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带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修复足部创面
带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修复足部创面【摘要】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在修复足部创面的应用。
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5例足部皮肤组织缺损、坏死患者进行小腿外侧带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修复手术治疗,其中足背及踝前外侧外伤撕脱缺损4例,均予急症手术治疗。
冻伤致双足跟皮肤坏死、缺损1例,给予Ⅰ期切痂手术修复。
结果:本组5例患者,6例皮瓣均成活。
结论:应用带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修复足背、踝前外侧及足跟皮肤缺损,对肢体血供影响小,皮蒂长度及皮瓣大小选择灵活,皮瓣成活率高。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足部;修复小腿外侧皮瓣1985年由顾玉东首先报道,是以腓动脉皮支为血管蒂的皮瓣,这些皮支多数穿过小腿三头肌或小腿外侧肌间隙至浅层供养皮肤。
皮瓣切取后对小腿的血供影响较小,既可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也可顺行或逆行转移,皮瓣切取范围灵活。
我们采取腓动脉穿支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足部皮肤缺损,探究临床应用。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例(6足)。
4例为创伤所致,皮肤挫灭缺损,创面深达肌腱及骨质,其中3例为足背近侧及踝前皮肤缺损,缺损面积分别为 5 cm2×8 cm2,7 cm2×8 cm2,6 cm2×10 cm2大小,采取急症手术行腓动脉穿支皮瓣顺行转移修复,1例足背及踝前外侧皮肤缺损8 cm2×15 cm2 ,采取急症手术行腓动脉穿支逆行皮瓣转移修复。
1例为双足跟部冻伤,2周后皮肤坏死,Ⅰ期切痂,创面深达跟骨,左足4 cm2×5 cm2大小,右足5 cm2×6 cm2 大小,采取腓动脉穿支顺行皮瓣转移术修复。
1.2 应用解剖[1]腓动脉于外踝顶点上约8 cm形成两支主要终末支,其中一支即为穿动脉,向前穿过骨间膜经腓骨至外踝上方前内侧,由外踝顶点上约3.5 cm处穿出,有3%代替足背动脉,2%分支与胫前动脉共同合成足背动脉,向上向外走行至深筋膜入皮下组织,其发出返支向上,于深筋膜层发出广泛交通支可达小腿中上段,发出降支至踝,而在踝关节平面腓动脉主干与胫前、胫后动脉均有较粗的交通支相吻合,这就为小腿外侧皮瓣顺行或逆行转移提供可能,皮瓣的大小亦可灵活选择,皮瓣的静脉回流为上述皮支动脉的伴行静脉。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逆行应用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逆行应用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
结果:腓肠神经位置恒定,为多源性血供,且呈节段性分布。
腓肠神经在行走全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有腓肠肌的肌皮穿支与之吻合;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供血,其直径为(0.04±0.01)cm,并有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形成了纵行皮神经滋养血管网,在营养神经的同时,还发出小分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
在外踝尖上方3~7 cm范围内,腓动脉穿支数量为2~4支(平均为3支),直径为0.02~0.10 cm,一般0.06 cm以上的穿支总能找到1条,该穿支血管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血供较好的特点,可以设计腓动脉穿支为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在不牺牲下肢主干血管的情况下,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1992年Masquelet[1]率先提出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理论并应用于皮肤缺损的治疗,其后有关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关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报道较多,该皮瓣已成为治疗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常用供区,但有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相对比较缺乏[2-6]。
本实验将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准确的解剖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20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要确保血管通畅,外形上无损伤。
1.2应用管道铸型技术制作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标本1.2.1填充剂配制将25%过氯乙烯、红色水溶颜料、自凝牙托粉及自凝牙托水进行混合配制[7]。
腓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和临床PPT课件
带蒂腓动脉穿支皮瓣
Masquelet等于1988年首先提出并成功地应用 外踝上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 损
杨大平经解剖观察后认为该皮瓣的切取范围应 不大于13cm×10cm,否则皮瓣远端血供不足
5
Propeller flaps
a type of vascular flap based on one or more cutaneous perforators of an underlying vessel
29
皮瓣设计
点:于距外踝尖和胫骨前缘连线的中点向近端 垂直线5cm处
线:外踝尖和胫骨前缘连线的中点向近侧延长 线
面:在关键点近端18cm以内小腿外侧胫骨嵴 与腓骨之间根据创面大小设计皮瓣
20
Maolin Tang
21
腓动脉皮穿支的解剖特点
腓动脉体表投影相对恒定,为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 以腓骨小头为标记点
9.8±0.93 cm 13.4±0.90 cm 17.2±1.13 cm 21.3±0.77 cm
90% 80% 85% 90%
1.33±0.39mm 1.30±0.46mm 1.17±0.30mm 1.22±0.23mm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
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
1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 带蒂腓动脉穿支皮瓣
2
The concept of perforator flaps
Kroll SS, Rosenfield L: Perforator-based flaps for low posteriors midline defects. Plast Reconstr Surg 81:561-566,1988.
