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 苏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 苏教版必修3

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章末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术语中,阐述生态系统的是( )

A.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4.右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多个不同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总能量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5.右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

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5~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

C的减少所致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 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6.右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B、C、D的能量

之和

B.信息传递仅发生在A、B、C、D、之间

C.此图不能完整地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D.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

7.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A.水稻害虫密度将下降 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减少

C.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 D.物种多样性上升

8. 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

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该金字塔相符( )

①草②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9.右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B.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

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碳水化合物

D.生物圈在物质上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1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12.有关右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

C.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D.若甲为生产者,则甲一定是自养型生物

13.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图所示,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夏季,a>b+c+e B.秋季,e+f

C.春季,g=b+e+f D.冬季,d>c+f

14.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

B.若b>0.2a,此生态系统可能会受影响

C.甲单一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群落

15.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发现在水稻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16.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以两种呼吸方式将碳返回无机环境中

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高

C.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一定会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的降低

D.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必不可少的成分

17.若图示表明的是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18.对海洋岩礁上的藻类植物调查时发现,一般在浅水处生长着绿藻,稍深处是褐藻,再深一些的水域中则以红藻为主,直接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海水含盐量 D.海水含氧量

19.在如图食物网中,a表示鸟的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 x+10x B.y=25a x+5x

C.y=20a x+5x D.y=100a x+10x

20.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间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蚕蛾放在纱笼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狂风暴雨,还是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C.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联系的媒介是阴雨天气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题号1234567891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答案

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13分)下列表格内数值表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一年内主要营养级的能量,下图方框内表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分析回答:

生物a i b i

浮游植物(a1,b1)9 0008 100

浮游动物(a2,b2)700600

双翅目幼虫(a3,b3)150120

摇蚊(a4,b4) 1 000900

太阳鱼(a5,b5)300210

鲈鱼(a6,b6)4530

注:a 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总能量;b i表示一年内该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i表示生物类群。

(1)该池塘生态系统内食物链的条数为________条,其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渠道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显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________条。

(4)如果能量传递效率=(第 n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n-1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

(5)一年内,“b i”的利用途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人而言,如果从该池塘生态系统获取最大能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太阳鱼”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对太阳鱼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1分)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范围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

(1)甲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为________关系。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施药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预测施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

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何种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8分)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 __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9分)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代表__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 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4)若用上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会远大于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中________。

25.(9分)设计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1)实验步骤:

①夜晚,将若干未交配的雌蛾(只有未交配的个体才能分泌性外激素)分成A、B两组。把A组雌蛾直接放在诱捕器(标记为A)中,把B组雌蛾先放在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________(标记为B)中。

②把A、B两个诱捕器均悬挂在门外。

③一夜后,观察A、B两个诱捕器,发现A诱捕器________________,B诱捕器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延伸探究:科学家事先捕捉到一些生长状态正常的雄蛾,分成C、D两组,C组全部被剪掉触角,D组保持原状。同时放飞后,发现D组的雄蛾几乎全部被A诱捕器捕捉,而C 组雄蛾几乎没有一只被捕捉。这种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章末检测答案

1.D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2.D [生产者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食性昆虫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它们都属于自养型生物。]

3.B [太阳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4.B [生物群落由该地域所有生物构成,①错误。图中有4条食物链: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蛇处于第四、五营养级。青蛙捕食蜘蛛,二者又同时捕食蝗虫,又为竞争关系。青蛙与蜘蛛利用的能量来自蝗虫,蝗虫利用的能量来自大麦和狗尾草,蝗虫所含能量少于大麦和狗尾草。]

5.D [从三个种群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消长关系可以判断:C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A为次级消费者,所以食物链为:C→B→A。消费者作用之一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群落的成分还包括分解者,所以D错。]

6.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A、B、C、D之间,还能与无机环境之间发生;此图仅表示了生物部分,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无机环境;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不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如大树与蚜虫。]

7.C [水稻田中的杂草与水稻为竞争关系,当杂草全部清除掉后,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水稻固定的太阳能增加,水稻害虫的密度将增加,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基本不变,物种多样性不易确定。]

8.C [生物数量金字塔一般是正立的,但有时也有例外,像树、虫和鸟之间就符合该图的关系。]

9.D [A是无机环境,B是生产者,C、D都是消费者,E是分解者。实现光能转化成电能,再转化成化学能的是生产者。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每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B和E是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环节。B是第一营养级,C是第二营养级,D是第三营养级,E不参与食物链的形成。]

