悲惨的命运,作品中对月亮的描写,例如“那边,在山路的尽头,烟树迷离,青溶溶的,早有一撇儿月影儿。
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做了窠。
越走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林处,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
”这恰当好处地把人物的心理、命运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预示着葛微龙每一次理想的实现,同时也使她进一步滑向了堕落的深渊。
张爱玲在作品中就对“以色待人”的生存方式予以了强烈的反讽。
梁太太在年轻时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六十多岁的富商做妾;当富商死了后,她也在等候中葬送了掉青春。
为了追回已逝的韵光、填补身心的饥荒,她利用手中的钱财与犹存的风韵,利用年轻貌美的女子,甚至利用侄女为自己钓取男性。
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寄宿在姑母梁太太家,在求学的过程里,生活在梁家的葛薇龙终不免沦为姑母的工具。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与社会身份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与社会身份张爱玲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深刻描写女性心理和揭示社会身份的变迁为主题,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以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和社会身份为主线,探讨其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心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剖析,刻画出女性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女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展现了一个具有矛盾心理的女性形象。
女主人公白玫瑰既有崇拜红玫瑰、希望获得红玫瑰认可的心理,又有自卑、嫉妒、恐慌等负面情绪。
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使读者更能深入理解女性的心理世界。
此外,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身份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她通过对女性角色的描写,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女性地位的变迁。
在《红楼梦与冷热》中,女主人公宛如蝶舞重任、既有温柔娇媚,又有深思熟虑、勇敢迎难的一面。
她的社会地位和家族背景使她既受到尊重和崇拜,又被束缚和限制。
通过对宛如蝶舞的描写,张爱玲展现了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复杂境况。
女性心理和社会身份是相互影响的。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通过女性角色的心理描写,探讨了女性社会身份的变迁。
在《金锁记》中,女主人公欲望的成长与她在社会地位上的提升相互呼应。
她从一个无知、无趣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有意识、有追求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张爱玲通过欲望和社会身份的关联,展现了女性在面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时的复杂心态。
另外,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性格塑造也很丰富多样。
她刻画了既刚强坚定又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
在《半生缘》中,女主人公严幸儿既有坚守自己梦想和原则的一面,又有为爱情牺牲和迎合他人的一面。
她的性格既独立自主,又柔情婉约。
通过对女性性格的多维度描写,张爱玲打破了传统对女性的简单刻板印象,展现了女性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中充满了对女性心理和社会身份的描绘。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异化浅谈.doc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异化浅谈【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是以彻底的悲观主义为主色调的。
反映在其作品中,最大特色就是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具有悲剧色彩,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个被异化的女性角色。
因此,许多研究者称词为不正常的异化。
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都是基于她们在现实中的无尽的欲望和与之相应的挣扎,同时这也是她们立足于物欲横流却无所依靠的一种必然。
本文从女性异化倾向、女性异化正常化、女性异化背后的反思三方面着手深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主要悲剧女性,解读她们人性异化背后的正常化。
试图还原在物欲横流却无所依靠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本相,并给予今天的现代女性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张爱玲;异化;女性;正常化作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张爱玲的作品无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能经得起时间和读者考验的的‚经典‛。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女奴群像,这些女性形象既是时代的牺牲者,又是悲剧的主要角色和承受者,更是悲剧的编剧和导演。
她们或彻底的暴露人性自私自我的一面,或不彻底的在虚伪之中显露真实,浮华之中彰显素朴。
在关于张爱玲的小说研究中,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常被研究者称为是异化的,变态的,不正常的形象。
独特的张爱玲并没有将小说停留在女性命运的表层,她开始把自我的探索融入到对整个时代女性的考察中,从而走向更深层次的挖掘。
她的小说讲述生活在大家庭中的女性命运,讲述在无‚依靠‛下女性对婚姻的态度以及在男权压制下的女性表现。
那么,在那样冷漠无情欲望横流的年代里,女性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她们的生存形式又表现了怎样的现实意义?一、异化的女性众生相异化在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简言之,异化就是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一)异化的母爱母爱,本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个让人充满无限温暖和希望的名词。
