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白酒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版本,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修改套用)
目录
第一部分、白酒行业基本概述
一、白酒简介
二、白酒的分类
三、白酒的发展历史
第二部分、中国白酒行业整体运行状况
一、白酒行业产量变化
二、白酒行业销售收入变化
三、白酒行业的盈利和成长性变化
四、白酒行业区域分布
第三部分:中国白酒板块化发展特征
一、川酒板块
二、苏酒板块
三、鲁酒板块
四、冀酒板块
五、豫酒板块
六、鄂酒板块
七、黔酒板块
八、湘酒板块
九、赣酒板块
十、东北酒板块
第四部分:白酒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全国白酒行业竞争格局
二、安徽省内白酒竞争格局
第五部分:中国白酒营销模式发展历程
一、中国白酒营销体系发展
二、白酒主要渠道操作模式简介
第六部分:中国白酒行业资本运作分析
一、资本竞逐白酒三个阶段
二、典型企业分析
第七部分:中国白酒消费行为和特征
一、白酒消费行为特点
二、白酒消费发展趋势
第八部分:中国白酒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一、宏观政策影响白酒产业未来走势
二、白酒产业综合预测
三、白酒行业盈利提升决定要素
第一部分、白酒行业基本概述
一、白酒简介
白酒指以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制成的,酒精度(体积分数)在18%—68%的蒸馏酒。白酒是我国特有酒种,与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杜松子酒、龙舌兰酒等并列为世界七大蒸馏酒。
二、白酒的分类
白酒的分类有很多,按酒精含量的多少来划分,白酒分为高度酒和低度酒。按香型来分,主要有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芝麻香、特香型、馥郁香等香型,目前浓香型白酒约占全部白酒市场份额的70%。浓香型白酒以泸州老窖、五粮液、洋河酒等为代表,酱香型白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清香型白酒以山西汾酒为代表,芝麻香以山东的景芝、泰山为代表;特香型以江西四特为代表。
表格1 酒的分类(按酒精含量)
高度酒,特别在农村,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仍然是主流消费品种,其中40—50度酒占有大多数市场,份额在50%左右;60度以上的酒所占份额最少,不到10%。低度酒方面,40度以下的低度酒市场份额在20%—30%之间。
表2:白酒消费结构(按酒精含量)
表2:白酒的分类(按香型)
在中国的白酒消费市场里,清香型的白酒销量占15%,浓香型占70%,米香型占7%,酱香型仅占5%
表3:白酒消费结构(按香型)
三、白酒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白酒历史悠久,至少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河南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的最新考古发现表明,生活在公元前7000 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老祖先已经开始发酵酿酒了。在商朝时期(距3200多年前),中国已经掌握了利用酒曲酿酒的技术。1998 年8 月,在成都市锦江畔以外发现的明朝初年的水井街坊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连续生产白酒长达800年的酒坊实证。
白酒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始于近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将白酒发展分为5个阶段:
(1)1949-1978 起步阶段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白酒十分重视,政府推动技术创新带动行业发展。1952年全国第一届评酒会评选出全国八大名酒,其中白酒 4 种,称为中国四大名酒。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管酒类的轻工业部专门从全国各地抽调力量来加强白酒生产的科技攻关与研究。1956 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1956 年至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由轻工业部提出的将酒精改制白酒项目被列入《纲要》。随后在1963 至1972 年国家科委关于酿酒工业及其装备技术改造政策的若干规定《草案》中明确指出:“今后十年内,白酒的生产工艺,应以液态和固态发酵相结合为发展方向”。1949 年中国的白酒产量10.8 万吨,到1978 年产量达143.74 万吨,增长近15 倍。
(2)1979-1988 步伐有所加快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各地方政府放宽了专卖限制,甚至取消了酒类专卖管理,致使各地争相建设白酒酿造厂,小酒厂遍地开花,白酒产量增长步伐加快,“六五”期间增长57%,“七五”期间增长了52%,虽然政府放松管制短时间刺激了白酒行业的发展,但也造成了行业混乱的局面,为后续的弊病埋下了伏笔,目前白酒行业得地方保护主义也正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情况持续到90年代初才有所改善。
(3)1989-1996 发展高峰期
90 年代初,改革开放初见成效,GDP 始终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中国社会迅速解决温饱问题,由温饱开始走向小康社会,白酒从过去的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或者说是可选消费品,导致整个白酒市场全面扩容。同时1988 年价格管制放开,白酒价格大幅提升,再加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被压抑已久的有效需求终于得以释放,这一时期出现了白酒行业量价齐升的局面。1996 年,即“九五”初期,中国白酒产量达到历史高峰,总量达到801.30 万吨,是建国初期的80 倍左右。80年代末,53°茅台价格从原来35 元飞跃至140 元;52°五粮液从16.9 元升至80 元;52°剑南春从15.8 元升至36 元。到了1996年,茅台酒已经冲到了340 元,52°五粮液也涨到了350 元,52°,剑南春到了165 元。
(4)1997-2003 宏观调控阶段
从1997 年开始,中国白酒产量开始了长达连续8 年的负增长。引起这波
调整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认为还是宏观调控起了主导作用。九五期间国家对白酒行业制定了以调控和调整为基础的产业政策。十五规划期间,又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节粮、满足消费为目标”走“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道路,“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的方针政策。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的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导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速下降,从而需求出现萎缩。1998年的山西“假酒”案负面影响严重,对居民的白酒消费偏好打击非常大,各大酒厂的应急处理又不到位,致使其影响时滞较长。这两个因素对当时行业的发展也产生较大影响。
(5)2004 至今复苏阶段
2004年以后白酒行业自身加强了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多方面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粗放式经营,依靠数量的扩张向集约型经营、依靠品牌效应、质量效应等方式转变,名优白酒企业崭露头角,中国高端白酒基本形成以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和水井坊四家寡头垄断的格局。在此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速踏入两位数增长,房地产、股市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使得居民消费热情高涨,要求消费升级,对品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包括了对中高价位白酒的追捧,导致白酒行业再次出现量价齐升的格局。
第二部分:中国白酒行业整体运行状况
一、白酒行业产量变化
我国白酒产量从1978年的151万吨扩展到1996年的801万吨。按照每斤白酒消耗3斤粮食计算,1996年白酒业消耗粮食约为2,400万吨,相当于中国人近3个月的粮食消耗量,基于这个原因,在当时粮食相对不富裕的情况下,国家将白酒列为限制发展的行业,白酒业总的产业政策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扶优限劣、降耗节粮”。因此,1997年开始白酒产量从781万吨下滑到2004年的303万吨。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消费能力的提高,2005年开始我国白酒产量出现大幅增长,增幅维持在15%以上,2009年产量更是达到706万吨,同比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