flap movement is achieved by mobilization of the cutaneous perforator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创面中的临床应用寿建国;王诗波【摘要】目的:探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后形成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12例手足背部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4~52岁,平均42岁。
缺损范围9 cm ×7 cm ~10 cm ×8 cm。
择期实施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同期采取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覆盖由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后形成的创面。
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
皮瓣质地优良,创面直接缝合,无需植皮。
结论应用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切取后所形成的创面,外形美观。
【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1137-1139)【关键词】外科皮瓣;显微技术;手足部;缺损【作者】寿建国;王诗波【作者单位】解放军第 102 医院创伤显微外科,江苏常州 213003;解放军第 102 医院创伤显微外科,江苏常州 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8.3对于手足背部皮肤合并有肌腱骨骼外露的患者,临床多选择游离皮瓣或前臂、小腿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供区行中厚植皮,影响供区、前臂或小腿外观。
笔者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以腓肠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位修复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后形成的创面12 例,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12 例,男8 例,女4 例;年龄24~52 岁,平均42 岁。
损伤原因:重物压伤10 例,交通伤2 例。
手部3 例,右侧2 例,左侧1 例;足部9 例,右足6 例,左足3 例。
合并掌骨、跖骨骨折4 例。
其中右手示指近节、中指中节及示、中指掌指关节处皮肤缺损肌腱外露1 例,右手中、环、小指掌指关节以远缺损并掌骨外露1 例,左手示、中、环指自掌指关节以远缺损并掌骨外露1 例;右足背皮肤缺损并趾伸肌腱外露3 例,右足拇趾趾骨近节以远并第1、2跖背皮肤缺损肌腱外露1 例,右足自第2、3、4、5跖趾关节以远缺损跖骨外露1 例,右足第1、2趾自跖趾关节以远缺损并跖骨外露1 例。
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1、腓肠肌区的肌皮穿支
2、比目鱼肌的肌皮穿支
比目鱼肌血供主要源于胫后动脉。胫后动 脉肌间隙支穿经比目鱼肌与趾长屈肌间隙 时分出比目鱼肌支,营养其内侧半及边缘 皮肤。 比目鱼肌外侧半血供主要源于腓动脉肌间 隔穿支。 其发出的肌支营养外侧半及边缘, 皮支则形成深筋膜下血管网和皮下血管网。
【应用解剖】
(一)腓肠神经 的来源与分布
腓肠外侧神经起自腓总神经,起点在距腓 骨头平面上方7cm,小腿后正中线偏外侧 2cm处。腓肠外侧皮神经发出后沿腓肠肌外 侧头表面下降,穿出腘筋膜后走行于小腿 后外侧部浅筋膜中。 腓肠内侧神经由胫神经发出,伴效小隐静 脉在浅筋膜深部下降,行于腓肠肌两头之
(二)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的营养血管
患者女性,35岁,因机器绞伤右足跟部致
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约4X11cm大小,术 中切取皮瓣时同时结扎小隐静脉远近端, 于术后48小时出现肿胀,皮瓣远端有少量 瘀斑,并有张力性水疱,发现后立即给予 减张处理,并做皮肤切口给予肝素放血湿 敷,皮瓣血运明显改善,后期全部成活。
一、腓动脉穿支蒂是皮瓣血供的可靠保证
骨皮瓣切取
在皮瓣近端切开皮肤显露腓肠神经及静脉,
并切断结扎。先切皮瓣外缘直达深筋膜, 掀起皮瓣游离至后肌间隔,可见由后肌间 隔或由比目鱼肌穿出的肌皮穿支。再切开 皮瓣内侧缘直达深筋膜下,在深筋膜下经 肌间隔向外侧腓骨处游离,可见深筋膜延 续于腓骨骨膜、骨间膜,纵行切开骨间膜, 自上而下钝性分离腓骨长短肌及比目鱼肌 间隙,向后拉开比目鱼肌,直达腓骨。然 后在保护弓状动脉的前提下,按预计长度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吴伟炽;黄东;祝李霖;黄国英;刘晓春【摘要】目的进一步了解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分布规律,为皮瓣的合理应用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例成人新鲜小腿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外径、走行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其规律性.结果10例标本共计47支穿支,平均4.7支,主要分布在腓骨头下10.0~30.0 cm范围内;腓动脉穿支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段以坶长屈肌肌穿支为主,而远段以肌间隙穿支为主.结论腓骨头下10.0~30.0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腓动脉有四处穿支出现基本恒定,血管管径在1.0 mm左右,适宜血管吻合,血管长度约5.0 cm,有足够的长度作为皮瓣血管蒂,适合皮瓣设计.【期刊名称】《实用手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30)002【总页数】3页(P149-151)【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研究【作者】吴伟炽;黄东;祝李霖;黄国英;刘晓春【作者单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广东广州513017【正文语种】中文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临床上重要的皮瓣供区,这种以腓动脉穿支为血管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分离相对简单、不必分离腓动静脉、不牺牲腓动静脉、不影响长屈肌、切取面积较大、皮肤柔韧性好、厚薄适中及供区隐蔽等诸多优点[1,2],因此被广泛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
