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女书解说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展区江永女书
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一带,长久以来流传着一种极其独特的文字——女书,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的在女人中间使用的文字。

与此相关,它的流行地也发育起一种女书文化。

今天,虽然女书的几位最后传人都已先后故去,但女书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却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馆收藏了女书传人的珍贵手迹,它们被书写或刺绣在各种各样的扇书、帕书、纸书、贺三朝书上面,其中有诗歌、书信、歌谣、灯迷以及由汉字翻译而来的诗词和剧本。

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图片资料及书写工具。

一:女书的发现地——江永
“女书”发现于湖南江永县上江圩乡
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的湘、粤、桂三省接壤处。

南岭山脉环抱其中,桃水和消水从这里流过。

消水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景色秀美。

这里是女书的流传地。

江永古属南部边陲,既为边城僻壤,又有与外界沟通的悠久历史。

江永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说明,至少在汉代,这里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

江永属多民族杂居地,有着民族迁徙,民族融合的悠久历史。

上江圩正与神秘的瑶族故地千家峒相毗邻。

长久以来,这里的瑶区汉化,汉人瑶化。

尽管历史文献和地下文物等证明,最晚在秦、汉时期,上江圩就已有居民,但现在上江圩乡的居民(无论汉族和瑶族),都称自己的祖先是唐代以后迁来的移民。

目前发现的使用女书的族群虽然基本属于生活在平地的汉族妇女,但多有着复杂的民族背景。

千家峒位于消江上游,现在的大远瑶族乡,是瑶族历史上最重要的祖居地之一,也是女书流传地区。

二:女书的性质、字体、笔划
学者们对“女书”产生的时代提出了多种见解:
1、女书创造的时代大约不会早于明末清初。

2、“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孑遗和演变。

3、“女书”与黄河、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刻划符号同源。

4、“女书”是长江流域古代少数民族中的一种文字,记录的是当地平地的瑶族语言,创造女书的可能是瑶族妇女。

女书既是指“女字”,又指用这种“女字”书写的各种作品。

女书是一种表音的音节文字。

女书记录的是汉语(上江圩一带方言),但又不同于汉字的形、音、义相统一,它的字形表示音节,形和义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样的表义特点又与日语的“假名”音节文字不同。

它的一个字形首先表示一个音节,而通过音节也可以表示它的意义单位。

一字多音、一音多义,而字义要根据上下文内容来确定。

女书的字形和风格与汉字明显不同。

汉字很像男性厚实的体形,稳重的风格;女书则很
像少女苗条秀美的体形,飘逸浪漫的风格。

也有学者提出汉字和女书分别表现了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迥异的风格。

三:女书文体及作品种类
女书作品,主要是韵文,散文很少。

所有篇章均无标题,无标点,不分章节段落,一书到底,吟唱时运用音高、音强和停顿构成诗的节律。

女书作品,从体裁看,有书信、抒情诗、叙事诗、柬帖、哭嫁歌、歌谣、儿歌、谜语、祷神诗和唱本(翻译和改写汉语作品)等。

记下了江永妇女的悲喜忧欢,表达了她们纯真的友谊,似水柔情,展现了江永妇女丰富的内心世界、惊人的创造力和坚韧的生命力。

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精制布面书、纸扇、布帕、和纸上。

它们分别叫作“贺三朝书”、“扇书”、“帕书”、“纸书”。

女书作品的制作和装帧“样式”呈现出鲜明的女性特征,因此女书作品又是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1、贺三朝书
贺三朝书是一种精制的布面小本子,是最庄重形式的女书。

