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县域产业发展布局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光县域产业发展布局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文章从产业空间开发的角度,通过研究寿光县域产业布局主体功能和现状,探究寿光县域产业发展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其产业布局的未来发展对策,以期望实现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产业布局;对策;寿光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34—2

1 寿光产业发展布局现状

1.1 产业进园的趋势已经形成

市域已经形成中心城和寿北两大产业聚集区,八大工业园区。中心城产业聚集区分为晨鸣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东城产业园区。寿北产业聚集区分为临海物流园、渤海工业园、侯镇工业区、台头工业区、田柳工业区。市域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5%以上聚集在这八大工业园内。工业布局已经逐步进入有序化发展、集群化发展。

1.2 产业南北格局日趋明显

市域基本以引黄济青干渠为界,北部产业重点以海洋化工和海洋渔业等临海产业为主要特征,南部以中心城为核心,重点产业为轻工业、制造业、现代农业等等。根据资料分析显示,寿光市工业北半部形成了海洋化工、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南半部形成了造纸包装、特殊钢材、纺织服装、板材家具、机械装备、食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

1.3 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逐步走向成熟

寿光市农业产业化模式为产地批发市场带动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是寿光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市场带动了全市80万亩的蔬菜基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60%来自种蔬菜。市场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带动了寿光蔬菜大棚的迅速发展。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寿光蔬菜大棚种植,逐步形成了“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种植模式,便于蔬菜的出售。同时,寿光不断创新交易方式,2005年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7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2008年更是达到305亿元。为更好地适应全市农产品流通业发展的需求,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筹建了占地3000亩的农产品物流园,进一步提高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

1.4 制造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集群态势明显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制造业集聚规模日益壮大,正在逐步改变乡镇工业化分散格局。逐步以集群模式取代初期的单打独斗发展模式。市域现状形成了八大工业园区,中心城“三大园”——晨鸣工业园、开发区工业园、东城产业园,市域“两园三区”——临海物流园、渤海工业园、侯镇工业区、台头工业区、田柳工业区。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也走向专业化、特色化。根据工业类别的不同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集聚模式。

1.5 服务业以重点片区为载体加快跨越发展

城区更新和空间置换,加快了生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与重点片区的融合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市域初步构建了由集聚区、功能性载体和特色街

区组成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2 寿光产业发展布局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空间蔓延,用地效率不高

随着工业向郊区发展,市区工业用地向北拓展古城,东部扩展到洛城,西部拓展至文家,寿北地区产业用地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导致了建设用地过度蔓延,产业布局分散,用地效率较低。目前寿光市域土地利用还处于比较粗放的发展阶段。在规划期内,应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集约式发展为主,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

2.2 产业分工职能不清晰,生态环境风险较大

产业一体化布局框架实施,受到行政辖区的约束。主城区“退城进园”的企业基本上在市区范围内再布局,高耗水、高耗能及高污染产业并没有集聚到寿北等更适宜区位;各镇都自成体系地建设有自己的工业集中区,加剧了分散和过度竞争态势;一些工业集中区(包括城区工业安置区)仍分布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加大了产业环境风险。

2.3 产业集而不群,空间互动性不强

产业以群聚为主,各产业集中区之间价值关联性弱。临海的基础工业与腹地加工制造业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产业集群跨市域运营态势尚未形成,制造业与物流、研发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有机互动不足,商务、物流、研发、旅游服务等集聚空间缺乏整体谋划和功能协调。

2.4 产业发展面临市场挑战,产业更新速度较慢

寿光市域的主要工业产品为纸制品、农副食品、原盐、服装、化肥、人造板、化学原料等,多数处于工业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链高端的工业产品产量还处于比较低的起步阶段,现有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的产量和利润有下降的趋势。纺织、家具、造纸、食品等等企业的业务收入近几年均出现了较大的下降,而新型产业的发展速度又比较缓慢,产业更新的速度有待提高。

2.5 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虽然寿光已经初步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但是每个产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个别大企业虽然单体规模比较大,但仅限于板块经济,没有形成集群效益。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小企业都没有产品研发能力,大型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也比较薄弱,基本上靠引进外来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设备科技含量较低,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低,能源消耗高,附加值较低,从产品结构看,原料型产品比例较大。现有支柱产业近期效益虽好,但其高耗能、高污染不容忽视。

2.6 日益匮乏并受到污染的水资源将严重制约产业的未来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寿光市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资源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寿光市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28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2/3,属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地区。寿光市北部浅层地下水为咸水、卤水,工农业生产和人畜吃水主要靠开发有限的深层淡水。但是寿光目前的几家主要工业

企业几乎都是用水和污染大户,造成寿南地下淡水超采严重和水质下降,进而咸水入侵严重,咸淡水分界向南严重侵袭。这进一步恶化了寿光市淡水资源匮乏的局面。

3 山东寿光市产业发展布局对策

3.1 树立产业整体发展理念

把产业布局一体化作为推进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坚持全域一体。把全市207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市产业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着眼于未来发展空间和城市发展现状,寿光市应打破行政区划,初步把全市划分为东部特色产业、西部市场物流、南部生态农业、北部临海工业、中部商贸服务“五大区域经济板块”,重点培植海洋化工、石油装备、汽车配套、物流包装、新型能源、高端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基地。围绕150平方公里的双王城库区设立生态经济园区,全力打造环渤海区域重要的生态新区、旅游新区、文化新区。要在产业板块整体开发的前提下,统筹考虑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大背景,明确板块与板块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优势产业与薄弱产业之间的关系,在大兴基础设施方面充分重视区域性对接,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3.2 完善配套政策与措施

严格行业准入,实施分区指导。按照国家鼓励、允许、禁止和限制的产业政策要求以及寿光市自身发展要求,制定出台《寿光制造业发展分区导向目录》,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以及制造业重点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