临床根据皮肤软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各种方式,如带有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皮瓣、肌皮瓣等方式。
目前关于腓动脉穿支皮瓣相关解剖学研究的文献较少,不利于此种皮瓣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应用
缺点
• 切取面积有限,只适合修复中面积创面,切取宽度超过 5~8cm 时供区需植皮,影响美观;
• 腓肠内侧动脉伴行静脉粗大且管壁较薄,往往与受区静脉 口径相差较大,需要术者具备高质量的血管吻合技术;
• 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长段走行于腓肠肌内且有较多肌支, 解剖分离相对繁琐;
• 穿支穿出部位不恒定,穿支细小,对吻合技术要求高。
• 如找不到匹配的静脉吻合,要光静脉吻合口处理使其匹配 后吻合。
• 尽可能重建 2 条回流移时以腘窝皱褶中点为旋 转点,游离移时以术前探测标记的穿 支穿出点为皮瓣的关键点。 线:腘窝横纹中点至内踝的连线上, 或术前探测的腓肠内侧动脉主穿支与 副穿支血管连线为轴线。 面:切取层面为浅筋膜层,内而不超 胫前,后侧不超后正中线。
局部转移
游离移植
• 另外,由胫神经发出的腓肠内侧神经在腓肠内侧动脉深面 伴行,术中要注意保护,以防术后肌肉瘫痪。
注意事项
•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应以中小面积切取为主,皮瓣切取 后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是其应争取把握的原则。
• 腓肠内侧动脉伴行静脉外径粗大,与供区血管口径多不匹 配,为解决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静脉回流问题,提高 其成功率,选择受区较粗大的浅静脉或静脉分叉口吻保留 皮瓣较粗的浅静脉以备吻合。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优点
• 皮瓣切取后保留了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运动神经及深筋 膜,使术后供区保留了原有的运动功能;
• 皮瓣以腓肠内侧动脉及其穿支血管为蒂,不牺牲小腿主要 动脉,且术后不影响腓肠肌内侧头血供;
• 皮瓣薄,修复受区外形不臃肿; •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恒定,皮瓣血供可靠; • 腓肠内侧动脉能够提供足够长的血管蒂。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在手足 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皮肤组织修复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领域。
在众多皮肤修复技术中,皮瓣移植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皮肤缺损修复手术中。
其中,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因其丰富的血管供应和稳定的组织特性,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结构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二、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lateral inferior posterior tibioperone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是指以腓动脉穿支为供血来源的皮瓣。
其解剖学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结构:腓动脉穿支起源于腓动脉主干,其走行方向与小腿肌肉相平行,沿途分布多个穿支血管,为皮瓣提供稳定的血液供应。
2. 皮瓣范围: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范围较广,可根据手术需要灵活调整,同时需注意保护穿支血管的完整性。
3. 神经支配:皮瓣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腓肠神经和腓浅神经,为皮瓣的修复提供感觉功能。
三、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因其稳定的血供和良好的组织特性,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皮肤缺损修复手术。
其应用范围包括:1. 烧伤疤痕修复:对于烧伤疤痕导致的皮肤缺损,通过使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2. 皮肤肿瘤切除术后修复: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常会出现皮肤缺损,此时可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
3. 创伤性皮肤缺损修复:对于因创伤导致的皮肤缺损,通过使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
