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高速度、高强度开发现象明显。同时,随着市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交通需求猛增,机动化进程迅速加快,传统的城市交通结构系统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步伐。这两个特征叠加,导致出现了严重的交通土地利用问题,因此,我国亟需全面、系统地开展对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问题及其协调性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及沿线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的影响两个方面的互馈关系来说明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土地利用影响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u2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带来人流、物流的空间集聚,增加交通需求量,对交通设施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同土地利用模式需要有不同的城市交通系统与之协调适应;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能够满足城市内交通供给要求,同时,改变交通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可以提升土地品质,促进住宅、商业等用地的发展集聚,进一步对城市空间形态、土地利用格局产生影响。简单如下图所示:

2 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

2.1 对沿线空间形态影响

从城市空间布局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有圈层式向网络化发展,在地域上表现为城乡空间更为紧密协调发展。另外,多中心的城市格局,导致城市沿快速交通干线分布,快速交通干线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轴线,将城市连接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轨道交通主要通过站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沿各站点形成组团状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轨道交通沿线各站点的可达性几乎一致,因此这种环形用地布局模式将沿轨道交通线依次展开,形成轨道交通沿线“珠链式”的空间布局;经调查发现,城区中内轨道交通线,一般站距较小,相邻站点周边用地扩展后连在一起,形成沿轨道交通线的带状发展,而在城市新区或郊区站距往往较大,此种情况下将形成沿轨道交通线的点状高密度扩展。如下图所示:

轨道交通对沿线空间扩展示意图

2.2 轨道交通站点对城市周围用地布局的影响

站点周边用地布局主要受可达性影响,因此站点影响范围的用地呈围绕站点紧凑的环形布局形态。站点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随着与城市中心区距离不同而不同。以下把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中心区的距离分为三种情况进行分析。一、城市中心区站点对其周边地区的空间形态影响不大,但它提供了与城市外围联系的快速交通方式,促进城市空间形态向郊区的扩展。二、城市边缘区的轨道交

通站点比较复杂,它可能是交通枢纽换乘处或者是高架轻轨与地下地铁的转换处,是城市空间扩展的节点,成为轨道交通轴线上最活跃的点状高密度中心。三、城市外围区站点其周围地区在站点建设前开发程度不高,因此站点的建设对周围地区的带动作用明显。

2.3 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刺激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了快速出入市中心的交通方式,导致商业和公共设施用地更容易向轨道交通沿线影响区范围内高度集聚,从而使居住用地从城市中心疏散出,有利于城市的有机疏散。由于轨道交通沿线影响区内的商业和公共设施用地需求量增加,其土地使用性质将按照交通经济规律进行重新分布,进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地区辐射力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逐渐减弱,因此,沿线的土地开发集中在交通站点附近,开发强度也随站点距离增加逐渐减小。总体来看,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沿线地块的开发,同时促进了高密度、高容积率用地类型的空间集聚,增大了开发强度,带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

2、4 促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通向城市中心区的轨道交通采用地下通过,轨道站点的建设带动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促进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之,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对土地使用性质、土地开发强度、土地价格均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土地控制规划与城市轨道交通

建设若能相互协调,能够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良好的土地利用,可以保证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的客流,轨道交通的建设又可合理引导土地利用性质、土地开发强度的重新配置,并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

3 沿线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

3.1 对轨道交通走向与布局的影响

城市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的影响一般通过两个手段。一个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布局和结构从微观上来看都是由对城市土地利用开发来实现的,从而形成不同性质用地分区,政府和规划部门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就需要考虑这些不同区域的交通发生量,从而制定出符合战略意义的交通规划网络和布局。另一个是开发商或者低一级当地政府也可以通过“开发者负担”的方式,与政府或者轨道交通企业谈判,达到局部改变轨道交通的走向或者增设站点的目的,但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包括承担部分或者全部额外建设资金。

3.2 对轨道交通客流量及客流分布的影响

交通和土地利用实质上就是“流”和“源”、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沿线土地利用对轨道交通客流规模存在举足轻重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量及交通方式,从宏观上规定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

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形态、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既能为轨道交通提供足够的客流保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骨干交通方式的运输作用;又能为居民克服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带来的时

空障碍,实现城市边缘区与城市中心区域的通达性,还能够产生相对有序的交通需求,使得轨道交通客流在沿线各站和轨道交通服务的各个时段内,实现客流在时空上分布的大致平衡。

随着沿线土地利用结构的日趋合理化,轨道交通客流也会在时空上进行重新分布,从而更好的发挥轨道交通的骨干运输能力。

4 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建设

一、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动态的互馈关系。因此,轨道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要实行一体规划,并且要实行动态一体规划,根据互馈双方的量化差异,实时进行互动调整,以达到双方发展的协调、优化、平衡和互利互动。

二、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模式:以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站点服务半径内城市用地的综合开发。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理论上是一个动态的区间,随着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利用逐步实现一体化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会有增大的趋势。另外轨道交通站点影响范围就是在不断动态变化的,轨道交通虽然以运量大、快捷、舒适为主要优点,过大的客运量也会给轨道交通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根据轨道交通开发影响范围的理论模型,轨道交通开发的影响范围将随着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车站吸引客流大小与车站的距离往往成反比,一般而言,车站周边200 m 是客流的核心覆盖区,轨道车站周边500 m 距离通常作为出入车站较舒适的步行门槛值,500 m 外是车站有效覆盖区范围。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