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S经颅磁刺激技术

TMS经颅磁刺激技术
TMS经颅磁刺激技术

TMS经颅磁刺激技术是MOGT六大核心技术之一,全称“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简称TMS),是一种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疗法,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TMS技术在临床上对儿童认知、言语功能,改善情绪和抑郁、失眠、自闭症、儿童癫痫、肌无力、脑卒中、多发性抽搐、脑性瘫痪等儿科顽疾,疗效获得普遍认可,获得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药监局和卫生部门的许可,其中包括要求最为严格的美国联邦药监局(FDA)、欧洲CE认证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有效性和安全性都非常确切。【摘自发育行为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c18416931.html,】

TMS经颅磁刺激技术档案:

【治疗类别】小儿精神类疾病

【主治病种】睡眠障碍、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抽动症等

【治疗对象】 3-18岁儿童、青少年

【治疗目标】促进健康的神经递质的分泌,替代药物,实现放松、愉悦情绪。

【诊疗范围】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婴幼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免疫性疾病,如睡眠障碍、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抽动障碍等语言发育迟缓等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技术原理

TMS共有三种主要的刺激模式:单脉冲TMS(sTMS)、双脉冲TMS(pTMS)和重复性TMS(rTMS)。每种刺激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生理基础及脑内机制相关。新一代立体定位式TMS 整合fMRI结果,极大地提高TMS刺激部位的准确性,精确控制刺激大脑的深度而准确调节刺激强度。重复经颅刺激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它的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目的。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低频刺激的

作用则相反,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来治疗小儿神经性疾病。

TMS的治疗原理实质上是通过颞部向颅骨传递特殊专利波形,直接刺激主管心理及情绪活动的大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及网状结构系统,促使其分泌释放能够调节个体情绪与认知的各种神经介质,增加5-羟色胺、内啡肽、褪黑素的释放,增强γ-氨基丁酸的浓度。

同时,影响和改善异常的脑电波,使之从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正常的状态。显著增强了脑电α波(大脑放松状态)功率,降低了脑电δ波(大脑困倦疲劳状态)功率。心理障碍会扰乱人正常的脑电波,而脑电的异常和紊乱又会加重心理障碍。经过20分钟的治疗之后,患者脑电图接近正常状态。

技术特性

1、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

2、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透过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神经,实际应用中并不局限于头脑的刺激,外围神经肌肉同样可以刺激,做到从里到外的协调性治疗。

TMS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小儿神经性疾病的合理性:

1、安全无害:重复刺激大脑的电流,和正常机体的神经电流的传导性性质相同,通过调节频率的高低,对异常的神经信号进行抑制或促进其兴奋,整个治疗过程完全不会对脑神经产生损伤,经丰富的专家准确调节,孩子可舒适享受治疗过程;

2、效果直接:因为不是单纯的通过体表纠正等方式来治疗小儿神经疾病,而是直接与支配人体行为、语言的神经发育系统的结合,来抵制疾病发作的根源,效果好,可直接控制自闭症、失眠等患儿疾病的发作;

3、权威认证:经过美国权威机构许可,英国、中国等多国医院实践考核,有效率达92%的数据验证,TMS经颅磁刺激技术在治疗小儿神经疾病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临床使用价值。

重复经颅磁刺激宣传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技术 一、什么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的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应用。英国、德国、美国、丹麦、日本、以色列、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应用该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研项目。 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的治疗机制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是建立在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医疗技术。它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的生理效应,比如激发神经介质的释放(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使神经介质功能正常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三、经颅磁刺激能治疗哪类疾病 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难治性脑功能疾病的治疗,涵盖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目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的疗效已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通过了FDA认证。同时,每年都有上万篇TMS项目的文章发表,内容涉及TMS应用在精神领域对抑郁、幻听、神经性耳鸣、焦虑、睡眠障碍、强迫症等适应症的治疗;在神经领域的神经损伤后的康复、帕金森病、癫痫病的治疗等;在康复领域涵盖了各类精神、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康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等。 四、经颅磁刺激的优势在哪里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的物理治疗手段,疗效明确。相对于药物治疗,其起效快、副作用小,不易成瘾。由于它是非系统性疗法,所以不伴有用药常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性功能异常、恶心、嗜睡、口干等。经颅磁刺激是门诊疗法,长期费用较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需麻醉镇静,可以完全保持清醒。相对于物理治疗,特别是电休克治疗,其安全性高、无痛苦、不会影响认知功能。 五、经颅磁刺激治疗安全吗 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适为头皮局部不适。这种情况绝大多数程度很轻,并且是暂时的。一般一周后会消退。临床实验中仅不到5%的患者因副作用终止治疗。