四、结论小腿后外侧腓动脉穿支皮瓣因其丰富的血管供应和稳定的组织特性,在皮肤修复手术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其解剖学结构的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其血管结构和神经支配,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对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意义
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对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意义1. 引言1.1 介绍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腓动脉主穿支是下肢的重要血管之一,其分支供应了腓骨和腓骨的前部。
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技术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及其回声的反射,可以清晰显示腓动脉主穿支的位置、走向和血流情况。
这种技术在腓骨和腓肠神经血管皮瓣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血管,减少手术风险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通过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医生可以更精确地确定血管的位置和解剖结构,为手术提供重要参考,并且能够及时发现血管异常情况,避免手术风险。
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技术在穿支腓肌神经血管皮瓣手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1.2 介绍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一种重要的皮瓣修复技术,其来源于腓肠神经周围的营养血管,具有丰富的皮肤供应血管和神经支配。
该皮瓣在组织修复和再造手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适用于因外伤、肿瘤切除或感染引起的软组织缺损。
由于其供血和感觉神经均来自于腓肠神经,因此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修复过程中不易出现供血不足或感觉障碍等并发症。
了解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应用意义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通过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对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精确定位和评估,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持。
【以上内容共计203字】1.3 阐述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对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意义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于重建修复手术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而在腓肠神经感觉皮瓣手术中,术前明确腓动脉主穿支的位置和分布对于手术的成功进行至关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在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彩超定位对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手术辅助信息。
同期应用小腿内侧和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复杂创面解析
但对于肢体过于肥胖、腓动脉缺如、小腿近端血管损伤、小腿多
发骨折局部穿支可能损伤患者需慎用。 因高能量损伤所致小腿骨折术后软组织感染、皮肤坏死、 钢板外露等并发症较为常见.对于内固定物是否拆除需根据创
讨
论
一、小腿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 穿支皮瓣是指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目 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小腿穿支皮瓣有腓动脉穿支皮瓣和胫 后动脉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位于小腿后外侧,可切取皮 瓣面积较大,皮肤较为松弛,穿支血管较多…,李学渊等[5]通过
图l
忠占{÷前
.、.立踝部}Jj刨H质外南,酃分壮骨缺损,淡“皮瓣曲积17
cm
x
5.5 cm~9.0 cm
x
10.0
em。皮瓣供区植皮
结果术后18组皮瓣完全成活。所有病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2个月,4例6个 结论 同期应用小腿内外侧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
月后为电话随访。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近似。术后6个月对随访患者进行感觉功能评定.18 组皮瓣均恢复s:级及以上感觉?皮瓣供区植皮完全成活。 染力强,是修复足踝部较复杂创面的理想皮瓣。
侯春林,刘小林.中国显微外科历史回顾『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5,38(5):417-419.DOI:10.3760/cma.j.issn.1001.2036.2015.05.
001.