它是江永妇女结婚时珍贵的馈赠礼物,还可用来夹藏女红用的彩线、花样和剪纸等。

(江永风俗:妇女结婚第三天,亲戚好友、结拜姐妹都要前来祝贺,叫做“贺三朝”,贺三朝书因之而得名。


2、空白三朝书
空白贺三朝书也是女书文化的一种。

祝贺人不会写女书,一时又找不到人代写,可以送一本空白的贺三朝书以示祝贺,其间的隐喻是:“我没有文化,不会写女书,但是你会写。

”这既是祝贺,也是委婉的赞美。

三朝书作为女人的心爱之物,可用来夹藏女红用丝线、花样等。

3、扇书(亦称扇章)
写在中国传统的纸折扇上的女书作品,称“扇书”。

一般依扇折自上而下、自右向左行文,上面还常绘有花卉和花边图案。

扇书内容有结拜姐妹之间的书信,也有叙事诗、抒情诗、祷神诗、哭嫁歌等。

4、帕书
写在或者绣在手帕上的女书作品。

除诗歌外,有结拜姐妹之间的书信,也有姐妹结拜时大家所写的义书。

5、纸书
写在纸上的女书作品。

有书信、诗歌等。

四:女书的文化内涵
1、书信往来,结拜姐妹
女书作品中有许多结拜姐妹寄情达意的书信。

过去,当地妇女都喜欢结义活动,称为“结老庚”。

不论姓氏异同、辈分高低,不分年年龄大小、已婚未婚,只要意趣相投即可结为姐妹。

一般是七人,叫“七姐妹”。

结为义姐妹后便如同亲生姐妹一样,终生友爱,不论远近
都常通音信。

当地俗话说:“天下老庚第一亲”。

妇女之间的信函往来用“女书”来写,并由妇女传递。

一般不能让男子捎带。

2、叙事记史,抒情写实
女书作品中有不少长篇叙事诗,记述了社会上或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3、诉苦解忧,祷神祈愿
上江圩一带的妇女,在遇到天灾人祸,或感到悲伤烦恼时,常以唱读女书进行祈祷,或去找附近精通女书的女友诉苦,女友会用女书记录她一生的苦情,边写边劝慰她,并且把这些宽心话也写上来。

这些妇女通过诉苦排谴了心里的悲伤烦恼之情,听人劝慰又得到了感情上的慰籍。

而且得到了一份自己的传记,以后珍藏在身边,每当忧伤、烦恼时,就拿出来读或请别人代读,求得精神上的安慰。

女书作品中有大量这样的传记。

哭嫁歌和贺三朝书
当地传统习惯,女子结婚后数日即返回娘家,一直到生孩子之前,除了某些节日或婆家有红白喜事时回婆家暂住外,均在娘家生活,称“不落夫家”,有了孩子到婆家定居。

在娘家的女儿生活是幸福欢乐,自由自在的,到婆家后则往往要受丈夫公婆的严格管束,做媳妇的生活往往是沉重的,所以姑娘们多不愿意出嫁。

这种怨嫁情绪明显地表现在“哭嫁歌”和“贺三朝书”中。

五:女书文化活动
花山在江永县城西南,上面原有花山庙,供奉的是“姑婆”。

(相传唐代有谭姓姐妹学道修真,上山采药,坐化于此。

)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每年五月,四周各乡的妇女都来祭祀,香火极盛。

祭祀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花山庙前唱读女书(读纸、读扇)。

祈祷仙姑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等。

女书纸扇要请本地精通女书的妇女代写。

精通女书的妇女由于这种重要的职责而受人尊敬。

六:女书的读写、传授和传人
女书的书写
据说,最早的女书书写工具是削尖的细竹和树枝,称棍子笔;后来用毛笔;现在也用钢笔书写,还要用针线来打扮,装订册页成书,用刺绣、剪纸等女性传统技艺来达意寄情。

原先女书是放在膝盖上写的,女书的书写工具也不仅仅是笔,还包括针、线等女红用具。

女书的传授方法是家传亲授,老传少,长传幼,没有专门的识字课本。

女书的传授和保存
学习女书一般是在十几岁时先由母亲或别的女性长辈教会一部分字,然后在“读纸”、“读扇”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水平。

多数人可以达到看字认读的水平,只有少数人才精通女书,能够运用女书创作和改写汉字的韵文。

女书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授而绵延至今。

可是,女书作品却很难代代相传,这是因为过去上江圩的妇女相信有“阴间世界”,大量女书作品作为殉葬品被埋掉或烧掉,仅有极少数被死者女儿或结拜姐妹们作为纪念品而珍藏,所以迄今为
止,尚未发现清代以前的女书原本。

女书传人
高银先、义年华是八十年代女书始为学者们发现重视时精通女书的两位老人。

她二人是结拜姐妹,她们的结拜姐妹共七人。

高银先(1902-1990)汉族,不识汉字。

娘家是上江圩乡高家村,后嫁到上江圩乡蒲尾村(又名普美村),生一子,有一孙子。

四个孙女。

婚前在娘家学会“女书”,长于女书创作,八十年代又书写和创作大量作品。

义年华(1907-1991)汉族,出生于书香门第,懂汉字,并精于剪纸绘画。

娘家是上江圩乡棠下村,嫁上江圩桐口村。

10岁时即跟婶娘学习女书,创作了许多女书作品,并用女书写出了自传。

唐宝珍,“七姐妹”中年纪最轻的一位。

汉族,不识汉字。

娘家是上江圩乡夏湾村,先嫁到白巡村,丈夫病故后改嫁到小蒲尾村,与高银先是邻居。

对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歌谣、女书抄本的内容非常熟悉,不会写女书,但喜爱唱女书、绣女书,有不少“绣字”出自她手(大都是高银先写,她绣)。

现已去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