经颅磁刺激疗法

经颅磁刺激疗法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1、什么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 ion, rTMS)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的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应用。英国、德国、美国、丹麦、日本、以色列、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应用该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研项目。 2、经颅磁刺激疗法的机制是什么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是建立在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医疗技术。它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的生理效应,比如激发神经介质的释放(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使神经介质功能正常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经颅磁刺激能治疗哪类疾病 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难治性脑功能疾病的治疗,涵盖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目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的疗效已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通过了FDA认证。同时,每年都有上万篇TMS项目的文章发表,内容涉及TMS应用在精

神领域对抑郁、幻听、神经性耳鸣、焦虑、睡眠障碍、强迫症等适应症的治疗;在神经领域的神经损伤后的康复、帕金森病、癫痫病的治疗等;在康复领域涵盖了各类精神、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康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等。 4、经颅磁刺激真的有效吗 经颅磁刺激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无数的科研及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20 08年美国FDA批准经颅磁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并得到了全球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医生的广大认可。它目前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的非系统性非侵入性治疗抑郁症的疗法,尤其适用于曾经用过抗抑郁药物而疗效不佳的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平均已尝试过四种抗抑郁药,并且至少完成过一种完整用药疗程。在临床实验中,这样的患者平均每两位中就有一位获得显着症状改善,平均每三位患者中就有一位症状完全消失。 5、经颅磁刺激的优势在哪里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的物理治疗手段,疗效明确。相对于药物治疗,其起效快、副作用小,不易成瘾。由于它是非系统性疗法,所以不伴有用药常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性功能异常、恶心、嗜睡、口干等。经颅磁刺激是门诊疗法,长期费用较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需麻醉镇静,可以完全保持清醒。相对于物理治疗,特别是电休克治疗,其安全性高、无痛苦、不会影响认知功能。 6、经颅磁刺激治疗有什么禁忌症吗 有癫痫发作史或强阳性癫痫家族史: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真正的经颅磁刺激仪(rTMS)概述汇编

真正的经颅磁刺激仪(rTMS) 2012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明确定义“经颅磁刺激诊断(TMS)”。内容为:“在单独诊察室进行,仪器准备、核对医嘱、排除禁忌症、告知注意事项、去除患者身上所有影响治疗的物品。如计算机软盘或磁带、假牙等、取半卧位,戴耳罩、使用经颅磁刺激以(TMS)、将一刺激磁头(大饼型或8字型)放在特定部位的头皮上,调节合适的频率,强度等参数进行刺激,在相应的效应器记录刺激颅脑的及时反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撰写报告。” 其次,《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定义了“经颅重复磁刺激治疗(rTMS)”。内容为:“用于特定疾病的中枢治疗。在胫前肌或小指展肌安置记录表面电极,地线置于踝部,对侧额叶皮层刺激,观察肌肉动作电位波形,判断运动阈值。据此判断最佳刺激部位并根据阈值设置刺激强度。根据病情需要设置刺激的参数,含强度、频率、间隔时间和总时程,对病人进行治疗。治疗中,观察病人反应并随时调整。治疗后,记录治疗反应。” 从《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定义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经颅磁刺激仪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 二、真正的重复经颅磁刺激仪刺激强度至少要达到1 Tesla(特斯拉)以上。所谓“经颅”,就是指脉冲磁场能穿过皮肤和颅骨刺激到大脑皮层区域2.5CM左右的深度,这就需要1 Tesla(特斯拉)以上的刺激强度才能探测到运动阈值。 三、 四、 五、刺激频率是衡量重复经颅磁刺激仪(rTMS)的主要性能指标。重复经颅磁刺激在临床中应用最为普遍的频率范围是0~100HZ,并且根据不同的病症需要进行调整。真正的重复经颅磁刺激仪,线圈需要准确的定位和调整,才能刺激到大脑皮层的某个特定的区域。

