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瑟姆城市化三阶段理论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精明增长”现在已成为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法 则。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 --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 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 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现了大 都市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
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 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 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近10年,美国规划学者提出了“精明增长 (Smart growth)”的理论。
该理论是针对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都 市蔓延,导致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非 常高昂,城市景观非常单调而提出的
认为城市规划建设应该相对地集中,就是密 集型的组团,组团与组团之间应该有较开阔的绿 地相隔离,一个组团里生活和就业单元应该适当 地混合,混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生态平衡和生 活的舒适度。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 素有国土大小、人口多寡、历史基础、自然资源、 经济结构和划分城乡人口标准等,但所有因素中,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最为密切。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 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 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究竞是什么样的 相关模型?这里探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一 般关系。
34
(2)生活性服务业与城市化
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性 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有物 质消费,也要求有文化消费、精神消费。 这些要求,刺激城市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 服务性行业,如零售饮食、社会保险、文 化娱乐、体育卫生、文化教育、房地产等。
44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借鉴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及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借鉴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服部硅二郎的“区域与城市发展的相关分析”,诺瑟姆(R.M.Northam)“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博格(L.v.d.Berg)的“城市人口的动态过程分析”。

而诺瑟姆的S型曲线理论应用最为广泛。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根据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于1975年提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呈S型曲线,如图所示:曲线表明,城市化发展呈阶段性:初级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当人口超过10%,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市化发展呈加速状态,进入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大约超过70%时,城市化又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也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率比较低下,能提供的商品粮有限,而粮食的供应是区域内实现城市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粮食不仅保证城市人口的正常生活,同时是城市的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社会的资金积累也是有限的,并且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因此工业化处在初级阶段,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不足,所以城市发展缓慢。

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工业化进入起飞阶段,初期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大量劳动力进入城镇、城市,特别是进入大城市,进入工厂就业,进入城市的各类服务业,促使城市化进入高速成长期。

城市化后期阶段,工业己由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原来进入工业的一部分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已经大致完成,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城市,城市化进入缓慢发展和注重提高城市质量的时期。

119)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总结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呈不断加速之势。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为5000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5.1%。

整个19世纪,世界总人口增长了70%,而城市人口增长了340%,城市化水平提高到13.3%。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周跃辉2013-1-28 14:35:00 来源:学习时报 2013-01-28 第02版:当代世界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

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

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

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拿大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

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

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1950—1990年:逆城市化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60%。

一方面由于非均衡发展带来的以“城市病”为特征的城市经济社会问题突出,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在交通条件显著改善的条件下,迅速向大城市的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城市的产业活动也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诺瑟姆曲线是用来描述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模型,它基于经济学家西蒙·庞特雷诺斯基(Simon Kuznets)在1955年首次提出的理论,被应用于城市化研究中。

诺瑟姆曲线将城市化进程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标志和特征。

第一阶段:初级城市化在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较小。

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

城市的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

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中心,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第二阶段:迅速城市化在迅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快速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农业仍然是经济的重要部门,但工业和服务业也开始发展壮大。

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渐完善。

城市以工业为基础,劳动力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第三阶段:中等程度城市化在中等程度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逐渐接近饱和状态,城市人口占比相对稳定。

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壮大,农业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

城市的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劳动力从事不同的行业和职业。

第四阶段:高度城市化在高度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达到高峰,城市人口占比较高。

工业和服务业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农业几乎完全退出经济舞台。

城市规模巨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且高度发达。

城市的经济结构多元化程度高,劳动力从事各类行业和职业。

第五阶段:后城市化在后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程度逐渐趋于饱和,城市人口占比开始下降。

城市的经济结构逐渐转向知识经济和创新型经济。

城市规模相对稳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经高度发达。

劳动力主要从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需要注意的是,诺瑟姆曲线仅是一种理论模型,具体的城市化进程会受到地区的不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城市化进程也可以出现阶段的跳跃和重叠,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不严格遵循诺瑟姆曲线的五个阶段。

原理脑图

原理脑图

从军事防御到商品交换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产生的定义: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功能的定义: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城市集聚的定义: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城市的区域定义:与周围区域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城市的景观定义: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土地利用、建筑物、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的巨系统。

