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
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
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
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靖节先生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欢迎借鉴!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1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人物生平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温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思想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陶渊明的简介生平经历概括
陶渊明的简介生平经历概括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被誉为唐代文学巨匠。
他生于晋朝封建制度灭亡后的五代,逝于唐朝中期的盛世。
陶渊明的诗文触及到了人性的深层次,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不明,有说法是公元365年生于兰陵,有说法是366年生于东阳。
不过,从他的生平经历来看,可以看出他的父亲陶植是一位高官。
尽管陶渊明的世家背景很显赫,但他从小就对官场政治感到厌恶。
早年曾多次应考,但没有成功上任,而是选择归隐田野。
陶渊明的人生轨迹可以看作是一个寻求自由自在的过程。
在政治混乱不堪的五代十国时期,他深感“草木皆有本末,人事亦然”,认为统治者的腐败抛弃了人民的利益,不值得自己追随。
因此,他选择隐居在家乡五柳,茅屋清流之中,放眼大自然,依照自己的心灵意愿过自己的生活。
在自然界里,他无拘无束,遵从自己的直觉和命运,自由自在地写作和生活。
他无视传统的世俗风尘,追求内心真正的自我,坚持诗歌的本真和纯粹。
他的诗歌含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哲学性,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在于他的诗歌天才,更多地来自于他对生活的精益求精。
他的文集中,大量同时包括苏轼、黄庭坚以及他在草堂时期的诗作。
他对文字的炼通和对自然的把握,以及他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驳议,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富含内涵,而且引人入胜、通过细腻的笔墨描述了他看到的生活。
在他的数百篇文中,特别是由他所选编的300多首诗中,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应该被高度评价。
比如《桃花源记》是他重要的散文代表, 它描绘了一个幻境般的山野人居场景;《归园田居》则诉说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美好向往。
最为人知道的,《大风歌》直白地表达他反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愤怒和抗争,他的诗意融于自然景色,通过风雨飞雪向读者展现一种力量和崇高的情感。
丰富多彩,优雅纯净,坚守真常,尊重生命——这就是陶渊明。
他的文学成就在对抗官方效率主义,探究人类自由的过程中,构建了一个诚实纯洁的自我,分享了他的艺术和思想的生命启迪。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 ,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不过到了他 ,家境已经没落。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 ,对统治阶级抱着梦想 ,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这时 ,反动的门阀制度开展到了顶点 ,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 ,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那么遭到无理的压抑。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 ,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 ,在当时就已被讥骂为“小人〞和“溪狗〞 ,到了陶渊明时代 ,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 ,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这时东晋政治又极端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锋利。
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 ,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 ,王国宝的乱政 ,王恭、殷仲堪的起兵 ,桓玄的夺位 ,以及后来终于夺取了晋政权的刘裕势力的兴起。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中的是争权夺利 ,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 ,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 ,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 ,以后十多年里 ,他几次做官 ,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 ,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 ,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 ,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 ,企羡隐逸的思想 ,所谓“闲居三十载 ,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 ,园林无世情〞。
当他仕途不得志时 ,就更怀恋这种生活,“静念园林好 ,人间良可辞〞。
所以 ,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 ,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三十九岁时 ,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 ,他说:“先师有遗训 ,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 ,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 ,可是道不可行 ,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陶渊明身世辨析
陶渊明身世辨析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不仅对中国古典文学及至整个人类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世界文学宝库里也占有光辉的地位。
在学术界历来就有“魏晋风骨”的说法,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方面都呈现出一种高标绝俗的姿态,代表了我国历史发展中这一阶段最美好的时期,因此又被称为“魏晋时代”。
在这个时期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作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等,陶渊明便是这些诗人中的一位。