经颅磁刺激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经颅磁电疗仪

经颅磁刺激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线圈感应电场 一引言 大脑是人体活动的中枢系统感觉系统输入的信息经过它的处理来支配人的行为大脑是复杂的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它有不同的描述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对损伤大脑的临床研究尸体解剖学比较以及医学成像使我们对大脑的形态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大脑如何工作即脑功能的了解还不完全; 大脑工作出现异常也是束手无策80 年代末为了更好地利用大脑和保护大脑健康掀起了脑科学研究热潮经颅磁刺激正是在这情况下出现并正走向成熟的一种认识调节和干预大脑的新方法了解脑功能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外界刺激大脑然后检测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响应为了解这些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治疗相应的疾病传统的直接电刺激在临床试验治疗中被广泛地应用然而直接电刺激(如使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具有创伤性会给受试者造成不适的感觉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而且使用电流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由于颅骨的存在使刺激电流有较大的衰减深部组织难以得到刺激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简称TMS)是使用脉冲磁场影响脑的电活动的方法在 1985 年英国Sheffield 研究人员成功地进行了经颅磁刺激并进行首次临床检查结果证明TMS 可用于探查运动神经路径: 对健康人刺激运动皮质可以见到手肌肉有大约25ms 的抽动; 而对有神经疾患的人刺激运动皮质显示出较慢的传导TMS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无创伤性受试者不会有头皮被刺的不舒适感觉这个令人鼓舞的结果促使TMS 的商品化一种新的脑刺激方法经颅磁刺激从此受到人们的不断关注 二磁刺激的基本原则 细胞膜保持一个电位差静态细胞的跨膜电位差是-70mV(细胞内更负) 外加电场叠加到细胞膜两侧可以改变细胞膜电位差因此外加电场能够除极化细胞膜激活可兴奋性组织如神经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可以产生适合于神经刺激的电场而且具有非侵入性在TMS 时激活的源泉是时变磁场在组织内的感应电场(如图1 所示)根据Faraday 定律时变磁场B(r t)在组织内矢径为r的任一点处的感应电场E(r t)可以由下式获得若兴奋性组织的电导率为 那么时变磁场感应的电流密度J 为J= E (2)从理论上根据磁场产生的方法和磁刺激的部位如头部建立组织模型利用式(1)和(2)可以计算出所刺激部位的电场(或电流密度)分布从而寻找最佳刺激方案确定磁刺激点或利用理论分析结果优化磁刺激仪设计使用TMS 的脑刺激是在脑外头皮上产生强磁场脉冲实现的磁场脉冲在脑内感应出电场当感应电流超过神经组织兴奋阈值时磁刺激就像电刺激一样刺激相应部位的组织磁场感应的电场激活皮质神经元需要的磁场强度在1.5~3TTMS 既可以兴奋皮质又可以干扰它的功能已观察到的兴奋效应通常是肌肉抽动或光幻觉(Phosphenes); 而损伤(Lesion)模式TMS 可以瞬间抑制感觉或干扰任务执行 三磁刺激仪的基本原理和现状 磁刺激仪有两种类型: 单脉冲磁刺激仪和重复脉冲TMS(rTMS)磁刺激仪后者可以产生1~60Hz 的刺激群目前商品化的磁刺激仪在全球使用的有数千台国内也已经研制出单脉冲磁刺激仪但没有商品化国外主要有三个刺激仪生产厂: Cadwell Laboratories Inc.(Kennewick USA) Magstim Company Ltd.(WhitlandUK)和Medtronic Dantec NeuroMuscular(Skovlunde Denmark) 其它有日本的NihonKohden Company 德Schwarzer GmbH Ba rmannstr 尽管产生磁场的方法有很多由于磁刺激所要求的磁场强度和刺激对象的要求现有的磁刺激仪产生磁场的方法都一样均采用线圈磁刺激仪由两部分组成(如图2): 产生快速变化电流的电路部分和产生时变磁场的线圈两者通过电缆连接磁刺激皮质时可以手持线圈置于被刺激部位头皮之上磁刺激仪电路原理如图2 所示它由储能电容器组C 线圈和一个控制电容放电的可控硅开关组成R 表示线圈连接部件以及电缆的电阻事实上它是一个R L C 串联二阶电路包含有电感和电容两个储能元件磁刺激前电容C充电到初始电压V(在2~3kV 范围) 磁刺激时选通可控硅使其导通电容快速放电产生一电流脉冲波形通常是一个阻尼正弦脉冲持续时间300 s 浪涌峰值达到5~10kA 电流使线圈产生强大的时变磁场D 是一个续流二极管起着保护电容的作用电阻r 一方面保护二极管D 另一方面控制电流的波形根据克希霍夫定律可以计算流过线圈的电流目前的磁刺激仪电流脉冲特性各个厂家有所不同根据功率和脉冲频率要求电流脉冲波形有三种 (1) 单相电流脉冲快速从零升至峰值然后逐渐降至零; 电路工作于过阻尼状态流过线圈的电流I(t) (2) 双相电流脉冲是一个周期阻尼正弦波脉冲 (3) 多相电流脉冲是多周期阻尼正弦波脉冲产生双相或多相电流脉冲时 电路工作于欠阻尼状态流过线圈的电流I(t)为磁刺激仪的关键部件是线圈由于时变磁场是由线圈上各个电流元产生磁场的叠加所以线圈的几何形状决定了所产生场的分布和特点目前商品化的磁刺激仪采用的刺激线圈基本形状有圆形和八字形可以证明八字形线圈较圆形线圈有较好的聚焦性各个厂家也有改进的圆形和八字形线圈Cadwell 的一些线圈有一个矩形边的水滴状但这种