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乡之间界限日益模糊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人口、建筑、生产、消费、交换 ,城市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动态变化和多样的系统性:包含相互流动的经济、政治、社会、空间环境、要素流动子系统等集聚规模的差异生产效率的差异生产力结构的差异职能差异物质形态差异文化观念差异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一是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二是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广域型市制:市区与市域)城乡结构的“二元化”:城乡分治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7:1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城市的产生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我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更多城市规划师考试交流请加:102718125城市和城乡基本特征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纵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科技革命和创新全球化与新经济城市文化特质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联系的多样城市空间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策制度城市的形成主要推动力量现代城市发展动力城市发展阶段及其差异城市社会演进的基本规律城市演进影响因素更多城市规划师考试交流请加:102718125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物质和形态上的精神意识上的城市拉动力和农村推动力城乡规划调控1.聚集城镇化2.郊区化3.逆城镇化4.再城镇化1949-1957 启动阶段1958-1965 波动发展1966-1978 停滞阶段1979年以来快速发展沿海化、大城市化、城市群化、发达城市郊区化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注重城镇化质量农业人口转化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有形城镇化无形城镇化基本动力机制基本阶段历程当前状况推进健康城镇化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以外资和混合经济委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的含义(一个过程)城镇化水平=城市常住人口/区域总人口城市化发展基本特征我国城市发展历程及现状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更多城市规划师考试交流请加:102718125城镇化及其发展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快速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的拓展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于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发展与资源发展的关系更多城市规划师考试交流请加:102718125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关系工业革命推动城市进程城市市政设施缺乏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恶化空想社会主义欧文1917年在美国实践的协和村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公司城建设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古希腊-广场古罗马-记功柱、铜像(米利都、雅典、巴黎、伦敦)中世纪城市-城堡、教堂(古罗马.佛罗伦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广场和城市放射轴线(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绝对军权时期-巴黎的星形广场、香榭丽舍大道产生原因思想基础法律基础行政实践实践基础技术基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典型格局现代城市产生更多城市规划师考试交流请加:102718125国外城市及城市发展理论1恩温、帕克完成1898年《明天,通往改革的真正和平之路》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

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代表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诺瑟姆曲线被广泛应用于划分不同阶段。

本文将探讨诺瑟姆曲线的城市化进程划分标准,以及它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根据诺瑟姆曲线,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扩张阶段和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

1. 传统农业阶段在传统农业阶段,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城市人口相对较少,并且城市化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有限。

2. 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人口开始大规模增长。

这一阶段还伴随着城市化引发的问题,如住房不足、就业压力和环境污染等。

3. 城市化扩张阶段城市化扩张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

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这一阶段通常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重大改变。

4. 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指的是经济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

城市的人口增长放缓,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

城市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等因素。

二、诺瑟姆曲线的意义1.分析城市化进程通过诺瑟姆曲线的划分,可以清晰地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阶段特征。

这有助于政府和研究机构制定和调整城市化规划,以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

2.指导城市规划不同阶段的城市化对城市规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诺瑟姆曲线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优化交通网络和提升城市品质。

3.辅助经济发展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了解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三、诺瑟姆曲线的局限性尽管诺瑟姆曲线为城市化划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但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诺瑟姆曲线名词解释

诺瑟姆曲线名词解释

诺瑟姆曲线是一种用来描述城市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的理论模型,由美国地理学家R.M.诺瑟姆于1979年提出。

诺瑟姆曲线呈“S”型,描述了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根据该曲线,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长逐渐从缓慢增长到加速增长,然后达到一个基本成熟的状态,最后出现停滞甚至略有下降的趋势。

这个曲线展示了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在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水平较低;在加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在成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逐渐稳定,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值,城市发展相对稳定。

诺瑟姆曲线可以用来指导城市规划、人口管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工作。

例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以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在成熟阶段,需要关注城市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该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2.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3.城市规划: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4.城市人口: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5.城市绿地:用以栽植树木花草和布置配套设施,基本上由绿色植物所覆盖,并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场地。

6.城市用地区划:城市地域因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使用方式,而需将用地划分成不同的范围或区块,以表达一定的用途、权属、性质或量值等。

7.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功能与用途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8.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和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

9.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

10.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和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

11.城市景观规划: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总体布局,形成城市建设景观布局的基本构思。

12.居住用地:由几项相关的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的用途地域,一般包括住宅用地、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3.对外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管理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及其附属设施等的用地。