陶渊明生活在动乱的东晋末年,东晋王朝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很快就土崩瓦解了,从公元317年开始,接着就是东晋末年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在此后的四十余年里,中国大地再次陷入战争之中,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或者前秦与后燕的对峙,或者东晋与南朝宋的南北对立,战火遍及黄河流域的每一个角落。
先后在江南一带建立过许多割据政权。
此时,陶渊明虽然是一个隐居者,但是他却关心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希望能为祖国的安宁出一份力,使人民过上太平日子。
陶渊明原籍浔阳柴桑,这个地方本是吴国故地,而且就是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所置的县,后来郡县两级制,柴桑也就成为一个地方名称,柴桑县设置在晋代,取“周武王征伐,行军于此”之意。
晋以后曾几度改名,后来又复名,最后到宋代定为今天的柴桑镇。
“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管辖的区域大小各异,从现在山东、陕西一带到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一个叫郡的行政机构管理。
秦汉时期,郡的规模很大,辖境也很广,它的下属官吏有丞、尉、监、守等,郡下设县,县是直属于中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设置了一些郡,但只有实际意义,而没有行政区划的意义了,所以这一时期通常把一个朝代直接称为某郡,比如《红楼梦》中写贾府所在的京城金陵就是如此。
对于郡名的解释很多,王粲的《登楼赋》就是这样:“楚人非我,我为楚人;郡名可以改,山不可移。
陶渊明研究报告
陶渊明研究报告1. 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汉族,祖籍东莞(今广东东莞),是中国南朝刘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农学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文才华和深厚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豪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报告将对陶渊明的生平、文学成就和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和探讨。
2. 生平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他在东晋末年赴举子无成后返乡,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在隐居期间,陶渊明经历了多次生活挫折和政治动荡,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以农耕为生,喜好读书写作,并与当时的文人雅士保持着交往和讨论。
3. 文学成就陶渊明以他的田园诗和散文闻名于世。
他的田园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农民的辛勤劳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岳阳楼整旧如旧的抱负。
他的散文作品纵论天下,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时事,提出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建议和谏言。
他关注社会民生,主张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结合,提出了“养天地正经、务本守真”的理念。
4. 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先河,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的创作。
他的农学著作《归田赋》对后世农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也一直为后世政治家和学者所研究和借鉴。
陶渊明的思想与情感表达方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成为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一部分。
5. 结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文成就和思想影响力被广泛认可。
他通过对自然、农耕和政治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的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为后世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陶渊明的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
6. 参考文献陶渊明. (2017). 陶渊明全集. 北京: 北京出版社.陶渊明. (2018). 陶渊明集.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陶渊明. (2019). 陶渊明与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陶渊明生活经历
陶渊明生活经历陶渊明生活经历陶渊明,一个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
一生创作了数不清的诗篇,每一首诗中都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态度。
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陶渊明生活经历,欢迎大家查看!【生平】陶渊明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以前。
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较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
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爱丘山,或志在四海。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
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他因亲老家贫,起初为江州祭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下的职务,此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测篡夺的时机。
隆安五年(401)他因母丧辞职归家。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桓玄率军东下,攻下建康,杀司马元显,自称太尉,总揽朝政,陶渊明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同年冬天,桓玄纂晋。
改国号为楚,迁晋安帝于浔阳之时,他仍在家闭户高吟。
元兴三年(404)刘裕联合众臣讨伐桓玄,胜,入建康后被推为镇军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徐州刺史,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义熙元年,他转任刘敬宣的参军,8月出任彭泽会,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归去来兮辞》作于此时。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
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
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
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业余时间较多,温饱也不用忧虑。
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家遭大火,林室尽焚,一片瓦砾。