经颅磁刺激系统参数国产

经颅磁刺激系统参数(国产) 一、产品主要配置要求 1、磁刺激器主机: 1台; 2、液态内循环冷却系统: 1套; 3、与冷却系统配套的圆形线圈:1副,“8”字型线圈1副; 4、重复刺激定位帽:5套 5、管理与控制系统:1套 6、线圈支架:1套 7、MEP模块; 二、主要技术性能要求 (一)磁场刺激仪技术性能要求 1、产品能用于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相关中枢神经以及外周神 经疾病的治疗 2、刺激频率:0-100Hz可调;(必须提供《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表》 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3、冷却系统为液态内循环冷却系统(必须提供《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表》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4、脉冲磁场的最大磁感应强度:不低于6 Tesla(必须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5、磁感应强度最大变化率:40KT-80KT; 6、脉冲上升时间:50μs±10μs ★7、输出脉冲宽度不低于250μs(或双向波单边最大输出脉冲宽度不低于250μs);(必须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证》或国家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加以证明。) 8、电脑操作方式,中文界面,仪器本身能实现:

a)硬盘储存、USB储存; b)专家方案、病历管理、以及病历打印输出; c)刺激模式图形(数字)仿真、温度显示与控制保护。 9、一体式可推移整机结构: a)静音脚轮设计; b)可固定线圈支架; 10、具备触发输入输通用接口。 11、单脉冲、重复脉冲、BURST、PATTEREND刺激的多种刺激模式自由调整。 12、开放式的技术平台,可与国内外的主流肌电诱发电位仪、脑电图等设备兼容。 三、提供近期成交合同3份。 四、整机免费保修≥3年。 带★号为必备要求,否则,作废标处理。

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训练认知注意力地利弊与机制

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训练认知注意力的利弊与机制 目前,无创性的经颅刺激技术由于其在脑部功能研究及治疗方面的有效性、无创性、易操作、价格低廉等优势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两种方法,TMS、tDCS作为有效的脑功能调节技术,具有可逆性改变神经电导率的能力,且不对神经组织造成损伤,即具有安全的神经调节能力。 注意力障碍虽只是认知障碍的一个方面,但患者若有注意力障碍时,常表现为注意力涣散,不能将其长时间地保持在某项康复训练上。因此,注意力障碍的康复是认知康复的基础,只有改善注意障碍,记忆、学习、执行等其他认知障碍的康复才能有效进行,使大脑更多地接受外界信息量,避免认知障碍加重,产生恶性循环。 TMS、tDCS两者各有其优势,但是临床上如何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训练认知注意力,尚需要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考量。 1.基本原理 1.1 TMS TMS刺激装置包括电容器和感应器两个主要部分。电容器储存大量的电荷,在极短时间内放电,使感应器的感应线圈产生磁场,并在脑内产生反向感生电流。皮层内的电流可以激活大的锥体神经元,引起轴突内的微观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电生理和功能的变化。其最终既可引起短暂脑功能的兴奋或抑制,也可以产生长时程的皮层可塑性改变。 TMS的刺激线圈有多种。大的圆线圈穿透性较强,但产生的效应不够局限;而小型的“8”字线圈空间局限性较好,例如刺激运动皮层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0.5~1.0cm,而它的穿透性较弱,只能达到脑内3cm[1]。 TMS有3种主要刺激模式:单脉冲TMS(sTMS)、双脉冲TMS(pTMS,或double.coil TMS)以及重复性TMS(rTMS)。3种刺激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生理基础及脑内机制相关。sTMS产生的弱电流场可以引起皮层的去极化;pTMS中第1个刺激引起神经元的活化后,可以降低神经元对下一个刺激的反应阈; rTMS中的慢刺激模式趋向于引起皮层的抑制,快刺激模式则引起兴奋[2,3]。由于TMS会引起头痛、颈痛等反应,因此很难设置有效的伪刺激(sham)对照[4]。不过,尽管 TMS 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 TMS 在作用精度及对照设置方面仍然存在限制。 1.2 tDCS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tDCS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其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伪刺激多是作为一种对照刺激[2,3]。神经生理实验证明,神经元通过放电频率改变对静态电场 (直流电)起反应。因此当tDCS的正极或阳极靠近神经元胞体或树突时,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加;而电场方向颠倒时神经元放电减少。与TMS结果不同的是,tDCS影响的只是已经处于活动状态的神经元,不会使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元放电[5-6]。另外,tDCS刺激足够时间后停止刺激,此效应会持续长达1h。tDCS 也不同于其他作用于大脑和神经的传统电刺激技术,它不会导致神经元细胞自发放电,也不会产生离散效应(如与传统刺激技术相关的肌肉抽搐)。 2.安全性和操作要领

