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文化的差异性

1993年,我第一次有机会作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代表访问俄罗斯,为他们提供有关农业劳工管理方面的技术帮助。在我到达之前,人们告诉我说:“俄罗斯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民族”。我到那里后,有一次一位翻译向我解释说:男士要为女士们倒柠檬汁,要对她们彬彬有礼。

三个星期的行程快结束时,我那位年轻的俄罗斯主人及朋友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和他那可爱的妻子叶列娜邀请我到外面就餐。美餐完毕后,叶列娜问我是否想吃香蕉,我有礼貌地谢绝了,并解释说:我对晚餐非常满意。但此刻我一直在想,“我该做点什么呢?虽然我和她的座位离放香蕉的地方一样近,我要不要为她送上一个香蕉呢?怎样做才显得有礼貌呢?”

“你想吃香蕉吗?”我问叶列娜。“好吧”,她笑了笑,但并没试图从水果篮中去拿香蕉。“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想。“你喜欢哪一个?”我犹犹豫豫地说。

她指着其中一个香蕉说:“就那个吧。”由于一直想着俄罗斯人的礼节,我就摘下她所指的那个香蕉,剥去一半的皮,然后递给了她。叶列娜和德米特里脸上的笑容表明,我做得正确。这次经历之后,我常常告诉所有的人,在俄罗斯,为女士剥香蕉是一种表示彬彬有礼的作法。然而,当我第三次到俄罗斯时,有一天一个俄罗斯人客气地纠正了我的错误想法。

“啊,不,格里戈里·达维多维奇,”一个俄罗斯人很得体地更正说:“在俄罗斯,一个男人为女士剥香蕉意味着他对她想入非非。”我简直无地自容,因为我一直在得意地向人们讲述我经历的这件我理解文化差异的趣闻。

有些教训只有通过这种尴尬的方式才能吸取。那些有关文化差异的好心文章和讲座可能是害多利少,也许还并不像我说的这件事那样只是一件趣事而已。它们所讲述的就如同我所讲述的香蕉故事一样,往往有太多的普遍推论甚至是歪曲的看法。

关于西班牙文化,我们经常听见这样一些泛泛而论的

说法:西班牙人见面时距离靠得更近,较少对视,在一般

谈话中身体接触较多,他们不大愿意参加集会。进行主观

概括往往是危险的,尤其当这些概括还附加一些建议时更

是如此,比如说:同西班牙人谈话时,要与他们靠近些,

身体接触多一些,别指望他们参与,等等。

任何特定民族或特定文化内部的人们之间的差异常常

要比群体间的差异大得多。教育、社会地位、宗教信仰、

性格、信念、阅历、家庭的爱以及其它多种因素都会影响

人的行为和文化。

对上班时和下班后哪些行为算是有礼貌的和恰当的这

一问题,看法肯定是有分歧的。例如在一些文化里,“是的”意味着“我听见你说的话了”而不是“我同意”。谈

正事前的寒喧和问候的时间长短,对别人在旁边说自己不

懂的外语的容忍程度,敬重妇女礼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礼貌(例如女性走到你的桌前你要站起身来,在公共汽车上要

为老人让座等等),以及衣着的规矩等,都是可能是文化

差异和传统的佐证。

在墨西哥,习惯上是刚到的人向其它早来的人打招呼。例如,当一个人来到一群就餐的人中间,他会说“请吃好”;在智利,女性通常会吻其他女性和男性的面颊来打

招呼;在俄罗斯女性常常与其他女性朋友臂挎臂地行走。

注意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能让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有机会

更快的融入该文化或被认同,而忽略这些差异则可能让一

个漫不经心的人陷入麻烦。

由于存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所以了解一种文

化中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有好处的。加拿大的ODCnet网站记者阿伦庞写道:“在研究跨文化差异中,我们不是研究

个体,而是进行不同民族间的比较,因此我们是在比较两

个正态分布曲线,所以概括是难免的。”另一名记者解释说,人们需要对事物进行分类描述。这些说法都完全正确,但是当我们按照这些概括性结论行事,而这些结论又是来

自错误的观察时,危险就降临了。如果我们根据眼睛对视、人体间距离、身体接触和参与的兴趣等一类事物所作的一

般推论来决定我们的行为,就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

第二单元

锁之国

小时候在家里,我们的前门总是夜不落锁。我不知道这是当地的一种说法还是大家都这么说;"不落锁"的意思是掩上门,但不锁住。我们谁都不带钥匙;晚上最后一个回家的人把门关上,这就行了。

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乡下,在城里,门不再关着不锁上,哪怕是傍晚一段时间也不例外。

在许多方面,郊区和农村甚至比巡查严密的城市街道更易受到攻击。统计显示,那些据称是安宁的地区的犯罪率上升得比城镇更为显著。不管怎么说,前门虚掩不落锁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取而代之的是防盗锁、防护链、电子报警系统,以及连接警署或私人保安公司的报警装置。郊区的许多人家在露台上安装了玻璃滑门,内侧有装得很讲究的钢条,这样就没人能把门撬开。

在最温馨的居家,也常常看得到窗上贴着小小的告示,称本宅由某家安全机构或某个保安公司负责监管。

锁成了美国的新的象征。的确,一家大保险公司最近的一则公益广告没有用图表表明我们所处的危险有多大,而

是用了一幅童车的图片,车身上悬着如今无所不在的挂锁。

广告指出,没错,确是保险公司理赔失窃物品,但谁来赔偿互不信任、担心害怕这种新氛围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所

造成的影响呢?谁来对美国从自由之国到锁之国这一蜕变

作出精神赔偿呢?

因为那就是现状。我们已经变得如此习惯于保护自己不受美国生活新氛围的影响,如此习惯于设置障碍,因而无

暇考虑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出于某种原因,当我们觉得防范周密时就感到心满意足;我们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非得

把自己与邻居和同住一城的居民相隔绝,这一切究竟是从

什么时候开始主宰我们生活的?

这一切确是主宰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你在一家大中型公司上班,你上下班很可能不好随意进出。你可能随身带着某种出入卡,电子的或别的什么的,因为这卡能让你进出工作场所。也许前台的保安认识你这张脸,平日一挥手让你进去,但事实明摆着,你所任职的公司深感面临威胁,因此要借助这些“钥匙”不让外人靠近。

这一现象并非向来有之。即使在十年前,大多数私营公司仍采取自由出入的做法。那时管理人员根本没想到过恰当的手段是不信任他人。

且看各地机场。过去家长常常带孩子去登机口看飞机起飞降落。这种事再也没有了。机场不再是一个有趣的学习场所;它们成了拥有最精密的安全检查系统的场所。

凭借着电子透视装置,我们似乎终于想出妙计让恐怖分子无法近身,无论是真的恐怖分子还是凭空臆想的。能解决这一问题真是如释重负,于是我们不去多想这种状况对我们的生活质量意味着什么。如今我们走过这些电子搜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