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
义熙七年,移居浔阳负郭之南亩。
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拒绝,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归田后二十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作品】1、诗歌:诗歌中,五言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并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前一类以《饮酒二十首》最为有名,其中结庐在人境流传最广,表现了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后一类中包括中年学仕时期的《怀古田舍》、《劝农》以及晚年归田时期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并记》等,其中《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尤为世人传诵。
陶渊明论开题报告
陶渊明论开题报告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广泛传播和赞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自然、田园和隐逸为主题,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实践,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思想与艺术实践陶渊明的文学思想以崇尚自然和归隐为主要内容。
他认为自然是真实和美好的,与人类社会的虚伪相比,自然更能使人感到平静和快乐。
他在自己的诗歌和散文中常常描述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通过描绘自然的景象和平和的社会关系来探讨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
同时,陶渊明也倡导归隐,认为人们应该远离纷扰的世俗生活,寻找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陶渊明的艺术实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中。
他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用词质朴自然,富有情感和意境。
他常常用自然现象和田园景色来比喻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意象和象征的运用表达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思考。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也以平实的叙述和深刻的思考闻名,他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展示了对世界的独立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在当时很受欢迎,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影响了后续的文人士大夫,尤其是宋代文学家。
宋代的文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常常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和主题,在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得田园诗和田园散文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延续到了明代和清代,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陶渊明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主张崇尚自然和归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表达的关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艺术实践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在诗歌和散文领域。
他的简洁明快的风格和深刻的思考与后世文人的创作相契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生平第一篇:陶渊明生平陶渊明生平【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
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
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
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
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
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
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
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
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
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
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著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虽栖身田园,陶渊明仍无法逃避现实,自然灾害和社会**仍困扰着他。
现实的黑暗、丑恶,自身的经历的痛苦和艰辛,以及农村的凋蔽、荒芜,便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界,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会。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1、生平: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其生平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二十九岁以前为居家读书时期;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为时仕时隐时期;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
有《陶渊明集》。
2、思想:东晋末年的思想学术是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盛行,佛教、道教亦广泛流播,传统的儒家思想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泯灭。
陶渊明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济世救民的入世精神、道德人格修养、安贫乐道的心态,在他的思想中均有所体现。
而道家的追求个体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出世精神,以及崇尚自然、追求反朴归真的思想,又深深地嵌入了他的灵魂之中。
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诗歌1、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
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
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