经颅磁刺激疗法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1、什么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 ion, rTMS)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的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应用。英国、德国、美国、丹麦、日本、以色列、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应用该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研项目。 2、经颅磁刺激疗法的机制是什么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是建立在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医疗 技术。它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的生理效应,比如激发神经介质的释放(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使神经介质功能正常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经颅磁刺激能治疗哪类疾病 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难治性脑功能疾病的治疗,涵盖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目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的疗效已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通过了FDA 认证。同时,每年都有上万篇TMS项目的文章发表,内容涉及TMS应用在精神领

域对抑郁、幻听、神经性耳鸣、焦虑、睡眠障碍、强迫症等适应症的治疗;在神经领域的神经损伤后的康复、帕金森病、癫痫病的治疗等;在康复领域涵盖了各类精神、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康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等。 4、经颅磁刺激真的有效吗 经颅磁刺激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无数的科研及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200 8年美国FDA批准经颅磁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并得到了全球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医生的广大认可。它目前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的非系统性非侵入性治疗抑郁症的疗法,尤其适用于曾经用过抗抑郁药物而疗效不佳的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平均已尝试过四种抗抑郁药,并且至少完成过一种完整用药疗程。在临床实验中,这样的患者平均每两位中就有一位获得显着症状改善,平均每三位患者中就有一位症状完全消失。 5、经颅磁刺激的优势在哪里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的物理治疗手段,疗效明确。相对于药物治疗,其起效快、副作用小,不易成瘾。由于它是非系统性疗法,所以不伴有用药常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性功能异常、恶心、嗜睡、口干等。经颅磁刺激是门诊疗法,长期费用较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需麻醉镇静,可以完全保持清醒。相对于物理治疗,特别是电休克治疗,其安全性高、无痛苦、不会影响认知功能。 6、经颅磁刺激治疗有什么禁忌症吗 有癫痫发作史或强阳性癫痫家族史: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经颅磁刺激的生理基础以及临床应用