增加手术并发症和坏死几率可能:④修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皮下脂肪可能发生皮瓣坏死、皮下血肿、血管蒂分离等并发 症,大腿皮下脂肪过厚的患者不宜选用该皮瓣修复体表缺损。 四、该术式应用中几点注意事项 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是 临床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及获得预期临床治 疗效果,我们认为应用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施行皮瓣修复术 前,需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VSD封闭创面并持续冲洗1周。 待创面相对干净,感染控制时方可进行皮瓣移植修复。②术中 对受区血管情况作充分评估,本组有l例患者术中显微镜下发 现足背动脉内膜受挫伤,需从新调整受区血管至胫前动 脉。③术前常规使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定位旋股外侧动 脉降支穿支点并标记,我们发现其中5例存在假阳性.但我们 又发现此假阳性并不影响我们切取皮瓣,因为在标记的旁边还 是有1~2支穿支进入了皮瓣。④切取皮瓣时先从皮瓣一侧切 开,于阔筋膜层直视下探查确定存在穿支进入皮瓣.并确定穿
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
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的解剖学与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临床应用方法,广泛用于修复和重建肢体局部缺损。
本文将对该方法的解剖学特点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关的知识支持。
腓动脉是人体下肢的主要血管之一,在小腿外侧存在一个较为粗大的皮支动脉。
该皮支动脉作为腓动脉的副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皮骨瓣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皮肤血管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特殊的解剖结构使得腓动脉皮支血管能够作为蒂来供应输送皮肤血液,从而成为了进行皮瓣移植的重要来源。
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手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肢体局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使用传统皮瓣移植方法进行修复的患者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
该方法的操作简单,损伤小,切口隐藏性好,皮瓣供血良好,同时还能够避免了对关节、肌肉等组织的切割和损伤,有效地避免了术后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的风险。
此外,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还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可靠性。
通过合理的手术设计,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大小和形状的皮瓣进行移植,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肢体形态和功能。
术后皮瓣存活率高,愈合好,几乎没有皮瓣坏死的风险。
在具体操作上,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通常需要进行以下步骤:首先,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确定手术的具体方案。
然后通过手术,在小腿外侧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口进行切开,暴露腓动脉皮支血管供血区域。
接下来,医生将从供区取下合适大小的皮瓣,通过吻合血管使其游离移植到缺损区域。
最后,医生进行术后的观察和处理,确保移植的皮瓣顺利存活,促进伤口的愈合和恢复。
尽管腓动脉皮支血管为蒂的小腿外侧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对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意义
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对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意义【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在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的临床意义。
首先介绍了腓动脉主穿支的解剖特点和穿支腓肠神经的结构和功能。
然后详细阐述了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在穿支腓肠神经血管皮瓣中的应用,探讨了其在实际临床中的意义和临床效果。
最后对该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手术定位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腓动脉主穿支、穿支腓肠神经、彩超定位、血管皮瓣、临床意义、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概述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对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意义是一项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
腓动脉主穿支在解剖特点上具有独特性,可以提供丰富的血液供应和多样的组织结构特点,为穿支腓肠神经的功能提供坚实的保障。
穿支腓肠神经作为下肢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下肢活动和感觉的控制至关重要。