然而张爱玲在写母爱这个大题目时,却和其他作者的感受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张爱玲于4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沦陷区上海,愁云惨淡的市民生活中,她的名字却风靡大街小巷。
张爱玲是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我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她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张爱玲系出封建贵族世家,祖父张佩伦乃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之女婿,由于父母早期离异,张爱玲在家里并没有得到多少的亲情。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不幸的早年生活,使她过早成熟,使她对男权统治下的大家庭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透彻的了解,使她能够用一种超然、冷漠的态度展示着封建大家庭内部摆不脱男性的奴役支配女性的血泪史。
她以犀利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捅开沪港两地半新半旧的家庭的天窗,让人们看清生活在这里的男女组成的两性世界的虚伪真相。
张爱玲在作品中突出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形象,她笔下的女性骨子里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具扭曲的灵魂。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畸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时代更迭、观念混杂,造成女性畸变心理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时代背景大多是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正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和新旧交替的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正式形成,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等在人们生活的环境里还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些制度所附丽的封建思想早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柢固,所以,它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各个角落,封建性的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上海又是一个开放型的大都市,外来文化首先从这里侵入,资产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也是从这里涌入,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这两种意识形态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产生的内在矛盾力就推动着人们滑入更深的生活漩涡,走向腐化和堕落。
这样的时代,女性深陷在封建礼教和人性压迫的窘境中,女人的爱是浅面的,谋生才是“爱”的本质,正是由于封建意识的侵蚀、性的压迫和金钱的异化作用,使得女性远离“人道”而趋近“兽道”。
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最具代表性的,刻画一个戴着金钱枷锁舞蹈的女人,一个戴着封建镣铐挣扎的女人;像一个充满病态的灵魂、一株渗透毒汁的罂粟花,她以其凄艳和狰狞风姿给人一个措手不及,是让人怜悯还是让人憎恶?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床不起的骨痨病患者。
七巧虽出身平民,却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于一个废人,这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故事。
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就连下人也瞧不起她;无助、无依,让她苦楚不已,疼痛不已,孤独不已,内心承受着怨恨与愤怒。
后来丈夫和婆婆相继死后,姜家瓜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大家族的桎梏——一把金锁。
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经济压力,可是她过得并不如意。
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
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曹七巧,作为一个正常女人,本有可能拥有真正的爱情,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在那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年代,女性没有经济能力,没有社会地位,她不得不听从命运的安排。
低微的出生,在封建大家庭里谈何立足?生活在尔虞我诈的大家庭中,没有任何人真正关心她、疼爱她、同情她,丈夫又是一个“废人”,她没有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依靠,就像一叶飘浮在大海里的扁舟,没有方向,只得用争钱夺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她作为妻子,没有得到爱情;作为儿媳,没有得到婆家人尊重;作为母亲,她对孩子们所谓的“爱”是想在他们身上得到心理的满足。
对曹七巧来说,生活在这个无爱的大家庭里,她感觉到生命在沉沦与消逝;感觉到亲情、爱情离自己是多么地遥远;并且让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自己的小家。
生活的无奈迫使她渐渐发生了蜕变,一步一步走向了变态,使她不能正确理解幸福与爱情,所以自然而然就成为幸福和爱情的扑杀者。
女儿长安的婚姻被她设计破坏,儿子长白的婚姻也屡遭她的离间;她成为孤家寡人,她需要儿女的陪伴,她的儿女也一同成为孤家寡人,离开了常人的生活。
曹七巧的一生是女性生涯中最苍凉的一生,她几乎扮演了双重角色,是被害的女奴又是迫害女奴的奴隶主。
这种非人非鬼的女奴生涯已经演进了几千年;却并没有谢幕,于是张爱玲在小说的结尾处写出了给人以无限启示的句子:“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巳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
”[1]《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大上海,少女曼桢和同事沈世均相爱了,姐姐曼璐因父早逝而做了舞女养活一家人,在风尘中拣上了投机金融的祝鸿才而企图托以终身。