14.城市公共中心:居民集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组合有序的地区或地段。

15.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四)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诺瑟姆曲线: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提出的,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3.田园城市: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4.卫星城镇(卧城):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生产工作和文化需求需上母城去解决。

5.《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6.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

7.邻里单位: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指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组成功能齐全的居住区。

8.小区规划:9.有机疏散思想: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

10.全球城: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

11.全球化: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世界贸易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12.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3.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诺瑟姆曲线

诺瑟姆曲线

诺瑟姆曲线
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Ray.M.Northam)1979年提出了“城市化过程曲线”。

经过实证研究,可以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即呈现出一条“逻辑斯蒂”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10%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发展水平低,速度缓慢,经历的时间长,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
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推进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但可能会出现地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交通便利后,许多人和企业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后,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城市人口增长处于稳定
的发展时期,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并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2、城镇化含义: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过程和现象。

(城镇化三种模式:初期发展、过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3、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将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第一产业比重大。

加速阶段——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或以上;第一产业过渡到第二产业,比重较低。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相对稳定,第一产业比重小。

4、各个时期的代表:夏代,陶制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也师商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汉代国都长安;三国时期的曹魏邺城;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宋代开封城;元代都城大都;古希腊的希波丹姆;古罗马营寨城;5、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建造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以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后面是市。

每朝和每市各百步见方。

6、《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成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7、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是古罗马建筑辉煌的历史总结。

8、规划史上三位奠基人:霍华德、赖特、柯布西耶。

9、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外围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产业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一个公园,沿公园是公共建筑物,它们的外面是公园,公园外是商店,再外是住宅。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四科合一)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6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考试(四科合一)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6

327.[多选题]R. M. 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

A.中期阶段B.发展阶段C.初期阶段D.繁荣阶段E.后期阶段答案:A|C|E解析: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R. M. 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第二阶段为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第三阶段为后期阶段,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称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328.[多选题]同心圆理论中,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央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的集中点。

A.市民生活B.城市商业C.工业生产D.社会活动E.公共交通答案:A|B|D|E解析:同心圆理论是由伯吉斯于1923提出的。

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五个同心圆的区域:中心商务区、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良好住宅区和通勤区。

其中,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CBD),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329.[多选题]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认为,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无论是否将城市看做是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进行的。

A.地理空间B.经济空间C.居住空间D.社会空间E.生产空间答案:A|B|D解析:在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中,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认为,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

无论将城市看作是一个地理空间、一个经济空间,还是一个社会空间,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在与区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进行的,是整个地域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定地域环境中的中心。

因此,有关城市发展的原因就需要从城市和区域的相互作用中去寻找。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注册城乡规划师 城市规划原理 第5讲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二)

四、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1、城市发展理论(1)城市化理论城市的发展始终是与城市化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城市兴起和成长的过程来看,其前提条件在于城市所在区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也就是说,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的兴起和成长,只有当农村同时提供了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时,城市现象才能发生。

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是工业化。

工业化促进了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发展,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对比较成本利益、生产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追求,使得大量的生产集中在城市之中,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由于城乡之间存在着预期收入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而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城市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张。

随着城市和消费的不断扩张和分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总结: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与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等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关系极为密切。

可以说,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研究,提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城市发展的区城市是区域环境中的一个核心。

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趋势

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趋势

世界城镇化开展历程及趋势世界城镇化开展历程及趋势【摘要】以诺瑟姆城镇化开展的阶段性规律为根底,对工业革命后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化历程进行梳理,将城镇化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在回忆历史的根底上,对世界范围内的城镇化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镇化开展阶段开展趋势诺瑟姆认为城镇化呈“S〞型曲线开展,其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为众多研究证实和引用。

根据城镇化开展的“S〞形曲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率低于30%的时候,处于城镇化初始阶段,城镇化速度相对缓慢;当城镇化率处于30%—70%的时候,城镇化高速开展;当城镇化率超过70%以后,城镇化的速率有所回落进入平稳开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

依据以上标准,结合世界城镇化开展的实际历程,我们将1800年之后的世界城镇化进程分为三大阶段。

一、城镇化开展阶段第一阶段:城镇化初步开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城市化进程走在世界前面。