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技术在识别和定位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准确、快速地定位有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本文将深入探讨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在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意义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 正文2.1 腓动脉主穿支的解剖特点腓动脉主穿支是下肢动脉血管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腓动脉,在下腿区域向前内侧方向分布而成。
正常情况下,腓动脉主穿支在踝关节水平以下约2-8cm处分出,向前走行约1-3cm,再分为背侧皮瓣支、胫前皮瓣支和腓动脉支。
腓动脉主穿支的解剖位置较深,通常深在皮下组织、浅在肌肉或腱膜之下,这种解剖特点在手术中需要特别注意,以免误伤导致不良后果。
腓动脉主穿支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在皮瓣修复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腓动脉主穿支的准确定位和了解,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中更加精准地进行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分析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岛状皮瓣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上2/3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自2003年5月~2008年1月,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带蒂岛状皮瓣修复22 例膝和小腿上2/3软组织缺损,年龄20~53 岁,平均35 岁。
其中,膝关节周围8 例,小腿上2/3 14 例。
供区均选用同侧小腿。
结果 2 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更换敷料逐渐愈合,皮瓣全部成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
结论该皮瓣以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皮瓣较薄的优点,带蒂岛状移植适宜修复膝和小腿上2/3软组织缺损。
【关键词】穿支皮瓣;带蒂移植;缺损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pedicled island flap for the coverage of soft tissue defects around the knee joint or upper two third of lower leg.Methods From May 2003 to January 2008,22 patients(16 men,6 women)with soft tissue defects around the knee joint or upper two third of lower leg underwent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pedicled island flap.Of them,8 case recipient site were located on around the knee joint region,14 cases upper two third of lower leg.They ranged in age from 20 to 53 years(mean,35y).The donor leg was ipsilateral in all cases.Results Two cases sustained superficial infection postoperation and the gradual wound healed by daily wound dressings.All the flaps had survived completely without major complication and obtained satisfactory clinical results,There was no remarkable donor site morbidity.Conclusion The medial sur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is nourished by the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er of the medial sural artery.The flaps seem to has highly vascularize,a constant vascular anatomy and a long vascular pedicle.The flap is thin and suitable for the coverage of soft tissue defects around the knee joint or upper two third of lower leg.Key words:perforator flap;pedicled transfer;defect随着显微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和穿支皮瓣技术的发展,穿支皮瓣的供区在逐渐增加。
特殊形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设计的应用解剖
特殊形式的腓动脉穿支皮瓣设计的应用解剖1 腓动脉穿支皮瓣腓动脉穿支皮瓣是一种形式特殊的皮瓣技术,它用来创造血管和神经的新血管支架。
穿支皮瓣的血管是由腓动脉分支特异的血管支架,可以创造新的血液回流,用来修复腓肠肌肉和腱膜的大量损伤,以及面部缺损的修复血管。
穿支皮瓣技术可以提高皮瓣在不同部位的供血能力,从而延长皮瓣的存活时间。
在使用这种技术手术中,用一个特定大小形状的腓动脉血管将皮瓣打穿,然后将血管在纵深方向上伸展,以便为皮瓣提供更大量的血液回流。
2 已有研究的腓动脉穿支皮瓣近期的研究指出,腓动脉穿支皮瓣技术在多个外科病例中得到了广泛的成功应用,有助于改善皮瓣的供血能力,延长皮瓣的存活时间,并促进皮瓣的完全植入和毛发生长。
例如,在一项涉及腓肠肌断裂的案例中,一名男性患者采用腓动脉穿支皮瓣技术进行修复。
经过12个月之后,患者腿部肌肉恢复了正常功能,皮瓣供血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此外,另一项研究表明,使用腓动脉穿支皮瓣技术扩大供血量,可以在上颊部植入全新的皮瓣,恢复患者缺损的面部结构,并保持皮瓣的完整性和容貌可喜。
因此,可以肯定腓动脉穿支皮瓣技术在面部移植手术以及其他外科手术中大有帮助。