嫁给祝鸿才,她不求锦衣玉食,但求一个归宿,一个安稳,可是命运却再一次捉弄了她。
早就对曼桢有非分之想的祝鸿才发财后更加放肆地玩女人,而色衰爱弛的曼璐求生的本能促使她不择手段地牺牲曼桢,希望借此栓住鸿才的心。
曼桢被关后,曼璐对找上门来的世均说,曼桢嫁给了曾是自己未婚夫的张豫瑾,以此断绝了世均的念头。
曼璐在父亲——家庭的顶梁柱倒塌后,出去当舞女承担起一家老小六口人的生活重担,本应赢得大家的同情,可后来却成为妹妹幸福的“拦路虎”,成为一个“恶人”!是什么原因导致曼璐对亲情的冷漠做出为人所不齿的事呢?我们从小说中看到,当弟妹逐渐长大了,妹妹曼桢也找到了工作,曼璐也想过正常人的生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
所谓的“家”倒是有了,并且竟然发了财,可丈夫不是一个规矩的人,她害怕失去他,失去这个好不容易才拥有的所谓的“家”;此时她觉得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了,想当初为了这个家,在当时的大上海,靠一个弱女子找份正当的工作养一大家子谈何容易,不得已当了舞女,而后当了暗娼;自己为此失去了爱情,身心也受到了摧残。
现拥有一个安稳的小家也是一种奢望,于是她的心理慢慢开始失衡。
尤其是看到妹妹曼桢在自己的扶持下,现在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人真正关心、爱护她,而且自己当年的未婚夫也喜欢她,现在的丈夫心仪她;此时曼璐对社会的无奈和憎恨全部转变成对妹妹的嫉妒和愤恨。
姐姐曼璐为了稳住丈夫的心,为了能保住这个家,竟然听从母亲那一套“妈妈经”——借腹生子,设计用妹妹的姿色与贞操作为代价的帮凶。
她为了自己的利益,良知也丧失了;其结果她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相反,自己却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绝境。
“阳光正照在曼璐的遗像上,镜框上的玻璃反射出一片白光,底下的照片一点也看不见,只看见那玻璃上的一层浮尘。
”[2] 镜框里的照片连面目看不清,固然是因为玻璃的反光;但张爱玲这样的描写,也是颇有用意,引领读者去思考曼璐的这一生,虽然曾活过,可是在没有灵魂的状态下苟活,活得轻飘飘的,死得也是如此,只落得个“一层浮尘”。
曼璐由一个受害者逐渐演变成一个扼杀别人幸福的“凶手”,是无爱的社会导致的。
在那个“拜金主义”的年代,女人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社会地位,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是一个玩偶,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使得女人不择手段保护自己所谓的“利益”。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上海姑娘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
”可是三个月工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
”她变了,对于好吃好穿好玩这些普通女孩子所憧憬着的一切的迷恋,是止不住的物质欲望使她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逐渐成为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
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像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
”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抵抗不了物欲的诱惑,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
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说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嘲讽。
对于葛薇龙来说,投奔到香港姑妈家,姑妈的家就是一个“鬼气森森的世界”,要想在姑妈家里能生活下去,她不得不听从姑妈的安排,导致她变成了一个用情、用色、用机巧的成熟“女人”。
正因为这无爱的家、这畸变的家产生了畸变的“人”,同时畸变的“人”又延续了畸变的家。
作者通过这些作品揭开了病态社会的一角,展示温情下的“作秀”,亲情下的酷虐,爱情名义下的交易。
她笔下的“家”是畸形的、破碎的,不论是《金锁记》中的封建大家庭,还是《十八春》中平凡的人家,小说里的人物都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生命散发着古朽根基上汲取的都市社会浓重的铜臭气息,都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情”的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以金钱为纽带的关系,家此时成为了自私所在。
“人人都关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她撞破了头也撞不出来。
”这就是张爱玲小说中诸多女性的共同命运,她们不是毁于家,就是被家所遗弃而毁于家外,家与她们密不可分,可家从不是提供生命活力的一方圣土。
[3]二、金钱欲膨胀导致人的畸变《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一个被金钱欲与情欲异化的女性。
由于性爱和情感的空缺,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潜滋暗长,发展为对金钱的变态追逐。
这是一个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滋生的女人,也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是一个由金钱的牺牲品沦为金钱的奴隶、一步步丧失了人性的女人。
曹七巧与姜二爷的婚姻并非良缘,而是以曹七巧的青春、健康去换取姜家的地位和金钱。
贪婪的兄嫂把她当作摇钱树卖给了高门大户的姜家,在姜家受尽奚落。
因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废人”,没有能力支撑起这个家,更没有能耐出去做官赚点钱使手头活便些,她不得不为自己以后的生活着想。
于是,当丈夫和婆婆相继死后,曹七巧只有靠争夺夫家财产为将来打算。
曹七巧的人格变异是有其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的,她的变态行为的形成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因为她首先是一个被买卖婚姻制度迫害的妇女,但明明知道婚姻是陷阱,是带着黄金枷锁的监牢,她也愿意往里跳,因为她喜欢金钱,所不同的是她一边陷落反抗,一边挣扎报复,对金钱疯狂的追求使得她成了既残缺又畸形变态的女性形象。
曹七巧一生戴着封建的镣铐,披着沉重的黄金枷,压抑着情欲,一步一步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从此后,她失魂落魄,变得乖戾,残忍,开始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报复周围的人,甚至包括自己的儿女。
正因为曹七巧的生活中有了强烈的金钱意识,而又无法摆脱封建婚姻制度,才使她把封建吃人者的本性和现代物质生活欲望扭结在一起,迸发出比封建时代更强大更可怕的能量,疯狂地毁掉了自己,毁掉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