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输卵管炎16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性输卵管炎16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19T08:19:34.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胡春杰1 胡春霞2 [导读] 出血性输卵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输卵管炎症,它可以导致大量渗血,同时引起剧烈腹痛和腹腔内积血
胡春杰1 胡春霞2
(1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中心卫生院妇产科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 (2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宏伟镇中心卫生院超声室黑龙江七台河 154600)【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1-0105-01 【关键词】出血输卵管炎
出血性输卵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输卵管炎症,它可以导致大量渗血,同时引起剧烈腹痛和腹腔内积血,因症状酷似异位妊娠、卵巢破裂、急性阑尾炎等常造成不必要的手术,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为总结经验,提高确诊率,现将我院自2003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6例出血性输卵管炎回顾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49岁,平均年龄36岁;已婚12例,未婚4例,均有性生活史,9例有宫腔操作史,就诊后全部病例均行剖腹探查术。
1.2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有分娩宫腔操作、妇科检查史;发病前无性生活史,可以有停经史。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下腹痛伴肛门坠胀感,本组2例;腹痛开始于腹部一侧,以后全下腹呈持续性疼痛,腹痛至就诊时间从数小时至10天不等,平均48h,本组均有腹痛;同时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等类似早孕反应,本组4例出现该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头昏、心悸等症状,重症可有颜面苍白、晕厥,本组2例;同时可有发热、脉率快,部分患者可有下腹压痛、反跳痛,个别患者可表现为腹部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后穹隆触痛,附件触痛或有增粗或包块。
1.3实验室检查腹腔抽出液体为脓血状,11例白细胞>10×109/L,9例中性粒细胞>0.75,尿HCG检查2例为弱阳性。
1.4超声检查 9例于直肠子宫隐窝见液性暗区,7例未见异常。
2 讨论
2.1诊断要点出血性输卵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输卵管炎,为病原体侵及输卵管黏膜后,引起黏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烂,病变处血管扩张、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大量渗血。同时,炎症也可使输卵管间质层出血,血液突破黏膜进入管腔,管腔中的血液自伞端流入腹腔,引起腹痛和腹腔内积血[1]。由于缺乏典型症状,以致漏诊、误诊严重,致使临床上一些症状轻、经短期、保守治疗即可痊愈的病人,因误诊行剖腹探查术,造成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和腹腔内出血,腹痛呈持续性,可以耐受,出血缓慢且量少时,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我们通过对16例出血性输卵管炎的分析,总结其诊断要点为:(1)发病前多有人工流产,放、取环等妇科手术史。(2)持续性疼痛可以耐受,腹腔内出血缓慢。(3)白细胞升高。(4)妊娠试验尤其是血HGG测定是该病与异位妊娠的主要鉴别点。(5)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血。(6)病理检查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2.2误诊原因文献报道该病误诊率为86.2%-9
3.3%[2]。本病主要为:(1)出血性输卵管炎误诊为其它妇科疾患病种,本组统计如下:异位妊娠6例,阑尾炎3例,卵巢囊肿蒂扭转2例,腹痛待查1例。(2)误诊为异位妊娠,本组8例,误诊率50%,出血性输卵管炎在临床上和体征上酷似输卵管妊娠流产或输卵管破裂,误诊率高达一半,分析原因二者病变均在输卵管,虽然病因病理截然不同,但均表现为输卵管出血。(3)误诊为阑尾炎,本组2例,误诊率12%,出血性输卵管炎的病变部位以右侧为主时,产生许多与阑尾炎相同的表现。(4)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本组3例,误诊率17% ,卵巢囊肿扭转较长时间后,由于肿瘤缺血坏死,同样也有白细胞增高及体温升高,超声下二者也难以区分,对难以确诊患者应行腹腔镜检查协助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2.3治疗原则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一般病例腹腔内出血在500ml以内,生命体征平稳,保守治疗可以使出血停止和出血自行吸收。治疗以抗感染和止血为主,抗感染多选用广谱抗生素加厌氧菌抗生素,合用止血药;腹腔内出血多以及对已有盆腔脓肿形成经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超过2周,病情虽有好转但肿块仍未消失者宜行剖腹探查。本病还可借助腹腔镜明确诊断,也可在腹腔镜直视下施行微创手术,兼具诊断和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振华,陈晓红.误诊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13.
[2]王娟.出血性输卵管炎25例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