经颅磁刺激的生理基础以及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27T09:46:01.0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下第12期作者:蒋十情张伟超 [导读] 从此揭开了磁刺激技术及其临床研究的序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之一,现广泛的应用于康复医学和精神心理学。 沈阳体育学院辽宁省沈阳市 110102 【摘要】本文从经颅磁刺激技术的提出、特点、作用等方向出发,详细阐述了经颅磁刺激的生理基础,并通过文献资料法,阅读多篇外文文献,阐述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以便于让更多的读者详细认识TMS。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生理基础;临床应用 1 TMS的提出及作用 TMS在1985年由Barker首次提出,从此揭开了磁刺激技术及其临床研究的序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之一,现广泛的应用于康复医学和精神心理学。 2.1 调节神经突触的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提高神经传导兴奋性,降低突触传导阈值,使原来不活跃的突触变为活跃的突触,从而形成新的传导通路。低频TMS 引起运动诱发电位抑制,而高频TMS 则引起运动诱发电位增强,这是因为激活了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道,改变了突触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低频刺激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产生长时程抑制,高频刺激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产生长时程增强。 2.2 神经突触再生 突触的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修复、学习、记忆等重要脑功能密切相关。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引起突触结构改变,如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增加,突触间隙变窄而使突触传递功能增强。这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可通过调节突触功能影响神经网络重建。 2.3 对脑血流的影响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能对皮质局部代谢水平和脑血流有调节作用,可使局部脑血流和血流速度增加,有利于神经细胞生长,形成新的树突和轴突。 2.4 对早期即刻基因表达的影响 Aydin-Abidin、Volz LJ、Mix A等人的研究均表明磁刺激能引起皮质较广泛的C-fos基因的表达增加,在松果体,视网膜及调节生物节律区,有更敏感的转录因子CREB磷酸化形式表达增加,重复磁刺激引起的这种效应更明显。 3 TMS的临床应用 3.1 TMS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机理 3.1.1半球间竞争模型 健康人两半球间存在相互、平衡性的抑制或竞争。脑卒中导致一 侧半球受损破坏了这种平衡,使受累半球对于未受累半球的抑制减弱,未受累半球对受累半球的抑制增加,因此受累半球遭受“双重障碍”,即受损和过多的受抑制。而TMS能通过兴奋受累半球或者抑制未受累半球来平衡半球间的竞争。 3.1.2“双相平衡”恢复模型 结构保留度的大小决定半球间竞争模型和代偿模型哪一种占优势。结构保留度高,则半球间竞争模型较代偿模型更占优势,而代偿模型在结构保留度较低时占优势。在代偿模型占优势时,TMS能促进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和突触素的表达,增加部脑血流和血流速度。3.2 TMS与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患者常表现出运动皮层的过度兴奋,由于对皮层缺少抑制,导致了皮质脊髓的运动信号输出过量。TMS通过抑制皮质脊髓的过度活动来减少肌张力障碍的症状。 3.3 磁刺激对脊髓损伤运动障碍的作用 3.3.1兴奋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皮层 脊髓损伤患者皮层功能受到抑制,而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皮层 的抑制作用下调,因此刺激皮层增加对残存皮质脊髓束驱动能力,可能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 3.3.2 rTMS 可以下调皮质内抑制 增强了脊髓上位中枢对脊髓节段兴奋性的调控作用,减轻脊髓反射的亢进程度,从而改善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正向调节皮质-脊髓通路中γ-氨基丁酸受体。 3.3.3 促进脊髓残余神经组织的可塑性变化 沿皮质脊髓束向下传导的神经冲动是诱导脊髓神经系统可塑性变化的重要手段,促进脊髓内轴突生长脊髓损伤区内生长相关蛋白增加,通过下行的5羟色胺通路,兴奋脊髓中的中枢模式发生器。 3.4 磁刺激国外研究 Yamanishi等对磁刺激和电刺激抑制逼尿肌过度活跃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发现磁刺激能最大充盈的膀胱容量,在抑制逼尿肌过度活跃方面,磁刺激可能比电刺激更有效。 Bycroft等对 T6—12脊髓完全性损伤患者骶 2—4神经根进行磁刺激,也发现了磁刺激可抑制逼尿肌收缩。 Rodie等对10例脊髓损伤患者和7例志愿者的实验,发现FMS诱导逼尿肌收缩的条件包括:磁刺激时间>1 8,磁刺激频率>30 Hz,膀胱内液体量>200ml等。 4 结论 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无创、无痛、安全可靠的技术在临床上已经取得显著成果,除了神经康复学领域,经颅磁刺激也广泛作用于精神

经颅磁刺激配置及技术参数

经颅磁刺激仪在使用过程中无耗材。

1 、重复经颅神经磁刺激主机: 1.1采用内部触发时最大刺激输出脉冲频率≥50Hz; 1.2在接受外部触发时,最大输出磁刺激脉冲频率≥50Hz; 1.3刺激频率,或称刺激输出脉冲频率,误差范围≤±3%之内; 1.4 磁刺激输出脉冲宽度≤300μs(微秒); 2、磁刺激控制装置: 2.1 磁刺激专用控制器; 2.2 工业级控制电脑; 2.3 实时线圈温度显示; 2.4 温度保护:当线圈表面温度达到或超过41度时自动保护; 3 、磁刺激软件系统: 3.1 磁刺激控制专用软件; 3.2 持续超过10分钟未触发系统将自动卸载保护; 3.3 刺激模式可调; 3.4 单脉冲式刺激; 3.5 双导MEP模式刺激; 3.6 连续重复脉冲式刺激; 3.7 可编辑的组合式连续重复刺激; 4、磁刺激刺激线圈: 4.1磁刺激线圈应具备实时、动态降温系统,非静态冷却; 4.2 线圈的冷却降温方式:动态气流式冷却;拒绝冷却液式(液冷)冷却; 5 、运动阈值(MEP)测量系统: 5.1运动诱发电位放大器,通道数:≥2通道,; 5.2 可实时、同步记录不少于两个部位的MEP信号; 5.3 同时显示两个部位的MEP信号; 5.4 须明确所配备的MEP系统的:品牌、型号、规格、制造厂家和相关技术指 标; 6 分体式模块化架构:

6.1 磁刺激主机、控制器、储能单元为模块化分体式结构,便于单独更换和升 级; 6.2 独立线圈支架:支架自带脚轮可移动; 6.3 数据交换存储卡可插拔: 7、拓展能力: 7.1 预留专用磁刺激导航接口 7.2 可升级和扩展性:可通过增加外置模块升级改造可达到至更高刺激频率与能量级别的磁刺激系统。