3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优缺点腓动脉穿支皮瓣技术有许多重要的优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它可以极大地增加皮瓣的供血量,使皮瓣存活时间得以延长。
此外,这些血管的分支也有助于将皮瓣植入,并有助于毛发成长。
然而,腓动脉穿支皮瓣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它涉及了细致的手术技术,准确的血管选择也需要精细的手术技能。
另外,这项技术也可能导致患者出血、感染以及器官功能的损伤,因此需要进行细致的估计。
4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未来腓动脉穿支皮瓣技术在未来几年将有大量的技术进步,以改善皮瓣的存活能力和生长能力。
医生还将开发新的技术,以改进手术技术,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此外,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技术创造新的血管支架的空况也会有所改善,士及能够更好地修复大量的腓肠肌肉和腱膜损伤,以及面部缺损的修复血管。
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是临床常见的一类软组织缺损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踝足部的功能、外观及其他多方面状态,是临床中诊治需求极高的一类损伤。
临床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方式中,手术修复是常见的有效方式,而不同的手术修复术式的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差异[1-2],既往临床中多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或隐神经皮瓣转移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的同时,其仍有较大的疗效提升空间。
近年来临床中采用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本类软组织缺损的研究可见[3-5],但是其细致的作用研究仍不足,包括对患者踝足部外观、感觉功能及其他多方面的综合应用研究极为匮乏。
因此,本研究现探究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2021年3月—2022年6月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的80例踝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20~65岁;于本院进行皮瓣修复治疗的踝足部软组织缺损。
排除标准:合并骨折及其他创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妊娠或哺乳等特殊阶段;沟通或认知障碍;临床资料不完整。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
家属和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者。
本次研究经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皮瓣手术治疗,主要为采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治疗,麻醉后对失活的组织等清创,按照创面情况设计皮瓣,大小以超过创面边缘15 mm左右为宜,以外踝跟腱的连线中点与腘窝中点的连线作为中点,并以外踝上5 cm以外作为旋转点,将皮瓣近端切开,注意达到筋膜处,处理小隐静脉,用利多卡因处理,切断腓肠神经,遇到血管采用切断电凝的方式处理,观察皮瓣血运,将其转移至受区,修复固定,缝合及其他后期处理。
观察组则进行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治疗,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确定腓动脉,标记其穿出点,并以此为轴点,麻醉后,对失活的组织等清创,找出1、2支腓浅神经皮支备用,按照创面情况设计皮瓣,大小以超过面积1/10为宜,以外踝跟腱的连线中点与腘窝中点的连线作为中点,处理小隐静脉,标记腓肠神经内外侧支,将穿支血管作为旋转血管,形成2 cm蒂部的皮瓣,观察皮瓣血运,将其转移至受区,吻合神经,修复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摘要:目的通过人体腓动脉穿支解剖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基础。
研究方式使用20例新鲜的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借助红色乳胶灌注方式,分别观察、记录腓动脉的穿支数目、分布及其走行和类型。
研究结果本次研究所用的20例成人尸体小腿标本共计出现72个穿支,每侧分布有4.5支,分布于小腿外侧的近端穿支呈现出多源性特征。
小腿外侧近段、中远段的穿支类型分别以比目鱼鱼肌肌穿支、长屈肌及肌间隙穿支为主。
研究结论腓动脉因其穿支较为恒定,外径较粗,适合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的设计、切取。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分析;应用
现如今的医学治疗更加重视微创化,对于皮瓣微创治疗而言,穿支皮瓣是其重要的标志,也是近年来皮瓣外科领域的重点热门研究问题[1]。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针对腓动脉穿支皮瓣方面的研究,绝大部分集中于深筋膜下层,有关腓动脉穿支皮瓣临床治疗应用有关的解剖研究相对较少。
在本次研究中,以新鲜的中国成人尸体小腿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红色乳胶灌注的研究方式进行显微解剖、观察,以此为腓动脉穿支皮瓣在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科方面的理论基础。
1、研究材料和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0粒新鲜的成人实体小腿标本,男女各势力随后在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小腿内部的血管。
使用稀释过后的氨水进行冲洗,并在过洞买奶茶馆,随后向其中灌入见过配置的红色乳胶,而在乳胶完全凝固之后,通过捷豹将小腿外侧的。
穿支做出全面的暴露。
在研究中叶非骨头的最初点,到达坏坏后缘的连线作为中轴线,并且将非骨头的最初点是为零点,认知中轴线,以距离飞过头的实际距离,将消毒外侧一枚建构5厘米划分为一个区段总计将肥骨头到达外环境划分为几个区段,并且将各个区段,内部穿直,穿深筋膜平面的位置,外
径视物等情况进行全面的记录。
在此之后,沿着穿支的走向进行。
