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膜相关淋巴瘤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度同源的酪氨酸激酶蛋白受体,具有II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 的结构特点。
Kit(CD117)突变是GIST形成的主要机制,第11外显子的突变最常 见,第来自百度文库,13, 17外显子的突变相对少见。
PDGFRA:与Kit均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Ⅲ的同一个亚族 。两个基因可以 通过相同的途径,如JAK/STAT通路、Ras/ERK 通路 、PLC- 通路、PDK 和AKT通路等转导信号刺激肿瘤的 生成和发展。
固有层内围绕淋巴滤泡浸润的主要是浆 细胞 MALT淋巴瘤: 淋巴上皮病变、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 轻度细胞不典型性、粘膜肌层被浸润
不能明确区分,则诊断“不确定本质的不 典型性淋巴浸润”
免疫表型为CD20和 CD79α、CD21、 CD35阳性,向高 恶转化时c-Myc可阳性
预后: 多呈惰性经过,预后相对较好,5年总体生存率在8695%; 部分病例可复发 10%的病例可向结外DLBCL(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弥漫性 大 B 细胞淋巴瘤)转化。
临床: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内镜下胃粘膜充血或糜烂
病理特点: 粘膜内瘤细胞弥漫浸润。
中心细胞样(CCL)瘤细胞--细胞中等大小、 胞质发白、核不规则;有多少不等的肿瘤性 浆细胞
淋巴细胞浸润胃粘膜腺体(淋巴上皮病变)。
Dutcher小体(由免疫球蛋白组成的核内嗜酸 性包涵体)
鉴别诊断 旺炽性胃炎:
粘膜下结节
肌壁间结节
肌壁间结节
肠 管
浆膜外结节
腹腔播散
GIST肝转移结节
镜下:
梭形细胞(60-70%) 细胞排列成编织状或鱼骨状,核形呈杆状,两端稍钝,胞 浆轻中度嗜伊红性。
上皮细胞(30-40%) 呈卵圆形、星状或多极性, 核圆形、胞浆透亮、核周形成 亮区,甚至形成印戒样细胞,核周空亮区为人工假象,在 充分固定的组织中表现为弱嗜酸性。
簇状
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C-kit/CD117弥漫阳性,CD34常阳性, DOG-1阳性。SMA局灶阳性,Actin有时阳 性, Desmin几乎阴性, S-100蛋白阴性或局部阳性, NSE有时阳性
C-kit/CD117阳性
GIST中CD117的表达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花瓣状排列
印戒样细胞
栅栏状排列
PDGFRA 基因突变主要见于第18外显子, 突变方式有 点突变和/或缺失。
基因突变使酪氨酸激酶自身磷酸化,持 续激活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导致肿瘤细 胞增生速度加快,凋亡速度减慢而不断增 殖。
其他基因突变:
DOG1基因(discovered on GIST 1) PDGFRA 基因突变的GIST病例中, CD117 常(-), DOG1(+)
GIST中CD34的表达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栅栏状排列
核端空泡细胞
印戒样细胞
片巢状排列
GIST中α-SMA的表达状况
肿瘤阴性,内对照阳性
局灶
弱
偶尔强
GIST中S-100的阴性
小肠GIST除高表达KIT外,其它标记 物的表达与胃和结直肠有明显差异, 即CD34表达低,而α-SMA、S-100等 表达高,提示不同部位GIST可能由不 同表型瘤细胞亚型构成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上皮样细胞 变型:印戒样细胞
组织形态:排列方式
常见:束状 弥漫性生长
少见:栅栏状 旋涡状 小巢状 花瓣状或假菊形团样 器官样(副神经节瘤样) 血管外皮瘤样 血管周簇状生长
常见排列结构
交叉束状
弥漫片状
栅栏状 片巢状 器官样
血管外皮瘤样
花瓣样
少见排列结构
条索状
大菊形团样
粘膜相关淋巴瘤
胃MALT淋巴瘤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概念 :
由粘膜内淋巴小结、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上皮内淋巴细胞 组成。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对胃肠粘膜表面起保护作 用。