TMS经颅磁刺激技术

TMS经颅磁刺激技术是MOGT六大核心技术之一,全称“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简称TMS),是一种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疗法,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神经递质和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TMS技术在临床上对儿童认知、言语功能,改善情绪和抑郁、失眠、自闭症、儿童癫痫、肌无力、脑卒中、多发性抽搐、脑性瘫痪等儿科顽疾,疗效获得普遍认可,获得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药监局和卫生部门的许可,其中包括要求最为严格的美国联邦药监局(FDA)、欧洲CE认证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有效性和安全性都非常确切。【摘自发育行为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c18416931.html,】 TMS经颅磁刺激技术档案: 【治疗类别】小儿精神类疾病 【主治病种】睡眠障碍、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抽动症等

【治疗对象】 3-18岁儿童、青少年 【治疗目标】促进健康的神经递质的分泌,替代药物,实现放松、愉悦情绪。 【诊疗范围】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婴幼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免疫性疾病,如睡眠障碍、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抽动障碍等语言发育迟缓等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技术原理 TMS共有三种主要的刺激模式:单脉冲TMS(sTMS)、双脉冲TMS(pTMS)和重复性TMS(rTMS)。每种刺激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生理基础及脑内机制相关。新一代立体定位式TMS 整合fMRI结果,极大地提高TMS刺激部位的准确性,精确控制刺激大脑的深度而准确调节刺激强度。重复经颅刺激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它的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目的。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低频刺激的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1、什么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的)、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的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应用。英国、德国、美国、丹麦、日本、以色列、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应用该技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诊断、治疗和科研项目。 2、经颅磁刺激疗法的机制是什么?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是建立在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医疗技术。它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的生理效应,比如激发神经介质的释放(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使神经介质功能正常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经颅磁刺激能治疗哪类疾病? 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难治性脑功能疾病的治疗,涵盖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目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的疗效已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通过了FDA认证。同时,每年都有上万篇TMS项目的文章发表,内容涉及TMS应用在精神领域对抑郁、幻听、神经性耳鸣、焦虑、睡眠障碍、强迫症等适应症的治疗;在神经领域的神经损伤后的康复、帕金森病、癫痫病的治疗等;在康复领域涵盖了各类精神、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康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等。 4、经颅磁刺激真的有效吗?

经颅磁刺激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无数的科研及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2 008年美国FDA批准经颅磁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并得到了全球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医生的广大认可。它目前是美国FDA批准的唯一的非系统性非侵入性治疗抑郁症的疗法,尤其适用于曾经用过抗抑郁药物而疗效不佳的成人患者。这些患者平均已尝试过四种抗抑郁药,并且至少完成过一种完整用药疗程。在临床实验中,这样的患者平均每两位中就有一位获得显著症状改善,平均每三位患者中就有一位症状完全消失。 5、经颅磁刺激的优势在哪里?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的物理治疗手段,疗效明确。相对于药物治疗,其起效快、副作用小,不易成瘾。由于它是非系统性疗法,所以不伴有用药常见的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性功能异常、恶心、嗜睡、口干等。经颅磁刺激是门诊疗法,长期费用较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需麻醉镇静,可以完全保持清醒。相对于物理治疗,特别是电休克治疗,其安全性高、无痛苦、不会影响认知功能。 6、经颅磁刺激治疗有什么禁忌症吗? 有癫痫发作史或强阳性癫痫家族史: 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严重酒精滥用者; 有颅脑手术史者,脑内有金属植入物者; 植入心脏起搏器者; 7、经颅磁刺激治疗安全吗?