男性血管的解剖,并将橙汁经过的肌肉及其解析的名称,图形方向等信息进行记录。
2、研究结果
2.1穿支来源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中解剖的20例成人新鲜尸体小腿标本,腓动脉在腓骨头下0-5cm
处出现了3支穿支,且深筋膜浅出位置分别在腓骨小头下方的4.25cm、2.36cm
以及3.47cm处,全部来源于胫前动脉。
同时,位于腓骨头5-10cm位置区间内的
腓动脉穿支数量为15支,其中的1支穿支来源胫后动脉,腓骨头下方的8.54cm
处是其深筋膜的浅出点位置所在,还有1支穿支来源于腘动脉,腓骨头下方的
9.56cm处是其深筋膜的浅出点位置所在,剩余的13支穿支则是全部来自腓动脉。
腓骨头10cm以下位置的2组穿支皆来自于腓动脉。
2.2穿支数目分析
本次解剖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小腿外侧的穿支数目进行观察记录,其中川深
筋膜平面外径大于等于0.5mm的穿支数量共计72支,其中的4支、5支和6支分
别有10侧、4侧和2侧,每侧均数为4.5支。
2.3穿支类型分析
来源腓动脉的穿支呈现出一种水平或者略微向下的走行,比目鱼鱼肌肌穿支
经过小腿肌肉的行程均值为(3.23±1.12)cm,而长短肌肌穿支和长屈肌肌穿支
经过的小腿肌肉组织数量较少,但在本次研究中,出现了一例在小腿肌肉组织内
穿行2.13cm的腓骨长肌肌穿支,经过小腿肌肉组织的长屈肌肌穿支,其走行长
度均值为(1.78±0.49)cm,具体的腓动脉穿支类型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对象小腿外侧的区段内穿支类型分布
区段划分比目
鱼鱼肌肌长屈肌间腓骨
长肌肌穿
总计
穿支肌肌穿支隙穿支支
0-5cm50005 5-10cm820010 10-15cm766221 15-20cm2120014 20-25cm09009 25-30cm047011 30-外踝尖00202总计223315272
穿支总数占比30.5
6%
45.8
3%
20.8
3%
2.78
%
100%
3、研究讨论
3.1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优劣势
相对于肌瓣而言,穿支皮瓣能够再进一步改变受区外形的同时,降低对于供
应区域的伤害,由此也不难看出,穿支皮瓣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运用,完全符合
当下临床组织移植治疗过程的发展需要。
腓动脉穿支皮瓣在应用的过程中,由于人体的胫前、足跟以及足背三部作为
皮肤缺损危险发生相对较高的区域,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皮瓣修复是最为有效
的治疗方式,而腓动脉远端的穿支蒂皮瓣能够通过逆行转移,将局部的创面做出
有效的修复,而近段的穿支蒂皮瓣,则可以用于胫前和膝关节创面的有效修复,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手术难度相对较小,并且源于本体的移植皮瓣肤色接近,拥
有着较高的成活率[2]。
除此之外,穿支皮瓣通过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做出及时
有效的结合,能够在携带腓肠神经或者是腓浅神经的腓动脉远端穿支蒂皮瓣的前
提下,维持整个血液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从而皮瓣的切取面积能够得到进一步
的扩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腿区域本身的组织含量相对有限,这也就直接限制
了皮瓣的截取面积,使得供应皮瓣区域的创面无法直接进行缝合操作。
作为容易
外露的区小腿,在切取皮瓣之后很容易出现瘢痕的遗留问题,这会直接对腿部肌
肉的美观程度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2术前的定位、设计、切取要点
腓动脉的穿支皮瓣设计也需要适当借鉴传统皮瓣设计的点、线、面原则,其
中的“点”主要是穿支穿出深筋膜进入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的关键点,传出点的定位,完全可以使用激光多普勒、便携多普勒、CT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定位[3]。
在皮
瓣切除的过程中,则需要完全以皮瓣的大小或穿支直径作为出发点,尽最大可能
选择离接受区域最近的皮瓣,并且穿支血管需要做到越粗越好,以此来提高皮瓣
在移植之后的成活率。
在未能确定最终选择穿支的情况下,切忌结扎之前所发现
的各项穿支,而在穿支确定之后,为了保障确定的穿支能够使得移植之后的皮瓣
完全成活,需要使用血管夹将其他的穿支进行夹闭处理,只能维持30分钟之后,皮瓣仍旧不出现血液供应障碍方可进行执行切断其他穿支的操作。
腓动脉的穿支
皮瓣“线”原则,一般指的是腓动脉的走行线,通常是将腓骨头的后缘作为主要
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腓动脉低位穿支皮瓣切取的过程中,可以将穿支蒂外
侧的小腿皮瓣进行切取,在这种情况下,腓骨头的后缘则完全可以作为皮瓣的轴线。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面”原则,主要囊括的是游离平面的解剖,具体的切取面积要比伤口创面大出10~20%之间,并且窃取的最大面积通常都会受到腓动脉穿支的直径、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腓动脉的穿支游离皮瓣需要尽可能的选择穿支血管蒂口直径大于等于0.5毫米的位置,以便为血管的吻合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施晓成. 腓动脉穿支血管的超声研究及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D].
南京医科大学,2019.
[2]胡朝波,邱勋永,林晶,陈雅君,范小军,陈祖旺,王阳,陈元义,黄宗清,梁程.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足皮肤缺损13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
志,2017,40(05):486-488.
[3]贺继强,唐举玉.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
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7,35(04):475-477.
王光伦,男,汉族,籍贯:四川盐亭生于:1971-5-2,工作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称:副教授,学士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解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