10.C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它与能量流动是密不可分的,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再以CO2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生物圈在能量上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但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11.C [由图中1,4的关系及与4其他成分2、3的关系可知4为大气中的CO2,而1为生产者,1与2同时流向3,则3为分解者,2为消费者。生物群落应为生物总和即为1、2、3。3可以为蚯蚓等动物,并不一定是原核生物。③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12.B [在物质循环中,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的,即生产者既能吸收CO2,又能释放CO2,生产者属自养型生物;若表示食物网则甲为生产者,丁为最高营养级,共有4条食物链;在群落中所有生物都有物质会流向分解者,所以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丁为分解者。]

13.A [我国北方的夏季昼长夜短,气温较高,生产者同化作用占优势,生长较快,因此a>b+c+e;在秋季,植食性昆虫的遗体、残枝败叶相对增多,动物粪便增多,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对稳定,由于气温变低,土壤中的微生物代谢变缓、繁殖变慢,因而e+f>g;在冬季,动物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即d增大,而动物可摄入的有机物相对减少,即c 减少,可能的关系是d+f≤c。]

14.AB [甲即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因此甲从无机环境获得的能量大于a;当b>

0.2a时,该生态系统能量供应不足,会遭到破坏;仅由生产者、消费者不能构成群落,还需分解者;第一营养级种群中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总量不一定最多,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某个浮游植食性昆虫所含能量可能少于其他营养级的单个生物所含能量。] 15.ABC [拔草减少了竞争者,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治虫是使能量更多的留在本营养级中;由于水稻田中施肥,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物质,排水后可能对其他水体造成污染;搁田使水分减少,根向土壤深处寻找水分,有利于根的生长;焚烧秸秆不利于肥田和能量的有效利用。]

16.B [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有两种呼吸方式;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食物链中生物种类的增加,也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率;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存在所必不可少的成分。]

17.C [由图可知,物种A与物种B之间形成捕食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实现这种动态的制约关系的是双方之间彼此进行的信息传递,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作用。]

18.A [海洋生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因为海水对各种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吸收强度不同、各色光的穿透能力也不同。蓝绿光的穿透能力最强,所以能吸收蓝绿光的红藻就生活在下层,而上层浅水处藻类接受蓝紫光、红橙光,表现为绿色。] 19.A [体重增加是指物质增加,但物质里面包含能量,所以此题可以能量传递效率10%为根据进行计算。根据a可求得鸟从草获得食物的比例为1-a,则有:y=a x÷10%÷10%+(1-a)x÷10%,整理得:y=90a x+10x。]

20.D [昆虫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它由昆虫的体表腺体所分泌,并且具有挥发性,其作用是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这样雌雄个体就通过化学信息联系在一起,完成生殖过程。]

21.(1)3 太阳鱼和鲈鱼(2)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 (4)18.52% (5)未被利用,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6)提示:从减少食物链的条数和缩短食物链来减少能量损耗这两个角度考虑(7)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使能量损耗增加,减少了太阳鱼的数量;另一方面,这条食物链的存在,增加了太阳鱼的生态稳定性

解析(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途径有4条,包括鲈鱼和太阳鱼流向人类,还包括双翅目幼虫和摇蚊羽化后进入其他生态系统。(4)第一营养级是浮游植食性昆虫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是由浮游动物和摇蚊组成的,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600+900=1 500,1 500/8 100×100%≈18.52%。

22.(1)植肉捕食具有抗药性,天敌数量减少没有抗药性

(2)相对稳定抵抗力自我调节

(3)施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密度和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会逐渐恢复;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解析解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分析图中生物量的变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据T点之前,甲、乙两种昆虫的波动情况,可以判断出乙捕食甲。T点之后,乙昆虫数量减少,甲昆虫失去了天敌的控制,数量增多,导致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下降,总结出食物关系为:森林中的生产者→甲→乙。

23.(1) (2)无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捕食(3)玉米(其它答案也可) 太阳能CO2(4)减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大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解析(1)分析题意,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右图。

(2)牛与鸡之间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食玉米子粒),所以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人与鸡之间构成捕食与竞争的关系,人与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因此,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无机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食性昆虫的光合作用进入该人工群落。

(4)依题意,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减少,因为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24.(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答不全不可)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110 12.7%

(4)植食性昆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2)生产者的能量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贮存、流向分解者和自身呼吸消耗,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为逐级递减。(3)流向肉食动物的能量为:0.25+5.1+0.05+2.1-5=2.5,则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能量为:4+0.5+9+流向肉食动物的能量(2.5)-有机物输入2=14,所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

23+70+3+(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为14)=110,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14 110