从1760年开始,经过90年的开展,到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比重超过50%的国家,根本实现城市化。

而在185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重仅为6.3%;其中开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比重为6.0%,兴旺国家的比重也仅仅到达11.4%。

第二阶段:城镇化局部开展阶段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道路对欧洲和北美等兴旺国家的城市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这100年时间里,兴旺国家城市化水平到达了51.8%。

同期,开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有明显进步,从1850年的6.0%增长到1950年的16.2%。

在这个阶段,开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依然处于30%水平以下,处于城镇化开展缓慢的初级阶段,而兴旺国家在1900年的城市化水平超过30%,城镇化水平加速开展,开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兴旺国家。

第三阶段:城镇化的普及开展阶段20世界50年代以后,全世界作为一个城市化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提高。

这一阶段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恰与上文提到的城镇化开展的阶段性规律相吻合,即一旦城镇化率到达一定高度30%以后,城镇化的进程呈加速开展的趋,这种趋势到城镇化率到达70%—80%左右才能减缓下来。

城镇化的纳瑟姆曲线定律

城镇化的纳瑟姆曲线定律

中国大陆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正由 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道路充满挑 战
30000 20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5000
加拿大 阿根廷
15000 10000 5000 0
菲律宾 韩国
1910
1924
1938
1952
1966
1980 1980
1994 1996


城镇化结构效率的释放——劳动力从低 效的农业部门流向高效的工业部门带来 的生产率提高——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 要动力; 城镇化聚集效率的释放——城市规模经 济带动的生产率提高——将成为经济继 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镇化面临的严峻挑战




粮食安全问题: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中国粮 食大陆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 农民工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平等享 有基本公共服务,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土地问题:城镇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镇建 设对“土地财政”依赖过大。 环境问题:城市水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等问 题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逐步加大。
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 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英国从15世纪末的圈地运动开始到19世纪中叶,英 国大约用了三个世纪时间完成城市化。 法国和美国大致用了一百多年时间来完成人口转移。 法国从1846年到1960年,城市人口比例从21 %上 升到62%,提高了41个百分点。美国从1820年到 1960年,城市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63%,提高了 56个百分点。 日本用了不到一百年时间来完成人口转移。日本在 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之后,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 镇地区流动。到196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也已达到 63%。 中国大陆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推进城镇化既 要积极、又要稳妥。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城市化的特征有哪些(1)初始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3)稳定阶段: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扩展资料城市化的特征1.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一工业化经济及远距离物流交换模式形成的通胀危机,采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通胀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通胀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一特征;2.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缺少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形成的能源危机,采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能源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能源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二特征;3.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掠夺与人类共生的生物质资源,超出了人类的预期,城市随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无限扩大,掠夺了大量的可生产粮食的土地资源,使粮食形成了新的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消除通胀危机、能源危机另外消除了粮食危机而形成的无粮食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三特征;4.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牺牲了人类生存质量使养老和就业发生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农事很好的解决了就业和养老问题而形成无养老就业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四特征;5.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燃烧化石能源形成的单一工业经济而形成的人类无法在生存的气候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很好的解决了气候危害而形成无气候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五特征;6.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对水的无限制使用而形成的无水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用水是原有城市水消耗的百分之一,从而解决由水消费而引起的水资源危机而形成的无水资源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六特征。

诺瑟姆曲线三个阶段

诺瑟姆曲线三个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将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期,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速度比较缓慢;第二阶段是中期,城市化水平在30%-70%,城市化加速发展;最后一个阶段是后期,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我国现处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但城市化水平、速度区域差异巨大。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题。

(1)最能体现我国当前城市化水平总体分布特征的是
[ ] A.东高西低
B.南高北低
C.东南高西北低
D.地高南低
(2)1990-2006年下列省级行政区城市化速度及2006年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正确的是
[ ] A.辽宁:城市化速度快,后期阶段
B.新疆:城市化速度慢,初期阶段
C.台湾:城市化速度快,中期阶段
D.北京:城市化速度慢,后期阶段
答案:1.A; 2.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瑟姆城市化三阶段理论
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在30%以下,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城市化水平才能够达到30%。

城市化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30%-70%之间时,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

城市化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70%后,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人口相对稳定,城镇人口的增加渐趋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城镇人口比重稳定在90%以上的饱和状态,后期城市化不再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而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