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陶渊明的出仕开题报告
陶渊明的出仕开题报告陶渊明的出仕开题报告摘要: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出仕问题。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他以清贫自傲、隐居山林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
然而,他曾多次被朝廷征召,却坚决拒绝出仕。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背景、个人信仰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他拒绝出仕的原因,并探讨这种拒绝对他个人和中国文学的影响。
1. 引言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文被广泛传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陶渊明的出仕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陶渊明拒绝出仕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他的人生态度和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启示。
2. 陶渊明的背景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成为当时的常态。
陶渊明的家境贫寒,但他却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文学才华。
这使得他在文学界声名鹊起,备受朝廷的瞩目。
3. 陶渊明的个人信仰陶渊明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他深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相信通过隐居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才能达到真正的人生境界。
因此,他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时的朝廷腐败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陶渊明对这种社会现象深感忧虑,他认为朝廷的官员们只顾自身私利,而忽视了人民的疾苦。
他拒绝出仕,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道德原则的坚守。
5. 陶渊明拒绝出仕的影响陶渊明的拒绝出仕对他个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通过隐居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
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6. 陶渊明拒绝出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陶渊明的拒绝出仕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强调了个体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风格。
他的隐居主题被后世文人广泛传承,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7. 结论通过对陶渊明拒绝出仕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个人信仰和社会现实的坚守,以及对文学创作的追求。
(完整word版)陶渊明年谱
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365)一岁,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乐县义钧乡七里山安成正月,皇后王氏卒.二月,哀帝崩于西堂,年二十五,无嗣,弟琅琊王奕嗣位,是为废帝海西公。
二月,加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假节。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六月十五,陶渊明出生在七里山安成(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安成自然村。
《江西通志》云,因晋时陶渊明之父任安成太守,此地即取此名以示纪念。
),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曾祖陶侃,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陶茂,武昌太守。
父陶敏,安成太守。
母孟氏,长史孟嘉第四女。
晋海西公太和元年丙寅(366)二岁,居七里山安成十月,会稽王司马昱为丞相。
(《晋书》卷八《海西公纪》)晋海西公太和三年戊辰(368)四岁,居七里山安成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诸侯王上。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庶母生程氏妹,名翠莲。
《祭程氏妹文》“我年二六,尔才九龄",可知其妹小于渊明三岁。
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己巳(369)五岁,居七里山安成四月,大司马桓温伐燕;九月,温大败,死三万余人.(《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
桓玄生.(《晋书》卷九十九《桓玄传》)晋简文帝咸安元年辛未(371)七岁,居七里山安成五月,桓冲欲以扬州让谢安.诏以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镇京口。
九月,帝讲《孝经》始览典籍,延儒士。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是年,渊明随父任至安成(今江西安福县境内).(清康熙癸已黄宽《重修安福县志序》:“……壬辰摄安成事,驱车至境,东望庐江奔淮.……而其南为渊明读书台,五柳之芳躅在焉.北瞻华封,西顾武功石城,其胜迹所留,千古如新。
”故陶澍曰“或幼随父任读书于此耶”?)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壬申(372)八岁,居七里山安成正月,降司马奕为海西县公。
七月,简文帝卒,太子司马子曜即位.(《晋书.简文帝纪》、《孝武帝纪》)是岁,三吴(吴郡、吴兴、义兴)大旱,人多饿死.(《资治通鉴》卷一百三)丧父。
《祭从弟敬远文》:“惟我与尔,匪但亲友。
从俗士之心到圣人之境——玄学背景下的陶渊明的开题报告
从俗士之心到圣人之境——玄学背景下的陶渊明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们:大家好!我是来自齐国的孟子,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我所熟知的一位大文学家——陶渊明。
陶渊明(372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生于东晋另一位文学家谢灵运的时代,是一位热爱自然,倡导归隐的文学家,更是玄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的研究题目是“从俗士之心到圣人之境——玄学背景下的陶渊明”,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研究:一、玄学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陶渊明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到玄学思想的影子,比如《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东方之既白”、《归去来兮辞》中的“哀我身竭,复归白石。
”等等,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玄学思想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来探究玄学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和作用。