×100%≈12.7%。(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多而且有分层现象,能充分利用光能。

25.(1)①同样的诱捕器

③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蛾没有捕捉到雄蛾

(2)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

(3)雄蛾的触角是感受性外激素的重要器官

解析(1)实验目的是证明雌蛾性外激素的作用,因此要设置对照实验,一组使性外激素发挥作用,另一组使性外激素不发生作用。(2)因为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因此实验结论即为实验目的。

(3)分析延伸探究的题干信息可知:雄蛾触角的有无对实验结果有明显影响,因此说明雄蛾的触角是感受性外激素的重要器官。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必修3稳态与环境记忆

生物必修3记忆 内环境和稳态 (1)内环境 ①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含量占2/3。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叫人体的内环境。三者关系?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血浆中的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有: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细胞、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如淀粉酶、植物细胞中的物质。(理解)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 ②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③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A.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B.稳态的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就会引起代谢紊乱 ....,并可导致疾病。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①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 神经元在形态上与其它动物细胞的不同处:有突起。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未兴奋时是外正内负 .........,兴奋时为外负内正。 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特点:是双向传导 (2)神经元之间:突触的传递 特点:单向传递(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轴突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树突膜或胞体膜)(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单向传递的原因: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 .............................. 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 号的转变。 3、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与稳态 知识点总结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 1、体液和内环境的关系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2、内环境间各组成成分的关系 血浆组织液淋巴 存在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内 生活的细胞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巨噬细胞 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由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 汇入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形 成 ②由组织细胞渗出 ①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 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相近,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输的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蛋白质含量较高(血浆蛋白)较低

(1)并不是所有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如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的利用和产生过程并非一定只能发生在内环境中。如葡萄糖,O2是内环境成分,但作用只能发生在细胞内。乳酸和CO2是内环境成分,但乳酸产生于细胞质基质,CO2产生于线粒体内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0.9%的氯化钠溶液等渗状态 4、内环境的稳态与维持

甲乙丙 丁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内特有的物质:血红蛋白、酶 2、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 3、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成分:消化液、汗液、泪液等 4、是不是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 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 项目生理过程举例 发生在内环境中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中和反应,如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细胞内的代谢;细胞呼吸过程、酶和激素等物质合成的过程 消化道等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水解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

必修教材(三)稳态与环境 1.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 的环境,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2. 细胞内液(2/3)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3.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4.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5.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6.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cl ,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8.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9.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0.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4.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15.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6.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9.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0.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2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3.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

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填空

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填空 1、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细胞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交换。 3、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并把直接排入水中。 4、组成动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 5、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 6、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液既有液体部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 7、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 8、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吸收,成为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9、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10、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送的各种(如葡萄糖)、各种等。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代谢的产物,包括尿素、肌酸、肌酐、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12、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1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l-。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14、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5、溶液酸碱度(pH)是指溶液中自由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16、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的形成和维持。 17、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都处于中。 18、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由三个,即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 19、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就会遭到破坏。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二) 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三)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内环境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维持。人的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血浆是一个缓冲体系,存在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比如:血浆中乳酸过多可以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中和掉乳酸,维持酸碱平衡。 温度:37度左右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淋巴管堵塞,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困难,组织液增多 2、局部代谢过于旺盛:组织液代谢废物增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 3、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4、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 5、肾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重点知识:1、内环境成分问题: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呼吸酶是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脂肪酶是胰腺的外分泌腺细胞分泌到肠道中分解脂肪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需要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所以是内环境成分;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是内环境成分,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是内环境成分。载体是物质跨膜运输时的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无机盐离子如H+ Ca2+ 等是内环境成分。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目标】 1、阐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4、重点: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要点诠释】 (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进入血管成为血浆。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07:53~15:17 ①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之间的关系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要点诠释】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中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人体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外环

