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采访中画面思维能力的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记者采访中画面思维能力的训练

作者:逄伟

来源:《活力》2015年第10期

画面是构成电视新闻语言的基础因素,一条新闻的优劣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它是否有独具魅力的画面;而这不同凡响的画面构成,又取决于电视记者的画面思维能力的大小。何谓画面思维能力,它有哪些特性,如何培养记者的这种能力,必须认真研究。

画面思维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为深入揭示画面思维的内在本质,必须具体认识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画面思维具有综合性。电视新闻采访活动,是通过画面思维和其他访谈话动进行的。访谈形式也是一种思维活动。电视新闻采访是一个整体活动。画面思维和其他形式的思维总是伴行共存的,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其次,画面思维具有现场性。画面思维所具有的现场性,实质上是对定义中出现的“直接反映”的具体阐述。再次,画面思维具有概括性。画面思维具有由选择而导致的概括特性。具体来讲,概括性就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抽取出来加以集中。画面思维的概括的主要特点是用归类的方式抽取感性的、直接的形象内容构成一种思维模式,将最终的理性判断交给受传对象去完成。最后,画面思维具有跳跃性。电视新闻的传播因传播节奏及时间所限,它的画面是不具备情节的。一条一分钟左右的新闻,对新闻现场的时空因素作了高度的压缩,这就使记者的画面思维出现跳跃性。在新闻现场,思维主体(记者)按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不断改变思维程序和方向,总是将镜头指向具有特殊意味的画格,以达到优化思维目标的目的。画面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下。

一、改变思维结构,提高记者的“观看”能力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一些记者习惯于套用通讯社电讯报纸消息的采访方式,在新闻现场不是认真“观看”、选择可以充分传播新闻信息的事态画面细节,而是满足于为印证文字内容找画面,这表明记者已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封锁在一个抽象的文字稿的时空范围内,使其现场的发现、认识具体形象的能力受到抑制,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因素都会因为思维方式选择的失当而视之不见,新闻的可视性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当电视记者的思维方式改变为用画面意识去探究、去发现,并辅之以“观看一感觉一选择—理解”逻辑思维的补充,这种改变了“观看”思维结构的采访,其效果必然是不同凡响的。

二、加强观察训练,提高记者的发现能力

(1)加深对“观察”的完整性的理解和实践。一般人的“观察”是零星、片断和无目的的。电视记者的“观察”其最终目的是要报道一刊完整的信息。电视记者镜头下的完整,就是对细节有充分表现,并对它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作恰如其分的强调。细节是整体的基础,没有细节的整体是虚无的、空洞的。捕捉细节、区别细节、分出主次,并处理好细节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丰富整体印象的基础。整体印象并非笼统的印象,整体印象是清晰的、鲜明的;笼统印象是

虚无的、空洞的。详尽与概括、细节与整体,是对立的统一。要想避免因追求整体而忽略细节,或因探求细节而忽略整体的倾向,就需要从零星的感性观察上升到理性“观察”(完整的系统“观察”)。强调记者要学会深入“观察”。深入是尽量丰富“观察”的直接印象,并从中寻求理解性的解释。记者还要学会在“观察”中概括,因为概括是在这些印象中寻求统一的因素。有了细节与全过程的糅合,理性“观察”和感性“观察”水乳交融,充分表明记者的“观察”本领,显示了画面思维的表现力。

(2)加深对“观察”的准确性的理解和实践。电视记者的现场“观察”,其对象是处于运动状态的信息,如何透过变动中的外部现象探知深层的内在本质以求得观察结果(实际是拍摄)的准确性,这就不仅需要记者在观察时能明察秋毫,而且还要求记者能按形体表象传递出来的信息,机敏地判断事物的本质,体察事物的深层底蕴。电视记者观察的准确性,首先表现在对“轮廓”的发现与把握上。记者的现场观察,是从形象的基本状态——“轮廓”开始的。轮廓是主体和背景这两者的分界线。人的眼睛借助于微动可以分辨出主体的边界,并能把握轮廓和细节。其次,表现在对轮廓存在意义的探求上。记者对于轮廓的感知,仅仅是观察的开始,进一步的观察活动则在于认知构成轮廓的结构和实质。从电视新闻的角度讲,对被摄对象(轮廓)的深入探索,它不仅是意味着对某些细节的追求,而且是为了加深对对象的深入了解,以便更准确地体现总体印象。

三、强化镜头意识,提高记者的控制能力

画面思维的结果最终是表现在镜头的运用上。强化镜头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视点确立的训练。任何客观空间一旦转变为镜头内空间,首先必须经过人的主观选择和切割。这个选择、切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视点的取舍。一些记者在现场漫无目的地推拉摇移,实际上是视点不明,或是茫然无视点的具体表现。

(2)加强视野选择的训练。一个训练有素的电视记者,总是带着框框去看待发生在他眼前的一切图像的。这样,才能提高记者观察的准确性和选择性,才能更快地抓住对象的个性,把它显现在镜头的视点上,简洁而准确地表达客观对象。

(3)加强视野扩展的训练。当镜头推为特写时,新闻信息的细部得到放大;当镜头拉开时,画面信息容量得到扩充;当镜头摇移时,信息的显现表现出次序,等等。这一系列运动,只要是目的明确:都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参与感,因为镜头的运动实实在在地扩展了他们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杨荣干:浅析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画面思维,邵阳学院学报,2004.5.

[2]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1.

[3]季宗绍:新闻采访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4]黄匡宇:当代电视新闻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

(编辑/穆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