经颅磁刺激应用指南

Guidelines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on the therapeutic use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Jean-Pascal Lefaucheur a ,b ,?,Nathalie André-Obadia c ,d ,Andrea Antal e ,Samar S.Ayache a ,b ,Chris Baeken f ,g ,David H.Benninger h ,Roberto M.Cantello i ,Massimo Cincotta j ,Mamede de Carvalho k ,Dirk De Ridder l ,m , HervéDevanne n ,o ,Vincenzo Di Lazzaro p ,Sa?a R.Filipovic ′q ,Friedhelm C.Hummel r ,Satu K.J??skel?inen s ,Vasilios K.Kimiskidis t ,Giacomo Koch u ,Berthold Langguth v ,Thomas Nyffeler w ,Antonio Oliviero x ,Frank Padberg y ,Emmanuel Poulet z ,aa ,Simone Rossi ab ,Paolo Maria Rossini ac ,ad ,John C.Rothwell ae ,Carlos Sch?nfeldt-Lecuona af ,Hartwig R.Siebner ag ,ah ,Christina W.Slotema ai ,Charlotte J.Stagg aj ,Josep Valls-Sole ak ,Ulf Ziemann al ,Walter Paulus e ,1,Luis Garcia-Larrea d ,am ,1 a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Henri Mondor Hospital,Assistance Publique –H?pitaux de Paris,Créteil,France b EA 4391,Nerve Excitability and Therapeutic Team,Faculty of Medicine,Paris Est Créteil University,Créteil,France c Neurophysiology and Epilepsy Unit,Pierre Wertheimer Neurological Hospital,Hospices Civils de Lyon,Bron,France d Inserm U 1028,NeuroPain Team,Neuro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Lyon (CRNL),Lyon-1University,Bron,France 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Georg-August University,G?ttingen,Germany f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Medical Psychology,Ghent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GHEP)Lab,Ghent University,Ghent,Belgium 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University Hospital (UZBrussel),Brussels,Belgium h Neurology Service,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s,Centre Hospitalier Universitaire Vaudois,Lausanne,Switzerland i Department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Section of Neurology,University of Piemonte Orientale ‘‘A.Avogadro’’,Novara,Italy j Unit of Neurology,Florence Health Authority,Firenze,Italy k Institute of Physiology,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Faculty of Medicine,University of Lisbon,Portugal l Brai 2n,Tinnitus Research Initiative Clinic Antwerp,Belgium m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University Hospital Antwerp,Belgium 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Lille University Hospital,Lille,France o ULCO,Lille-Nord de France University,Lille,France p Department of Neurosciences,Institute of Neurology,Campus Bio-Medico University,Rome,Italy q Department of Neurophysiology,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University of Belgrade,Beograd,Serbia r Brain Imaging and Neurostimulation (BINS)Laboratory,Department of Neurology,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Hamburg-Eppendorf,Hamburg,Germany s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Turku University Hospital,University of Turku,Turku,Finland t Laboratory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AHEPA Hospital,Aristotle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Thessaloniki,Greece u 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Unit,Neurologia Clinica e Comportamentale,Fondazione Santa Lucia IRCCS,Rome,Italy v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University of Regensburg,Regensburg,Germany w Perception and Eye Movement Laboratory,Department of Neurology,University Hospital,Inselspital,University of Bern,Bern,Switzerland x FENNSI Group,Hospital Nacional de Parapléjicos,SESCAM,Toledo,Spain y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Ludwig Maximilian University,Munich,Germany z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Psychiatry,CHU Lyon,Edouard Herriot Hospital,Hospices Civils de Lyon,Lyon,France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8416931.html,/10.1016/j.clinph.2014.05.021 1388-2457/ó2014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Published by Elsevier Ireland Ltd.All rights reserved. Abbreviations:AHRS,auditory hallucination rating scale;ALS,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MT,active motor threshold;ARAT,action research arm test;BDI,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OLD,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BPRS,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CANMAT,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CAPS,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Cc,circular coil;CGI,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RPS,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TBS,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DBS,deep brain stimulation;DCc,double-cone coil;DLPFC,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PD,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dPMC,dorsal premotor cortex;ECT,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EG,electroencephalography;EMCS,Epidural motor cortex stimulation;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8c,?gure-of-eight coil;FCD,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DG,18F-?uorodeoxyglucose;(f)MRI,(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ABA,gamma-aminobutyric acid;H-coil,Hesed coil;HDRS,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F,high-frequency;IFG,inferior frontal gyrus;ISI,interstimuli interval;iTBS,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JTT,Jebsen–Taylor hand function test;LF,low-frequency;LTD,long-term depression;LTP,long-term potentiation;M1,primary motor cortex;MADRS,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EP,motor evoked potential;MSO,maximum stimulator output;NICE,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9HPT,9-hole pegboard test;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PaD,panic disorder;PANSS,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PAS,paired associative stimulation;PD,Parkinson’s disease;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T,physical therapy;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QPS,quadripulse magnetic stimulation;rCBF,regional cerebral blood ?ow;RMT,resting motor threshold;(r)TMS,(repetitive)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S1,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2,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ANS,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PS,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SMA,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tDCS,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MS,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PC,temporoparietal cortex;UPDRS,un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VS,vegetative state;Y–BOCS,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 ?Corresponding author.Address:Service Physiologie,Explorations Fonctionnelles,H?pital Henri Mondor,51avenue de Lattre de Tassigny,94010Créteil cedex,France.Tel.:+33149812694;fax:+33149814660. E-mail address:jean-pascal.lefaucheur@hmn.aphp.fr (J.-P.Lefaucheur).1 Equal contrib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