MALT淋巴瘤: 胃粘膜感染HP(Helicobacterpylori,幽门螺杆菌或幽门螺旋 菌)后,粘膜中淋巴滤泡形成 → MALT型淋巴样组织在胃 内聚集(小细胞低度恶性淋巴瘤)
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提出,以区分一组既不是平滑 肌来源也不是神经源性的消化道肿瘤。目前认为,GIST 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Cajal 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 ,以Kit或PDGFRA 基因突变为主要发病机制,大部分细 胞表达KIT (85%-95% )的梭形、上皮样或混合细胞类型的 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
临床表现
肿瘤小者无症状。常在体检、X线、胃镜 检查或其它手术时偶然发现
肿瘤大者出现症状
食管:吞咽困难 胃:不适、上消化道溃疡、出血 小肠:不适、腹块、梗阻或出血 结直肠:腰痛、便血或穿孔
恶性肿瘤可有体重减轻、发热、偶有腹 腔播散和肝转移症状
遗传学
Kit和PDGFRA 基因突变 c-kit和 PDGFRA 基因均位于染色体4q12着丝点旁,编码相似的,
P16蛋白表达缺失 58%病例P16 INK4A基因改变,是GIST预后不 良的独立影响因子
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境界清楚,但无包膜
多位于肌壁间(66%),少数位于浆膜层(26%) 向外突起,或位于粘膜下(8%)向腔内突起呈 息肉状
良性肿瘤通常≤2cm,结节状,质坚实,切面灰 白色,均一
恶性肿瘤通常>5cm,可浸润周围组织或粘连, 粘膜溃疡形成,质较软,切面灰白,灰红或暗褐 色,可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胃肠道外间质瘤
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等处 可发生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 特征相同的肿瘤,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少 见,约占GIST的3-4%,以潜在恶性和恶性病例 多见,发生在网膜和肠系膜者多于腹膜后者
发病率: GIST的发病率约为1-2/10万人
部位: GIST胃最常见(60-70%),小肠(20-30%), 结直肠和食管(总共﹤10%)
临床特点
男:女 1.1:1 高峰年龄55-65岁,40岁以下少见 良性、潜在恶性、恶性 恶性病例手术切除后可能复发,腹腔内扩散 形成多发肿瘤结节或远处转移至肝、肺和骨
Kit(CD117)突变是GIST形成的主要机制,第11外显子的突变最常 见,第来自百度文库,13, 17外显子的突变相对少见。
PDGFRA:与Kit均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Ⅲ的同一个亚族 。两个基因可以 通过相同的途径,如JAK/STAT通路、Ras/ERK 通路 、PLC- 通路、PDK 和AKT通路等转导信号刺激肿瘤的 生成和发展。
固有层内围绕淋巴滤泡浸润的主要是浆 细胞 MALT淋巴瘤: 淋巴上皮病变、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 轻度细胞不典型性、粘膜肌层被浸润
不能明确区分,则诊断“不确定本质的不 典型性淋巴浸润”
免疫表型为CD20和 CD79α、CD21、 CD35阳性,向高 恶转化时c-Myc可阳性
预后: 多呈惰性经过,预后相对较好,5年总体生存率在8695%; 部分病例可复发 10%的病例可向结外DLBCL(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弥漫性 大 B 细胞淋巴瘤)转化。
临床: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内镜下胃粘膜充血或糜烂
病理特点: 粘膜内瘤细胞弥漫浸润。
中心细胞样(CCL)瘤细胞--细胞中等大小、 胞质发白、核不规则;有多少不等的肿瘤性 浆细胞
淋巴细胞浸润胃粘膜腺体(淋巴上皮病变)。
Dutcher小体(由免疫球蛋白组成的核内嗜酸 性包涵体)
鉴别诊断 旺炽性胃炎:
粘膜下结节
肌壁间结节
肌壁间结节
肠 管
浆膜外结节
腹腔播散
GIST肝转移结节
镜下:
梭形细胞(60-70%) 细胞排列成编织状或鱼骨状,核形呈杆状,两端稍钝,胞 浆轻中度嗜伊红性。
上皮细胞(30-40%) 呈卵圆形、星状或多极性, 核圆形、胞浆透亮、核周形成 亮区,甚至形成印戒样细胞,核周空亮区为人工假象,在 充分固定的组织中表现为弱嗜酸性。
簇状
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C-kit/CD117弥漫阳性,CD34常阳性, DOG-1阳性。SMA局灶阳性,Actin有时阳 性, Desmin几乎阴性, S-100蛋白阴性或局部阳性, NSE有时阳性