二、陶渊明的归隐思想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中,常常反映他的归隐思想。
他认为世间纷扰的喧嚣是自己冷落自然的根源,因此尤其崇尚淡泊、清幽之境,在自然中求得心灵的安静。
通过对陶渊明的作品进行研究,深层次探究陶渊明的归隐思想,揭示玄学背景下归隐的思想内涵与特点。
三、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与经典地位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诗人、散文家,其作品经久不衰,享誉中外。
他的文学成就,包括作品风格、主题、技巧和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同时,他的作品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典。
因此,本文也将探究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和经典地位。
以上就是我的研究题目和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陶渊明在玄学背景下的文化特质,揭示陶渊明文学创作的玄学思想内涵,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谢谢!。
陶渊明年谱简编
陶淵明年譜簡編陶淵明生平事跡之見於誄傳者,有南朝宋顏延之所作《陶征士誄》(簡稱顏《誄》)及《宋誄》、蕭統、《晉誄》、《南史》、《蓮社高賢傳》所記陶淵明之本傳(簡稱《宋傳》、蕭《傳》、《晉傳》、《南傳》、《蓮傳》)。
南宋以還,年譜迭興,有王質《栗里譜》(簡稱王《譜》)、吳仁杰《陶靖節先生年譜》(簡稱吳《譜》)、張縯《吳譜辨正》(簡稱張《辨》);至清有陶澍《靖節先生年譜考異》(簡稱陶《考》)、丁晏《陶靖節年譜》(簡稱丁《譜》)、楊希閔《陶靖節年譜》(簡稱楊《譜》);晚近則有梁啟超《陶淵明年譜》(簡稱梁《譜》)、傳東華《陶淵明年譜》(簡稱傳《譜》)、古直《陶靖節年譜》(簡稱古《譜》)、逯欽立《陶淵明年譜稿》(簡稱逯《譜》);當代則有楊勇《陶淵明年譜滙訂》(簡稱《滙訂》)、逯欽立《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簡稱逯《系》)。
此外,吳云《陶淵明論稿》、唐滿先《陶淵明集淺注》亦附年譜。
著者甚伙,而說頗紛紜,所論淵明名字、年歲、里籍、家世,尤多歧義。
其或因資料不足,新說難立,轉相征引,舊說益顯。
然亦有考証史實、鈎稽詩文,探微燭隱而得淵明概略者。
今參酌諸譜,僅存可考,而于史傳、詩文無可証信者,茲不取焉。
陶淵明字元亮,入宋後更名潛,字淵明。
朱自清《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統計淵明名字,古今有十說。
《宋傳》云:“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
”蕭《傳》云:“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
”二說互倒。
明熊人霖為《陶淵明集》作序,稱:“陶公在義熙中名淵明字元亮,元嘉中則改名潛,而以淵明為字。
”按,熊說是。
《詩經‧小雅‧鶴鳴》:“魚潛于淵,或在于渚。
”鄭箋:“此言魚之性,寒則逃于淵,溫則見于渚,喻賢者世亂則隱,治平則出。
在時君也。
”據此,知“潛”與“淵明”,恰名、字相應,見出淵明入宋更名之深意。
此亦足証《宋傳》所謂“或云”者,晉時之名字也,蕭《傳》之“或云”,入宋之名字也。
尋陽柴桑人。
顏《誄》云:“有晉征士尋陽陶淵明,南岳之幽居者也。
陶渊明李白的开题报告
陶渊明李白的开题报告陶渊明李白的开题报告一、引言陶渊明和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两位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作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陶渊明和李白的生平背景、文学风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他们的诗歌创作。
二、陶渊明的生平背景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由于家族的衰败和政治的动荡,陶渊明选择了隐居山林,过上了田园生活。
这段隐居生活成为了他后来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
三、陶渊明的文学风格陶渊明的诗歌以田园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他的诗作清新自然,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悟。
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意味。
四、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田园诗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后来的文人雅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并被后世的文人学者多次引用和模仿。
陶渊明的诗歌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了人们对纯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李白的生平背景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才华和努力,成为了一代文学巨匠。
李白的一生颠沛流离,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但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
六、李白的文学风格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放和奔放的气息。
他的诗作奇思妙想,情感激荡,给人以豪情壮志的感觉。
他的诗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为主,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描绘。
他的诗作语言华丽,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七、李白对后世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作被誉为“诗仙”,成为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作被广泛传播和传颂,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和学习对象。
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一、引言东晋诗人陶渊明,主要活动在晋宋易代之际是毫无疑问的,其卒于元嘉四年也无异议。
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宋书·隐逸传本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南史·隐逸传本传》佚名《莲社高贤传》所载均相同。
但他生于何年,享年几岁,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其享年问题,史学界和文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陶生前好友颜延之只说“春秋若干,元嘉四年卒”,从而埋下悬念。
宋代沈约虽明确说明陶渊明“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①,但因其书中所记人物享年多有可疑乃至错误之处,无法让研究陶学的学者们信服,关于陶潜的享年因而成为悬而未决的疑案。
但作家诗人的生卒年代,历来是我们后人学者认识和了解诗人的第一个也是首要的问题,故笔者试做排比前说的工作,以期较前人有更简明全面的介绍,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便。
针对陶潜的生卒年代问题,从现有的六种观点,本综述将之分开来做一个详细介绍,兹说明。