境是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所组成的液体环境。 (2)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细胞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也就是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 内环境是细胞内液。因此内环境是相对人体外界环境而言的,相对于细胞来说是外环境。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 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气体或液体都应视为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体内的 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 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血浆中约 90%为水。 (2)气体,其中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 Na +、Cl -、K +、Ca 2+、HCO 3-和 HPO42-的量较多。 (4)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故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 , 相当于生理盐水(0.9%的 NaCl 溶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 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3)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实现的。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是 37℃,由于炎症引起体温过高,超 过酶的最适温度,导致体内代谢反应速度减慢,从而出现不思饮食症状。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要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某一恒定值。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 36.5℃~37.5℃;血液的 pH 变化范围为 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 770 kPa (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 80 mg /dL ~120 mg /dL 等。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例如,夏日 炎炎,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各种酶促反应的产物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反应就会达到平衡, 如果把产物取走,反应又可进行。这两例都是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是“负反馈” 另一类是反应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和外环境 (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 (2)对于人体来说: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 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 2、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 3、NaH2PO4/Na2HPO4 3、温度:37℃左右 五、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稳态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1、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2、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三、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前三章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向性运动 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光性、向重力性。 原因: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2、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量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光只是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嫩叶、叶原基和发育中的种子 分布部位:分布广泛,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 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的二重性 表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 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 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体现两重性的现象根的向重力性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 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 长受抑制。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 优势 2、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④作为除草剂:如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5、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 指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种类及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介绍.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介绍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识点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1.稳态的生理意义 (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拓展: 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 (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2.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 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区别: 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受中枢神联系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影响着大脑的生长发育。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 (6)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

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7)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8)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高中生物第三章的知识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①动态变化: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否处于动态平衡中,是通过集体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②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调节有3个系统来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内环境直接有联系的4个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1.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和意义 ①观点 贝尔纳(美):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调节。 坎农(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高中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教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教学案 江苏省阜宁中学伏书俊 [课题]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第2课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本节聚焦] 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知识结构] 什么是稳态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内环境稳态稳态的调节机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稳态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1)状态,叫做稳态。 举例:体温一月变化一般不超过1℃,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是维持(2)基础。 2、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关系 由上图可知(3)(4)(5)(6)这四个系统。 与人体细胞代谢有直接关系。

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⑴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7)的调节。 ⑵美国生理学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8)和(9)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⑶人们现在发现,免疫系统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10)等引起的内环境波动因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11)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12)的必要条件。 例如:酶的活性受(13)、(14)等影响。细胞代谢需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当(15)和血液中的(16)保持在正常水平,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合作探究]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不同的人体温变化有何异同?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日变化有何差别? 2、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课本P7“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化验单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4、以内环境中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实现的? 5、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6、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7、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 [规律总结] 一、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2、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3、内环境的变化都是有一定的范围,而不是某一恒定值。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36.5~37.5℃,血液pH变化范围为7.35~7.45,血糖正常水平为0.8~1.2g/L等。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习题

必修3稳态与环境习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2.在某动物的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该动物将表现为( ) A.有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3.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D.通过导管运输 4.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5.下列与免疫功能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6.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患者的细胞免疫有缺陷 D.体液免疫仅依靠B细胞就可以完成 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一类有机物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8.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人患疟疾,同时人体也能够产生抵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疟原虫入侵人体后会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确定疟原虫的抗原结构有助于疫苗的研制 C.人抵抗疟疾不需要非特异性免疫 D.淋巴因子能够增强抵抗疟原虫的免疫功能 9. 下列关于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血钠含量下降时,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 B.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在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中都起作用 C.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致使体液丢失,都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通常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量与体表排出的水量相等 10.对某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列一组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地段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约为6.5株/m B.该组数据采集的方法为样方法 C.另一小组再次调查,所得的数据完全相同 D.该调查必须是随机选取的样方

必修3·稳态与环境

《必修3·稳态与环境 期末综合测试题 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图1的A 、B 、C 、D 、E 中,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的是( ) 光光光 光 锡纸云母片A B C D E 图1 解析:A 图尖端部位被锡纸遮住,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直立生长;B 图遮住的是胚芽鞘下部,生长素背光一侧浓度高,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 图云母片未能将尖端部位左右完全隔开,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 图虽将上下隔开,但生长素在云母片以上部位已发生不均匀分布,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E 图无单侧光照射,但云母片阻碍了一侧生长素运输,使得对侧生长素分布多,出现弯曲生长。 答案:A 说明:通过该题能进一步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落实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场所等有关知识。 2.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 A.喷洒N 肥 B.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C.喷洒P 肥 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解析:温室内栽培茄果类蔬菜,其花粉发育不良而影响传粉受精,会降低产量。若要保证产量,可以喷洒生长素类似物,这是因为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答案:D 说明:在室内栽培植物的生产实践中,要想提高产量,除了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外,常用的方法还有人工辅助授粉,特别是栽培的植物需通过昆虫传粉的植物。 3.如图2所示,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的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的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云母片 云 母 片云母片光光甲乙丙 图2 A.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D.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解析: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从尖端输送到下部,促进下部生长。单侧光照可以引起向下输送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少,细胞生长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细胞生长快,结果胚芽鞘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表现出向光性。要对本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