C-kit/CD117阳性
GIST中CD117的表达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花瓣状排列
印戒样细胞
栅栏状排列
PDGFRA 基因突变主要见于第18外显子, 突变方式有 点突变和/或缺失。
基因突变使酪氨酸激酶自身磷酸化,持 续激活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导致肿瘤细 胞增生速度加快,凋亡速度减慢而不断增 殖。
其他基因突变:
DOG1基因(discovered on GIST 1) PDGFRA 基因突变的GIST病例中, CD117 常(-), DOG1(+)
GIST中CD34的表达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栅栏状排列
核端空泡细胞
印戒样细胞
片巢状排列
GIST中α-SMA的表达状况
肿瘤阴性,内对照阳性
局灶
弱
偶尔强
GIST中S-100的阴性
小肠GIST除高表达KIT外,其它标记 物的表达与胃和结直肠有明显差异, 即CD34表达低,而α-SMA、S-100等 表达高,提示不同部位GIST可能由不 同表型瘤细胞亚型构成
梭形细胞
上皮样细胞
上皮样细胞 变型:印戒样细胞
组织形态:排列方式
常见:束状 弥漫性生长
少见:栅栏状 旋涡状 小巢状 花瓣状或假菊形团样 器官样(副神经节瘤样) 血管外皮瘤样 血管周簇状生长
常见排列结构
交叉束状
弥漫片状
栅栏状 片巢状 器官样
血管外皮瘤样
花瓣样
少见排列结构
条索状
大菊形团样
粘膜相关淋巴瘤
胃MALT淋巴瘤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概念 :
由粘膜内淋巴小结、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上皮内淋巴细胞 组成。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对胃肠粘膜表面起保护作 用。
MALT淋巴瘤: 胃粘膜感染HP(Helicobacterpylori,幽门螺杆菌或幽门螺旋 菌)后,粘膜中淋巴滤泡形成 → MALT型淋巴样组织在胃 内聚集(小细胞低度恶性淋巴瘤)
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由Mazur和Clark在1983年提出,以区分一组既不是平滑 肌来源也不是神经源性的消化道肿瘤。目前认为,GIST 是一组起源于胃肠道Cajal 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 ,以Kit或PDGFRA 基因突变为主要发病机制,大部分细 胞表达KIT (85%-95% )的梭形、上皮样或混合细胞类型的 肿瘤,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
临床表现
肿瘤小者无症状。常在体检、X线、胃镜 检查或其它手术时偶然发现
肿瘤大者出现症状
食管:吞咽困难 胃:不适、上消化道溃疡、出血 小肠:不适、腹块、梗阻或出血 结直肠:腰痛、便血或穿孔
恶性肿瘤可有体重减轻、发热、偶有腹 腔播散和肝转移症状
遗传学
Kit和PDGFRA 基因突变 c-kit和 PDGFRA 基因均位于染色体4q12着丝点旁,编码相似的,
P16蛋白表达缺失 58%病例P16 INK4A基因改变,是GIST预后不 良的独立影响因子
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境界清楚,但无包膜
多位于肌壁间(66%),少数位于浆膜层(26%) 向外突起,或位于粘膜下(8%)向腔内突起呈 息肉状
良性肿瘤通常≤2cm,结节状,质坚实,切面灰 白色,均一
恶性肿瘤通常>5cm,可浸润周围组织或粘连, 粘膜溃疡形成,质较软,切面灰白,灰红或暗褐 色,可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胃肠道外间质瘤
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等处 可发生与GIST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 特征相同的肿瘤,称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少 见,约占GIST的3-4%,以潜在恶性和恶性病例 多见,发生在网膜和肠系膜者多于腹膜后者
发病率: GIST的发病率约为1-2/10万人
部位: GIST胃最常见(60-70%),小肠(20-30%), 结直肠和食管(总共﹤10%)
临床特点
男:女 1.1:1 高峰年龄55-65岁,40岁以下少见 良性、潜在恶性、恶性 恶性病例手术切除后可能复发,腹腔内扩散 形成多发肿瘤结节或远处转移至肝、肺和骨