二、主题1、五十一岁说:例如吴挚甫《古诗钞》,其在《古诗钞》卷二《饮酒》其十九注中云:“东坡以俨等疏为临终之作,疏云‘五年过五十’,尤为稿证”,知元嘉四年年过五十,据此提出“则寿当五十一”。
“义熙元年年二十九,故诗云‘向立’,若已三十一,则不当云‘向’”。
吴挚甫得出结论:颜延之《陶征士诔》“六十三”自有误,当做“五十年”乃合。
另外,他还指出《怨诗楚调》中“僶俛六九年”,“六九”字亦误,当依别本作“五十年”。
2、五十二岁说:古直《陶靖节年谱》:“‘向立年’指陶渊明彭泽弃官之时,谓‘学仕’乃谦词,并非‘始仕’之意”②。
古直根据宋传“弱年薄宦”谓陶渊明为州祭酒时应当在二十岁左右。
古直从《祭从弟敬远文》、《归田园诗》、《归去来兮此序》、《饮酒诗》第十六十九、《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等得出五十二岁说结论。
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29岁,初仕”判定陶渊明为五十二岁说,后有赖义辉《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从其说○3。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引导语:陶渊明出生在没落的官宦家庭,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也离开人世。
陶渊明和妹妹就寄住在外祖父家里。
外祖父是杰出的名士,对陶渊明的影响非同一般,下面是有关他的详细的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欢迎大家阅读详细了解。
陶渊明时代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是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组织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小的朝廷,这个朝廷就是东晋王朝。
东晋王朝虽然作为一个朝代记录在史册中,但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范围非常的小,管辖区仅限于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
在东晋王朝年间,北方的统治权一直是由赵国及前秦人等统治者掌管的。
国家呈现分裂的状态,这个分裂的状态一直延续了两个朝代:东晋、南北朝时期,前后分裂的时间为三百年。
公元前316年,西晋王朝在西晋帝司马邺被俘下宣告终结。
西晋灭亡,但仍有亡国奴不甘心,想恢复西晋王朝。
他们在各个地区积极活动,为恢复西晋时刻准备着。
公元前317年,在南渡过江的西晋遗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拥戴下,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都城称帝为王,史称晋元帝,国家的国号仍旧是晋。
由于建国帝都位于江南西晋的东侧,所以史称东晋陶渊明时代背景经历了东晋王朝,又迎来了南北朝。
这两个王朝所属年代的国家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分裂。
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没有得到完整的统一。
停云陶渊明《停云》是陶渊明所作的一首四言古诗,整首诗歌分为序与四章内容,诗歌的主题正如序中所写的“思亲友也”那样,整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陶渊明对自己好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表达了对世道的担忧。
《停云》这首古诗大约创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的春天,陶渊明安闲居住在家乡浔阳柴桑时期,整首诗除了序之外,共有四章内容。
《停云》的短序主要是讲明了陶渊明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创作《停云》这首诗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描述了创作时陶渊明的心情。
而《停云》的四章内容则反复表达了陶渊明对好友的深切思念。
“停云”这两个字其实只是陶渊明从古诗的首句古诗中选取出来作为诗歌题目,实际上与古诗的内容没有什么关系。
面试题目_陶渊明(3篇)
第1篇一、引言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著名诗人、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而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陶渊明其人其文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陶渊明其人1. 生平背景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卒于427年,享年62岁。
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祖父陶侃曾任晋朝大司马,父亲陶逸也是一位官员。
然而,陶渊明的一生并未能像他的家族成员那样,在官场上取得显赫的地位。
他一生经历了多次官职的起伏,但始终未能获得稳定的发展。
2. 个性特点陶渊明性格淡泊,不喜世俗名利,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的诗歌中多次表达了对世俗的批判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其独特的个性特点。
三、陶渊明其文1. 诗歌创作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田园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分为田园诗、山水诗、咏史怀古诗等几个类别。
(1)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描绘田园风光、抒发田园生活情趣为主要内容,如《归园田居》、《饮酒》等。
这些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2)山水诗:陶渊明的山水诗以描绘山水风光、抒发山水情怀为主要内容,如《桃花源记》、《游斜川》等。
这些诗歌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咏史怀古诗:陶渊明的咏史怀古诗以咏史、怀古为主题,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等。
这些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颂,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
2. 文学成就陶渊明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质朴: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简练、朴实,不事雕琢,自然流畅,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2)意境深远:陶渊明的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情感真挚:陶渊明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对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如果要选取一本最雅俗共赏、最深入人心的书,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写起,接着是军阀混战,诸侯割据,三足鼎立最后又统一于晋。
陶渊明,就是晋朝人。
当然,《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不是正史。
说到正史,习惯上是指在清朝乾隆年间确定的,中国历朝自《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合称“二十四史”。
清末民初,柯劭忞编撰《新元史》,于1920年脱稿,次年即被时任民国总统徐世昌列入正史,合称“二十五史”。
然在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于1927年编撰完成后,人们更习惯于用《清史稿》来替代《新元史》列入“二十五史”。
如果将这两本书都列入,那就是“二十六史”。
下面这张表格,就是将“二十四史”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如果纯粹是死记硬背,要想将这“二十四史”背下来,还是需要花费不少工夫的,而且极其容易记错。
可如果你懂得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二十四史”根本就不用背。
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理解了这“二十四史”的编排顺序,那么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就了然于心了。
首先,《史记》是从五帝写到汉武帝,《汉书》主要是写西汉,《后汉书》主要是写东汉,《三国志》主要是写三国。
这四部史书,又被合称为“前四史”。
晋朝统一天下后不久,就发生了因皇室权力斗争而导致的“八王之乱”,进而引发因北方匈奴叛乱而导致的“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结果,是晋朝皇帝被杀,一些晋朝皇室和大臣南渡,以延续晋朝。
由于晋朝原本定都于洛阳,南渡后定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故史家将南渡前的晋朝称为西晋,南渡后的晋朝称为东晋,所有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晋书》里。
东晋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南北分立的状态。
在东晋建国一百年后,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
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史家称刘裕所建立的宋为“刘宋”,称赵匡胤所建立的宋为“赵宋”。
刘宋之后,南方又相继更替为齐、梁、陈三个政权。
相对应地,北方自西晋末年陷入军阀混战和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最后由鲜卑族建立的魏所统一,史称北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陶渊明生卒年代考论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人与其作品受到重视经历了很长的一个时间。
对陶渊明资料的记载,最早的是其生前好友颜延之为其写的《陶征士诔》。
钟嵘《诗品》对其作品有一定评价,认为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到了梁代沈约的《宋书·陶潜传》更是影响后来学者对陶渊明生卒年代的重要文献,萧统对其评价甚高,陶渊明其人其诗开始被世人所关注。
陶诗真正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是从那唐代开始的,唐代李延寿《南史·陶潜传》、房玄龄《晋书·陶潜传》、佚名《莲社高贤传》对陶渊明有了专门的著述。
到了宋代,研究陶渊明出现了一个高潮,这时期编刻陶集达十七种以上,评论到陶渊明的诗话和笔记有七十余种,如苏轼、朱熹、陆九渊、陆游等都对陶渊明进行评价,并且研究的范围也有所扩大。
元代对其研究很少,明代有些增多,到了清代,研究再掀高潮,陶集、评论、专著等等都比达到高潮,逐渐形成了“陶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陶渊明研究进入近代化时期,于20世纪末叶(1978-1998)出现了陶学研究的第三次高潮。
在这一百年中,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相对应,陶学研究基本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1928年。
此阶段陶学研究是从古典型向近代化的过渡时期。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其均有较高评价,前者从政治改革家角度对陶进行评价,后者则是从近代学术精神角度出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1955年版)中提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为“境界”中的“第二境”。
在陶学史上,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第一个全面而又深刻论述陶渊明的则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特别推崇陶渊明的人格,认为“他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
鲁迅多次在演讲和杂文中提倡全面看待陶渊明。
文学史中对陶渊明的评论,较著名的有谢无量的《中国文学史》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
胡适以白话为正宗的角度肯定陶诗是六朝诗史上的“一大革命”,颇具新意。
本世纪初叶,也有一些学者从传统的方法,在陶渊明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如古直《陶靖节年谱》(五十二岁享年说)、傅东华《陶渊明年谱》等,对陶渊明生平事迹作了重新疏理,得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等。
第二阶段:1928—1949年。
此时期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在中国有进一步发展,而唯物史观的传播和运用,也使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呈现深化、细密化的趋势。
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对历代众多陶渊明年谱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陈寅恪《陶渊明的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提出“新自然说”虽未被陶学研究者所采纳,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
朱光潜的论文《陶渊明》,从人格、感情生活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多角度论述了陶渊明。
萧望卿的《陶渊明批评》对渊明诗进行艺术分析,成就了其在陶学史上的贡献。
第三阶段:1949-1978年。
此阶段的特点是学科统一时期。
张芝(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出版不久,便引发了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时间从1954年延续到1957年。
阎简弼、曹道衡等先后发文讨论。
通过这次大讨论,不仅陶学研究者在试用唯物史观,分析古代作家与作品方面收获很大,而且促进了学术界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遗产,其意义重大。
陶渊明的第二次讨论,始于1958年12月终于1960年3月。
北京师大中文系二年二班学生写出《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诗人》的文章。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的《试论陶渊明的作品及其影响》,对陶渊明诗的思想、艺术风格、其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展开讨论。
王瑶的《陶渊明集》对绝大多数诗文作了系年,还写了简要的题解,以说明诗文内容含义;对难懂的词语也作了简注。
第四阶段:1978-1998年,其主要特征为研究的观点与方法的多元化。
由于政治上的改革开放和多种研究方法并用,促使陶学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逯钦立先生的《陶渊明集》从校勘学进行研究,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对涉及陶渊明的几个重要问题均有论述。
这个时期,对陶渊明的生卒年代考辩可谓是百花齐放,袁行霈在《陶渊明享年考辨》一文中,同意宋代张縯的76岁说。
此文一出,先有魏正申在《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一期上撰文反驳于前;又有李文初、邓安生在《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上撰文商榷于后;还有徐声扬《评陶渊明享年五说》,参与讨论。
另外,陶学研究的著作也层出不穷,版本众多,比如廖仲安的《陶渊明》受到大陆、台湾和日本读者的欢迎,此书在大陆和日本均有两个版本。
吴云的《陶渊明论稿》,钟优民的《陶渊明论集》,李华的《陶渊明新论》,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等等。
《九江师专学报》,于1984年始在全国独家开辟“陶渊明研究”专栏,主编陈忠以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办刊,精心策划与编辑,求新求变求实,使之成为发表研陶最新成果的一块耀眼的学术园地;并用业余时间写了许多研陶论文,特别是介绍国内外研陶情况的系列文章,为陶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谷云义的《陶渊明》、王绍龄的《陶渊明》、徐巍的《陶渊明诗选》、孙钧锡的《陶渊明集校注》、郭维森和色景诚的《陶渊明集全译》、孟二冬的《陶渊明集译注》。
丁永忠的《陶诗佛音辨》,唐满先的《陶渊明集浅注》,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许逸民校辑的《陶渊明年谱》,邓安生的《陶渊明年谱》等著作,对陶学研究起了促进作用。
随着陶渊明研究的广泛展开,陶渊明学术讨论活动也举行了多次。
值得重视的是,1997年7月30日至31日在陶渊明故乡,召开了“97庐山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
这次学术活动是由中国九江师专和日本国六朝学术学会联手主办的。
廖仲安教授和石川忠久教授分别就《读陶的几点想法》、《关于陶渊明的研究法》发表讲演。
九位中日学者报告了各自最新的研陶成果:钟优民《世纪回眸:陶学的由来和走向》、伊藤直哉《归去来兮辞札记》、李文初《地区性陶渊明研究述评》、沼口胜《关于陶渊明乞食诗的寓意》、魏正申《陶渊明研究的断想》、渡部英喜《陶渊明故里小考》、唐满先《陶渊明处世面面观》、上田武《魏晋隐逸思潮和陶渊明》,大地武雄《关于陶渊明的身后名》。
此外,陈忠代吴云和李华(首都师大)报告了《逯钦立的陶学贡献》及《我对陶学研究的几点希望》。
中日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文集,《九江师专学报》以1998年增刊形式出版。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主要是历代学者(尤其是袁行霈)对陶渊明生卒年代进行考辩的文章、所编的年谱、陶渊明作品以及历史文献中关于其享年的记载。
关于陶渊明的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对其享年,文学界大致有六种观点:五十一岁说,如吴挚甫《古诗钞》;五十二岁说,如赖义辉《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五十六岁说,如梁启超《陶渊明年谱》;五十九岁说,如圣旦《陶渊明考》;六十三岁说,如沈约《宋书·陶潜传》;七十六岁说,如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辩》。
针对陶渊明所编的年谱,较好的有:梁启超《陶渊明年谱》、古直《陶靖节年谱》、傅东华《陶渊明年谱》、王瑶的《陶渊明集》、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许逸民校辑的《陶渊明年谱》、邓安生的《陶渊明年谱》等。
对陶诗校对较好地专著有:袁行霈的《陶渊明集笺注》、逯钦立的《陶渊明集》、魏正申的《陶渊明集译注》、唐满先的《陶渊明集浅注》、龚斌的《陶渊明集校笺》、王孟白的《陶渊明诗文校笺》、李华的《陶渊明诗文选》等。
还有一些关于陶渊明的论集:张芝(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逯钦立的《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吴云的《陶渊明论稿》、钟优民在《陶渊明论集》、李华的《陶渊明新论》、魏正申的《陶渊明探稿》、李文初的《陶渊明论略》等。
另外还有两篇带有总结性的论文: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和宋云彬《陶渊明年谱中的几个问题》。
对陶渊明进行研究,首先也是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其生卒年问题。
弄清楚其生卒年,这对我们对其作品的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读他的作品,能够更为接近作者的本真,从而可从侧面观测到当时的社会真实;其隐逸思想的逐步推进,作为一个个体,去了解认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从而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目前国内外研究陶渊明的资料主要有哪些,对现有资料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
2.在对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归纳,提炼出关于陶渊明生卒年代最有力的依据。
3.在反复对比各类资料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考论陶渊明的生卒年代。
4.对陶渊明的生平进行分期,并论述其生平对其创作的影响。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研究步骤:1.搜集资料,了解有关陶渊明的论文书籍。
2.通读资料,找出有关论述陶渊明生卒年代的论文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分类整合。
3.详读资料,在系统归纳资料的基础上对陶渊明生卒年代问题进行考辩。
研究方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整合,主要结合陶诗及其作品进行考论。
研究措施:1.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书面资料。
2.进行文献检索补充,列出大致提纲。
3.反复比较、研究资料,修改提纲。
4.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5.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认真校对论文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四、参考文献[1] 李华.近20年陶渊明研究综述.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2]许逸民.陶渊明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6[3] 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5[4] 李文初.陶渊明论略.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5] 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55[6] 魏正申.陶渊明探稿.天津:文津出版社出版,1990[7]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新月书店,1928[8]古直.陶靖节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2[9]李华.陶渊明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10]陈寅恪.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11] 王瑶.陶渊明集.北京: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8[12] 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5[13] 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14]廖仲安.陶渊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